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孟浩然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唐书孟浩然(共11篇)

新唐书孟浩然 篇1

新唐书·孟浩然传。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新唐书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

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中文名,新唐书·孟浩然传。角色,孟浩然。祖籍,襄州襄阳人。性格,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翻译。惧:害怕再:第二次因:因此会:恰逢何惧而匿:藏浩然再拜:第二次。

下一次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一起欲荐诸朝:之于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年时喜好气节。义气。喜欢救济有困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这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作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下邀请他进到内署。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

为什么害怕得要藏起来呢?”命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拜了两次。自己朗诵所做的诗。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寻求做官。而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于是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去京城。想要在朝堂上推荐他。恰逢老朋友来了。一起

喝了很多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空闲担心他啊!”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

孟浩然没有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人物生平。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

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

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孟浩

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情。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新唐书孟浩然 篇2

关键词:《新唐书》,议论,唐宋转型,书写定位

在《旧唐书·韩愈传》中, 对韩愈“议论”的质疑因素出现在传记文本中, 尤其是因韩文而引发了相关之事件尽被写入, 如与《平淮西碑》、《论佛骨表》、《顺宗实录》等作品相关之问题。而《新唐书》则对韩愈的“议论”持肯定性评价, 这些评价正是将关注点集中到韩文的“议论”价值方面, 与北宋前期形成的“崇韩”观念关系甚深, 完成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资源转化阶段。

两《唐书》韩愈传记中对于韩愈“议论”的表现态度大不一样。传记文本中涉及议论的多是与韩文相关的事件, 可以称之为“采事”入传。《旧唐书》韩传中涉及韩愈“议论”的叙述颇为详细。如关于《平淮西碑》被磨事件, 主要涉及对平淮西功臣的评价问题, 韩愈之所以受到非议还在于当时士大夫文人所持的基本态度与之不同, 包括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内。韩愈作为整个征讨过程的亲历者仅仅站在自身所处立场发出议论, 与时议自然在情绪表达上不一样, 站在国家立意基础上还需要表彰个人, 最突出者就是李愬。《新唐书》并没有在韩愈传记中提到《平淮西碑》一文, 《旧唐书》传云:“元和十二年八月, 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 兼彰义军节度使, 请愈为行军司马, 仍赐金紫。淮、蔡平, 十二月随度还朝, 以功授刑部侍郎, 仍诏愈撰《平淮西碑》, 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 李愬功第一, 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 因诉碑辞不实, 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之措辞可见此非韩愈分内之事, 而是恩宠之表现。据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今词学之英, 所在麻列;儒宗文师, 磊落相望;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 内之则翰林禁密游侠侍从之臣, 不可一一遽数:召之使之, 无有不可。至于臣者, 自知最为浅陋, 顾贪恩侍, 趣以就事, 丛杂乖戾, 律吕失次;乾坤之荣, 日月之光, 知其不可绘画, 强颜为之, 以塞诏旨, 罪当诛死。”[1]389韩愈自元和十三年正月十四奉命撰碑, 三月二十五日上碑, 历时七十日, 确实是“经陟旬月, 不敢措手”, 同样, 这也是颇费时日的精心之作。能够受诏撰碑, 在韩愈是一件荣幸之事, 故精心结撰, 不想却引发争端。争端之引发经历了一个过程, 碑文撰成献上后, 宪宗称赏并分赐给一些将领, 随后勒石树立。

碑文具有说服力在于韩愈是平淮西过程的参与者。当时之语境下他得到了多数战事参与者认同, 而相距近一年时间后发生了磨碑之事。清人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三“答问”中说:

退之斯文工则工矣, 绳以史法, 殊未尽善。如光颜、重胤除授于元和九年, 公武、文通于十年, 愬于十一年, 并不同时, 碑但云曰某曰某, 而总之云“各以其兵进战”。文虽简, 而事未核也。又碑云:“颜、胤皆加司空”, 不著“检校”, 何以别于正授之司空?……唐邓随之帅, 始用高霞寓, 再用袁滋, 三易而得李愬, 不逾年遂成入蔡之功, 似光颜等合攻三年, 才克一二县者, 优劣悬殊矣。退之叙其功, 但与诸将伍, 得毋以雪夜之袭不由裴相所遣, 有意抑之邪?门户之见, 贤者不免。断碑之举, 有自来也[2]196。

这样看来, “碑辞不实”确实存在, 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对李愬战功的处理与定位。韩愈《平淮西碑》撰成之际, 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 刘禹锡在连州刺史任上。实际上, 从柳宗元对“平淮西”一事的态度上就可以说明问题, 柳宗元有《平淮西雅》, 共包含两首诗, 一首旨在歌颂裴度, 一首旨在歌颂李愬。《刘宾客嘉话录》说:

柳十八驳韩十八《平淮西碑》云:“‘左飧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之云‘仰父俯子’。”禹锡曰:“美宪宗俯下之道尽矣。”柳曰:“韩《碑》兼有帽子, 使我为之, 便说用兵讨叛矣。”

段相文昌重为《淮西碑》, 碑头便:“韩宏为统, 公武为将。”是用左氏“栾书将中军, 栾黡佐之”, 文势也甚善, 亦是效班固《燕然碑》样, 别是一家之美[3]86。

这样看来, 韩愈之议论并没有得到当时缙绅阶层的认可, 引发争端的是文中因叙事而产生的议论效果问题。《新唐书》卷214《吴元济传》云:“始度之出, 太子右庶子韩愈为行军司马, 帝美度功, 即命愈为《平淮西碑》, 其文曰:……愈以元济之平, 繇度能固天子意, 得不赦, 故诸将不敢首鼠, 卒禽之, 多归度功, 而愬特以入蔡功居第一。愬妻, 唐安公主女也, 出入禁中, 诉愈文不实。帝亦重牾武臣心, 诏斫其文, 更命翰林学士段文昌为之。”显然, 在《平淮西碑》中突出了裴度的功劳而李愬被忽略, 而宪宗也是出于安抚武将之目的而推倒碑文, 这是出自政治格局之关系处理而造成的政治事件。关于序文用古文还是用骈体并没有引发古今体之争, 虽然韩愈“文成破体书在纸” (李商隐《韩碑》) , 有另立一文体的主观创作意图, 而最终没能构成一次具有文体创新意义的书写行为。当然, 这种意图的失败给予韩愈最大的打击还在对其政治地位的影响上, 韩《碑》被废弃的时间大约在韩愈被贬潮州之际, 与《论佛骨表》一起给予韩愈较为沉重的心理打击, 尤其在公共舆论的认同方面使得韩愈对自己的“议论”产生反思, 后来的《柳子厚墓志铭》大约就是这样的作品。

关于《论佛骨表》引发的韩愈被贬一事, 两《唐书》在用词上多有不同, 这也见出史臣处理问题的态度之变化。《旧唐书》对于宪宗奉佛情形之描述用语较多, 对奉佛人物的范围划定中有天子、王公士庶, 导致了“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的结果。《新唐书》则在文字层面上就奉佛本身引发言论, 云: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 三日, 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 至为夷法, 灼体肤, 委珍贝, 腾沓系路。愈闻恶之, 乃上表曰:……表入, 帝大怒, 持示宰相, 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 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 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 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 天子咸夭促, 言何乖剌邪?愈, 人臣, 狂妄敢尔, 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 虽戚里诸贵, 亦为愈言, 乃贬潮州刺史。

《新唐书》则将奉佛对象改为“王公士人”, 这样韩愈辟佛的目的变得更加明确了, 就是要将奉佛负面影响的范围缩小。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说:

退之以谏迎佛骨得罪, 当时后世莫不重其品节, 此不待论者也。今所欲论者, 即唐代古文运动一事, 实由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安史为五胡杂种, 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 (详见拙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 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 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 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 “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想也。在退之稍前之古文家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等;与退之同辈之古文家如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 虽同有此种潜意识, 然均不免认识未清晰, 主张不彻底, 是以不敢亦不能因释迦为夷狄之人, 佛教为夷狄之法, 抉其本根, 力排痛斥, 若退之之言所行也。退之之所以得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者, 其原因即在于是, 此意已见拙著《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章“法曲篇”末, 兹不备论[4]329。

陈寅恪先生以社会变动引发的华夷之辨作为出发点, 将韩愈之排佛与文化传统之复兴联系起来, 则《论佛骨表》一文具有了体现古文运动之宗旨的特定意义。《论佛骨表》因论及“政俗”而产生谏诤之效果, 韩愈作为清流士大夫之议论使之成为一个事件的同时, 也彰显了他弘扬道统之精神。这种议论体现出的士大夫官员之精神品格成为《新唐书》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核心人物的重要参考值, 这是北宋士大夫文人的一个共识, 而《旧唐书》虽然也采摭此文并叙及相关事情却没有将这一点作为叙述中心, “气格卑弱”也就在所难免。《旧唐书》在肯定了韩愈之古文创新以及在当时的影响, 对他的“议论”却也提出质疑, 云:“然时有恃才肆意, 亦有盩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 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 不应进士, 而愈为贺作《讳辨》, 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 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这些“议论”本身都不是针对韩愈的古文写作能力, 而是“议论”的出发点、针对对象和游戏心态。这样看来, 从对全人之评价着眼, 《旧书》贬韩之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而贬韩的重心则在对其“议论”的评价上。从《旧唐书》对韩愈“议论”之评价来看, 《旧唐书》在实录的过程中显然更具有“问题”意识, 在肯定韩愈的大方向下, 以褒贬互见之原则来构成文本。这种写法并不是有意贬斥传主, 只是五代之际并不存在崇韩之文化思潮。到了北宋时期则不同了, “韩文”逐渐被放大成为本时代的思想资源。

总之, 《新唐书》通过对韩愈“议论”的处理方式完成了韩愈形象的重构过程, 由对“文”本身的关注到对文与道之间的结合[5]25。两《唐书》可以看出从五代到宋初韩愈形象的变化过程。在具体的变化过程中, 韩愈的文化地位被突出出来了, 而以“崇韩”为中心的传记书写也展示了本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 宋祁显然是秉承时代之认同, 让韩愈的“议论”以多种方式呈现并渗透到传记文本之中, 既从宏观上高扬韩文的价值, 也从细微处着笔, 多角度寻找尊韩的切入点。史臣对韩愈“议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史传书写所形成的人物形象, 韩愈的“议论”作为评判史传之人事的标准也意味着道德规范与文学规范的确立。唐人的旧资源转化为本时代的新标尺, 这也昭示了唐宋思想转型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阎琦.韩昌黎文集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4.

[2]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九册《潜研堂文集》[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3]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M]《.文史》第四辑.中华书局, 1965.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 2001.

新唐书孟浩然 篇3

关键词:郭国;居处;姬姓

一、以古郭国为氏

《路史》卷二十九《国名纪六》一书载:“郭哀,夏后御”。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卷五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郭哀与郭支是史籍当中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之人。据《路史·夏世侯伯》中载:郭哀为夏侯,封地在今山东聊城附近,称“古郭国”。《三一经》所载:“商有郭崇”之郭崇即为郭哀后裔。战国时期,古郭国为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流浪,最后迁徙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

二、以居处为氏

汉应劭撰写的《风俗通》指出:“氏以居者,城、郭、园、池是也。”这就是说,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郭氏之从字义来讲,“都邑之外城,谓之郭”。可见,郭氏的起源与居邑之地理方位有一定渊源,居住于外城的人是为郭氏。另外,中国姓氏中还有南郭、北郭、西郭、南郭,皆以居住地域方位为姓。

三、源于姬姓

此主要依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宰相世系四上》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四、出自冒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如,《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八载:“后魏郭崇播,本党氏改焉。”又如,蒙古族和满族的拉拉(蒙)、郭尔佳、郭布罗等,后有为郭姓者。

在郭姓的这四种姓源当中,“出自姬姓”为郭氏的主要姓源。但是,考证史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这一段涉及郭姓起源的记载,却又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1.关于郑灭西虢的记载不确定

关于虢国的历史,梁宁森先生的《关于虢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任伟先生的《虢国考》和马世之先生的《虢国史迹试探》的文章都曾作过详细论证。几位先生的文章指出,关于虢国,文献当中曾出现过“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等五种称呼。但实际上,周初分封的只有两个“虢国”—东虢和西虢,它们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地。但史籍当中对虢仲、虢叔的封地谁东谁西却记载不一。尽管大家对虢仲、虢叔谁为东虢君,谁为西虢君存在如此大的争议,但对于东虢和西虢的具体位置,从古至今却都毫无疑义。据史籍记载,东虢设于今河南荥阳地区,西虢设于今陕西宝鸡地区。到西周晚期,由于受犬戎的侵扰,西虢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上阳)和山西平陆(下阳)一带,因其地跨大河南北,故被人分称为“南虢”和“北虢”。西虢东迁时还有一小部分支庶留于原地,被人称为“小虢”。此即史籍当中的“南虢”、“北虢”、“小虢”的来历。至于郑所灭之虢,史籍当中明确记载为东虢。

2.“楚庄王起陆浑之师,责王灭虢,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一说没有根据

关于郑武公灭虢的时间,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平王四年(前767)“郑人灭虢”。查东周各王在位年表,平王在位为公元前770-720年,周定王在位为公元前606—586年。则楚庄王伐周之时,周平王已经去世114年,绝无“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之可能。其实,早在宋代邓名世就已经看出了此间的矛盾,并在其著作《古今姓氏书辩证》当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三门峡上阳之“南虢”为晋所灭,距楚庄王陈兵洛邑郊外仅49年,若以此为由,问罪周朝,似当师出有名。

尽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虢国”的记载存在许多谬误之处,但是“虢谓之郭,声之转也”,郭氏即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记载却是无误的。据统计,现今90%以上的郭氏族人都是出于姬姓的“虢公”之后裔。郭姓的此一支脉,已成为我国郭姓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而“虢叔”也成为海内外郭姓族人所公认的发祥始祖。

《新唐书·张廷珪传》阅读答案 篇4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丰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谜,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 篇5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

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父名纥,在陈朝任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

询当从坐,匿而免。欧阳询应当连坐,因躲藏起来而幸免一死。

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江总因为他(欧阳询)是旧友之子,就私下收养了他。

貌寝侻,敏悟绝人。欧阳询其貌不扬却聪敏过人。

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江总教他读书识字,(他)每次读书都一目数行,于是博通经史。

仕隋,为太常博士。在隋朝做官,任太常博士。

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高祖未显达时,多次与他交游,高祖即帝位,(欧阳询)多次获得提升,官至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欧阳询起初仿效王羲之的书体,后来在险劲方面超过了王羲之,于是自称欧阳体。

尺牍所传,人以为法。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人们当作楷模来效法。

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 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 高丽曾经派使者来求他的墨迹,高祖感叹说: 他们看到他的墨迹,肯定会说他形貌魁梧吧!

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他曾在路上见到索靖书写的碑石,就观摩它,离开数步又返回,看累了用麻布铺地坐下来看,以至宿在碑旁,三天后才离去。

其所嗜类此。他对书法的爱好大概如此。

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贞观初年,欧阳询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卒,年八十五。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儿子名通,仪凤年间多次迁任中书舍人。

居母丧,诏夺哀。为母守丧,丧期未满皇帝下诏叫他出任官职。

每入朝,徒跣及门。他每次入朝,都赤脚走到皇城门外。

夜直,藉藁以寝。值夜班时,就睡在草席上。

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不是公事不语,回家就痛哭哀号。赶上饥荒之年,不能下葬。

居庐四年,不释服。他住在守丧的小屋中,长达四年,一直未脱丧服。

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冬天,家人暗中把氈絮铺垫在席上,欧阳通发觉后,马上把氈絮撤掉。

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几次迁任为殿中监,封渤海子爵位。

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天授初年转任司礼卿,负责处理纳言事务。

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辅政一个多月,适逢凤阁舍人张嘉福请求以武承嗣做太子,欧阳通和岑长倩等坚持自己的观点,违背了武家的意愿。

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等到岑长倩入狱,因犯大逆罪处以死刑,来俊臣同时检举欧阳通为同谋犯,欧阳通虽然惨遭酷刑却始终不承认,来俊臣代为口授供词,把他杀了。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和翻译 篇6

原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貌寝侻,敏悟绝人。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

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译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名纥,在陈朝任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欧阳询应当连坐,因躲藏起来而幸免一死。江总因为他(欧阳询)是旧友之子,就私下收养了他。欧阳询其貌不扬却聪敏过人。江总教他读书识字,(他)每次读书都一目数行,于是博通经史。在隋朝做官,任太常博士。高祖未显达时,多次与他交游,高祖即帝位,(欧阳询)多次获得提升,官至给事中。

欧阳询起初仿效王羲之的书体,后来在险劲方面超过了王羲之,于是自称欧阳体。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人们当作楷模来效法。高丽曾经派使者来求他的墨迹,高祖感叹说:“他们看到他的`墨迹,肯定会说他形貌魁梧吧!”他曾在路上见到索靖书写的碑石,就观摩它,离开数步又返回,看累了用麻布铺地坐下来看,以至宿在碑旁,三天后才离去。他对书法的爱好大概如此。贞观初年,欧阳询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儿子名通,仪凤年间多次迁任中书舍人。为母守丧,丧期未满皇帝下诏叫他出任官职。他每次入朝,都赤脚走到皇城门外。值夜班时,就睡在草席上。不是公事不语,回家就痛哭哀号。赶上饥荒之年,不能下葬,他住在守丧的小屋中,长达四年,一直未脱丧服。冬天,家人暗中把氈絮铺垫在席上,欧阳通发觉后,马上把氈絮撤掉。几次迁任为殿中监,封渤海子爵位。天授初年转任司礼卿,负责处理纳言事务。辅政一个多月,适逢凤阁舍人张嘉福请求以武承嗣做太子,欧阳通和岑长倩等坚持自己的观点,违背了武家的意愿。等到岑长倩入狱,因犯大逆罪处以死刑,来俊臣同时检举欧阳通为同谋犯,欧阳通虽然惨遭酷刑却始终不承认,来俊臣代为口授供词,把他杀了。神龙初年,皇帝下令追复他的官爵。

新唐书·崔涣传原文与翻译 篇7

原文:

崔涣博综经术,长论议。十岁居父丧,毁辟加人,陆元方异之。起家亳州司功参军,累迁司门员外郎。杨国忠恶不附己,出为巴西太守。玄宗西狩,迎竭于道.帝见占奏,以为明治体,恨得之晚,房琯亦荐之,即日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载辅政,与中官董秀槃结固宠,涣疾之,因进见,慨然论载奸。代宗曰:“载虽朴重慎,然协和中外无间然,能臣也.”对曰:何之为贵者,由礼节也,不节之以礼,焉得和?今干戈甫定,品物思乂。载为宰相,宜明制度,易海内耳目。而怙权树党,毁法为通,鬻恩为恕,附下苟容,乃幽国卑主术,臣所未喻。”帝默然,会涣兼税地青苗钱物使,以钱给百官,而吏用下直为使料,上直为百司料。载讽皇城副留守张清擿其非,诏尚书左承蒋涣按实,且载所恶,由是贬道州刺史。卒,赠太子太傅。

涣子纵。纵由协律郎三迁监察御史。会招择令长,授蓝田令,德化大行,县人立碑碌德。涣之贬,纵弃金部员外郎就养。后为汴西水陆运等使.王师围田悦,乏食,诏纵饷四节度粮,军无乏。德宗出奉天方镇兵未至纵劝李怀光奔命悉军财称所须怀光兵疲久战次河中迁延不进。纵以金帛先度,曰:“济者即赐。”众趋利争西,遂及奉天。迁京兆尹。上言:“怀光反覆不情,宜备之。”及帝徒梁州,追扈不及,左右短纵素善怀光,殆不来。帝曰:“知纵者,肤也,非尔辈所及.”后数日至,授御史大夫。处大体,不急细事.卒年六十二,谧曰忠。

初,涣为元载所抑,纵讫载世,不求闻达。涣有嬖妾,纵以母事之。妾刚酷,虽纵显官而数答诟,然率妻子候颜色,承养不懈,时以为难。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

译文:

新唐书孟浩然 篇8

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迫逼,令其转徙

卒:通“猝”,突然B.太府之帛为殚

殚:竭尽C.帝嘉其直

嘉:赞赏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讽:讽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为政养人之本也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①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①宋?闻而叹曰

②王笑而不言D.①后皆有闻于时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①不作无益害有益

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

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

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去世,宋?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答案:

1.D

2.B

3.A

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群心动摇,众说纷扰。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赐物五十段。第二,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开元三魏知古去世,终六十九岁。宋?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魏知古所推荐的洹水令吕太

《新唐书韦凑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9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学科网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 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答案】C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4、C

5、C(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推测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6、B“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7、(1)(5分)(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食”“厚禄”“顾”“况……乎”“无死”一点1分。)

(2)(5分)近期(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故”“以”“重”“毋”“辞”一点1分)

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巡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何况圣世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剌史。

《贾耽传新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0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日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阅读答案

1.D【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答案为D。(3分)

2.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3.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3分)

4.(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阅读答案 篇11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下令谁不愿从傲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柰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激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当社会**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并发出与“燕雀安知鴻鹤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终羁贱乎”的感慨。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当秦王私下人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出探狱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D.刘文静善于进凍。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静用“太阳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参考答案

4.(3分)B

5.(3分)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6.(3分)C (说刘文静因“恃才招祸”而被杀不准确)

7.(10分)

(1)(5分)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俄”“坐”“系”每个词1 分,句意2分)

(2)(5分)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应天受命”“宿昔” “嫌”每个词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文静,字肇仁,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吗?”

高祖当时为唐公,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裴寂并没有认同。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语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它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现在汾、晋等地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平时就知道他们都是豪杰,一旦号召,十万军队是可以召集到的。加上公府士兵几万,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大张旗鼓进关,以此来威震天下,王的大业就成了。”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暗地里部署宾客。

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刘文静为司马。文静请求与突厥结盟,唐公答应了。唐公派文静出使结交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说:“唐公因何事起兵?”刘文静说:“先帝废除太子把王位授予后主,所以天下大乱。唐公,国家的近亲,害怕毁掉王室,起兵罢黜不应该继承王位者。希望与突厥共同稳定京城,金币、少男少女都可以属于可汗。”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即派两千人马跟随文静回去,又献千匹骏马。唐公高兴地说:“没有您哪里能够做好这件事呢?”

唐公登上天子职位,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当时多次把尊贵的大臣引到内室共处一床。文静进谏说:“现在境域之内,都是您的臣子。您延请臣子,皇帝的位子尊贵,您屈尊与臣子同卧一床,这就是王导所说的‘如果太阳也和地上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皇帝说:“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您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

上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1000字下一篇:乡三线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