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艺术性赏析(精选8篇)

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篇1

(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譬如,诗歌首节写到诗人送客时的情景就一波三折:刚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却又“忽闻水上琵琶声”,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描述琵琶女演奏结束以后,又写她自叙不幸身世;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之后,又要请琵琶女重弹一曲等,使全诗具有一种跌宕多姿、委曲动人的情致。同时,全诗叙事写人层次分明,诸如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自叙身世,描写诗人自己引起的遭际感慨与情感共鸣,尽管有如此多的铺叙内容,却能做到上下关联,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二)、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人物待征

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情致,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逼真地表现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满腹沦落之恨,以及她不愿见人、更不便明说的复杂心理特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二句,通过一系列细微动作与表情描写,把女主人公在开始诉说身世时的矛盾、迟疑、欲说还休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六句,使读者脑海里自然会感知出琵琶女以声传情的演奏技艺和满腹愁怨的鲜明形象。可见,诗人把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动作与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它在听者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自然融合,立体描绘,因而起到了相互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极大作用。

(三)、比喻生动,巧绘乐声

诗中对琵琶女演奏的乐声的摹描绘新奇美妙。表现在:一是大胆想象,巧拈普通而常见的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动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层,诗人以其天才的想象,借助各种比喻,准确、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音乐急与徐、强与弱、高与低、起与止等变化状态,成功地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动人心魄,叹为听止。二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其一,诗作通过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将音乐情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了。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既细致地描写了琵琶声压抑低回的旋律,又传达出女主人公失意悲苦的心绪,从而为完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的表达,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其二,通过景物描写与环境烘托,生动表现音乐的动人魅力。诗中写当“曲终收拨”时,四弦像“裂帛”般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江上月色的点染描写,营造特定环境下四下悄然的意境,衬托出琵琶乐声不绝如缕、余音袅袅的艺术魅力,同时,它又收到了加重全诗抒情气氛的艺术效果。

(四)音乐之中显真情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前奏——琵琶悠然到心头

“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是一段低沉、压抑的琵琶,似乎在诉说心中的苦悲,又象是在倾诉一段隐情。或许,低沉、压抑的并不是这琵琶声,而是诗人的心境。诗人被贬作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司马,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政客(注:司马在当时是一个闲职);时值秋季,诗人送友人远行于渡 口。此情此景,不免会产生一丝悲凉的情愫。

欢乐曲——对往事的回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虹》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怨泉水冰下难。”这是一段欢快、明朗的旋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它的清脆动听、婉转悦耳。这是琵琶女在回忆美好的往事,回忆火一般红艳的青春,如花似玉的青春。或许,这曾是她人生最灿烂的时刻,也是她最得意的时刻。自然也成了她记忆里最深刻的烙印。

沉思曲——对青春流逝的感叹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肝肠寸断的感叹,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一去不复返。往日的欢乐、辉煌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悔恨交加、痛不欲生。

悲愤曲——对命运的控诉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弦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时的琵琶声,变得高亢激昂、急促紧迫。这像是一种控诉,是对上天的不公平对待的控诉,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控诉,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情与伤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段,听完了琵琶女含泪的自述,诗人叹息不断。为何叹息?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感伤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不仅不得重用,反遭贬职,此时满怀的悲怆、孤寂,纷纷涌上心头来。回首一段心酸的记忆,诗人早已泪眼朦胧。于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分段分析

本诗分为四段:

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篇2

《琵琶行》妙, 妙在哪里呢?就在于它将同是天涯不幸沦落的两个人一体化了, 可谓主宾俱化, 同声同气, “专一而又专一, 感慨复加感慨”, 从知音之寻到幽怨之声, 从漂泊之泪到命运之叹, 无不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其一, 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 说你就是说我, 说我也是说你, 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 从长安贬到九江, 心情很是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 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 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 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 同声相应, 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琵琶女虽然色艺双绝, 却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失意艺人。想当年,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血色罗裙翻酒污”, “一曲红绡不知数”, 看今朝,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对于一位曾经“红得发紫”的艺人, 随着青春年华的逝去和周围环境的变迁, “老大嫁作商人妇”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教坊失意”到“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情场失意”, 是女性人生最后一个希望的破灭。而在笔者方面, 这一身世却又自然带出对自己遭遇的联想。琵琶女此时的处境, 与诗人受到排挤贬谪的命运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 则堪称第二共鸣的点题。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 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 相互映衬, 相互补充, 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 并寄予无限同情, 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其二, 全诗情景交融, 诗中写景物、写音乐的手段都极其高超, 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 气氛一致, 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对于以往时时可闻高水平歌舞弦乐的诗人来说, 不啻离别之愁、相思之恨。忽然在送客的夜晚听到水上传来隐隐的琵琶声, 虽然不甚清晰, 却已能够窥知演奏者的高妙手法, 怎个令人如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于是“寻声暗问弹者谁”,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并宴”, 既是与友人离别之情的继续, 更是得遇知音的欣然。

接下来的“弦弦掩抑声声思”六句, 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 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描写了弹奏的神态, 更以“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 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时, 又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 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 又用“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 “嘈嘈切切错杂弹”, 还出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 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 令人眼花缭乱, 耳不暇接。

其三,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而且转关跳跃, 简洁灵活, 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 极易背诵。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其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 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是由于它的语言虽美而不浮华, 虽精而不晦涩, 内容贴近生活又有广阔的社会背景, 可供雅俗共赏。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 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 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 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琵琶行》即为感伤诗,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 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 在诗人生前, 就被广为传诵, 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 千百年过去了, 仍然感人肺腑。《琵琶行》中极巧妙地融入了景、音、情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刘新武.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词典[M].中国民间文艺山版社, 198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三册教学参考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薛亚康.阅读与欣赏[J].2001年第七期

[4]唐宣宗.吊白居易[M]

[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三联书店, 2001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篇3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践行诗歌的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名作很多,流传极广,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极大。最有名、艺术性最高的当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本文要赏析的《琵琶行》。

《琵琶行》写作背景和故事概况,作者在序中作了交待。这首长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从京城贬到江州任司马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正经历着遭受排斥打击的时期。故事是,这年一个秋夜,作者送客到浔阳江头,在船上听一位从京城流浪来的倡女弹奏美妙琵琶,诉说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沦落的处境,不禁泪湿青衫。

一、谋篇布局艺术

绝句、律诗需要谋篇布局,长诗就更需要了。《琵琶行》谋篇布局的艺术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结构合理

开头:精巧如凤头,引人入胜。从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却“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使人欲罢不能。

中间:丰满如猪肚,全诗重点。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为君翻作琵琶行”。有琵琶女酣畅淋漓弹琵琶,声泪俱下叙身世,还有作者联系境遇发感慨,精彩纷呈。

结尾:有力如豹尾,简明扼要。从“感我之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再重述弹者琴技,只说闻者落泪,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繁简得当

相同事物重复出现,先繁后简。例如弹琵琶,第一次充分展开描写,用了24句;第二次,结尾再弹,只写了6句。

不同事物对比出现,主繁次简。例如讲身世,琵琶女为主角,用了24句;作者是“配角”,只讲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句。接下来讲作者的处境,突出“地僻无音乐”,也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弹奏之妙。

抒情和叙事相较,抒情繁叙事简。叙事以首句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将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人物(“我”和客)、事件(送客),压缩作一句交待,非常简洁;对弹奏琵琶的抒情则不惜笔墨,一任挥洒。

3、前后照应

写月:前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后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照应了环境的一致性。

写客:开头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结尾有“满座重闻皆掩泣”。没有把客人丢掉。

写音乐:前面有“举酒欲饮无管弦”,后面有“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4、虚实交替

写琵琶女弹奏,大段实写;再次弹,只说闻者落泪,从侧面虚写。

写琵琶女弹奏是现场,用实写;写琵琶女讲身世是回忆,用虚写。

写琵琶女讲身世用虚写;写作者讲处境用实写。

描写同类事物,虚实交替进行,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节奏感。

5、韵脚和谐

韵脚之和谐,最典型的当数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段。为了表现音韵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本段用韵密集,24句就用了8个韵,每2句或4句就换一韵,而且依照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顺序,平仄交替变化。更加神奇的是,在仄韵中,又将去声、上声、入声交替使用,形成平(声、情)—去(思、志、事)—平(挑、幺)—上(雨、语)—平(弹、盘、难)—入(绝、歇)—平(生、声、鸣)—入(帛、白)。毫无雕痕,浑然天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韵疏密,因情而定。如前所述,表现琵琶女弹琵琶用多变的密韵;琵琶女叙述身世,则基本上用了“住、部、妒、数”等一个韵,显得连贯通达。与琵琶女诉身世相对应的“我”感叹处境一大段,也基本上用了“京、城、声、生”等一个韵,使之一气呵成。所不同的是,琵琶女叙述用了仄声韵,而“我”感叹用了平声韵,整齐中有变化。

6、善于借鉴

中国古典艺术门类,越到精妙之地,越有相通之处。不同门类艺术精品,经常互相借鉴。《琵琶行》不仅是用诗歌表现音乐的典范,而且在布局上,巧妙借鉴了古建、戏曲、书画等艺术门类。

借鉴古建:古建妙在曲径通幽。即使是民间四合院,也讲究在一进门处立一面照壁,防止一览无余。《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场,先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不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则“琵琶声停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迂回曲折,与古建布局异曲同工。

借鉴戏曲:演戏要搭建戏台,将人物、事件聚焦于台上;《琵琶行》也在浔阳江头用船搭建了一个“戏台”,将“主人”、“客人”和琵琶女安置在上面,将琵琶女几十年遭遇浓缩在船搭的“戏台”上一夜表现出来,十分紧凑。

借鉴书画:书画铺排有浓有淡,还要留白以透气;《琵琶行》演奏有高有低,直至“凝绝不通声暂歇”,相当于书画的留白,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二、语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语言,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艺术的语言。《琵琶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这首长诗的艺术性。下面列举 17 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nlc202309040719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用“善才伏”和“秋娘妒”衬托琵琶女的艺高和貌美。

14、倒装。将事物顺序倒置,以达到某种用意。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春和秋、朝和暮时序倒置,起到拉长时间的作用。“春风秋月等闲度”是闲度了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则是闲度了多年;“朝去暮来”是一天,“暮去朝来”则是很多天的过渡词,从“秋娘妒”过渡到“颜色故”。

15、用典。引用史事成语典故,升华作品意境。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就是个典故。昼夜啼叫,直到啼血,加重悲哀氛围。

16、省略。省略一些字词,使诗句精炼。如:“满座重闻皆掩泣”,省略了“满座客人”中的主语中心词“客人”,而由修饰词“满座”来替代。

17、设问。为提高读者注意力,用设问。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各种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将比喻、通感、迭字、对偶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的。

三、思想感情表达

谋篇布局艺术和语言修辞手法都是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的。全篇突出一个情字,即沦落人对沦落人的同情。

1、表现是琴贯全篇,实质是情贯全篇。

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写无管弦,是无琴趣,更是无情趣。

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地写情。

第三、四段:写倡女和作者二人的沦落情。

结尾:“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因情而为,还是写情。

2、两大亮点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围绕思想感情,突显了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对秋江月夜琵琶声声的描写,运用一连串比喻等修辞手段,揭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亮点之二:拿京城女伎的坎坷身世与被贬朝臣的痛苦处境相比,道出深切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亮点,由三段精彩叙述完成,扣人心弦。

3、成批佳句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门前冷落马鞍稀”、“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佳句以至警句,道破了一般人的说不出来但又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总之,《琵琶行》谋篇布局艺术之精,语言修辞手法之妙,思想感情表达之深,以及亮点段落之亮,佳句警句之多,在众多古今作品中十分突出,这就是《琵琶行》的不朽之处。

责任编辑:王国伟

琵琶行赏析 篇4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诗歌,那里节选了他描述琵琶之声的一段。音乐人类远走高飞的幻想,可是它转瞬即逝、难以捉摸,更难以描绘出来,白居易却用文字将一场精彩的琵琶演奏记录下来。那里他主要是运用了自然中的声音来模拟琴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毕样突破了拟声词的有限性,将自然之声也融入音乐当中,让这场表演精彩纷呈。

白居易的这一段描述能够流传千古,得益于他形象的比喻,同时也得益于他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读这一段我们也能体会到乐曲中有急有缓,有爆发也有收敛。写文章如同演奏音乐,也要把握好节奏,不能紧凑得喘可是来气的,也不能一向是松散、让人昏昏欲睡的。

琵琶女生活不幸,诗人自我在宦途也受到打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苦衷,并不是说进入了某一个行业、上升到某一个位置,人生就不会有烦恼了。少年有少年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负担,所以我们遇到心灵的困惑时,不要把期望寄托在未来的职业和发展上,而要学会应对,培养一颗坚强、勇敢的心灵。

赏析琵琶行原文和解释 篇5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著名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出自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以描写琵琶女的处境,来诉说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被贬郁郁不得志。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居易简介: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篇6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篇7

读诗,我们总需体会诗人作为抒情主人公,他处在怎样的情境中。白居易所处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缓解事业挫折、挚友分别的愁苦。面对愁苦怎么办?我们常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是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千百年来忍不住仍然要这样做呢?这就是我导入课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的高中生会有些体验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那个“更愁”之愁其实已经不是原来的愁。借酒所浇之愁让人郁闷,而“更愁”之愁则可以让人自嘲、反观、把玩———是啊, 这就是我的人生啊,真是有意思!这首 《琵琶行》其实也是一个借酒浇愁的模子,作者的本意是借琵琶、借音乐来浇友人分别之愁,结果呢?却浇出了另一番天地境界。而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它往往出人意料,这也正是借酒浇愁的魅力所在。

白居易的诗尽管言浅,意可并不单薄。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具体细节的揣摩体会是相辅相成的。比方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既是琵琶女的技艺,也在于它勾起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这个感觉是相当细腻的。或许你们会有这样的感受———比如我每次坐轮渡过江,一闻到那个汽油味,就恍惚回到小时候坐船回南京的时候。显然,琵琶女的演奏“范”儿,让诗人有所触动,触动了他心灵深处过往岁月的回忆。再比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的“忧愁”“暗恨”和前面的“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的“不得志”和“无限事”是一样的吗?显然不一样。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深层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感觉。前者具体,而别有的“忧愁”“暗恨”则导向了对自我人生命运的感慨!这种感慨太过丰富,只能是“无言”“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

由此,在琵琶女的弹奏过程中,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其实在进行着隐形的对话。而琵琶女的弹奏如此动情,或许也在于白居易一行聆听的神态、气质同样勾起了她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所以弹奏完后,她情不自禁地诉说了自己的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为什么叹息?这里都是诗歌的模糊之处。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为了似曾相识的感慨,这份叹息已经很重了,可是听了她的话,却比听了她的琵琶演奏还要震撼———原来她竟然在若干年前和自己同样生活在长安,相隔很近,甚至还有共同认识的人,如今在异地相逢,竟然是一见如故,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当年共在长安的时候不曾相识,如今各自漂流,却在遥远的他乡邂逅了,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呀。在这里,造化弄人所引起的情绪同样是非常复杂的,有惊讶、有痛苦、有欣慰和温暖,交织在一起。

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心灵的情感的碰撞,使得诗人也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这是很了不起的,你可以欣赏她的技艺,也可以为她的自诉所感慨,在这种情形下,你都不过是在利用别人而已,这也正常,因为彼此地位还是有巨大差异的。但是你居然将自己的一切也和盘托出,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罕有的平等,这是超越一切的生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到这里,本来是开始的渴望减轻分别之愁而找点乐子,到现在,却进入了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和内心的激荡之中。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就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吗?但是后愁非前愁,后愁是更深沉的对自我命运的体悟,是一种境界阔大的愁。

琵琶行艺术性赏析 篇8

【关键词】琵琶行、诉、艺术手法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至今已传诵一千多年。由吴厚元老师所作的琵琶名曲《诉——读<琵琶行>有感》则是用音乐语言重新诠释了一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画面。用琵琶作为媒介,更加丰富和生动地赋予了这首长诗新的音乐生命,以琵琶的丰富技巧刻画出了在那浔阳江头、月色底下,同是天涯沦落人,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画面。

吴厚元老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早年从事过专业琵琶演奏,后专攻作曲。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本曲中吴老师借用到了许多戏曲、古琴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使得乐曲与诗歌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一、散序——引子

乐曲以大篇幅的吟咏性曲调开始,犹如唐代大曲的“散序”。乐曲开始,右手在二弦上弹奏三指轮,配以左手滑音,模拟古琴的绰注技巧,意味悠长。立即将听众带回到了那千年前“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空下。此处的艺术色彩属于冷色调,音色应处理得较暗。一弦上的三指轮应缓慢,如夜色下,一老人用那低沉、苍老的声音述说着千年前的那段故事。而在弱拍中挑出的内弦滑音则像是叹息声。模拟风声的刮奏应演奏得较“虚”,有时空转换的意味。泛音的延长后紧接了一个不和谐的扫弦,进一步烘托出了整个乐曲的悲剧色彩。而后是慢起渐快的同音反复,使得情绪随着节奏越来越紧张,大幅度的音域跨度,表现出人物情绪的百转千回。最后在一连串的泛音下行中过渡,跌落在四弦上,似乎是感情的坠落和无奈的叹息,这一句的弹奏需一气呵成。整个引子部分篇幅较长,乐句的处理应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语感的连贯,不能过于松散,做到形散而神聚。

二、入拍——抒情的慢中板

一个亮丽的划弦后将情绪转换到了下一幕。这一段节奏中速偏慢,作者以戏曲唱腔为基调,抒情婉转,犹如大曲之“入拍”。眼前放佛出现了唐代歌舞大戏中那轻歌曼舞的华丽场面。此段是琵琶女在回忆曾经“名属教坊第一部”的辉煌往昔,其曲调和节奏均显露出唐代乐舞的遗韵。

此段充分运用了琵琶左手的推拉吟揉技巧,在婉转绮丽的推拉弦中展现出年轻女子婀娜的舞姿,然而在渐慢自由的乐句中却体现出舞姿背后的那份宫苑伤感之意。而后用“摭分”来增加气势,递进到一连串的泛音后滑落在四弦上。

乐句末的余音那悠长的韵味强化了琵琶女内心的情感力度。经过原板提高四度再现后,将之前的情绪积累到了一定高度,只等将悲切情绪迸发那一刻的到来。这里,曲作者用到了琵琶演奏中的一个特殊技法——大指扣击面板,模拟鼓声,使人屏住呼吸等待乐曲情绪的转折。

在整个抒情的慢中板中,应注意弹挑的音色纯净,用文曲弹挑所使用的突出手腕作用,简化指尖颗粒感的方式去演奏。以中等力度为宜,左手指序、弦序应考虑音色的统一。表现出“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时的神态与情景。

右手敲击面板之后,乐曲进入到了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密集的装饰音紧跟着长轮,之前堆积的所有愤懑之情在此用左手大幅度的推挽音和颗粒饱满、带有寸劲的长轮进行了一定的宣泄,哀怨悲切,愁肠寸断。情绪稍稍平复后,回归原速,又一次进行主题音乐的再现。这一段相比前面两次的主题显现,应该侧重表现出琵琶女那百感交集的迫切心情。随后的演奏渐慢,转入相把位演奏,将思绪又带回沉吟之中。滚奏和滑音的技巧用在低沉的四弦音上,刻画出了无奈和感慨。伴随着“摭分”的推进,左手推拉弦与右手扫轮的配合,乐曲愈演愈急,将情绪再一次推到浪尖。“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声强扫后立即止弦,让人屏气凝神,等待整个乐曲的高潮出现。

三、入破——快板

快板在急切的扫轮中迸发出来,犹如大曲的“入破”,繁音促节,荡气回肠。有力的扫轮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相互追逐,令人目不暇接,犹如决堤的江水奔涌而出。这一段的音乐创作结合了京剧唱腔的表现特点,丰富了乐曲的戏剧性效果,使得音乐充满张力。这一段应做到扫弦刚劲果断,快速弹挑气息贯通,左手的推拉快速但不失细腻,渐强的过程应明显而持续,带有极大的推动力,直到急切的快板在推向最高潮处飞流直下,突然转为慢板。自由的长轮伴随着大指有力的挑响在四弦上,那低沉的三连音强有力的给人心灵以撞击,将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四、尾声

在狂风暴雨般的高潮旋律之后进入了全曲的尾声。尾声与引子部分相呼应,出现一连串泛音。和引子部分不同的是,此处加入了空一弦的浅吟低唱。随后,作曲者再一次借用古琴的绰注技巧,在空一弦轮音的陪衬下,在四弦上模拟古琴那古朴隽永的琴声。那低音区的一唱三叹般深重的旋律伴以细碎的一弦轮指,让人眼前出现了一副“坐中泪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的画面。将听者的思绪深深的包围在那宿命的惆怅中。而琴声末处两个泛音的分奏,则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满座重闻皆掩泣”。

参考文献:

[1]李光华. 《优秀琵琶曲精选与解析》.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全册教案下一篇:微课比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