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8字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语8字(精选11篇)

成语8字 篇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16、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2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2、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23、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2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5、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26、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27、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28、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29、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0、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31、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32、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33、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 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34、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5、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36、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7、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38、从来如此,便对吗?

39、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40、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41、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42、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43、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44、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45、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6、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47、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48、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49、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50、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51、------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52、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53、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5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55、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成语8字 篇2

赵艳芳指出:“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 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是从形象思维抽‘象’而来, 这种抽象认知能力就创造了人类隐喻语言。”“鸡”与人类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认知“鸡”的特点时感知到一些暗含的概念, 认为这些暗含的概念与他们对某种事物的抽象认识具有相似性, 便依据这种相似性用和“鸡”有关的已有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概念。以往对“鸡”字成语的研究多从文化角度来分析“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有的学者在动物类成语隐喻研究中涉及“鸡”, 但与本文的侧重点不同。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鸡”字成语的隐喻意义和内在机制。

二、“鸡”的基本特征和源域范畴

(一) “鸡”的基本特征。

“鸡”的基本特征:

(1) 外形:a喙短且锋利, b有冠与肉须, c胸部肉多, d翅膀短, e体型小。

(2) 行为:a脚强善走, b翅短, 不能高飞和久飞。

(3) 地位:低。

(4) 习性:a惯于四处觅食, b不停地活动, c食量小, d胆小。

(5) 听觉:灵敏。

(6) 作用:a雄鸡可以报晓, b母鸡可以下蛋, c肉、蛋可食用。

马清华认为:“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首先是从对动物的认识和利用开始的。”“鸡”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动物, 人们对“鸡”的认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鸡”与“吉”同音。关于“鸡冠”, 赵杏根, 陆湘怀指出:“‘冠’‘官’谐音, 因此, 它就被当成了吉祥物。”人们羡慕“鸡”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和勤奋不懈的精神, “鸡鸣而起”和“鸡鸣起舞”充分显示了人们敬佩它的刻苦勤奋的精神。另一方面, “鸡”也有卑贱、平庸、愚笨、胆小、丑陋等的一面, “鸡鹜争食”、“鸡鸣戒旦”和“鼠腹鸡肠”这些成语道出了它的平庸、胆小和气量狭小。这些都是由人们对“鸡”的复杂认知和理解决定的。

(二) 以“鸡”为源域范畴的隐喻映射。

“鸡”的基本特征中除了 (1) c、 (2) a、 (4) a以外, 其他特征常被作为源域映射, 这可能是因为人类与“鸡”共处的历史比较长, 对“鸡”的各方面比较了解, 所以在感知、体验、理解和推理那些无形的、抽象的概念时往往会借助熟知的、有形的“鸡”的某些特性来表达。

三、“鸡”字成语隐喻类型分析

石本俊指出“隐喻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形成概念的工具”。由于需要表达和指称新事物, 人们借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鸡”的特征 (源域) 来认知、理解那些抽象的、尚未被表达的空缺概念 (目标域) 。我们从隐喻意义的角度将《中国成语大辞典》上的“鸡”字成语的目标域分为人、事、物三类, 通过分析发现狗与“鸡”关系最密切, 鸡肠、鸡毛等常作为隐喻的焦点。

(一) 源域“鸡”, 目标域人。

张再红指出:“以某种动物来喻指某类人是许多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鸡肤鹤发、鹤发鸡皮 (源域) ———老年人肤皱发白 (目标域)

鸡———老人

“鸡肤”、“鸡皮”具有发皱, 粗糙的特征, 与“老人”的皮肤布满皱纹、粗糙具有相似特征, 人们依据这些相似特征将两类事物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

(二) 源域“鸡”, 目标域事理。

隐喻可以通过某种现象、某件事情或某个故事来表达隐喻意义, 阐明某个道理。

鸡飞蛋打 (源域) ———全部落空, 一无所获 (目标域)

鸡———损失的事物

鸡飞走了, 蛋也打破了, 从字面上来看是鸡和蛋都没有了与“全部落空, 一无所获”都具有“没有收获”的特征, 人们依据这个相似性用“鸡飞蛋打”来表达“全部落空, 一无所获”。

鸡犬不留 (源域) ———斩尽杀绝, 连鸡狗都不放过 (目标域)

鸡———被杀绝的对象

鸡弱小无力, 地位卑微, 经常被作为宰杀的对象。“鸡犬不留”从字面上来看是连鸡和狗都不留下, 杀得一干二净, 与“斩尽杀绝, 连鸡狗都不放过”相似, 人们依据这种相似性用前者来映射后者。

雄鸡断尾、断尾雄鸡 (源域) ———怕被杀而自残 (目标域)

鸡———自残的对象

“鸡”胆小怕事, 避免被杀而断掉自己的尾巴与“怕被杀而自残”都具有因怕死而自己伤害自己的特征, 人们依据两者的相似性通过联想将两类事物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

牛鼎烹鸡、牛刀割鸡 (源域) ———大材小用 (目标域)

鸡———弱小的事物

“牛鼎烹鸡”、“牛刀割鸡”用煮全牛的大鼎来煮一只鸡、用宰牛的刀杀鸡。把煮牛和杀牛的工具用在体型弱小的鸡身上即用大的工具来做小的事情与“大材小用”相似, 人们根据两者的相似性, 用具体的“牛鼎烹鸡、牛刀割鸡”来表达抽象的“大材小用”。

杀鸡取卵、杀鸡取蛋 (源域) ———贪图眼前的微小好处而损害了长远的利益 (目标域)

鸡———长远的利益

“杀鸡取卵”、“杀鸡取蛋”为了一只蛋, 把母鸡杀死, 没有“鸡”就不会有蛋, 与“贪图眼前的微小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都有目光短浅、因小失大的特征, 人们根据两者的相似性用前者来表达后者。

杀鸡吓猴、杀鸡骇猴 (源域) ———惩罚一个或一些人来警戒别的人。 (目标域)

鸡———借以警戒他人的例子

“杀鸡吓猴”、“杀鸡骇猴”通过杀鸡来吓猴子与“惩罚一个或一些人来警戒别的人”都具有通过一件事来警戒其他人的特征, 根据这个相似性用前面的具体概念来表达后面的抽象概念。

鼠腹鸡肠 (源域) ———气量狭小 (目标域)

鸡———气量狭小的人

鼠之腹鸡之肠都非常小与“气量狭小”都具有“小”的特征, 人们根据相似性用“鼠腹鸡肠”这一具体有形的概念来表达“气量狭小”这一抽象的概念。

牝鸡牡鸣、牝鸡晨鸣、牝鸡司晨 (源域) ———女性掌权当政 (目标域)

鸡———女性

“牝鸡”母鸡, 雌性的鸡。“女性”也属雌性。雌鸡代替雄鸡打鸣与“女性代替男性掌权当政”都有雌性代替雄性的特征, 人们根据这个相似性, 用具体的现象表达抽象的概念。

牝鸡无晨 (源域) ———妇女不掌朝政 (目标域)

“牝鸡”母鸡, 母鸡不报晓与“妇女不掌朝政”都具有雌性不代替雄性做某事的特性, 人们将两个具有相似性的概念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

范张鸡黍 (源域) ———朋友间守信重义的友情 (目标域)

鸡黍———守信重义的友情

范式、张劭一起喝酒吃鸡。人们通过杀鸡煮黍招待朋友联想到朋友间守信重义的友情, 认为两者具有相似性, 所以用“范张鸡黍”这个具体概念来表达“朋友间守信重义的友情”。

鸡鹜相争、鸡鹜争食 (源域) ———平庸小人争夺名利 (目标域)

鸡———平庸小人

鸡鸭争夺食物, “鸡”和“鹜”地位低、气量小、胆小怕事与“平庸小人”都具有平庸、德行不好的特征, 人们根据两者的相似性用具体的现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鹤立鸡群、鹤处鸡群 (源域) ———一个人的仪表和才华在一群人里十分突出 (目标域)

鸡———平庸的人

仙鹤是最高贵的鸟, 它的颈、腿细长, 形象优美。鸡的颈、腿短粗, 形象丑陋。“鹤立鸡群”仙鹤站在一群鸡当中显得非常突出, 与“一个人的仪表和才华在一群人里十分突出”具有相似性, 人们用前者映射后者, 形成了隐喻。

鸡虫得失 (源域) ———微小的得失, 无关紧要 (目标域)

鸡———微小的得失

“鸡虫得失”鸡啄虫, 人缚鸡那样的得失, 鸡和虫都体型小, 地位低, 抓住鸡和虫都是小事, 与“微小的得失”都具有小、不重要的特征。人们根据两者的相似性用前者表达后者。

鸡口牛后、鸡尸牛从 (源域) ———宁在小范围里独立自由, 施展才华, 不在大局面里被别人束缚, 无所作为。 (目标域)

“鸡口”、“鸡尸”———虽小但可以自主的局面

“鸡口牛后、鸡尸牛从”鸡嘴虽小, 却能自由地啄食啼鸣, 牛屁股虽大, 却长受鞭挞, 人们通过联想认为“鸡口牛后、鸡尸牛从”与“宁在小范围里独立自主, 发挥才干, 不在大范围里受制于人, 无所作为。”具有相似性, 根据相似性用具体的动物来表达抽象的道理。

鸡毛蒜皮 (源域) ———微不足道的小事 (目标域)

鸡毛———微不足道的小事

“鸡毛蒜皮”又轻又小的鸡毛和蒜皮与“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具有小、微、不重要的特征。人们根据两者的相似性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道理, 形成了隐喻。

(三) 源域“鸡”, 目标域物。

从本质上说, 隐喻是通过一种事物来体验另一种事物, 人们常常利用已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感知、理解和推理另一类事物。

鸡犬桑麻 (源域) ———安定的乡村生活状态 (目标域)

鸡———安定的生活状态

“鸡犬桑麻”桑麻指农事, 鸡鸣犬吠, 桑麻茂密, 与“安定的乡村生活”都具有安定、衣食无忧的特征, 人们将两者的相似性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

偷鸡摸狗、偷鸡盗狗、鸡鸣狗盗、狗盗鸡鸣 (源域) ———偷窃的行为、不正经的勾当 (目标域)

鸡———实施偷窃的行为、不正经的勾当的主体

“鸡”地位低, 德行卑劣与“偷偷摸摸的行为、不正经的勾当的主体”都有德行不好的特征, 人们根据两者的相似特征进行范畴化归类并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

鸡鸣而起 (源域) ———勤奋不懈的精神 (目标域)

鸡———勤奋的精神

“鸡”每天凌晨三、四点报晓, 从不松懈与“勤奋不懈的精神”都具有勤劳、不松懈的特征。人们将两者的相似性联系起来, 用具体的“鸡鸣而起”来表达“勤奋不懈的精神”。

呆若木鸡 (源域) ———人木头木脑不灵活的样子或因惊吓而愣住不动的样子。 (目标域)

木鸡———对外物无反应或呆笨的状态

“呆若木鸡”像木头雕刻的鸡, 一动不动, 类似的还有“蠢若木鸡”像木头雕刻的鸡一样呆笨, 这两者与“人木头木脑不灵活的样子或因惊吓而愣住不动的样子”都具有呆笨、不灵活的特征, 人们借用形象具体的“木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斗鸡走狗 (源域) ———不务正业的嬉戏 (目标域)

鸡———供人取乐的对象

“鸡”个体小, 易被抓住, 力气小无力反抗, 常被人取乐或宰杀。让鸡相斗, 放狗赛跑, 这是古代纨绔子弟玩的一种游戏。人们认为这种游戏与不务正业有关联, 于是用“斗鸡走狗”来表达不务正业的游戏。

缚鸡之力 (源域) ———体弱无力 (目标域)

“缚鸡”鸡个体小、易被抓住, 需要的力气小, 用来形容“体弱无力”身体虚弱, 力气小。人们依据两者的相似特征“力气小”将两者归为一类, 并联系起来, 用“缚鸡之力”这个具体的、量化的概念来表达无法度量的“体弱无力”。

家鸡野雉、家鸡野鹜 (源域) ———不同风格的书法绘画等 (目标域)

鸡———风格不同的事物或人

家里养的鸡和外面的野鸭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 人们借用两种不同的动物来表达两种不同风格的事物或人。

陶犬瓦鸡 (源域) ———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目标域)

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陶犬瓦鸡”陶土烧制的狗, 瓦制成的鸡, 只是模型没有用处, 与“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无实际用处的特征, 人们用形象的“陶土瓦鸡”来表达抽象的“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形成了隐喻。“瓦鸡”毫无实用价值, “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戴鸡佩豚 (源域) ———好勇 (目标域)

鸡———勇猛的性格或行为

“戴鸡”戴雄鸡形的帽子, 佩戴野猪形状的饰物, 公鸡和野猪天生爱打架、争强好胜, 人们用争强好胜的公鸡和猪来表达好勇的性格或行为。

四、“鸡”字成语隐喻机制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张敏指出:“它指的是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 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 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 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人们将“鸡”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正是以人类的范畴化能力为前提的。人们用“鸡”的特征来表达不同的概念,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与鸡接触频繁, 对“鸡”的认知不断加深, 认识了它的习性、本能等特征, 人们认为这些特征与感知到的其他事物具有相似性, 根据相似性把“鸡”的这些特征同其他事物归为一个范畴, 并将两者的相似性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所以“鸡”字成语被用来喻指人、其他无生命的事物或现象。

“鸡”字成语中, 相同的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 如“鸡犬不留”中“鸡”指被杀绝的对象, “鸡犬桑麻”中“鸡”指安定的生活状态, 这是因为人们在隐喻时选取源域事物的特点不同, 前者选取了“鸡”弱小、经常被人宰杀的特点, 后者选取了“鸡”平庸、安逸的性格特征;相同的目标域也可以由不同的源域映射, 如“鸡口牛后”和“鸡尸牛从”中“鸡”都指虽小但可以自主的局面, 这是因为人们在同“鸡”相处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它的不同特点并与目标域相联系。

通过分析“鸡”字成语我们得出:隐喻的源范畴通常是我们所熟悉的、较为具体的范畴, 这些范畴是由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而目标范畴是后认知的范畴。人们通过认知联想找到源范畴和目标范畴之间的相似性, 依据这种相似性对两种范畴进行归类, 并将两种范畴的相似性联系起来, 形成了隐喻。因此, 正如张再红指出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

五、结语

本文主要依据隐喻意义对“鸡”字成语进行了分类, 分析总结了“鸡”字成语的隐喻意义和隐喻机制。隐喻是人们用来表达思维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可以用来指具有相似性的人、事和物。隐喻对我们认知世界、接受新知起着重要的中介认知作用, 通过分析“鸡”字成语我们发现相同的源范畴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范畴, 不同的源范畴也可以映射相同的目标范畴。赵艳芳指出:“源范畴的选择取决于人们的经验和文化传统, 不同的源范畴突出目标范畴的不同的方面, 决定于使用者意欲表达和突显的内容。”另外, 隐喻与人类的范畴化认知密不可分, 人类通过认知领域的联想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 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特征作为进行范畴化归类的依据。所以相似性和范畴化都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摘要:“鸡”是六畜之一, 是人们的食物源之一。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鸡”的隐喻成语, 这是因为人们在和“鸡”相处的漫长岁月中逐渐认识到了它的特点, 为了认识、指称不断出现的新事物人们借用“鸡”的一些特征来表达与它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本文根据“鸡”字成语的隐喻意义对其进行分类分析, 并分析了这些成语的隐喻机制。

关键词:“鸡”字成语,隐喻机制,范畴,相似性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3]赵杏根, 陆湘怀.实用中国民俗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石本俊.隐喻功能的认知与阐释[J].沈阳大学学报, 2008. (20:4) .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像大象一样划“8”字 篇3

□译/何兆灿 蔡慧明

大象的优雅和平衡,启发了这项运动的设计。雄性印度象体重可以超过4000公斤,然而它的脚掌承重,平均每平方厘米只有9.5公斤。相比之下,一名55公斤的女性,其高跟鞋上的脚掌承重,每平方厘米可能就有2公斤的重量。东非象的双耳大约占去体表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它的听觉能力可能是促成其智能高度发展的部分原因。

“象8”运动能激活我们的内耳,有助平衡,同时整合双耳聆听的脑功能。它又能纾解颈部肌肉——颈肌常对声音和默读时嘴唇的过度运动,产生紧张的反应。在“象8”运动中,身躯、头和手臂是一个整体,它们一起沿着幻想放在远处的“卧8”轨迹而移动,眼睛专注于手臂指向的远处,躯干和手臂一起移动,两者之间没有相对动作。

典型动作

1、膝微屈,侧头抬肩至轻触,单臂水平指向正前方,就是“卧8”的中点。另一手臂的位置不重要,松垂或扶着肚脐皆可。(图1)

2、眼望手臂指向的远方一点。头不动,肩不移,只以胸廓带动躯干,在远方画“卧8”。(图2)

3、眼的焦点在远方的“卧8”上,指头看来应该是模糊或是重影的。(图3)

4、在左边逆时针方向画圆完毕,回到“卧8”的中点,姿势亦跟起始点时的一样。(图4)

5、不要窒碍流动,顺势跨入右边,顺时针方向画圆。(图5)

6、在右边顺时针方向画圆完毕,回到“卧8”的中点,为一个循环。做多个循环,然后换臂重复程序。注意双膝始终保持微屈的状态。(图6)

1、起始时的“卧8”中点不在正前方,可以在两侧、在上、在下,随便一个指向,其他动作要求不变。

2、可以坐着做“象8”。

3、可以将手臂指向不同的视野,松弛不同区域的紧张。

“象8”运动的作用

作用一:提高左右转头的能力,锻炼双眼的视觉功能,专注时颈项保持松弛,协调上下半身,激活内耳以产生平衡感,尤其对时差综合征(指搭乘飞机作远程飞行后,人体生物钟突然与外在时区不相吻合所产生的疲劳和各种不适)和晕动症特别有帮助。

作用二:现代人用电脑多,而活动肩颈的时候少,因此,多做“象8”运动,可活动肩颈部,使之灵动自然,并有很好的健脑作用。

8 蒲公英 成语 篇4

明升暗降 指表面上升官,而实际上被削去权力

从天而降 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降尊纡[yū]贵 纡:弯曲,屈抑。降抑尊贵的地位,谦以自处

祸从天降 降:落下。比喻突然遭到了意外的灾祸。

喜从天降 喜事从天上掉下来。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千叮万嘱 再三再四地嘱咐。表示对嘱咐的事情极重视。

漠不相关 形容彼此毫无关联。

漠然置之 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漠不关心 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妖言惑众 妖言:迷惑人的邪说。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

蛊[gǔ]惑人心 蛊惑:迷惑。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迷惑不解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

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出淤[yū]泥而不染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判若云泥 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削铁如泥 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

富丽堂皇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富国强民 指使国家富足,民力强盛

国富民强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繁荣富强 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

丰富多采 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富可敌国 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劫富济贫 劫:强取;济:救济。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年富力强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8个包含独步的成语 篇5

[独步一时] dú bù yī shí

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

[独步天下] dú bù tiān xià

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独步当世] dú bù dāng shì

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同“独步当时”。

[独步当时] dú bú dāng shí

指在当时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天下独步] tiān xià dú bù

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青云独步] qīng yún dú bù

比喻人的地位或学问无与伦比。

[千古独步] qiān gǔ dú bù

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

[孤标独步] gū biāo dú bù

8个带有出世的成语及解释 篇6

下面是8个带有出世的成语及解释。同时列出分开包含“出”字和“世”字的成语。

[出世离群]chū shì lí qún

指脱离人世。

[出世超凡]chū shì chāo fán

超出尘世和凡俗。旧指脱离世俗生活,上升到仙界。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shēng tiān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shēng tiān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niè pán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槃”。指死去活来。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niè pán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一佛出世]yī fó chū shì

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超凡出世]chāo fán chū shì

成语8字 篇7

关键词:“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儿童,膝内翻,膝外翻

“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为儿童下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该方法不仅克服了门型钉内固定容易退钉、骺板早闭等并发症, 又因其具有张力带的作用, 故畸形矫正快。据Stevens[1]临床研究证实, 其矫形速度甚至比门型钉技术快30%。Stevens在一项对34例患儿, 65个节段畸形所进行的骨膜外“8”字钢板植入术的前瞻性研究中报告, 与“8”字钢板使用有关的骨骼定向生长为儿童各类肢体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2]。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 我们采用“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治疗膝内、外翻畸形患儿17例, 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17例膝内、外翻患儿, 男9例, 女8例;年龄6~13岁, 平均9.8岁。其中, 外伤所致的股骨下端骺板损伤5膝, Blount病2膝,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4膝, 肾性佝偻病4膝, 特发性膝外翻6膝。

1.2 治疗方法

腰麻+基础麻醉或全麻下患儿仰卧位, 消毒铺巾, 于患肢大腿中上1/3处扎气囊止血带, 驱血后, 气囊充气压力300~350 mm Hg, 应用C型臂进行骺板线定位。以矫正膝外翻为例, 需要实施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内侧骺板阻滞, 将一枚细的克氏针放置在术区患肢体表, 利用C型臂进行骺板线定位, 并在膝关节股骨髁内侧体表做标记, 然后以标记处为中心做股骨髁内侧长约3~4 cm的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锐性分离至肌肉及筋膜下, 特别注意术中勿切开骨膜组织, 因为骺板边缘的剥离可能会导致软骨的周围环形损伤及相连的软骨环 (Ranvier) 损伤缺失 (相当于Ⅵ型骨骺损伤) , 易引起骺板骨桥形成;“8”字钢板仅需在骨膜外放置即可。根据患儿年龄和骺板宽度选择长短适当的两孔钢板, 跨骺板放置“8”字钢板。自钢板两孔处安装套筒, 钻入两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 经钢板的近端和远端孔置入骨骺和干骺端内暂时固定;X线透视钢板及克氏针位置满意后, 用空心钻头顺克氏针钻孔, 拧入空心螺钉, 固定“8”字钢板, 再次X线透视复查钢板螺钉位置无误即可。螺钉既不能损伤骺板和关节软骨, 也不能穿透对侧骨皮质, 其深度达到或超过骨骺和干骺端中线或1/3即可, 因为一旦螺钉穿透对侧皮质, 便会抑制整个骺板的纵向生长;松止血带, 充分止血, 冲洗伤口, 逐层缝合和放置橡皮片引流, 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术毕。术后两周可下床活动, 术后3个月开始定期测量患肢膝间距及踝间距, 观察下肢力线以及摄取X线片随访, 直至矫形满意后取出“8”字钢板。

2 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 比较患肢股骨胫骨角及力线轴与膝关节中心线距离。其中畸形完全矫正20膝, 1例残留5°膝内翻畸形, 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骨骺损伤、骨桥形成等并发症。

3 讨论

骺板是儿童骨骼所特有的结构, 它是骨骺与干骺端间生长活跃的软骨区, 呈波浪状薄板样, 具有纵向和横向生长的功能。“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正是利用儿童骨骼具有继续生长的潜能, 利用“8”字钢板实现人工骨桥关闭骺板, 待畸形矫正后拆除钢板后再次开放骺板, 以矫正肢体额状面或矢状面的力线异常。年龄是应用此项技术的前提条件, 患儿年龄应≥18月龄及还有12个月以上剩余生长潜力。年龄不足18月龄的幼儿, 因其骨骺体积太小而无法螺钉固定。在具体实施手术前应仔细评估患儿一般情况及手术风险。评估时应熟悉小儿生长特点:小儿3岁以前常有膝内翻, 即“O”形腿, 而3岁以后逐渐形成膝外翻, 甚至可达15°, 但外翻多在8岁前自行矫正, 故不可随意手术干预。对患有全身性疾病如肾性佝偻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的患儿, 宜在儿科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再行手术干预。在测量膝内、外翻的膝间距及踝间距时应获得平卧、坐和负重站立位时的数据, 通常患儿站立时测量的数值明显比坐和平卧位时大, 这说明患儿的肌张力低下, 膝关节侧副韧带松弛是构成畸形的附加因素[3], 治疗必须予以考虑。一旦畸形获得满意的矫正, 应及时取出“8”字钢板, 防止发生过度矫正。但是, 膝内翻矫治手术的目的是将机械轴恢复到中立位或位于内侧的两个象限 (生理范围) , 对于10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允许过度矫正到外侧象限, 是为了抵消生长性反弹, 略微矫正到轻度外翻位可能会降低复发的风险, 而且并无害处。有研究称, 用“8”字钢板矫正特发性膝外翻时, 在取出钢板之后还可能发生反弹现象, 而应将这种可能性在术前告知家长。Rabalais[4]曾报告4例年龄小于11岁的特发性膝外翻的患儿, 在取出“8”字钢板14个月后, 股骨出现反弹现象, 导致股骨外翻畸形复发。有些患儿的膝内、外翻畸形是趋势性的, 无法在术前预计其趋势, 而“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矫形只是对其趋势的影响。另外, 对单侧患肢实施“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后与健侧肢体长度的差异性的研究目前不够系统, Sanders在一项对37例患儿进行螺钉骨骺融合术矫正肢体不等长和成角畸形的研究中报告, 总体成角矫正效果良好, 最终肢体长度平均差1 mm。尽管此研究没有进行“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 但两者原理相同且结果与我们的临床观察吻合。总之, 尽管“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综合评价“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利用暂时性骨骺阻滞纠正下肢成角畸形的原理, 其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8”字钢板半骺板阻滞术是矫治儿童膝内、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 与传统截骨术相比, 前者具有微创、简单、安全经济, 不需要外固定, 术后短期即可下地行走且效果可靠等优点, 缺点是矫形速度相对较慢且不能纠正旋转畸形。

参考文献

[1]Stevens PM.Guided Growth for Angular Correction:A Preliminary Se-ries Using a Tension Band Plate[J].Pediatr Orthop, 2007 (27) :253~259.

[2]Stevens PM, Klatt J B.Guided Growth for Pathological Physes:Radio-graphic Improvement During Realignment[J].Pediatr Orthop, 2008 (28) :162.

[3]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篇8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史记集解》:“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便被称为“祖龙之虐”。

古代典籍中这些关于帝王与龙的关系的记载,大大增强了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历代帝王也就被称为“真龙天子”,使龙成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一些与皇帝有关的器物服饰或动作行为,也都冠以“龙”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龙袍,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衮,皇帝乘坐的车驾叫做龙舆。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龙体欠安,皇帝如果生气叫做龙颜大怒,皇帝如果高兴叫做龙颜大悦。不仅如此,语言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帝王有关的龙字成语。如:

龙兴凤举:比喻帝王兴起。由于“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代“四灵”之一,所以便常常与“龙”相提并论。《东观汉记·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天下。”

龙行虎步:比喻帝王仪态威武。“龙”是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神异动物,被认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认为是“山兽之君”,②所以在成语中常常“龙”、“虎”并称。《宋书·武帝纪上》:“或说(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龙行虎变: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业。汉代荀悦《汉纪·高祖纪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与贤臣意气相投。《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王安石《临川集》三十七《浪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龙子龙孙:比喻帝王的后代。也称龙雏凤种。元代尚仲贤《三鞭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比他是龙子龙孙,则军师想度,元帅寻思,休休是他每亲的到头来也则是亲,怎辨清浑。”也单称龙子或龙孙。《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下》:“光闻杀和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故自不似凡人。”《温庭筠诗集》二《昆明池水战》:“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时生阴风。”endprint

龙楼凤阁:指古代帝王的宫殿、楼阁。也称龙楼凤池、龙楼凤城、龙楼凤阙。元代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也称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龙去鼎湖。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贵相貌也有专门的成语,叫做“龙颜凤姿”或“日角龙庭”、“日角龙颜”。称古代帝王之死,除了“驾崩”以外,还有“龙驭上宾”、“龙御上宾”等。今人陶德言、慕容似编著的《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就是一部揭开中国历代帝王死亡之谜的专著。③由此可见,龙字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龙文化,首先是地位显赫的帝王文化。

二、龙字成语与士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士人”,是指有学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无论在漫长的封建中国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中国,重视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国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腾达都是士人阶层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士人们都渴望通过学习、仕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才智无双的,所以人们崇尚皇权,崇敬皇帝。这种意识反映在汉语词汇中,就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象征封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世说新语·德行》:“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刘孝标注:“张璠《汉纪》曰:‘淑有八子,……时人号曰八龙。”与此同时,在汉语成语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士人文化的龙字成语。如:

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也指深藏不露的人才。也称卧虎藏龙、盘龙卧虎、潜龙伏虎。北周·庾信《同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龙盘凤逸:比喻才能出众而未被世人发现。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魏书·杨大眼传》:“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焉。”

鱼跃龙门:古代传说黄河中的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比喻古代中举、升官或事业成功、飞黄腾达。也称鱼升龙门、鲤鱼跳龙门。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唐代元弼有《鱼跃龙门赋》。后来也用“龙门”来比喻声望很高的人。《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龙章凤姿:形容神采非凡,不同一般。《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注引《康别传》:“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自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苏轼《分类东坡诗》三《张安道乐全堂诗》:“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更有意思的是,在封建科举时代,如果科考中第,则称“鱼跃龙门”;如果科考不第,则称“暴腮龙门”或“龙门点额”。“卧虎藏龙”比喻潜藏着的杰出人才,而要把潜藏着的杰出人才搜索、挖掘出来,则称“打凤捞龙”。“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而“龙蛰蠖屈”、“龙盘凤逸”、“龙蟠凤翥”则比喻隐居不仕、怀才不遇、遁世归隐。

由此可见,龙字成语以其简洁的形式,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当然,龙字成语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挖掘。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龙字成语中都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

注 释:

①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3.

③陶德言,慕容似.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84.

参考文献:

〔1〕陈贵有.中华成语大词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庞进.龙文化的几个问题[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李峰.“龙”的字形字意及“龙”的文化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2008(2).

8个包含塞耳的成语及解释 篇9

[塞耳偷铃]sāi ěr tōu líng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塞耳盗钟]sāi ěr dào zhōng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两豆塞耳]liǎng ěr sāi dòu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垂头塞耳]chuí tóu sāi ěr

指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闭目塞耳]bì mù sè ěr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疾雷不及塞耳]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两耳塞豆]liǎng ěr sāi dòu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耳目闭塞]ěr mù bì sāi

8个包含名和垂的成语及解释 篇10

[名垂竹帛] míng chuí zhú bó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名垂万古] míng chuí wàn gǔ

指名声永远流传。

[名垂青史] míng chuí qīng shǐ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垂千古] míng chuí qiān gǔ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名垂后世] míng chuí hòu shì

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垂名竹帛] chuí míng zhú bó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垂名青史] chuí míng qīng shǐ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青史垂名] qīng shǐ chuí míng

成语8字 篇11

关键词:锁骨骨折,外展支架,8字绷带,护理配合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 约占全部骨折的5%, 锁骨骨折多为闭合性骨折, 极少需要手术切开复位, 治疗方法多变, 疗效不一, 至今尚无明确的治疗理论依据, 临床上以手法外固定治疗为主。我院收集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治疗锁骨骨折患者120例, 对治疗组60例患者进行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锁骨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 观察组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方法。治疗组60例, 男性47例, 女性13例, 年龄15~76岁, 平均 (33±2.2) 岁。其中, 横行骨折26例, 斜性骨折25例, 粉碎性骨折9例, 观察组60例, 男性45例, 女性15例, 年龄17~65岁, 平均 (30±1.6) 岁, 横行骨折30例, 斜性骨折21例, 粉碎性骨折9例, 以上病例均为明显成角或重叠移位的锁骨骨折。两组病例中年龄、性别、骨折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复位方法

观察组患者取坐位于凳上, 背向术者, 患者抬头挺胸, 双肩向外后或上方拉伸, 术者双手握住双侧上臂近肩关节处, 一侧膝关节位于两肩胛骨中间胸背部后正中, 双手扳动两肩处于后伸外展位, 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 给予满意复位后8字绷带外固定, 两腋下垫棉垫。治疗组患者挺胸叉腰, 术者整复骨折, 将外展架固定于患者胸廓侧方后, 将肩、肘、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锁骨上下垫棉垫, 将小夹板沿锁骨纵轴线把锁骨压住, 小夹板放好后压之使其固定, 护理给予8字绷带外固定。一般固定5周, 最长达8周, 发现移位及时重新固定, 拆除外固定架及小夹板前再次进行X线复查。

1.3 治疗结果

治疗评定分为 (1) 治愈: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无畸形。 (2) 良好:骨折外固定良好, 无并发症出现。 (3) 治疗失败:锁骨骨折断端不能靠拢或断端重叠2~3c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见表1。

注:治疗组与观察组比较χ2=3.88, P<0.05

2 护理配合

2.1 复位前护理配合:

复位前检查患侧上肢皮肤的感觉, 末梢血运情况以及各关节活动度, 是否有皮肤破损等情况。护士充分了解外展架的使用方法及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的要求、重要性以及功能锻炼的意义外, 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方法及目的,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

2.2 复位后护理配合:

复位外固定后要做好无痛护理以及检查小夹板的松紧度, 过松不能起到固定作用, 过紧会出现皮肤颜色青紫, 肿胀, 麻木甚至皮肤压迫溃疡, 或压迫肱动脉、挠动脉搏动减弱以及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此症状出现后应立即给予适当处理。嘱患者适当的双手握拳动作以及肘, 腕关节屈伸活动, 但肩前驱内收等动作禁忌。2.3解除外固定后的康复护理配合:解除外固定后短期内避免再次受到损伤, 必要时可用吊带保护[1]。早期功能锻炼十分重要, 如肘, 腕关节屈伸活动, 握拳动作, 一周后的肩关节功能锻炼, 增加血液循环, 消除或减轻肿胀, 防止关节僵硬, 防止肌肉萎缩, 促进肩关节的功能恢复。但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 从小范围, 较轻的活动量开始逐渐加大。

3 讨论

锁骨骨折后即易于触摸及手法复位, 但其外形多变, 加之肌肉的协调作用, 使其收缩与牵拉方向不一, 以及上肢运动灵活等特点, 故造成骨科复位容易固定较难的情况出现, 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牢靠, 疗效满意, 并发症较少。以往治疗锁骨骨折以恢复肩关节功能和骨性连接为治疗目的[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锁骨骨折复位不仅仅要求功能复位, 更强调双侧锁骨外观对称美。切开复位不但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 而且在一些患者中手术造成的瘢痕比畸形愈合的骨性突出更难看[3]。故不推荐手术治疗。

对外展架配合8字绷带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配合也非常重要。复位成功后, 患者应配合治疗, 进行修复后的功能锻炼才能避免出现延期愈合、畸形愈合等。特别是年轻患者由于过早期负重活动, 更容易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故向患者及家属耐心的解释工作也十分重要, 强调适度、适时、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 从而达到早期愈合。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05.

[2]康改珍, 李刚英, 刘海平.手法复位毛巾外固定治疗83例锁骨骨折[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3, 12 (11) :861.

上一篇:优秀中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情侣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