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真情作文800字(精选7篇)
真情,是永远留存在每一个有爱的人的心中的。
每个人心底深处总会留有一些真情,在不经意间,当我们触动时,它就会在心底慢慢流淌,让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动……
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早晨,我仍在呼呼大睡。爸爸掀开了我的被子,说:“小懒虫,快起床!今天有大事去做!”我懒洋洋地嘟囔着:“什么事啊?我还没睡够呢!”爸爸拍了拍我的头,有点严肃地说:“今天是你爷爷的六十大寿,赶快起来,想想给爷爷准备什么礼物。”我一下子清醒了,赶紧脱下睡衣,换上运动服,打算去商店买礼物。
到了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可是到底买什么呢?什么才能代表我的心意呢?我搔了搔后脑勺,为难起来:买鲜花吧?别人都买,太普通了吧?买吃的吧,爷爷不一定喜欢;买穿的?玩的?……哎,真让我左右为难!想来想去,我忽然眼前一亮:对了,还是亲手做个礼物送给爷爷吧,爷爷一定喜欢!“对,就这么办!”可爸爸会不会责备我白跑一趟,浪费时间呢?“算了,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决定做一个巧克力蛋糕给爷爷,要知道,这也是我的最爱啊!我向妈妈要来了原料,到网上查阅了巧克力蛋糕的制作工序和方法,然后,我就满怀信心地开始动手制作了。这时,爸爸进来了,很奇怪地说:“儿子,在忙什么呢?你买的礼物呢?”我说:“爸爸,我觉得还是自己亲手做一个蛋糕送给爷爷吧,这样比较有意义。”爸爸挠了挠头说:“很好。但是很麻烦,你不怕吗?”“不怕!”我拍了拍胸脯说。
开始做了。我准备好了巧克力、黄油、面粉、鸡蛋和白砂糖。先把巧克力和黄油融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加入面粉,然后把蛋黄加到巧克力面糊中,最后把白糖放进去,使劲地搅拌。做好了这些,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我小心翼翼地把面糊倒进模具里,放进烤箱里。终于OK了!20分钟后,哈!我的蛋糕终于熟了,看起来还不错呢,很诱人的样子,真想马上吃一口,但我忍住了,因为这是送给爷爷的礼物啊!
爷爷家到了,我送上了我的巧克力蛋糕,爷爷乐得简直合不拢嘴,直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心里那个乐呀!
现在我明白了:东西不在于有多贵重,而在于那份浓浓的真情……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文化蕴含的体现,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不难看出,对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已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感到苦恼:如作文中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思路混乱;假话、套话、空话长篇累赘,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等。一直思考着该怎么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们学到实处,真正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反复纠正错误,却收效不佳。思考着是不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于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以片段写作训练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高涨,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有明显进步,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端正,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所谓“作文片断”是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而进行的片断写作练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 。反之,连一段都说不流利,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可见,片段训练是为篇的训练打下基础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影响写篇的训练。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小学生生活积累有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有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在教学中快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此,结合我的亲身教学实践和所阅读的资料,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片断描写的训练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文本,举一反三
1.随文情境,练习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利用现有课本资源,依据课文创设的情景写话,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动笔实践的机会。比如,在教《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在读《理想的风筝》时,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理想的风筝到底是怎么样的风筝,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作题目;学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所理解的理想的风筝,再让学生把这两次的感受写下来。这些片段的训练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行其他习作训练的时候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感想。
2.大胆想象,抒发情感。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先让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又如《开国大典》,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这样在读中练写,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个人的见解;还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稻草人》,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3.仿写迁移,提高能力。
课文提供的素材很多,比如语言表达的方式、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仿写便是常用的且极有实效的练笔方法。课文中的名篇佳句是语言大师们苦心孤诣锤炼语言的杰作,是语言运用的范本。因此在感知课文后,抓住文中的美句让学生仿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结构,是课文中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句式優美的句子。比如学了《怒吼吧,黄河》,可以仿照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一段话,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等生活情景片断;还可以利用仿句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排比等修辞意识,增加语言的文采。如学了《山海关》可以仿照课文第四段“我真想……我又想……我还想……”的句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又如在教学《永远的歌声》开头和结尾时,可引导学生细读开头和结尾,理清这两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分析理解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它的表达方法,并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仿写一个开头和结尾。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留心生活,积累材料。
没有平时的积累,就没有“文思如泉,笔走如神”,把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设计成一个个小片断。校园生活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学生练习片断的好材料;自然课上介绍的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小制作;体育课上生龙活虎的场面,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都是学生的习作内容,也是学生表达材料的来源之一。常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所思、所感。如:有一次语文课上,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快要下雨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围绕“快要下雨了”说写片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校外生活,社会见闻,家庭生活,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景色的千变万化等等,更是取之不尽的材料,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用恰当的语言来描绘,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积累表达材料。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刊,开拓视野。阅读时注意作者是怎样造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细心推敲好词佳句,并摘录优美的词句段,细读成诵。全班学生轮流上台朗诵,师生欣赏评析。当学生朗诵完后,有意识问他从什么书报上看到的,为什么选这些句段。原来我做法是每天看课外书后进行摘抄,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好,作用也不大,久而久之,还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多。后来在网上我发现有老师变“摘抄”为“摘默” 。比如:给学生的摘默内容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好句” ,要求学生选中好句以后,要读读背背,然后默写下来。两周以后进行“背诵比赛”,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进行擂台赛,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摘默”成果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摘默”的兴趣。而且摘默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交流,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在习作时就可以“顺口拈来”,从而做到“厚积薄发”。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来来往往的校园,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考完试后,我独自一人漫步于六年的校园。
看到那雄伟的大门了吗?从四年级开始,我和班里另几位同学光荣地成为了值周生,每次轮到值周时便要一大早地站在那儿,与来校同学问好,对老师们敬礼。刚开始觉得这份“工作”辛苦,可却给我带来了一股又一股浓浓的暖意。能在每天早晨看到同学们灿烂的笑脸,这何尝不是一种欣慰呢?记忆最深刻的,也是最后一次值周,是在六年级下册刚开学的那一段时间。那次,我们出了些差错。往常的值周,都有老师提前集中开会,但我们都六年级了,讲真都已经可以指导低年级的值周生如何管理了。那次老师只集中了几个人开短会,让我们回去后互相告知。但直到周一早上只有三个人到时,我们才知道通知没到位,自然,也遭到了训斥。那时殊不知已是我们最后一次在小学值周了,竟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也是一次教训吧。
往里走一小段,便能看到繁花似锦的学校中心——花坛。其实我与花坛的缘分并不深,在我看来,它只是日日夜夜陪伴着我们,看着我们成长却一言不发的大姐姐罢了。不得不承认,她很漂亮,一年四季都在更换不同的彩衣;她很壮观,两棵大雪松直入云霄。许多小动物也很喜欢她。记得三年级科学课,老师让我们课外收集几只蜗牛。花坛便成了最抢手的对象,花坛里的不管是大蜗牛,小蜗牛,还是老蜗牛,全都被我们一扫而光。年年都是这样,不同届的三年级,不同批的“除虫师”,花坛的繁花似锦,其实也离不开我们偶然的“帮助”。校园里就是这么和谐,我们与动植物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走进花坛左侧的教学楼,那里,才是六年中最重要的地方。我们一直都在学校靠东的教室,只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楼层不同了而已。教室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承受过风风雨雨,连受惩罚,都要一齐同甘共苦。六年中最重要的部分:老师,同学。一个教会我成长,带领我走进知识的海洋;一个伴我快乐地成长,让我懂得分享,沐浴到最温馨的友情。他们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他们的相伴,我才能顺顺利利地毕业,即将踏入初中的队列。我要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我8岁的时候,在家里喜欢看闲书,特别是缠缠绵绵、围绕爱情的漫画,那时候我可喜欢看漫画啦!
我家的书架里有许许多多的爱情小故事类的漫画,每天最后一节课我焦急地等待着放学,好回去有多点时间看漫画。一回家我就开始看漫画书,我真是看得很入迷,一看就看到了1时40分,爸爸催着我去上学我才放下心爱的书,不时地扭头看一眼再去上学。
在星期六下午的时候,我就迅速把作业做完,在马马虎虎地检查一两分钟,就拿起漫画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到了下午5点多,男主角终于要和女主角在一起啦,突然爸爸回来,我赶紧把漫画换成语文书。就这样瞒天过海了,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那一天下午,我正拿起漫画看得正起劲儿,爸爸冒个突然,从厂上回到了家里,他三步并成两步走进卧室里,便看见我在看漫画,他以为是什么有危害的书,就一把把我的漫画扔在了地上,那场面真是看着就害怕,画面太惨了,爸爸“啪”的一下给了我一个耳光,我耐不住疼痛哇哇大哭起来,打那次以后,我就不敢看漫画了。
过了几天,漫画里的内容,被我妹妹念着、谈着,最后我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漫画,但又得避开爸爸的火眼睛睛,我只好找理由说我要去解便,就在厕所里看书。有一回,我在厕所里看漫画,爸爸边走边唠叨:“快点解呀!”,我慌慌张张地提好裤子,把漫画藏在衣服里,开门,从爸爸的腋下挤过。
就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偷偷看。爸爸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与发现,发现我解便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快像蜗牛那样慢了,爸爸觉得不对劲儿,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我静静地等待挨打的滋味,爸爸看了看漫画的主题又看了看我,似乎觉得我太天真了吧,脸柔和了许多,温柔地对我说:“莉莉,你喜欢看书是好事,但耽误时间是不对的,你可以抽出中午的时间来看,漫画,但不能光看漫画还要看经典名著,你也不要看有危害的书懂了吗?”我点点头,爸爸看见我懂了便去刮胡子了,我就回去继续看书。
过年了,大街小巷是红颜色的。人行道上临时搭起了许多红色的蓬子,一间接一间,每一间蓬子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红春联,大大小小的灯笼在风中飘舞,一个又一个的卡通吉祥物活灵活现地向我们微笑,精心编织的中国结把千万颗回家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穿梭在这红色的海洋中,感受着这节日的喜悦,我和妈妈挑了喜爱的金牛、中国结、春联回家,我家大门贴上了“全家和睦全家福,满堂祥瑞满堂春”,邻居们都说:“好喜庆啊!”
过年了,孩子的笑脸是红色的。在童装店里家家都挂上了许多红棉衣、红裙子、红帽子……我穿着妈妈给我买的红裙子,衬得脸蛋像春天里盛开的桃花。我最喜欢过年了!可以推着小车在超市里尽情地挑选自己喜爱的糖果,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放烟花,礼花像空中洒落下来的小星星,点燃的银光棒画出了闪亮的五环光圈,甩炮“啪啪”地和我们一起蹦蹦跳跳,偶尔犯点小错误也不会受到大人的批评,最高兴的是可以得到红包,我每年都把它存入银行里,“小金库”
越来越丰富了。跟着父母走亲访友,甜甜地叫着叔叔阿姨新年好,到处是我们灿烂的笑脸。
过年了,心中的故事是红色的。在这古老的节日里,听妈妈讲着过去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夸父追日”,火红的太阳又重返人间,他那不屈不饶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追求光明。我仿佛看到了孙悟空西天取经途中,面对熊熊火焰山,不辞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的执着。我仿佛看到了,“神七”拖着红红的“尾巴”飞向宇宙与嫦娥一起翩翩起舞的浪漫……
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红色的梦想。我多想把神话变成现实啊!
在公交车上,一个小男孩用稚气的话语问:“妈妈!什么是过年?”妈妈笑着回答“过年就是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贴红春联,放鞭炮!”“哦,过年是红色的!”小男孩若有所思地说,当汽车路过一家又一家挂着红灯笼的住宅区和商店时,小男孩兴奋地喊到“妈妈这里是红色的!过年了!那里也过年了!”他的话把整车人逗笑了。
一、训练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每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成为日记。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方法,对作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我总结写日记的好处是: 1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是可作为自己的那份美好的回忆。如“今天我和XX同学吵架了 ……”“今天开学第一天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以后在回头再看时就觉得非常的有趣。开始限制日记的内容,表达方式自由,可以抄几则格言; 记一段妙语; 写一件趣事,可以洋洋千行,也可寥寥几语,做到每天检查,慢慢地改为每周检查一次。日记中,有不少佳句,但也有像记流水帐的,有马虎应付的,但不管怎样,只要鼓励,能写、勤写就是一个进步。久而久之,学生们就由统一要求写逐渐养成自觉写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通过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习作中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也多了起来。由此可见,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写作离开了生活,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观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角角落落。感动、悲伤、忧愁、快乐、苦涩、无奈,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作文丰富起来。感情是诚挚的,它弄不得虚假,也只有当某些事、某句话、某个眼神真正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它就令你难忘。记得一位学生作文中写到: 春天万物吐绿,他便对母亲说,“柳树发芽了”,“是, 柳树爆青了。”母亲的一句话令他惊叹不已。“爆青”形象地再现那种冲破冬的禁锢迎来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让学生体验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也就是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从生活中来,要想有真情实感,就要让学生去感悟生活。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学生们体验生活的沃土。所以要获得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感受生活。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去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一切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放进写作中,这样就使文章有了情感这一重要的元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生活。我想有的老师会想,学生的生活就是在学校———家庭之间, 学生要走出课堂,能走到哪里? 走到操场转一圈,再回来就有真情实感了? 上一趟厕所,回来感情就变深厚了? 这都不现实。可实际上又是这样的, 操场上肯定有与教室不一样的东西,要不然学生怎么会那么喜欢到操场玩。学生在教室外头晃悠比起在教室里凭空想象,恐怕真情实感要出来得容易些吧! 如果您学校的操场和厕所不够吸引人的话,你还有很多选择, 譬如将社会和生活带进课堂。举个真实又新鲜的例子,我给四年级( 1) 班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并且在学校保护好这个鸡蛋,直至下午放学。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在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手里变得相当困难,一个个蛋在教室里面摔得粉身碎骨,保存下来仅半数左右。我让孩子们当天回家后将保护蛋的经过说给家长听,并将所讲之事写成文章,有一个学生这样写: “我看到一位同学把鸡蛋放到一个暖和的‘窝’里,再把‘窝’放在暖气上,我们以为鸡蛋会孵出小鸡来,所以我们特别小心、注意,一会儿把鸡蛋放到外面乘凉,一会儿又把鸡蛋放到暖气上,静静地看着……后来,鸡蛋上竟出现许多裂纹! 我们真高兴! 于是,我们开始给小鸡做玩具……可是,到了最后,没有小鸡出来! 原来是由于热胀冷缩,鸡蛋才会出现裂纹! ”后来,据家长们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每个学生回到家说起这件事都热情高涨,滔滔不绝。把一个小鸡蛋带进课堂,就有这样的效果,要是把生活搬进课堂,也许会有更多的惊喜。
三、观察生活,丰富积累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是事件的目击者,有的叙述索然无味,有的叙述活灵活现。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运用。一篇文章根据需要可以自由裁剪。不同的体裁,多种写作手法,可令文章变幻多姿。 修辞的运用,可迅速抓住读者的眼,但在表达真情实感时,关键要进行细节描绘。什么是细节描写? 就是对某些细小事件,细微特征( 语言、外貌、举止、行动等) 或场景的描写。好的细节描写不仅使文章具体生动,而且真实感人。如写作文《我的妈妈》,有位学生为了突出妈妈对自己的爱,是这样写的: “妈妈每天给我做饭、洗衣、起早摸黑,对我嘘寒问暧……”他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情感。这时,我先肯定了他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妈妈的深情,然后指出他这种情感还够细腻。再引导他可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这种细腻的感情。在我的启发下,他重写了这篇文章: “妈妈每天给我做饭、洗衣、 起早摸黑。因急于做好饭,能让我上学不迟到,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她却忍痛不出声; 妈妈的手因常常洗衣服而被洗衣粉侵蚀得起了红斑。她洗衣服时只好避开伤处,小心翼翼地揉搓着衣服……”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不但体现出妈妈对“我”深厚的爱,而且不失真实。又如,学生写他第一次登台领奖的心情,他只说“格外激动”。这时我引导他索性不用“格外激动”,而是具体写下心跳如何加快,全身热血怎样往上涌,两手怎样微微颤抖,眼眶是怎样湿润的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总之,在作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领悟到: 写人能使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状物能使之惟妙惟肖, 形象逼真; 绘景能使之有声有色,令人神往。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认识到: 文章充满真情的生命力,在于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从何而来? 当然是对生活要用“心”去观察,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 “心”去感受,并养成一种习惯。
我们的学生们一旦拥有了真情实感的来源,一旦有一种“吐之而后快” 欲望,那么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是梦想。我相信真情实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走进读者的心灵。
摘要: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写出真情实感。就如何让小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展开论述。
【小学六年级真情作文800字】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河800字09-14
我的奶奶小学六年级作文800字12-11
六年级下册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350字09-25
小学六年级作文600字10-19
生命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800字06-27
人间有真情六年级作文09-25
小学六年级的春节作文400字05-29
小学六年级作文600字:伤感季节06-05
拔河比赛小学六年级作文750字07-15
小学六年级爱心作文600字优秀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