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心得体会(共10篇)
任教授通过对当今的学生为何产生厌学而展开,让我们作为教师或家长,要以和谐为主,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言,不要太看重。“学习成绩不好,那又怎样”。我们要以接纳的心态,去容纳孩子们的缺点,不要把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学习压力,以及自我的认知强加给孩子。孩子自身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孩子本身也压力大,如果这时候老师或家长再强加压力给他们,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话,还会走极端。
这也让我想起了在听课的同一天,4月9日晚,石家庄西美花诚小区,一位14岁初二男生从24楼的家中跳下,当场身亡。而少年选择轻生的原因,竟是考试成绩不好,父母批评他要求他写书面检查。据说他的父母当场已经崩溃。他走了,留给父母亲人的是无尽的悲伤,这种悲伤无法弥合。这样的灾难根源究竟又是什么?问题的出现,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孩子的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施加了太大压力。希望他们看不到这样的评论,否则无异于伤口上撒盐。还有人说孩子抗压能力差,遭受一点挫折就行事极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他怎么想?一个14岁的少年,他什么不懂?他难道不知道活着更快乐吗?而死是实在没有办法之后的选择。他细小的心灵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想必他也留恋父母家人,留恋同学朋友,留恋美食游戏,可在痛苦面前,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那么学校呢?学校没有责任吗?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我想,没有一个学校一个老师想害孩子,作业、分数、排名,就像魔咒一样,谁也逃脱不了。
听了任其平教授的讲座后,想到刚发生的这一悲剧,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曾经几何,当我面对自己的学生考试成绩很不好的时候,我也会批评指责,现在想一想,自己的定位和认知都有错误。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和容忍孩子的缺点,学习成绩不好,那又怎样?他们还是个小学生,是个孩子,只要他们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的人生路还很长,不要把我们作为老师,作为父母的认知强加给他们。学会温柔的坚持,陪伴孩子们共同成长,接纳和包容孩子们的缺点,家庭、学校、社会才能够统一和谐。
1 人工流产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1.1 害羞, 不愿交流
人工流产患者到妇科门诊多为第一次, 亦有未婚先孕, 具有强烈的害羞心理, 怕碰到熟人, 就诊时往往躲躲闪闪不愿意过多暴露自身的情况, 对于医生的询问不愿做回答, 检查时十分害羞、怕痛, 担心造成不孕, 渴望手术的安全和可靠。
1.2 恐惧, 紧张心理
多数人工流产者为初次怀孕和进行人工流产, 亦有未婚先孕的女性, 她们到妇科门诊可能是第一次, 对医院的环境, 手术过程处于陌生状态, 注意力高度集中, 担心得不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 怕受到歧视。在做手术前, 患者往往会向经历过该手术的人进行咨询, 由于以前人工流产手术疼痛感较强烈, 患者对手术已有了先入为主的恐惧感, 在加上担心术后影响以后生活和前途而消极悲观。
1.3 孤独, 不安全感
人工流产手术过程需要严格无菌操作, 患者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 周围是陌生的仪器, 离开亲人的陪伴, 感到孤独和无助, 还要签署提示手术风险和术后后遗症的《手术知情同意书》等文书, 加重了人工流产患者的恐惧感, 进而提升了患者的敏感度, 对医疗质量的担心使患者有不安全感, 容易产生过激反应。
1.4 悲观, 情绪低落
人工流产毕竟会对患者身体带来较大创伤, 对患者来说无凝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 行人工流产术的妇女, 有时还会伴随情感方面的伤害, 由于其原因复杂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加剧心理刺激。绝大多数患者都表现出痛苦或精神低靡, 悲观情绪较重, 对于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抵触性的消极回应。
2 进行人工流产心理疏导的要点
人工流产中出现的心理状态根源就在于"怕", 怕痛、怕羞、怕后遗症。心理疏导也就要针对"怕"来做文章。
2.1 提示手术的安全性
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护士应耐心解释说明手术的安全性、手术的过程,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治疗, 如利用一些宣传性的张贴画等方式, 突出"门诊手术"的概念, 引导患者建立门诊手术安全性较高的认识, 医护人员还可以显露出曾成功完成过大量的人工流产手术, 没有发生医疗事故等信息。通过这些细节信息的提示有利于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害怕"的情绪。
2.2 强调手术技术的进步
针对患者先入为主的认识, 不能很好地放松身心的情况, 术前, 可对患者说明当前手术技术进步了、采用超导可视技术、术中用了镇痛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无痛苦、医生经验丰富等内容, 让患者不要紧张, 较好地配合手术。
2.3 利用言行、环境来舒缓情绪
医护人员面带微笑接待患者, 主动和她们交流, 鼓励患者尽管提出疑问, 提示手术中轻微的疼痛和不舒服是正常现象, 运用暗示、转移、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持手术室环境舒适、安静、维持24℃~26℃的室温等, 舒缓患者的紧张心理。
2.4 术后加强询问和指导
术后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主动询问患者感受, 倾听患者主诉, 了解患者的需要, 严密观察受术者生命体征变化和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 遵医嘱给抗生素等药物, 对受术者讲解康复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 讲解有关计划生育知识, 指导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对每一位受术者离院时发放一张人工流产健康教育处方, 同时预约术后一月复诊。
3 讨论
人工流产对妇女的身心都有严重的影响, 做好心理疏导对手术有很重要的意义。心理疏导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的心理状态, 通过强调手术的安全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医护人员丰富的经验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可以较好地疏导患者的心理, 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
摘要:利用心理疏导理论, 分析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患者"害怕"的心理根源, 提出人工流产手术中进行心理疏导的要点。
【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40-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为“白疕”、“干癣”、“松皮癣”等。其病因病机至今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本病尚无根治方法。多年来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的影响下,只重视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或引起了严重后果,不但远期疗效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研究表明,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1]。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时,即为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而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长期研究证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病人的性格、情感、紧张、烦恼、忧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银屑病发病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浩瀚繁博,中国古代医学家在心理治疗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具体在银屑病的防治中,护理干预银屑病的报道较多,而应用心理疏导疗法干预治疗银屑病不多见。
近年来,笔者按心身性疾病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心理疏导疗法是治疗心身疾病的一个有效的手段[2]即: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以严正,亲切,灵活,适当的合情语言,来激励鼓舞患者自我领悟,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充分调动其治疗的能动性,促使心理病理自身转化,减轻或消除症状,达到治疗和预防,促进心理康复的目的。
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为指导,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对以往认为很难治疗的各类神经症可以取得较高的疗效。
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怕”的本质是“虚、假、空”,特性是欺软怕硬。要治愈心理障碍,须除去这棵病理之“树”。提高自我认识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
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心理疏导疗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在就诊时由经治医师详细告诉患者所患疾病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式、预后估计等,与患者共同讨论,选择患者最希望的治疗方式,告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和应做到的事情。
第二步,在对患者制定疾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文化程度、所处环境、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个体心理分析,制订“心理疏导疗法”的干预方案。
具体措施包括:①个别心理疏导:耐心地与每一位患者交谈,听取他们的心理感受,收集详细资料,评估、分析引起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从患者原有对银屑病的认识水平着手,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启发和诱导患者思考、领悟;②集体心理疏导:每半月组织1次集体心理治疗,通过讲座、互动性讨论和医护人员解答疑问等方式,使患者了解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周边环境的技巧,通过集体治疗让患者能互相关心、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担痛苦,分享战胜疾病的快乐;③放松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自己控制行为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当人体肌肉放松时,排除对外界的一切考虑,无焦虑、抑郁存在或不允许焦虑、抑郁存在,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驰反应。具体分三个步骤,首先是准备工作:向患者讲解放松程序,治疗环境应安静、轻松,使患者处于最佳、最舒适的位置,且集中精力,保持安静与平静。第二步为吸气训练:嘱患者闭眼,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先深吸气,再缓慢呼气,重复数次,使患者完全安静下来。第三步,指导患者放松:嘱患者在吸气时紧张肌肉,呼气时放松肌肉,交替进行。依次紧张全身的每一组肌肉并保持约10s,接下来放松同一组肌群约20~30s,并注意体验放松后的感觉。顺序重复2~3次(放松训练时全身肌肉放松的顺序要事先确定,一旦执行,不能任意更改),每次10~30min。
第四步,开展腹式呼吸训练治疗。腹式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慢而有节律的呼吸模式,可以提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近年来,笔者研究结果证实,腹式呼吸确实可以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3]。笔者已对30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治疗,每天进行2次,每次30min,27例坚持训练1个月后,皮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心理疏导疗法有利于改善银屑病患者的负性情绪。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主要表现在自卑自闭症、抑郁、焦虑等方面。而抑郁、焦虑等精神紧张因素可引起大脑边缘高级神经中枢的变化,继而可能通过下丘脑调节下位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进一步加重银屑病病情,影响银屑病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4]。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引起的情绪反应经大脑边缘系统处理后,引起下丘脑调节内分泌的变化。相关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皮肤中某些神经肽尤其是sP在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放松训练和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人是有机的独特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方法对银屑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但患者遇到意外的不良刺激因素时,由于其特定的性格特征有可能会再度出现情绪波动,影响疾病的康复。
心理疏导疗法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往中,对患者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排解不良情绪,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5]。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心理疏导干预可以改变银屑病患者的认知行为,有效减轻或消除伴发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对银屑病治疗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医生与病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心理疏导的基础。在诊疗过程中医生的支持在患者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疏导系统主要由医生-信息-患者三个要素构成,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医生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5]。因此,如果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很难实施心理疏导。我们体会到在实施心理疏导前,医生应细心仔细地向患者讲解银屑病的相关的知识,并用痊愈病例的实例进行开导,及时、准确地解释患者的疑问或提问。指导病人使其很快适应疾病对自身的影响,尊重、关心、理解病人,使其感到温暖,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机体内潜在的积极因素,达到促进康复的作用。只有在充分取得病人信任后,建立坚定的信任关系后,才能获得患者治疗和心理上的反馈信息。有效的心理疏导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才能起到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达到最优化治疗的必要条件。医生须掌握被疏导者足够的信息,才能制订出结合患者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综合因素的疏导内容,并能通俗易懂地、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深化认识。而心理疏导的基本工具是语言,须通过护患双方交流形成互动,达成共识后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需要医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求医生接受专门的心理疏导训练,熟练掌握操作规则和治疗程序,辨证施治,否则很难达到心理疏导治疗“最优化”。
总之,心理疏导疗法通过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有效改善患者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心理应激的增多,心身疾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随之增加。作为一名医生,要学会用新的医学模式去治疗病人,在头脑中要有心身疾病的概念,治疗上,除常规用药外,要加强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病需要心药医”。
银屑病患者若能够顺理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消除患病原因将胜于任何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这本身就是防治银屑病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疾病就会相应减轻而至痊愈[6]。
所以说,不是单纯研究某种药物和某些治疗手段就能够治愈银屑病,而要研究银屑病患者心身状态,要认真实施新医学模式防治银屑病。其中,心理疏导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简便易行,容易掌握而切实有效的,运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对于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探讨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雪琴,李世荫,邵长庚,等.用现代医学模式论防治银屑病的观点[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2):4-6.
[2] 鲁龙光.疏导心理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24.
[3] 张力军,杨雪琴,吕沙里,等.腹式呼吸训练对心率及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作用的初步观察.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1):39.
[4] 李雯,到贞富.皮肤病、精神因素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J].国外医学皮肤科性病学分册,2002,28(2).
[5] 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6-424.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班级氛围
进入初三以后,学生的身体、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思缜密,独守自主意识加强,内心渴求自尊、重视、独立,追求自由、民主、公平,喜欢轻松、愉悦、温和的氛围。但巨大的考学压力使他们不得不紧张地学习,拼命地竞争,内心的需求与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反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转位和精神压力,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抚慰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千万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法,甚至用放弃的做法来刺伤学生。
首先,要善于树立榜样。青少年富有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做为班主任要善于创造教育情境,树立榜样。-方面要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个人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世原则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温和、自由、愉悦的氛围,让他们敢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让老师成为他的最为信赖的朋友和导师。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和典范人物。师生采用日记共阅读的方法,讨论榜样良好的个性品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阅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让作品中人物的品格及成功来鞭策、激励他们。
其次,要创设教育情境。老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营造温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敢于通过倾诉、发泄来调节情绪,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例如班会时,让学生辩证如何交友,如何评论时事,如何看待法规公德等问题。在选举班干部时,先公布优秀班干部的条件,然后让同学推荐,选举,演说。在处理班级矛盾中,要让同学们大胆讨论、换位辨论。
二、建立学生资料库,知思究源,对症矫治
学生做为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个性差异非常大。初三这个特殊时期又给学生制造了更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班主任老师要细心地观察学生情况,倾听他们的苦衷和欢乐,揣摩他们细微的变化。然后要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归类,然后找出其共性和个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和矫治。
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为两类:一类是某单科成绩不太理想,但总体成绩优秀。家长对其既关爱又唠叨,老师也是备加呵护,对其薄弱环节时常提醒点拔,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学生唯恐考不好对不起家人和老师,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结果对某科目就产生畏惧、厌倦的心态,越畏惧越不想学,但又强迫自己学,整日烦躁难寝。另一类是总体和各科成绩非常出色,考重点中学是他们的目标,他们自律自控,但自负骄傲,看不起别人。他们抓紧-切时间学习,但不愿意听家长的唠叨、老师的指导,看不惯同学正常的讨论、辩论。有时,为一件小事就会与同学发生摩擦,神情居傲,得理不让人。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们交往。针对前者,我鼓励他们要面对现实,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让单科优秀的同学和他们交谈学习经验体会,让任课老师与他们沟通,给他们补差促优;暗示家长不要刻意去谈考试,引导他们学会心理暗示法和情绪泄渲法。经过反复训练和排解,这部分学生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心情开朗起来。对于后一种学生,我冷静地寻找教育机会。例如,我班-位女生成绩优秀但自负冷漠,与同学关系很僵。有-天她生病住院,对父母大发脾气,暗地里却哭泣、着急、烦躁,唯恐成绩下降。等她病好后,我让成绩优秀的同学主动找她谈心,帮她补课,并让其父母讲孩子住院时的焦虑心情。这位同学触动很大,她主动认识自己以前的错误,诚恳地向大家表示感谢,从此她参加了班级“一帮一”结对活动,大家慢慢地喜欢她了,她的性格也开朗多了。
成绩中等的学生则易患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把目标定得太高,有的过分看重成绩,有的知识有缺陷,有的信心不足。他们突出表现为:烦躁不安,厌学憎考,同时自尊心较强,敏感易伤,甚至在考试中遇到难题就发抖、出汗、尿急、头昏。老师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因为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对象。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薄弱的环节,给他们订下切合实际的短期计划、中期计划、远期计划。他们每前进一步老师就及时地鼓励,让每-点微小进步来点燃他们的自信之火。
成绩差的同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各有其因,各有其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想包袱沉重,害怕考试,更害怕公布成绩,情感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上忽冷忽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采用回避态度。老师要精心呵护,教而不能失其原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我首先从学习上来帮助他们,上课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唤起上进心,课下主动找学生谈心,面批作业,面讲难题。师生共同定出学习计划和行为计划。然后以鼓励法为主,用赏识法来评价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遇,让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尊敬来点燃他们自信上进之火。例如,有的喜欢书法绘画,有的电脑学得好,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口才表现突出,有的见义勇为品德好。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期望值太高,不怕反弹,不怕再挫,由爱心之汁浇灌他们心灵的盐碱地,相信他们将来都会结出累累的果实。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
初三是一个特殊时期,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极不稳定,学生个性差异很大,但共性的问题呈阶段性突现出来。所以老师对每一个阶段学生不同心理状态要细心地观察,科学地分析,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树立榜样
常言道: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刚进入初三,我就约几位刚毕业的初三学生,来给他们开座谈会,有目的让新届和往届的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相互的交流,让新届初三学生消除心中的焦虑、紧张和神秘感。随后又邀请考上大学的往届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以及奋斗历程,谈谈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谈谈其理想、近期学习计划,给刚进入初三门槛的学生树立起心中榜样,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2.举办调查活动
进入初三以后,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周围人。随着中考临近,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都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项目,用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调查他最感兴趣的、也最熟悉的人的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处世,学会了思考,并从这些人的经历中体验人间最纯最真的情感。调查报告以书面形式表述,然后评优、展览,最后在班会中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谈谈感受,这样学生的品德、写作、思想各有所得。也因为形式灵活,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3.学会正视自己
随着初三阶段青春期的萌动,交际处世的摩擦,学生开始动摇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心理定位。教师采用详细的问卷形式,让他们对自己优点、缺点进行打分,以其闪光点让他们寻求自我心理平衡,让他们明白考试成绩起伏是正常现象,心理、生理上出现的疑惑是极为正常的,不必为此耿耿于怀。这样就会淡化他们对分值的期望,分散他们对青春期出现的朦胧的性意识的注意力。再者让同学互评优点,然后汇编成小册子--《同学眼中的你》。人人都喜欢被别人重视、尊重和赏识。通过阅读小册子,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融洽了。最后让同学们自评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有了前面的定势,同学们都会找到自己心理定位,然后和同学一起归类汇编小册子--《敢于正视自己不足》(不署名)。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经过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几次的心理审视、学生的抗挫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交往处世能力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4.举办师生联谊会
初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靠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爱心和责任心维系之外,还必须有师生浓厚的情感基础。在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大家心理都比较放松了,就举办师生联谊会。有歌唱、小品、舞蹈。师生互答互问、谈笑风生,不知不觉间陌生和心理隔阂也悄悄地消失了。人在心情放松时,笑容是自然的;人在愉悦时,笑容是最美丽的。师生关系在此后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洽、自然氛围。
5.举办学生家长联谊会
初三阶段,家长对孩子要么期望值特别高,要么伤心失望。而家长的教育方法和心态对学生心理影响非常重要。选择双休日或者假日,举办一次学生、家长联谊会。学生用歌声、自编小品、朗诵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讲述他们的理想;让家长谈谈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心态;让教育成功的家长谈一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特殊家庭的孩子也谈谈他们对家长的期望和心声。联谊会要注重家长与孩子情感的自然交流,以回忆和期望唤起爱心,收效颇高。
6.举办心理咨询老师座谈会或心理专家讲座
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专家有着精湛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座谈会和讲座中,让专家们讲讲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心理卫生,讲讲这一阶段学生正常的心理变化及策略,是非常有益的。在座谈中用对话的形式,来消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和隐私权,使他们平安地度过初三这个特殊的时期。举办的活动还有许多,如:学习策略座谈会,调查名人活动等。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老师是本中之本。我们身为老师,不仅要传好“业”,更要解好“惑”,让我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浇灌这些嫩绿的树苗,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吧!
李虹
1、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情绪”及它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
2、认识到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自己,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和工作。
教学重点:
识到“良好的情绪”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教学难点:要学生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度高兴,也不过度悲伤。
教学过程
导入
想一想自己过去在遇到成功和失败的时候,是怎样控制自己的。
师:同学们?什么叫做“情绪”?
生:简单的.说,情绪就是心情。
师:当你心情好或者说情绪好的时候,你的表现什么样?(生交流) 师:是啊,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干什么 事都特别有劲.可见良好的情绪不仅对工作、学习有利,对人的健康也有利,不是吗?相反,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整天无精打采,好象在生一场大病似的,对健康当然也十分不利了。你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是怎样的?
(生交流)
师:我觉得你不该这样对自己,这不是明摆着要影响自己的健康吗?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论遇到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都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控制住自己。
(教师讲范进中举的故事)、
总结
一是认真排查,正确引导。
学校要求各班主任认真排查班里的特殊学生,比如中考“边缘生”、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压力过大的学生等,学校将这些学生召集起来,耐心地为他们“减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给他们讲清楚,中考仅是生活中一次重要的经历,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劝诫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这些措施逐渐缓解了学生的压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有的放矢,个别谈话。
为了稳定个别学生的焦急情绪,班主任专门找这部分同学进行谈话,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委婉地劝告他们放下沉重的心思想包袱,力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并教育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一天,沉着冷静、从容应考。对于极个别特殊学生,各教师还通过家访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家校联手耐心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而让这些学生放松心情、安心备考。
三是注重方法,突出实效。
1 妊娠妇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层次的孕产妇, 虽然她们的妊娠情况和心理情况各有不同, 但心理问题出现较多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对妊娠分娩的认知缺陷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 妇女妊娠后,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机体各系统的功能, 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一般是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 但其同时也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带来例如恶心、呕吐等不适。有的孕妇对妊娠后的身体不适缺乏正确认识, 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及照顾;有些孕妇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稍有不适就产生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 在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下, 孕产妇在家中成为全家重点保护的“核心人物”, 更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 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 例如:因负性情绪导致或加剧妊娠呕吐, 不能正常进食, 将妊娠过程中的生理现象视为疾病。因对孩子的健康、智商期望值特别高,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大大增加了孕妇心理负担, 使她们出现了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从而加重了早孕反应的症状。
1.2 对胎儿性别及发育状况的焦虑
尤其在农村生男还是生女是妊娠妇女及其家庭极为关注的问题, 孕妇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终日为胎儿性别焦虑不安。此外, 大多数妊娠妇女普遍为自己所怀的孩子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生理缺陷、将来是否聪明等产生焦虑情绪。
1.3 对分娩过程的恐惧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分娩阵痛对一个正常的孕妇一般是可忍受的, 但由于占比例大的80后孕妇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 以及影视作品过分渲染分娩痛苦的误导, 使妊娠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对分娩产生害怕和恐惧, 有的时候感到悲喜交加, 不知所措。
1.4 产后由谁来帮助其照看孩子的担忧
很多产妇的母亲及婆婆还在工作, 没有时间帮其照料孩子, 而产妇也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
2 对妊娠妇女进行心理疏导的对策
2.1 创建以人为本的产科服务新模式
产科实行“以产妇为中心”为服务理念, 导乐分娩方式凸显了它对于现状下的围生期模式的积极影响。从孕妇第一次产前检查开始, 应做好宣传工作, 热情向孕产妇介绍医院的医疗条件和环境, 讲解分娩知识, 使她们更多地了解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 让她们有承受分娩时疼痛的心理准备, 消除孕产妇对分娩产生的恐惧心理, 增强对分娩的自信心和控制能力。告知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 助产人员都会陪伴和守护在产妇的身边, 细心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儿变化, 检查时操作轻柔, 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注意休息, 保持安静, 正常饮食以保持体力, 在临产时可促进产程进展, 减少产后宫缩乏力造成的产后大出血, 教给产妇如何配合规律性宫缩时的正确动作。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过程, 孕妇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使她们比孕前更需要亲人的关爱, 在医院特别渴望得到医务人员的照顾。因此, 创建以人为本的产科服务,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并根据孕妇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疏导, 可有效地消除孕妇心理上的焦虑、恐惧等问题, 对保证孕产妇分娩的安全与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加强围生期管理, 重视妊娠妇女的心理疏导
分娩以及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举措。我科办有孕妇学校、准妈妈培训班, 这样孕妇会了解怀孕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是正常的, 只要对症缓解就会减轻痛苦。这一措施对安全分娩、科学育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从实际需求看, 仅有对妊娠、分娩常识的了解还不够, 它不能对孕产妇的心理起到疏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还要适时地对其具体心理问题作出相应的疏导。重视孕妇的心理疏导, 对于预防难产、产后出血、产后精神病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医护人员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中也会学习心理学知识, 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孕产妇, 使她们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 使孕产妇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指导, 保持稳定的心理情绪, 顺利度过围生期。
2.3 注意消除性别歧视
部分妊娠妇女由于过分看重胎儿性别而顾虑重重, 特别是一些希望生男孩的产妇, 分娩后一听说是女孩就表现情绪低落, 影响子宫收缩, 造成产后大出血[2]。因此, 在对孕妇进行疏导中, 还应重视来自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要引导和帮助孕产妇及其亲属, 让他们明确知道, 生男生女是由男方决定而不是由女方决定的科学知识, 男孩女孩都是家庭的主人、国家的栋梁, 都能为家庭和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帮助产妇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 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因素对产妇的影响。
2.4 产后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与指导
产后及时给予母婴皮肤接触和早吸吮, 指导产妇哺乳的时间与姿势。要把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及简单易行的处理方法告知产妇及其家属, 这样就可以减少产妇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焦虑的发生。
总之, 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新世纪的产科医学对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越来越重视, 而做好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对优生优育和母婴身心健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仅医疗保健人员要掌握和运用, 还应普及到广大孕产妇及其家庭中。我们要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 (1) 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的三级管理; (2) 孕早期建立保健手册; (3) 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筛查、监护及管理, 积极治疗合并症, 以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 使其健康、顺利地度过妊娠期。
参考文献
[1]张志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7
高校对大学生的处分是学校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的惩戒,它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处分形式,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学校为了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于是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其真正目的是育人,通过纪律管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健康良性地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然而,对于违纪的大学生来说,高校仅靠处分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极不负责的。处分只是教育的开始。因违纪而受处分的学生有其可恨的一面,亦有其可怜的一面,他们是最需要帮助和挽救的对象,但往往成了最容易被遗忘和漠视的群体。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对待受处分的既成事实,于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最终毁了大好前程。这无疑是学校的悲哀,更是家庭的悲剧。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受处分的大学生,使其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采取以专职辅导员教师为主,院(系)领导、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干部等人员共同参与的方法,通过教育转化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受处分学生重新鼓起人生的风帆,奋勇前行。
一、人文关怀:对所有受处分学生进行转化教育
1热爱学生,尊重隐私,消除障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教育者的爱应该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爱,包括受到处分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爱。教育工作者只有怀着这种爱,才能以极大的耐心、平等温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己所希望的品质,就得做大量的、艰苦的疏导沟通工作。学生违纪受处分后,思想负担相对较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批评,让他们认识到所犯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受处分的学生要做到不冷漠、不歧视、不放弃、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真心实意地尊重、爱护学生,跟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爱的教育,用真情和友爱去温暖他们,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种种顾虑,看到前进的希望,从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进取心。大学生的思想正处在转型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并不同步,较为显著的特点是个体意识突出,实践精神增强,而权威意识和被动服从意识减弱。他们厌恶和排斥单一观念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更看重和相信现实生活,希望独立自主地作出取舍和判断。因此,教师应针对违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3捕捉闪光点,适时鼓励,唤起荣誉心。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任何人身上总是有闪光的东西存在着。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学生的个体品质,不可能全部都是优点或全部都是缺点,而是既存在优点又存在缺点,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任何夸大某一点而否认另一点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但是从动态上看,优缺点并非一成不变。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运用外在手段,作用于学生个体内在,不断扩张优点的量,减少缺点的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处分后,非常想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平等、关爱的态度去扶持他们,带着寻找的眼光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和实现,并对他们作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荣誉心。
4家校联系,建立档案,优化教育效果。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除了社会因素外,学校和家庭是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一方,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全面的,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因此,家校联系架起连接学校、家庭和学生的桥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学生违纪受处分后,学校有关教师应及时通报其家长,共商教育补救措施,并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转化情况,做好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和受处分的学生确定联系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优秀的学长,通过结对子与其定期谈话,检查其学习生活状况,解决其思想困惑。为优化育人效果,可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处分文件、转化教育计划、具体联络教师、教育实施过程以及成效评估等材料,建成可随时查看备用的档案。对于家校联系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和经验,也应注意收集、整理和存档。这样就能持档追踪监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二、心理疏导:对部分受处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处分是对个体的救治和群体的预防,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管理手段。但由于处分本身是被动、消极的,特别是记过以上的处分会威胁到学生的学位和学业,这就可能会影响受处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产生。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兴趣降低、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失眠、食欲不振或者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或意识等,还可能会使这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更加恶化,反而达不到纪律管理的目的。
所谓危机(crisis),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但也存在成长的契机。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利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帮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虽然学生受处分后有经历危机的危险,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有。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受处分后能通过自我调整,避免心理危机。处分对他们来说有不同程度的教育作用,外界只要给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对其进行转化教育即可。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受处分后的各种表现,主要从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来判断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及时分辨出存在异常表现的学生,并给予不同程度的专门辅导。
首先,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稳定受处分学生的情绪。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要特别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正确的辅导态度。学生受处分后往往心理包袱很重,情绪起伏不定,常有倾诉的心理需要,渴望得到周围人的接受和谅解。因此,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安全舒适的氛围,鼓励其毫无顾忌地宣泄内心的想法,让其明白辅导的目的是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逐步引导他们正视并克服自卑、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其次,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发掘受处分事件的意义。心理辅导教师应收集受处分学生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兴趣、爱好、性格、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学生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未必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甚至对教师存在疑心、戒心等盲目的自我防护反应。尼采说:“人只有知道了‘为何,才能忍受任何‘如何。”因此,协助受处分学生反思自己过去从未发现的肓点,全而总结犯错误的主观原因,正面引导启发其领悟,发掘受处分的积极意义,并给予其进步的希望,可以极大地缓解个体内心的受挫感,正确地接受现实的教训,有助于达到内心的平衡,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
再次,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在受处分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自身问题的情况下,要趁热打铁,与其共同协商制订今后努力的具体目标,明确行动的方向。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很爱面子,受处分后最在意的是觉得“没脸见人”,尤其看重周围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为进一步协助受处分学生能迅速重拾信心,积极地行动起来,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所有个体非常重视的他人所给予的理解、宽容和期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系统的成员除了父母、老师、还有周围的同学、朋友等。这就需要负责心理辅导的老师联合多方力量,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宽松的人际环境,提供更多的支持资源。有了支持,个体才会有坚定的信心奋勇前行。至此,对受处分学生的专门心理辅导就基本完成。但为保证收到较好的成效,在辅导结束后的一个学期内,心理辅导的教师可以和学生达成长期联络的协议,比如通过不定期的电话、邮件、短信或面谈等简便的方式,以及时提供有效的督促和进行评估反馈。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保障我校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保持学校的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二、心理危机的界定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应对或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入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或刚刚经历重大突发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三、心理危机排查
(一)心理危机排查
1、每年新生入学后两周左右组织全面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不定期开展的心理专项筛查。包括特殊事件发生后,开展的心理筛查。或者特殊时期,二级学院提出需求的心理筛查。
3、心理中心专兼职教师在日常咨询工作中排查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
(二)心理危机排查重点关注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失恋、受到自然灾害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7、家庭经济贫困、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由于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1、毕业生中就业困难、考研失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
12、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高年级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
13、过度迷恋网络(含网络成瘾)的学生;
14、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一)分级干预
第一级别:直接卷入伤害性事件中的个体,心理干预作为一种社会援助必须介入;
第二级别:第一级别当事人的室友或有密切关系者,可能产生强烈的悲哀及内疚情绪,出现继发性应激反应,需要重点干预;
第三级别:面对灾难情景出现了强烈情绪反应的个体,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第四级别:参与危机事件处理或从事救援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应该得到关注;
(二)措施
1、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危机评估,提出分类处理意见。
2、对确需要就医的学生,二级学院通知家长,协商送入相应专业医院接受治疗。
3、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立即组织团体辅导或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并建立心理档案,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咨询。
4、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愈后鉴定及跟踪制度。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要提供精神专科医院病情鉴定的书面证明,确已康复、可正常继续大学学习的,方可办理复学手续。复学后,学生需定期到心理中心接受心理辅导。
五、对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要求
(一)及时汇报情况。心理中心专兼职教师在心理咨询等专业工作中若发现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后应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报告;必要时,由中心负责人向主管领导汇报并通达相关工作人员。若遇集体危机事件,应遵从学校统一安排,按照专业规范介入干预工作。
]
考试来临之际,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正确的应考心态。那么作为一名考生我们应该如何应付考试调整心态呢?想要轻松应对考试,还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做好复习工作,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自信迎考和自如应考
许多考生的考前焦虑,来自害怕在考试中遇到“万一”情况,如“万一碰到难题怎么办?”、“万一时间来不及怎么办?”、“万一想上厕所怎么办?”有这些“万一”担心的考生,其实是自信心不强表现。还不能做到“心有成竹”地对自己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我可以考出正常的水平。
在考场上会出现三种情况:超常发挥、正常发挥、失常表现。不少考生渴望自己高考超常发挥,面对一个“万一”才可能出现的目标,一定会产生紧张与焦虑,因为这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件。如果能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正常发挥上,淡定之心才会油然而生,才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请记住:给自己一个适度的期望,坚信如常发挥就是成功。扎实知识和物质保障
进入考场时,拿到考卷后,首先要准确无误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码、考试科目、座位号等重要信息。看清答题须知,浏览整份试卷,了解试卷共分几页,共有几道题目,以防漏答失分。
答题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遇到一时没有思路,考虑3-5分钟后仍无法解出的题目时,不要“盲目钻研、强行答题”,选择暂时放弃。丢失一题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坏了心情,搅乱了思路,对解答后面的题目影响极大。
【心理疏导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初三学生心理疏导11-08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制度05-31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制11-24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05-27
读《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心得体会12-01
心理课体会07-23
心理课体会与心得11-11
开展心理班会体会10-04
电大心理学作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体会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