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制约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条件制约(精选8篇)

条件制约 篇1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

(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二)资源环境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

势。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

2)。


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民间投资额(亿元)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占全社会投资比重(%)62.0 56.9 52.6 58.2 46.6
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

(四)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西方经济学家丹尼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提供最终产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就有机会提高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就有可能获得递增的报酬。
浙江是“资源小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两

头在外”(即资源和市场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产的产品有20%销往国外,50%销往省外,仅30%在省内销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对商业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历来有重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自发地办起了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资源趋向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市场的领先发育,继而引发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甚至可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大省”通向“经济大省”的独特发展道路。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浙江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引进来”(在本地大办市场)和“走出去”(出外经商,或创办外地市场),如今浙江省内市场和外地市场的成交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1978年以来,各类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场4347个,总成交额3606亿元,连续9年列全国第一。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产品、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等商品成交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拥有摊位24350个,成交额已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市”;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领带、诸暨珍珠均占全国交易量的80%。
到1999年底为止,浙江专业市场已在外地开办分市场30个,在国外开办市场3个。漂洋过海办市场,成为浙江农民“赚洋钱”的又一条捷径。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联酋、俄罗斯、匈牙利、喀麦隆、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已创办或即将创办自己的市场。

四、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兴旺的各类商品市场为浙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以贸带工、以销促产,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经济如此充满活力。浙江发展特色产业有的是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的是原来没有丝毫基础,但产品小而专,投资少、上马快、资金回收快、凭借市场信息灵即可赚钱的轻小型产业。
服装、丝绸、茶叶是最具浙江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全国纺织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浙江的服装、纺织业可说是一支独秀。如今浙江服装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近40%,浙江服装企业在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装业三巨头“茉织华”、“杉杉”、“雅戈尔”同样也是全国服装业三巨头。一省有2个城市(宁波和温州)都一年一度举办“国际服装节”,争创服装名城,全国也唯有浙江。
温州和台州地区是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区。温州目前已建有30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如龙港的包装印刷、平阳的皮鞋、温州的服装、乐清的低压电器、瓯海的眼镜、永嘉的桥头纽扣等,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均在30%以上。


五、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
历史上,浙江企业具有“轻、小、集、加”的特点。即轻工业为主、小企业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的增加,特色产业的发展,浙江企业的特点越来越表现出“轻、小、民、特”的特点。
浙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居第二位,属工业领先省份。浙江工业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轻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与市场联系紧密。浙江是工业结构轻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62.8%,重工业只占37.2%,而且相当部分重工业属于轻小型的机电、金属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轻型工业对企业规模的要求较低,因此浙江小企业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业小企业占企业数的99.8%,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
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更适合搞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如今,浙江的小企业已经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加强了专业分工协作,许多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浙江工业的特点还突出表现在非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比重大,个私经济发展基础好。在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占89%,其中个私工业占45.6%(表3)。浙江个私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在全国最大私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有数量也列第一。温台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甚

至超过90%。民营经济大多决策迅速、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我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从而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表3:浙江与全国工业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城乡集体工业 个体私营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浙江 10.2 31.9 45.6 12.3
全国 28.2 35.4 18.2 26.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浙江年鉴2000》
1999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更高达7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
1979-199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新增量的78%来自乡镇工业。1999年浙江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6%。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实缴税金的绝对额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近20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市场带动、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轻型工业的基础较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制约瓶劲

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

“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钱、正在投资的项目没有地、正在生产的项目没有电。”这句话在浙江企业中广为流传。

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濒临东海之滨的宁波市,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贯穿市区,为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事实上,宁波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1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据有关部门预测,如今宁波、舟山地区年缺水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边地区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库建成,但因经济一直飞速发展,这一缺口仍将维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情况相当严峻。

宁波市的缺水形势可以说是整个浙江省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对地下水大量开采,直接导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宁波市的沉降区域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宁波整个市区已成了一个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联的一份议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55亿立方米;2020年将上升到67亿立方米。

不仅是水,电力也是如此。国家动能经济研发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的电力短缺最为严重。据统计,从2003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省电力供应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04年夏季,全省实际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在700万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电损失电量达56.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9%。

“不到一个月诸暨城区就涌出了12家自备发电机的经销商,由于供不应求,公司仓库里放了好几年的存货也一销而空。” 诸暨市机电设备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力短缺,去年浙江几乎每家企业,连理发店都自备发电机。在全国百强、浙江十强县(市)的诸暨,全市共有自备发电机约11655台,发电容量26.05万千瓦。

电力短缺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大量浙江企业迁往外省。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和浙江企调队对浙江596家企业的迁移问题作了调查。

根据调查,这次调查的浙江省596家企业中,已迁往省外的企业196家、有意向迁往省外的企业74家、省内迁移的企业128家、省内意向性迁移的企业48家、外省迁入浙江的企业150家。总体趋势是向省外迁移。

浙江外迁企业最为关注的前三位迁移因素是:土地资源,认同率为55.6%;电力供应,认同率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应,认同率为42.9%。企业离开长三角的理由都很简单:土地、劳动力成本高、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百姓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浙江,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民营经济,浙江经济是典型的“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浙江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从历次经济增长周期和加强宏观调控阶段的表现看,浙江工业往往显现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点”。浙江经贸委的一份经济运行报告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浙江以中小企业为绝对多数有关。

浙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大企业和特大企业与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这导致浙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一遇到宏观调控等形势,经济发展速度就明显下滑。

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2004年浙江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601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8%。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临土地紧缺、电力短缺、水资源短缺、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时,中小企业处境尤为艰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可能优先保证大企业。”浙江温州一位建材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尽管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但仍然是并不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浙江经济模式急需转型

“浙江民企以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术,改进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要找出新的推进工业化方式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要转型,浙江的经济模式也急需转型。

事实上,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以2003年为例,当年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大约在0.3个百分点,而电力短缺、拉闸限电导致的GDP损失是0.6个百分点。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型已经是当务之急。

条件制约 篇2

一、河南民间艺术概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体系,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同时,这些不同体系的思想更孕育了众多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琴棋书画,天文地理,雅俗兼容,渗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落,虽表达方式分类不一,表现形式不一,但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民间艺术形式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文明。如大营剪纸、泥塑、木雕、根雕、内黄农民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灵宝皮影、南阳烙画、陶艺、奇石造型、麦秆画等。而且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借助民众的评判,优胜劣汰,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历经百年、千年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不但丰富了人民生活,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反馈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引导开发,其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如河南三大地方戏豫剧、越调、河南坠子在全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河南的秧歌舞、祭祀舞、灯舞也久负盛名。河南的民间舞蹈不仅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在河南的一些大型节庆等民俗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同时在现代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素以戏曲大省著称,在中原大地上,至少有30多个戏曲剧种传播,这些地方戏曲剧种,既具有所谓“河南味”的共性,又异彩纷呈,艺术上特色较为明显,从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河南民间艺术。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上长远性战略布局考虑不足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度发展阶段,在达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注重物质利益、注重短期效益、注重投资回报的情况几乎占据了政府发展目标的全部,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放在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政府投资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不会将资金投放在投资战线长、收回成本周期长的民间艺术发展方面。但新一届领导者制定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基础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发展的主流是要转向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的民间艺术由于长期不受保护,投资发展力度不够,种类缺失、数量减少、传承无人,将是一种追悔莫及的悲哀。因此,长远性战略布局的发展民间艺术是目前政府应当着手考虑,纳入议事日程的议题。

(二)微观上保护单位繁多,保护手段落后

目前,我省的此类保护部门不能说少,如河南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各地市县博物馆,以及依托各级高等院校为主流的研究机构,以传媒机构为中心的交流组织。分别在不同层次上,普及推广了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然而,在貌似各种措施健全的表现下,却是管理的无序和混乱。发展到至今,仍没有一个专业性质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在各级博物馆里,人们浏览到的是具体物形式的文化保护,抽象的、动态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少见的。高校学术交流也仅仅是样本式、讲解式的传承,主要学术研究只有研究性没有广泛性。距民间文化艺术的全面研究与传承和保护,仍存在很大的欠缺。另一方面,政府仍然是这些民间艺术保护部门的主要建立者。政府起到的仅仅是牵头作用。市场经济的唯利使得民间人士、机构、投资到民间艺术保护的资金很少。没有民间保护的参与,就没有民间艺术存活的土壤。因此,建立政府保护机制,以及对民间原生态的保护,才是民间艺术多层次保护的有效举措。另外,保护单位的手段落后。河南省作为文化遗产的大省,更应该加快步骤,尤其是加重无形文化形态的保护力度。从认识上、性质上与基础上给予重视,才能推动我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进程。

(三)体制上不完善造成人才的缺失

只有优秀的人才跟进,才能使保护措施更完善,对于民间艺术保护而言,人才永远是第一要素。目前我省的民间艺术学术人才严重稀缺。首先,就民间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我省各类高校内极少设置民间艺术或传统艺术专业,只有个别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显而易见如果设置此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考虑经济利益会搁置这些专业。其次,民间艺术的普及氛围相对于主流的艺术来讲很差,不存在民间艺术传播的系统体系,使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本没有路径与途径。现实中,民间艺术人才的传承培育,几乎可以说是家族式手艺的传承,而现实社会又让新生代根本不愿意去接触已经落伍的民间艺术技艺的学习。学院体系和传统传承方式对人才的培养造成冲击,其根本原因还是对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推广意义存在认识不足。民间艺术保护人才的青黄不接更使民间艺术研究与保护雪上加霜。扭转这种局面要从制度体系、科研结构及人才保护等方面加强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实现途径

(一)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河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总体规划、全局指导及局部协调。发展民间艺术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河南各地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利益共享。通过市场的作用,吸引资本、引进人才,同时依靠市场,树立河南文化品牌,做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

(二)加强对民间艺术产品开发的创新意识

河南的民间艺术产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赢得了大众的喜爱。然而,并未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经调查后结果显示,河南的部分民间艺术产业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创新意识不强,造成产业的时代感和实用性缺乏。部分民间艺术产业的产品未经过加工直接搬上舞台,它仅仅满足了专业人士的好奇与研究,却离大众审美还有一段距离。笔者认为,提高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效益,应从产品开发入手,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强产品开发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当地旅游文化与民间艺术产业的相互渗透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文化发展迅速,各地旅游景点都尝试与当地文化艺术有效结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各地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走进景点,不难发现许多纪念品并没有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河南是我国热门的旅游大省之一,一些热点线路的旅游基本与当地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如开封的汴绣,木板年画,登封少林寺等。我省的其他地方旅游纪念品特点并不明显,需要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我们要在社会需求、文化价值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使民间艺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四)研究、保护与产业开发并举

对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同时,更要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建档、整理和研究工作。结合艺术院校的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深入的普查,摸清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家底,是对艺术产业有效开发的前提。有针对性地设立河南民间艺术研究机构,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当然对于这样的机构还要有监督机制。对民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品类、开发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前景等问题开展科学的分析、评价及规划,这样才能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进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五)发挥大众传媒优势

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播方式有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这些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它的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同时受时空的限制。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传媒充斥着现代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2016年春晚陕西华阴老腔出现在春晚的舞台,加工和改编后的艺术形式获得观众的认可,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介绍后,许多游客驱车到西安民俗文化博物馆只为现场欣赏华阴老腔,一时间快速发展了西安的旅游业。这一事件的出现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如果通过大众媒体的优势,已经成为当地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河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河南艺术工作者对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所谓的“国际化”、“时尚化”,却遗忘了民族民间艺术才是“博大精深”、“不可替代”、“万古流传”的精髓,正是这种“遗忘”对文明的传承和进步造成巨大损失。现价段政府已经对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开发做出努力,我们有信心将它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方向,把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河南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条件制约 篇3

[关键词] 体育广告 发展条件 制约因素

一、我国体育广告发展概况

体育广告是利用体育赛事,以及与体育赛事密切相关的媒体和形式向公众传递商品、劳务等信息的广告形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体育广告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凡为国际、国内体育活动提供资金、器材、产品用以开展广告宣传的,均属体育广告。

近年来,体育已成为现代社会蕴藏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全球的产值已达到400亿美元。在中国大陆,拥有超过30万家体育产品生产商(供应商),每年总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以上各项数字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迅速增长着,中国体育行业的未来不可限量。

随着国内体育传播的不断升温,体育广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发展十分迅速。媒体的体育广告不断递增,各大广告公司也对体育广告越来越重视,专业性体育广告公司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整个广告行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在全国广告业营业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广东元太体育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年营业额保持着不低于50%的增长率,2002年广告营业额逾3亿元,比2001年增长100%。

体育广告已经为我国职业体育组织带来收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刺激营销通路的快速成长。而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广告更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二、我国体育广告发展条件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广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快速地发展,分析起来,是因为体育广告发展具有了以下一些过去不具备的条件。

1.企业对体育广告作用认识增强提供了动力条件

体育广告在促进商品销售,打压竞争对手, 塑造品牌形象方面具有明显优于其他广告形式的特点。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仅第三季度可口可乐公司借助体育广告的赢利就增加了21%,而同期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利润却下降了77%。商家投放体育广告,很容易挖掘出自身的商品或品牌与消费者情感及体育之间的契合点,为自己塑造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品牌形象。

我国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广告的独到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都要借助体育广告提升企业形象。越来越多的企业赞助体育赛事、冠名赛事或体育团队甚至直接经营体育俱乐部,企业的青睐为体育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2.体育事业的商业化与职业化创造了市场条件

在我国体育还是计划体制时代,体育广告的市场是极其有限的。国际上也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争取商业赞助并限定赞助商的作法开始,才为体育广告打开了奥运会这个巨大市场。我国从80年代开始,各种职业俱乐部相继成立,其运作需要商业赞助支持,同时企业看中职业体育背后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二者有了联手的需要和可能。随着体育“职业化”的开展,企业和俱乐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个市场也越来越大。例如广博赞助“八一”篮球队,大连实德直接经营足球队,海尔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等。因此体育事业的商业化与职业化为体育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3.大众传媒与体育赛事的共赢激励了媒介条件

体育赛事通常能够创造收视高峰,大众传媒因而能够在赛事期间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例如2002年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全国8大城市的平均收视率为9.7%,广告收入4.5亿。

而体育赛事的现场观众是极为有限的,要扩大其传播范围和效果就得靠传媒的加工、复制。2003年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九成以上居民主要从电视媒体上获得体育信息

因此,大众传媒能够在赛事期间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提高媒体效益;同时广泛的媒体传播,有助于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大众传媒与体育赛事的共赢成为激励体育广告发展的媒介条件。

4.人民对体育健康需求扩大保证了消费者条件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在世界体坛上的出色表现,人们对体育新闻、体育信息的需求大大超过以往,刺激并催生体育报道量的几何增长,体育媒介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普通老百姓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大大增加。我国大陆专门体育或运动健身俱乐部就有着近100万家,大约1亿人活跃其中。社区、群体体育健身活动更为普及广泛。这为体育广告提供了广大的消费者,保证了体育广告发展的消费者条件。

三、制约因素

我国体育广告虽然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外体育广告相比还很稚嫩,除了发展时间不长的缘故外,还因为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1.企业实力和对体育广告的重视程度仍有不够

我国企业的实力不足导致在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中无法争取成为正式赞助商。众所周知国际大型赛事中的体育广告具有巨大效益。但“奥林匹克伙伴计划”,要求从全球范围内选择各行业内最著名的大公司作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赞助商。其他体育赛事的广告发布亦是如此。而我国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这种实力,因此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广告竞争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广告的发展。

同时,由于企业对体育广告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使得国内重大比赛也多由国外大公司赞助冠名。如目前足球、篮球职业联赛已被国外广告商所垄断。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体育广告的发展空间。

2.体育事业商业化进程有限,制约了广告市场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体坛在走向市场和商业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足球和篮球的职业化尝试, 赞助商、广告商纷纷而来。但其他体育项目的商业化进程并不理想,甚至有些体育项目的商业化进程尚在起步或酝酿阶段,就是足球和篮球的职业化程度与国外相比也有相当差距。这就导致我国目前体育广告市场并不广阔的状况。没有足够多的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等供企业冠名、赞助、投放产品广告,体育广告的氛围不够浓厚。因此我国体育事业商业化进程有待加快步伐,不仅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也提供更广泛的体育广告市场,为企业创造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3.大众传媒对体育项目及人才关注程度尚有不足

随着人民对体育健身的关注加强,大众传媒对体育项目的关注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增加就可见一斑。但从整体来说,关注程度仍然不够。除了较少热门项目之外,大众传媒对体育项目的宣传介绍很少,许多观众甚至对许多项目的比赛规则都不甚了了,在体育项目推广上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对体育信息报道时,热衷于运动员们的花边新闻报道,忽视他们的“正业”状况,将体育明星幻化成娱乐明星,没能对体育普及起正面积极作用。对普通运动员的奋斗努力报道就更少见诸报端。

4.体育大众化、普及化程度有待提高,保证更多的消费者,关注者

体育节目拥有自己比较特殊的收视群体,但是目前我国体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致使一些体育项目熟悉、喜爱的人较少,体育节目的收视率偏低,潜在的消费者就少,广告商的积极性受影响。

因此,要发展体育广告,必须提高体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程度,使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了解体育运动项目,并且喜爱的项目广泛,形成多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热点。这样,关注体育赛事的人数就会增加,特征也会多样化,可以为体育广告保证更多的消费者和关注者。

5.体育广告运作欠规范,人才缺乏

我国体育广告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有限,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且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委关于加强体育广告管理的暂行规定》,体育广告必须经持有营业执照的体育服务公司或广告公司代理;外商来华广告必须由经批准代理外商广告的广告公司或体育服务公司代理;主办单位不得直接承办或代理外商来华广告。但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不具资质的公司违规进行体育广告运作,并且从事体育广告的专业人士也很少,对体育广告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和钻研,更不具有国际体育广告运作经验。这些也制约这我国体育广告业向国际进军,更长远发展。

四、结语

体育广告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成熟发展,特别是我国将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商业潜力定将我国的体育广告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我国广告界应该借此机会掀起一轮体育广告的热潮。在此大好形势下,我们要充分了解我国体育广告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努力突破解除制约因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我国的体育广告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坚信我国体育广告产业将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强:我国体育广告发展现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2]朱慧松:中国体育广告缺什么[J].体育博览,2004,(01)

[3]吴伟沈仑张才成:论体育广告策划与经营[J].北方经贸,2002,(03)

[4]洪清华沈越:市场经济中体育的广告策略[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02)

[5]杨刚:试论体育明星做广告[J].体育文化导刊,2002,(03)

森林防火制约合同 篇4

甲方:群力林场

乙方:

1、乙方在甲方施业区林班小班,项目:,常住人口:人;

2、经甲乙双方协议签定本防火合同;

3、按上级文件规定乙方向甲方交纳防火风险抵押金人民币50.00元,在防期结束无责任时,甲方如数退还抵押金;

4、乙方所在活动区域内如发生火情、火警、火险除了罚款50.00元至1000.00元外按情节追究刑事责任;

5、无论任何地方发生火情、火警、火险应立即组织扑打,同时向甲方报告;

6、乙方活动范围内的防火工作,由乙方主要领导负责所发生的一切不利于防火工作的事宜均由乙方负责;

7、乙方越区作业和办其它事宜时,应请示甲方,否则按甲方规定的防火制度执行;

8、乙方要认真学习森林法、防火常识、执行国家及有关部门防火规定,执行护林防火制度和公约,听从甲方领导指挥;

9、本合同由签发之日起生效至防火期满解除日止如违反上述规定除扣抵押金外,并按情节追查责任。

注:附护林防火保证书,森林防火制约合同各一份。

甲方:

乙方:

制约性通告格式 篇5

通告的标题有三种写法:一是“发文单位名称+事由+文种”的形式,如“国家教委关于维护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的通告”、“水利电力部、公安部关于严禁在农村安装电网的通告”等,这样的标题使人一看便知通告的内容;二是“发文单位名称+文种”的形式,如“xxx市通告”、“xxx市公安局通告”等‘三是只写“通告”两字,这种情况用于对外张贴或在报纸上发表。

正文

这部分内容一般包括通告的缘由、通告的事项、执行通告事项的要求等。缘由部分位于正文开端,主要介绍通告的根据、原因和宗旨;接下来写通告事项,如事项较多,可采用条款式写法,把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概括出来,表述上要求有纲有目、明确具体。

1.通告的缘由。这部分内容主要用来表达发布通告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

2.通告的事项。这是通告的主体部分,文字较多,且内容较复杂。因此,为了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大多采用分条列项的写法。

3.通告结语。这部分写法比较简单,通常均冠以“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或“特此通知”字样。

落款

破除制约因素增加农民收入 篇6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甚至快速增长;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好农民“钱往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对永兴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制约因素进行粗浅分析,以期从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永兴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

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72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84元,占7.2%。来自一产的收入809元,占69.0%;来自二三产的收入363元,占31.0%。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1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4元),其中劳动者报酬收入1413元,占42.6%。来自一产的收入1118元,占33.7%;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2196元,占66.3%。通过上述数字不难看出,经过十年的发展,永兴县农民收入的“主体财源”和“中坚力量”已由一产转移到二三产。目前,永兴县广大农民基本形成了“吃饭靠农业(种植业)、用钱靠工业(打工和二三产业)”的收入格局。

(一)二三产业正在取代农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原有支柱地位。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而且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种趋势仍在延续,以致农民宁肯抛荒而不愿耕田种地。在农业逐步淡出农民收入主舞台的同时,二三产业渐次走向前台,充当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角,从而保持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尤其是近年来永兴县连年遭受旱涝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却未波及影响到农民收入,关键是因为永兴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了一大批二三产业项目,为农民增加二三产业收入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农民增收的幅度和效果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果存在一定差距。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但带动的效应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相称,与农民的愿望还有相当差距。从增速角度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1172元增加到2003年的3314元,年均增长10.9%;GDP从1993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3.6亿元,年均增长13.4%(GDP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幅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从GDP角度看,2003年,永兴县48.71万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4元,14.59万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20元,那么,全县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14元,而全县人均GDP为5720元,差距达1606元,这表明永兴县农村居民尚不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打工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活力的因素。据笔者走访,所到之处的农村,基本看不到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本地务农转移到外地务工。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永兴县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打工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永兴县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劳动就业,为农民到城市就业、“打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四)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较大的刺激作用。家庭经营是农村的传统经营方式,1993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中取得的收入为1008元,占86%;从社会化生产中取得的收入为164元,占14%。到2003年,从家庭经营中取得的收入为1793元,占54%;从社会化生产中取得的收入却增加到1521元。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模式正逐步融入社会化生产中。

二、制约永兴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众所周知的体制因素外,还有下面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增收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永兴县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了解不够,难以培育对接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难以创造农业规模化经营所产生的经营效益,依然徘徊在粗放农业经营的水平线上。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只能以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致不是生产成本太高,就是农产品没有销路,结果是费时费力收入又低。

(二)非农产业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增收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3年,永兴县外出务工人员8.2人,占29.9万农村劳动力的27.4%。这说明,留守农民仍是主流。如果这部分农民在农闲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就业,不能在农闲时间创造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就会落空。

(三)资金积累不足,缺乏生产后劲。就农民而言,农民增收乏力的同时,又要承担建房、婚丧嫁聚、子女上学等大笔支出,根本无力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就政府而言,财力相当有限,支农贷款也是杯水车薪,对农业的投入往往心有余而资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生产资金来源,发展农业生产难免捉襟见肘、难有成效。(四)农民素质较低,农业技术匮乏。全县农村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3%,〖JP〗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1%。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占大多数,具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总体来看,全县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由此直接影响了自身增收能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对策

当前我国政策理论界对解决“三农”问题大致有以下七种观点,即加快城市化、加强教育、推行民主、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政府搞工程让农民就业、搞合作组织和依靠科技。显然,仅靠以上单一的理论观点是不足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坚持多管齐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突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解决永兴县的农业产业化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形成农业产业,其次是实施标准化生产,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后致力于发展食品加工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永兴县必须努力打造五条产业带,强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建立S212沿线和便江两岸冰糖橙种植产业带,努力做大强做响“冰糖橙之乡”的品牌;二是充分挖掘水域潜力,建立便江、大布江、永乐江等水域的网箱养鱼产业带;三是充分利用鲤鱼塘、大布江、千冲、龙形市、七甲、柏林、樟树、太和等乡镇的山丘资源和草山草坡资源,建立草食动物养殖产业带,大量引进产肉量、产奶量高的牛羊品种和优质草种,逐步实行自行繁殖、自行种养;四是在交通便利的乡镇大力培育四黄鸡、牲猪养殖产业带;五是打造以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碧塘、城关、城郊、黄泥等乡镇为中心的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带,积极开拓东南沿海城市的蔬菜市场,力争成为粤港澳地区的“菜园子”。此

外,永兴县的茶油、山苍籽、花卉、木材等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努力加以培育,使其逐渐步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在形成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都是食品工业,而且牛肉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次于牛奶,居第二位。可以说没有畜牧业尤其是没有草食动物,就没有食品加工业;没有加工业,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发展农业,在扩大草食动物养殖规模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实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走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发展路子。只有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真正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会有希望。

(二)加大扶持力度,改革农业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计划、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更应发挥自身作用,广泛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信贷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投入逐年增加。一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支出的比例,抓好年度农业预算安排,确保支农资金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避免因年终突击支出而导致支农资金未适时、不到位、难见效的情况。二是要完善农业投入体制,切实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三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要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业补贴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通过国家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大农业投入的一种间接方式。在这方面,永兴县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要进一步完善“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标准和方法,消除个别乡镇之间税费不一致的现象。

(三)以经营城镇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就业。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对农民增收的关注,必须从过去主要看重农产品的供给,转向更为重视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要靠非农产业化;解决农村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农民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减少农民,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为此,我们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民尽可能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尤其要发展能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民充分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加快二三产业集聚步伐,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向城镇聚集,为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好基础。二是要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统一而规范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取消就业中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完完全全走向农民市民化的道路。同时要认真抓好劳务输出,使劳动力向县外转移,争取更大的增收空间。三要出台鼓励性和奖励性政策,激励本县外出打工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打工能人”的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四)依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收入的差距,实质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技术的差距和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素质的差距。目前,永兴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农业技术的提升、就业渠道的拓展、经营观念的转变等等。因此,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问题。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五下乡”活动等,培育新一代学习型农民,引导农民彻底摆脱“小农”思想观念的束缚、抛弃狭隘的职业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从思想观念上、生产方式上全面对接现代化农业的需要。采取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加紧建设一支有一定的生产技能、文化水平、科技水准的农民队伍,努力使农

人才短缺制约民营医院发展 篇7

医疗卫生是特殊行业,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特殊要求。因此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不仅是数量概念, 更是素质概念。首先, 医院是诊断治病的, 这是一份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 并非像制造业和一般服务行业劳在动力不足时可以向农村求助。医疗服务不同, 除部分医院劳务人员外, 诊断治病的从医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并取得执业许可, 而社会上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根本上取决于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 虽然诊断治病过程的工业化程度较过去有了提高, 如大型检查设备和先进材料、先进技术的应用。但总的看, 不如其他行业的工业化自动化程度那么高, 更不可能在流水线上实现批量作业。治病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服务过程, 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围绕一个患者服务, 基本上靠面对面才能完成。这种行为方式决定医疗服务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而且是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就是说, 医疗卫生事业包括民营医院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大量的, 不具备丰沛的人力资源这个根本条件, 即使社会资本兴建再多医院大楼, 购入再多先进设备, 也不可能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医疗服务而得到患者的认可。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往前看, 与全民医保、公平医保应该达到的目标比, 差距还很大。尤其在广大农村, 缺少医疗卫生人才, 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连最起码的执业医师都罕见。按照标准, 社区服务中心应该除有一定面积的场地、基本诊疗设备外, 必须有医师、药剂师和护士。别说农村的许多地方, 即使在发达的城市社区, 符合要求的全科医生也严重缺乏。看病难与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人才缺乏有一定关联。前不久发改委等5部门发文对培养全科医生专门作出规划, 要求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 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可见, 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 当然也是民营医院发展缓慢的基本原因之一。

由于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 留给民营医院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公立医院薄弱的环节, 如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家门口的社区, 那里缺医少药或者患者就医不便, 急需充实医疗资源。但这些地段不仅缺乏资本, 更缺乏各类医疗人才。当然, 人才可以通过流动获取, 但这需要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 吸引人才比吸引资本更困难。一些县城或覆盖农村的民营医院经营状况陷入困境, 主要是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缺乏, 不只是缺少专业领衔人才, 连普通医生、护士都远远不够。一个医院院长告诉笔者, 医院常年在当地人才市场摆台招聘也招不到需要的人才, 应届大学毕业生想进公立医院就业很困难, 但对民营医院仍不屑一顾。在城市社区也有类似情况, 现在社区附近的民营医疗诊所大多数是退休医生主诊, 创业者就是医生自己。

民营医院发展的另一片天地是有特色的医疗服务, 或者因为医疗技术精湛不同于普通医院, 或者因为医疗服务设施齐全, 医疗管理比较人性化个性化。这些医院的市场主要面向高端需求, 不是特殊有病, 就是特别有钱。但要发展这类医院, 人才更是离不开的首要条件, 一般民营医院创业者如果手里没有这类特殊人才, 是不可能开办的。从发展比较成功的经验看, 往往是先有某种专长的医疗人才, 如海归派, 因才建院的不在少数。这种高端人才连人力资源富余的公立医院也都急需, 民营医院想发展特色医疗服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怎么制约班长 篇8

许多网友献计献策,设立N个副班长,实行“议会制度”,设常务班长和值日班长……这些计谋是制约班长的灵丹妙药吗?

遇到强势的班干部,班主任是制约班干部,还是制约自己?

“中途接手一个班级,用什么方法限制班长的势力?”

一个班主任交流群里,出现了一条求助信息。大家还没有发言,这位老师接着介绍情况。

“今天,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班长向我推荐了他的两个好朋友做纪律委员。我很担心,班长的势力大了,则难以制约。”

“设立N个副班长。”一个网友怂恿道。

“可以实行议会制度,架空班长,让班长有名无实。”另一个网友提出建议。

“我在班上设常务班长和值日班长。”一个网友说出了自己的做法。

细心的网友问道:“为什么担心不能制约班长呢?”

“我认为这个班长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担心他势力过大,我控制不住他。”求助老师答道,“我要防止他的威信高过我。之前,我带过一个班,班长刚开始挺好,但是有件事我没处理好,他便动用全部力量,鼓动同学们策反我,不让我当他们的班主任。”

原来,这位求助老师去年带过一个班,班长在学生中威信非常高。按学校惯例,篮球比赛中,学生饮用水由班主任掏钱购买。然而,在一次篮球比赛中,求助老师由于没有及时给参赛学生购买饮用水,导致学生有意见,认为他不配做班主任。先是女生与他吵,而后男生认为女生是为他们打抱不平才跟班主任吵架的,也参与其中。最终,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向校长请愿,要求调换班主任。

听完缘由,我暗暗叹息——到目前为止,这位同行并没有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而一味地想通过限制班长的威信来控制班级。有如此想法,怎能当好班主任?

那么多同行向求助老师提供了对付“不听话”的班长的绝招、妙招,这说明有许多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处理与班干部的关系呢?

上一篇:新课标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下一篇:传媒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