民间流传的养生谚语(精选6篇)
1. 麦种用水漂,瘪粒能除掉。
2. 药剂拌种,防治病虫。
3. 发芽试验早做好,下种数量可参考。
4. 小麦精量播种机,深浅宽窄能调剂,下种均匀省良种,苗子出来壮又齐。
5.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
6. 晚稻蒂子松,经不起一阵风。
7. 稻黄一月,麦黄一夜。
8. 秋分收春豆。
9. 豆收旁秸麦收齐。
10. 荞麦四个一十八,七十二天就归家。
11. 青十八,红十八,白十八,黑十八,七十二天收回家。
12.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13. 秋分棉花白茫茫。
14. 秋分不着“喷”(拾第一次花),到老瞎胡混。
15. 棉种贮藏要分家,单收单贮不混杂。
16.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就退化。
17.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四年不像啥。
18. 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
19. 棉花要摘多,一棵挨一棵。
20. 大兜上缝小兜,好坏棉花分开收。
21. 拾时大掺,回来再捡。
养生谚语短句
1. 过早温高苗猛窜,病重虫咬苗难全;过晚很难保穗足,管理再好难高产。
2.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3.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后十天不晚。
4.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5. 分前种高山,分后种平川。
6. 麻黄种麦,麦黄种麻。
7. 种麦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8. 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9. 种泥不种水,种水种不归。
10. 犁沟种不如贴茬耩,贴茬耩不如犁铧响。
11. 八月有雨好种田,十月有雨麦墩盘,来年三月透地雨,穗足粒多保丰产。
12. 瓜茬种上麦,馍馍吃不败。
13.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
14.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15. 二指浅,四指闷,种麦三指正当心。
16. 二指浅,四指深,三指准。
17. 中指二纹,不用问人。
18. 两三厘米浅,六七厘米深,四五厘米准。
19. 麦种晒和扬,粒实出苗壮。
20. 扬一扬,秕粒剔除种子强。
养生谚语说说
1. 寒露起黑云,岭雨时间长(湘桂)
2.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3. 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
4.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5. 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6. 寒露有雨沤霜降(粤)
7.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8. 二八月,昼夜平。
9. 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10. 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11.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12.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13. 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14. 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15.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16. 适时种麦年年收,种得晚了碰年头。
17. 早黍晚麦不归家,种麦“早”字要狠抓。
18. 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19. 适时早播老经验,适时晚播也增产,看种看地又看天,“适时”二字要把关。
20. 肥少旱田,适早保险;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养生谚语文案
1. 立春寒,一春暖;立春暖,一春寒。(桂)
2. 维生素与无机盐,抑菌增长有疗效。
3. 立春暖一日,惊蛰冷三天。(赣)
4. 晴,暖一春;立春雨,冷。(赣)
5. 春季养生当食补,辛甘温食为上选
6. 多吃大蒜多吃姜,保你四季皆无恙。冬寒寒皮,春寒寒骨。神仙难过正二月。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燠三冻九。
7.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8.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9. 春寒防感冒,春暖防过敏。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10. 立春暖,冷。(湘粤)
11. 春日暖阳亮堂堂,晒得心儿都舒畅。
12. 天上四时春为首,人间五福寿当先。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13. 夜立春,好年景;日立春,反年景。(浙)
14. 春夏莫贪睡,秋冬可安眠。春夏鸡鸣宜早起,秋冬日出始穿衣。清明食螺,眼不生疴。
15. 清明蛋,好当饭。
16. 感冒不避风,从春咳到冬。
17.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18. 初春早韭,秋末晚菘
19.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1 体育保健谚语是民间养生智慧的结晶和瑰宝
汉语的谚语源远流长, 从先秦文学所引用的谚语来看, 谚语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清代学者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曰:“徭谚之兴, 其始止发乎语言, 未著于文字”。因谚语的出现早于文字, 故谚语通常被视为与“雅言”相对的村言野语, 俗称“野语”“鄙谚”;到《辞海》中对其解释为“熟语的一种, 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谚语起源于百姓的口耳相传, 创作于百姓的田间劳作, 流传于百姓的生产生活, 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口头短语, 可以说它“以一种机智又容易理解的形式把社会中的知识凝缩在短短的句子里”[3], 在民间有着“水滴积多盛满盆, 谚语记多成学问”的说法, 所以, 百姓又冠之以“智慧的花朵”“哲理的小诗”“生活的小百科”之称。
体育保健谚语是属于谚语众多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指通过短小凝练、富于警戒启迪的语句来强调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肢体或躯干活动、身体运动来加强人体骨骼、肌肉的力量, 增强心肺的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 再辅以合理的饮食、健康的卫生习惯, 从而达到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适应能力的目的, 是一种以强健体魄、延年益寿为养生目标的医事活动的短句。它们由于形式短小、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生活气息浓郁, 所以在口头流传过程中, 经过不断地加工琢磨, 这些体育谚语不但保健内容详实具体, 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根据收集到的体育保健谚语, 笔者总结出大体采用了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直接说理”型:就是明了地把养生道理直接说出来, 要求人们按理去做。如“天天千步走, 药铺不用找”“不靠医, 不靠药, 天天锻炼最见效”“夏游泳;冬长跑;一年四季广播操”, 这些虽然没有形象的比喻, 但朴素精炼, 不仅读起来一气呵成, 而且道理突出鲜明。 (2) “借物喻理”型:借通俗易懂的事物, 喻示运动使人健康的道理。如“运动好比灵芝草, 何必苦把仙方找”“卫生是妙药, 锻炼是金丹”“蹦蹦跳跳, 灵丹妙药”。 (3) “以事晓理”型, 就是以某一事物的现状或发展变化启发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竹从叶上枯, 人从脚上老;水停百日生虫, 人停百日生病”“铁不冶炼不成钢, 人不运动不健康”“刀越磨越亮, 体越练越壮”。 (4) “借时喻理”型, 就是运用时间或季节图景来传达体育锻炼要因时制宜。这个“时”融合了百姓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与态度。如“任刮东西南北风, 早晨晚上多活动”“早起做早晨, 一天精神好”“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冬天动一动, 少闹一场病, 冬天懒一懒, 多喝药一碗”。 (5) “对照说理”型, 是指通过先言它物的对照, 让人领会体育锻炼的真谛。如“常流的水不腐, 常练的人健康”“庄稼没肥慢长, 人不锻炼不壮”“勤劳的人力大, 懒惰的人病多”。以上种种都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瑰宝, 它们在与人为善中潜移默化地起着启迪和劝诫的作用, 这些谚语凭借着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向人们揭示着养生的道理, 可以说它既是前人保健经验的宝贵结晶, 又是对今人保健谆谆教诲的金科玉律, 值得今天的我们为了健康长寿而经常传诵并努力践行, 所以, 百姓称之为“既是科学的诗, 又是防病的药”。
2 体育保健谚语折射出大众的养生理念
从内容上看, 可以说大多数体育保健谚语是帮助健康长寿的金玉良言, 它们有着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社会性、生动性、传承性的特点。虽然质朴无华, 但在民间却有着“民间小谚语, 长寿大道理”的认可度, 如果常常照做, 就会少生疾病、强健体魄, 坚持不懈地持之以恒, 身体定会获益匪浅。正因为这些谚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所以, 它们值得人们用心地遵守而行, 以便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经过归纳和提炼, 笔者发现这些保健谚语处处体现着大众的养生理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健康长寿的意识为养生导向
健康、长寿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所有的体育保健谚语都是以健康、长寿为宗旨, 从而引导人们在运动 (辅以饮食、卫生等) 方面加以注意和得以加强。俗话说得好,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加幸福”。现如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可以更多地体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享受的同时, 长期生活的快节奏、工作事业的压力却使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健康都远离了, 何谈长寿?长寿源于健康, 健康才能长寿, 所以, 健康的身体弥足珍贵。体育保健谚语正顺应了大众对于健康的渴求, 传播健康的运动理念, 倡导健康的运动方式, 努力提高大众的健康素质。如:“一日舞几舞, 活到九十五”“身体锻炼好、八十不服老”“锻炼按摩练气功, 健康长寿活百岁”“八成饱健身, 十成饱伤身”等。
2.2 以日常的生活为养生契机
保健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做到未雨绸缪, 就必须从日常的点滴生活做起。有人把好习惯誉为“健康的银行”, 储蓄健康的人, 一生都可让生命受益, 而放纵不良陋习无疑是透支生命。很多体育保健谚语都是提倡人们以日常生活为养生契机, 随时在运动 (辅以饮食、卫生等) 方面遵循和保持着健康的锻炼方式, 从而融入为日常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态度, 日积月累, 一定会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 拥有健康的身体并非难事, 因为健康, 来源于日常习惯, 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活动和运动。如“行如风, 站如松, 坐如钟, 睡如弓”“生命在运动, 人人皆可通。随时随地练, 身体保安康”“舒臂多扩胸, 肺气得通畅。呼吸胸肋动, 平肝身轻松”“跳绳踢毽、病少一半”, 辅以饮食方面平日进食时低盐、低糖、少肉、多食蔬菜瓜果等, 如“鱼生火, 肉生痰, 粗粮淡菜保平安”“多吃萝卜和生姜, 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这些保健谚语都体现出了养生无需刻意而为之, 只需要人们牢记它们,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遵循而为, 随着脱口而出的谚语踏“歌”而动, 假以时日, 一定会看到养生的成效。
2.3 以多动少懒为养生的不二法门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因此, 养生最忌讳的就是“懒”, 最推崇的就是“动”。动是维持人体代谢过程旺盛的重要因素, 只有勤运动、常运动才是养生的不二法门, 生命只有在动中才能求得平衡和发展。生理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体力和脑力是越用越灵, 越动越活, 要“活”就要“动”, 一动生百巧, 一懒生百病。“动则不衰, 用则不退”是恒久不变的道理。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就是大力地倡导强身健体的办法就是锻炼, 延年益寿的方法就是运动的, 如“水不动生毒, 人不动生病”“脑怕不用, 身怕不动”“铁不炼不成钢, 人不运动不健康”“勤劳健身, 懒惰损身”“饭后散散步, 不用进药铺”“捂捂盖盖脸发黄, 风吹日晒身体强”“跑跑跳跳浑身轻, 不走不动多生病”“每天遛个早, 保健又防老”“常炼筋长三分, 不炼肉厚一寸”等都说明了“动”才是健康的源泉, 更是长寿的秘诀。
2.4 以坚持不懈为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做任何事情, 要想取得成效, 没有恒心是不行的, 体育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 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字里行间都传达着“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道理。健康长寿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努力, 需要细水长流地坚持,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只有不懈地坚持遵循科学的养生方法, 让机体长期地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养生方能见到成效。欲速则不达, 半途而废也不可取, 养生最忌讳的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当勉强成为习惯, 习惯成为自然时, 我们就会有着健康的机体保证。鼓励人们坚持而获益的体育保健谚语比较多, 如“若要健, 天天练”“坚持练功, 百病不生, 中途歇功, 百病丛生”“运动不负有心人, 经常坚持健身心”“天天坚持万步走, 能够活到九十九”“生命在运动, 人人皆可通, 坚持天天练, 益寿又延年”。
2.5 以舒适自然、循序渐进为养生的常态步调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曾说“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 说的就是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 应当是轻松愉悦、力所能及、溢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 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 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可取的。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就是提倡大家要轻松地渐次自己的活动量, 由小到大, 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循序渐进, 渐入佳境, 既不急于求成, 又不墨守成规, 这样的渐变式运动养生才符合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的规律。如“锻炼养身, 因人而异;修炼方法,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贵在坚持”“劳逸结合, 延年益寿;动静结合, 健康长寿;炼养结合, 康乐长寿”等。
2.6 以实惠、可行为养生的上选
养生其实是一种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活动。这样的一种医事活动是需要长期地渐进地施行, 所以, 日常生活中方便可行、经济实惠的养生活动和方法是大众的首选, 而几乎所有的体育保健谚语都是极易受大众接受和掌握的绿色箴言, 大家不需要去健身房、瑜伽馆之类的健身场所进行专门的养生消费, 只要充分利用平日闲暇时间依照谚语坚持培养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以及改正一些不良运动态度和方法, 久而久之, 拥有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这些谚语更多地提倡大众普及的运动方式——散步、跑步、体操、跳绳、气功等, 如“饭后散散步, 不用进药铺”“跑步是运动之王, 走步是健身之友”“要想疾病少, 天天做早操”“早晨活活腰, 一天精神好”等, 辅以饮食上倡导大家“吃要有所节制, 饮需适可而止”。这些种种活动都是大家平日里能够做到但是并不太在意的运动, 与其花大价钱、精力去“寻求”养生, 不如遵从这些谚语去培养养生的习惯,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一种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常态, 积攒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健康财富。
3 体育保健谚语养生价值之所在
3.1 朗朗上口易记忆的语句有助于养生的坚持
法国的布瓦洛曾经说过:“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 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 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形式工整、读来又朗朗上口的体育保健佳谚在创制时多半采用谐音、对比、仿拟的修辞手法, 从而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读起来平仄相合、悦耳动听, 这些有着音乐旋律美的谚语寓意隽永深刻, 趣意横生, 表现形式简短深刻, 易于识记、掌握和表达, 它的实用性也易于被群众认同与接受。养生贵在坚持, 而这些能够随时记起、随时取用、脱口而出的“顺口溜”不仅能够丰富大众的养生内容, 鼓舞大众的养生热情, 更能够成为很多人保持养生习惯的催化剂和座右铭。常言道, 疾病是我们纵欲或忽视保健的一种惩罚, 当大众意识到养生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时候, 那么, 只有坚持才是硬道理, 这正应了这样的谚语——“一年三百六十六天, 谚语三百六十六款, 天天念谚语, 按照谚语办, 终身少疾病, 寿域过百年。”所以说, 经常识记一些体育保健谚语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养生活动。
3.2 运用质量互变的定律对养生进行劝戒、引导
belkevitch曾经指出“谚语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内部组织, 而是取决于它的外部功能, 它通常是符合道德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而大部分体育保健谚语都是通过劝诫和引导的功能来实现它的社会价值的, 为了更加具有说服力, 这些谚语的创制多会依循质量互变的定律来构思。质量互变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 即,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质变, 质变过后又再一次进入到新一阶段量变的积累。如此回环往复。通过这样的定律创制出来的佳谚可以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示着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如“一日舞几舞, 活到九十五”“天天坚持万步走, 能够活到九十九”“一天跑百米, 病魔不缠你”等都是通过量变质变转换原理来劝告大众养生是需要的是坚持不懈方能见养生的成效。
4 结语
体育保健谚语是人们运动健体、防病治病、延寿养生的经验写照, 由于它们产生于民间, 发展于民间, 流行于民间, 就不免会带有人们认识上的偏颇和局限性, 也会存在不少违背科学原理的部分, 我们在认识和运用的过程中, 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此外, 由于语言都具有相通性, 一些谚语与许多固定短语, 如成语、惯用语、俗语等相融相通, 难分彼此, 但是, 这不影响体育保健谚语的社会价值, 相反, 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这种保健理念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许沈华.四季养生谚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其实,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养生民谚俗语中,有许多都是世代劳动大众健身强体、防治疾病的经验结晶: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与哲理;历经千百年实践的检验、过滤、提炼、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瑰宝,更是强健体质、防治疾病的灵丹妙方,十分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把它作为养生保健的重要选择项目是再好不过的。而且,这些养生民谚俗语琅琅上口、好记、实用、易掌握。
防寒养生民谚俗语
冬季,人体机能新陈代谢缓慢,体温调节能力降低,易受寒引发心脑血管、肺、肾等方面的各种疾病,尤其是老人、小孩与体弱者发病率更高。寒冷时节,常能听到许多防寒保暖的民谚俗语。
“寒从脚下起,热从头上散”,“养树护根,养人护脚”,“头戴一顶帽,抵件小棉袄”。这类民谚俗语提醒我们,防寒首先要重视脚和头的保暖。“寒从脚下起”,是因为,脚部一旦受凉,会通过神经反射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这样,病毒、细菌乘机而入,在鼻咽部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病复发。所以,防寒必须注意穿保暖的鞋袜,不能冻着脚。“热从头上散”,是说头部保暖很重要。据研究,人如果不戴帽子,在15℃的气温中,头部散热占人体总热量的30%;在4℃的气温时,头部散热占总热量的60%。寒冷的环境中若不注意头部保暖,由于头部大量散热使血管急速收缩,很容易引发头痛、感冒、鼻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还容易诱发脑梗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头戴一顶帽,抵件小棉袄”,这则民谚把冬天戴帽子保暖的作用说得透彻极了。
“太阳是个宝,晒晒身体好”、“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睡前洗脚,胜服补药”、“梳头十分钟,轻松防中风”、“常搓脚心,防病健身”等,这些言简意赅的民谚俗语,听起来很平常,用起来很管用,可谓冬季养生的基本要则和方法。
运动养生民谚俗语
生命在于运动。宋代《圣济总录》中有言“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及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与疾病和灾难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对运动养生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创立了无数门派各异的运动养生技巧和方法,留下了繁多的民谚俗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孩子不蹦跳,必定有病闹”,“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大家一听就明白,这些民谚俗语强调运动是何等的重要,并给人以警示与告诫。
不仅民谚俗语如此,战国后期秦国所著的《吕氏春秋》一书,在专论养生的篇章中,明确提出了“养生三患”。第一患就是“好逸恶劳”:“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意思是说,有些人出入总离不开车,自图安逸,四肢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如同行尸走肉的人,不可能健康长寿。可见,运动养生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值得提及的是,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上楼有电梯,出行有汽车,不动手脚,不费力气,就能轻松获得各种生活享受。在此条件下,更要重视运动养生。特别是那些“网上一族”和“有车一族”,更有必要加强体育锻炼。
坚持适度的运动,不仅可以调养、提高心肺等各脏器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御寒冷刺激的能力,对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动养生的项目很多,诸如步行、太极拳、瑜伽功、游泳、跳舞等不少运动已有研究成果证实其养生功效。目前,一些在口头广泛流传的民谚俗语,如“每天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晨晃晃腰,一天精神好”、“要想腿不老,常踢毽子好”、“甩甩手,疾病走”、“搓胸捶背,能活百岁”、“读书用脑,延缓衰老”、“要想心情好,不妨跑一跑(即到外面逛逛)”、“常爱书画人增寿,笔墨绘出健康来”、“观景爱花又摄影,能做百岁不老人”等等,都能作为运动养生的可选项目。大家只要能做到因人而异,选择适合个人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的锻炼科目,并根据气候条件,因时、因地调节得当的运动措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对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必有显著收益。
饮食养生民谚俗语
“民以食为天”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天”为至极之大,饮食是人的生存基础,既然被当着同“天”一样大,必定在生活实践中极受重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生活与大众日日相伴;吃的喝的东西对身体祸福与否,天天被人亲身体验。因此,流传于民间的饮食养生民谚俗语,不仅极为繁多,而且大都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品位与实用价值。
“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冬季,尤其三九严寒天气,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尤以感冒、气管炎容易发作。民间在人九后,常以炖母鸡汤来增加体质和预防这些疾病。据研究,母鸡脂肪具有增强支气管黏膜分泌和化痰的作用;鸡肉中有一种物质,能增强咽部血液循环和鼻腔黏膜分泌,对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感冒鼻塞及治疗咽干、咳嗽等病症很有益处。
“一日吃仨枣,百岁不见老”。自古以来,枣就被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无论对男女老少,还是病体虚弱者都有十分理想的食疗滋补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枣富含多种营养素,尤其是环磷酸腺苷、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70倍。维生素c是人体内的一种强还原剂,能清除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促进胶原再生,有防皱美容功效;能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结石的患病率;枣中富含钙和铁,有防治骨质疏松、贫血的重要作用;枣所含的芦丁,能使血管软化,对高血压有防治功效。枣中的丰富营养成分能促进白细胞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枣中还含有抑制癌细胞的物质;枣还有抗过敏、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等功效。可见,吃枣能延年益寿的民谚并非夸张。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槽里无粮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船头座的稳,不怕风来颠。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心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人比人,气死人;听人话,没法活。
害人如害己。
天山不是堆的,好名声不是吹的。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谚语资源,是在哈萨克族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历代传承下来的。哈萨克族的民间谚语内容广泛,是哈萨克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形式,它用生动的比喻,简洁明快的语言鉴定生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民间哲理。
哈萨克族人民对谚语非常喜爱,题材广泛。“夏季精心半日,冬季精心四十天”“技能催人上进”“冬不象冬,夏必不像夏”他们面对不同事物时,用嘴精辟的语言加以概括总结。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源远流长,世代口耳相传。哈萨克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他们以自己方式生存,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兴趣和需求将现实进行分类,给予意义加以名称,并以这种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认识和掌握新事物,并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传承自己的文化。
一、语言精炼,形式短小
从其内容上看,哈萨克族的民间谚语、谜语形式都短小精简,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表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判断出社会现象、各种关系的实质。如“祖国是金摇篮”,“雪下有残草,马匹死不了”等等。”
在语言处理上高度精炼,在句子成分和字数设定上,尽可能省去多余的语句,用代表性的字句表达出其哲理性和幽默性。如:“心瞎比眼睛瞎更糟糕”,“巴依大肚便便,穷人饥肠辘辘”
二、语言生动形象,修辞方式巧妙
形象生动是文学语言创作的基本要求,这样才会使人印象深刻。灵活使用语言表现手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细节刻画朔造,把抽象的事物表象化,二是充分运用修辞手法。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正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地语言反映生活,塑造生动鲜活的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
1、通过细节刻画使语言形象化
在哈萨克语谚语中,没有教条、严厉的说教,也没有系统的逻辑阐述,在那些精简干练、生动形象的语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寓意。如:“喝井水,绵羊肥”、“夏天留神伤畜,冬天留神老畜”这两则谚语细致鲜明的反映了牧区生活,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通过这些民间谚语生动,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深刻体验,感受哈萨克族文化中那源远流长的神韵。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牧区面积大,四季交互变化,大多处风景优美,有幅员辽阔的草原和水草丰盛的牧场,勤劳的哈萨克族人民世代生息、聚居于此,以顽强的毅力创造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在语言载体上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其意义深刻,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哈萨克族谚语的形象性,它的精炼与质朴,都离不开准确、合理的用词。首先,哈萨克谚语大多数选用与游牧生活特点相关的词,直接表达民俗民风的词。如,在其谚语中有比较丰富对牲畜和鸟兽的外貌描写,对行为品德的精辟定义。又如表示哈萨克衣食住行,信仰,组织,制度的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些词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而且这些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运用这些词,既可以使谚语通俗,又易于从感情、心理上通人们沟通。哈萨克谚语的精妙之处也蕴含在这些词上“巴依靠牲畜,笔管靠一张嘴”,巴依同笔管相对,鲜明的揭露的本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使这则谚语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次,哈萨克谚语常利用词的多义、转义、引申而耐人回味。“与其事事粗通,不如一事精通”。再次,充分利用某些词在词义上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两个好人在一起是生死朋友,两个坏人在一起时敌人”。他们借助了语言自身的优势,巧妙的、合理的用词,让读者受益匪浅。
2、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善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贴切。在哈萨克族民间谚语中,勤劳的人民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对比、借代、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寓意与哲理于形象之中,重现生活场景,给人以思考和教诲。在整理、收集大量民间谚语中发现运用最多的是比喻,在哈萨克族民间谚语中比喻手法也可谓是俯拾皆是,它深入浅出,以物喻理,直中见曲,曲中见直,形象鲜明,通俗易懂。
哈萨克族谚语中有云:“学则明,不学则暗”,由于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谚语中使用的喻体形象也明显不同,反映了各民族浓郁的生活氛围与风土人情。哈萨克族民间谚语通常选用贴近哈萨克民族生活的事物作喻体,其中许多来源于哈萨克人民世代生活的草原,长期相伴牧民牲畜等。如:“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要有天大智慧,不要有黄豆大的骄傲。”、“牛犊在挣蹦他也挣蹦不着背上的鞍子。”羊、黄豆、牛犊都是哈萨克族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人们运用比喻,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象、生动的喻意表达出来,深刻的阐明一个道理。这些谚语不仅反映出哈萨克族民自食其力、勤劳刻苦的本色,也折射出哈萨克人们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这些谚语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感受和经验。在劳动中,他们把自己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用精炼、形象、短小的语句创造成谚语,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是哈萨克族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他们推崇友善,注重交往中的纯洁性,折射出哈萨克民族智慧的光芒。
三、形式多样,节奏明快
哈萨克族谚语在结构形式上大多具有句式多样、节奏明快、音调和谐的特征。常常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如:“劳动少,收获少”,“正派者,方为人”,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字数相同、内容相仿、结构一致,显得精致紧凑,简洁凝练。可以从中看出哈萨克族个人的品德修养挤社会推崇的高贵品德;宽容、坦诚、大度、务实、坚韧、知足等。
哈萨克谚语有陈述句,也有命令句和疑问句,直接面对听者。“节令一到,冰雪消融”,“如果你有忧伤就去找你的朋友”“鱼儿钻进一潭死水,会落个什么结果”,这些句式的运用能含蓄、有力、幽默的表达劳动人们的思想,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寓意深远,回味无穷。这些谚语也折射出哈萨克族人民在实际生活中的处事观点,豁达务实。
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是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说它是散文,只是形式上具有散文特点,也具有音韵和谐的特点,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说它是韵文,却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在哈萨克族人民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提炼、补充,使内容更加科学,富有哲理,直接指出事物本质。很多谚语劝诫人民为了生存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复杂的局面中药面对现实,随机应变,不要猜测臆想,注重思考,不要坐享其成,要运筹帷幄。
哈萨克族民间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实践的结果,是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每一则谚语的产生到广为流传都经历了哈萨克族人民在生活中的不断锤炼,成为哈萨克族语言中精华和富有活力部分。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使我们感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哲理性,通俗性,紧凑型等特点。从丰富多彩的哈萨克族民间谚语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哈萨克族文化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可以探究哈萨克族生产、生活的一些能力。
参考文献
[1]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360一364页.
[2]成世勋.哈萨克谚语浅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1):第34一36页.
【民间流传的养生谚语】推荐阅读:
流传民间的歇后语10-22
广泛流传的谚语07-13
鸡的民间经典谚语07-12
关于小满的民间谚语09-24
大暑节气的民间谚语11-08
关于劳动人民的民间谚语03-15
微软广为流传的试题03-30
民间谚语09-10
流传千年的四大智慧励志文章07-17
与天气经典民间谚语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