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通用8篇)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篇1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篇2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 日本一改原来以“智、德、体”为序的教育目标, 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1989年2月, 日本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将道德教育的目的规定为“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 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1]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 日本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目的, 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目标, 主张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 尊重个人价值, 注重劳动与责任, 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 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二、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甚至还有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等一系列内容, 称之为大道德教育。而西方国家则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区分开来, 日本亦如此。日本学校也有政治教育, 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严格的界线, 并未被笼统地称作“道德教育”。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得到了确认, 其提出道德教育是把尊重人的精神有效地应用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 努力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 为培养能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而奠定道德的基础。其道德教育内容正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而关于中学生则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 调节适度, 能身心健康地生活。2.有更高目标, 有理想, 有勇气, 有脚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3.重视自律精神, 独立思考, 具有责任感。4.爱真理, 求真实, 期望实现理想。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 发展个性, 以求充实人生。

三、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类型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复杂, 社会职能分化增多。与此相适应, 调节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有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分, 学校教育也包括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私人生活方面的道德意识, 养成其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 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日本更重视公德教育, 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 私德教育主要由家庭负责。

从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的内容看, 日本小学道德教育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日本社会公共生活极为丰富, 注重个人私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公德意识, 尤其是强调具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 愿为国家的发展尽力, 甚至进一步提升到对于全世界的人们具有正确的理解和热爱的心情, 希望成为一个能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

四、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计划的制定

文部省规定, 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其目的, 一是使道德教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 二是使学校道德教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 三是使道德教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 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 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 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学校抓好道德教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 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

与我国一样,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也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等内容, 相对来说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他们的道德教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他们的道德课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 通篇内容都是从具体、细微的方面把学生导向对善和美的追求。如尊重生命, 端正礼貌规矩, 整顿好日常生活, 尊重自己和他人自由, 行动诚实, 热爱正义, 爱护大自然, 尊重美好和崇高的东西, 体贴弱者和不幸者, 理解别人的心情和立场, 爱护公物, 敬爱家中和学校中的人们等等, 都是通过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行为。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关于自身方面的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强的意志, 自主性和责任感, 探索真理, 发展个性;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行举止, 体贴他人, 相互信赖, 健康的异性观, 宽容与谦虚;关于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 丰富情操, 尊重生命, 人类关爱;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 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 正义, 勤奋与奉献, 热爱家庭, 孝敬父母, 尊师爱校, 爱国心, 热爱乡土及世界和平。1977年7月, 文部省颁布《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们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制定, 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学校道德课教学内容。其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科目构成。根据不同的年级段, 将小学所必须实现的28个重点指导项目进行组合, 分别落实到要求层次不同的低、中、高年级, 并且三个年级段的要求和目标有明显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 日本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的特征保证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六、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品德结构

一般认为, 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条件, 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道德情感。同样, 缺乏道德意识支配的行为无论实际产生何种令人满意的结果都不是道德行为。反之, 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 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 都不会有任何行动, 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 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 那只不过是一种伪善, 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 不付诸行动, 依然构不成一种美德。与品德构成相对应, 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对比日本学校道德课教学大纲可以发现:相对于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 他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条目中, 中高年级都增加了考虑、理解、批评、判断等具体要求, 如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 正确理解物质和金钱的价值, 不盲从他人的意见和行动, 考虑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经常反省言行, 深思熟虑地行动, 创造新的观点和方法, 认识常规和规则的意义, 正确理解权利, 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恰恰是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提高的根本方式。

七、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拓展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受西方国家影响, 重视通过情感等潜在因素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 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 具有隐性化特征。如除对于授课教师在仪表、语言、职业道德上有严格要求, 利用潜在因素影响外, 日本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还明确规定了应培养学生具备的思想品质。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 从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来说, 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 又有了新的拓展, 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 “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 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 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他们所说的个性, 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 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 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 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 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 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 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 并且通过修订学校教学大纲, 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 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 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 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 (小) 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 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 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用的人”。在他们看来, “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 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他们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 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 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 树立日本人的形象, 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以取得国际信任。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或许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一些调整, 一方面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分层, 使之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借助于理性的力量, 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精神, 以便进行道德选择。同时要加强道德规则教育, 改变那种“理想泛滥, 规则贫乏”的局面, 充分发挥道德规则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聂火云.中日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新余高专学报, 2002 (12) .

[2]石勰平, 张倩苇.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及其特色.比较教育研究, 1995 (9) .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篇3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基础上,提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几方面可能价值延伸,并对功能导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40-01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73-03

一、背景与基本意义

教育信息化需要有相关标准的建设,来借以引导、规范及评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条件建设的高潮以后,受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如何建设”转向“如何运用”,并对“如何用好”有极强的期待。标准建设如何迎合这一需求并肩负起其应有的职责,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考察国内外情况,教育信息化领域乃至教育领域内有许多标准。国际上流行的SCORM,LOM标准和我国的CELTS-3标准皆为技术标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自行制定的标准也大致为硬件条件标准,如人机比例如何、网络带宽多少、服务器如何等。此可称为条件标准。

也可以看到,教育领域内有些标准指向教师或学生等主体的行为。如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出的课程标准是指向学生行为的,[1] 一般表述为:通过某项具体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何种品质或具有何种能力。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 一般表达为:具有合格教育技术能力者应该如何如何等。此类标准是直接指向实施效果的,因此可称为效果标准。

就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订而言,条件标准不能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且因技术条件的迅速变化而非常不稳定,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而直接指向效果的标准又过于抽象,不利于实施和评估等操作。本项目提出,介于条件标准和效果标准之间还应该有一类新的标准,即功能导向的标准,简称功能标准。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起草上,功能标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在现有管理职能条块如教学、教务、安保等的基础上提取指标,将标准的指标体系与现有教育管理机制配合起来。

项目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性研究,对“功能”的理解逐步加深,对“功能”与管理职能条块分工状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对“功能”所产生或者发生的数据及交换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的大致轮廓,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功能标准将目光放在具体的管理或服务功能上,并以该功能下基础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作为标识该功能应用情况的依据。带来的意义是,它以基础数据的产生向下对基础条件提出要求,与既往惯常的条件标准联结起来;以基础数据的产生和积累向上对效果发生映射,较好地连结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实践状态及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功能标准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使其与现有教育机构的管理职能条块相对应,带来的重要意义是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纳入各个部门常规工作的范畴(或者可以看作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尽管我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机构划分有所不同,但所辖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共通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功能标准指标体系,将使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计划、实施、检查等环节都与各类常规工作的执行和管理高度一致,因此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方便性。进一步看,或许我们可以将功能标准的制订看成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由初创走入常规,成为经常性工作的重要标志。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并有效推动它的健康发展,目前拟进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功能标准研制,包括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中学、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管理机构序列标准的研制,并推动相关建设。

二、功能标准下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能价值延伸

1.指导教育单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功能标准改变了既往围绕对象的编目思路(如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采用与具体管理职能或服务“功能”相配合的编目思路,可以为学校等教育单位提供各具体职能下信息化建设指导,使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有章可循,对信息化发展较好的学校来说,此标准也成为其进一步完善或进行更好建设的参考基准。

2. 规范软件开发

标准体系将成为相关服务软件开发中的功能设计、数据生成与交换的直接规范和起始标准,也较好地解决了相关软件开发中功能设计的盲目性。

3. 将数据归还给主人

功能标准要求任何产品都必须在应用过程中生成指定的基础数据,为将这些数据传送给教育部门专有的数据平台提供可能。这将改变基础数据被软件供应商据为己有的现状,将数据归还给它本来的主人——教育部门。这将使学校或教育管理机构摆脱对软件供应商的依赖,提高对优质软件选择的自由性。

4. 积累数字痕迹

在功能标准的思路及提供的规范下,管理及教学等各类教育活动中的更多过程性“数字痕迹”信息将比较容易被集中起来,而不是如过去只积累一些结果性信息。以教学为例,所谓数字痕迹包括师生及生生交流情况信息、课程作业提交及质量信息、课余活动参加情况信息、过程绑定的教学系统(如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记录、某些知识点绑定学习支持系统的学习过程记录等。这些过程性数字痕迹将是上述基础数据库中的宝贵资源。

5. 形成基础数据库

各地区各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中所形成的基础数据,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6. 支持教育评价

基础数据库可以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更多准确可信的依据,通过记录每一个学生、教师及教育单位的发展状况及过程,成为评估学校业绩、支持各类学业评价、优化教学过程乃至评测学生学习风格等的重要依据。可以使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的想法得以更好地落实。

7. 支持政府监管和决策

基础数据库可以支持对教育实践及发展状况进行有效和可信的监督与管理,在国家和地方等不同层面上,支持政府决策。

8. 为社会提供增值服务

基础数据库还可以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包括高校招生等升学评价、服务软件设计开发、青少年发展相关基础研究等等方面。

三、后续建设预计

在功能导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制订并发布后,将有第二阶段的建设任务随之而来,大致包括:

第一,项目的推广应用,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落实并向教育服务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宣传,针对具体地区、学校类别,给出建设方法及建设周期的指导。

第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价值的发挥,相关研发还包括数据交换标准制订、数据共享方案制订与实施、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与应用、专用网络系统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及建设、基于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挖掘与利用等许多方面。

第三,基础数据库的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

第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教育应用方式的推陈出新,需要以约五年为周期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进行增润和修订。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次浪潮”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当前这个时间点上,在功能标准层面上考虑问题是适当的。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经验积累,这是认识“功能”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又要求我们有前瞻的目光以正确引领它的发展方向。

具有三十年改革开放经验和十余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我国,理应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独具特色的建设,走出简单借鉴或抄袭国际经验惯习,借助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更进一步,为世界各国作出表率。

回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第一个快速成长期是初始期,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重点是设施设备的配备,可以称其为“条件建设期”;第二个快速成长期是“整合”概念引导下的实践,关注如何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可称其为“应用推广期”。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事业中的重要部分。此外,管理从来都不是独立的活动,必然和其他活动伴随在一起,就教育管理信息化而言,必定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相伴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成就,必定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鉴于功能标准在理念上的突破和带来的巨大应用意义,在学理上的清晰并日趋完整,它或许会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青春成长期步入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而可能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次高潮的标志。假如这个时期到来了,它可以称为“科学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年发.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科课程标准[S].2004.

简述成本管理的意义 篇4

简述成本管理的意义

1 成本管理控制的基本理论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具体是指在产品的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还有售后服务的一系列过程当中,对其所有耗费产生的制造成本及其费用所进行的管理工作。而企业参照预先建立的成本的管理目标,对影响成本的因素以及条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调节措施从而确保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是成本控制。该过程是利用系统工程原理计算企业在生产以及经营过程当中的耗费,并对其进行调节等,这是一个及时发现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对企业的内部潜能进行挖掘的过程,也是寻求企业成本降低的过程。

2 传统成本管理控制观念与现代成本管理控制观念对比

企业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着,这意味着企业也在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现在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在当下的经济大背景之下,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现代的成本管理控制手段与传统相比有以下的不同:

首先,不同表现在成本含义方面。传统的成本含义仅仅指的是包含产品直接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应分摊的制造费用等,而把其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但是,应当看到,企业当下所需要应对的压力是空前的,企业的生产决策亦或是投资的失误往往也是因为仅仅是只考虑了制造成本所致的。更加宽泛的成本不单单指制造的成本还应当将开发设计成本以及使用、维护、废弃成本加进去。也就是说,成本的管理控制就是要对发生在几个环节的一切成本进行管理以及控制。

其次是从节省成本到避免成本的发展。节省成本,这是传统的对成本进行降低所采取的一贯方法,也就是采取节能等的方法。但是,应当注意到,这样是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的。处于大背景下的企业应当采取的应该是从根本上来对成本进行避免的方法。现代的适时生产系统便基本上可以是企业从根本上实现成本的避免。避免成本,这个思想的主要中心点就是重视事前预防。对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进行规避,以此来达到成本管理控制的最终目的。

最后,现代的成本管理控制手段更加注重对于时间的把握。时间是价值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点。面对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对企业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对设计时间的缩短以及生产时间的缩短等方面进行成本投入是极其必要的。

3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现状

面对现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成本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并且已经以其实际的情况为参照,进行了相关成本管理控制手段的制定。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由于传统的管理控制手段的桎梏,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呈现出以下的情况:

首先是仍有一些企业成本战略思想的匮乏。它们在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中的中心都是产品的生产过程,换一句话说,它们仅仅是对于生产成本进行了管理控制,而并没有将内部的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考虑,更不必说重视企业外部的价值链了。面对现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显然这样是没有办法达到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的,更不必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了。同时,资金沉淀这一现象也会因为没有将生产以及经营进行合理高效的统一而出现,这样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以及资金的周转,企业效益也会大大受损。

其次是一些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手段相对滞后。成本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是一个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必要条件,但是相当多的企业还是处于成本管理控制的手工操作阶段,这便很难达到上述的要求了。

最后便是企业缺乏成本管理控制市场观念且企业的员工淡薄的成本管理控制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成本管理控制的许多点都没有把握到且许多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企业经营效率的体现便是成本,低成本便是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尽量较为多的产品以及服务,这从一定意义上就是意味着高效率。但是,企业应当认识到高效率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效益。且不可置否,长期以来,人们都大多存在一种偏差DD将成本管理控制认为是财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负责范畴,认为企业的成本乃至企业的效益都应该是财务部门亦或者是企业的领导来进行负责的,这也就最终使的相当的企业员工不明白成本管理控制,员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还有怎样控制这些方面的问题并无兴趣,其成本意识大多较为淡漠,所以没办法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内部出现浪费现象,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也就失去了管理群体。在这样的种种条件之下,其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了。

4 成本管理控制的加强对企业经营的意义

成本管理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对成本管理控制的积极组织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及时地改善从而达到全方位提升企业素质的目的。众所周知,企业的成本水平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息息相关。

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现代的企业的已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而是在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上着眼,取得自身的长足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大量地消耗资源是我们发展的手段DD高成本低盈利等严重对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制约。

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要求了现今的企业将产品成本进行降低置于重要的地位,要将对成本管理控制的加强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一点。企业应当做到以成本管理控制来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促进,用这样的手段来达到最终的目的DD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整体素质。对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以合理的和切合自身实际的活用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企业管理行为的本质。成本管理控制是企业生产发展乃至利润增加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企业也只有运用成本管理控制且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控制才会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成本管理控制的加强对企业经营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了以下方面:

首先是成本管理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成本的管理控制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企业只有将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才可以保证其迅速的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降低成本可以实现售价的削减,这样便可以实现销量的扩大,也只有实现了销售的扩大,才可以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经营基础,才可以保证企业有力量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提升并寻求新的发展。在成本已经失去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盲目的发展是当今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这样会使得企业失去抵抗能力。

其次,成本管理控制的加强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方法。企业的产品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它的成本管理控制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一定要通过成本管理控制的手段。成本指标是综合指标,成本指标不单单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反映,同时也是企业生产总消耗水平的体现。企业的生产水平以及技术水平还有管理水平无不在成本管理控制中极大体现。

最后,成本管理控制的加强也是企业控制各种劳动耗费的主要方法。成本是对一个企业的生产耗费乃至工作质量的一项主要的经济指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的一切劳动耗费是都会在成本当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的。所以,对其成本管理控制的加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起到对该企业劳动消耗的控制作用。同时,成本还可以反映一个企业所产生的一切损失以及资源的浪费,这些也完全可以经由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的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求得自身的大发展。成本管理控制是企业生产发展以及增加其利润的关键,企业只有运用成本管理控制,才可以对其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充分的保证。成本管理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同时成本管理控制也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确保企业效益的增值乃至加快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等方面的意义都是极其重要的。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篇5

简述环氧地坪漆涂装的要求及其意义

为获得使用性能良好的地坪涂料涂装,如良好的附着力及耐磨腐蚀性、耐久性、抗重压性能等,施工时往往需要将底涂、中涂、面涂配套使用,以满足多重性能要求。

一、地坪涂料涂装系统之底涂

基面经过表面处理后,第一道工序是涂布底漆,这是涂料施工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底涂的目的是在基面与随后的涂层之间创造良好的结合力,补强基础,稳固基面残留的尘粒,且对基面的潮气和碱起一定的封闭作用。油性地坪涂料底漆漆膜致密,对基面有较好的封闭效果,但其透气性差,当应用于潮湿基面时,容易出现地坪涂料漆膜被地下水汽压力顶起而剥离的情况。水性地坪涂料底漆没有油性的那么致密,一般具有微孔结构,能释放地下聚集的水汽压力,在潮湿基面也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如双组份水性环氧地坪涂料底漆对混凝土基面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近年来在潮湿混凝土基面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根据基面材质和表面状况正确地选择底漆品种及其涂布工艺,能起到提高涂层性能,延长涂层寿命的作用。一般对用于地坪涂装的底漆的要求为:

1、应与基材有良好的附着力;

2、本身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3、对底材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和不起坏的副作用;

4、能为以后的涂层创造良好的基础;

5、不能含有能渗入上层涂膜引起弊病的组分;

6、具有良好的施工性、干燥性。

二、地坪涂料涂装系统之中涂

在地坪涂料涂装体系中,中涂层是介于底涂和面涂之间的涂层,砂浆层和腻子层都属于中涂层,一般由多道组成。中涂层一方面可以找平基面,对基面实行进一步加工;另一

方面可以增加地坪涂料涂装系统涂膜厚度,提高承载能力与涂层使用寿命。如需抗重压、可在涂层间铺设增强材料,如玻璃纤维布。

一般对砂浆层的要求是:不能对基面和底漆产生不良影响,如咬底、侵蚀等,且不能含有能渗入面涂层引起弊病的组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如压缩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等;具有良好的施工性、干燥性和打磨性。中涂层用的地坪涂料应与所用的底漆和面漆配套,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耐久性应与面漆的相适应。刮涂是砂浆层和腻子层最常见的施工方法。根据砂浆地坪涂料的黏度情况又时也可采用镘涂施工。如果要求砂浆层施工厚度在3mm以上,多采用无溶剂砂浆料,用压砂工艺施工,用抹光机抹光,该工艺可一次施工达3-5mm,免去了多次涂布的繁琐工序。如果基面较平整且无需耐重压,可不施工砂浆层,而直接施工腻子层找平基面,这样造价会比较经济,但使用年限会比施工了砂浆层的涂装系统略短。为了获得良好表现效果的面层,中涂层完工以后一般需要打磨、吸尘,再涂布面漆。

三、地坪涂料涂装的设计意义

地坪涂料只有通过涂装过程,形成了涂膜,才能发挥其作用。涂膜的质量取决于地坪涂料和涂装两者的质量。优质的地坪涂料如果施工不当,就不能得到优质的地坪涂膜。如果涂料品种选用不当或者涂层配套有问题,也不能得到性能油亮的涂膜,达不到预期的装饰和保护效果。

1、辨识使用要求和使用环境:地坪涂料涂装首先要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使用使用环境要求。地坪涂装主要是装饰、保护、功能和特殊要求。对基面状况、材料及配套、施工环境要求等作充分调查和实地勘察,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

2、选择最佳地坪涂料和最佳涂层配套方案:地坪涂料是涂层的主体构成材料,决定了涂层的基本性能。功能涂料品种及其配套使用由使用要求和施工环境、施工方法等决定,应在充分辨识使用要求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工业地坪涂料品种。地坪涂料的配套及涂料和底材

之间的配套,各涂层之间涂料品种的配套、涂料对施工方法的适应性、选用适宜的辅助材料等内容。地坪涂层一般都要求承载、耐磨并具有相应的功能,其底、中、面涂层的作用不同,科学合理的配套尤为重要。

3、制定适当的施工工艺:依据选择的涂料品种、施工环境、基面状况、涂层质量要求等制定最适当的施工工艺。

4、达到最优性能价格比、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涂装系统设计方法既不能太低,达不到用户要求,但也不能太高,增加工程成本,造成浪费。要体现功能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以能满足用户适用要求为准,达到最优性能价格比为目的。下面以环氧薄涂型地坪漆涂层系统的详细介绍,地坪涂层系统的设计是要通过与客户沟通,现场考察分析了基面状况,了解了施工要求之后制定合理的方案。薄型地坪涂层系统指的是经过多道涂装,形成厚度为0.2~0.5mm的地坪涂层。

起到装饰、防潮、防尘等作用:(1)薄型涂层的系统结构基础素地、底涂层、腻子层(或砂浆层)、面涂层。(2)涂层特点:a.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美观、防尘;b.预计面黏结牢靠,耐磨耐用,耐一般化学品的腐蚀;c.施工速度快且维修方便;d.适用于轻度载荷地坪。

3、主要施工步骤:a.基面清理打磨,要求较平整、干净、干燥;b.涂刷混凝土加强型底漆,要求均匀、无遗漏、渗透1mm以上;c.抹刮环氧腻子两遍;d.细磨、除尘;e.喷涂或辊涂薄型地坪面漆两道;f.自然养护,通常需要七天(养护期内最好不要使用)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作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也从单一的职能管理逐渐向综合管理演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做事,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主要是控制人,把人当成一种工具和成本,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关心人,关心人本身、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自觉自发地发挥最大能量,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另外,人力资源工作把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去。

现阶段一直在讲企业转型和科学发展的问题,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是能够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二是在降低各类成本消耗的基础上使利润最大化;三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主观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企业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员工具有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凝聚力,让员工快乐工作;可以使员工进行自我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最终使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

HR在企业中应当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在老板面前,努力做老板的军师、参谋长;在员工面前,努力做员工的师长、贴心人

首先要是一个人力资源专家,做好老板的顾问、军师,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对各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和设计;根据岗位招聘配置合适的人;根据企业和员工情况建立培训体系,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的途径;设计合理的薪酬体

系;设计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企业和员工的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管理。

HR要作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起着和谐劳资关系的作用。

都说HR是夹心饼干,老板希望HR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希望员工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员工希望企业能给自己更多的福利待遇,希望付出和得到成正比。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HR要面对人情、事理和规章的判断,这就要涉及合理和合法的问题,这就要求HR具备高度的情商和智商来平衡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在保持企业最少成本的基础上保障员工的满意。在工作中应努力实现人本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幸福感。

幸福的员工最终会成为忠诚的员工,忠诚的员工必将带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是HR的一项重要课题,我的理解是HR要有一种崇高的思想,要有“承担社会责任,享受快乐生活”的理念,具体到实际工作当中就是,一是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对自己有清楚和深入的认知,帮助其客观分析自己的技能和优缺点,提高其对自己工作的兴趣,保持快乐工作的状态,使员工从“要我做”转变到“我要做”;二是解决员工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基层年轻员工背井离乡来到广州工作打拼,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单调,吃住环境条件都不如家里,一段时间后脑子里都是“空虚、寂寞、孤独、累”,作为HR有责任来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当中的困难,使员工真正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上述两点做到了,我相信必将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幸福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工具,设置为成本,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把人当作一种资源,强调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实惠和经济效益。

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从员工的监督者转化为员工的服务员,过去代表了企业的意愿和利益,现在则更多地成为员工利益的代言人;从过去的执行层转化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决策层的顾问。

对于有志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年轻人,一定要做好个人定位。

职业如何发展主要看如何对自己定位,怎样的定位就会决定自己站在怎样的层面,怎样的层面就会决定企业对自己怎样的认知,这将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简述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篇7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公民教育

1. 创设“公民生活”彰显公民教育的民主气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学生自由、平等、民主与权利,学校就需要将学生生活向公民生活推进,给校园生活创设“公民生活”的氛围。在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氛围的营造,以礼、乐、诗等为工具营造特定情境,使人们在情境中感受情意流动,受到感动与激发,从中体会与感悟价值与意义。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学校需要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生活,必然能让学生感受民主,感受平等。这既有利于学生走入社会后参与经济与政治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又有利于他们参与公民社会建设,促进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公民生活”中学校、教师、学生都是表演者,而不是观众。“公民生活”的氛围,不只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体验、一种进行的状态。对于“公民生活”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保持活动的节奏,有计划地安排活动,从一而终,持之以恒,让活动成为一种惯例、一种生活。

2.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活动。

公民意识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锻炼。只有将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行统一。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公民意识教育才更有感染力,才能逐步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和水平,继而自觉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最终使公民意识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改变“重理论,轻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断开拓公民教育的新领域,拓宽大学生成长的空间。例如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勤工助学、社会公益劳动等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公民教育工作体系,以此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生活,逐步培养其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处于网络时代,学校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同时展现了先进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但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使用者自身的外部形象都消失了,唯有思想道德形象在运作,加重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分量。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量大,来源广泛,传递及时,更加需要提高师生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分辨、选择能力。只要校园里正气占上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就能创造出网络道德建设的新境界。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什么格调、什么层次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素质的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许多新观念、新信息、新思潮涌入校园,为防止滋生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我们要很好地利用校报、网络等载体,开展生动活泼,集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各项活动,形成良好风气。学校历来是社会上各种思潮斗争的晴雨表,在这块阵地上,一定要形成一个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对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与消极丑恶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扶正祛恶,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强对学院报纸、网络、刊物、广播,以及各个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要把好关,定好向,使校园文化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环境。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公民教育的意义

1. 加强学校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公民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法律意识水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这些价值导向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要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我们就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公民教育。

2. 加强学校公民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公民意识教育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环节和有力支撑,也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当公民具有较高的公民意识并熟知政治规则,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发展政治文明,需要从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和培养民主政治观念两方面推进。培养民主政治观念,对于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没有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就不可能建立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只有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没有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有效地实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说明公民意识对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3. 加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如此才能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提高每个公民守法的自觉性,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保证国家法律制度全面、及时、公正地实施。公民如果没有公民意识,就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公共权力就不能受到有效制约,就会产生各种腐败现象,法治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4. 加强学校公民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需要。

我国具有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但传统儒家道德观长于家庭伦理,而短于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重私德,轻公德,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公民道德意识的教育是片面的,公民的道德素质是不完整的。要着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我国还是一个受封建传统道德影响很深的国家,传统道德的两重性在现代公民身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如何进一步传承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果,克服其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并且与时俱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5. 加强学校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是相符合的。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与公民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的缺失有重要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封建意识对人的思想的束缚根深蒂固,公民意识的形成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也同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没有进行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有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且还需要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保障。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公民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基础。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摘要:多元文化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教师通过探索多种形式, 改进教育方法等加强学校公民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校公民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赵祥麟, 任钟印, 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邵宝龙, 李晓菲.儒家伦理和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民防教育深入学校的意义与途径 篇8

摘 要 在学校开展民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落实《人民防空法》和《国防教育法》的实际行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防力量的来源和基础。学校应当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好学生民防教育普及工作。

关键词 民防教育 学校意义 途径

2016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他亲切会见了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在新形势下,人民防空是国家战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关系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我们不仅要把人民防空事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之中,更要始终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并将这项工作摆在战略位置,与其他工作同步抓好。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人民防空事业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建设发展方式,在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成为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发展开创人民防空事业新局面。

民防担负着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任,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公益事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云南鲁甸地震等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民防建设,普及民防教育,提高公民民防意识,是关系国家安危、战争胜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既紧迫又严峻的重大问题,是党和政府必须始终关注的大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学校来讲,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从培养青年一辈的学生着手,教育、唤醒民防意识淡薄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从而提高全社会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一、民防教育概述

国际民防组织是在1931年成立的“日内瓦区国际协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2年后成为政府间组织。目前共有49个会员国和10个观察员国,并将每年3月1日定为国际民防日。

美国、瑞士、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普及民防教育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纵观国外民防教育,总结归纳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公民的民防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的实用技能,增强公民的危机应对能力;注重因人施教,分阶段进行教育与培训;在普遍接受民防教育的前提下,按照公民从事的工作和应急时承担的任务相对应分类实施教育与训练。

国家通过民防教育,普及民防基本知识和技能。民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防的任务、地位和作用,现代高技术空袭兵器和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性能及防护措施,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疏散掩蔽、自我保护、自救互救的本领等。

二、民防教育深入学校的意义

在学校开展民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落实《人民防空法》和《国防教育法》的实际行动。

1.普及民防教育的突破口在学校

在校学生是民防教育的主要普及对象,按照年龄可以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受年龄、认知、体能等方面的限制,针对中小学生的民防教育更偏重于结合安全教育进行民防知识介绍,要求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自救方法,在应对危急状况时首先自救,具备基本的应急防护能力。

对于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来讲,随着年龄和智力的增长,他们在生理、心理、体能、认知、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日渐成熟,不但更容易理解民防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更能够接受民房基本技能的培训,不但能够掌握自救的基本技能,经过培训,还可以成为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民防志愿者,一旦发生战争、重大灾害事故,接受了民防教育的大学生不但能够自救,更能够帮助更多的民众。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也是人民防空力量的源泉和基础。每一个接受了民防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必将是我国普及民防教育的一粒种子。如果能够借鉴国外开展民防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在学校深入开展民防教育,将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2.开展民防教育是学校应有之义

一方面,学校永恒的主题就是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四个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那么接受了系统民防教育的学生,储备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救逃生技能,懂得了应急疏散避险方法,能救助一般遇险人员。他们毫无疑问地具备了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具备了民防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将更具竞争力与影响力,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学校的重要使命。学校应当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国家民防事业发展,普及民防教育等提供服务,这是学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学校开展民防教育的途径

民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丰富的知识性、显著的实践性等特征。因此,在学校深入开展民防教育,切入点很多,形式、方法多样,既可以开设独立的民防类课程,也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体育等其他课堂;既包括有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理论知识讲解,也要有应急疏散、救护逃生等实际操作演练。在普及民防教育的过程中将集中学习与平时的学科渗透结合,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民防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要使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才,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不仅要学好数理化等课程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民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互相契合的,都是在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民防知识,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以民防知识和理念为载体,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言之有物。结合了民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的“四有新人”。

2.民防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

成长在当今社会的青年学生,面对的是稳步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他们国防意识淡泊,认为战争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目前学校的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设立专职军事理论教师的学校几乎没有,在校学生一般在入学后参加8~10天的军训后,再上几次军事理论课程就基本完成国防教育培训了。

2008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26条中指出“要把人民防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国防教育中”。民防与国防二者在教育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通,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学生学好民防知识,有利于增强国防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另一方面,民防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起到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的作用,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更利于国防教育的开展。

3.民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民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中的技能部分需要依靠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比如消防、紧急疏散、应急救护、逃生等部分可以和体育类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既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也解决了民防教育中理论宣讲容易、实际操作难以开展的问题。有些学校已经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在开设的救护与逃生、野外生存等课程中涵盖有心肺复苏、外伤紧急处置等内容。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用来组织全校或全年级的紧急疏散演练等。

4.民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各类竞赛:民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民防教育手抄报比赛、个人防护器材制作、急救包扎等小型比赛。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国防形势分析报告会,观看国防教育片,参观人防、民防工程,观摩消防官兵训练,组织紧急疏散演练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民防志愿者社团,以社团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培训和民防演练。通过实践活动,让民防知识走出书本,真正变成与学生的生活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更利于民防在学校、社会的普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防力量的来源和基础。学校应当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好学生民防教育普及工作,指导学生掌握现代防护基本知识和技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能迅速地开展自救和互救,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对未来社会的安全负责、国家的发展负责。接受了民防教育的学生,将成为全民普及民防教育、提高民防意识的火种,带动全民民防教育的普及与开展,最终形成全社会关注民防、宣传民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郭芝灵.学校《人防知识与安全应急》教育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7).

[2] 颜小明.大力推进新形势下城市人民防空建设科学发展[J].国防,2011(6).

[3] 李扬.90后地方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A地区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4] 姜春英,程洪贵.论加强高校的人民防空教育[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 李常竹,等.发达国家如何进行民防教育[J].生命与灾害,2011(9).

上一篇:会议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对策措施类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