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女性
论文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论文关键词:五四运动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说道:“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1],其中“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一间屋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谢冰心、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集)共十篇小说,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品的百分之八十。凌叔华的《花之寺》和《女人》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九篇是写女性的。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劫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秋对母亲的深情里饱醮着同情,这种感情贯穿着她人生的重大选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青年,醒秋艰难的求学既是为理想的圆满,又是为改善母亲的生活状态,“那时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望学成之后,在教育界服务,每月有一二百元的进款……便将母亲从乡下接出来,住在上海,雇个细心女仆伺候她。”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棘心”,是取《诗经・凯风》中“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义。她以旧家庭的反叛者的姿态欲废去包办婚姻,但预料到这一举动将使母亲代受其“过”的结局,“不过祖母的咕哝,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固毫无办法,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压迫孙女的”。为了母亲,醒秋放弃了毁婚的念头,她感到:“我终不能为了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亲!”[3]由此可推断,若不是对母亲的同情与爱怜,醒秋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醒秋之母的遭遇不是特例,而是那个时代的家庭女性共同的命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不仅是醒秋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也是对那些在旧家庭里忍辱负重的所有女性的关怀与同情,以及对旧家庭制度的强烈不满。
石评梅在《董二嫂》一文中讲述了“我”回家省亲的一段见闻。“我”沉浸在“穆静慈爱的环境”中,突然隔壁传来一阵女人“惨呼哀泣”的声音,打听得知是董二在母亲的怂恿下笞打董二嫂。董二嫂“是给咱挑水的董二的`媳妇,她婆婆是著名的狠毒人,谁都惹不起她;耍牌输了回来,就要找媳妇的气生。董二又是一个胡涂人;听上他娘的话就拼命的打媳妇”。[4]“我”热衷于女性解放运动,欲劝说董二娘,因家人曾经尝试此法,反遭诬陷,故叫“我”放弃了努力。过几天得知了董二嫂死的消息。这事使“我”震惊:“‘十年媳妇熬成婆’,大概他们觉的女人本来不值钱,女人而给人做媳妇,更是命该倒霉受苦的!因之他们毫不干涉,看着这残忍野狠的人们猖狂,看着这可怜微小的人们呻吟!是环境造成了这个习惯,这习惯又养了这个狠心。”家长专制和夫权统治仍像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的颈脖上,一个女性生命在家庭暴力中消逝,政府和周围人“视若罔睹”、“听若罔闻”,“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董二仍然要娶媳妇,董二娘依尽要当婆婆,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4]在既存的性别制度和家庭制度下,董二嫂的遭遇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遭遇。
二.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感受新思潮的影响,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女性小说在讴歌自由恋爱、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关怀与同情。 石评梅在《弃妇》中,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爱上一个女学生,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责备表哥,“表哥也太不对,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又会跳舞,又会弹琴,又会应酬,又有名誉,又有学问的好。”[4]
在石评梅的另一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丈夫琳在外工作,夫妻俩恩爱情深,“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他终于归来了,可是这次态度冷漠,举止反常:“我情似水,怎奈君心如铁,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原来他爱上了女大学生钱颐青,“我”十分痛苦:“上帝呵!我没有伟大的力量,灭熄我心底的悲愤之火。但是琳有个力量逼迫他,离开我,遗弃我,令我的生命沉落。这种局面一布置,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最可怜的妇人。”[4]“我”成为弃妇,“维系我幸福的链子断了,我将向黑暗的深洞沉落下去。”
在这两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了对弃妇的同情。弃妇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殊群体,承受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箝制。一方面,她们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甘居家庭,通过为媳、为妻、为母来实现价值,充当了旧时代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她们又被新女性所排挤,成为新时代的弃妇。时代的前进已不容她们躲进传统观念和生活中寻求庇护,而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将她们抛离,新旧文化的双重压迫造就了她们可悲的命运,在被弃后找不到生命的支点。但她们在现实中的被弃并没有导致在女性作品中的被弃,女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同情之余为她们立言,为她们呐喊,为她们寻求出路。林楠的好友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劝林楠道:“时代已经变了,而且你也是师范毕业的学生,受过相当的中等教育,犯不上真个屈伏在如此家庭中过这样的痛苦的日子。”[4]顺应时代,迎赶时代,才是弃妇的自救之路。
三.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表现出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在庐隐的小说《秦教授的失败》中,秦教授的母亲,一个饱受丈夫多妻苦楚的女性,诘问丈夫:“哼,世界上就是你们男人是王,我们作女人的应当永沉地狱,对不对?”“莫非凡是女人,都要让她受这种龌龊气吗?”[5]以全体女性的名义大胆地向传统性别观念、多妻制度宣战。凌叔华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6]这些女性都是旧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都有着悲苦的命运,但她们并不哀叹自己的不幸,也不谴责某一个给她们带来不幸的男人,而是着眼于女性全体,质疑性别观念和制度本身,表明她们已具备了女性群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她们还萌发了以女性群体的抱团合力来改变女性处境的愿望。在庐隐的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蓝田说:“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那么我忏悔以前的,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5]这说明女性已从沉梦中醒来,去追逐解放的光芒。
女性的女性意识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五四女性小说中凸显出的女性意识,既反映了少数精英女性具有了女性意识,也激发和唤醒了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的复苏,在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1989:2.
[2]杨义.杨义文存[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05.
[3]苏雪林.棘心[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3-4,159.
[4]石评梅.石评梅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247,248-250,436-437,528-533.
[5]庐隐.庐隐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392,393,378.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 正如杨义所说:“妇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 (她只有一个小说集) 共十篇小说, 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 但她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品的百分之八十。凌叔华的《花之寺》和《女人》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石评梅的作品, 现在看到十几篇, 有九篇是写女性的。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 除《劫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 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 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 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 尤其如此。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 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做婆婆的, 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 旧式妇女, 多不读书, 不明大义, 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 她对于一个媳妇, 若感觉不满意, 磨折起来, 那简直是附骨之疽, 疗之不愈, 剜之不可, 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 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 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 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 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 没有半点享受, 没有半点自由。”[3]由上可见, 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秋对母亲的深情里饱醮着同情, 这种感情贯穿着她人生的重大选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青年, 醒秋艰难的求学既是为理想的圆满, 又是为改善母亲的生活状态, “那时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望学成之后, 在教育界服务, 每月有一二百元的进款……便将母亲从乡下接出来, 住在上海, 雇个细心女仆伺候她。”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棘心”, 是取《诗经·凯风》中“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之义。她以旧家庭的反叛者的姿态欲废去包办婚姻, 但预料到这一举动将使母亲代受其“过”的结局, “不过祖母的咕哝, 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 固毫无办法, 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 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压迫孙女的”。为了母亲, 醒秋放弃了毁婚的念头, 她感到:“我终不能为了一己的幸福, 而害了母亲!”[3]由此可推断, 若不是对母亲的同情与爱怜, 醒秋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醒秋之母的遭遇不是特例, 而是那个时代的家庭女性共同的命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 不仅是醒秋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也是对那些在旧家庭里忍辱负重的所有女性的关怀与同情, 以及对旧家庭制度的强烈不满。
石评梅在《董二嫂》一文中讲述了“我”回家省亲的一段见闻。“我”沉浸在“穆静慈爱的环境”中, 突然隔壁传来一阵女人“惨呼哀泣”的声音, 打听得知是董二在母亲的怂恿下笞打董二嫂。董二嫂“是给咱挑水的董二的媳妇, 她婆婆是著名的狠毒人, 谁都惹不起她;耍牌输了回来, 就要找媳妇的气生。董二又是一个胡涂人;听上他娘的话就拼命的打媳妇”。[4]“我”热衷于女性解放运动, 欲劝说董二娘, 因家人曾经尝试此法, 反遭诬陷, 故叫“我”放弃了努力。过几天得知了董二嫂死的消息。这事使“我”震惊:“‘十年媳妇熬成婆’, 大概他们觉的女人本来不值钱, 女人而给人做媳妇, 更是命该倒霉受苦的!因之他们毫不干涉, 看着这残忍野狠的人们猖狂, 看着这可怜微小的人们呻吟!是环境造成了这个习惯, 这习惯又养了这个狠心。”家长专制和夫权统治仍像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的颈脖上, 一个女性生命在家庭暴力中消逝, 政府和周围人“视若罔睹”、“听若罔闻”, “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 董二仍然要娶媳妇, 董二娘依尽要当婆婆, 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4]在既存的性别制度和家庭制度下, 董二嫂的遭遇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遭遇。
二.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 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 感受新思潮的影响, 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 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 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女性小说在讴歌自由恋爱、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 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关怀与同情。
石评梅在《弃妇》中, 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 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 爱上一个女学生, 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 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 责备表哥, “表哥也太不对, 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 又会跳舞, 又会弹琴, 又会应酬, 又有名誉, 又有学问的好。”[4]
在石评梅的另一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 “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 丈夫琳在外工作, 夫妻俩恩爱情深, “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他终于归来了, 可是这次态度冷漠, 举止反常:“我情似水, 怎奈君心如铁, 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 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原来他爱上了女大学生钱颐青, “我”十分痛苦:“上帝呵!我没有伟大的力量, 灭熄我心底的悲愤之火。但是琳有个力量逼迫他, 离开我, 遗弃我, 令我的生命沉落。这种局面一布置, 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最可怜的妇人。”[4]“我”成为弃妇, “维系我幸福的链子断了, 我将向黑暗的深洞沉落下去。”
在这两篇小说中, 集中表达了对弃妇的同情。弃妇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殊群体, 承受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箝制。一方面, 她们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 甘居家庭, 通过为媳、为妻、为母来实现价值, 充当了旧时代的牺牲品;另一方面, 她们又被新女性所排挤, 成为新时代的弃妇。时代的前进已不容她们躲进传统观念和生活中寻求庇护, 而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将她们抛离, 新旧文化的双重压迫造就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在被弃后找不到生命的支点。但她们在现实中的被弃并没有导致在女性作品中的被弃, 女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关注这一社会现象, 同情之余为她们立言, 为她们呐喊, 为她们寻求出路。林楠的好友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 劝林楠道:“时代已经变了, 而且你也是师范毕业的学生, 受过相当的中等教育, 犯不上真个屈伏在如此家庭中过这样的痛苦的日子。”[4]顺应时代, 迎赶时代, 才是弃妇的自救之路。
三.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表现出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在庐隐的小说《秦教授的失败》中, 秦教授的母亲, 一个饱受丈夫多妻苦楚的女性, 诘问丈夫:“哼, 世界上就是你们男人是王, 我们作女人的应当永沉地狱, 对不对?”“莫非凡是女人, 都要让她受这种龌龊气吗?”[5]以全体女性的名义大胆地向传统性别观念、多妻制度宣战。凌叔华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 “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 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6]这些女性都是旧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 都有着悲苦的命运, 但她们并不哀叹自己的不幸, 也不谴责某一个给她们带来不幸的男人, 而是着眼于女性全体, 质疑性别观念和制度本身, 表明她们已具备了女性群体意识。更重要的是, 她们还萌发了以女性群体的抱团合力来改变女性处境的愿望。在庐隐的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 蓝田说:“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 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 那么我忏悔以前的, 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5]这说明女性已从沉梦中醒来, 去追逐解放的光芒。
女性的女性意识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五四女性小说中凸显出的女性意识, 既反映了少数精英女性具有了女性意识, 也激发和唤醒了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的复苏, 在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关键词:五四运动,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
[2]杨义.杨义文存[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05.
[3]苏雪林.棘心[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3-4, 159.
[4]石评梅.石评梅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247, 248-250, 436-437, 528-533.
[5]庐隐.庐隐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392, 393, 378.
在很多人眼里,拳击是男人的世界,力量、征服、打击,充满雄性甚至残暴的气息。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内心独立、渴望自我的女人,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带上拳套,瞄准对手,集中力量打出一拳,你体会到更多的是宣泄、进攻和挑战,是那种叫爽到极致的感觉。
把压力通通打出去,是拳击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迎合了人类需要打击东西的天然本性。在这个物欲爆炸的年代,家庭、事业给每个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运动的人往往脾气暴躁,打拳的人讲究拳品,打输了也要不愠不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很有气质和度量。
塑造魔鬼身材拳坛美女米申·约翰曾经为《花花公子》拍摄封面,其魔鬼身材引来众人赞叹。
拳击是一项很适合女性塑形的运动,拳击练习活动量大,减脂效果明显;其步伐灵活多变,练习拳击的女孩子多小腿细,下肢长,臀位高;此外,拳击进攻以出拳为主,肩背的肌肉、韧带都可以得到适度的锻炼,整个人都变得更加灵活。拳击塑造魔鬼身材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吧。
练了拳击的人都会告诉你同一件事,那就是打拳比跑步、器械等由一而终、一成不变的运动好玩多了。在拳击运动中,步伐、出拳都有很多灵活的变化,如果你善于思考,能够以智取胜,那么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
击剑:剑尖上舞动着智慧
迅猛、灵活、优雅,这就是击剑迷人的地方。站在剑道之上,举起手中的长剑,世间一切喧嚣便不复存在,唯有眼神间的对话,剑与剑的缠绵。这就是击剑的境界。
击剑运动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运动本身对于击剑手气质的熏陶。温文尔雅,气定神闲,飘逸自如;寒光乍闪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当击剑手站在剑道上,她的每一个眼神和细微的动作都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击剑的规则讲求点到为止,可以占有,但绝不伤害,取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无懈可击的攻防中体味击剑的灵性和悠然,争斗与宽宏。这正是现代女性渴望的境界。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剑手要始终保持身姿的矫健、挺拔,就像芭蕾舞演员,上身要挺直,腰腹要收紧,时时刻刻铭记:保持体态,保持风度。因为击剑训练能发展腿部和臀部肌肉的力量及耐力,所以可以不断地对身体形态进行良好的修正。事实上,穆江等很多当红模特都曾经是击剑运动员。
相对于芭蕾的温柔来讲,击剑又充满了帅气,让女人明白何为柔中带刚。击剑属于技巧性颇强的运动,它能使参加者得到应变、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这五种素质让女人既有力量又不失身体的柔软。能灵活地防守,也可以专注地进攻,在优雅中偶然露出你的致命一招,这一刺赢得不只是一分,是女人的自信,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除了翩翩风度外,击剑的礼节也是培养女性风度的重要一课。现代击剑,在传承了技巧的同时,也继续演绎着击剑的礼仪。有人说,女剑手的行礼更好看,因为她们对行礼的过程更专注,行礼可以把她们内心良好的素质大大方方地表现出来。
高尔夫:有一种品质叫谦和
许多高尔夫领域的人现在还持有这样的观点:女人天生就不太喜欢去欣赏、参与一项历来是男人的运动。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打高尔夫球的人中,女性占了近25%,而且她们花在这项运动上的钱正越来越多。
当你看到女球手在高尔夫球场上的风度,不要以为她是有意在蓝天与绿草的怀抱中作秀,高尔夫球场上讲究礼让为先。关心他人,礼貌是女人最好的社交名片,而关怀又可以把女人的温柔充分展示出来。
高尔夫运动是众所周知的谦谦君子的运动,任何情形任何场合下,作出礼让为先的姿态都不为过。在高尔夫球场,你不仅要穿着得体,而且一举一动都要体现绅士风度,不仅要打球,还要关心到周围其他球手的情况。
同时,高尔夫运动是诚实的运动,没有裁判,因而更要求球手光明磊落的态度。任何一点不诚实都与这项运动格格不入,一旦被发现,几乎可以使你永远再没有勇气回到球场。许多做公关的女孩子喜欢把客户带到球场,一起打一回高球,就是因为在这项运动中,你有机会充分展现你的真诚与信誉。
真正的高尔夫球手都有着丰富的高尔夫知识,他们对技术的钻研是无止境的。高尔夫这项运动中的许多规则用英语解释起来更加容易。而女人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在熟悉高尔夫球用语这方面,她们往往可以用语言天赋展示自己的才华。
骑马:性感像在空气里飘
女人骑马既可以作为运动健身,保持体形,也是心理上一种难得的满足。骑马让女人丰富而敏感的思维得到纵情释放。当你套上牛仔服,不徐不疾地奔跑的时候,你很容易产生联想。你会觉得自己是一种主宰,然后想起一些浪漫的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
女人与马这样的大型动物接触,要有巧妙的心思,有情感,有爱心。当你内心的这些素质准备充分的时候,你才能和马融为一体。骑在马上,尤其是在盛装舞步的行进中,总有一种悠闲的自信散发出来。那是你的内在素质透过外在的体态充分释放出来的结果。
“骑马对女人保持体形有好处”。这话可是茜茜公主她婆婆—奥地利的王太后说的。骑马本身是一项均衡运动,是全身运动。一个成熟的骑手要用腰和背控制马,长期骑马使腰变得灵活,肌肉也富有弹性。与此同时,骑马的体态强调四点一线,就是头顶,颈部,骶椎和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平日里,一般人很难总保持这样一种体态,但骑马可以,所以长时间骑马的人臀部会上翘,很符合现代的审美。
女人骑的马,是马场里的纯种马,鬃毛鲜亮,肌肉健硕,体态匀称,而且训练有素,恭良温和;女人也不是草原上的牧民,她们大都是白领,气质高雅,崇尚自然。这样的女人骑在这样的马上,挺拔中透出情调。
运动文胸又称运动型胸罩(Sports Bra),它是按照“文胸的特定功能”分类下的一个类目。所以故名思义,运动文胸是为了避免女性乳房在运动健身中受到伤害。
对于胸部十分丰满者而言,能对乳房提供更多支撑保护作用的结构型运动内衣, 毫无疑问他成为她们的首选。结构型运动胸罩看上去更像是一只普通胸罩,由于它能对女性的左右乳房分别进行支撑保护,且能增加衣内的空气流通,所以,对胸部 丰满者来说,无疑能提供比简便型运动胸罩更强的保护。
运动文胸让你的胸部在运动时更加舒适,减少因剧烈动作引起的疼痛或下垂感。就是侧带较宽,没有钢圈,肩带也宽很多,看着就像小背心,它可以把你的胸勒得紧紧的,运动时一点都不累缀,不过缺点就是如果天天带就把你的胸挤的瘪瘪的,勒得紧对胸部的血液循环不利。所以不要整天穿着运动文胸。
运动文胸让胸部在运动时更加舒适,减少因剧烈动作引起的疼痛或下垂感。就是侧带较宽,没有钢圈,肩带也宽很多,看着就像小背心,可以把胸勒得紧紧的,运动时一点都不累缀,不过缺点就是如果天天带就把胸挤的瘪瘪的,勒得紧对胸部的血液循环不利。所以不要整天穿着运动文胸。
17岁那年,李瑜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后,她又考入美国俄亥俄州保林格瑞州立大学商学院攻读统计和统筹学硕士学位,1995年踏入职场,最初供职波士顿国际电讯公司。
她是怎样成为“游戏女王”的说起这第一份工作,李瑜可谓煞费心机。那时候正值美国金融危机,但是电讯在美国发展得比较超前,她一心想进这家公司。为了准备面试,李瑜不仅把这家公司研究透了,还去研究这家公司的老板,甚至老板的爸爸。所以当她去面试时,竟然比面试官还要了解公司情况:包括公司的融资背景,包括老板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是做到一家公司的高管,不是一个ceo,通常一位职员都不关心这个层面,而李瑜的细心和认真却深深打动了面试官。面试官认为她为了这份工作下了工夫、付出了努力,结果,面试结束后两小时,她就收到了录用通知。
入职伊始,共有30名新员工参加入职培训。李瑜在充分了解公司业务的同时,还主动帮助公司优化流程,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她主导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把需人工处理的流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为公司节省了高额成本,还获得了美国国家专利。三个月培训期满,她就得到了快速晋升,被任命为部门经理。李瑜曾说过:“升职不是老板决定,决定权其实在你自己手里。如果你已积极主动做出了高于自己岗位的价值贡献,那上级只能、也很乐意提升你。公司在快速发展中迫切需要员工贡献更多的‘剩余带宽’,这时谁能奉献更多,谁就能走得更快、更远。”
两年后,李瑜主动转变职业,在金融行业的美国富达投资波士顿总部担任高级经理。又两年后,李瑜进入了it行业的微软,在旅游商务网expedia西雅图总部担任亚太区项目总监。李瑜认为,一个人在30岁前,应去尝试自己的兴趣,这个阶段要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积累经验,但在尝试的同时也要保持稳定性。所以她善于不断调整自己,在微软工作了5年后,她又进入了互动娱乐业的盛大公司,历任盛大商务发展中心总监、游戏事业部副总裁、集团副总裁,自4月起担任盛大游戏ceo兼董事。在盛大5年,她带领盛大游戏把年收入从20亿元翻番到40多亿元,并把盛大游戏从一个游戏事业部成功带领为一个国际化上市公司。
就这样,李瑜从一个北大心理学的小女生,成为闻名世界的“游戏女王”。
摘要:女性电影是指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中运用女性特有的创作、表达方式,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及对女性生存的压抑,以崭新的人文观点和全新的美学理念,鲜明的颠覆父权中心文化的女性主义创作方式来拍摄的电影。
关键词:美国女性 电影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不断丰富、反省着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检验和挑战着主流的各种电影理论,也为我们研究女性题材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1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在女性电影中,性爱(男女本性)和美(包含美色)是其不可回避的影响。在男性主导的影视文化机制内,理想的男人是期待视野的核心,而女人则无关紧要。但女人或多或少必须出现,因为她们的存在印证着男人的温柔和深情。在美国早期电影银幕上的性感女性形象还是有所保留的。但是,时至今日,性感女性却发展到了以各种妖艳的穿着、各种诱人的姿态频繁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根据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女性所进行的研究,人们发现90年代的女性形象比60年代的女性形象穿着更加具挑衅性,姿势和行为上更为挑逗,即使是职业女性亦是如此。事实上,美国电影银幕上性感女性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在美国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主导的社会中,个人的感觉和欲望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美国男人眼里,女人总是跟她的女人魅力联系在一起的。于是电影就通过塑造出性感女性的形象来吸引尽可能多地男性观众。
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两性关系的新变动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开始大胆质疑男性社会构筑的象征秩序和女性在其中的从属地位,不断抗争,试图冲破男性主体的桎梏,重建赋予自身价值和意义的女性语言文本。这种思想引导下创作的女性题材电影大多强调的女性自强独立的精神气质和男女互助互补的平权意识。如《霹雳娇娃》《生命的证明》等。而尽管黑色电影大多以男性为表现中心,但女性却在电影中扮演主动的角色。影片中的夺命女郎既性感迷人又冷酷无情,她们通常为了某种深藏的目的而诱惑和利用男性,使他们身陷危险之中。尽管“夺命女郎”最终和和因为自己邪恶的欲望也招致惩罚并走向毁灭,但她们的出现却能够将女,胜的欲望与认同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把女性形象从作为男人“附属物”的他者地位中解救出来。近期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则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宣告了对“双性文化”的召唤。较之以前女导演制导的充分女性视角的女性电影,它不再沉醉于过分的情感谊泄,纯感性的心理铺陈,或挣扎中的困惑以及最终悲剧性地苟活或自杀的命运,而是给予了更多理性的、客观全面的思索,指引了一条走出泥淖、迈向光明的路途
1.2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的主体性意识
美国电影银幕上性感女性形象的出现跟人们对性的观念的改变有关。在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理论被引入美国。它重塑了人们对性的观念,使得年轻人尤其是妇女享受到更多的性自由。她们开始以新的形象出现:超短裙、短发、抽烟喝酒、毫无顾忌地谈论性。为了迎合人们对性的观念的变化,电影银幕构建了更多的性感女郎。20世纪印年代,好莱坞制造了玛丽莲·梦露、索菲亚·罗兰、简·方达等一大批性感女星来迎合大众,并先后推出了《热情如火》、《七年之痒》、《人生得意须尽欢》等众多经典性感电影。在这种被男性化的视觉模式中,女性被编码为强烈的视觉和色情符号,具有被看性的内涵。女性的情欲冲动是受到压制的,被压制了的女性情欲是以完全满足男性快感为取向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女性往往被配置在客体(或缺席)的位置上,她是男性欲望的接收者,是被动地出现,而非主动表现,她的性欢愉仅能从她自己被客体化的状态中形成。女性题材电影在影片给观众的愉悦上,主要是视觉愉悦。她们承受着男性的目光,迎合着男性的欲望。这样的模式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电影银幕上如日中天,直至今日仍未有任何衰退的迹象。
大众文化兴起、女权主义盛行后,经济独立的女性才逐渐摆脱了“被看”而具有了主动“看”的意识。从此,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品质有所提升,不仅纯男性阳刚的电影中加重了女性分量,男性导演也开始将女性形象纳入创作主体的范畴,女性导演更是努力关注女性生存发展、情感心理、命运理想等真实状况。女性唯有通过不断的超越才能实现意识的觉醒,这种超越就是要建立一种辨证的女性主体观,真正消除两性间的冲突。首先,女性应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那种男女二元对立模式中的绝对主体和绝对客体都是片面和狭隘的。其次,女性主体又应该是多元的,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性别主体和社会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这种辨证的女性主体观基础上,女性题材电影才有可能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获得新的发展,影片中的女性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可见的人类”。
2.1 女性题材电影中由“他者”视角建构的受众地位差异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他者”视角很大程度上受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所启发。按照拉康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中,象征秩序就如同儿时母亲的目光那样,规范制约着社会化进程中的“自我”。“他者”最终会被内化为“自我”,于是“自我”丧失了主体性,成为“他者”的“客体”。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也认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奴役女性,使女性丧失了“自我主体”身份的“他者”。在男性社会象征秩序中,女性按照“男性他者”的要求被建构起来,女性不是女性自己的女性,而是男性社会秩序所归位的女性。以“男性他者”的客观存在为审视角度,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分析了在父权制社会背景下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她们发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要么被定位成男性观赏的对象,要么就是男性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塑造的女性形象,或者是女性在“男性他者”文化影响下的自我投射。
尽管当前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电影都是与女性相关的,但几乎大部分的女性都是男性的视觉对象。好莱坞以色情机制为基础的商业电影是“三个男人看一个女人”,这三个男人是:男导演、男主角、男观众。这种制作机制把色情编入了主导的父系秩序的语言之中,以对男性观众施加看的快感。于是,为了迎合父系秩序中男性的观看癖,女性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在男性看来,这样的女性是具有被看的价值和内容的,所以电影要展示女性的性感冲击力。在大部分电影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要么是性别特征过度崇拜从而成为空虚的女性“性”角色,要么就是完全没有自觉的性别意识,彻底操作在男性想象中的女性角色。因此,女性是男性“他者欲望”
投射后的女性,而非女性自身。一些批评者更是指出,大部分电影观众在观影时带有潜在的男权制思想,而影片恰恰迎合了大众这种受几千年传统影响而具有的对女性的压抑和偏见。例如对男性主动、女性被动模式的强化。对女主内男主外家庭模式的肯定、对女性在事业上成功而在家庭巾失败的反复渲染、对女性“被看”的形象作用的突出,都滋养了观众的这种男权心理。
2.2 女性题材电影的“他者性”视角使电影研究人员的关注对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观众。
如果电影是男性凝视的,男性通过“窥淫癖”、“恋物癖”获得视觉快感,那么女性观众的位置是什么?她们在观影过程中的认同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具有男权心理的并不仅仅是男性观众,很多女性观众的审美经验基本已经屈服、认同甚至主动投靠于男权礼会,因此已经失去了她们自觉甚至白发的女性意识从而异变为男性观众。她们并未意识到这些影片对自我性别的压抑。女性的集体无意识还表现为她们依然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身体迎合着观看者的目光,把自已置于被关注、被保护的位置。她们总把男性对其艰难的生存状况所表现出的义愤当成其具有充分陛别意识的佐证。女性题材电影在颠覆男权中心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将“视觉愉悦”这种“男权社会以无意识部分来建构电影形式的方法”作为自己的摧毁目标。新时期以来,女性题材电影对女性主体性的追寻就是在这种男性的“视觉愉悦”中一次次“跌落”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女人作为影像只是为了男人——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的视线和享受而展示的”
因此,将女性从被看的他者地位中救赎Ⅲ来,建构属于女性观众自己的视觉愉悦心理机制,就成为女性题材电影运用解构策略的当务之急。
3.1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美国女性题材电影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电影事实上可以被看作是被建构的。电影是由文本片段组成的(互相连接的一系列镜头构成意义单位),它通过代码构成。尽管电影也传达意义,但它却不同于书写或口头表达的语言,而是需要“解码”。随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多元化多角度研究的进行,把符号学原则应用于通俗文本,有效地揭示了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和意义的再现,并分析了电影如何生产知识、女性观看者如何得到安置和女性主体性在父权制度中如何产生等问题,从而为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文本分析的范式。
而在从“他者”视角构建的女性题材电影受众差异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上看女观众的审美经验基本已经屈服、认同甚至主动投靠于男权社会。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中的符号学、意识形态理论把电影观看定义为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二元对立过程,忽视了女性观众的经验,没有解释出女性观众的快感来源。从克莱尔·约翰斯顿对好莱坞电影女性形象的符号学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其实是一种结构符号,可以从符号的解析中发现,“女性”符号其实就是男性标准中的理想女性的编码,对女性自身而言毫无意义。在大部分电影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要么是性别特征过度崇拜从而成为空虚的女性“性”角色,要么就是完全没有自觉的性别意识,彻底操作在男性想象中的女性角色。尽管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霹雳娇娃》这些女性题材电影看似千变万化,可片中女主角无一不是站立在由男性体制所组成的背景里,她们所选择的身份、衣着、发型、首饰,甚至所扮演的角色的命运,无一不笼罩在男性受众的视野里,她们自身的思想和意志却丝毫体现不出来。由此可见,影像中的女性符号实际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编码的产物。作为女性而存在的女性其实是缺失的。因此,研究美国女性题材电影就有必要从解构符号人手,对父权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构,以否定的拒绝破坏父权制文化中影像所提供的快感,并且要建立起一个新文本以淡化观众的传统性别意识,以对电影这个特殊的媒介中意义生产、接受、阐释过程进行理性的反思。
结 语
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从纵向考察—也就是从时间脉络来看, 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一般认为是从西方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到1960年左右, 这是女性主义运动的起始阶段, 主要是为女性争取社会权利的平等, 反对贵族阶级的贬低女性的思想;第二阶段大致为20世纪的60~70年代, 这个时期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诉求集中在对“社会性别”的追求之上, 追求平等的政治权利, 在这一时期, 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 各种派别兴起;第三个时期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女性主义运动主要关注的是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爱自觉, 自理和自治, 通过形形色色的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诉求, 致力于提高社会对社会性别的敏感程度。
女性主义运动起源于西方, 与西方的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在那一阶段, 从英国开始逐渐发展到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思想革新使得人们的思想得以从宗教的“黑暗时期”解放出来, 各类自然科学的成果对新兴资产阶级抵抗宗教压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得到研究和改变, 从“君权神授”的阶段前进到了“天赋人权”的阶段, 在这一客观理性、人权被提出、被思考的阶段, 一些思想家就已经对男女性别结构的不平等 (在封建、宗教统治时期, 欧洲的妇女是很没有地位的,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当时的英国基督教会礼仪中:“女人的意志应服从男子, 男子是她的主人, 也就是说, 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她应把男人当作主人来侍奉, 她应畏惧男人, 服从和臣服男人。” (1) ) 提出了质疑, 例如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792年写成的著名的《女权辩护》, 她并没有明确“男女平等”的概念, 而是从女性获得的教育明显少于男性这一方面入手, 提出如果女性获得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的话, 女性的才能就能够被充分发挥, 并且能够充当“社会菁英”的角色, 她认为贵族阶级的对女性的教导是将女性培养为附属品、哈巴狗, 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在第二阶段时期,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成为组织性的运动, 运动的起始标志为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举行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其后比较著名的运动就是英国的艾米琳·潘克斯特 (她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 曾经因为《猫捉老鼠法案》数度入狱, 之后成员多数因为微小的罪行而被捕, 该组织成员曾经以绝食的方式抗议, 而后来的强制进食更加暴露了当时体制的暴力,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她们的主张) 揭露英国制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及1914年女权主义运动者冲击白金汉宫, 向英王乔治五世请愿的活动, 这一阶段, 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革, 使得女权主义运动者有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意愿的社会条件, 提出社会性别的理论, 并使得性别问题主流化———联合国将1975年定为国际妇女年, 各类女性主义运动的流派在这一阶段诞生。
第三浪潮的女性主义运动思想主要是结合了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 解构宏观叙事, 转而致力于新的女性话语体系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运动主要是在“艺术世界” (2) 层面上进行的, 运用“反讽”的手段抗争男性视角的审美体系, 建立真正的女性审美系统, 例如美国一个名为“游击队女孩” (The Guerrilla Girls) 的女性主义团体在2007年1月份参加Mo 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位于纽约的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性主义讨论会时戴着“黑猩猩”的头套参加, 这是这一团体的标志性装扮, 黑猩猩的头套意味着拒绝性别物化, 对女性在艺术界的失语状况表示不满和抗议, 她们试图将“女性”的社会性特征定义为自主、自觉、自立的, 带有反抗一切社会成规、制度的潜能行动者, 她们将女性主义运动扩展到了艺术、思想和日常生活领域, 发掘了其他的, 除了游行示威、巡回演说之外的活动可能性, 使女性主义运动更加深入意识形态领域。
二、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派别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 女性主义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思想流派, 每一种思想流派都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诉求, 女性主义运动的流派众多, 包括亚马逊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唯物女性主义、性别女性主义、法国女性主义、大众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性解放女性主义、心灵女性主义、隔离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原型女性主义、网络女性主义、丝绒女性主义等等, 其中, 最有影响力的数三大女性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对应的正是第一阶段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主要主张是提倡理性、公正、机会均等以及选择自由, 反对旧的社会体制对女性参与社会实践机会的扼杀, 这一时期主要的理论代的男性和女性气质是非常文化取向的, 这种建构出来的男性、女性气质并非是天然合法的, 女性有权力接受平等的社会权利。
在激进女性主义的主张中, 可以看到已经将女性和男性归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而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 女性阶级显然是被男性阶级所压迫, 因此, 在这一流派的女性主义运动中, 多数伴随着激进的政治诉求, 要求提供合法的公共政治、社会空间来进行“两性对话”, 反对男权统治系统将父权话语系统合法化, 典型的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主张体现在美国的安德鲁·德沃金身上, 她的主张给予了自1980年以来兴起的美国色情文学检查制度极大的启发, 将因淫秽出版物的发行而利益受到损害的女性权利提升到立法的层面, 德沃金曾与另外一位女权主义者凯瑟琳·麦金龙共同起草了《市政府法令》, 允许这些妇女对淫秽书刊进行起诉。她的著作《色情文学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占有》以及麦金龙的《色情图文描述, 公民权利与言说》揭示了在自由主义外衣下男权统治结构对女性阶级的压迫, 而这一压迫是暴力的和应该摧毁的。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这一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主张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女性:地位、阶级或被压迫的性别》, 在文中, 马克思认为,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得男性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同时也成为女性的所有者, 这是属于女性的世界历史范围内的失败, 私有制的深刻影响通过家庭的一夫一妻制加强和延续着, 家庭出现之后就使得家庭脱离了社会公共领域而进入了私人领域, 而在这样的私人领域中, 体力较弱的女性就成为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男性的“私产”, 而要实现性别解放, 就需要超越私有制, 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并非提倡“公妻制”, 相反, 因为“按需分配”的可能, 女性就可以不用依赖家庭来满足其物质需求:子女教育问题等等都由社会职能来承担, 只有纯粹的两性关系是社会机构不进行干涉的私人领域, 这样, 摆脱了物质依赖的两性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平等, 在1969年玛格丽特·本斯通的《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学》中也提出家务劳动与人口再生产的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持续10年的争论, 主要是家务劳动是否成产剩余价值, 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 是何种性质等等, 不过, 争论的结果指向的无偿家务劳动是女性受到压迫的主要原因又受到不少思想家的质疑, 因为这样的父权社会早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而单纯归结于劳动分配的话容易陷入纯粹的经济主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1971年朱丽叶·米切尔的《妇女的地位》提出了引入精神分析研究的方式, 将女性的精神世界加以研究, 包括巴雷特也认为应该是家庭生产的意识形态压迫着女性。发展至今, 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研究本身已经陷入某种困境, 就是理论的分歧和实践的矛盾使得这一流派似乎已经无路可走, 其实每一理论的侧重点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思想, 但是都没有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 因此往往都是从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最后往往都有严重的片面性的缺陷, 如何突破困境, 应该从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来研究, 而不能囿于仅有的一些理论根据。
三、女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女性主义思想的批判性问题
从前文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过程中, 有众多的女性主义思想、理论和主张提出, 都汲取了启蒙时期、工业革命后兴起的纷繁复杂的学说、思想, 特别是后现代思想的兴起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叙事话语的结构使得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进入了思想意识形态, 这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是有益的, 因为在目前世界文明发展的阶段, 许多人认为女性主义已经没有必要再提出,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历史阶段达到如今这样的“平等”:例如海地·哈特曼在《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的不幸婚姻》中提到的二分法, 认为女性主义的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巴雷特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滑向了纯粹的经济主义, 经过长期的发展, 女性主义研究已经成为了西方大学中设置的标准课程、在公共媒体上表达等使用“中性话语”已经成为行业准则、一些年轻的盛行现象) , 认为这样已经体现了自己在媒介当中的选择权, 这样的现象其实相当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正在吸收着女性主义的思想, 从最初的排斥到了接受阶段, 这也说明了私有制度和男权体系的弹性, 在重新解释女性主义思想内容的同时利用产生的社会身份定义的暧昧制造流行, 并从中制造消费者 (例如选秀节目中的歌手被定义为杰出的、有天分的等等, 这样的定义就“制造”了一批节目的消费者) (3) , 这些提法使得我们必须意识到女性主义研究保持其自身批判性的重要性, 因为在话语建构的时候, 批判性往往存在于“不在场”的话语之中, 这就要求女性主义研究不能单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现象和理论出发, 而应该注意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系统性 (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征以及语义的生产、构建) , 及时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更加具体和深刻的方面揭示出“不在场”的潜台词, 促使女性主义的自觉性更深一个层次。
(二) 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
在全球传播秩序当中———或者说在全球话语体系当中, 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声显然是处于弱势, 而第一世界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理论在第三世界以及发展中国家当中显然也有些“水土不服”, 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认为第一世界的女性主义只是表达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诉求, 只是将研究集中在性别歧视的问题之上, 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妇女面临的实际问题却被“边缘化”, 例如, 在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 非洲17国的妇女组织提出, 阻碍着非洲妇女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普遍贫困和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布局带来的权利问题, 这些问题却没有成为目前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主要方面, 这些国家大部分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 被构建成为“落后的”、“不开化和自甘堕落的”, 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却不感兴趣, 而这些问题却恰恰是第三世界妇女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如果没有物质条件的改善, 意识形态领域的自觉和自省就只是一个空谈而已。
四、浅析女性主义思想的可行路径
前文所说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是目前女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众多问题中的一部分, 具体的问题还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时空条件和话语结构来具体分析。综观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程, 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想层出不穷, 但几乎都有一个“片面”的问题, 也就是政治经济研究和意识形态研究都相互独立, 互不涉及, 而最后必定都会发现路径行不通, 这个现象其实很正常, 因为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 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相互独立于彼此而存在的, 这对矛盾范畴早已被马克思的著作论述过, 而试图全面考虑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思想并不是折中主义, 而是以一种系统论的方式考虑实际问题, 在历史发展的运动过程中, 这一对矛盾范畴肯定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目前的资本主义形态, 其实体经济方面相比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自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 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 从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汲取批判性的营养, 并将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在“消费时代”的特征之上, 目的是揭示出被合理化的话语体系中的潜在性别不平等的语义生产机制, 例如让·鲍德里亚的《诱惑》中对“女性气质”一词的解释、麦茨的《想像的能指》以及罗兰·巴尔特等的相关著作中对于语义的解构, 都在强调“不在场”的潜台词, 强调矛盾意识背后的转换机制 (语义生产机制) , 由于这些理论侧重的是对意识形态的剖析,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消除了人种、阶级、国界的区别) , 因此对于未来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批判性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示性和益处的。
另一方面, 女性主义思想中的政治经济类型的思想并不是说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相反, 其重要性也是很显著的, 就如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说, 女性的依附地位其实是在私有制出现之后形成的, 家庭的出现阻止了女性角色的社会化进程, 使得家务劳动、生育等成为私人领域, 对于私人领域内, 社会公共领域不予干涉, 缺乏监督体系的私人领域完全靠个人道德维持, 但是一旦道德缺失, 就会2013年第2期中旬刊 (总第507期) 时代Times容易滋生家暴和离婚率高、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细胞, 往往大部分社会问题的形成都是始于家庭内部) , 然而道德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教育的 (道德的传承是需要文化学习的) , 接受教育需要社会资源的投入, 因此, 社会政治经济是必要的保障条件, 如果连这个保障条件都不具备 (如普遍贫困问题、战乱、物资短缺等) 的话, 就谈不上意识形态的自觉自省, 因此, 社会结构、生产资料的分配制度是未来达到女性、整个社会思想解放的前提条件, 没有脱离社会经济制度而单独存在的女性自觉意识形态。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状况的简要梳理, 浅析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困境和未来发展路径, 认为关键还是应该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出发, 尊重不同矛盾的发展阶段, 同时也要应该积极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启示性成果, 提高女性主义思想的批判性和敏感度, 从而促使世界性别平等意识的自觉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摘要:女性主义 (又称之为女权运动、女权主义) 是一类基于女性的社会、生活经验之上的社会性、政治性运动及相关的理论性研究, 从早期的以政治诉求为主要目的的时期, 发展为渗透女性生活各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诉求, 在这一期间, 支撑着各类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相关思想也不断在进行着碰撞、融合, 本文就主要从梳理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发展历程入手, 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理论进行浅析, 从而对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发展过程有个大体的了解, 也能通过对女性主义运动的了解, 增强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敏感度, 提高社会性别自觉程度, 促进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公平、和谐。
拳击:挑战内心胆怯
在很多人眼里,拳击是男人的世界,力量、征服、打击,充满雄性甚至残暴的气息。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内心独立、渴望自我的女人,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带上拳套,瞄准对手,集中力量打出一拳,你体会到更多的是宣泄、进攻和挑战,是那种叫爽到极致的感觉。
把压力通通打出去,是拳击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迎合了人类需要打击东西的天然本性(这种本性可不单单属于男人喔)。在这个物欲爆炸的年代,家庭、事业给每个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运动的人往往脾气暴躁,打拳的人讲究拳品,打输了也要不愠不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很有气质和度量。
拳坛美女米申·约翰曾经为杂志拍摄封面,其魔鬼身材引来众人赞叹。拳击是一项很适合女性塑形的运动,拳击练习活动量大,减脂效果明显;其步伐灵活多变,练习拳击的女孩子多小腿细,下肢长,臀位高;此外,拳击进攻以出拳为主,肩背的肌肉、韧带都可以得到适度的锻炼,整个人都变得更加灵活。拳击塑造魔鬼身材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吧。
击剑:剑尖上舞动着智慧
击剑运动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运动本身对于击剑手气质的熏陶——温文尔雅,气定神闲,飘逸自如。击剑的规则讲求点到为止,可以占有,但绝不伤害,取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无懈可击的攻防中体味击剑的灵性和悠然,争斗与宽宏。这正是现代女性渴望的境界。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剑手要始终保持身姿的矫健、挺拔,就像芭蕾舞演员,上身要挺直,腰腹要收紧,时时刻刻铭记:保持体态,保持风度。因为击剑训练能发展腿部和臀部肌肉的力量及耐力,所以可以不断地对身体形态进行良好的修正。事实上,穆江等很多当红模特都曾经是击剑运动员。
相对于芭蕾的温柔来讲,击剑又充满了帅气,让女人明白何为柔中带刚。击剑属于技巧性颇强的运动,它能使参加者得到应变、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这五种素质让女人既有力量又不失身体的柔软。
骑马:性感像在空气里飘
女人骑马既可以作为运动健身,保持体形,也是心理上一种难得的满足。骑马让女人丰富而敏感的思维得到纵情释放。当你套上牛仔服,不徐不疾地奔跑的时候,你很容易产生联想。你会觉得自己是一种主宰,然后想起一些浪漫的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
女人与马这样的大型动物接触,要有巧妙的心思,有情感,有爱心。当你内心的这些素质准备充分的时候,你才能和马融为一体。骑在马上,尤其是在盛装舞步的行进中,总有一种悠闲的自信散发出来。那是你的内在素质透过外在的体态充分释放出来的结果。
“骑马对女人保持体形有好处”。这话可是茜茜公主她婆婆——奥地利的王太后说的。骑马本身是一项均衡运动,是全身运动。一个成熟的骑手要用腰和背控制马,长期骑马使腰变得灵活,肌肉也富有弹性。与此同时,骑马的体态强调四点一线,就是头顶,颈部,骶椎和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平日里,一般人很难总保持这样一种体态,但骑马可以,所以长时间骑马的人臀部会上翘,很符合现代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