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共9篇)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在20世纪30年代,成人们整日为温饱问题奔波忙碌,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设法为家庭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时代,他们必须具有自理能力,他们还不得不帮助父母取得经济收入。到了70、80年代,整个国家变得富裕了,孩子们从来不需要为什么事去工作了。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上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3.幼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
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强制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为此,我们拟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
(二)研究现状综述
孩子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已做了下面这些研究:
1.开设专门课程,可以加快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不存在性别差异。
3.部分一线幼儿教师,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讲述了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途径提出与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新道德教育”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本课题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假如对幼儿生活习惯进行系统研究,就能发现造成不良生活习惯障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干预和指导,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目标是: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有所突破。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区、日常生活中)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七、研究对象
不老屯中心小学各幼儿园2007年9月大、中、小班在园幼儿。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具体如下: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法)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九、本课题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
2007年2月-2007年7月
1.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相关概念。
2.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聘请科研人员对课题进行指导和可行性论证。
(二)实施阶段 2007年9月-2009年7月 1.幼儿生活习惯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
2.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共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3.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优秀课例、论文集
(三)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1.设计后测调查问卷,分析比较幼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
2.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3.撰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4.聘请专家论证、结题
十、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保证措施
课题负责人中心小学校长邓小文同志,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负责的县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于05年顺利结题;负责的教育部规划课题“构建数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05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中,所在学校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校长本人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为园级骨干教师;大本或大专学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学经验丰富,合作能力强,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多名教师的评优课、论文或案例在市县级获奖;均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教学干部,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胜任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有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教室。各班级都配有电脑及实物投影仪,园内联网,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根据本课题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过程,我园将适当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将培养幼儿生活习惯渗透幼儿园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从而确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努力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①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对外培训、进修、学习时间。②保证课题人员的园内研讨、交流、总结、工作布置等时间。依据本课题的科研计划和进程,每月制定例会制度,并列入幼儿园工作计划,以保证研究时间。我校有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校长的参与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的有利保障。
十一、成果形式
1.《“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集 教案、论文、研究报告集
2.《“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集 录相材料与光盘
十二、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杂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志勇
2.《幼儿教育指南》黄正彦 主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孙云晓
4.《成功父母的7个秘诀》[美]兰迪.罗尔夫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5.《创新教育》杂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志勇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不老屯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研究概况,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园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幼儿的生活习惯也迥然不同。有部分幼儿的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很不好; 还有部分幼儿的家长虽然自身文化程度较高,但不懂得全面教育,只是长期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极差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 “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
因此,我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但多数都是质性研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多数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如河南教育2006年第10期中《如何让幼儿养成生活常规》一文中指出,首先培养幼儿行为的计划性和自觉性; 然后营造气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并与家长合作,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兰州学刊2008年第4期《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中,也强调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并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调。还有许多幼教及家教核心刊物也以论文的形式,质性研究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比较多。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
本课题通过制定量表进行研究; 根据量表分析幼儿现有情况,明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 针对观察分析幼儿生活习惯存在的几种情况教师设计干预内容,探索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1. 研究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特点;
2. 探讨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相关因素;
3. 探究我园幼儿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可能的培养方案。
( 二) 研究内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 ~ 4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本研究把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习惯,包括正确使用餐具、不挑食、专注进餐、保持桌面干净、饭后能擦嘴、按要求喝白开水等。
2. 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做到大小便、能安时睡眠、按时起床、独立安静入睡、睡姿合理正确、会有序地穿脱衣服等。
3. 个人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会用毛巾擦手、会用手纸擦屁股、保持个人卫生整洁等习惯。
( 三) 研究对象
幼儿园中、小班幼儿全体幼儿。
五、研究阶段及研究方法
( 一) 本课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基础理论研究阶段( 2012 年 9 月 ~ 2012 年 12 月)
先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知识。2012年11月份,我们进行题前调查,对幼儿园的中、小班37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在家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三方面。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我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幼儿园的表现差异很大。2012年12月份,我们又进行一次教师问卷调查,与家长问卷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哪些是幼儿园共性问题,那些是家长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园共育。然后,我们做了开题论证,找出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 实证实验阶段( 2013 年 3 月 ~ 2013 年 12 月)
1) 落实课题活动计划、认真填写各种表格。
2) 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形成因素,找出培养幼儿好习惯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幼儿的调整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
3) 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幼儿的课题结题积累必要的基础。
4) 与家长定期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家园联手做好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工作。
本阶段教研组成员通过对家长、老师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了详细分析,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干预的方案,进行观察记录、个案调查、活动观摩、跟踪指导等工作。并且定期小结课题研究情况,再通过量表分析总结被研究幼儿的变化情况。
3. 结题阶段( 2014 年 3 月 ~ 2014 年 6 月)
研究者收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形成文集。课题组认真总结,撰写课题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撰写报告。幼儿园请专家来园指导,鉴定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推广研究成果。
(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了解幼儿在家及在园的生活习惯表现。
2. 教育情境法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幼儿游戏体验,培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3. 教育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特点与规律,探究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
4. 个案研究法
对于个别案例进行指导和研究。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
( 一) 教育教学理论经验的收获
1. 前期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对我园小班150名幼儿在园及在家生活习惯的表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3岁 ~ 4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表现,女孩要好于男孩;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要好于在家里的表现; 农民工子女的表现要好于双职工家庭子女的表现。
2.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研究
1) 统计、分析幼儿在进餐时不良习惯的表现有: 部分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监督下进餐,许多幼儿进餐时有漏嘴巴的现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饭渣; 部分幼儿有挑食现象,喜欢的饭菜吃得到很多,不喜欢的饭菜一口都不愿意吃; 部分幼儿吃饭时边吃边玩、讲话、嬉戏、导致打翻汤水,不能专注进餐; 部分幼儿饭后不能自主擦嘴、漱口,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个别幼儿不会干稀搭配吃,有的只吃干饭而不吃稀饭、有的只吃稀饭而不吃干饭。
2) 分析造成小班幼儿进餐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3) 针对以上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餐前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故事的诱导使幼儿学会进餐方法; 利用角色扮演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一些经典儿歌也能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 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进餐前要洗手; 餐前几分钟尽量避免幼儿剧烈运动。
2进餐过程中的组织。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浸润在故事角色中,把进餐当做故事的延伸,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规范进餐习惯; 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及时鼓励幼儿; 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角色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 座位的安排,榜样的作用,环境的吸引有时也能对孩子起到督促作用。
3餐后活动的指导。引导孩子吃完后,将自己餐桌上的食物残渣收拾到碗里,并把碗轻轻地放到餐车上的桶里; 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洗嘴、用毛巾擦嘴的习惯; 老师们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的方法; 在餐后自由活动的时间里,老师把故事中幼儿们熟悉的、愿意亲近的角色和幼儿们吃饭的特点建立链接,进行评价和奖励; 餐后组织幼儿散步10 ~ 15分钟,既帮助幼儿进行食物消化,也是带领幼儿放松身心、交流谈话的好时机,让每个小朋友拥有愉悦的心情; 把课题研究延伸到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菜和水果模型,供幼儿投掷和搬运用。
4充分利用家长平台。与家长及时沟通,转变家长理念,共同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生活环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饮食教育观念,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方法,让家长掌握爱和严厉的分寸,满足孩子合理的正当的需求,不要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家园配合共同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3.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研究
1) 统计、分析幼儿在午睡时不良习惯的表现
幼儿不喜欢午睡; 装睡现象; 睡姿不正确; 中途入厕现象; 喜欢在床上摆弄小东西; 穿脱衣服有困难等现象。
2) 分析造成小班幼儿午睡不良行为的原因
幼儿睡眠环境的变化; 幼儿自身的原因分析; 幼儿自理能力的差异; 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
3) 针对以上幼儿午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做好入睡前的准备活动。通过集体教育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有趣的儿歌,明确幼儿在午睡时要做到哪些事情,养成好的午睡习惯。组织幼儿午饭后散步10 ~ 15分钟,这是我们老师每天必须做的。提醒幼儿睡前入厕,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检查幼儿身上或床上有没有危险物品,既有老师检查,也有幼儿相互监督检查。培养幼儿有顺序穿脱衣服、鞋子的习惯。适度的指导约束。营造午睡氛围。
2纠正幼儿不良睡眠习惯
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细心观察,纠正个别幼儿不良习惯。教给幼儿正确的穿脱衣服、鞋袜的方法。家园一致,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4.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 统计、分析幼儿在个人卫生方面的不良表现
1象征性的洗手,小手洗不干净;
2自觉性差,需老师的不断监督;
3有些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解大便;
4幼儿在幼儿园的卫生习惯要好于在家。
2) 分析造成中班幼儿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的原因
1家长的习惯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
3家园共育工作做得不够。
3) 针对以上幼儿个人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利用集体教育活动、组织游戏比赛、个案追踪研究、平时教育活动、家园共育教育、反复训练强化等形式,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教育。
总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游戏、示范、表扬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现在,绝大多数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进餐、午睡、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文明进餐,做到不挑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进入卧室时能保持安静,穿脱衣服快速有序,保持正确的睡姿,从需要老师安抚到能自己睡觉,有的小朋友还能自己折叠薄被子; 个人卫生习惯也明显提高,都能做到衣冠整洁,勤剪指甲、勤洗澡等。有的孩子在家中养成的一些坏习惯也得到了改正。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证了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的抗病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出勤率也较以前明显提高。我们的教育引导也促进了孩子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他们热情活泼、积极好学,展现了良好的园风园貌。
( 二)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教师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增强。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主动学习有关的理论。如《纲要》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有目的的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主动提高研究活动的质量。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在研究中,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们通过研究多次制定了《家长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构建园本课程、制定培养方案、总结、撰写教学随笔、论文等多种方式,使自己在观察、记录、评价、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 三) 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致家长信、早晚入园、离园时间的交流、家园联系册、幼儿园网站等多这种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我们和家长像朋友一样交往,共同建立互信、互动的模式,使教育的效率最大化。这一年来,我们的科研活动进展顺利,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 四) 推动园本课程的改革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各实验班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并且很好地把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户外游戏活动联系起来,使教育活动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根据各班的主题活动案例,我们构建了园本课程。
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由于幼儿园的其他的工作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计划,如培养3 ~ 4岁幼儿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研究就未按计划执行,本来是小班课题研究,而推到了幼儿升中班; 由于受研究技能、方法指导的影响,对整个课题开展及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题组的领导对实验班的指导不够; 当前多数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水平有所欠缺;一些实验班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不高等。这些不足,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课题组的教师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还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当然,在以后的工作中,随着教育者的经验积累,我想我们还会做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我将带领老师们沿着科研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让我园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
八、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课题应用计划
课题研究,使我园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正确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并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 教师们在平时更注重言传身教; 同时,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有效地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了家园同步。在专业发展方面,我们体会到了科研成功的乐趣,感受到了科研乐趣,完成了课题从立项开始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我们对平日工作能够进行反思与研究,使科研活动充满了活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课题分解成三个部分来做,为了做得更细一些,我们还按幼儿不同年龄段来研究。在研究每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研究者们都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认真统计、分析幼儿存在哪些不良的表现,然后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研讨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原因,研究者们制定、实施干预方案和措施。最后,按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研究总结成果,整理文献。
关键词:幼儿时期 习惯培养 实践研究
一、观念引领,使养成教育深入到每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之中
为了让教师们能真正规范地落实“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我们认真学习了《上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制定出了适合我园各年段幼儿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念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幼儿开展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进对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每一位老师做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懂得赏识和引导孩子的优秀教师。2012年以来,我们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全面化,制定出便于幼儿记忆的《幼儿行为规范(三字经)》并分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让家长也认识到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在孩子养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长教育行为的专门培训和具体指导,使家长能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幼儿园的工作,参与到幼儿一日常规和养成教育活动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二、分层施教,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常规之中
我们在把养成教育目标具体化、规范化的同时,针对我园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具体实际,制定分层培养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完善。小班年段重点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从洗脸、漱口、吃饭,到午睡、整理床铺,所有的环节都制定了教育目标;中班年段重点对幼儿进行礼仪和感恩教育,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提出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并且在“养成教育评比栏”对幼儿进行评比,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大班年段重点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如开展《我是中国人》活动,让幼儿加深对家与国的理解与认识,从小爱家,爱祖国、爱幼儿园、爱身边的人,树立起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开展“大手牵小手,大班带小班”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并主动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与分享,知道做个守信用的孩子等等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培养。
三、寓教于乐,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思维既具有直觉行动性,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特征,结合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次次有记录。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或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续编故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我来帮你好吗”等,我们设计了以下多个主题活动:通过讲《买礼貌》等故事使幼儿懂得讲文明有礼貌的重要性,使幼儿知道当你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如何表达你的感激;通过“礼仪儿歌比赛”的活动,从班里评选出“文明用语小宝贝”、“文明学习小宝贝”、“关爱老人小宝贝”等,促进了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等等;创设主题环境“文明小天使”,设置红花评比栏,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
四、优化环境,营造幼儿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首先,我们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通过演唱一些歌曲让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双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我们从物质环境入手,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区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等,使幼儿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教育法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感染又强调精神环境的熏陶,还要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如教师把材料分层次地投放到角区中,幼儿通过区角“拼拼摆摆”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养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整齐的好习惯。教师每天用微笑、点头等亲切的举止表示对幼儿的友好,给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渐渐幼儿就会从教师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一些表示友好的语言、动作和方式。
五、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园幼儿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明显好转
幼儿的文明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起着变化,以前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幼儿吃过的早餐袋子、筷子,现在已经很难发现了。走廊上再也找不到家长接送孩子时乱扔在地上的香烟头了。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声声稚嫩的“老师早!老师好”。
2.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三大规律
一是趋早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幼儿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越小教育培养越好。
二是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三是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易反复。
3.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了我园教师的育人观念和园风园貌
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即是对幼儿主要的生活内容,如吃、睡、活动等时间和顺序给以合理的安排与划分,重复多次,大脑皮层在时间刺激的影响下,就能使幼儿形成按时饮食、按时游戏、按时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系列的良好条件反射。由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使幼儿能更快更好地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由于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脑神经细胞可以付出最经济的活动而收到最大效果。所以,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幼儿良好身心健康发育的基础,而且生活制度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条件。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要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首先,我们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一些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当然,这些习惯既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给孩子正确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年幼的幼儿眼里往往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老是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三、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集体教学活动中,可开展一些研讨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理、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如小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欠佳,在日常活动中有些幼儿不注意卫生,经常爬地上,小手到处乱摸弄得很脏。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了幼儿易懂的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幼儿在自理、技能方面的习惯有所形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独断,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为主,可开展争做文明的小朋友活动,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好地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习惯;大班幼儿在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主动帮助别人的这些习惯还不是很明显。可组织社会活动多去观察,较好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游戏,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事,因此我们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四、利用游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除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不爱护玩具和游戏材料,经常把玩具和游戏材料扔满地,游戏结束后,又不收拾。针对这一情况,可在游戏前告诉幼儿,玩具宝宝们和我们是好朋友,它们害怕摔坏身体,我们小朋友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千万别把它们扔在地上,好吗?游戏后提醒幼儿: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送回去吧!这样孩子们及时把玩具、活动材料摆放整齐了。
五、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如果幼儿成长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对每一项要求,我们都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让幼儿看得懂,学得会,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幼儿具有成就感。
六、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长自身的偏食影响,某种食物过多连续吃形成厌恶反应,或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体验并予以拒绝等。(范文网 )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注意不要用欺蒙哄骗或强制性方法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这是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不如暂时放一马,停一餐,待他肚子饿了,情绪愉快了,再引导他进食。
七、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教师应树立幼儿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对幼儿来说,家庭影响尤其为大。很多幼儿在学校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回到家庭中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样子。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孩子究竟应有什么要求,在家里听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长想要求孩子却苦苦无法。因此,我们不但在学校里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应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得到强化。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在长时期的教育环境中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主要包括幼儿生活、卫生、学习、礼貌用语等各个方而。如何深层次挖掘幼儿教材资源、重视培养他们生活习惯,是值得每位幼教工作者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幼儿教材;行为习惯;教育环境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认识是在幼儿园学到的,饭前洗于,东西摆放整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与幼儿之间和睦相处、彼此关怀、热情帮助等。随着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幼儿成长的期望越来越高,但不乏少数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更甚者表现出过分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唯我独尊。有些家长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在长时期的教育环境中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主要包括幼儿生活、卫生、学习、礼貌用语等各个方而。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有周密的计划、高效的步骤和科学的内涵、循序渐进的思想等构建的系统工程基础之中,但是,往往出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学习、语言等方而的行为习惯比较漠视,从而忽视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如何深层次挖掘幼儿教材资源,重视培养他们生活习惯是每位幼教工作者思考的话题。
一、区分年龄特点,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要求以及幼儿教材内容的特点,具体确定为:饮食习惯,即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等,睡眠习惯,即能按时睡眠、按时起床、独立安静入睡、睡姿合理正确等:个人卫生习惯,即每天有洗脸、洗脚、刷牙的习惯。饭前便后洗于,保持服装整洁和环境整洁的习惯,即正确的坐姿、站姿、阅读和画画姿势等。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目标。例如实施关于于的清洁目标时,我通过《洗小于》这首儿歌“小朋友,来洗于,卷起袖,淋湿于,抹肥皂,搓搓于,清水冲,脏水流,再用毛巾擦一擦,}几}几净净一双于。”教会幼儿正确的洗于方法。小班幼儿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袖子卷起,按照淋湿于—抹肥皂—搓搓于的步骤进行练习,掌握洗于的基本程序。中班幼儿要求自己卷袖子,指导于心、于背、于指洗}几净。人班幼儿不仅要自己洗}几净,还需要了解于的保护,清洁指甲等常识。
二、切入游戏活动,培养良好习惯
语言教学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好载体,要尽最人可能去挖掘教材潜力,通过讲故事、朗读儿歌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有关生活卫生常识。例如,通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好奇性:小熊为什么会牙疼?从而告诉幼儿应该如何保护牙齿:通过《刷牙歌“小牙刷,于中拿,张开小嘴吧,开始刷牙牙,上而牙齿往下刷,下而牙齿往上刷,左刷刷,右刷刷,里里外外多刷刷”教会幼儿刷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幼儿的实际参与进行练习、巩固。往往反复的训练会使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借助游戏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是最有效的途径。能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的设计和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全方位融入角色,作为一个“懂事的人幼儿”,示范、引导幼儿活动,例如在教材游戏《小兔过生日》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帮助布娃娃穿脱衣服、折叠衣物,把凌乱的家收拾}几净整齐,让幼儿在玩中练习穿脱衣服和收拾玩具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创设良好的师友互动情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友关系,及时提醒、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锻炼自理能力,促使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三、加强和谐交往,促进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园里,幼伴们的交往最平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的将生活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幼伴们的相互影响、模仿、幼伴们之间帮助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班内选出生活习惯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生,检查其他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好的幼儿以“带小红花”等形式奖励,山此来激励更多的、有进步的小朋友也加盟其中,进而促进全班幼儿生活素养的提升。
四、营造家园合作氛围,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针对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分iii爱、家长包办代替等弱点,要通过家长园地、家长会、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说明一些不良行为的弊端,教会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在家里监督、引导幼儿让将自己常用的物品、玩具等严格按规定位置和要求摆放。睡前自己脱衣服,自己叠放整齐等。强化家园配合,矫正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等不良行为。在反复抓、抓反复的教育过程中,既提高了家长的素质,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分享与传播幼教经验,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家园联系册包括了幼儿最近生活习惯等评价内容,教师会详细记录幼儿在园情况,同时将近期需家长配合的内容告知家长,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各种情况,共享一些具体的育儿方法。
比如:有一次午餐,孩子们吃的土豆烧鸡腿、番茄炒鸡蛋和白菜汤,教师故意在孩子们面前窃窃私语:“呀!今天吃鸡腿,好香呀!还有番茄炒鸡蛋,红红黄黄的,颜色真好看,白菜叶绿绿的,一定很好吃!哇塞!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认真听着教师的议论。吃饭时吃得可香了,还一个劲儿地说:“好吃!真好吃!”当天的饭菜被孩子们吃得精光。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暗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孩子们听到教师议论菜谱,己经将教师的心理暗示转化成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家长会上把这些方法介绍给家长,家长很感兴趣,还将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摄录下来,与老师积极沟通。
2.适应幼儿的差异需求,纠正不良习惯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各自情况都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进行保育和教育。
如某小朋友,每次吃饭总落在最后,教师发现她老是把饭菜含在嘴里久久不咽下,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到孩子小时候喂养得比较精细,从小就缺少咀嚼方面的锻炼,导致咀嚼功能较弱,嚼不碎叶子菜。知道原因后,教师在班上给孩子们讲一些营养知识,同时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在家里适当地给孩子由少至多地慢慢添加叶子菜,吃一些玉米等练习咀嚼功能的食物,让孩子多练习,在进餐时和孩子玩“粉碎机”、“搅拌机”等游戏帮助她练习咀嚼,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明显增强,吃饭速度也快了许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后,幼儿不挑食、不偏食,营养均衡,体质更加健康。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项毋容忽视的教育工作。教师和家长要共同负起责任,倾注爱心,正确指导,耐心诱导,使每个幼儿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2]庞丽娟.教师与幼儿的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3]许拓,王德勇.家庭教育误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
[4]马卡连科著.耿济安译.父母必读[M].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
总结:家园共育促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针对“入城”幼儿家长工作繁重、教育观念落后、配合度低的具体情况,我们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活动、分层指导、用心沟通,使家长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育当中来,同心协力共同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一)量身定做,有的放矢
根据家长的年龄、角色、文化水平分层指导。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家庭结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对于改变祖辈家长的观念更加会难一些,老师们在面对这样的监护人时,我们可以用亲昵的语言拉进彼此的距离,从而逐步地让他们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入城”幼儿家长普通文化水平较低,班上也总存在几名文化水平较高的幼儿家长,他们教育观念相对先进,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家长之间的沟通作用不可小视,往往有引领带头的作用。班内也总有一部分家长是积极配合型的,那么就要发挥这些家长的“后援团”作用。把自己的一些教育行为改变而产生的效果分享给其他家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爱”的叮咛,从心出发
1、倡议书的发放
向家长们发放“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倡议书”,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良好
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也让家长们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同时有培养方法与策略的借鉴,书面的倡议书不仅能够让家长们感受到幼儿园方面在对其的重视度,同时也能够让家长们感受到幼儿园所作的努力,从而也进一步激励家长的配合度。
2、便签的应用
“入城”幼儿家长大都上下班来去匆匆,把孩子一放一接就赶紧走了,无
瑕与老师进行交流,因此“便签”就可以很好地架起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便签温馨又含蓄地传达着老师的要求,家长们也乐意接受改变。每个班级都存在部分孩子长期不换外套现象,当面指出又恐伤了孩子与家长的自尊心,于是就换成“爱心便签”让孩子带回家。“亲爱的XXX家长:宝贝的外套脏了,该换换了哦!宝贝换上后,肯定会更神气,更有自信哦!老师明天很想看宝贝穿干净外套的样子。”家长隔天的确给孩子换了干净的衣服,这时候老师仍旧需要及时送达“爱心便签”以资鼓励,可以是书面的、短信的、网络私信的方式进行。“亲爱的XXX家长:谢谢您的配合与付出,今天宝贝的‘新’外套很漂亮,宝贝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了,还自豪地对同伴说自己的衣服香香的,是妈妈洗的。”以此来巩固家长与孩子的习惯。
2、家园联系册
作为每个月与家长沟通的“书信”,老师应充分利用其沟通的价值,把幼儿
一个月来在生活习惯方面的进步和需要进一步引导之处,利用家长联系册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家长册每个月都罗列出在园在家需要培养的生活习惯内容,让家长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三月份大班生活习惯培养内容与要求:A、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卫生、且能够指出他人的不良行为。B、了解一些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家长就可以对此进行相关内容的培养。
3、巧设家园栏
对于忙于生计的“入城”家长而言,教室门口的家园栏总存在“无人问津 的冷落境地。所以家园栏的作用也被淡化、甚至褪化。为了重拾家园栏的宣传作用,我们一改以往家园栏以文字形式出现,为增加其可“观”性和提高效率,即节省家长阅读时间。家园栏对于生活习惯培养的宣传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比如刷牙的正确方式,那么就以图片的方式来展示,让家长一看就明白。比如进餐的正确方法,会让班级的小朋友来做“演员”进行照片的拍摄。以此来吸引家长们的眼球,进而达到了宣传栏向家长宣传正确培养生活习惯方法这一目的。
(三)直面交流、有效沟通
“入城”幼儿家长上班都很忙很辛苦,而且许多家长只是单休,加班是经
常的事情。因此老师们就得抓住一学期园内必须要进行的几次家长活动对家长进行指导与灌输,家长的习惯就是幼儿的习惯,家长的任何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老师们需要帮助家长们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习惯,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1、家长会
家长会的时间专门留出一块给“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每个班根据幼
儿年龄特点制订本班一学期的生活习惯内容与要求,并告诉家长在家应配合的地方。为了进一步促进家长的配合度,从根本上改变“入城”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老师们都制作了精美的PPT,用中外名人的事迹和科学的研究数据来说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而且告诉家长幼儿期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2、家长沙龙
班级内总存在一些只停留于口头答应层面上的“顽固”家长,行动上并没有 落实。究其背后的原因,“入城”幼儿家长工作繁忙外,还是在思想上认为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重要,而是知识方面的学习更为重要。因此邀请这些家长和一些生活习惯良好的幼儿家长坐在一起,往往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幼儿在各方面都比较出色。让“顽固”的家长认识到原来生活习惯培养得好,能够促进学习、专注力、交往能力各方面的发展。我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育儿经验”,例“制定有序的生活作息。”、“饮食卫生的培养”、“爱清洁习惯的培养”等都十分有效的育儿经验。通过相互交流,对这些未作改变的家长有一定的触动,感觉自己的孩子不能够输在此。
3、家长开放日
教师在孩子在园期间,通过对孩子的一阶段训练,孩子已形成初步的常规
时,请家长来园观摩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让家长在家可以遵循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制度对孩子进行训练,达到家园一致。
一、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小班幼儿的最大特征就是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表象之下, 家庭、社会、幼儿园对幼儿的成长施加着叠加作用, 且幼儿在入园前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正规教育之间存在着差距。不可否认的是, 近年来幼儿教育尤其是小班幼儿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 而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且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正是因为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存在着诸多不足, 这种不足体现在不同幼儿身上, 成为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单说就餐习惯,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相当一部分幼儿在家里常常会吃“跑跑儿饭”, 即家长端着饭碗跟在幼儿后面, 幼儿一边随意走着, 家长偶尔喂上一口。这样的就餐习惯在家长看来虽然不可取, 但会迁就;但到了幼儿园里, 就是必须矫正的行为习惯。
无论是前人的实践研究, 还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案例与分析均表明,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讲究策略的。笔者梳理了自身的研究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关注, 总结出如下三个有效的策略:
策略一:意识引导。由于幼儿习惯的可塑性, 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表达相关习惯培养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的时候, 通常就提出明确的要求, 对于有些习惯难以迅速养成的幼儿而言, 我们的策略是让幼儿参与对话, 对话的主题就是良好的就餐习惯, 通过这种意识引导, 幼儿也会认识到良好就餐习惯的重要性。
策略二:案例培养。案例培养常常是针对具体的不良生活习惯而言的, 教师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通过具体事例的发掘, 或者通过情境的创设, 让幼儿在某个案例的观摩与熏陶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策略三:行动培养。行动培养主要是针对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与行为而言的, 即让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行动, 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二、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策略的理论溯源
反思上述成功策略 (当然成功的策略远不止这三个) , 笔者总感觉背后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如果能够摸索到这些规律, 那在形成策略的时候, 可能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策略一, 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幼儿的可塑性。研究表明, 幼儿在接受口头教育时常常较为顺利, 但采用口头说教又有一个注意点, 那就是要注意说教的内容必须适合说教的方式, 像需要在行动中形成的习惯, 就不适合说教策略。这样形成的理论认识就是: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需要确定一些幼儿能够听得懂的行为习惯培养要求, 以进行高效的口头教育。
反思策略二, 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幼儿的行为内化性。很多习惯需要通过包括案例在内的方式进行强化, 才能成为幼儿的一种持久性认识, 也才能真正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行为要想内化为习惯, 关键在于设计幼儿看得懂、理解得了的案例, 从而让幼儿完成一个能理解、可接受、能内化的生活习惯形成过程。
反思策略三: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幼儿的无意识习惯形成性。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 很多习惯的形成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求教师不需要刻意地对幼儿进行说教, 也不需要刻意地进行行为的强化, 或者说需要将生活习惯培养的要求, 以语言的形式渗透在日常的生活语言当中, 渗透在日常行为的要求当中, 这样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来说, 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认识。
三、寻找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幼儿教育的有效抓手
在关于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 作为具体的操作思路, 策略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但策略的形成过程更需要总结与反思。就笔者的研究感受而言,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显得十分重要。
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口号, 而是推动幼儿教育思路持续深入的重要力量, 就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而言, 通过案例研究及行动研究, 可以有效地积累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实践性认识, 而将其与理论联系起来则可以更好地把握策略形成的规律, 从而寻找到有效策略的源头。
研究表明, 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把握好可塑性、行为内化性以及无意识习惯形成性等认识, 可以发散出更多的具体的培养策略。当然, 这里所说的理论, 既可以是专家给出的专业学术理论, 也可以来自于自己实践的一些原始理论, 就笔者的感觉而言, 在自身原始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吸纳专家理论, 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焦伟.浅谈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华夏教师.2014.10
一、以环境熏陶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幼儿园、家庭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教师、家长以及幼儿身边的其他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成长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条理清楚的精神环境,使隐性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从幼儿的玩具、色彩、活动等内容下手,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又舒适的物质环境。幼儿由于年龄还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启蒙阶段,我们教师要在组织活动时特别对幼儿强调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宝宝饭前要洗手”“宝宝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随地吐痰”等。另外,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大多数都对卡通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卡通画的形式张贴在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里,可以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情感体验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并且喜欢模仿,大多对游戏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让幼儿给娃娃喂饭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怎样正确使用餐具,并且以情感进行引导,引导幼儿要学会自己乖乖吃饭,并使幼儿充分认识到挑食对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给塑料玩具洗澡的游戏,让幼儿在给玩具洗澡的过程中想到自己的洗澡,让幼儿在真实情境的引导下,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行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激发幼儿进行自己学习的热情有非常大的好处,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的意识。
三、以实践练习使幼儿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有益经验
要想使幼儿能够逐步掌握自我服务的基本技能或者技巧,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幼儿具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不断地在操作活动和主题活动中进行反复练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掌握更多更有益的生活经验,进而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技能。当然,在进行实践练习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年级也就是小班、大班和中班采取的实践活动也必须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小班可以组织“我自己吃饭”的主题活动,中班就可以是“我会刷牙了”,而大班就可以采用“给爸爸妈妈穿衣服比赛”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实践操作和练习中能够逐步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技能,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转化
为了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乐学和愿学中完成教育目标。比如,在幼儿们玩耍完之后,活动地点就像战场一样,玩具满地都是,幼儿们都没有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设计一个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让幼儿自觉地将不玩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点。时间久了,幼儿就主动地养成了把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不只是玩具。另外,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有意思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卡通标识,张贴在需要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或者提醒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以渗透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幼儿活动的最宽广的空间和时间就是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在幼儿这一天的活动中,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并且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比如,在教导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然后引导幼儿为自己穿衣服,在日常的午睡醒来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边唱歌边给自己穿衣服,时间久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六、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和幼儿接触最多的最亲密的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规范的行为,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自己的一个疏忽或者言行失当,有可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影响幼儿整个人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个对幼儿具有榜样作用的就是幼儿的小伙伴,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别好时,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号召其他的幼儿向他学习,幼儿之间的这种学习,可以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饭前便后都洗手,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这样的夸奖和称赞可以增强幼儿的自尊和自信,而对于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期望的评价,“我们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去洗手吧。”这样幼儿会在教师的宽容和理解中逐步地改掉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逐渐完成到良好生活习惯的过渡。
总之,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 作者:朱建兵
来源:云峰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3日
点击数: 8441 ]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里,尤其是在农村的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要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近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调查
我们对36名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内容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为中心”现象,按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家长认识到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97%,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100%。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下列几个要点
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不爱劳动、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甚至动手打架等。
2、分析与研究 从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教育方面,早晨看见老师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和老师再见;生活卫生习惯方面,饭前便后洗手,饭后要漱口,保持正确地姿势,安静地入睡;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会独立地穿脱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会系鞋带,会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发碗筷;劳动方面,管理自然角,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珠。家长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的溺爱,大包大揽,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评选学园四星”的标准。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王炜嘉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妈妈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王炜嘉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林娜玲的妈妈也反映原来林娜玲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打个红五星”孩子连忙低下了头快快地把饭吃完了。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小班阶段: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家访:保教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每家每户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召开新生家长会:由家长带幼儿一起来园,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和保教人员再次接触,做游戏、玩大型玩具、和家长做亲子游戏等,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开放半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在再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进园2个月的适应期后,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游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以了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保教人员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然后每个家庭填写一份《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记录表》,最后让家长给幼儿园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中班阶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儿童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园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我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医生、导游、照相师、点心店的厨师、汽车驾驶员、交警、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的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针对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的特点,发扬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家长和幼儿、老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一起开展游戏,教师积极指导,并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家长处获得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通过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大班阶段: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结合日常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几代同堂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二、五种强化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目前的家庭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银河系”(6 个大人围着 1 个孩子转)现象突出。以我园中班幼儿为例,在 120 户家庭中“,家庭银河系”型的家庭占到了 94%。从家长问卷表中,我们发现: 稍有不称心就发脾气的孩子有 68%、生活上不愿自理的孩子有 91%、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的孩子仅33%。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又发现在日常表现中自主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也不多。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我们认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倡导教师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儿童的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尤其是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
1、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
(1)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孩子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2、实施策略
(1)注重强化的有效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含有狡猾的成分,不可放纵迁就。在如何对待幼儿的无理取闹的问题上,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他们都认为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也要适可而止,止到自然所容纳的范围之内,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
所以,我们在运用强化的手段时,不能滥用,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就心急的给予奖励,孩子就会认为即使做不到老师也会奖励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强化刺激的意义了。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孩子行为形成的过程中,要注重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使其始终处于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2)注重强化的及时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的老师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孩子觉得无所谓;有的老师又运用得太少,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老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的不够关注,致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有的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如果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稍稍出现一点偏差,就认为其没有达到,而取消原先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赞许、鼓励、肯定的言行少之又少。相反,批评、斥责却不少,动不动就对幼儿予以严厉的批评,有些老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幼儿行为中的闪光点总是因老师的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渐渐地,幼儿对各类活动就会失去兴趣,有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老师很凶的,在幼儿园不开心。严重者会产生一提上幼儿园就又哭又闹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并捕捉到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时地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使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的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
(3)控制好强化的频率。
我们在运用间隔强化时,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幼儿得到了老师的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会有一个兴奋期。虽然,这个兴奋期与其得到的强化的强弱程度有关系,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持久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长久的。因此。当一个强化的兴奋期过去以后,应该有下一个强化。但这下一个强化,幼儿往往很难获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某位幼儿因良好的表现,好不容易获得了教师的一次表扬,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幼儿的表现又不那么好了。这时,教师就会非常失望地对幼儿说:“你看,老师刚刚表扬过你没几天,你的老样子又来了,看来,你这个人是不能表扬的。”其实,这问题不是出在幼儿身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幼儿在等待教师的第二次表扬,但是,幼儿等啊等,结果没有等到,幼儿的良好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强化,不良的行为当然就趁机抬头。这能怪幼儿吗?而许多老师也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评价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决不能辜负孩子: 不能辜负孩子对鼓励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对成功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那颗易受伤的心。同时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 不要吝啬于一丝欣赏的微笑、不要吝啬于一句赞扬的语言、不要吝啬于一次亲切的抚摸。(4)体现强化的差异性。
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都是有个性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适合的强化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得到表扬、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的口头表扬,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有的幼儿喜欢物质的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精神的激励,等等。此外,教师在运用强化手段时,除了应考虑幼儿的个性外,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强化物的选择也是有所不同。比如,对小班孩子来说奖励一颗糖果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奖励小红花、五角星、卡通贴纸等可累积的物品更具激励性。而大班幼儿可以铅笔、练习本、橡皮、棋类等实用物品作为奖品,又或者在教室中创设“比比谁的星星多”、“大家来登山”等体现竞争性的环境,可能更能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强化手段。(5)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是大班学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比如要让幼儿知道必须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才能去玩。那么,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谓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具体地说,就是用幼儿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幼儿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阅读而喜欢听故事,可以让幼儿先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之后再给幼儿讲故事。又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写字而喜欢画画,就可以让幼儿先写好字然后再让幼儿去画画等等。由于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比较适合在大班年龄段进行。教师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控制好高频活动和低频活动的时间比例,相应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时间可稍长一些。关键是不能让幼儿有厌烦低频活动的情绪,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了。
三、象征性积分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儿童终生受益,但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令家长在育儿实践中倍感困惑。美国丹佛大学乔尔·莫切特教授提供了一种强化儿童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象征性积分法”(The token System),家长不妨一试。
乔尔·莫切特“象征性积分方法”的做法是,通过这种方法,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就能够从父母那里“挣得”一定分数,孩子可以用这些分数来“兑换”相应的奖励,其好的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慢慢地就会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行为,并不断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反映方式。具体来说,可 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家长首先根据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情况,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为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在清单中,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类:好的行为(即父母期望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即非父母期望的行为),并根据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完成难度赋以象征性的分值:期望行为赋予正分值,非期望行为赋予负分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所期望的良性行为或孩子身上难改的不良行为予以较高的象征性分值。下图 1 为一对父母为孩子所列的“行为分值清单”(见表 1)。表 1 孩子的行为分值清单 期望行为 非期望行为 1.按时就寝 +10 2.完成家庭作业+5(不用督促)+3(督促一次)+1(督促两次)3.自己穿衣服 +2 4.帮助做家务 +2 5.主动帮助小朋友做事情 +8 ……
1.不按时就寝10(督促三次以上)2.没完成家庭作业2 4.不做家务8 ……
第二步,为孩子建立一个“奖赏强化清单”(见表 2)。父母首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奖赏物(强化物),家长一一予以记录,并根据自己对孩子喜好的把握,予以补充、引导。父母综合孩子列出的和自己开列的奖励物条目,把它们进行整理,分成两类:一类是父母较容易提供的、不需要花费太大成本、时间的强化物;另一类是父母较难提供的、代价较高或需花费一定时间的强化物。然后分别给这些强化物评估分数(孩子得到这些强化物需要正分数值)。这里父母可以根据得到奖赏物的代价(即成本)高低、难易程度予以估定分数。父母在为孩子开列奖赏物清单时,要注意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情感激励相结合,正确引导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不仅关注感官需要(物质需要)的暂时满足,还要促使孩子的需要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表 2 孩子的奖赏强化清单 较容易提供的奖赏物
1.零食(每天最多三次)+6 2.看电视(15至30分钟)+10 3.下棋(每次下一局)+40 4.小玩具 +100 ……
较难提供的奖赏物
1.看电影(每月一次)+300 2.外出野餐 +500 3.跟爸爸钓鱼(每月一次)+300 4.逛儿童乐园 +1000 ……
第三步,操作执行,兑现奖励。待上述两份 “清单”列好(可以列在一张纸上,也可以分列)以后,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家长就可以操作执行了: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良好行为,就根据“行为分值清单”记录孩子应得的正分值(清单上若没有,可以随时增删、补充和完善);孩子每表现出非期望的不良行为,就扣减相应的分值。随时累积孩子的分数(让孩子也随时了解自己“挣得”的分数),根据情况适时予以兑现奖励。上述方法,家长执行起来要严肃认真,但也要注意灵活掌握。若孩子的正分值没有达到相应等级的奖赏要求而无理取闹,家长一般不应迁就、妥协。若实在无法坚持,则可以退一步,明确告诉孩子:“这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完成……的任务,以补回所欠缺的分数,且下不为例。”
这种方法实施后就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不用父母督促和提醒,孩子就已经自觉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习惯。
“象征性积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奖赏、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它可以采取即时强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延迟强化的方式。有时延迟强化较之即时强化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上更有效果。为了得到一个自己所期望的更大的奖励,孩子需要学会克制、抵制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攒够”所须的分数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克制能力。儿童的这种品质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
【论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推荐阅读:
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论文12-28
浅析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与方法10-05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哪些09-24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06-19
论文:幼儿的常规培养11-24
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论文11-22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10-05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12-25
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10-28
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论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