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系统分析方法(精选9篇)
1、安装图像处理软件“Adobe Acrobat 9 Pro”。
2、分类扫描并建立学历、论文和获奖证书三个文件数据包。(扫描彩色,分辨率72-120DPI,jpg格式)
3、下载相应系列的电子档案模板,填写封面信息。
4、根据所放扫描件的总数给模板顺好序号,并依次填写好扫描件的名称。(若有些项目没有,或者模板中对于扫描件的要求都可以删除)。
5、利用回车键在扫描件名称后面另起行,并根据放置要求插入相应的扫描件。注意调整图片的大小,每张扫描件最好都能在一页上显示。(论文按照封面、封底、目录、正文的顺序插入,其中理工类全文扫描≦6篇(部),文科类全文扫描≦7篇(部),其中至少包括1篇教改论文(外文代表作要附上译文一同扫描)。其他论文扫描封面、封底、目录和正文第一页,论著或教材扫描1万字以内。
6、选中目录内容,单击右键“更新域”—“更新整个目录”—“确定”,同时排版好目录并点击保存。
7、点击菜单“ Adobe PDF(B)” —“转换为Adobe PDF(C)” —“另存为”并命名,将模板制作成PDF格式。
8、测试如果打开PDF模板,点击左边“书签”能够自动链接到相应的扫描件即为制作成功。
9、在个人版中点“电子档案”,对应着把PDF文档分别“载入”并保存,即可完成电子档案制作(已完成的显示“√”)。
关键词:电子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实践科目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系统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 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是衔接原理性知识与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电子系统设计”不仅要求对前修的电子技术、计算机、信号处理等系列课程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而且还需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因此教学难度较大, 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然后探讨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一、主要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 教学内容没有很好体现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全局性、新技术与新方法、硬软件结合的特点, 与当前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1) 单元电路设计内容偏多, 缺乏“系统级设计”概念。在不少教材及授课中, 仍以讲授各种电路的设计方法为主要内容, 过于强调“技术级设计”, 与前修课程重复性较大。本课程的讲授重点应该是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流程以及怎样用各种单元电路和硬软模块构建高性价比的电子信息系统。 (2) 传统技术内容偏多, 而新器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不足。当前各种新型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PLD和嵌入式技术、EDA方法等已经非常成熟, 在现代电子系统和产品中广泛应用。但是在不少教材及授课中, 仍以8位单片机为核心、以分立元件或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讲授电子系统的设计, 学生将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3) 偏重硬件设计内容, 忽略软件在电子系统中的作用。电子系统是由硬件、软件组成的有机整体, 缺一不可, 但在不少教材及授课中, 主要介绍硬件电路和硬件系统, 致使学生的 (系统) 软件设计能力严重不足。
2.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虽然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但归根到底还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 此时大部分学生专注于考研和找工作, 学习积极性和时间投入不足;本课程涉及面较广, 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前修课程的相关知识, 而且须加强对实际电子系统 (产品) 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虽然很多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和运用, 但是在授课的深入浅出、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践教学。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极强, 一般配备综合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科目的设计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达不到预期训练效果:难度及工作量偏大或便小;覆盖面经常偏小, 等同于一个课程实验;趣味性或实用性不够, 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设计及制作成本考虑不足, 给学校或学生造成负担;较大的课题以团队形式完成, 但任务分工及考核量化不明确, 等等。另外, 实践教学手段较单一, 没有很好体现教学与行业应用、与教师科研的合理结合。
二、改进方法探讨
针对上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 提出如下改进方法。
1.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既体现课程内涵, 又联系当前的技术发展和现实需求。
以系统级设计为主线, 重点讲解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 以及如何利用典型电路和软硬件模块构造高性价比的电子信息系统, 而局部环节的“技术级设计”应由前修课程完成[1,2]。例如, 电子系统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性论证、系统方案设计 (含成本、功耗、可靠性分析等) 、硬件/软件设计、抗干扰设计、系统仿真、制作/调试、产品化设计等;模拟系统/数字系统/混合系统 (智能系统) 的重点、难点内容;自顶向下设计方法;CDA和EDA工具的运用;各级仿真在设计中的应用等。充实新器件、新技术及新方法的有关内容。重点以新型集成元器件、PLD器件为基础, 以新型单片机、嵌入式或DSP芯片为核心构建现代电子系统, 例如程控放大器、程控滤波器在信号调理中的应用、单片机+FPGA的系统设计、多种串行总线及外设接口方法等;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用等。加强电子系统软件设计方面的内容和训练。重点讲解接口、通信和上位机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2. 以学生引导为目标、以案例教学方法为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但是学生引导不是靠说大道理、做思想工作, 而是蕴含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之中。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最佳的手段[3]。对典型电子系统、电子产品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形成5~8个经典案例, 在课堂上重点剖析。通过案例这个载体, 一方面将相关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容易达到深入浅出和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实际电子产品和最新发展动态充分了解, 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 在安徽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 以自主研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 (图1) 为案例, 详细讲解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各模块设计及实物展示, 加深了学生对传感器、数据采集、太阳能供电、远程无线传输、数据中心、应用服务等环节的理解以及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的认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科目,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模式, 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科目设计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点[4,5]。通过对多种实训教材、电子设计竞赛题目的搜集、筛选、整理, 并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 设计一套 (20个左右) 科学、合理的“电子系统设计”实践科目, 兼顾难度、工作量、覆盖面、成本、趣味性及实用性等诸多因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题目, 通过文献查阅、方案论证、器件选择、电路设计、软件编程、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文档整理等环节, 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 达到实践训练目的。对于能力较突出且有兴趣的学生, 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提高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笔者根据多年电子系统设计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再配合考核方法、支撑条件等其他环节的改进, 将全面提升“电子系统设计”的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更好地满足现代信息产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建国, 等.电子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贾立新, 等.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M].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赵燕, 江国栋.《电子产品的测试与维修技术》项目式教学实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 :161-162.
[4]肖忠.《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26) :135-137.
关键词: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分析;运营维护
一、电子商务系统维护管理主要内容
和一般的管理系统不同,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会更加的复杂,既包括商务活动,如订单处理,也包括信息系统技术,如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因此可以这么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维护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种是商务另一种则是技术。
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站运营维护、硬件系统维护、软件系统维护、数据维护
(一)网站运营维护。网站运营维护包括前台维护、交互组件维护、网站更新、网站后台数据维护等等
1、前台网页维护。这是对网站前台显示内容的维护,如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修改和更新网页信息等。
2、交互组件。网站中交互性组件主要有电子公告板系统、留言簿等。要定期对组件上的一些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如一些没有用的过期信息要及时进行清除;一些留言需要及时回复等。
3、网站更新。企业建设网站之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更新、市场的不断变化,需要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
4、网站后台数据维护。这是对网站平时交易数据的维护,其中包括了订单管理、信息管理等等。
(二)硬件系统维护。硬件系统维护主要是通过日常维护和管理主机与外设。如机器的日常维护和清理,设备的更换与检修,都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的运行。
硬件系统的维护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养周期一般在一周至一个月之间,维护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例行的设备检查和保养;另一种是突发性的故障维修,这主要是当设备出现突发性故障时,由专门的维修人员或生产厂商来对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这种维修活动花费的时间不宜过长,这主要是因为怕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为了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一般会采用双机备份,当一组设备出现故障时,立即启动另一组备用设备投入运行,故障排除后再一次进入双机备份状态。
(三)软件系统维护。软件系统维护主要是为了维护系统中的应用程序所进行的一种维护手段。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主要是通过运行应用程序来实现的,如果程序发生错误或者业务发生改变时,就势必会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软件系统的维护是系统维护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工作量最大、耗用时间最多的一项工作。
软件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四部分:纠错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纠错性维护。纠错性维护是为了改正系统开发过程中已经发生而系统测试过程中尚未发现的一些错误。这种错误一般是由于遇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某种输入数据的组合所导致的,这是必须要修改的。
2、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主要是因为软件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所必须进行的一些适应性的修改。比如说,系统运行之后,系统的业务规模、用户访问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计算机设备的档次提升,操作系统或数据库版本升级,这种情况下应用软件可能需要一些相应的调整,用来适应系统环境的不断变化。
3、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主要是为了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和完善软件性能所进行的必要修改。如,对已经拥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修改程序,用来提高处理效率,根据需要还可以对软件进行一些优化设计。
4、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主要是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日后可能需要的前三类维护而对软件配置所进行的一些工作。如对源程序可读性的调整等等。这种维护活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将今天的方法用于昨天的项目以满足明天的需求”。
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维护工作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一般纠错性维护占了21%,适应性维护占25%,完善性维护50%,而预防性维护以及其他类型的维护仅仅占了4%。由此可以看出系统维护工作中,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完善性维护。
二、电子商务系统维护管理的主要步骤
电子商务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网站运营维护,这主要包括验证链接、更新商品信息、回复客户所提的问题等。另一种是系统维护,主要是对系统总体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维护。对于网站运营维护来说,维护的步骤非常的简单,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开进行管理;而对于系统维护,则需要按规范严格执行。具体来说,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电子商务运营人员提交维护请求。网站开发完成后,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潜在客户以及企业的市场部门。在网站运行中,两者都可能发现流程不畅、系统运行错误的问题。外部客户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页留言方式反馈给企业市场部门。企业市场部门会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向网站维护人员提交维护的申请。
(二)维护控制部门审查请求。维护控制部门将会从整个系统作为出发点,从业务功能的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对维护要求进行审查和分析,并且对修改后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的估算。对于一些不当的维护,在与管理部门协商下给出修改或撤销的意见。
(三)维护管理员指定维护计划
通过审核的维护报告,由维护管理员根据其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维护计划。对于纠错性维护,可以根据其紧要程度来制定计划。
(四)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测试
维护管理员将维护计划下达给指定的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按照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应该进行严格测试,用来验证维护工作的质量情况。
(五)维护控制部门审查确认维护工作
通过测试以后,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确认,不合格的返回进行修改。通过审核的,交付使用。
电子商务系统维护管理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电子商务才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凯,康亚雄.Dreamweaver CS3 入门提高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3-36
[2]甘登岱.网页设计三合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2-27
作业要求:采用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按照RUP基本步骤进行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设计。 作业提交形式:每个小组提交一份电子版的Word文档
参考题目:
1.2.
3.4.
5.6.
7.8.
二、实训目的
进行本实训的目的是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全面综合的训练,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感性认识;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规划、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B2B或B2C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和实现。理解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各个主要阶段及其主要任务,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主要作用及其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异,要求学生理解电子商务系统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掌握电子商务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和一般电子商务系统体系的基本构成、各个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电子商务系统实施与运行维护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的最后物理实现阶段,对于电子商务系统的质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重要影响,了解系统运行维护的内容及电子商务系统评价的作用。
三、实训主要内容
网上调查B2C或B2B 网站,比较分析其首页设计、页面可视化设计、网站的风格和创意设计、网站的栏目和版块设计、网站的目录结构和链接结构设计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开发、建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热点和前沿问题,理解水平型网站、垂直型网站、综合型网站的主要特征、作用及其核心技术。理解电子商务系统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掌握电子商务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与方法。掌握总体结构、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企业信息门户、安全环境、电子支付与交易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重点及相互关系,理解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整体概念。以熟悉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一部分业务为背景,进行系统应用软件的编码调试和系统测试并对系统投产运行维护管理。对上述实训内容进行整合,并对某一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规划,完成有实用价值的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报告。
四、收获与体会
短短的两周过去了,在这次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很感谢我的学校和老师能够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够对电子商务这个行业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技术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培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这学期开展的这次实训,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进行各个电子商务网站的系统分析,摸索其中的来龙去脉,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实习过程历历在目。
实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尤其是在任务下达之后,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常常令我碰壁,感到苦恼,也正是因为这样,使我对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通过这次实训,我认识到了,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实践亲自动手能让我们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
本实训指导书以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及实现为例进行说明,演示数据统一,前后贯穿为一体。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我们全面理解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知识,并掌握操作方法,而不是独立地学习某单方面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实用性较强,我们认真完成本书实验后,基本上可以胜任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及实现工作。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结构,了解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技术和发展方向。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我知道了基础的电子商务分析的方法,掌握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应用系统设计的内容及方法。加深理解了在课程中、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并使其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而且让我得到了实践的收获。
这次课程设计的时间很紧迫,再加上各方面的经验不足,也遇到很多问题,虽然我通过网上查询,咨询同学去解决我已发现的问题,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但是总的来说,这次课程设计对我很有帮助,让我获益匪浅,使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不小的提高。
[摘 要] 网商时代揭开中国电子商务进入第二代电子商务时代的序幕。电子商务迅速从信息门户切入到行业应用,从单一的信息平台发布升级到以信息流为主导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行业核心业务上来;迅速从线上信息流与线下业务流结合起来,由最初的电子零售阶段、电子贸易阶段发展到网上交易市场阶段。本文分析了一个综合性商厦――南海城市广场在第二代电子商务时代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时对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化需求,并根据南海城市广场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南海城市广场电子商务运营系统。该系统包括:信息发布、网上交易、商城管理、广告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五大功能;并提供与现有“南海城市广场商业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电子商务运营系统与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和整合。该系统帮助企业从原来的单一传统营销模式快速向信息化、规模化和网络化转型,实现传统营销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的融合并进,使南海城市广场这样的综合性商厦保持和提升在周边零售行业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综合性商厦 系统分析与设计 网络拓扑结构 网际商城 网上购物系统
据iResearch艾瑞市场近期调查显示,截至底,中国进行过网上交易行为的企业数量已达153万,而其中传统营销类行业电子商务更是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以其日趋庞大的销售额引起业内外关注。南海城市广场作为一个拥有综合商业实体的公司,在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时比起纯电子化的网络公司,无论在商品供应、营销、配送还是客户体验和信誉上、都更具有实际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及时构建一套适应自身需求的电子商务运营系统,已是南海城市广场继续生存和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目前有很多面向Agent软件工程方法, 包括Gaia方法、KAOS方法, AUML方法等。Gaia方法是一种通用的Agent系统建模方法, 既支持对Agent社会性的分析, 又支持对单个Agent的分析。KAOS方法是对传统的软件工程的一种延续, 它主要研究如何从用户提出的粗糙多义的需求目标中分析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求的基本组件及其交互关系, 以及与实现这些组件相关的各类资源和约束条件等, 采用目标驱动的方式获取用户需求, 可以比较全面地获取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但由于Gaia方法并没有考虑如何更好地进行需求获取, 在系统建模的过程中对整个系统和组织的需求把握不完整。KAOS方法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面向Agent软件开发方法, Agent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概念引入该方法的, 在获取系统Agent时容易产生冗余定义。因此将KAOS方法和Gaia方法相结合, 从组织以及用户两个角度共同来处理用户需求问题, 使其既能够捕获系统的功能需求, 也能够捕获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既能够对目标建立模型, 也能够对Agent建立模型, 从而更加准确的捕获用户需求。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以百货业商务智能系统为对象, 探索了以Gaia方法为主, KAOS方法在需求获取阶段对Gaia方法进行补充的途径, 并借鉴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建模过程, 定义KAOS-Gaia方法的生命周期, 扩充Gaia方法原有的工作范围。
二、KAOS方法与Gaia方法
KAOS方法的目的是为需求工程的整个过程提供一个有效的需求分解、精化、建模的分析方法。KAOS方法以目标为核心分析对象, 通过对需求目标的分析建立需求描述模型。为了使这个方法更接近于风险承担者之间交流和分析需求的方式, KAOS给予一个面向目标的过程。目标易于理解和交流, 它描述了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可以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改进, 它允许进行局部的和渐增的分析过程, 这样可以保持全局的一致性。
KAOS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以目标为核心的分析方法。 (2) 目标表达需求的抽象形式与具有更高抽象程度的Agent相一致。 (3) 目标作为用户提出需求的一种直接方式, 让用户和开发者双方都能够很好地理解。 (4) 通过“HOW”和“WHY”的提问,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分解初始目标, 较好地保证了需求目标的完整性。 (5) 采用多层描述语言, 易于理解、方便修改、扩展灵活。
三、KAOS方法与Gaia方法的结合
KAOS-Gaia方法是将KAOS方法和Gai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同时借鉴现有的软件工程方法和建模语言对这两种方法的一种改进和完善。KAOS-Gaia方法整体包括两大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和系统设计阶段, 所涉及的模型包括目标模型、组织模型、环境模型、角色模型、交互模型、结构模型、Agent模型以及服务模型 (见图1) 。
面向Agent的KAOS-Gaia方法是KAOS方法和Gaia方法在系统建模方面的结合。KAOS Gaia方法在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中建立目标模型、组织模型、环境模型、角色模型、交互模型、Agent模型和服务模型。在模型描述上, 该方法还借鉴了UML进行完善。将两者结合对系统建模具有以下优势: (1) 通过目标驱动的KAOS方法来对系统整体目标进行需求获取, 在需求方面既获取了功能性需求, 也获取了非功能性需求, 建立了目标模型, 可以整体地把握分析的目标是否与用户目标一致。 (2) 目标模型有利于需求变更和软件复用。 (3) KAOS-Gaia将Gaia方法的工作范围扩大, 包括需求获取、分析、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四个阶段。 (4) 根据目标模型可以更完整地获取系统中的环境资源、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环境模型、角色模型和交互模型。 (5) Gaia方法以Agent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角色和Agent之间的关系, 从而避免了KAOS方法本身在面向Agent建模的过程中没有将Agent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不足。 (6) 采用传统软件工程的方法完善Gaia方法在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
四、基于Agent的商务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
建立全局目标模型。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 建立系统全局目标模型。根据系统目标模型, 将商务智能系统的组织分解成:前台收银 (POS) 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中央结算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各个子组织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目标。
建立系统的环境模型。环境是指系统中的资源。对于中央结算MAS中, 费用 (包括费用的各种单据) 、合同 (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 、销售明细 (每天销售的小票或者其它销售单据) 、结算单 (作为供应商的付款凭证) 、促销档案 (根据供应商或者商场的需求, 业务部门或者其它部门会有一定的促销计划以促进商品的销售) 等都可以看成是该系统的环境。
建立初级的角色模型和交互模型。从目标分解以及环境模型中可以分析出和结算单和联营核算目标相关的角色。为了表示这些角色, 采用了一种抽象的、半形式化的方法来描述角色的能力以及行为, 通过定义权利和责任两种属性来表示角色。可以利用角色模式来描述角色。根据角色模型中涉及的协议, 详细地对协议进行描述, 即确定协议的合作者、协议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对于协议的简单描述。
选择和设计组织结构, 并完善角色模型和交互模型。目前大多数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属于串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静态的企业结构和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是适用的, 但是, 在竞争、合作、动态的环境中, 由于串行的计划与控制过程往往滞后于环境的变化, 所以这种方式已不再适用。而且, 在各个角色之间存在着各种交互, 如果采取串行结构通讯量比较大, 构造的系统就会比较复杂。通过分析, 选择层次式的拓扑结构来构造中央结算系统, 而且由于各个角色具有不同的特长, 因此采用工作专业化的控制体制, 即各个不同的角色具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和专长。整体来说本组织将采用基于协调中心 (Coordinator) 的管理模式, 通过协调中心, 实现任意两个实体之间的信息通信, 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协调、调度与控制, 更好的降低了系统的协调成本。
建立Agent模型。根据系统结构设计阶段设计的组织结构, 可以清晰地知道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加上以往系统的设计经验, 将中央结算MAS系统中的Agent分为信息资源Agent、业务活动Agent、计算分析Agent、协调控制Agent和接口Agent五类。在Agent模型中, 确定Agent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Agent所执行的角色的协议和活动属性的定义, 可以分析清楚Agent的工作流程, 从而建立Agent的服务模型 (见图2) 。
五、基于Java的Agent开发框架与Agent实现
由于Java语言天然的平台无关系属性, 采用JADE来开发Agent系统可以增加系统的可移植性。JADE中的Agent采用ACL的语言来实现通讯。ACL中定义了Agent间的通讯目的, 也就是Agent行为方式的描述, 表示发送者希望通过发送该消息而达到的目的。在ACL中定义的描述有REQUEST (发送者希望接受者执行该行动) , INFORM (发送者希望接受者知道这个事实) , QUERY_IF (发送者希望知道是否达到既定的状态) , CFP (需要接受者给出建议和意见) , ACCEPT_PROPOSAL, PROPOSE, REJECT_PROPOSAL表示发送者和接受者在进行协商。
在JADE框架下实现部分Agent系统, 以下列举了实现系统中抽象Agent类, 联营核算Agent类的核心代码。该系统中所有的Agent类都继承了JADE中所定义的Agent基类。
六、结束语
本文采用KAOS-Gaia方法对基于主体的商务智能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采用目标驱动的KAOS方法对系统进行需求获取。以百货业商务智能系统为研究目标, 对该商业系统中的中央结算MAS进行详细的需求获取、分析、设计和实现。KAOS-GAIA方法在整个系统建模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了线性模式。
参考文献
[1]F.Zambonelli, NR Jennings, MJ Wooldridge.Developing Multiagent Systems:the Gaia Methodology, 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September2003, 12 (3) :317~370
[2]Wooldridge M, Jennings N.R, Kinny D.The Gaia methodology for agen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Journal of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2000, 3 (3)
[3]郭峰姚淑珍:面向agent软件开发方法比较与应用原则.计算机科学, 2004, 31 (8) :190~193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系统主体发展定位策略
一、引言
1993年,James J.Moore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Predator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一文,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的概念,即以相互作用的组织和个体为基础的经济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共同发展自身能力和作用,并倾向于按一个或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简单说,商业生态系统包括企业自身及其顾客、市场媒介(包括代理商、提供商业渠道以及销售互补产品和服务的人)、供应商,这些可以看成商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物种。此外,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这些初级物种的所有者和控制者,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相关的物种(包括政府机构和管理机构,以及代表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协会和标准)。
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商务活动,由此所带来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由Moore所定义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所包括的各类主体对Internet应用深入发展起来,这样的商业生态系统在本文中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讨论,讨论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商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当前状况
从1997年到2006年,由CNNIC所发布的网民数量可以看出,上网用户总数呈明显平稳上升趋势。2006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增加了1200万,是2005年下半年网民增长人数的1.5倍。从1997年的仅仅62万人,达到2006年将近12300万人,这日益增多的上网用户,随着对Internet的应用的不断拓展,他们正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交易方。
从1997年至2006年包括com.cn、gov.cn、net.cn、org.cn在内的域名注册发展状况来看,这四类域名的注册数量历年来,均大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到2006年四类域名的注册数发展变化分别是:com.cn从22220发展到389895,gov.cn从1663发展到25527,net.cn从2221发展到56316,org.cn从649发展到20429,这说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是在蓬勃发展的。其中com.cn的发展是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注册商业网站,进行信息发布、收集,进而发展电子商务。
网民数量的发展、各类域名在历年来注册数量的发展变化说明:随着各类物种的不断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形成。
三、中国EC生态系统的主体及在生态系统发展中自身的发展定位策略
1.传统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间的竞争
在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在分工中相互依存,但竞争在生态系统中依然普遍存在,竞争使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不是通常的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的是协作关系,竞争对手不应是敌人而是伙伴。
下面通过企业价值链来分析单个企业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状态。企业价值链是企业内从原材料到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会为最终产品增加价值,另外还需要一系列支持活动来协调生产过程,促使整体效率的提高。一个简单的企业价值链有5个主要的增值步骤:运入物流、运作、运出物流、销售和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Internet向企业提供了许多提高其运营效率并使其产品有别于他人的机会。例如,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的通信功能,将一些主要和次要的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的、更有效率的公司,而这种外包对消费者来说是看不见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Internet更精确地协调价值链上的各个步骤,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用户提供更与众不同、更高价值的产品。借助Internet平台,消费者、企业、价值链上的其他合作企业构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体系。核心企业在这样的体系的发展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当前在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多线并举,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态势。制造业网上销售率和网上采购率出现超高速增长情况,到2004年,企业总销售额中平均17.17%的销售额是经电子商务产生的;企业总采购额中平均有16.67%的销售额是经电子商务产生的。
其中大型骨干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中表现积极。宝钢集团建立了“宝钢在线”电子商务平台,率先实现了网上订货和网上查询,能查询客户合同在宝钢的生产进度、物流运输情况、品质、结算信息。联想已在电子订单、签约、网上支付、电子商务协同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和重要突破。海尔集团早在2000年就建立起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创了中国第一笔网上家电采购;从2000年开始,海尔集团的产品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的订单和支付通过网上实现。
在一个企业利用Internet重构企业价值链时,也不知不觉地构建着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这时的核心企业处于生态系统价值链的核心地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本企业自身自有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明确系统的发展定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具有竞争优势的成员企业,构成具有相应竞争力的生态系统。
2.中间商的发展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买卖双方可以在网络搭建的虚拟市场中直接交易,这样的状况不同于传统市场,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中间商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已变得可有可无。事实上,无论从专业化创建数字化的市场环境、充当专业化的交易经纪人、搜索相关的顾客和产品、物流、结算、信任机制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中间商。下面就以上几方面看一下一些中间商的实际发展定位。
(1)市场创建者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环境,使买卖双方能够在此“会面”,展示产品,检索产品,并为产品定价。如阿里巴巴、eBay.com、pconline.com.cn、priceline.com等。阿里巴巴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网上商贸中心;eBay是一个同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在线拍卖网站;pconline.com.cn根据顾客提供的不同需求和价格给顾客提供关于装配电脑、购买电脑产品等方面的专业意见,从而决定产品的供应;priceline.com是利用Internet来实施可变定价的一类中间商,它的“由你定价”反向拍卖定价系统(企业作为收集需求的系统)是一种独特的业务模式,该模式利用Internet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能力创立了一种为产品和服务定价的新方法;
(2)充当在线交易经纪人,采用这种模式的最大行业是金融服务、旅游服务以及职业介绍服务。如E-Trade.com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经纪商之一、Ameritrade.com、Schwab.com充当在线股票交易经纪人;cn-forex.com是中国专业的外汇经纪网;Monster.com、中国就业网China91.com等这类网站为找工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全国性的市场,同时向雇主提供了全国的人才市场信息。在线交易经纪人的价值体现主要在于节省时间和资金,此外,大多数交易经纪人還提供及时的信息和建议。
(3)google、sina、yahoo、sohu等信息服务商,通过提供搜索相关的顾客和产品成为网络贸易的中间商;
(4)TNT、UPS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中间商,中国物流业物流配送基础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物流信息化技术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订货系统(EOS)、射频识别(RFID)技术开始推广,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已超过600亿元。一些先行的物流企业,如山东海尔集团、神龙集团、广州宝供等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拥有我国最大传递网络的中国邮政也加盟电子商务领域,一些专门为电子商务项目服务的专业配送企业相继出现;
(5)传统银行也积极将自己的服务网络化,结算电子化,成为结算方面的中间商角色,2005年,我国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已完成全国推广应用,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已在部分省区市试运行,移动支付也迅速在广东、浙江、湖南、江西、上海、天津等地推广。一些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电子支付日趋完善,如云网、支付宝、YeePay易宝、网银在线等20多家电子支付公司,2005年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规模达161亿元,比2001年增长100倍[7];
(6)电子商务市场不是传统的直接面对面的交易,这就更是对提供信用认证、质量认证等信任机制方面服务中间商提出需求,全国已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机构60多个,有关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由以上对不同类型中间商,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新的发展趋势的分析说明:不同类型的中间商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电子商务市场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借助新的市场环境,从新的角度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3.管理者的定位
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初级物种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包括政府机构和管理机构,以及代表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协会和标准(在这里统称为管理者).对于管理者,在电子商务这个新兴模式下,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诸如:知识产权保护、远程征税、在Internet上的公共安全、信息技术方面的垄断监管和控制、以及对交易诚信机制的监管等。管理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标准的设立进行相应的监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我国在监管环境构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国务院2005年1月8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将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我国新时期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政策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正式实施和《电子支付指引》的颁布,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对电子认证服务设立了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电信服务规范》、《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06年5月,我国已有17家合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向交易双方发放了250多万张电子认证证书,应用领域涉及网上税收、社区服务、招标采购、网上银行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的逐步形成,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高度重视,以及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日渐成熟,我国电子商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子商务带来了与传统商务不同的新的交易特点与模式,在这个新环境下,交易方、中间商、管理者都应该积极思考自身的应对策略,促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构建,形成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Bakos, Y.The Emerging Role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on the Interne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1(8)(1998)35-42.
[2]Birkinshaw.J Corporate entrepreneur ship in network organization: How subsidiary initiative drives internal market efficiency[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6)
[3]陈贞才任家华: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的经济分析,商业研究[J],2006,7.
[4]Kenneth C.Laudon, Carol Guercio Traver.电子商务——商业、技术和社会[M].劳国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5
[5]洪黎明:电子商务迈向全面应用时代[EB/OL].http://www.cttl.cn/scgc/sczs/t20060912_426065_1.htm
[6]方巍巍朱邦毅:电子商务环境下中间商作用的转变,商业研究[J],2006.1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在有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当信息技术把档案管理和提供利用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以后,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从形式上可以不再与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直接打交道,而是面对文档管理系统,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转而居于系统的背后。[1]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机构和档案职业前景多少存在某种危机感和轻微的恐惧感。于是,我们选择了将档案管理职能向文件管理领域延伸,以此作为信息时代档案管理职能的新定位,并试图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对“文件生命周期”(recordslife-cycle)的全程管理和无缝链接,通过前端控制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由于这种选择直接触动了档案管理和档案学研究的对象与边界,导致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理论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基本理论、角色定位和职责范畴都被不同程度地模糊化或扩大化了,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直接面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概念;
(2)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与管理边界;
(3)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
(4)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5)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性;
(6)双套制与单套制的选择。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野思考上述问题,并通过后续的努力,将上述问题的思考置于管理流程之中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1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概念区分
在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名词术语概念模糊、使用混乱的现象。术语使用的不统一、不规范严重影响我国档案管理的理论研究、实践工作以及国际交流的有效开展。其中最核心的概念———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迄今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区分。在理论研究中较多采用“大文件观”,将两者统称为“电子文件”而不作细分;在特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根据需要自行命名与区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业界早已明确界定并达成共识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文件”与“档案”概念,在信息时代却遭遇随意使用与模糊处理,并因此而衍生出“文档”、“资料”、“记录”等概念,以便在需要时备选和使用,把原本简单明了的事情推向复杂含混的泥潭。
1.1概念区分的必要性
1.1.1理论研究的需要
统一讨论的焦点,这是顺利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国际上,文件和档案在不同阶段对应的术语主要有documents、records、archives。这三个术语应该如何翻译,我国档案界也尚未统一意见,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对records的翻译。主流的观点认为应该将records翻译为“文件”,但也有学者提出应该翻为“档案”[2],更有学者提出应该翻译成其他的术语,如“记录”[3]。事实上,records一词应该如何翻译,并不仅仅是文字使用上的差别,而是折射出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理论中术语概念的模糊与混乱。正是因为我国尚未明确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概念及其实质内涵,才导致翻译时的混乱。在我国,对于电子环境中的文件和档案,人们普遍称之为称为“电子文件”,其理由是两者的界限并不像纸质文件与档案那样清楚。[4]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尽管电子档案是由电子文件转换而来的,但是两者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相同。倘若都统称为“电子文件”,则是忽略了电子档案特有的价值形态与本质特征,不利于正确认识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同内涵与特征;更重要的是,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统称为“电子文件”,在学术交流与讨论中往往会出现混乱局面,不同的研究者所讲的“电子文件”,可以根据各自的理解与需要任意指代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不作明确的区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明确区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概念已势在必行。只有明晰这两个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才能统一学术研究与讨论的焦点,为理论研究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这有利于准确地翻译与引进国外的相关理论,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理论研究提供准确而有用的参考材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理清全生命周期中电子文件阶段与电子档案阶段的研究重点与相关理论,明确档案学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真正建立起电子档案管理的理论体系。
1.1.2实践工作的需要
明确管理边界,这是顺利开展档案工作的重要前提。处于整个生命周期连续管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件和档案,其管理对象、方法及过程均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国档案界的主流思想仍持只有“电子文件”、没有“电子档案”的观念。倘若统称为“电子文件”,那么我国档案部门的工作范围与管理权限就变得模糊不清,反而给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设置了思想、观念以及行动上的障碍。从实践工作的角度出发,亟需区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概念。这一方面有利于档案部门在分清处于不同阶段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内涵、管理边界、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明确档案部门拓展业务边界的努力方向。档案部门针对纸质载体开展现行文件利用的成绩和事实证明,我们的确不需要通过模糊文件与档案的概念来为拓展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因为含混的逻辑永远支持不了清晰的主张。
1.2概念明晰
尽管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管理大不相同,但其生命周期的特征却是相似的。因此,可以参照纸质档案管理的相关概念,对不同阶段所对应的术语进行明确区分:EDMS中流通的是电子文件,其对应的英文术语为electronicdocuments,而ERMS和数字档案馆中的均为电子档案,其对应的英文术语为electronicrecords。
2电子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
前端控制、全程管理的管理原则主张将档案管理的工作起点尽可能地向前延伸,从“文件形成”、“系统设计”开始,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要求尽量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并对“文件”的整个形成过程实行管理控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部门没办法将档案管理工作延伸到“文件形成阶段”,毕竟文件形成部门有其自身的职责范围,档案部门并没有实际的管理权限去要求、控制文件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管理不仅是档案管理,而应是类似于“大文件”管理的宏观管理,或许这样才能做到前端控制。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可以参照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进行思考与确认。
2.1纸质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
在传统纸质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开展始于文件的归档。尽管从档案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客观规律看,“归档”不是文件成为档案的必经环节,譬如一份历史档案,或许它并未经过“归档”也能成为档案;但从档案管理的实际业务流程来看,归档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标志着文件工作的完结,管理责任与权限由业务部门转移至档案部门,也意味着对文件保存价值的认定。因此,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归档”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是明确的文件工作逻辑结点和档案管理工作逻辑起点。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探讨的电子档案管理逻辑起点是针对实际管理流程而言的,以“归档”作为逻辑起点,并非指归档是文件成为档案的必要条件。
2.2电子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
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归档来理解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文件归档,仅指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赋予档案属性并纳入档案管理范畴的过程。[15]但由于电子文件具有与纸质文件不同的特征,如不及时、全面将文件及元数据归档,很可能会造成数据的篡改、损坏或丢失。因此,档案部门有必要将归档工作前移,这样才能实现与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更好地维护档案真实、完整、安全。在广东省党政机关全面推广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归档被分为预归档和正式归档两个环节。在预归档阶段,业务部门按照归档要求最大范围地将文件资料及其相关元数据进行预归档,档案部门对此进行审核、鉴定,最终对具有档案价值、符合要求的电子文件进行正式归档。经过两个环节的“归档”,可以使最终形成的电子档案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形成机关的业务活动,更好地保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由于电子文件具有特殊性,要维护其完整性、真实性,档案部门需要在预归档阶段对电子文件进行审查与鉴定,如不符合归档条件则退回形成部门进行补充完善,系统也会显示所缺失的要素。电子文件预归档后,档案部门对预归档的电子文件具有管理权限,因为电子文件一经预归档就被固化,不可再更改,之后的任何操作都会作为审计日志内容记录下来,档案部门需要对预归档的文件进行维护与审查。在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强调电子档案管理系统(ERMS)通过捕获纳入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所谓捕获(capture),是指将文件或数字对象纳入档案管理系统(ERMS),设定元数据对文件进行著录并将其置于背景之中的过程,从而使文件得到长期、恰当的管理。[6]从电子文件捕获的操作范围、时间、方式来看,捕获与传统归档有所区别,捕获的对象可以是任何电子文件,而归档的对象只是具档案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前者的`范畴大于后者,[7]且二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属于线性流程关系,我们也不能笼统地把传统的归档等同于捕获。但从实质上说,文件的捕获对应于本土化的语言和管理方式也就大体相当于归档工作的预备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并参照广东省党政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与成功经验,可将“预归档”看作国外的“捕获”,这样的理解更加符合我国“本土”情况,更容易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相对应,便于明晰归档或捕获是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对电子档案管理而言,其实际工作的逻辑起点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一致,只有文件业务和管理的相关工作结束,作为文件归宿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正式开展。从实际管理权限来看,相比传统档案管理,虽然电子档案的归档时机有所提前,在实际工作中可表现为电子文件的预归档或捕获,但电子文件的预归档赋予档案部门审查与鉴定的权力,正式归档则是赋予其保存与维护的职责,因此,归档意味着文件工作的结束,也标志着档案工作的开始。
2.3明晰逻辑起点
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从档案部门获得实际管理权限开始的。实际中若没有相应权限,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如把档案管理前伸到文件形成及其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在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部门的工作从文件预归档开始,文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中形成和办理之后,及时将其进行预归档或及时捕获,至此,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有了实实在在的管理权限,即便这些文件还未经过正式归档,档案工作实际已经由此展开。综上,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归档可分为预归档和正式归档两部分,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将预归档看作国外所提出的“捕获”。与纸质档案管理相对应,档案部门从文件预归档环节开始就对其具有实际管理权限与责任,管理工作就此展开,文件工作也就此结束,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的逻辑起点仍是归档或捕获。
3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的理论反思
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已经成为业界普遍提倡和认同的原则和理论,特别是前端控制理论,更被称为“电子文件时代的新思维”。[8]“全程管理原则是指对电子文件从其产生、流转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形成一套无缝衔接、系统完整的管理链条”。“前端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齐全、真实可靠,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该在电子文件生成之初(甚至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之初)就对电子文件进行前期的监督与控制”。[9]
3.1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3.1.1现实中的尴尬
无论全程管理还是前端控制,都是从档案部门的角度出发,强调要从形成阶段开始对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实行管理。然而,这两个理论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尴尬:如果实现了对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那么是将档案部门视为全过程的管理者,此时并不需要强调所谓的“前端”与“后端”,因为它们都被档案部门共同规划和管理着,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而如果强调前端控制,则是将档案部门视为后端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部门对前端的管理在实际上难以实现。因此,这两个理论不仅本身就存在逻辑关系上的矛盾,而且在实践中也存在难以实现的尴尬。
3.1.2实践中的不可行
InterPARES项目的主持人露西安娜杜兰蒂教授在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指出,在从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的形成者和档案的保管员共享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10]也就是说,在实践中,文件的形成者与档案的保管者各有分工、各有权职,双方在实践中并不存在谁领导谁,或者谁管理谁的情况,而是作为不同阶段的管理者,分别承担从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这一完整生命周期的管理责任。对于我国的机关档案室而言,它的工作前接文件形成部门,后接档案馆,正处于整个生命周期的“中端”。一般而言,我国机关档案室与业务部门之间是平等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支持的关系,并不存在领导关系,因此档案室无权对前端的业务部门进行管理;机关档案室与档案馆之间也只有业务交接关系,无权对档案馆工作进行干预。因此,机关档案室无法实现前端控制,更无法做到全程管理,应该认清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枢纽地位,充分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全过程流畅、规范、安全。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档案部门的职责应该是负责电子档案的管理与保存,并从整体出发,积极关注与参与相关工作,而不可能做到针对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或担负起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
3.2机关档案室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定位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档案部门都无法做到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档案部门的职责是保证归档文件真实、可靠、完整、可用。机关档案室既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数字档案馆接收永久电子档案的直接来源,处于整个生命周期“中端”位置的它,更应该具有手明晰的定位。
3.2.1建立极具包容性的档案管理系统
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与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接口是保证电子文件归档原始性的关键,只有最大限度地接收并保存形成单位所移交的文件,才能保证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的作用。因此,机关档案室应建立极具包容性的档案管理系统,接收并保存前端形成的电子文件,并保证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2.2开展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
机关档案室的工作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提供多途径的档案检索与利用服务,为机关管理和机关职能活动提供必要的档案信息支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专业性的档案管理需求与意见;二是要向档案馆移交长期保存的电子档案,确保移交档案的完整性与档案管理的连续性,为档案馆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此外,当下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机关档案室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先行者,可以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有用的实践经验与参考实例,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于机关档案室而言,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更应该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确保从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连续性。
3.2.3积极关注全过程管理
正如露西安娜杜兰蒂教授所强调的:随着InterPARES研究的深入,将继续证明这样一种观点———不采取全程管理的眼光,就不可能保管电子档案。[11]而早在国际档案理事会发布的电子档案管理指南中,也指出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中职责的有限性。[12]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全程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分工协作的过程,档案部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应该具备整体的眼光,为全过程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积极参与电子文件相关管理规范、标准等的制定,做到“全程关注”。具体来说,机关档案室可根据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为前端文件形成部门提出工作建议,为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并为档案馆积累和输送档案。
4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
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部门尤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电子形式载体与传统载体的巨大差异使得信息记录难以具有传统载体的稳定性和固化性,对于以维护档案原始记录性为使命的档案部门而言,这无疑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机关档案室担负着接收和整理电子文件的重要职责。在电子文件转化成为电子档案的过程中,机关档案室在保障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真实性中的作用和责任是重要而有限的。
4.1真实性的内涵
在国际上,以InterPARES项目为代表,围绕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做了许多研究,对于Inter-PARES词典中“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一概念的定义,[13]笔者的理解是:指一份记录作为档案的可信赖性,即档案与它在文件阶段形成时的原始状态一致,没有被篡改或误用。这一理解中的“真实性”是针对档案而言的,这也与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权限与职责相符,即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在我国的研究中,则将“真实性”需求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件在形成过程中的真实,即一份文件客观反映和真实记录了机构业务活动;二是文件在形成之后的真实,表现为文件(档案)在业务活动结束之后的生命周期里未被更改,仍然保持产生时的本来面貌。[14]对应上述概念,真实性要求可分两个部分:一是形成的电子文件在移交到档案保管者那里之前是真实的,即文件的真实性,包括两层含义———文件未被篡改、损坏,以及文件内容真实性即文件所记录的内容是真实、客观的;二是对被移交到保管者那里的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文件在业务结束被归档后,仍保持其原始面貌,即对文件真实性的维护。
4.2真实性保障的内在要求
我国研究中“真实性”所包含的两方面要求实则对应了文件形成部门与档案部门不同的管理职责。对于文件的真实性及文件内容真实性的保证,关键取决于文件形成部门,而非档案部门;对于文件原始面貌的维护才是档案部门应有的职责。保障和延续电子文件真实性的任务是由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部门共同承担的,其中,文件形成部门起决定性作用,档案部门则对“真实性”进行拷贝与维护。(1)形成部门决定文件真实性。首先,文件在生成和办理过程中是否被篡改或破坏,是前端文件形成甚至系统设计与维护的工作,并不是由档案部门决定的,档案部门负责保障归档后的文件不被篡改或破坏,而不能保证文件在形成过程中没有遭受损坏。其次,文件的内容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更应由文件形成单位负责,绝非档案部门可以决定。如果形成单位都无法证明形成的文件是否与客观工作、事实相符,档案部门更加无法去探究前端系统中文件的可信度。因此,文件形成单位负责保证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性,档案部门不应该也无法干预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形成单位给了档案部门怎样的文件,原则上档案部门的职责就是尽最大可能地保存其原始状态,不会因为文件的真实性有一点瑕疵而不予归档保存。形成单位提交的档案是真实的,档案部门得收,即便提交文件的内容不是完全真实的,档案部门也得保存其原始状态,因为这种不真实的电子文件依然是业务工作的真实记录。(2)档案部门维护档案真实性。虽然文件的真实性不由档案部门决定,但文件一经归档成为档案后,档案部门就有义务与责任保证归档后文件(即档案)的真实性,如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档案被篡改或误用的情况,档案部门就需对此负责。从对In-terPARES项目“真实性”定义的理解出发,针对档案真实性,档案部门需要防止归档后的档案被篡改或误用,保证档案的原始状态,以维护其真实性。由此可知,拷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并尽最大可能为电子档案的保存提供合适的环境,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与真实性才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此外,档案部门应对前端文件形成部门给予相对充分的信任,因为不仅仅只有档案需要“真实性”,文件形成单位的工作开展也同样需依赖文件的真实属性。
4.3档案部门对真实性的管理职责
总的来说,档案部门的责任在于固守档案的本质属性,维护电子档案的真实性,而非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并且要明确,不仅应在保存过程中维护档案真实性,还应在为用户提供检索利用时对真实性进行维护。因此,档案部门的职责实际与传统档案管理相一致:第一,在文件归档时验证其真实性,尤其是对元数据的完整性和合规性情况进行鉴定;第二,建立包容性极强的档案管理系统,以更好地在文件归档和档案移交时实现真实性的对接与拷贝,以包容性管理来维护归档文件的原始性,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归档文件的真实性;第三,在未来的保存、迁移、利用中持续地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
5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
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5.1研究概况及其逻辑根源从档案学界的研究情况看,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研究希望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保证电子档案具有长期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电子档案载体技术的天然特性给长期真实性和可读性带来了与纸质载体全然不同的管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设备的依赖性、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易更改性等方面[15]。以此为出发点,国内外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较多研究,其中,从我国的具体研究主题看,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中涉及的保存策略[16-17]、格式要求[18]、合作机制[19]、标准体系[20]、技术方案[21-22]等方面展开,同时也不乏对国外研究与实践的介绍[23-24],以及特殊形式档案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的研究[25]。在上述研究中,目前已经形成仿真、封装、迁移、开放性描述等一系列共识性的管理策略。从总体而言,国内外档案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基本都可概括为“策略性”研究。这一研究的根源在于,使电子档案具有长期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然而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研究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中,档案学界与档案部门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职责侧重和特定的角色定位。
5.2反思档案管理工作原则在传统的和电子化的档案管理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档案管理工作的固有原则,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并非档案界可以独立解决的,档案部门应当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与核心职责;二是档案部门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中,应该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可读性实行维护性的管理。具体而言,在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策略之中,仿真、封装、迁移等措施的根本性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研发领域提出、攻关和实现的,档案界则是通过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选择和应用,来构建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适用策略,从而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其中,档案界的角色是技术的选用者以及策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者,而非关键技术的主要研发者,因此档案界对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贡献主要在于管理策略。以纸质条件为参照,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相似的角色定位。在纸质档案的长期保存中,为了保证纸质档案具有长期真实性和可读性,档案部门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档案实体的物理管控以及档案文献修复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档案不被篡改、信息内容可读和档案实体存续。从根本上而言,档案部门无法决定纸张的使用寿命,因为这最终取决于造纸技术;档案部门也无法决定档案形成机构的纸张选择,因为这取决于档案形成部门业务活动的需要。在纸质档案的长期保存中,档案部门的角色与职责是在获取档案的管理权限之后,将档案放置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维护性管理,其根本目标并非“绝对永久”地保存档案实体,而是通过管理性、技术性策略,尽可能地延长档案实体保存时限,使档案能够尽可能长久地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上看,档案部门对纸质档案长期保存的管理职责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业务部门、技术研发者之间存在明确的角色区分。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与上述情况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在社会技术的发展中,档案部门应该以相对稳定的管理职责与管理方式来应对社会活动方式的多元化趋势,因此档案学界和档案部门都应该找到并明确档案长期保存工作的核心价值与角色定位,从而以具有学科特色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实际工作。在近年国外与国际性的实践中,同样体现着这样的逻辑关系与工作原则:(1)OAIS参考模型。OAIS参考模型的制定者是美国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美国的ERA、英国的Cedars、加拿大的ADRI等项目都以该参考模型为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研究和开发的基础。[26]档案界等保管领域并未研发出这一根本性的架构模型,而是对OAIS模型进行分析与应用,是制定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基于OAIS的长期保存管理模式又体现着维护性的管理思想,比如OAIS模型提倡通过档案信息包进行长期保存,而使用发布信息包向利用者提供档案利用,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包的安全、稳定。(2)Inter-PARES研究项目。InterPARES项目的开展离不开其他学科领域的参与和支持,在电子档案真实性维护与长期保存的研究过程中,该项目吸纳了来自法律、历史、计算机技术与工程、信息科学及化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其提供专业领域的智力与技术支持。[27]档案界从其他学科领域提供的专业知识中,选用与管理目标相契合的技术和方法,明确管理取向与管理需求,制定管理策略。(3)美国NARA云归档计划。美国NARA2014-财年的战略规划明确将云环境下形成和使用的档案纳入管理范畴。针对这些档案,主张研究和推进“云归档”及相关的保存策略。[28]这也反映了“维护性”的管理思想———提倡档案部门在尊重档案形成机构活动方式的前提下,以固有的档案管理原则与方法为基础,形成对前端活动方式具有适应性和包容性的管理策略,保证从既有活动交流方式中形成、固化的档案材料得到及时、有效管理。
5.3对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实行维护性管理
从工作性质上看,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无疑属于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范畴;然而从更深层的内在需求上看,其工作效果却并非仅仅取决于档案部门。档案部门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这不仅根植于档案工作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所致。因此,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中,档案部门应进一步反思自身的根本价值、固有原则、社会意义与实际边界,档案学界则应以此为基础继续开展更具专业意义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研究。
6电子档案管理的双套制现状与单轨化趋势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套制归档与双轨制管理是社会发展迈向信息化时代初期的普遍做法,在主流信息载体从纸质向电子更替的过渡性时期,双套制与双轨制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然而随着技术发展与社会活动方式变化,双套制与双轨制则显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
6.1双套制与双轨制面临的挑战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双套制”指文件归档后纸质版本与电子版本共存,或称“双套归档”;[29]目前档案学界对“双轨制”的定义可以总结为,在文件形成、流转的全过程中,电子形式与纸质形式始终共存,这实际也意味着在文件流转的终端,也将以“双套制”进行归档,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也仍然按照“双套”执行管理,因此双轨制既是文件管理的“双轨”,也是档案管理的“双轨”。一般认为,双套制和双轨制的优势在于,对电子形式而言安全可靠,对纸质形式则便于查询利用、整合共享,二者形成互补的效果。[30]这也是双套制与双轨制得到广泛应用的内在原因。尽管如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对于以电子形式为载体的活动方式越发适应和依赖,纸质形式逐渐成为电子形式的一种“硬拷贝”(hardcopy),双套制与双轨制从以往以纸质为主转变成为以电子为主,这就使得双套制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弊端:(1)资源浪费。从调研中发现,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往往会在文件阶段以电子形式形成和流转,到归档时就将电子形式的文件打印成纸质硬拷贝,再将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时归档,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需对两个版本同时进行维护;而在档案部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时,往往由于电子版本管理不善或未予归档,而又要将纸质档案统一进行扫描,形成电子档案。在这一反复处理的过程中,实际对资源造成了不小的浪费。由于电子档案的管理不善,同时造成重复劳动和存储空间的浪费,而在电子—纸质—电子的转换过程中,期间又经历了并不必要的纸质形式阶段,直接导致纸张资源浪费,也对档案管理人员造成了更大的工作负担。因此,如果能够完善电子形式的管理手段,就能避免出现上述资源浪费的问题。(2)对档案原始性与完整性的管理失效。双套制与双轨制在管理效果上无法实现对档案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有效管理。对于以电子形式形成、流转的原生电子档案而言,通过打印硬拷贝归档,实际造成了背景信息(context)的损失———无法有效保留支撑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的元数据。如此一来,后续对于纸质版本档案的管理,其客体对象都是原始性已经损耗的档案,这种纸质版本仅承载了档案的信息内容。对于原生电子档案而言,只有同质归档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一并保存其重要修改记录和相应的元数据,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的原始性与完整性。从管理流程而言,采用完整的同质流程对电子档案进行收集、保管、利用、传输和移交,是对电子档案原始性和完整性的连续性管理。因此,对于以原生电子档案为主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或领域而言,电子档案管理单套制和单轨制是更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管理方式。
6.2双套制与双轨制的根源分析与转变需求
双套制与双轨制的广泛推行,从其根源上而言,可以说是出于对电子形式载体原始性、稳定性的不信任,因而对电子档案采取相对谨慎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化建设早期,由于电子形式载体管理技术尚未成熟,电子档案瞬间丢失、无法找回,或篡改不可溯的现象比比皆是,相较之下,纸张的稳定性与可控性远远优于当时的电子形式载体,并且纸张的使用为人们所熟悉和信任,因此,双套制和双轨制成为档案管理中的通用方式。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问题展开了研究,提倡以“真实性”、“可靠性”等概念对纸质条件下的“原始性”进行拆解诠释,以此取代传统的“原始性”观念。[31]随着对电子档案真实性问题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形成有效的电子档案真实性问题解决思路与实施技术,电子档案管理者与使用者对于该问题的观念也正逐渐发生变化。实际上,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电子形式这一虚拟化的信息载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电子商务等事务中,数字化信息早已成为业务活动中的主要甚至唯一形式,社会对于这类事务几乎不存在不信任感,对电子形式予以信任在这些领域中习以为常;会计档案管理领域也正积极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化的推进工作,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于12月向多市、多单位发布通知(发改办高技[]3044号),要求各单位组织开展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综合试点工作,据了解,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可见,在以电子形式为业务活动开展主要方式的领域,其对于电子形式信息的信任度较高,也更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改造和应用,推行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对于档案管理而言,随着技术发展与社会活动方式变化,对于电子形式等虚拟载体的不信任将逐渐消退,并建立起稳定的信任感。任何主流载体都不是等到真实性能够得到完全保证,且长期保存问题得到完全解决时才得以普遍使用的,社会选用一种介质作为主流信息载体往往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即满足方便、快捷、可共认等基本要求即可。这其中对于载体实际也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要求,不具有真实性、稳定性的载体是无法成为主流介质的。档案部门对于这种真实性和稳定性固然具有更严格的要求,然而随着电子形式日益普遍化,计算机领域也正不断完善其技术特性,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活动需要。因此,档案部门的专业性管理要求应该通过完善管理策略、优化管理流程、巩固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方法来实现,从循序渐进的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与技术部门共同建立起经过反复验证的技术管理体系与信任体系,为电子档案管理的单轨化提供支撑,从而满足原生电子档案长期真实性、完整性、易用性、可读性、安全性的要求。
6.3国际趋势———电子形式单套制归档与单轨制管理
电子档案的单套制归档与单轨制管理也正成为许多国家机构的趋势。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逐渐推进电子档案的单套与单轨管理,而不再形成或接收纸质档案。(1)美国。8月24日,美国总统办公室以备忘录形式,向联邦各机关发布由管理预算办公室(OMB)和国家档案馆与档案管理局(NARA)制定的《政府档案管理指令》,其中目标1.1和1.2要求分别对电子档案和电子邮件以电子方式实行“单套制”管理:①到,联邦机关将以电子形式管理所有永久电子档案;②到,联邦机关将以可利用的电子格式管理永久及定期电子邮件档案。[32](2)澳大利亚。自7月起,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持续敦促所有联邦政府机构向电子形式的档案管理转型,鼓励其以电子形式形成、管理和保管档案,并在必要时对接收的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扫描,从而不再形成新的纸质档案。[33]上述实践都反映出同一趋势———当电子形式成为主流活动交流方式时,档案部门也应对电子档案实行适应性的全电子化管理。从上述国家的推行力度看来,这对于许多领域而言,既是必然的趋势,也是迫切的需求。6.4推动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化原生电子信息的规模化应用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结果,要最大程度地维护原生数字记录的原始性与凭证性价值,就要实现电子档案的单套制归档与单轨制管理,这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我国,双套制与双轨制管理已经显示出一定弊端,许多领域的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化具有必然性与迫切性。要推动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单轨化,首先应该建立起对电子形式虚拟载体的信任,其次应该加快完善管理策略、制度、流程和方法,在巩固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从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法规体系,在必要领域尽早实现电子档案的单套制归档和单轨化管理。
7结语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方法】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分析07-09
银行电子商务系统分析10-21
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规划07-01
电子商务系统开题报告09-18
电子商务系统操作说明07-25
怎样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11-15
第7章电子商务系统建设09-22
电子商务就业分析06-05
电子商务典型商务模式调查与分析07-18
校园电子商务运作分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