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推荐7篇)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 解珊珊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第二期)专题培训历时四个周末时间,共涉及十项专业课题,并开展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程。
此次培训的课题内容广泛,专业性、关联性及延展性强,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十二五规划解读》、《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山水城市的理想与框架》、《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景观规划》、《项目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环境评价与规划》十项专业课题。笔者通过在四川大学培训课程中的认真学习及课余的消化理解,扩展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并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及深入思考,就城市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构想。
■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贯穿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反规划思维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
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
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应是原产我国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 “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漫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市人居的需要。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
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展现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含义。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构建
在城市规划中, 生态园林已经成为了重点规划范畴, 不仅要为城市素质塑造景观效果, 而且还要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建设当中, 可以形成景观效应, 而且还执行着自然的“纳污吐新”作用。
1 城市生态园林的绿地系统构建提出
1.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 是城市依赖于园林建设而向生态城市发展的过度阶段。到目前为止,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定位, 理论上的理解通常与地域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根据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 通常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生态学、规划学、城市建设学等等。目前对于城市管理, 在总的规划上更为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 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当人们享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的同时, 也在为工业生产对城市的破坏付出代价。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 对于城市的污染状况越加重视, 包括城市空气污染、各种污水排放而造成的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 城市交通量增大而造成的噪声污染和各种生活、生产废弃物。为了降低城市污染程度, 优化城市环境, 人们开始倡导低碳生活, 并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等各种绿色观念被注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构建
城市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城市功能, 在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同时, 还要对城市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 出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包括城市人口的密集、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城市建筑、交通堵塞等等, 加之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有限、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 要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就需要城市居民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绿地具有自净、自洁的功能, 而且受到环境的局限性较少。在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中, 绿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发挥的自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研究方法, 为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效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效是促进城市生态平衡。从城市绿化的角度而言, 绿地是城市绿化的观念。要在城市中塑造绿色空间, 就要充分地运用城市自然景观, 与文化内涵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 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质量, 对于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城市绿地系统
所谓的“城市绿地”, 是指用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绿化用地, 其功能是通过改善生态, 对于环境进行保护, 同时还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娱乐场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以植被为地表主体, 且绿化环境良好的特定区域, 主要是为了促进居民享受休闲娱乐生活而设计的城市范围内, 却又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 绿地系统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更为深入、完善。伴随着城市理论的不断拓展, 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不断延伸。在城市中, 各种类型的绿地构成城市绿化系统, 即为城市绿地系统, 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及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绿化和空间绿化。按照现代城市发展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将绿化扩展到空间环境内, 强调绿化提供的整体性、多功能性、连续性、地域性特征, 充分体现出动态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那么城市绿地系统是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构成, 以充分地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在绿化环境的塑造上, 除了园林、公园、风景区之外, 居民居住地绿地以及生产防护绿地等等城市居民所能够接触到的自然环境, 都被划归到城市绿地范畴。在城市的空间范围内, 绿地系统以各种存在形态发挥出来, 以促进生态生态效应, 为居民创造具有积极意义的休闲娱乐环境。
2.2 城市绿地系统所发挥的功能
在城市复合系统中,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多重属性, 包括城市的生态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等在城市规划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其他子系统所不可比拟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 其可以用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重要是从绿色植物的活动来实现的,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都可以使绿地系统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城市植物系统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当植物的叶面发生蒸腾作用的时候, 就可以对于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 同时还具有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另外,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具有持续性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是绿化系统的直接效应, 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同时, 还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构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城市绿地系统被纳入其中, 主要是为了使其对于城市生态机理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上, 要顺应城市生态机理, 以控制好城市绿色脉络。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对城市的各类绿地系统化布局, 形成城市绿色网络。
3.1 划小城市组团面积
为了达到城市空气换气的作用, 可以将城市组团面积划小。城市生态专家对于城市规划与环境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提出城市最为适当的居住人口数达到50万左右是较为恰当的。科学地设计城市绿化隔离带, 分隔的面积相当于城市组团面积, 这样才能使上升与下降气流在横截面面更为相近, 以促进大气处于环流运动状态。但是, 通过对于林带的过滤效能进行研究, 发现其与块宽并不成正比关系, 因此可以对林带宽度适当压缩, 用绿地进行补充。要使城市组团布局科学合理, 分隔带在1000米宽的范围内, 越宽效果就会越好。
3.2 在城市组团中心布局“绿心”
以大型的“绿心”作为城市组团中心, 对于城市污染的空气具有一定的分散作用。特别是空气污染严重的范围内,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增加换气的次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城市组团绿心可以将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分散到半径约为2千米圆周范围内, 并使局部的污染称帝大大境地。因此, 在城市的人口聚居地以及工业生产地、建成区等地建设带状公园、防护绿带或者道路绿地等等, 都可以形成城市的生物保护廊道。各种形态各异的保护绿化带, 可以对于城市自然环境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 而且还强化了城市斑块的联通性, 成为覆盖整个城市的绿化网络, 从而创造城市园林系统为主的开放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与人工的高度组合。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子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并营造符合人居的城市景观风貌。
参考文献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塊,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
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
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
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关键词: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绿道;绿地斑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5259(原1002-1264)(2006)01-0017-0
3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HUPeng,YAOYi-feng,ZHANG Pei-gang
(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twas a scientific method tha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wa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First,som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ere very useful to urban space system planning.Then
Xinbei District of Zhangzhou,Jiangsu Province,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was summarized and its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Then the region green
space planningwas studied b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The Xinbei District was separated into the
three followingscale levels: bigscale ofthewhole region, mediumscale of subregion and small scale ofthe specific plan-
ning and design.The each scale levelwas studied separately bythe relational theoryof landscape ecology.At last itmad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structure very clear, supplemented in function and unitedorganically.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green space system;greenway;green patch
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
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
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
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
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
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
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可见从景观生态
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景观生态理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
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
型组成、空间配置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
学科[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分述
如下。
1.1 景观格局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2种景观格局模式:
一种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本格局即不可替代格
局模式[2],另一种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优的景观格局模
式[3],这2种格局模式都强调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
块的完整性。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这2种格局模
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确定并保护对整个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大型绿色植被斑块,并保
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的建成区分散建立
小的绿地斑块,做到各类绿地斑块大的集中,小的分散。
1.2 绿道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绿道(greenway)是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和提
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色线状廊道[4]。主要有以
下3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
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
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5]。
1.3 景观结构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
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
景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
trix)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6]。在城市分区的绿地
系统的具体规划布局中可采用景观构成的基本模
式,确定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和廊道。
1.4 绿地斑块的配置形态
特纳在1987年提出了6种绿地斑块的配置形
态,即可容纳多种休闲活动的集中性配置、相同服务
半径的均等型配置、与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相结合的混合型配置、沿建筑物边缘配置的边缘结合型、保
护水环境和生物的水系活用型和蛛网系统型[7]。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系统的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
不同地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其绿地斑块的配
置形式。
1.5 绿道中植被的宽度
要满足基本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中
沿着河流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30 m以上,沿着
道路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60 m以上;对于观赏
游憩绿道或者道路防护绿道来说,600~1 200 m宽
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8]。
1.6 植被的配置
绿地廊道和斑块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要组
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绿色容积率(表1),在其内
部要建立起绿色容积率高的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多
样化的植物群落[9]。
表1 不同植被的绿色容积率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
草坪
1花园或小灌木
3农田作物
4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植物群落6
湿地6新北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新北区位于常州市的北部,它北临长江,南接常
州市老城区,西面与丹阳市相临,东面与江阴市相
接,总面积为439 km2。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
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属于江南鱼米之乡。
2.1 绿化整体概况及存在问题
新北区在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
地廊道,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为基
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大型主题公园、路间绿地
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
结构。
其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成区内外景观生
态格局和过程缺乏持续性联系,绿地斑块之间缺乏
联系,同时建成区与区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建成区绿化景观效果不好,生态效益差;绿色斑块不断受
到各种工业斑块等的挤压等。
2.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在新北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在大的框架方
面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原理,将规划区分为区
域层面、分区层面和微观具体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
面,分别进行规划研究。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规划确
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
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体设计
层面主要是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内部植被的配置形态以及地方特色及历
史文脉的体现。
2.2.1 区域层面
根据新北区的现状条件,全区规划建立三纵(常
泰高速、得胜河、藻港河)和三横(滨江、镇南铁路、沪
宁高速铁路)绿道网络,并根据景观基质特征的不
同,将全区分成生态林地区、生态农田区、生态隔离
区、重化工业区、居住生活区以及2个传统工业区7
个景观区。根据景观格局原理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生态林地区和生态农田区作为本区域的大
型植被斑块,保护并保持其完整性。将对林区产生
破坏作用的各类工业搬离林区,建设原生态型的自
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点斑块和工厂斑块向
其蔓延和侵袭。
藻港河绿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得胜河和滨江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物栖息和迁移的重要
场所;沪宁高铁、镇南铁路和常泰高速这3条绿道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污染源,改善两侧的环境质量。
2.2.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二级绿道,并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景
观构成模式确定中心城区(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
18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卷1期 2006年的居住生活环境。
各个景观分区重要的绿地斑块如下:生态林区
是小黄山斑块;生态农田区是农业示范园;生态隔离
区是芦苇湿地斑块和森林公园斑块;重化工业区是
水源保护区斑块和环保园绿地斑块;居住生活区是
中心公园斑块和电子园斑块;2个传统的工业区是
农业观光园斑块和中华恐龙园斑块。
对于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体
上以“一横三纵”的绿色景观廊道构建本区域的景观
框架,一横指新龙中心景观绿带,三纵是指沿得胜
河、龙江路和藻港河的绿色廊道。同时建设新龙中
心公园绿地斑块,完善电子园绿地斑块,通过新龙中
心绿带以及藻港河将新龙中心公园、电子园以及恐
龙园这几个大型的绿地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提高居住区景观和环境品质,成为整个
新龙居住区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在各个居住
分区建设小型的居住分区绿地斑块,方便各个居住
分区的居民就近的活动和休闲的需要。
其中2条比较重要的二级绿道,一条是区域西
部的孟河绿道,它连接了本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东岳庙、九龙禅寺等),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条是区域南部的新机场绿道,它
具有改善环境质量塑造和美化区域的景观形象,以
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2.2.3 具体规划设计层面
(1)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
在绿地斑块的布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街区
公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大型的绿地斑块,它们
主要以“集中型”配置方式为主,为整个区域服务;另
一方面,要在各个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建设小的绿地
斑块,它们以“均等型和混合型”配置为主,为各个小
区内部服务。
(2)植被的宽度及内部配置
根据前面的理论以及新北区本地的实际情况,镇南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0m,藻港河、得胜河以及滨江绿道的植被宽度设
计为100m,常泰高速公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m。同时在内部植被配置中,应采取绿色容积率
高的草木、灌木、乔木组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植被配
置方式,树木配置以本地的优势树种水杉为主,同时
辅助配以其他的一些树种。
(3)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体现
在新北区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
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内涵,绿化要结合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景点来进行,并通过道路和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园林绿
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或
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结论
本文概括总结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和
借鉴意义的景观生态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证研
究部分,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常州市新北
区绿化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
在大的框架方面,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区域层面、分
区层面、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在区域
层面规划确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
然植被斑块;在分区层面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
体设计层面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等内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
机联系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2]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 市规划,1997,(3):27-31.[3]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4] Little, C.E.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1990.[5] J.G.Fà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321-342.[6] Richard T.,T.Forman.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7]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64-65.[8]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4-48.[9] 李锋,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 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4):61-64.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已 发表论文2篇。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一、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湿度/气流2.净化空气: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气体/滞尘/杀菌3.防止公害灾害:防风防火防水/净化水体与土壤/涵蓄水源与保护地下水4.保护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
二、空间功能:安全防护作用/提供游憩度假条件/调节土地利用
三、精神作用:美化城市、装饰环境/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
四、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原则:1均衡分布,比例合理2指标先进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5分割城市组团
雅典宪章:基本精神1城市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必须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即周围区域有联系2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变化的,因此城规是动态发展过程,应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结合3应与区域规划,国家规划相配合4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为价值观。内容:城市的4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城乡结合 主要特征:A土地公有,低密度,不被个人所有而分解;B城市有控制的发展;C提出了田园与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行政、社会福利设施、市场等各种功能组合的概念。影响:针对现代社会出现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规划思想,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规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见解,是一较完整的城规思想体系,对现代城规思想起了重要启蒙作用。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遗传多样性,物种,生态系统/基因,景观多样性)就地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维护和恢复期可存活的种群,对于驯化的栽培的物种而言,是在保护发展他们独特性状的环境中维护和恢复其可存活种群迁地保护把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移到他们的自然环境之外 珍稀、病危植物:指与人类的关系更密切,具有重要途径,数量十分稀少或极容易引起直接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受严重威胁状态的植物。
城市规划: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和开发。特点:综合性/法制、政策强/地方/长期、经常/实践 工作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分区规划)绿规专业规划: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必要组成专项规划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城绿系专规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
a块状b带状c楔形绿地布局: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1能起到城市通风条件2利于城市艺术面貌体现d混合式1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2利于小气候改善3有助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艺术面貌4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改善
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兼具生态/美化/防护等作用的绿地(综合/社区/专类/带状/街旁公园)生产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防护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附属/其他
西方的代表城市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方格形的道路系统,广场设在城市中心)。代表:米列都城 现代建筑运动: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
《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记述周代城建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经途”:城市主干道。“轨”:古代宽度单位,一轨等于八尺。“夫”:度量单位,等于一万步。)“涂”是“道路”,“环涂”就是“环城道路”,“野涂”就是“城外郊外的道路”
我国避震减灾城市绿规按建设中的不足:
1对城绿的避震减灾功能及规划建设重视程度不够2现有城市绿地数量不足分布不均3单个建筑程度缺少气筒法律法规的保障4宣传力度不够,居民防灾意识较弱 1防护固沙、降低风速并减少强风对城市的侵袭;2降低大气中CO2、SO2等有害、有毒气体含量,减少温室效应,降温保温,增加空气湿度,发挥生态效益。3城市防护绿地有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杀灭细菌、保护农田用地等作用。4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景观建设。)
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园林绿化,应该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此外,我认为它还有投入与产出的含义,就是寻求以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各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下面从八种比较典型的园林流派来说明。
一、中式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
我国的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园林之母”。据史载,殷商时代帝王造园已很兴盛。园址都选在城郊,目的只为帝王游猎。开始以自然山林为主体,而至殷纣王时(公元前10世纪后),纣王已建成规模宏大的沙丘苑,以宫殿建筑为主,开农田为人工池。西周前期,周文王造灵台,方35千米,全为人工景观,有灵台、灵沼、灵囿(动物园)、壁雍(建筑物,贵族子弟的“大学”)。西周至战国,各诸侯国也都建有苑、圃、园、囿等,养动植物,并建有台、宫。
战国末,泰国建上林苑,秦始皇于其中建阿房宫,开创我国造园以建筑物为主体的新风格。上林苑,至西汉经汉武帝重建后,一直为我国古代苑囿模本,建筑物、动植物、山水及饲养动物、种植果木奇花的专业馆(观)都已具备今之植物园、动物园形式。西汉起,已于宫殿区内仿造自然山水景,如凿太液池,池中建有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开“一池(水)三山”之先河,并以石雕动物、人物形象作配景,将神话中的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也仿造于园中。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造园广泛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随着山水画、田园诗的兴起与发展,造园也由西汉模仿大自然山水造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由帝王造园,扩展到贵族官僚、庄主及文人造园。汉末至魏,曹操父子所造洛阳西游园、邮下西园(铜雀园),已基本从仿造大自然景观,发展到胜过大自然的人文景观。西园,由于曹
五、王粱等人的诗歌的广泛传播,更具有一番诗情画意。晋时身为小官而以诗画著名的王蓖之的会稽兰亭,是以诗文描绘而名传千古的一座文人园。晋末至南朝刘宋时谢灵运的会稽山庄,则是一座著名的自然山水园,寄情山水啸傲烟云,具有文人的闲情逸趣。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南北两个造园中心。南以南京为主,北以洛阳为主,造园非常兴盛。洛阳王公贵族,“争修园宅,互相竞夸,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洛阳以帝王所建的华林园、石崇(季伦)的金谷园最负盛名。华林园中的景阳山,及一个小吏张伦于宅中仿造的景阳山,其中洞堑、其上林木、山亭、沟涧,都与真山无异。南京从东晋至陈时一直修建华林园,规模远远超过洛阳的华林园,其中景阳假山有石室、溪谷、峭峡险壁,山上还设有景阳台。
隋唐,为我国造园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帝王苑囿,已发展到成熟的写意山水园,如隋炀帝的洛阳西苑,以水景为主,分为十六院(即十六个景区),并以人工制作的绢帛花作为园景,供隋肠帝冬季观赏,开创了以工艺品装点园景之先例,并将园景建造从石雕造型工艺扩大到花卉制作工艺。隋畅帝在洛阳,还开创了城市行道树的建设,对后代城市绿化影响很大。西苑以及唐王朝长安的英蓉园、曲江池、乐游园等,标志着我国帝王所造写意山水园的成熟与发展。而写意山水园最为典型的是唐朝众多文人所造的庭园、庄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辋川山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以及洛阳城中裴度的绿野堂,白居易的园池(白乐天园)等。唐代更为突出的是假山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园中假山已成为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已成为造园家造园立意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南方的太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为北国江南景观的材料。
宋代,是我国造园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除洛阳外,以开封为造园中心,宋徽宗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艮岳,是我国古代帝王苑囿发展到写意山水园的高峰。良岳,在城市边平地上仿照杭州凤凰山而创建成。
明、清时代的离宫、圆明园、颐和园和江南众多的私家园林均为世界园林的典范、我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园中以人工自然山水、植物造景为主题,创造自然生境,但又不是单纯的模仿,而使全园富有诗情画意,是大自然的再现。在布局上使园中有园,水中有水,岛中有岛;还采用了含蓄、曲折,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组景手法。经过数千年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它不仅影响着东方世界,也刺激了西方各国。当时的日本、朝鲜等东方各国都仿造中国式的风景园林。到18世纪英国造国家威廉•康伯把中国风景式园林介绍到英国,并在皇家植物园中建了叩园,使西方世界规则式的园林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风景式园林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因此中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2、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
由于历代战争和社会**,使我国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园林绿化更是落后。清代末年仅在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租界地中建有少数为殖民主义者使用的面积很小的“公(花)园”,至于居住区、街道、工厂等处的绿化仍是无人间津。辛亥革命后,政府宣布开放一部分皇室宫苑。杭州、成都、南京、天津等市开始建立个别公园向公众开放。个别城市植有小部分行道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视,提出了“普遍绿化,重点美化”的方针。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全国人民10余年的努力,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发展到26080公顷,公园548个,动物园37个。北京、上海等地不仅改建扩建了原有公园,而且新建许多公园和绿地。北京、南京、苏州等市的著名古典园林也相继得到了修缮、扩建;黄山、泰山、庐山等著名风景疗养区的交通、食宿等游览设施进行了修整和增设,并为人民群众游览休息服务。
十年**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受到了严重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园林绿化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在全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重申“普遍绿化”和“重点美化”相结合的方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北京的双秀园和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松柏园等,上海的大观园、森林公园等,南京的药物园、森林动物园等,桂林的盆景园,无锡的杜鹃园,杭州的太子湾公园,洛阳的牡丹园,沈阳的鱼跃荷香和芳秀园等,合肥的环城公园等,都是全国城市园林的优秀作品。全国植物国有110个,同时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植物园也有了扩大与发展。至今,全国公园达4000多个,面积有7.32万公顷。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52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2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7.44%。全国绿化覆盖面积915764公顷。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养护管理逐步达到了机械化、科学化、规范化,涌现了一批现代优秀园林。目前我国已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区三级管理体系,计512处,总面积9.6万千米’。有7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并经国务院批准。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至2001年底,我国已有黄山、泰山、万里长城、九寨沟等28处风景名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日式园林
日本园林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较大,其园林艺术风格取自中国唐代,创造了具有日本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园林特色。在公元十二世纪时,日本就已有了园林艺术方面的著作,提出了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对园地利用和划分有独到见解,如在宫苑用地中建议的比例为:建筑占40%、开敞空占30%,绿地占30%。
镰仓时代(13世纪)已开始形成独立的回游式园林风格。其主要特色是把园外风景作为眺望对象,纳入设计要求。园中水体面积较大,配以各种优美的树木,景随路转,富有曲折多变的效果。室盯时代(14世纪),园林的组石技巧得到高度发展,桥梁、筑山、平庭、道路都得到了充分应用。在主要位置上,特别是水边,用殿阁来统一格调。以自然石为主,配置常绿树,枯淡结合。桃山时代(16世纪)兴起了茶庭的构造特色,在园林材料上力求天然美,努力保持原始形态和质感,园中植物材料丰富,用常绿树表现自然的粗犷气氛,具有自然幽寂之感。后来还产生了夜庭及石灯笼的配景。江户时代(17世纪)由于交通发达,皇子外出巡视机会增多,刺激了日本大型园林的发展,在大面积的园林中,可以极力模仿园内外的风景名胜,创造了缩影式的园林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民族形式。一般在园林中心设立水池,水中立有小岛,再用小桥把岛陆相连。池的背后建有假山和瀑布,理水弯曲成河,并还点缀石灯笼和洗手钵等。古建筑在主要地位错落组合。明治时代(19世纪)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很多大面积的国家公园。在庭园中重视草坪、花坛和羊肠小道的应用。例如,东京日比谷公园,就利用了规则式的特色;明治神宫的内苑,则是日本式,而外苑又为西方规则式。日本造园家认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形式与内容已被注意,一个适合日本国情的,人与自然高度结合的园林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日本园林不以鲜艳亮丽为特色,而是着力体现一种沉思、独处和宁静的自然之美。地形、水体、石头和植物是日式造园中的四大园林要素。
地形是园林构图的主要部分,不仅利用自然地形,也创造人工地形。
水体包括池、溪、水道、跌水等,在水体景观的应用中又常运用根据人的主观想象力形成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成分,如日本园林中常用的“枯山水”,植物配置中宁用单色调、而不喜欢绚丽多姿,有时采用各种不同色度的或单色的苔藓、蕨类植物,在其旁植一小片草地。日本园林还多以各种乔木树冠、灌木枝条和叶色浓淡相宜配置,荷花则是水景中少不了的点缀植物。
日本自二战结束开始,在城市周围营造人工植物群落式防护林,提倡与自然共存,并制定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日本当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市民将城市绿化与环境视作与物价、住宅同等重要。
三、法式园林
以露台式园林为主要特色。早在14世纪时,法国的园林还只限于实用果园。17世纪时,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将意大利规则式园林风格应用到法国。他既考虑到全园覆盖,又注意配合相称,有利于平眺,创造了具有法国特色的露坛式园林。如凡尔赛宫苑就是典型代表,在总体布局上以建筑为主体,放在整个园林的后侧,前面是笔直明显的轴线道路,与其他道路呈垂直或放射状相交。在交叉点上设立不同的纪念像、喷泉、花钵等,创造数个景观,借以夸张轴线,强调全园的广阔,道路两边低矮模纹花坛,高大的行列树对称布置。主要建筑和景物临水而设,充分利用河湖水面创造各种生动的倒影。各式各样的大小喷泉或喷泉群的设立都引人人胜。法国这种露坛式园林风格一直影响着欧洲各国。后来因为极端地崇拜模仿几何图案,进行强制修剪造型,造成了庸俗化,逐渐受到冷淡。
18世纪以后,造园家安特纳(Marry Antonet)又将中英式自然园林风格引入法国,建造了特啦农(Trianon)苑,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19世纪,巴黎市区新造的大型公园中多具有中英式风格。但在这些中英式的园林中,依然保留了过去西欧园林的一切内容。
法式园林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影响,法国贵族吉拉丹(Rene de Girardin,1735-1808)认为凡不能入画的园林都无价值,他所居住的别墅即是请画家起稿而建,充满了自然和浪漫的气息。自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法国也受到了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造园艺术的影响。路易十四于1670年在凡尔赛仿造了富有中国情调的“蓝白瓷宫”,路易十五在凡尔赛的“小翠雅浓宫”附近建造了具英国田园风光的农舍,四周曲径溪流,树木葱笼。
位于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图)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也是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由路易十四于1661年开始经营,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方才全部完成,包括宫殿园林与凡尔赛城区,面积达1500多ha,是当时巴黎市区的1/4。全园规划由勒诺特尔主持(Andre le Notre, 1613-1700),水工由弗兰善兄弟两人(Francois & Pierre De Francine)负责。
凡尔赛宫园的中轴长3公里,垂直于在高坡上长400米的宫殿主楼。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其特色是一半为十字型水渠,两侧分布工整对称的花坛、喷泉和雕塑。宫园内安排了一系列对景和开阔宽敞的空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精巧的细部和自由的斜坡取代了约束的石阶,不设围墙的园林与周边的田野融为一体,既取得了巴洛克手法的无限延伸,也体现了法兰西造园的简洁与豪放。凡尔赛宫的造园艺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意式园林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数百年前的园林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是世界上著名的园林古国之一。代表作有哈德良山庄,建于公元117年,面积18千米2,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
在文艺复兴以前(15—16世纪),它的园林以神为中心,方整有则,常设置水盘,点缀十字架,其中只用少量绿色灌木、果树、蔬菜布置。
文艺复兴之后,贵族们多迁居城市郊外,在山坡上建造别墅园林,讲究借景,以利园景增色。各种花草、树木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常绿乔灌木规整修剪。但园林总体设计还是以规则对称的几何形图案为主。建筑布置在几何图案的中心或设在最高点上。在主体建筑的前方设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花坛、绿地对称划分。建筑前沿地势逐渐低缓而开阔,设有逐渐下降的露台,竖向为重叠状。花坛、草地、树丛左右对称布置,主要表现图案美。雕像、喷泉等设置在轴线的交叉点或终点上。主道上的登高台阶为直上的云梯,两边潺潺流水引入下面池中,创造优美的喷泉、壁泉、瀑布等水景。为了把规则的园林形式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园林道路自然地把人们从低层露台引向高层露台上,眺望远景,从思想上把规则感逐渐消失在大自然中。在手法上,把远离建筑外围的规则布局形式逐渐减弱,直到与大自然融合。在植物配置上,常用开阔的草地和浓荫夹道的绿色走廊形成空间和影对比,富于气魄与变化。虽然在以后的园林艺术中把方形花坛、草坪、水池改为矩形,隅角部分稍有变化,但是意大利始终保持着古罗马的规则式园林风格,并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各国。
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代表作有美提契庄园,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代表作有邱里渥别墅、埃斯特庄园、伦特等40多所。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代表作有布拉地尼等几十处。
五、英式园林
以中英式风景园林为主要特色。18世纪以前,英国深受罗马规则式园林的影响。
公元五世纪之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的英国在其早期的园林景观受到了罗马殖民方式的深刻影响。十二世纪时英国以修道院寺园为代表,到十三世纪时演变为装饰性的庭园,而后进一步出现了贵族的私家园林。
文艺复兴的早期,英国仍以模仿意大利作风为主,注重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雕像喷泉的华丽,园林中以大型建筑为主体,建筑物的前方地势低缓而视野开阔。中轴线两侧绿树、花坛、花钵对称布置而不损视线,道路直线交叉,区划出整形的花坛、草坪,在交叉广场中心布置雕像、喷泉,树木修剪成几何型等。
18世纪后,英国园林在风景热的影响下,出现了自然的风景园林。当时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Wiuian chamber)吸取了中国风景式造园艺术手法,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中造了中国式的叩园。风景式园林一时流传全国。园林中的轴线一时降为次要地位,普遍地把直线规则式的道路、列树、绿篱等改为自然式。在弯曲的小河上建造拱桥,配以枯木,或从旁建一宝塔,使之呈现优雅的自然景色。主要建筑物近旁的绿地布置采用规则式,花坛色彩常年保持鲜艳夺目,成片的草坪绿茵如毡,可作为娱乐场。建筑的远处绿地采用自然式布置,逐渐与大自然调和,以利远眺自然风光。
英国三岛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应许多植物的自然生长,比之法国和意大利规则式园林的修剪更能体现植物的自然之美和生态特性而获得满意的效果,后者的规整、几何机械式的布局也易使人感到景观的单调和拘束,因此自十八世纪中叶后,英国园林趋于自然之风,特别是中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艺术一经英国人接触和了解,便甚为推崇,引入英国后形成了流行的自然式造园风格;也由于英国文学和欧洲绘画向有崇尚自然的作风,英国散文家和诗人歌咏自然、赞美自然,认为抛弃轴线对称就是表现自然主义。
从十九世纪开始,古典园林风格又在英国重新抬头,但主要集中在伦敦几个大型皇家公园的改建,特色是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富有园艺情调,代表人物有杰基洛等(Gertrude Jechyll, 1824-1833)。
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加剧,也由于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愈来愈多的公众强烈呼吁开放公众公园(Public park),继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Birkinghead Park)于1859年开放为世界上第一个公众公园后,往日由皇家、贵族富豪们驰马狩猎和观赏游玩的私家园林逐渐被迫陆续开放为公园。从首都伦敦开始,肯盛顿公园(Kensinton Gardens)、圣詹姆斯公园(St.James Park)、格林公园(Green Park)和海德公园(Hyde Park)等相继开放。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西欧兴起的“回归大自然”运动的波及而感到原来城市中传统的拟自然式园林似乎还未摆脱陈套,于是在城市中开辟了一些自然绿地,即所谓“城市森林”。英国伦敦在海德公园滨湖区建立禁猎区,在摄政公园建立苍鹭栖息区。
近十五年来,在英国的城市中,以生态要求为基础的城市公园建设、绿化建设与自然保护规划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适应人们在城市环境中享受自然的需求。英国的许多城市当局在公园与绿化建设中都采用保护自然的策略,他们提供政策框架,列出自然保护的目标、范围、重点内容和适合生态管理的必要政策,通过规划来确定其具体措施。英国大伦敦的城市公园建设、绿地自然保护工作近10余年来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伦敦议会(The Greater London Council)于1984年发行了科普手册,他们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的场地的保护,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考虑生态因素,强调把重点放在自然环境,鼓励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区域。从那时起,伦敦共确认了130处大都市重要的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场所。这些场所是各自治市内植物生长最好的样地,意义特别重大。
六、德式园林
以丰富的自然植被森林公园为主要特色。19世纪以前,德国园林一直在规则式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之下,古老的修道院中的园林布局仍是规则式的。建筑物的前面有明显的轴线,高低的露台,台中设有华丽的喷泉、水盘,大理石的直道两侧设有岩窟,配以群像、花钵和花架,整个园林显得十分幽静自然。
19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古代园林受到了严重破坏,兴起了建造森林公园的热潮,特别强调园林的功能,尤其重视研究绿化对于保健、卫生、环境科学的作用。德国造家们认为,过于自然的风景式园林并不优美,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作品。他们提出既要利用自然,又要有组织地图1—11法国凡尔赛宫庭园中心部分平面图布局,用森林来美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愿望。在公园中功能分区明确,如为了增进青年们的健康,增设了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运动场和水上划船等设施;为了老年人的休息,专门造了装饰园,用乔灌木等隔离,内没有安静的水面、凳椅等,在人工残壁上布置富有朝气的花草,形成了安静、幽雅、古老的风景式园林特色。在森林公园中,分区也很细,甚至专设沙池供小孩玩耍,日光浴水池清澈见底,可供幼儿专用。
七、美式园林
1783年独立后,美国在园林艺术手法上既有古罗马规则式的特色,又有东方风景式的风格。近代园林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现代化程度之高,是各国罕见的。在大城市中,不仅开放所有的公园、风景名胜,各种现代化设备的“未来世界”、“神话世界”等游乐园,甚至白宫和高达10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也向游人开放,以鸟瞰市容。各大城市还在近郊建立了一批大公园,其中具有各种特色的天然国家公园就有40多处;为了充分利用大自然风景资源,1872年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该园位于北洛基山与中洛基山之间,总面积有8.67万平方千米,山巓起伏,峡谷险要,瀑布四溅,银龙飞舞,地表熔岩覆盖,大小间歇喷泉就有3000多处,可自然喷出近100米的热水柱,为世界著名的热喷泉。在天然公园中,不仅可利用自然山水、森林美景、亿万年来大自然雕琢的奇特山势,而且还保存着稀有的名贵动植物化石。有的还设有真人博物馆和设备齐全的野味茅舍、野营等设施,进行科普教育,供游人住宿、游览。除了现代化交通工具外,还有木舟、小毛驴等,以适应当地原始情趣。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景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它也是在城市景观中可塑性较大;在城市的自然生态因子中较为脆弱, 但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它构成城市系统内唯一执行自然“纳污吐新”反馈机制的子系统, 是优化城市环境, 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必要成分。
1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1 生态效益
1.1.1 净化空气
城市绿地不但可吸收SO2、NOX、HF等有害气体, 它还有吸收放射性物质和吸滞尘埃以及杀菌等作用。根据研究, 各类植物对SO2都有净化作用, 其净化效率达38%~58%;同时, 植物对烟灰粉尘具有良好的阻挡、过滤、吸附作用, 绿地对降尘的净化效率可达26%~80%。
1.1.2 减弱噪音
许多研究表明, 高大、密集和较宽的林带结合松软的土壤表面可降低噪音能量50%以上。虽然城市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 不大可能有较宽的林带, 但是城市树木对降低噪音污染仍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心理上, 由于树木的屏障, 可以给人们一种减轻噪音污染的心理宽慰。
1.1.3 改善小气候
城市绿地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 汕头市大型综合性绿林区白天平均气温比未绿化的居民区低2℃, 日最高气温低3℃以上。绿化街道和绿化居民区白天气温比未绿化街道和未绿化居民区低1℃。城市绿地同时可以起到增加湿度的作用。
1.1.4 防止水土流失
虽然城市中许多地面已铺上水泥, 但仍有一部分城市地面是裸露的土壤。城市绿地通过其对雨水的阻挡和风速的减弱, 以及根系对土壤的固定, 可以起到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
1.1.5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保护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及其基因, 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 为生活在城市的动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 从而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1.2 社会效益
1.2.1 美化城市
城市绿地可提高城市环境美感。植物通过其空间结构、叶的颜色以及随季节变化植物的开花、结果等现象给城市环境增添许多绚丽色彩。绿地经常作为城市建筑和某些景观的组成部分, 既可以遮掩建筑和景观中的某些缺点, 也可以作为建筑和景观中的装饰。
1.2.2 有益身心健康
城市绿地不仅能净化空气, 减少噪音, 而且绿地的芬芳气味对人行道和公园具有净化作用。公园树林幽静的环境可使人们减轻城市紧张生活所产生的压力, 从而有利于平衡人们紧张的生活, 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3 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木材的生产、苗圃及景观林木的生产等。
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由于遮阴和防风带来的能源节省, 由于绿地的存在带来的财产增值, 以及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此外, 城市绿地对空气的净化、噪声的降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自然环境美化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等等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是相当大的。
2 澄海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
汕头市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 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 西北界潮州市, 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 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澄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冬季受极地冷高压控制, 盛行东北季风, 天气较为干冷。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的影响, 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 天气高温多雨, 呈现雨热同季的特点。水热条件充足, 植物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城市绿化和建设花园式城市的优越自然条件。城市绿化覆盖率32.3%;森林覆盖率14.8%;城市绿地系统的区域分布不均匀。
影响区域绿地率分布的因素与区域绿地率与专项绿地分布有关。公园绿地成片分布, 绿地率高, 它是影响建成区绿地主要因素。
此外, 区域绿化率也和城区形成历史有关。老城区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其绿地率往往较低。老城区通常道路狭窄, 建筑密度大, 绿化条件差, 而新城区则道路宽, 有良好的行道树林带, 在城区设计上也留有较大的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面积。
3 改善澄海绿地系统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城市绿地率
按照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7~11 m2的相关标准, 澄海仍需作出较大努力。另外根据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提出的“城市绿地面积达每人60 m2为最佳居住环境”的标准, 目前澄海的人均绿地面积与此相差甚远。如果考虑到城市的工业、交通耗氧等因素, 则城绿地要达到60~100 m2才能真正达到“最佳居住环境”的要求。澄海要在短期内达到最佳境标准有较大困难, 但澄海的建设要以最佳居住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
3.2 建成区绿地要均匀分布
人均绿地和绿地率只反映城市的总绿量, 而在很多情况下, 绿地的分布比总绿量更重要。同样的绿地率, 绿地偏隅于城市一角与呈均匀分布所起的景观和生态效应有很大的差别。目前, 提高整个城市的绿地率固然重要, 但提高落后地区的绿地率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呈均匀分布则更为紧迫和有意义。
3.3 提高物种多样性
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既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需要, 也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需要。丰富的生物种类组成复杂的食物网结构, 从而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丰富的植物种类也为城市景观增添更多色彩, 从而提高绿地系统的观赏性。
3.4 加强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决定于其种类组成、生物量、生产量等。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编制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但缺乏对澄海绿化方面的研究, 对各种绿地的植物种类、生物量、产量的了解不足。
因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很强, 所以要加强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全面掌握绿地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对其生态环境作用作出定量的估计和预测。另外, 对于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要作出定量的深入研究, 这样才能对澄海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土弘.城市生态环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推荐阅读: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07-06
城市绿地规划探讨10-12
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07-18
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09-18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07-27
浅谈城市园林植物配置07-12
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07-06
海绵城市与园林11-02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07-03
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思路研究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