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2025-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共8篇)

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能力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能力是当今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大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要件需要翻译,小到一词一句需要翻译: 不仅医学、经贸、科技等领域离不开翻译,El常英语会话也要 用到翻译。可见,有英语的地方就有翻译。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翻译最与众不同。因为翻译是一种综合性 很强的专『】技能。那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英语的翻译能力呢?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思维差异及英汉文化差异三个 方面论述如何理解原文并且归纳了常用翻译技巧,从而更好 体上风格上的统一。而这必然要求译者具有相当的母语水平。此外.从美学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以许渊冲的“三美说” 为代表。更是要求译者在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的基础E,对目的 语潜心琢磨,精雕细刻。这要求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对母 语的措词进行严格的把关。

例:原文:It is popular for the fine view from the summit of the mountain.

译文l:山顶的美丽风景很出名。

译文2:从山顶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这儿风景独好,遐迩闻名。

从字面意义传达的角度,两种译文都完成了任务。然而,译 文1和译文2在读者心中留下的“美”的程度却大大不同。相信对 于大部分中文渎者来说,译文l传达的“美”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该译文没有完成传达原文读者在阅读时得到的美的感受。2.从翻译的过程角度

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译者在理 解母语时通常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而在表达阶段,如果没有 对母语语言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母语语言特征有深刻的 了解,译者就不可能仅靠一些日常用语,将作品翻译到位。以 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为例,她不是仅仅将英文原文一一 对应到中文,这是如今计算机可以轻易做到的。相反,她通常 结合上下文语境,找到意义贴切又符合中文语言习惯的表达。例l:原文:Well。then. 译文:好了,言归正传。例2:原文:She had such akindly,smiling,tender,gentle,gen. erousheat of her own.

译文:她心底厚道。性格温柔可亲,气量又大,为人又乐观。例l中语气词及小词的处理一向是翻译当中的难点.译者

常常绞尽脑汁,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如果此时译者告诉自 己:“没办法了。只能这样了。”好的译文就此流失。相反,如果 译者不轻言放弃,辅以优异的国学修为,传世之作就可能由此 产生。例2中原文用了五个形容词来修饰heart,这在英文里是 合乎语言习惯的,但中文中却很少见到这样的例子,杨必女士 将he叭一词进行分化处理,译作中文中惯有的四字格。中文造 诣可见一斑。

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时。文字润饰即去

除翻译腔是不可或缺的任务。果戈里曾说,译者自己像一块透 明的玻璃,透过它清晰地看到原作,但又注意不到玻璃的存 在。英汉翻译时,去除翻译腔实则要求译者将从外语中迁移过 来不符合母语表达习惯的表达进行修饰,从而使译文以地道 的汉语呈现在译作读者面前。而这时,如果译者本身因为长期 接触外语,忽视母语,以致于混淆了母语和外语的区别,他该 怎样完成这项任务呢? 40

四、结语

假设现有一名翻译硕士,他在近20年学习生涯中。对母语 的系统学习到高中截止.对英语的学习则从初中阶段开始持 续了13年。而且这种学习还在继续,如何保证母语的纯净?如 何保证他在双语转换时不会产生一些错乱?现如今.翻译专业 学生的选拔主要建立在翻译实践能力的考查,是否有必要建 立一定的汉语准入标准?即便在选拔时不宜以汉语作为考查 标准。在培养翻译专业学生时。是否应当适当增加涉及母语语 言体系的相关课程?仅占总学分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比率的母 语课程是不是略显不够? 诚然.现有关于母语与翻译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尚不

多见。本文也并未进行实证研究,而且研究方法不尽完善,但 仍有一些先行者给我们指出了未来可进行研究的方向。合肥 工业大学孙其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汉语水平与翻译能 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关系;汉语水平能解释43.6%的外语翻译 水平的变异。参考文献:

[1]许均,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1.

[2]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0.

[3]唐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对翻译能力的影响[J]. 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2).

[4]武竞,康振国.浅析母语水平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教 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9).

[5]杨佳.母语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6]杨振字.母语水平是翻译的钥匙:读杨必译《名利场)之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张京鱼,薛常明.顺向翻译中二语对母语的影响:二语 效应[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6,(2).

[9]乔平.从中式英语多余词汇翻译问题看母语的干扰[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10]范万军.翻译要顾及母语的纯洁[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1]李长林.母语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6,(4). [12]孙周兴.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J].浙江学刊(双月 刊),1993,(2).

[13]日本翻译老前辈.别官贞德——谈翻译的母语问题.

http://yeyu82 1.blog.hexun.corral2272302 . .2006._dhtml 万方数据

j!;试周刊2009年第33期(上卷)地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翻译水平。

二、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上。(一)词汇层面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义有五种关系:即对应式、涵盖式、交叉 式、替代式和冲突式。所谓对应式.是指可以在双语中找到对应 体。比如:“男子气概”的对应词就是“manliness”;“旁白”就译成 “aside”等。涵盖式,顾名思义指的是该词所指的事物在对方语 言中是有的,但在词义的宽窄方面不完全重合。比如:英语中的 “aunt”一词在汉语中有很多与之对应的词“伯母、叔母、舅母、姑 母”等。交叉式关系则是指双语某一对应的语义场的涵盖面有 重叠部分也有交叉部分。比如:在“粮食”这个语义场中,我们在 翻译与“粮食”有关的词语时就要多加注意、有所甄别,而不能 一概而论。如:“粗粮”就要译成“coarsecereal”:而“军粮”就要译 成“armyprovision”.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语境选择词义。第四种关系是替代式词义关系.即双语在语义匕一致,但在表 达上不同。例如:古汉语中的“青天”。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将其 翻译为“blue sky”,因为“青天”也可以指刚正不阿的判官。因此 “词无定译,故无定泽”。[51(115D最后是冲突式词义关系,也就是 说.源语中的所指在泽语中缺少能指,常见于文化词中。只有了 解J,英汉词汇层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瞄鳓(二)句法层面

英语是形合语言,其词与词、句与句的结合主要凭借词形

变化、关系词、连接词等显性手段。比如:Young men who have reasons to fear that they will be killed in battle may iustifiably feel bitter in the tIlought that they have been cheated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life has to offer.该句的基本结构是:Young men may iustifi. ablvfeelbitterinthethought.而该旬在“Youngmen”后接了一个 定语从句。又在fear后接了一个宾语从旬.最后在thought后又 接了一个同位语从句。可以说这个句子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 子。句巾有许多修饰和限制成分。但其结构严谨,语义关系一 目了然。而汉语则是意合语言,其词与词、句与句主要靠语义 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比如:“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卜开 使着,但是太阳依然不依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 夜。”【2】(n,《嗣城》这句话中每个小句都可独立成句,基本没有 主次关系.因此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汉语句子注重内在关系、隐 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只是依靠意义E的连贯意 合,其间很少用逻辑连接词。这句话中,只有一个逻辑词“但

是”,且并非必不可少。以j二两个例子说明:英语以SV为句子主 干.以动词为焦点.构成严密的空间架构和严谨的逻辑层次,用句法特征来控制格局,外部形态包括很多语义信息,充分体 现了英语的“重形合、重理性”的特点。而汉语句式重意会,以 意统形,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汉语的表意手段十 分灵活丰富,往往不受严格的形态规则所制约。汉语句子以动 词为中心.按逻辑事物或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典型的“流水 向”。因此在翻译时,学生应注意二者的差异,避免错误。

三、英汉思维差异

英汉的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象思维和抽 象思维、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一)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汉语尚象,即崇尚形象思维;而英语则尚思,即重视抽象

思维。这一点在量词的翻译中尤为明显。比如:英语中的a dog 翻译为“一只狗”而非“一狗”;two books翻译为“两本书”而非 “两书”:three lamps翻译为“三盏灯”而非“三灯”。(3)(刚‟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量词很丰富,而英语则只用简单的冠词 和数词就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二)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需和谐统一,追

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一致。人们做事讲究“谋事在人,成 事在天”。中医则是崇尚阴阳五行、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法。而西方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41(P“‟以为人处于支配地位和 改造自然的位置,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如人与自 然、物质和精神、社会与自然等。西医则是从人体解剖人手,采 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冈此,两个民族在语言表达上相差甚远。如:individualism--词,在中国就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因其被 翻译为“个人主义”.而在西方这个词却是一个褒义词。被译为 “个性”。可见,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也深深影响着翻译。(三)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中国人有“人为宇宙主体”的观念.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

人为主语。西方人则强调客观,所以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观 念为主语。故在英语互译时应合理转换汉语的主动结构与英 语的被动结构。如:An kinds ofmeasures are taken to prevent c01TOSion.翻泽成汉语时。就要注意把原文的被动语态转换成 主动语态.这样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说话习惯,否则就 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这句话应译成:人们采用各种措施来 防止腐蚀。此外.汉语句子中的“据说”、“据估计”、“据报道”等 就应译成相应的被动旬.如:“It is said that?~It is estimated tllat?”和“It is reported that?”。这样的翻译才是地道的。

四、英汉文化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

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王佐良先生曾说:“译者处理的不 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 文化人。”就是说。文化时刻制约着翻译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 上说文化是翻译的决定因素,那么文化是如何制约翻译的呢?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海洋环境

中,地域狭小,他们只有靠不断地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才 能求得生存。中国则是封闭式的大陆型地理环境,气候属温 带.以农业为主.农耕文化使人与土地、气候关系密切。两个民 族在地理上的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也不尽相同。比如: 莎翁笔下的名句:ShallI comparetheeto a summer‟Sday?之所 以把thee比作summer‟S day。是因为在英国人眼中。夏天是一 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而在中围夏季给人的感觉只有“骄阳似 火”、“酷暑难耐”了。因此在处理这方面翻译时,建议译者考虑 两国文化差异,尽每找出恰当的译文。

从生活习俗角度看。中外生活习俗差异甚远,从对待动物 的态度。卜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中国人认为猫虽然慵懒但却讨 人怜爱,而在西方文化中.猫是阴险狡诈的象征,常用来比喻 “包藏祸心的女人”。再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 语中与狗有关的语言大都含有贬义成分。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国家中.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

友。因此lucky dog被翻译为“幸运儿”。[6J(P82)如果不了解这样的 文化渊源,就会存在误译的现象。

从宗教信仰方面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截然不

同。由此,翻译时应考虑这一因素。比如,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有两种译文,即译文l:Manproposes,Goddispos. es.译文2: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其中,译文l出自霍克 斯之笔,他考虑到r英美读者的宗教信仰,采用了归化的手法,直接引用英语谚语,而忽视了源语中的宗教信仰,而把原文的 佛教色彩译成了基督教色彩.这样可能会被误解为刘姥姥是一 个基督教信奉者。译文2则出白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之笔,译者 甩heaven代替了God,传达了原文中刘姥姥的宗教背景。

五、翻译技巧 在了解j,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后,我们应如何克服差异,流畅地表达呢?本文提出了常用的七种技巧,即增译法、减译 法、正译法、反译法、拆句法、合并法和转换法。(一)增译法

由于汉语多主动语态,而英语多被动语态,所以在翻译 时就要增译主语。例如:Measures must be t8ken to solve the problem.应翻译成:“人们必须采取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由 于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占,所以在翻译时应注意 增补连词。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应译为: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m down house,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如果没有连接词。句子就 不能成立。(二)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应尽量

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2

一、翻译能力

什么是翻译能力?译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翻译能力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 同时其内涵也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Wils s在1976年首次提出翻译能力这一概念, 此后翻译能力研究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热点。Christina Sciaffner总结出了翻译能力的七大特征, 包括复杂性 (Complexity)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近似性 (Approximation) 开放性 (Open-endedness) 创造性 (Creativity) 情境性 (Situationality) 和历史性 (His toricity) ,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翻译能力的不同定义, 总结如下:1) 双语观, 持双语观的专家认为双语使用者就是天生的翻译。Harris曾提出翻译能力就是理想的双语能力 (Harris, 1978) , Wilss认为据有双语能力的人就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 (Wilss, 1982)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着漏洞, 如果双语能力即为翻译能力的话, 那么翻译教学将不存在任何意义。2) 交际观, Shreve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专业交际能力, 由相关的陈述知识, 和程序知识构成。 (Shreve, 1997) Gutt也有着相同的观点, 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 (Gutt, 2004) 。3) 转换观, 有学者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能力就是转换能力, 代表人物有Chesterman和Pym他们的观点是翻译能力是对特定文本生成的一系列可选译文, 并能快速, 肯定地挑出一种最达意可行的的译文的能力。4) 多元观, 多元观派认为翻译能力是由众多分力组合而成的综合能力。PACTE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小组)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究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翻译能力模式, 由双语能力, 非语言能力, 翻译专业知识, 专业操作能力, 策略能力, 心理生理因素六大部分组成 (PACTE, 2005) 。国内学者文军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 策略/技巧能力, 自我评估能力, 和理论研究能力。 (文军, 2005) 对于理论研究能力, 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这只是从事翻译研究或教学的译者所需要的能力, 并非基础的必备能力。通过分析总结对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翻译能力内涵的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 翻译能力可以总结为能顺利完成翻译工作的必备能力。具体而言, 翻译能力是由双语能力, 非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 和专业工具使用能力五种分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

(一) 双语能力的培养

双语能力包括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 特别指语言知识, 语言认知能力, 和语言生成能力。在翻译教学中, 首先, 虽然英语专业学生上的听、说、读, 写课程就是在为翻译打基础。但在翻译课上, 教师还是应该鉴于学生的基本语言功底, 适当地加入词语, 语法和语篇的讲解。值得指出的是, 语篇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学重点, 翻译不仅涉及语义而且涉及语用, 相同的语言可能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仅仅知道文本在单词语法层面上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分析特殊语境, 语篇结构, 各成分间的过渡, 连贯与衔接对于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着译文的产出。例:It was no easymatterto give the his torie s of m e n and w om e n in te rm s fam iliar to the apprehe ns ion of a ve ry young m ind.这句话如果按字面意思来译的话, 就会硬译为:“想让年轻的思想来理解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一些历史并非易事情。”实际上, 如果译者通过通读全文并对上下文语篇进行仔细分析的话, 会发现, 作者是在为一本书写序, 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其中的m e n and w om e n和young m ind翻译如若成“男人女人”和“小孩子”是不够达意的, 原文语境中指代的应该是“成人世界的感情和恩怨”和“儿童读者”。其次, 由于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课时量较少, 教学内容多, 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忽略汉语能力的重要性, 认为汉语是母语不需要再花时间提高, 学好英语好才是做好翻译的关键, 学生们每天只浸泡在英文书籍和音频中。实际上没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是很难做好翻译, 很多情况下译者会发现, 没办法用地道, 流畅的汉语来表达英语源语言的意思, 也无法理解某些汉语语篇的深层含义, 甚至翻译出来的中文译文变成了英文式中文 (Engnese) , 也无法生成与汉语隐含语义对应的英文译文。如:Knots inthe mindcanonlybe curedbytherapyfor the m ind.汉语功底好的译者, 一看就能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心病还得心药治”, 简洁明了, 贴切达意。如果按英文结构逐字翻译成, “心结只能通过心理药方治愈”便会显得就逊色很多。

(二) 非语言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能力涉及文化知识, 百科常识和主题知识三方面。文化知识是指涉及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的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 社会体制, 法律道德, 宗教信仰, 等等知识体系。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学生必需要了解英语文化, 且能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地解决问题, 例1, Drinklike afish字面意思是“鱼饮”而翻译成中文却应该是“牛饮”更贴切, 这是因为英国地理位置三面环海, 所以语言中很多表达都与海洋相关, 而中国是农业大国, 语言习惯表达跟农业相关联的多。例2, Touchwood在西方文化中是“好运”的意思而非“碰碰木头”, 这个短的起源于宗教信仰, 相传人们相信保护神附于橡树中, 碰一碰树木便可以驱邪护体。例3, Ihope itpans out.Cross yourfingers如果不懂文化的话, 会直接翻译成“交叉手指”, 实际上是指“祈祷事情顺利完成”的意思, 缘由是食指与中指交叉就组成了十字架, 隐含着祈祷上帝能带来好运的意思。百科常识是指对世界各类事物的基本认知, 需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多接触, 多了解, 多积累, 及时扩充和更新百科知识。而主题知识则是指翻译行为存在于的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具体的翻译方向,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通过社会调研, 把教学内容与与翻译相关的热门领域知识相结合。

(三) 策略能力

策略能力是指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包括, 总体的翻译方法程序, 和具体的翻译策略技巧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应对各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能高效准确的选择译文, 保证翻译效率。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课时有限, 所以在翻译教学上, 翻译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过重, 翻译策略的传授才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翻译策略总体上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 具体包括句法策略和语义策略如:顺句操作, 句式充足, 词性转换, 增删充足, 语义引申与变通等等。传统的翻译策略授课方式方法是老师通过原文与学生译文以及参考译文的对比进行翻译技巧的讲解, 这种以译文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存在着种种缺陷, 第一, 目标学生的专业并非翻译, 对翻译课程的态度不及对精读, 听力, 口语等课程这么认真, 虽然翻译是必修课, 但是却往往不被学生认为是主干课程, 以至于学习积极性不高, 加上以译文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显得沉闷呆板, 导致学生对翻译课容易失去兴趣, 翻译作业可能是只是通过网络翻译或者评经验马虎了事来完成。第二, 以译文结果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授课方式没有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教师陈述式地讲解各类翻译规则和技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对整个翻译过程反思, 也不能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翻译策略的使用, 因此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教学凸显对立化和机械化。翻译策略教学应注重对翻译行为的指导, 也就是说对译文产出的过程的指导比对译文结果的分析更为重要, 翻译教学培养的是一种翻译能力, 能胜任翻译工作的能力, 能顺利产出准确得体的译文的能力, 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产出。特别是对于英语专业学生, 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系统地, 全面地提高翻译能力, 他们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直接教会他们翻译是如何生成的, 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 过程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比译文结果的产出更为重要。翻译过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意识到翻译过程的存在, 反思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教师在对其反思的翻译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指引。教师不再关注学生译文与标准译文相译文的差距, 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借助各类翻译资源进行语篇理解, 分析转换, 选词造句, 最后产出译文的。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会主动意识到自己应用了哪些翻译技巧策略, 直译意译或全译选译等等, 并会衡量所采取的策略对译文的产出产生了什么影响, 是否合理, 应该如何改进以便生成更符合原文语义和语用的译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指引, 主动了解并掌握翻译策略和技巧的使用, 明确改进的方向, 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学习途径。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构成翻译能力的四大分力内涵的层面上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 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其内涵和特点的多元性及不确定性决定了翻译能力研究的复杂程度。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目标也是翻译教学模式的中心。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其特殊性, 既非专业翻译教学, 又非大学翻译教学, 介于两者之间, 教师应以其具体的情境因素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双语能力, 非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以及专业工具使用能力为目标, 来积极反思及更新翻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Harris, B.&B.Sherwood.Translating as an innateskill.[C]∥D Gerver&H.W.Sinaiko.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York, 1978.

[2]Wilss, W.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adidactic frame 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C]∥R.W.Brislin.Translation.NewYork, 1976.

[3]Shreve, G..Cogni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C]∥J.H.Danksetal..Cognitive Process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hous and Oaksetc.sage:1997.

[4]Gutt, E.TranslationandRelevance[M].Manchester&Boston:St.JeromePub-lishing, 2000.

[5]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y issues[J].Meta50 (2) , 2005.

[6]刘和平.翻译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 2011.

[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9]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10]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论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现状;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教学的地位不断提高,而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一味强调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合理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成为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门外来语言,由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合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主要强调英语单词、语法和句型的记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而且,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没有熟练掌握基础的英语单词、语法和句式,经常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拼写错误、句式不正确的情况,难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同时,一些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较差,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书写潦草、书写不规范、乱用标点符号以及不注意字母大小写等情况。导致学生的写作质量不高。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英语教师一味强调教学进度,没有合理安排写作教学活动,未能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写作训练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写作教学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开展写作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一听到写作就会感到头疼,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语法和句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写作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新闻热点等合理安排写作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写作,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通过写英文日记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英文日记,并且不定时的进行抽查,以监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重视英语阅读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丰富的英语知识是学生写出优秀文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汇总,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背诵任务,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词汇、句式、句型的用法,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写作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玲.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2016,29:40-41.

[2]李玲.初中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10:17.

[3]李启德.浅谈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10:44.

[4]曹向秋.浅析初中英语写作能力培养途径[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29:78-79.

作者简介:

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外语教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强调学习者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本文从自主学习的本质及其实现条件入手,就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张肖 ZHANG Xiao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许昌,461000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814(6)分类号:H31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策略 自主性

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5

05级秦芳贤

[摘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论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说教式、填鸭式”,搞“一言堂”。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生即使在学校学到了最新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会很快老化。要让学生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理论依据

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文献中有不同的描述。Holec(1985)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Huttenen(1986)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余文森(2002)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自我认知监控的学习。概括地说,就是“想学”、“能学”、“会学”、“善学”、“坚持学”(庞维国,2002)。

近年来,很多学者根据乔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语言理论和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语言习得论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习得(acquisition)获得的。“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英语而潜意识地获得英语。“学得”则是学习者为了掌握英语而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该语言。“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说,这两种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蒋祖康,1999)。因此,想要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不应只在“教”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学生用来习得语言的“策略”上做文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1-

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以引导和激励为主攻方向。必须从激发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入手,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确立自主探究的意识,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自主探究走向大胆创新。

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策略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确立适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在实践中“创造自身”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克服各种障碍的主体能力,获得生动、活泼、独立、主动的发展。

三、主要策略

限于水平,本文介绍的策略主要有:指导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氛围,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自我调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一)指导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调控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再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的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氛围,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有民主的教育观念,要有正确的学生主体意识,要积极开展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去思考学生将会怎样想;学生在思考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以及怎样启发学生去突破,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我调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帮助学生摒弃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的水平。再次,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增强自我意识,调整学习策略(陶纯恭,2002)。

(四)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

计主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并诱发为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学习。

四、实施方案

本文的实施方案主要围绕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时段展开讨论。

(一)课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

英语的课文阅读教学,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预习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编写预习提纲,通过预习来理解文章。其操作要点是:1.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2.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回答若干关键性问题;

4.找出文章中的常用短语与常见句型。通过有序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而目标明确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徐育兵, 2005)。学生会循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主动积极地阅读语篇信息,理解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和习惯。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应尽量避免学生机械回答的简单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启发性问题。以教学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 Book2 Unit 14 Freedom Fighters 中Reading I Have a Dream 为例,即可提下列开放性问题What does Luther King, Jr mean by saying “This ‘wait’has almost always meant ‘nev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rtin Luther King ? 此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从被动听课、机械记忆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学习潜能,积极自主的学习新的知识。

2.小组交流和讨论。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高二Unit 17的阅读文章 Disabled?Not me!时,即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通过全员参与,踊跃发言,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大了英语信息输入量,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辩论活动。新课程标准《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中,可设计辩论的主题有许多。例如: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营造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情趣氛围,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参加辩论活动之前学生会根据正方或反方辩题的要求,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思考,确立论点、论据、和论证事例。在此活动中,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际参与者、活动的主体。他们熟练地运用课文知识并转化为

己用,思维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状态中,有利于持续的自主学习。同时,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空间,在感受一次次成功喜悦的同时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归纳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并归纳该类文章的特点。运用归纳教学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易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教师应树立“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培养与提高并重” 的理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如何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语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治闲, 王翔, 2006)。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每学期可列出推荐书目;选择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材料、其他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读物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很多,如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交两篇有关阅读的文章(如书评或读后感等),书目不限。

2.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之,写作也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阅读。将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应用于写作实践中,突出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阅读扩写法、阅读仿写法、阅读续写法、阅读改写法、阅读缩写法、写读后感及写内容梗概等几种方式。

3.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让学生自选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并在课堂上朗诵或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口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到了驾驭语言的乐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4.指导“节目式”活动。指导学生举办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活动,如上完了“Necklace”后举办英语晚会,上完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一课后组织观看科幻英文录像,上了A Garden of Poems 后演唱英文歌曲如 Waiting Here for You,上了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后组织“英语小品大赛”。这一系列活动既能使课外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又能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这些活动寓教于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祖大庆,刘会民,2004)。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将学习视为被动的、外在的行为方式,而是一种主动的、内需式的自主学习活动。

五、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教材多是现成文章,新知识是螺旋递升而不是直线上升。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理解,除了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和感受外,还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俗语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只有乐于去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改变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来组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六、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一)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学生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

(二)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很多。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2.抓标点符号,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认为应该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

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学生能否自觉、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是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及独立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记住“方法的掌握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须在主体性实践中实现”。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跟上新课程的脚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翁的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种策略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庭芗.1983.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祖大庆,刘会民.2004.从转型期英语教学实践谈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 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4)

3.刘根林.2001.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大中小学外语教学,(3)

4.蒋祖康.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陶纯恭.2002.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1)

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提要] 当大众教育发展到今天,各省不断在刷新着本已居高的入学率,上大学再也不是一件很奢侈和值得炫耀的事。但是,随着在读学生数量的增加,质量却未必随之提高。伴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越来越低,大学教育也屡遭社会问责。在我们讨论大学教育是否脱轨的前提下,是否也应该思考在大学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提高哪些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论高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7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造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欠缺、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有着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从大环境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导致了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出现了当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看,也有着多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有了显著增加,近年来已在向教育的核心问题,即质量和效益方面转移,但还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仍重视做“大”而忽视做“强”。二是在思想观念上仍然固守学科中心的传统教育,课程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学术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传统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编写教材。三是实践性课程效益低。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等。这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界,仅仅将实践课程称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在观念上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就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和能力的发展。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实施过于强调传授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点。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高职教育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

所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把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其中的理论教学指的是系统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是指围绕着职业能力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现代社会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按人才的职能作用与需求倾向,人才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四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有:通常所说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等。前两种人才分别由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培养,后两种人才则由职业教育培养,而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就是技术员这个类型。这里的技术员既指生产技术人员,又包括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等。这样的定位,明确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指出了明确方向。由此可见,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育目标的定位成为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 针对性。

针对技术员层面的专业人才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培养方案。

2. 实用性。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和考核体系。

3. 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语言能力与商务技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 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教学体系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与专业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如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是一项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近年来,我院注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破除校本位观念、增强实践教学、积极尝试。

1. 课堂教学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首先有赖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高职学生比较好动,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张扬他们的创新能力来培养职业能力。英语是一门技能,教师应把英语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在做中学,在学中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科学设置教学项目、内容及方法。

设置教学项目时,需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加强开口和情景训练,强调能说会做,体现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社会市场调研、企事业专家的建议、毕业生反馈、对外交往等,及时了解和洞悉社会一线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丰富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学习、调研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总结案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和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开展商务运作的职业能力。

3. 校园活动和校内实训锻造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优势,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校园活动的平台,将校园活动中的综合实践、特色的专业技能训练等活动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积极参与。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学生的职业潜能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例如,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角、口语竞赛、商务文化节、英语辩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踏进职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可以开办相关讲座,使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动态、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

4. 大力开展校外参与实训。

高职教育要坚决打破传统观念,要拆墙入海,破除校本位观念,把“职业能力”培养推向社会大舞台。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要深刻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明确教学目标,准确设置实训项目。近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训活动中寻找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使学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运用技术要领和实际要求。我院与开发区华海、久安等大型酒店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参与酒店中较多方面的工种。此项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管理与协调能力、高度工作责任心及开拓创新的热情,从而保证实训效果。

5. 加强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实施培养的基本保证。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投入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而且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见习、体验、实践,而且还请业内人士来校交流、培训。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人才竞争现实给高校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规范、打破常规观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体现高职教育强大的生命力。为使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我们要逐步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商务运作和管理的现实问题主动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就业前景。

摘要:对高职教育特色的认识, 是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着力点。应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以能力为本位,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立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浅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收获最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不要生硬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恰到好处的激励,会使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充满信心。如在学习The story of Xiwang 时,我先放映介绍熊猫的一些基本情况的资料(如熊猫皮毛的特点,性格特点,目前数量),然后呈现“希望”的生长过程和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What’s the growth of Xiwang?”, “Why is it difficult for pandas to survive in the wild?”。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做这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较好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课文内容完形填空,优秀的学生则要求再用英语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并谈一谈对如何保护熊猫的看法。这样学生处于一个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他们这种主动参与性,既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让课堂充满生机;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这说明我们要用适当的教学法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分角色表演课文对话,做游戏,情景对话,唱英文歌曲等形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授Wild animals 时,我让学生查找一些野生动物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游戏的方法复习和学习野生动物的名称。第一个学生说出他喜欢的野生动物,第二个学生重复第一个学生的话,并在其基础上加上自己喜欢的野生动物。句子越来越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兴趣也越来越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又如在学习A brave young man 这篇课文时,让一位学生扮演张华,其余的学生扮演记者,向“张华”提出有关营救邻居孙太太这一英雄事迹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多启发,少讲解,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反思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如学生记忆单词时,费时费力还效果不好,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的指导。比如通过国际音标和单词的拼读,拼写规则法,词性转换法(如care-careful-carefully),反义词联系法(如tall-short),构词法(harm-harmful-harmless),同类物品归纳法(如表示文具的词pen, ruler),联想法等方式记忆。采用制作卡片,利用早晚时段,零星时间进行记忆。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稳定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和善学。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多彩多姿的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动手性强,乐于参与的特点,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正好适应了中学生的这个特点,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如排演话剧“小红帽”,我先让学生查找资料,编写剧本,再找合适的学生分角色表演。又如办英语小报大赛,我把学生分成协助小组,每组3-4人,针对老师提出的建议,他们分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成内容丰富,设计美观的小报,然后评出优胜者。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和话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求知欲,从而形成了学习的动力。

五、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改进学习的方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小天地”,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创设真实,直观的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Birdwatching 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些鸟儿的图片, 引导他们分别说出鸟儿的名字,特点和生活习性。如在认识天鹅时,我先呈现一只天鹅正在戏水的图片,然后问“What’s this in English?”,引导他们回答说“It’s a swan.”。接着问“What’s its character?”,让学生试着描述说“It’s a kind of bird. It’s usually white and large. It has a very long neck. It lives on lakes and rivers.”等。又如在学习Natural disaster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我就利用电脑,从网上下载一些自然灾害的录像,让学生边观看边做一些问答练习,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自然灾害的名字,以及各自的特点(如发生的时间,破坏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既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又增加了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为他们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我的自画像》教学反思下一篇:元旦搞笑祝福语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