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金黄的菜花,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四月,一个万物复苏的月份,一个勃勃生机月份。
四月,也是我们学校的远程资源教研月,这几天正如火如荼的举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比赛,全校老师必须运用多媒体上一节课,昨天,这个令人害怕又激动的时刻到了……..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的是西师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空城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为了使以后的教学再上新台阶,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结合本课的教学环节,谈谈自己教学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教学资源运用的时机与效果的关系
为了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我下载了一个关于《空城计》司马懿退兵的视频,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如在理解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诸葛亮在笑容中施计,在笑声中取胜,但诸葛亮的取胜还取决于一个人,他是谁啊?马上学生回答说司马懿,为什么说取决于司马懿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因为他没有
直接攻打进去,她反而中计啦!哦!是这么回事,我听出来了,假如此时领兵的是你,当眼前看到西城这样一幅景象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选择退呢?别忙着告诉我,你们先和同桌讨论讨论,于是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在汇报时,有的选择了进,也有选择了退兵,还有的选择先去探个虚实在攻打进去…….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借此机会,我说司马懿究竟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段录像(播放录像)。此时有的学生边看边笑了起来,我趁机问,你们笑什么啊?(因为司马懿中计了)是啊,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在抚掌而笑啊。紧接着介绍司马懿的有关资料,最后请同学们想想司马懿退兵是草率之举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退兵的理由?就这样让学生来感受司马懿谨慎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调动积极性与参与意识的关系
由于我上课的时间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这是课前让我最苦恼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到了,我的课以分析诸葛亮的笑为切入点,为什么我不以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样不是一举两得了吗??于是在课前几分钟,我先和同学们开起了玩笑:“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周老师一般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一般是不会上新课的,因为我怕,我怕我的精神状态不好,也怕你们的精神状态不好,影响上课的质量,今天没有办法,周老师抽到了这以签,那就不得不打破这个惯例呢?不过今天周老师特别有精神,因为我知道我要上这节课,早上我吃了两个大埋头另加一瓶牛奶,你们看我多有精神,你们呢?“有”。好的,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词语,你们表演,好吗?学生精神抖擞的说“好“。课件出示“会心一笑、捧腹大笑、抚掌而笑、哭笑不得、回眸一笑”最后我说:“总之,笑比哭好,你们要记住在生活中,如果你笑世界陪你笑,如果你哭那就自己一个去哭吧!所以你是愿意笑对每一天还是哭对每一天呢?好,上课!”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主动性高!!
(三)朗读与感悟的关系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逼真。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把握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尽量模拟人物语气;反复的读,充分得读,有效地读。有效地读,就是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的文章中心的理解。我让学生在课前熟读了课文,当堂也安排了不同方式的读,如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个别读的也很精彩,感悟的也很深刻,但我感觉堂课上只是读出了声,读的不够到位,没有模拟人物的表情,没有达到把“话”读成“画”的要求。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
1、普通话还是有待加强,板书够工整(这也是我的强项,但总感觉上这种课时间要紧,没有达到我理想的境界)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课堂情况应具备随时调整教学环节的能力,以后在这方面还需加强锤炼。
2.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如课上有个同学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司马懿说:诸葛亮,你有种就过来单挑)我当时只是评价了一句“说话要有礼貌哦同学”。当时就没有想到追问一句:“孩子,你想想司马懿他也是魏之名将,久经沙场,他会这样说吗?你这句话他会怎样说呢?”我相信效果大不一样的!总之,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多思、多学、多练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愈来愈精彩。
3、说实话,我自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课堂上还没有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学生,我相信这也许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吧!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变则通,通则变,要永葆青春,用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本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多少有些了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和欣赏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情节领略人物形象,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探究、了解古典名著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课前分析】此设计是《空城计》的第2课时,在第1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生字、生词的障碍已经扫除,而且能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这节课主要是以分析、鉴赏为主,对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并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诸葛亮坐镇西城和司马懿城下观望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并用语言描述画面,说出这两个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神态如何?(孔明:悠闲自在;司马懿:望而却步。)此时进一步提问:他们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从而引出这是与他们各自的性格分不开的。让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一些描写方法。
二、合作研究
1.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空城计》。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复述,然后让平时在班里不太爱发言的学生来讲述,并及时鼓励,以使学生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预设:如果有的学生以背课文的形式来复述,教师要及时点拨,要求他们辅以绘声绘色的表演;如果有的学生复述得特别精彩,不仅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还加入自己的感情,教师就带动其他学生对其报以热烈的掌声,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抓住时机,将教学引向纵深,提出下一个问题。)
2.本文有3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的时候,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出3种答案。如,喜欢孔明的,理由可能是孔明镇定,临危不惧;喜欢司马懿的,理由可能是他谨慎;喜欢司马昭的,理由也许是他有勇气。教师要对每一种答案都加以评价,同时把学生的注意点引到摆空城计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上来,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引入问题3。)
3.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试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引导他们以段为单位找出描写诸葛亮性格方面的重点语句。(预设:“犹豫不绝”表明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急唤”表明了当机立断;6个方面的部署,表明孔明足智多谋、考虑周密、用兵谨慎、临危不乱;在语言方面,孔明传令布计,既写出了空城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又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这时让学生用4字词语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大智大勇,胆识惊人,果断机智,足智多谋,考虑周密,镇定自若等。以小组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诸葛亮这一人物,借机因势利导说出问题4。)
4.那么司马懿是不是太愚蠢了,被一座空城吓跑了,真是平庸之辈。大家说我的观点对不对?
这时把焦点集中到司马懿身上,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预设:有的同学或许会说:司马懿很了解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从不弄险,为人谨慎,他见城门大开,认定有伏兵。有的学生或许说: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司马懿老谋深算,非常了解孔明,此前他成功地识破了孔明的战略意图,还感慨孔明不肯弄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选择较保险的路,从而失去速胜的机会。现在孔明一反常态,比司马懿计高一筹,出奇制胜。只要学生回答合情合理,就加以肯定。教师参与到讨论中来,发表观点:司马懿确实不是平庸之辈,作者是以司马懿的强衬托孔明的强,以司马懿的狡诈来衬托孔明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之一――侧面描写。引入问题5。)
5.作者还运用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呢?
此问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教师指导作用尤为重要。(预设: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刻画人物时,我们有时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加以描绘,这是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而有时用其他人来做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这叫做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帮助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段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难,进入质疑问答的环节。)
三、探究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在阅读中发现本文多次写到了诸葛亮的笑,如“笑容可掬”、“抚掌大笑”,还有“拍掌大笑”,不知道这“三笑”有没有不同?
(预设:如果学生能提出此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这说明学生很用心地去琢磨和思考了;如果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其他疑问,用“笑”字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同,答案可能也会多种多样,如有的会说孔明第一次笑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是笑司马懿中计。还有的可能会说孔明第一次笑是假笑,第二次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是嘲笑等。只要合乎情理,符合人物个性特点,教师就要加以鼓励。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孔明的第一次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胜利的笑;第三次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通过“三笑”,引出本文又一描写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让学生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了细节描写。)
2.假如这一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儿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预设:如果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疑心很重说起,也可以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除了这两个预设的问题外,假设学生提出其他问题,组内能够解决的,小组合作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教师在黑板上对重点问题进行整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入第4环节。)
四、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在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请说出源于作品的成语、俗语、谚语。
3.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空城计》一文,学习了文章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名著如《水浒传》等都有这样的精彩描写,以后老师会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来阅读、研究这些古典名著,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作业: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了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展现才华的机会的重要性。按照以前的做法,教师可能会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没有实践的机会,时间一长,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看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作品的内涵。另外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去参与、去发展,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让我颇有感触的一点就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既解决了他们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标要求】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司马懿( )旌旗( )隐匿( )纶巾( )
焚香 ( )模样( )远遁( )言讫(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120回。( )
罗贯中在采用三国故事题材时,接受了群众赋予这一题材的拥曹反刘的思想倾向。( )
3.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你能写出其名字并注明作者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4.本文系小说,小说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将本文准确地划分吗?请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
5.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6.“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7.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8.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9.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10.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
【拓展延伸】
11.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没学本文之前,你所知道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习了本文之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想呢?
13.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读写链接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一、联想与思考
为什么对于新闻中“现代空城计”,始终都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呢?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你知道吗?
填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温酒斩华雄( )威震长坂坡( )
借东风( )过五关,斩六将(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白帝城托孤( )
课文分析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
诸葛亮如何施用“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不攻进城去?
分析第一部分:兵临西城。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分析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虽未直接写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从容镇静,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分析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导读思考:
分析课文人物性格刻画的特点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小说不仅可以勾勒人物的轮廓,还可以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
诸葛亮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演义》中,他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身上有许多政治家的美德,而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足智多谋。在小说中,诸葛亮战争生涯后期的主要对手是曹魏方面的司马懿。司马懿老奸巨滑,连诸葛亮也看出他深有谋略,不过,比起诸葛亮来,他还是略逊一筹。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条件,事先作出周密的策略,而且在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这一点,在课文《空城计》中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形近字
拨( )拨款 氅( )鹤氅
拔( )提拔 麾( )麾下
掬( )憨态可掬 遂( )遂愿
鞠( )鞠躬 隧( )隧道
麈( )麈尾 遁( )逃遁
鏖( )鏖战 循( )循环
文学欣赏—歇后语
1、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2、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3、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4、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5、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改写要求:
1、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线索,保持完整的情节;
2、尽量体现原文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4.积累下列词汇: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二、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解题】 1.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主诵读
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正音释义
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3.学生讨论,明确预习2、3题答案。
(1)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2)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
四、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明确: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五、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明确: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六、作业
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
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从中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4
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三、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四、学生讨论拓展: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
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6
“空城计”吗?
2. 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公元前666,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郑军弱小不敌楚军,楚军很快就打到郑国国都前,此时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上卿叔詹献出一计,说:“城门大开,放下吊桥,士兵埋伏起来,不要让敌人看见。已完全不设防的样子迎接敌人!”
城门前的公子元,见此情此景心生怀疑,认为有诈。又听探子来报:齐,鲁,宋三国来援已到。公子元留下空营走了。
叔詹利用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就退了楚军,这一计实在是极为精妙。在我方弱小的.时候,利用敌人的疑惑,使其找不到玄妙之处。认为有诈不敢进攻,在等待援兵,击退敌人。妙啊!妙啊!
得知这一消息,众士兵愁眉不展,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二千五百士兵。三天前原有五千精兵,为了犒劳士兵,已让其中二千五百名士兵去旅游了。此时诸葛亮却传出命令:大开各个城门,每个城门让几名士兵穿上“拉拉队”衣服,在城门前跳舞,表示热烈欢迎;在城楼上准备一架钢琴和超响麦克风,派几十名士兵穿西装跳舞,再来一些女子进行伴奏,再让几名士兵去准备一个东西,可以让敌军不攻而逃。违令者要跳芭蕾,同事唱:“大河向东流······”
不一会儿,司马懿领众士兵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有几个人大喊欢迎,诸葛亮在城楼上悠闲地渡着步,感到非常奇怪。“里面定有埋伏,不然诸葛亮他们干嘛会欢迎我们!”司马懿说着,端起加特林对诸葛亮那伙人一阵乱扫。诸葛亮高呼:“无敌防弹衣,啥都无法入!”说着,一边弹琴,一边对准超响麦克风大唱:“Comeon逆战逆战来也,王牌要······”同时,几十穿西装的士兵跳起舞来,女子们伴起奏来。这一来,打雷般的声音一下子把敌军的车窗震碎了,司马懿的军队后退了几十米!司马懿气极了,大喊道:“可恶,还我的宝马!”说着,举起火箭筒向前冲。谁知,城门里探出一个大弹头,接着,那东西完全出来了。司马懿定睛一看,大喊道:“快跑啊!那是原子弹!”众将士应声逃跑起来。三秒钟后,军队烟消云散!而那个所谓的“原子弹”,只不过是个模型而已!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它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讲述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空城计》就是其中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和两千多名军士,面对司马懿十万大军从容不迫,智退敌军的故事。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来临前,大开城门,吩咐二十多名百姓拿扫帚在城门前扫地,自己则在城楼上气定神闲地弹琴,让司马懿心生疑惑,踌躇不前,最终上了诸葛亮的当而撤军逃离,西城得以保全。诸葛亮在危急关头,保住了自己的领地,他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十分佩服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时足智多谋,有时神机妙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这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干什么事情,无论局面多复杂,都不能慌,一定要镇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我在生活中、学习中都要学习诸葛亮那种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
【《空城计》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空城计》教学设计06-15
29空城计教学设计06-21
空城计解读02-13
空城计的作文09-17
鸡妈妈的空城计10-25
三国《空城计》观后感12-23
《空城计》的读后感12-29
小品《新空城计》剧本台词03-12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