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郭沫若诗两首(共4篇)
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诗人写天上美丽的街市,改造牛郎织女的故事,写跤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表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应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以此加强朗读指导。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还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 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在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 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5.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所谓朕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讲解第二节诗。1.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2.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未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3.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4.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诗。
1.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2.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 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学习第四节诗。
1.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2.这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 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4.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朵” 5.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五)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 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街灯(联想)明星(写实)街市——物品——人——生活(想象)
静夜
一、指导朗读。
1.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请同学们先试读,试着划分节奏和重音。2.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直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直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 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举,对月/流珠?
二、分析、讲解全诗。
1.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第一书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跤人对月流 珠的情形。2.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校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3.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4.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但两首诗还是有些区别的,请同学们细心感受一下,两首诗中哪首流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点? 前一首诗。这从两首诗所用的不同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教学设计(B)
引导学生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天上的街市
一、开门见山,直接人题。
1.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齐读注释①)。
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在全国铺天盖地地展开,但不久却被残酷镇压下去。“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后,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了社会的黑暗,思想上有些伤感,但并不绝望,仍执著地寻求光明和理想。
三、朗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
押韵的字:
一、星()灯(d ng)二 市(sh)奇(q)
三、广(ang)往(ang)
四、游(ou)走(ou)双句押韵。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一)1.问: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明星。诗人立足远处,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
而产生联想。——远望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仰望。这样,天上是群星闪耀,人间是万家灯火(灯火通明),人间天上交相辉映,~片光明,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2.问: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明、闪、现、点 “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
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通想呢?
(二)第二节 空中定然有街市物品定然是珍奇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上的街市是美丽的,陈列的物品都是奇珍异宝,这是多么美妙的遐想啊!诗中用两个“定然”来加强肯定语气,强调了天上的街市的存在,也强调了天上街市的美好。那天上的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三)第三节、第四节
1.“天河”指“银河”,问: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是怎样的一条河?牛朗织女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天河:浅浅不甚宽广(甚:很)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快乐
2.问:在民间传说中,天河是怎样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诗人为什么在诗中要作这些改变? 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通过织女的努力抗争,王母娘娘才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织女被四天牢,牛郎带着两个孩子隔河相望,他们过的是那种没有自由,相望却不能相聚的痛苦生活。
那么,在诗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闲游,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3.问:这些改变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寄寓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分组朗读全诗。
问:本诗通过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和愿望? 通过对天上街市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
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 这一理想而奋斗。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想
街灯明一一闪明星
明星现一——点街灯 光明 想象 街市美丽一物品珍奇 天河浅浅不甚宽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⑴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⑵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⑶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⑷定然在天街闲游:
2.《天上的街市》选自,作者
3.《静夜》中体现夜色朦胧的词是()A.淡淡
B.笼罩
C.团团
D.漏出 4.《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 D.用象征手法
5.《静夜》中直接触发诗人想象鲛人对月流珠的事物是()A.月光
B.白云
C.天河
D.海雾 6.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7.将“言谈”“德行”“美貌”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诗括号中: 德国近代文化巨匠歌德写下这样的诗歌: 少年,我爱你的()壮年,我爱你的()老年,我爱你的()。
形象地写出了人生成长的经历:由外表到内心的成熟与完美。8.按要求补写:
原名,四川乐山人。
一位的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这和作文题目陈旧有很大关系。一些题目,(A),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难怪有的同学说,我们老师像祥林嫂一样,就会讲阿毛的故事。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B)。”
在A处补写一组语句:
在B处补写运用比喻和反问手法的语句: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远远的街灯明了,„„不信,你看那朵流星,他们提着灯笼在走。9.对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改变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B.四个“定然”,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C.由“流星”想到“灯笼”是联想。
D.“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暗示了黑夜的降临。10.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其用意是()
A.“朵”常用花的量词,这里是暗把流星比作花朵,用了比喻的手法。B.“朵”作流星的量词,不同一般,引发人们思考。
C.“朵”使流星给人留下美的回味,让读者越发觉得天上的街市神奇美妙,无限向往。D.“朵”增添了流星灿烂的光芒,使人们眼前不禁一亮。11.“不信”后面的逗号如果去掉,句意会起什么变化? 12.“灯笼”换成“花篮”为什么不行?
13.“街灯明了”和“天上的明星”两句中“明”的词性依次是
和
。14.第二节诗中能概括天上总貌的一个词是
。15.诗中写实的作用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想象天上街市的美丽?
16.第一节中的“明”和“现”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7.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B.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C.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D.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郁闷的感情。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2
一、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
笼罩()
鲛人()
疏星()2.请用下列词语造句。
缥缈:
笼罩:
3.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①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②漏出了几点疏星。
4.《天上的街市》《静夜》的作者是,原名,他的代表作有诗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浓厚的色彩。
5.《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的想像。D.用象征手法。
6.仿照《静夜》开头两句,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下面的句子。
①小河。②小鹅。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3题。
(一)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等。
。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7.诗中加点的“浅浅”两个字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8.作者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词语的变化?
9.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10.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天上的街市》同步练习3 A 基础储备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缥缈()
..②陈()列
.③不甚().
1、解释下列词语:(6分)
①缥缈()
②闲游()
③定然()
3、文学常识填空:(12分)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关于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课文借助于丰富
新奇的联想和_________,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这首诗重在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创作特色。
4、用“/”给下列诗句划分停顿节奏:(6分)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③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阅读诗句,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①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浅浅”如果读作qiǎn时,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如果读作jiān时,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课文中的读音是_________。
②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句子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它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4分)„„„„„„„„„„„„„„()
A、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B、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C、我想他们此刻,一定在天街闲游。D、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7、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联想艺术手法的是:(4分)„„„„„„„„„„„„()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B、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C、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D、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8、请找出本首诗歌所用的韵脚,并说这首在韵脚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8分)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句重读音是如此表示的。
()..... B、“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节奏划分不正确。
()
C、“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是靠想象写出来的。
()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句使用了拟人修辞。
()
2、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是:(4分)„„„„„„„„„„„„„„„()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C、谈到怎样教育下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3、对下列汉字笔画、笔顺分析正确的是:(4分)„„„„„„„„„„()A、臾:共八画,第四画是短横。
B、诞:共八画,第七画的横折折撇。C、插:共十二画,第十画是横折。D、藏:共十七画,第六画是竖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诗歌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她的主要特点是凝练、抒情和音乐性突出。B、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C、想象是在原有的具体形象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D、诗歌从内容角度可以分出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
5、关于《天上的街市》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A、全诗语言口语化,用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天街生活,意境深远。
B、诗的第一节,作者写街灯用了动词“闪”和“现”;写明星则用“明”和“点”。C、诗中多次使用“想”、“看”等动词,准确地表达出牛郎织女的思想活动。D、诗尾使用了“朵”字,而没有选用“颗”来形容流星,很值得商榷的。
6、下列句子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4分)„„„„„„„„„„„„()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B、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C、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定然是不甚宽广。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定然在天街闲游。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7、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节诗中,暗示天上有“人”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2分)
9、在第二节诗中,用“/”标出朗读的节奏,用“·”标出朗读的重音。(6分)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0、第二节诗写想像中的街市,是从第一节的“_____________”自然引出的。(2分)
1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在“你看”后加上逗号的理由是什么?(2分)
12、第四节诗的韵脚及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诗人对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进行了改编,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2分)
14、全诗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1、为下列句中的“闲”字选择合适的解释:(8分)闲:①没有事情,有空;
②不在使用中;
③与正事无关的;
④闲空儿。
A、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
B、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忙里偷闲看了著名的《人性的弱点》一书。
().
C、网络中,通过QQ聊天,往往是彼此之间的闲谈而已。
().
D、那间房子一直闲着,我们可以出租,让它补贴家用。
().
2、关于《天上的街市》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想做像牛郎织女一样的神仙的向往。
B、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渴望之情。
C、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D、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热爱生活和对自由的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1答案
⑴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⑵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⑶稀有而珍贵⑷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 2.略 3.A 4.B 5.D 6.A 7.美貌;言谈;德行 8.小学写,初中写,高中写;但是,就像一种好物食品,让你一日三餐去吃它,难道你能不倒胃口吗?(言之成理成文即可)9.D 10.ABCD 11.作逗号停顿,如同作者直接同读者对话,有意提醒读者的特别注意,富有情趣。去掉之后句子容易发生歧义。12.“花篮”不具备与流星一样闪闪发光的特征 13.动词;形容词 14.美丽 15.写实是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是为了表达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16.因为明星一直是发光的,夜晚来临时才由不亮渐渐到明亮,所以用“现”,街灯则是由不亮到发亮,只能用“明” 17.A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2参考答案:
1.piāo miǎo
lǒnɡ
jiāo
shū 2.略。
3.①“笼罩”一词写出村外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②“漏”一词写出淡淡月光照耀下团团白云,而白云间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几颗星星;“几点”一词形容小而少,突出夜的静谧。
4.郭沫若
郭开贞
《女神》
浪漫主义
5.C 6.①清清,流过了碧绿的田野。②嘎嘎,唱响着童年的歌谣。
7.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话,可见天河不深。
8.“好像”用比喻方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想象;“定然”用肯定的口吻,表明作者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坚信。
9.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10.好,它能给人许多美好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肮脏,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3参考答案: A 基础储备卷
1、piāo miǎo chén shèn
2、①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②清闲安逸地游逛。③必定。
3、牛郎织女 想象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浪漫主义
4、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③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①河床不深 河流湍急 qiǎn ②流星 灯笼 都是亮的、成点状、是游动的6、C
7、B
8、星; 灯; 市; 奇; 广; 往;游; 走。四个诗节体现每节换韵的特点,一来显得声韵灵活多变;二则吻合诗歌故事情节的向前推进。B 综合提升卷
1、A、√B、×C、×D、×
2、C
3、D
4、D
5、B
6、D
7、街灯远望,光线忽明忽暗,正与望见的天上的星星类似;为从人间延伸到天上作铺垫。
8、点
9、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0、(人间的)街灯
11、仿佛诗人指引着.......读者在看;也表示视线延伸向无穷远处的天河。
12、游 走 是动态的写照。
13、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14、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C 新颖考题集萃卷
1、A、① B、④ C、③ D、②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北方同是一座地狱!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
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八、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定 来往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安排】
内容:写作讲评和练习课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来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源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天上的街市》
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3.师评点
4.师读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八、比较阅读。学习《静夜》
1、背景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教学后记: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再次朗读,探究解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1、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 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联想和想象练习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朗诵比赛。
背诵两首诗歌。小组间互背,推荐背的好的全班交流。
八、布置作业。
将《天上的街市》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2.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缥piāo 缈miǎo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三、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
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四、研读全诗
1、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
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
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⑴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⑵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1、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⑴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⑵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⑶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2、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⑴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⑵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3、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4、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⑴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⑵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
⑶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简介: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7一、目标与要求
1.正确诵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会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诗的大意。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这两首诗,要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相关情况,理清作者的思路,想一想: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样展开的。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读读背背。
①重点与难点
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这一节通过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的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在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自由而美满。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有两节。
第一节,描绘静夜的景色。着重突出一个“静”字,淡淡的月光,静溢的松林,挂着的白云,稀疏的星辰,塑造了月夜静思的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3.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联想是艺术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为“触媒”,由此及彼,由现实想到历史,由自然想到传说,想到社会,由生活想到哲理、人生,从而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怀。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由地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0.问题与方法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想象的句子?
两首诗中第一节都是写实句子,其余的都是想象的句子。
2.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
这两首诗都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学与练设计
0识记与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闲游:笼罩():鲛()人:
2.填空。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他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他的代表诗集有____。一等
3。理出作者联想的思路。
《天上的街市》:《静夜》:—————
0巩固与掌握阅读下面两节诗,然后答题。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箱在走。
1.诗中的两处括号,依次填上合适的词的一项是()。
A宽阔闲游B.宽广旅游C.宽广闲游D.宽阔旅游
2.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结合全诗,对本诗中心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B.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C.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牛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D.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生活的逃避。
4.给上面两节诗标上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拓展与迁移阅读课后练习三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根据写作背景,正确理解两首诗的主题。
2、掌握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能力培养点:
1、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基调。
2、发挥想像和联想,赏析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情感体验点:
感受诗人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诗人为何把“天上的街市”描写得如此美丽?“鲛人”为何落泪呢?
课文类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
这两首诗代表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二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③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
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④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好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①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②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3、诵读全诗,再现诗人联想、想象的过程。
四、品读,理解作者感情。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不同?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美读,背诵全篇诗歌。
1、师生配乐朗读全诗,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结合音乐背诵全篇诗歌。
六、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①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②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想到他(们)。
2、推荐朗读郭沫若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静夜》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①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②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3、解决方法:多举例子让同学们掌握知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理解联想和想象。
4、体会诗人的感情。
5、想象创新,续写《天上的街市》。
七、教学步骤
导语 “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天上的街市》正是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一)明确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远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2、生字
缥(piāo)缈(miǎo)
3、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1、介绍时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在一片繁华的“天街”上,诗人更关心的显然是此间人们的生活状况。因而诗的第3、4节,便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以印证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谁都知道,在原来的神话中,牛郎与织女扮演的是悲剧故事,他俩一在天河之东,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而在本诗里,这对情侣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银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改动推陈出新,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像和对幻美的追寻,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发人深思的是,天上的街市本是神异的幻境,诗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而且写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点怀疑。诗中还反复运用肯定性的词语“定然”,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三)总结、扩展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1、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
诗人的联想和想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
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连续递进的联想和想像,建立起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
诗人首先平视地上,仰望星空,通过联想,很自然地把人间街市的灯与天上的明星联系起来,从而架设起一条从地上街市想像到天上街市的桥梁。接着诗人神驰星空,尽情地想像天上的街市的美景:既然有街市,那必定有许多物品;既然是天上的街市,那陈列的物品必定是人间没有的珍奇。最后,诗人由天上街市想到天上银河,并由银河想到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此时,他们不再分离,而是“骑着牛儿”过河来逛街购物,那闪亮的流星正是他们夜行时用来照明的灯笼。可见,这种联想和想像极富有推理层次:“街灯、明星 街市、物品、珍奇 天河、牛郎织女 流星、灯笼”。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生活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想像空间。
2、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抒发理想的对象,把自然当作神,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格化,静止不动的星空动态化。在诗人笔下,一切都是神奇的:广袤无垠的银河变得“不甚宽广”而且“浅浅”,每年只得一夕相见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1、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答案: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女提着灯笼走是想像。
2、诗人怎样由联想进入想像?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答案:参见“总结、扩展”。
3、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原诗基础上,试续写一节。
语文活动设计:续写《天上的街市》。
静夜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在写作中学习作者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三)德育渗透点
珍惜热爱美好的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细细品味诗意,充分展开想象。进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讲清作者描绘出的奇异的世外仙境。
2、难点:对诗后两句的理解。
3、疑点:如何理解鲛人流珠。
4、解决方法:讨论、辩论、各抒已见。
1课时
投影仪、投影片
1、了解背景。
2、指导、训练朗读。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
5、美文佳作赏析。(《夕暮》)
6、写一段描写云的诗歌或文章。
导语 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静夜》这首诗和《天上的街市》一样,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长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乃向月张开,以养其球。珠得月华,始及光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民间传说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以珠喻泪,脍灸人口。
郭沫若的《静夜》匠心独运,写了“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于是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奇丽的迷幻模糊的美景:月也,星也,珠也,泪也,到底谁在天水之间洒成珠,请看诗歌——静夜。
(一)明确目标
学习作者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奇异的世外仙境。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文,勾画生字词,整体感知全诗。
生字
鲛jiǎo
生词
例:朦胧的晨雾笼罩在湖面上。月光笼罩着原野。
2、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诗意。
全诗联想丰富,想像奇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淡淡月光,疏星点点,海雾模糊,对月流珠。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静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
3、细读诗文,看着诗人具体写了什么。
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
4、以上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像。
5、细品诗意
在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总结、扩展
提问: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联想丰富,想像奇特;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16郭沫若诗两首】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09-1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02-01
郭沫若爱情诗歌07-28
郭沫若诗歌死10-30
郭沫若散文《鹭鹚》11-09
郭沫若经典名言12-24
郭沫若诗歌_霁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