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 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 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 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 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 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 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 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 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

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3

下面谈谈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单元教学离不开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呢?让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看待教材的 ,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从这些例子出发,以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文本的典型性,读写的一体性。以文本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力求达到学会一篇文,带动一类文的目的。为此我把单元教学分成四步骤来进行。

一、统筹安排,目标明确

(一)单元伊始,教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二)要求学生通读本单元的全部课文,画出重点字词,明确其读音、词义;记住课文的作者,如果是以前学到过的作家,要能够回忆起曾经学过的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梗概、中心论点、写作目地;了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

(三)反馈学生在通读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确定讲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精心设计每节讲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的依据首先是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揣摩编者意图,其次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力争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通过精讲,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还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出本单元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布置片段写作练习,为完成单元作文要求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交叉教学结构,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交流。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通过讲读课,不仅能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在讲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自读,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学生的现状,老师要加强对自读课的辅导,精心设计自读提纲。

自读课要以训练为主线,重视检查学习效果,从反馈信息中分析学生自学程度的强弱,上自读课时要注意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布置一些同类体裁的阅读篇目,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课本知识,而且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迁移,达到复习巩固、举一反三、自学有路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纲举目张

总结本单元的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

总结课运用的主要手法是比较,重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教材中单元的组合,是把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同样文体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单元进行总结时,不仅要总结出文本的共性,使学生牢牢掌握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做到触类旁通,还要求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不同作用。比较时,可以是段落比较,也可以是篇章比较,甚至可以是词句比较,这样通过比较,再次突现单元的纲,从而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加深提高,做到纲举目张。

五、读写一体,整合教材

写作课: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完成,再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便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了,这是总结课上理论、规律的再一次运用,是知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篇4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建议: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 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5

(二)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针灸(jiǔ)晕车(yùn)露马脚(lòu)曲尽其妙(qǔ)....

B.桔梗(jié)精髓(suǐ)刽子手(kuài)混水摸鱼(hún)....

C.压缩(yā)狡黠(xié)拧脾气(nìng)恬不知耻(tián)....

D.择菜(zhái)连累(lěi)紧箍咒(gū)咎由自取(ji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经络一滩血蛛丝蚂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思辩天燃气美轮美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厮打弹簧门绵里藏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青睐猪肘子筚路蓝缕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春节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B.五一节期间,徜徉各大广场、公园的市民们在欣赏不同造型的美景时,不由地感叹,如今的园艺师们真有着手成春的本事。....

C.当下一些电影、电视编导,为了市场需求,对传统经典作品进行改编,随意加上一些现代元素,将名著改得不三不四,从而消减了名著的审美价值。....

D.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昆明正迅速步入一个摩天楼的时代。不久前,北京路吹箫巷建设项目规划公示结束,一个53层、高达148.8米的综合建筑已经跃然纸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就“税收痛苦指数”答记者问时提到,今后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增值税制度,适当降低服务业的税收水平。

B.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对于情节严重的,可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C.专家指出,针对前不久“山西地震谣言”事件,国家必须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和打击力度,以便有效遏制通过网络散播流言这一恶劣现象。

D.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兴建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首义第一旗、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二.(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 1

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

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

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

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

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

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

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

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

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

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

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

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5.下面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

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

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

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

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

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

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

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

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mó:切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执晋侯执:俘获B.延人为上客延:延请 ..

C.恣君之所使恣:听凭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屡次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迎而拒之吾从而师之 ..

B.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吕甥之言出于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D.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B.文章列举左

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

有力地论证了劝谏之难的论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加

以责备后,秦王母子才和好如初。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5分)

译文:

(2)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归朝欢

(宋)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

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

②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8.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4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4分)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两句诗借用《管子》中的话,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这两句诗

是:。

柳永《雨霖铃》写离别,其中“,”两句具体描摹了离别时人

物的情态。

(2)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

壁赋》)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①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②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

利,战不善。”

五.(15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④①③②⑥⑤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D.④③②①⑤⑥

15.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4分)

情境一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

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一张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备下薄酒„„”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

返回住地。

将______ __改为________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将_____ ___改为________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真理是灿烂的,只要给它一个罅隙,就会照亮整个田野。

六.(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①初二学生家长鲍先生说:“中小学课本中能不能少些无用的知识。”

②荷蓧丈人责问子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③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民选学区委员说:“数学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首要罪魁,其实那些题目测试的知

识,在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熟语教案 篇6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答案】 A(A项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符合语境。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句中用来指春雨,使用对象错误。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地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属望文生义。D项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而取得胜利。而题中则说“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前后矛盾。)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却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但往往若不可及。....B.大家经常引证的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剧院区,就是由大量的这....类普通剧场构成的。

C.地产商们得知某厂房宣布拍卖的消息后,纷纷看好这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地块,厂房受到买家追捧,成为众矢之的。....D.中国的三大球能不能赶上世界强国,关键在于运动员、教练员及至主管部门有没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打翻身仗的决心。....【答案】 C(“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把孔子和儒学说得不名一文,是极端片面的;把孔子作为上....帝来膜拜,把儒学作为《圣经》来推崇,也是非理性的。

C.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精于营销策划、广告创意,但却疏于品牌战略管理,这导致不少中国品牌陷于昙花一现的宿命。有人统计,中....国品牌的平均寿命只有7.5年。

D.优秀企业优秀的原因,在于他们比一般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产品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予以....确保。

【答案】 C(A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用于此处不恰当。B项“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这里望文生义。D项“休戚相关”形容彼此之间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息息相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盛夏的深夜,学生们都沉睡在香甜的美梦中了,这个临近大河的校园里却蛙声阵阵,沸反盈天。....B.与13亿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物权法》,历时五年,经过八....次审议,从分歧严重的争论到达成共识,3月16日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

C.备受关注的手机单项收费问题正由有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一项有利于手机使用者的政策即将呼之欲出。....D.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在泰州上映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答案】 B(A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B项“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符合题意。C项“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泛指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D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很多人可以从《士兵突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相同的情感,很容易把自己移情到其中的角色身上:该剧的火爆和20年前《平凡的世界》的走红如出一辙。....B.陈家老屋是香水河畔最古老的建筑,与陈家老屋形影相吊的....是它的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百年老树。

C.在朝鲜核试爆后,各媒体盛传中国军队在中朝边界修建铁丝网的说法纯属小题大做,其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按国际....惯例从没有停止过在重要地段修建隔离网以加强国土防卫的工作。

D.从贪官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种类似的堕落“模式”:最初的私欲膨胀,中途利令智昏而贪赃枉法,最后“回....归”难求。

【答案】 B(A项“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B项“形影相吊”指人孤单,不能用来指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D项“利令智昏”指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B.先生虽辞世多年了,但他那些富含哲理的话语,却一直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C.崔颢《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D.闹得纷纷扬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石油管道铺设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04年最后一天俄政府决定修建“泰纳线”。

【答案】 D(“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应用“沸沸扬扬”。)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B.张检察官厉声问道:“请问这个贪官给了你什么好处,你替他为虎作伥,干出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C.在职场里竞争有时候机会很多,有时候却机会不等人,如果老是瞻前顾后,高不能攀,低又不就,可能会坐失良机。....D.昨天晚上,那小偷可真够猖狂,李大伯一家就在客厅看电视,他竟然登堂入室,把几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答案】 C(A项“细大不捐”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B项“为虎作伥”比喻给恶人做帮凶。这里“替他”与“为虎”语意重复。C项“瞻前顾后”有两种含义:①形容办事谨慎,考虑周密;②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此处用②项意义,符合语境。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B.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休养生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衰转....盛、由颓而新的重要政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

C.随着高考的改革,一些高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山穷水尽。....D.河西的房价已经逼近每平方米5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足足涨了每平方米1000元,南京楼市的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答案】 D(“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实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应改为“望洋兴叹”。)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完成对“毒奶瓶”的全面清查后,浙江省质量监督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对浙江范围内的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展开专项整治,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劫难逃。....B.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开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C.一场浩劫过后,大片原始森林毁于一旦,断壁残垣历历在目,....惨不忍睹。

D.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答案】 C(A项“在劫难逃”指某种灾难不可避免。B项“含英咀华”意为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不能用来形容“花蕾”,使用有误。C项“历历在目”指一个个清清楚楚出现在眼前。D项“毁家纾难”指贡献出全部家产,缓解国家危难。)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央本着安土重迁的原则,给三峡移民分配了肥沃的土地并....发放了丰厚的迁移补偿费。

B.远离都市的喧嚣,静静地躺在乡村的小河旁望着天上恒河沙...数般的星星,心中一片澄净。.C.此次,冯小刚把影片最重要的角色给了张涵予,其他人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全球的稻米生产发挥了敲门砖的作...用。

【答案】 B(A项“安土重迁”指在某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B项“恒河沙数”本是佛教用语,指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难以计数。形容数量极多。C项“举重若轻”指某人很有才干,能轻易地完成艰巨的任务。此处应为“无足轻重”。D项“敲门砖”用来敲门的砖,敲开门就扔掉。比喻暂时用以捞取个人名利地位的工具或手段。)11.把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成语,改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换为“一曝十寒”)B.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铁.......锹一扔,纵身跳进汹涌的江水里。(换为“当机立断”)C.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那个私立中学因连续的意外事故,发.......不出薪水了。(换为“祸不单行”)D.“光想吃现成饭不行,你还得仔细想想。”(换为“坐享其......成”)【答案】 B(“当机立断”指抓住时机,立刻决断;“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能互换。)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B.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D.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7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D(A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B项“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既然已经不会走路了,怎么走出自己的路来?C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D项“旁征博引”指大量搜集材料广泛引用例证,表示论证充足。)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翼而飞,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B.因为学生们的写作体验还不十分丰富,老师对他们的作文就不应该反唇相讥,而应多从真情实感的正确、流畅表达等方面加以引....导。

C.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D.他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艰苦卓绝地奋斗着,并乐此不疲。....【答案】 B(“反唇相讥”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用在这里不合语境。)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这个人就是倔脾气,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寻根究底,倘若不问个水落石出,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C.我们班文学的氛围向来就很浓,最近,有几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还写起了武侠小说,一时间,他们的大作贴满了黑板报。

D.一个厂家推出了一种畅销的产品,许多厂家就趋之若鹜,蜂....拥而上,结果很快就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了经济的损失。

【答案】 B(“意兴阑珊”指兴趣衰减。A项“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可以改为“一清二楚”。C项“舞文弄墨”指玩弄文辞,耍弄笔杆。含贬义,不合文意。D项“趋之若鹜”指追逐坏的事物。含贬义。)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虽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B.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却作壁上观,态度消极。....C.歌手丛飞被评为道德模范当之无愧,但有些人却认为他做了一些不甚了了的事情,不值得大肆宣扬,此种识见令人寒心。....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矛盾,我们党员干部要善于削足适履,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答案】 B(A项“首鼠两端”指犹豫观望,迟疑不决,而不是自相矛盾。B项“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从旁观看。符合语境。C项“不甚了了”指不太了解、不太清楚。这里曲解了成语的意义。D项“削足适履”指脚大鞋小,为了穿上鞋而把脚削去一块。比喻无原则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这里误用作了褒义词。)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自己好吃懒做,以前接济过他的亲戚也不愿再理他,现在他已百无聊赖了。....B.只要你设身处地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你不能不为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那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

C.几十个亡命之徒摆成一字长蛇阵,明火执仗地向我公安干警....扑来。

D.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答案】 C(A项“百无聊赖”侧重指精神上没有寄托,不用来表示经济上贫困,适用对象错误。B项“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不是设想,因此不能用“设身处地”。C项“明火执仗”指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多指公开抢劫。合乎语境。D项“威武不屈”指不因武力或权势的胁迫而屈服。此处不合语境。)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常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忧国忧民,吟诗作赋,呵佛骂祖,最后醍醐灌顶,一醉方休。....B.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C.《云水谣》为何受欢迎?陈坤说:“爱情!男主角对两个女人的情感河流在历史风云中跌宕起伏,这才是打动所有人的关键。” ....D.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言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答案】 C(A项“醍醐灌顶”指灌输智慧,使人醒悟。不指饮酒。B项“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奔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但不能用于一个人。C项“贻笑大方”意思是让内行人见笑,已有被动之意,属语意重复的错误。)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B.好男儿应当马革裹尸,战死疆场,报效国家,不能沉湎于享....受和儿女情长之中。

C.中央电视台每天中午的“快乐驿站”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常逗得观众乐不可支。....D.不管如何描述姚明,都不算言过其实,因为姚明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他已经成为了推动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一面镜子。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7

关键词:新史观,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背景下, 历史作为文科的必选科目, 看似重要, 实则地位尴尬。 许多学校打出了“全力决胜语数外、有效匹配两选修”等的口号, 江苏省教育厅在2009年出台的“五严”规定, 迫使学校、教师改变了之前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提高学习成绩的传统做法, 更加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做了思考和探索。

课堂上, 我首先问学生, 这课在必修二中所处位置? 学生都回答是第三单元第一课。 之后我提问:本课要探究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历史学讲究源流, 我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状态学生马上发现, 原来必修二第一单元就是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学生回答: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和古代商业的发展。 但是这个仅仅是古代经济间的内容,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少部分学生回答出来了:古代农业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问: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是什么地位呢? 引导学生注意与农业的关系, 得出是农业的补充。 探究完古代经济结构, 我接着提问:这种超稳定的经济结构为什么到了近代会发生变动? 学生联系到时因为鸦片战争的影响。 我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在近代爆发鸦片战争? 学生回答: 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对外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我说这个是在哪里讲述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是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这样通过 “瞻前”的方式, 使学生了解了必修二前三单元之间的联系, 对中国古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作了很好的衔接, 也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放入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影响下的一个具体表现, 运用了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看待这段历史,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近代化的一个过程。

接着, 我请学生探究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 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根本因素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性、侵略性所导致的。 直接原因是:鸦片战争后, 中国国门打开,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主观上说, 也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没有能够阻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这样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接下来, 我提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找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出现、洋务经济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官僚资本主义的出现。我做了适当的补充, 结合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要求学生探究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及近代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

我要求他们思考这些新经济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归宿, 学生反映:联想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这个就是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所要讲述的内容, 得出:对自然经济, 我们先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实现农民的土地私有, 接着在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走集体化道路, 在1958年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到1978年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样整个中国农村主要生产关系的变革都理顺了。 而对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我们采取没收的办法;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这些经济都融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我接着问: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马上想到这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所讲述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变动引发的。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中西合璧, 土洋结合”的特征正是因为近代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所导致的。 这样就把必修二前五个单元联系起来, 让学生站在世界整体角度, 用整体史观考察经济发展的历程。

将经济瞻前顾后之后, 我引导学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经济是决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 那么, 近代我国多元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时还不能忘记“左顾右盼”。

学生的回答角度许多, 我对这些回答进行了概括:由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的因素, 导致近代中国在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表现出了: 近代社会性质特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 近代阶级成分的多元化———有无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 还有就是近代民主革命历程的长期化。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近代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仅仅依靠其中的一个阶级就很难完成, 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一不是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正是因为如此, 中国共产党才要不断地推动建立各种统一战线, 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特征, 使得近代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体现了层次阶段分明的特征。 学生马上想到了, 近代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也是有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和思想解放。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8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上一篇:感恩征文《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下一篇:高中英语写作万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