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共10篇)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篇1

中医养生概念(一)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常识(二)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身治慢性病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饮食调养(三)

秋冬季节天气特点是干燥、寒冷,饮食宜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

1、多食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蔬菜、水果、豆类等食品,如梨、西红柿、柑桔、葡萄、大枣、萝卜、芝麻、莲子、银耳、蜂蜜、红豆等。少食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2、注意补充水份,每日不少于-3000毫升。

3、冬季宜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禽蛋、猪肝、芝麻、黄豆、花生等。

4、冬天为增加御寒能力,其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含糖、脂肪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但要注意秋冬时食欲增加,饮食过量,运动减少,热能消耗量少而致肥胖,需要多食低热量减肥食品。同时注意不要过量进补,否则有害无益。

5、适当用保健食品,可选择增健口服液和灵芝皇胶囊,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6、吃饭时不宜进食热汤热菜,已接近体温为宜。中国人常说趁热吃,但温度过高不利身体健康,科学发现,经常吞咽吞咽太热的食物容易引发食道癌,胃肠疾病等。

养生标语(四)

1、把健康留住,让美丽延续。

2、百年养生 一品逸境。

3、不让岁月流逝,康乐给你健康快乐。

4、传递健康身体,品味高档人生。

5、多彩人生,康乐养生。

6、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7、放松心情,收获健康。

8、好人健康,恶人命短。

9、祸从口出,病由心生。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篇2

一、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熏陶, 注重中医理论的继承与中医思维的建立

1. 重视中医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医理论源于中国特殊的文化母体—中国古代文化哲学, 其许多概念、论断是从古代文化哲学中直接移植过来的, 其中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最大。儒家主张修身养性,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 佛家提倡静虑禅定、养心炼性、恪守戒律。这些主张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已经成为中医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 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 就要不断培养中医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确立平衡自我、顺应自然、协调内外环境机制的养生理念。古代的医家皆为养生家, 他们以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 结合自身的养生和医疗实践来理解和阐述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因此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才能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理论, 引导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否则, 中医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加强中医理论的学习继承

要学懂中医理论应更加关注与中医理论产生密切相关的经验事实、规律及其思维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要力求简明易懂, 重视对中医经典内涵的理解。《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医学道理要“令可传于后世, 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 久而不绝, 易用难忘, 为之经纪”。要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透彻解读中医理论, 令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运用中医理论研究揭示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微妙变化, 以及中药、针灸、推拿等养生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 便于中医理论在养生和医疗实践中的普及和灵活运用。通过对中医理论内涵实质的把握, 学会整合所学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认识具体的疾病上, 提出切实有效的中医调养方法。

3. 关注中医思维的建立

中医的思维特色是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念、意象思维、黑箱推理以及恒动观等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如把人体难以观察到的经络比喻成自然界的河流, 通过了解水流的特性认知经络中气血运行的规律, 以利于对经络的理解和把握, 此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及医疗实践中。要学好中医经典, 继承中医理论, 不但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完整的中医思维。

以整体观念为代表的中医思维方法对于人类生命过程的全面研究, 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与中医的整体思维观更为接近。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反复证明, 人体自然衰老和各种患病率显著增高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生理、心理与外界环境失去平衡所致。因此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取代了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 医学的发展终于认识到疾病不是单一因果关系链的结果, 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物, 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并据此探索出更全面、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 此种思维方式与传统中医医疗保健所倡导的整体观念十分一致。

二、加强中医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养生学由于深受古代哲学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重在养生理念的传播, 以往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所以在培养措施上, 在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从专业化的角度培养中医养生人才。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授课内容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当前养生的热点问题, 以学生广为关注的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养生方法为教学侧重点,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学到更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加大课堂实践教学比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古为今用, 西为中用, 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当今现实健康保健问题。设立与中医养生学密切相关的特色实训室, 加大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 成立中医传统功法实训室, 练习五脏及经络传统养生功法, 逐步建立音乐养生实训室、中医饮食药膳及膏方制剂实训室等, 不断完善中医养生的实践教学, 在实践中完善教学设置。

三、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提倡多样化考核方式

为了解决养生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有限, 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精心挑选出经典养生书籍, 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要读什么、如何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养生学精髓。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的考核。传统的闭卷笔试, 有助于加强知识的机械记忆, 但约束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因此, 除了传统笔试考核方式以外, 还可采用查阅本学科资料写心得体会、精读相关原著后写读书笔记、撰写本学科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驾驭和综合运用能力,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实践化。

四、注重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

从大学生亚健康调查表的统计结果来看, 大学生人群中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作为从事中医养生学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 在传授相关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有责任对大学生加强养生保健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学会科学地生活和学习, 努力做到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 注重自我心理调节, 使其在短短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 能够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并身体力行, 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 中医养生目前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应将中医养生学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 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对中医养生学的教学进行合理改革, 有的放矢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中医养生专业人才, 发扬光大传统的中医养生学。

摘要:强调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改革应注重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医理论的继承与中医思维的建立, 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医养生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教学改革,中医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和中浚, 梁海涛.加强中医养生特色研究提升研究水平[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4) :683-684.

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篇3

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笔墨,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医家追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体育锻炼、饮食调适、音乐等)达到养生目的。书家追求“书”的生命,医家追求“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阴阳、神、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

认识生命一阴阳

《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则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若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如是则无善可言。

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基本点。

追求生命——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足。”“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则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

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

“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尝

辄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

可能的。

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

升华生命——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书家们为达到书艺永恒的目的,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要求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宇宙、自然、人生、文化融于一体,从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真谛。张旭观担夫争道,悟避让之理;怀素赏夏日卷云,使其书波澜壮阔;山谷草书似得舟子逆水荡桨、江山之助,成为千古美谈。“屋漏痕”、“锥刺沙”,已成为启迪书家思路的名言。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汲取自然的神情妙意,将物态神情、宇宙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并凝聚咸一些富有动感的抽象化、节奏化、韵律化的线条墨迹,这些来自于感性生命的线条墨迹,是感性生命的凝聚形式,具有蕴含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功能。

中医养生学论文1 篇4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减缓心力下降增强呼吸功能减缓肌肉萎缩推迟大脑细胞衰退

卧姿养肝法 仰卧,头东脚西,以顺应自然生发之气。先闭目扣齿30次,然后舌抵上腭,闭目闭口,使精液满口时,缓慢咽下。对于春节精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每天临睡觉时做1次即可。

站立养肝法呼吸调顺后,两足平立,两臂缓慢侧平举,掌心向下,足跟抬起,拇趾抓地,呼气时年“嘘”。当念嘘字时,两手相叠于丹田(意守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两脚跟着地,足大拇趾稍用力,提肛收腹,以意领气。嘘音,属肝木,练此法可明目养肝,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即可

丹田功能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沟通心肾,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 调节阴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使真气充实畅通经脉,维持生命活力 调动人体潜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意守丹田”: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秋: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练习,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对吐“呵”字的 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减缓心力下降增强呼吸功能减缓肌肉萎缩推迟大脑细胞衰退

卧姿养肝法 仰卧,头东脚西,以顺应自然生发之气。先闭目扣齿30次,然后舌抵上腭,闭目闭口,使精液满口时,缓慢咽下。对于春节精液不足而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每天临睡觉时做1次即可。

站立养肝法呼吸调顺后,两足平立,两臂缓慢侧平举,掌心向下,足跟抬起,拇趾抓地,呼气时年“嘘”。当念嘘字时,两手相叠于丹田(意守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两脚跟着地,足大拇趾稍用力,提肛收腹,以意领气。嘘音,属肝木,练此法可明目养肝,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一次即可

丹田功能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沟通心肾,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 调节阴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使真气充实畅通经脉,维持生命活力 调动人体潜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意守丹田”: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秋: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练习,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对吐“呵”字的 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这是便于与其气流同其心经与心包经脉间的系连。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养生汤 中医推荐八大养生汤 篇5

眉豆花生猪尾汤

消除虚肿的最佳秘方

材料:猪尾带尾龙骨1条(不只有猪尾巴,而是带尾的龙骨),红枣15粒,眉豆3两,姜1片(带皮老姜),花生仁3两

做法:红枣去核,猪骨剁几块川烫,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红枣花生鲫鱼排骨汤

坐月子不可少的良伴

材料:排骨1斤,花生仁3两(可不去红皮),红枣20粒,鲫鱼1条( 约10两),姜2片

做法:红枣去核,将鲫鱼和姜两面煎熟,排骨川烫,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花胶杞子煲鸡脚

养颜美容的丰富胶质

材料:花胶(鱼肚)5两,瘦肉8两,枸杞6钱,香菇8朵,鸡脚1斤,姜3片

做法:香菇泡软,花胶:用水浸泡1天1夜,然后在水中加少许的葱,姜和酒滚开后方入煮10分钟,在捞起用清水浸1-2小时,切大块之后就可以煲汤了。瘦肉切大块和鸡脚一起川烫,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滋阴党参汤

清心,益气的美人汤,请看下一页!!!

材料:麦冬粒2钱,桑椹子4钱,党参4钱,甲杞子4钱,肇实6钱,龙眼肉4钱,鸡1只

做法:龙眼肉泡软,鸡去头,屁股,皮,多余脂肪,切成两半川烫,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当归生姜羊肉汤

即使入冬也不畏惧寒冷

材料:羊肉1斤,红枣10粒,当归4钱,姜1两,党参4钱,陈皮1片,北耆5钱

做法:红枣去核,羊肉切大块,川烫(川烫时可加少许酒和姜),锅中注入8分满水,放入陈皮,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鲜人参核桃红枣汤

安定你生理期的情绪

材料:鲜人参1条,瘦肉1斤,核桃5两,红枣10粒

做法:瘦肉切大块,川烫,红枣去核,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2小时40分钟即可。

合掌瓜鸡汤

维他命A让你肌肤光润亮丽,降低胆固醇,防止浮肿

材料:合掌瓜(佛手)1斤,鸡1只,姜2片

做法:合掌瓜去籽切成4大块,鸡去头,屁股,外皮和多余的脂肪,直剖成两半,川烫,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淮杞圆肉炖乌鸡

补充流失的养分,请看下一页!!!

材料:桂圆肉6钱,淮山2两,枸杞1两,乌鸡半只,瘦肉4两

做法:桂圆泡水软化,乌鸡去头去屁股去皮去多余脂肪,切成两半,瘦肉同乌鸡一起川烫,锅中注入8分满水,水开后,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钟,转至小火煮3小时40分钟即可。

冬季养生保健小常识

敛阴护阳

1、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

首先要尽量早睡晚起

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 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首先要注意的。

2、其次,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

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透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 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3、接着要避寒就暖

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待在温度室中的房间哩,减少外出次数。如要 外出,就要穿上保暖的衣服和鞋袜。

4、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天洗澡

中医养生体会 篇6

文****医学院中医学(骨伤方向)

摘要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常识的总结积累的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乃至当今社会生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习中医养生,运用中医养生对于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有有十分明显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养生食疗养神亚健康

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中,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不多。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少数最值得珍视的瑰宝之一。中医的一大特色就是防病、治未病。而中医的养生就是中医赖以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常识的总结积累的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乃至当今社会生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生活节奏紧密,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几率增大。因此养生就更显得重要。

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可见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按照前人和生活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做到养生得法,保健有方,便可延年益寿,健康常伴。对与众多的养生方法,我最喜欢的是养神而养生,心理养生。因为这中方法方便,有效。正如西汉.干吉《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里面所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黄帝内经.素问.移情变气论》也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养神的重要性。现代人尤其是高校的学生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往往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下生活,很容易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心烦,惴惴不安,昏昏入睡。对于这种情况,我是深有体会的。在高校里,每个学期都要学很多科目,而且考试通常都是一次。因此我通常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而且经常感到不踏实,生怕自己考得不好。所以每天都非常紧张。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先前所说的症状。正当我十分迷茫的时候,我接触的中医养生。从宋.张君房《七部语

要.连珠》“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这里,我读懂了。要想少受外界的因素的影响,必须恬静养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免受亚健康的影响。养心神,或者是说心理养生,的确可以使自己少受日常生活中琐细的事的影响,从而达到保存精气的目的。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是十分完美的心理养生的座右铭。想通了这些道理后,我认真地去付之于实践。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我的身体状态的确好了很多。所以宋.邵雍说得真不错:“不能治心,焉能治身”,“始知心者气之帅,心快沉疴自释然”。

饮食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饮食的合理与否与健康息息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这样既可满足人体需要,又能达到以此之利,补彼之弊的目的。同时强调饮食宜多样化,不可偏嗜五味。《黄帝内经》还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饮食除了要合理调配,还应该有节制地进食。《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饮食的吸收运化贵在脾胃健运,诸脏能得水谷精微之滋养而神气自旺。故长寿之道十分重视脾胃,称之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同时,脾胃健运可以抵御外邪之侵袭,故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饮食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或挑食、偏食,皆属“过用”,于养生极为不利。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必要条件之一。

食疗也是防治未病或治已病的十分实用,操作简便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扁鹊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说起食疗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过食疗的经验,其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通过食疗就曾经治好过自己的不少病。就先说最近的吧。2008年11月17日,本人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似呕不呕,心烦,微恶风寒的症状。由于要上课,没能到诊所就医。遂自己想办法解决。根据《金匮要略》21条“病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由于没空去买半夏,就用100g生姜捣碎泡水喝,服一次,次日愈。因此说,很多时候通过食疗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疾病而不一定要找医生看病。正如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序》:“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食疗来为自己解决一点亚健康状态,或防患于未然。我以前经常有心悸,嗜睡,头晕,胸闷,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但是多次检查都检不出任何异常。亦多次就医不见好转。后来听从了养生学老师的建议,服用了一段时间的玫瑰花茶,胸闷,心悸,失眠有所改善。后来常用枸杞,百合,芍药,怀山,莲子炖老鸭吃,最终所有症状消失。通过实践许多养生的方法都是如此的有效,使得我更加相信养生的疗效。

当然,养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不过是写了点,我觉得较为实用的体会。我觉得下面宋.释怀深的《拟寒山诗》就从修身养性到饮食起居做了深入全面的概括,诗云:“人生贵无求,善而知足。安步当车,晚食以肉。藜羹傲鼎食,草茵欺绣褥。须知高明家,鬼神瞰其屋。”

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

2.《金匮要略》

中医养生体会 篇7

俗话说“春捂秋冻”, 春天千万不要着急脱下冬衣穿靓衫, 尽管阳光渐生, 阴寒却未尽, 要注意早春的温差幅度较大, 早晨及晚上要穿多点, 少穿单薄的裙装, 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疾病, 注意多保暖腿部和关节。春分节气后, 气候温和, 雨水充沛, 平和了昼夜, 寒暑, 从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 人体血液也处于旺盛时期, 此时最易发生的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及过敏性疾病等, 在此的饮食调养, 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 佐以葱、姜、酒类温性调料, 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 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春天食有养阳功效的韭菜, 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 豆芽、豆苗、莴苣等食材, 有助于活化身体生长机能, 食用桑椹、樱桃、草莓等营养丰富的晚春水果, 则能润肺生津, 滋补养肝。

2 冬病夏治最适宜“怕冷”人群

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冬季容易感受寒冷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疾病, 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 采用适当的调补方法, 以预防疾病发作的一种反季节自然疗法, 它起源于天人合一医学理论, 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其实质是针对冬天易因寒而发或加重的人群, 在夏季要设法增强体质, 提高御寒抗病能力。夏治调养的主要方法由中药外治调养, 包括穴位敷贴、艾灸和按摩;中药内服调养包括食疗药膳, 中药膏方调养。因此, 冬病夏治属于预防性的治本之法, 这是中医治未病防病治病的一种特色疗法。

3 秋燥饮食宜清润

一场秋雨一场凉, 秋高气爽, 但雨水渐少, 气候干燥, 不少人会发生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应多食蔬菜、新鲜水果, 少吃辛辣香燥食品。因此初秋时节饮食宜突出清润, 即养阴清燥, 润肺生津。不妨多食一些藕、生梨、杏仁、甘蔗等新鲜水果可生津;芝麻、糯米、蜂蜜等食物能润体;胡萝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 多喝水、淡汤、豆浆、牛奶等, 而生葱、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食。在此季节, 人们要注意要养肺护肺, 防止秋燥的伤害。立秋过后昼夜温差大, 是感冒的高发季节, 白天不可依耐空调、冷饮, 早晚注意添衣, 室内外要注意及时穿脱外套, 以免诱发, 加重病情或反复感冒, 多用温水泡脚, 形成食用热粥的习惯, 都可以起到预防感冒作用。

4 冬至后养生宜, “闭藏”

冬至过后进入三九, 是阴气盛极而转衰, 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阴阳转化之时, 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因此, 冬至过后养生注意封藏阳气。 (1) 早睡晚起护阳气, 注意多休息, 固护阳气。 (2) 饮食多温少凉, 冬至过后进补最为适宜, 多吃温性食物, 如羊肉、牛肉、狗肉等能起到御寒功效, 可适当配合补充津液的食物, 如藕片、萝卜、白菜等, 以免因补充热性食物而导致上火。 (3) 运动宜动中求静, 冬季运动要讲究冬藏, 冬至过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 人们通过合理的运动可助生体内的阳气, 如打太极拳、慢跑、快步走等运动。

5 针对各种病因进行养生

肝阳上亢者易出现烦躁不安, 多与他人沟通、交流, 保持愉快的心情, 忌浓茶、咖啡及辛辣之品, 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气血亏虚者表现为面色苍白、脾气虚弱、气短、懒言、心悸少寐, 以保持心情舒畅, 减少活动或多休息, 按时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为主, 食富含营养及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和桂圆、大枣、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 忌暴饮暴食。肾精不足者可见精神萎靡, 少寐多梦, 健忘, 腰膝酸软, 耳鸣等, 应节制房事, 切忌过度纵欲, 可食用羊肉、鹿肉、韭菜等饮食。痰湿中阻型者表现为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忌肥甘厚味, 戒烟酒、酸辣、寒冷食物, 佩兰、橘皮泡水饮, 健脾祛痰。

养生的关键是提高免疫力, 合理饮食, 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 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防止各种刺激致七情过亢。

摘要:养生中医又称“摄生”, 是指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中医主张末病先防, 在疾病发生之前, 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 养护正气,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避免病邪侵袭, 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本文就中医养生来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医,养生,体会

参考文献

[1]周晓露.岭南名老中医养生经验挖掘、整理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2]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2, 06.

中医养生理念 篇8

健康没有救世主,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自己解脱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神为形之主宰,要定住神,沉住气,意志坚强,心安神定,人定则胜天,欲寡则延年。

心平气和,松静自然,七八分饱,不咸不甜,练养结合,身材匀称。

神要明,心要平,形要松,气要充,腹要空,便要通。静常安,俭常足,慎无忧,忍无辱。

心平气和有几句话:知足者富,吃亏是福,糊涂难得,不嫉不求,不贪为宝,沉默是金,修德是根,宽容为本,容人、容事、容物。关键是一个和字:要保持自我体内和、与家人和、与他人和、与社会和、与自然和(“和”乃协调、和谐、平衡、融洽、适度、混化之意,它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运化之中)。

中和有节,过犹不及:情志不过激,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形不过劳,劳不过疲,眠不过久,息不过度,志(追求)不可满,脑不过用,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冬不极温,夏不极凉,名不可贪,利不可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事不可做尽,话不可说尽,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身无妄动。神与形合,心安神定,无愁亦无病。静亦定,动亦定,动静相宜,身心健康。

退休后,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读书写作,致力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和传播,情志畅达,利己、利人、利社会,乐在其中,福在其中。

动功静功皆有益,升降开合保平衡。中和养生,健美身心,幸福美好。

总之,中医养生要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度,锻炼有术,精神内守,健康长寿。它概涵了心理、生理、社会、自然、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的中和、平衡、协调、发展。其中以心理平衡为核心是健康长寿的决窍。

中医养生原则 篇9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2、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3、固精养生

中医养生小知识 篇10

当归

营养皮肤,防止粗糙,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血循环。枸杞子

大补气血,抗衰老 山药、莲子、百合、红枣

健脾养胃、止血安神,使皮肤健美 桃仁、胡麻、熟地、大枫子、杏仁 护肤润胡 芦荟

治疗雀斑、防晒

日常养生八大法宝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不落牙

叩齿,上下牙有节奏反复叩击。可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增强整个机体健康。如果辅以“赤龙搅海,漱津均吞”效果更佳

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保平安

梳子齿与头发频繁接触产生电感应,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多路神经功能,延缓脑细胞衰老。聪耳明目,消除疲劳

日咽唾液三百口,使你活到九十九 脚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日搓谷道一百遍,治疗消疾又延年

搓谷道,就是作收缩肛门的小动作。“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顶上额,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可防止痔疮,及一些肛门疾病,治疗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

随手揉腹一百遭,通和气血裨神元

饱食或空腹或者腹部患有炎症、肿瘤等则不宜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消疲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最为高

养生按摩

一术运元

右手按囟门,左手按枕骨,各做旋转按摩36次。然后两手搓热,环摩两眼角36次 二术补脑

两手掌放在脑门处,做旋转环摩55次 三术拭目

用手指指腹按摩两眼眶四周各36次,再用手指在眼球上轻轻按压36次。按摩至微有泪出为度,久久行之,则古稀之眼仍不花 四术驻颜

用手掌心在颧骨处环摩36次,在从前额向下轻推至下巴处

36次 五术舒臂

将两臂向前伸直,做旋转手臂36次,然后两手交叉,互抱肩部,按揉肩部36次,最后两手互抱肘部,做按揉活动36次 六术叩齿

七术漱泉(按摩牙龈,叩齿,饮玉液)

常见养生补血食物

金针菜:铁含量比菠菜高20倍,利尿健胃 龙眼肉:可治疗心悸失眠,补血安神 咸萝卜干

黑豆:生血、乌发,产后可用其炖乌骨鸡 发菜:补血、乌发 胡萝卜、面筋、菠菜

传统补养方法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身体虚弱才可补(一般无其他杂病);实火、燥屎、食滞、痰积、瘀血、水饮等实证,可用泻火、攻下、消导、豁痰、祛瘀、逐水等泻法。因时进补

根据四时气候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认同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

春天进补:“春夏养阳”,初春进补偏温;春分后宜服神明散<最好遵医嘱,因为方中附子,乌头、细辛均有毒性>春季患温热病,津伤液亏,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南方湿气困脾,则用 苡米、云茯苓、党参健脾运湿

夏季进补:夏季药物当宜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某些慢性病如支气管炎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夏季饮寒凉之品易伤胃气,注意健脾养胃,如 菊花、藿香、佩兰、绿豆、南瓜

秋季进补:秋为容平,处阳消阴长阶段,燥气盛行,耗伤津液,宜用 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远志、川贝、胖大海等滋补津液

冬季进补:冬为闭藏之季,阳潜阴盛。冬至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补益药酒有十全大补酒、枸杞酒、苡仁酒、山药酒、鹿茸酒、人参酒、虫草补酒等,每日一直二次,每次半两左右,冬季常用补药有鹿茸、肉桂、龙眼、首乌等,不可过服温热之品,以免伤阴。南方较为干燥,宜进温润之品,桑寄生、菟丝子、熟地等 适可而止

若盲目滥补,反害机体 因人进补

少儿不胜补药,但可食健脾胃、助消化的补药。对一些禀赋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者,宜多补益肾气,可选 西洋

参、淮山药、蜂蜜、鸡蛋、胡萝卜、泥鳅等

青壮年精力充沛无需补益,即使用补也当平缓少量。但一些人因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导致心脾或心肾不足,失眠健忘、多梦、食欲不振,应适当进补,当选 首乌、莲子、枸杞、淮山药等补品

中年人体质由盛转衰,气血不足,应当补气血以调身体 如黄芪、党参、当归、首乌等

老年补益应当持之以恒不能间断,应少量频用

注意忌口:痰盛不宜食肥厚油腻之品,上火者不要食辛辣助火食品,溃疡及皮肤痒廯要忌鱼虾腥味食品 辩证进补 五脏虚证的进补

心气虚:症见 心悸气短、自汗乏力、苔白脉少或虚

可选西洋参、甘草、五味子、人参、党参等药 心血虚:症见 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晕眩、唇舌暗淡、脉细弱

可选当归、灵芝、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 成药有:柏子仁丸或天王补心丹

心阳虚:心悸气短、浮肿、肢冷、畏寒、面色苍白、脉迟无力

可选鹿茸、黄芪、紫河车、人参等 成药有:河车粉、人参精

心阴虚:症见心烦失眠、心悸、手足心热、咽干、苔少舌质红瘦、脉细

可选用浮小麦、麦冬、百合、灵芝、西洋参、鸡子黄等 成药有: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

脾气虚:食少、便溏、腹胀、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可选用淮山药、大枣、莲子、粟米、白术、榛子仁、荔枝、黄芪等 成药有:参苓白术散

脾阳虚: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形寒肢冷、脘腹隐痛、喜温喜热、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脉沉细或迟缓

可选用补骨脂、干姜、紫河车(胎盘)、人参等 成药可用小建中汤,理中丸等

肺气虚:症见咳声无力、语言低微、呼吸微弱、自汗、易感冒、脉虚

可用五味子、五爪龙、黄芪、人参等 成药可用补肺散

肺阴虚:干咳少痰、咽干喉痛或咳血、盗汗、苔少、舌质红、脉细数

可用 麦冬、天冬、西洋参、白木耳、猪肺、沙参、梨、甘蔗等 成药有人参固本丸

肝血虚:面色无华、晕眩、多梦、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肢

体麻木、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

可用枸杞子、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大枣、花生、荔枝

肝阳虚:头晕眼花、两目干涩、两肋隐痛、手足心热、苔少舌质红且瘦、脉玄细

可用龟板、鳖甲、桑葚、芝麻、乌骨鸡、女贞子、早莲草

肾阴虚:遗精、健忘、脱发、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耳鸣、苔少、舌红瘦、脉迟细数

可用生地熟地、冬虫夏草、龟板、鳖甲、女贞子、黄精等 成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肾阳虚:腰冷痛乏力、阳痿畏寒、呼多吸少、腰以下肿、小便短少、苔白、舌质滑、脉弱、尺脉明显

可用鹿茸、锁阳、巴戟天、沙苑子、杜仲、续断、补骨脂、菟丝子等 成药用右归丸、肾气丸

常见病的滋补

感冒:体虚感冒——玉屏风散;气虚感冒,咳嗽多痰——参苏丸

风湿疼痛(痹症):独活寄生丸(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大活络丸(中风后遗症)、虎骨酒(气血两虚所致)、国公酒(血虚不足,四肢麻木、关节不利、手足痿软)

腹胀:脾胃气虚,运化不足,香砂六君子丸、党参健脾丸(健

脾消食开胃,脾胃虚弱所致)

腹泻:脾虚腹泻——参苓白术丸,理中丸(脾胃虚寒);肾虚腹泻——四神丸(腹泻日久不止)、附子理中丸(脾肾虚寒所致)

便秘:虚证便秘分为津亏、血虚、阳亏 麻仁丸用于虚证津液不足肠燥便秘;桑葚子膏用于肝肾血亏所致便秘 失眠:属于虚证的有心血不足,肝肾阴虚 当选枕中丸(滋阴安神)、养血安神片(养血安神)、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阴血两虚所致失眠)等

养生保健的中成药

气血双补 十全大补丸

成分:党参、黄芪、肉桂、熟地、炒白术、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甘草

功能:补气养血,主治由于气血不足造成的短气乏力、头目晕眩、肌肉消瘦、神情倦怠、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产后体虚等症

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九克,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人参养荣丸

成分:人参、炒白术、炙甘草、熟地黄、白芍、炙黄芪、肉桂、桔皮、远志、醋蒸五味子、鲜婪、大枣

功能:补气养血。适合气血双亏引起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者

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九克,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黄精丸

成分:当归、黄精

功能:养血补气,兼能润肺滋阴,尤尤适用于气血两亏引起的腰酸腿软、舌燥咽痛、头晕目眩者

用法:蜜丸每服3—6克,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党参膏

成分:党参、生黄芪、升麻、桂圆肉、生地、熟地、当归、紫河车

功能:补气益血,兼能益肾,适用于虚劳内伤、气血两亏造成的精神不振、气短身倦,形体消瘦,不思饮食者 用法:每服九克,日服两次,热开水送下 河车粉 成分:紫河车

功能: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主治虚损引起的骨蒸消瘦、遗精滑精、崩漏不止,小儿先天不足引起的筋骨痿软 用法:每服三克,日服两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阴阳双补类 补天大造丸

成分:侧柏叶、熟地、生地、牛膝、杜仲、天冬、麦冬、陈皮、干姜、白术、五味子、黄柏、当归身、小茴香、枸杞子 功能:补阳滋阴,用于肾阴肾阳俱虚、腰膝无力、口渴烦热、用法:每日空心服一百粒,有病者日服两次。何首乌丸

成分:何首乌、熟地、地骨皮、牛膝、桂心、菟丝子、肉苁蓉、制附子、桑葚子、柏子仁、薯蓣、鹿茸、芸苔子、五味子

功能:益阴补阳,用于阴阳俱虚,腰肾无力,心心烦难寐 用法:日服2次,每次15至30粒空腹盐汤送下 全鹿丸

成分:鹿角胶、青毛鹿茸、鹿肾、鲜鹿肉、鹿尾、熟地、黄芪、人参、当归、生地、牛膝、天冬、芡实、枸杞子、麦冬、肉苁蓉、补骨脂、、巴戟、锁阳、杜仲、菟丝子、山药、五味子、秋石、茯苓、续断、葫芦巴、甘草、覆盆子、白术、川芎、桔皮、楮实子、、川椒、小茴香、大青盐

功能:固精益气,滋补强壮,原书云“此药能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功效不能尽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寿一纪” 用法:炼蜜为丸,毎丸重九克,蜡皮封固,日服两次,每次半丸或一丸,温开水送服,临床经验,年老虚寒者,每年冬至立春之间,每日服半丸至一至二丸,可解除形寒肢冷,强健身心

神仙巨胜子丸

成分:巨胜子、生地、熟地、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枣仁、破故子、柏子仁、覆盆子、芡实、广木香、莲花蕊、巴戟天、肉苁蓉、牛膝、天冬、韭子、官桂、人参、茯苓、诸实子、天雄、莲肉、川续断、山药

功能:滋肾填精、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阴阳虚衰,腰痛腿软,畏寒肤冷、尿频便溏

用法:每服三十粒,空心用温酒送下,盐汤亦可,日二次,如〃久服,去天雄用鹿茸亦可 斑龙二至百补丸

成分:鹿角、黄精、甘枸杞、干熟地、菟丝子、金樱子、天门冬、川牛膝、诸实子、龙眼肉、麦门冬

功能:益气补肾,健脾生津,用于肾虚精亏,腰膝酸软、阳虚内热、耳目不聪、须发干枯 用法:每服八十粒,空心淡盐汤送下 健脾益胃类 人参精 成分:人参

功能:补脾气、益肺气、生津安神,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自汗暴脱,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用法:既可熬汤,又可制成 口服液,生脉散

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能: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适用于气阴两伤形成的心悸气短、脉微虚汗、咽干舌燥及久咳伤肺,自汗,对于低血压及休克也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口服液日服三次,每次十毫升,注射剂可以输液稀释至五至十倍后,每次静脉滴注十毫升 参芪精

成分:人参、黄芪

功能:益气升阳,主治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疲劳过度、失眠及气血津液不足。

用法:每服十毫升,日服一次,早饭前服用 参苓白术散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

功能:裨益脾胃,渗湿和中,适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饮食不消、胸脘痞塞、或吐或泄、四肢无力、苔白腻

用法:散剂每服六克,水丸每服三至九克,日服一至二次,温开水送下 大茯苓丸

成分:白茯苓、茯神、大枣、肉桂、人参、白术、细辛、远志、石菖蒲、干姜、甘草

功能:补益中气,健脾散寒,主治五脏气逆、腹胀,吐逆食

不下

用法:日服一丸,姜汤下或酒下 宁心安神健脑类 天王补心丹

成分:生地、天门冬、麦冬、五味子、朱砂、党参、茯苓、柏子仁、酸枣仁、当归、丹参、桔梗、玄参、远志 功能:补心安神,适用于阴亏血少而产生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用法:口服,每日两次,每服九克,温开水送下 朱砂安神丸

成分:黄连、甘草、地黄、当归、朱砂

功能:清心养神,镇惊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胸中烦热

用法:口服,蜜丸每服九克,糊丸每服四点五至六克,口服两次 酸枣仁汤

成分: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

功能: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用法:遵医嘱 脑灵素

成分:人参、远志、酸枣仁、淫羊藿、龟板、龟板霜、熟地黄、五味子、大枣肉、麦冬、鹿茸、黄精、茯苓、枸杞子、白糖

功能:滋补健脑,主治神经衰弱、头痛头晕、健忘失眠、耳鸣

用法:日服两次,每服二至三丸,白开水送下 琼玉膏

成分:地黄、茯苓、人参、白蜜

功能:开心益智,发白反黑,齿落更生,延年 用法:用白汤或酒点服一匙 彭祖延年柏子仁

成分:柏子仁5合,蛇床子半升,菟丝子半升,覆盆子半升,石斛2两半,巴戟天2两半,杜仲(炙)3两,茯苓3两,天门冬(去心)3两,远志3两(去心),天雄1两(炮,去皮),续断1两半,桂心1两半,菖蒲2两,泽泻2两,薯蓣2两,人参2两,干地黄2两,山茱萸2两,五味子5两,钟乳3两(成炼者),肉苁蓉6两 功能:养身安神健脑,久服强记不忘 用法:先服20粒,稍加至30粒 补肾气类 八仙长寿丸

成分:怀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麦冬、五味子、益智仁

功能: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用法:每服一丸,一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延寿丹

成分:天门冬、远志、山药、巴戟天、柏子仁、泽泻、川椒、生地、枸杞、茯苓、覆盆子、赤石脂、车前子、炒杜仲、菟丝子、牛膝、肉苁蓉、当归、地骨皮、人参、五味子 功能:滋肾阴,补肾阳,主治肾气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乏力、阳痿尿频

用法:每服七十粒,温开水送下 还少丸

成分: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诸实子、五味子、巴戟天、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茴香、枸杞子、熟地 功能:补肾气,主治真气虚损,机体瘦弱,目暗耳鸣,饮食无味

用法:每服三十粒,温酒或盐汤送下,日服三次,食前服 益寿地仙丸

成分:甘菊、枸杞、巴戟天、肉苁蓉

功能:补肾清肝、适用于肾虚、目花耳鸣、大便秘结 用法:每日空心盐汤或酒下三十粒 延令固本丸

成分:菟丝子、肉苁蓉、天门冬、麦冬、熟地、生地、山药、牛膝、杜仲、巴戟天、枸杞、山萸肉、白茯苓、五味子、木香、柏子仁、覆盆子、车前子、地骨皮、石菖蒲、川椒、远志肉、泽泻

功能:益肾壮阳、主治诸虚百损,中年阳事不举,未到五十须发先白

用法:空心,温酒下八十粒 不老丸

成分:人参、川牛膝、当归、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生地、熟地、石菖蒲、柏子仁、枸杞子、地骨皮

功能:温补壮阳、益气安神,适用于肾虚所致头昏头痛,烦躁不安,精神疲倦,倦怠乏力

用法:日服三次,每次十五至三十粒,空腹黄酒或盐汤送下 龟龄集

成分:鹿茸、穿山甲、石燕子、小雀脑、、海马、紫梢花、旱莲草、当归、槐角子、枸杞子、杜仲、肉苁蓉、锁阳、牛膝、补骨脂、茯苓、熟地、生地、菊花、青盐

功能:温肾助阳、补益血气,适用于阳痿、遗精、头眼昏花、步履维艰、腰腿酸软、神倦乏力等症 用法:每服五粒,黄酒送下 延年益寿类 十粒丸

成分:枸杞、熟地、桂心、菊花、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花椒、柏子仁、茯苓

功能:补肾益心,乌须发,悦容颜,久服轻身延年 用法:每晨空腹服十克,用温酒或盐开水送服 七宝美须丹

成分:生首乌、当归、茯苓、淮牛膝、枸杞、补骨脂、菟丝子、黑芝麻、功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添精益髓,乌黑须发,美颜延年,适用于肝肾虚损所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用法:每早晚服二丸,盐开水送服 状元丹

成分:牛膝、肉苁蓉、熟地、川芎、覆盆子、石斛、菟丝子、当归、续断、巴戟天、茯苓、山茱萸、枸杞、肉桂、五味子、防风、杜仲

功能:养血活血,强壮筋骨,增进食欲,乌须发,润肌肤,久久服轻身延年。对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眼昏黑花、迎风泪流、头晕耳鸣、筋骨酸痛、步履无力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每晨空腹服十克,盐汤送下 四圣不老丹

成分:松脂、茯苓、黄菊花、、柏子仁 功能:养胃气,定神志,增食欲,倍精力 用法:每晨空腹,温酒送下

女贞丸

成分:女贞子、旱莲草、桑葚子 功能:补中安脏,养精神,轻身延年 用法:每日空腹服十克,淡盐开水送下 百花散

成分:桃花、吉利花、甘菊花、枸杞花 功能:倍力气,轻身延年

用法:日服三次,每服五克,开水送下 太清灵宝散 成分:菊花、茯苓

功能:润面,乌须发,延年益寿 用法:每日三次,每次五克,温酒送服 轻身散

成分:黄芪、茯苓、甘草、人参、山芋、云母粉 功能:益气健脾、增食欲、助消化,延年益寿 用法:饭后盐开水调服三克 驻颜延年方

成分:枳实、熟地、甘菊花、大门冬 功能:轻身明目、悦泽肤色 用法:每晨空腹温酒送服十克 枸杞酒

成分:枸杞子二升、以好酒三升,搅均,密封,至立春前三

十日开瓶

功能:变白,耐老,轻身

用法:每空心暖饮一盏,勿食芫荽、葱、蒜 延寿酒

成分:黄精、苍术各四斤,天门冬三斤,松叶六斤,枸杞五斤,水三硕,煮一日,熬如酿酒法,空心服之 功能:补虚,益寿延年 枸杞根散

成分:枸杞根五百克、小麦五十克。用水煎煮枸杞根,取药汁加小麦漫渍一夜,晒干、研末 功能:养性,延年益寿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三克

调节情志

以情制情法

思伤脾者,以怒制之:利用发怒时肝气升发的作用,来解除体内气机之部滞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长期思虑不解、气结成疾或情绪异常低沉的病症

悲伤心者,以喜制之:对于神伤而表现抑郁、低沉的种种病症,皆可使用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怒则伤肝,以悲胜之:悲则气消,促使病人发生悲哀,达到

康复身心目的的一类疗法,对于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作用,最适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症 移情法(转移法)琴棋书画移情法 运动移情法

升华超脱法:用顽强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动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节制法

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疏泄法

郁则发之:当情绪不佳时,一点要使之发泄出来

现已证实,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忧郁症、神经衰弱、失眠及一般胃痛等均与情绪压抑有关

治神

天王补心丹:补心安神 柏子养心丸:清心养血安神

琥珀多寐丸: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 安神补心丸:养心安神,主治健忘

安神补脑丸:养血安神,主治肝肾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 妙香丸: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因元气不足所致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

更衣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 主治因大便燥结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

长寿四字决

恬:要人恬静平和,心境始终处在祥和安宁的氛围中 澹:是要人不仅内心清净、进而对外界的物欲也需看得淡薄些

上一篇:有限责任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