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作用说课稿(精选9篇)
东华小学
熊 娟
一、材料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星族”也出现了低龄化的特点。现在,我们班正出现了这样一股“韩流”。拥有自己的偶像并不为过,但是如果过度迷恋,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节主题为《我的偶像我做主》的班会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想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合理看待偶像,学会甄别,汲取“偶像”身上的“正能量”。
2、鼓励学生做好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偶像。
三、活动准备:
为了使班会课顺利开展,我会做好以下准备:
1、指导分组搜集关于自己喜欢的偶像的资料。
2、制作课件。
四、活动过程:
根据“知、情、意、行”四要素,我也将本次班会活动分为四个板块进行:
(一)寻找偶像元素。
魏书生老师说过:“作为教师,首先要顺应学生,理解学生,从而有能力改变学生。既然学生喜欢偶像,我就从偶像入手,从而打开他们的心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让课前搜集资料的同学上来进行汇报:
1、我们喜欢的偶像有哪些?
2、我们喜欢他的理由是?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初步懂得如何去看待偶像。
(二)汲取偶像力量。
畅所欲言,展开讨论:
1、我们喜欢的偶像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老师帮助归纳总结(如坚持目标、勤奋刻苦、不怕挫折„„)
3、是不是所有的偶像都值得我们学习?(举例:柯震东吸毒事件)
通过讨论,使孩子们懂得,看待偶像要懂得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我们身边的偶像。
我们都知道,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也具有最直接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会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去引导孩子们为自己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其实,除了韩国的这些影视明星,在我们的祖国,我们的身边同样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偶像。如: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等。
通过以上环节,让孩子产生感悟、明白道理,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帮助他们将感悟转化为行动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来到第四个环节:
(四)成为别人的偶像。
1、说一说:我们怎样努力,才能使自己离“偶像”的标准更近一些?
(一)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 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 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 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 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 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 出谋划策
(1) 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五)课堂总结。
请你以动物王国中鲸博士的身份,给人类写一份倡议书,表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恳请人类还以生存的权利,对人类行为提出具体的规劝,并表达愿与人类和平共处,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我叫XX,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于这节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6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此部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
第四节第二 部分内容的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其的重要性与困难度都很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整节课知识性较强。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现象的实质, 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为学习光合作用原 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之前已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及其色素;之后还要学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此外,光合作用过程是历年考察的重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加以掌握和理解。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能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② 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③ 比较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④ 概括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阅读、识图、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 通过比较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进一步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对叶绿体结构的巩固及光合作用过程学习,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观。
②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② 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③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教学难点:
①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② 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如何突破)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通过自读课本大致建构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再辅以教师的讲授点拨,细化知识结构,突破思维误区和难点。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光合作用的过程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因为光合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学生无法直接感知,为了突破此难点, 我拟采用多媒体演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态过程, 通过简明的图解,把复杂、微观的化学变化形象化,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 成深刻的表象。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 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多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通过类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记忆。
学法
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障碍,动机和兴趣上进行分析
(1)首先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 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 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然后在知识障碍上: 对于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不易理 解,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教材示意图、幻灯片以及学生 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五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②
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本节课。
2、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3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①光合作用的概念?
一、说教材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第五的教学内容,本节分为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根、茎的结构和功能,及叶中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本节通过对植物蒸腾作用概念、影响因素及蒸腾作用相关结构的探究,力求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体会“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思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另外,学好本节课,也使学生对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有一个更深入、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蒸腾作用的含义及其意义
技能目标:
1.通过对植物蒸腾作用现象及影响因素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及变量控制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及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生活的精神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蒸腾作用的意义
另外,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何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究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以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比如有植物的根、茎,并让学生说一说根和茎的功能,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株植物的简图:接着在这简图中添加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叶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直观、形象的简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另外,这样的简图,也为学生在最后综合性地归纳出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劲提供思维基础,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由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课堂上很难进行,所以,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提高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塑料袋内有许多小水珠出现。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散发出来的?
学生:叶
学生:茎
学生:土壤
但大多数同学赞同水分是从叶散发出来的,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我会进一步追问: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的观点吗?而这样的一个问题,可以充分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水分是从叶片散发出来的,有的学生则想到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取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A株不剪去叶,B株剪去叶,同样用塑料袋扎住,放在阳光照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将得到结论。对于学生的这些想法,我都会给与肯定和表扬。最后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得出:蒸腾作用含义。本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通过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来证明塑料袋中水珠的来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也使学生对蒸腾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探究蒸腾作用意义上来,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据科学家估测一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根要从土壤中吸收四、五百斤水,但根吸收的水分中有99%的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植物不会白白散失这么多水分,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学生的提问中自然进入蒸腾作用意义的教学。
蒸腾作用意义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我将通过以下问题来突出、落实这一重点:
问题:1、由于重力作用,我们要将低处的水送到高处,要依靠水泵的动力。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要向上运输到茎、叶,其主要动力来自哪里?
2、炎热的夏天,路边的石块被太阳晒得很烫,这时如果你触摸路边植物叶片,会觉得一样烫手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归纳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在学习了蒸腾作用的意义之后,顺利进入蒸腾作用影响因素的教学,蒸腾作用影响因素是本节课是教学难点,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演示实验等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难点,具体设计如下: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你认为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我会以板书的形式保留一些有价值的猜想,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让学生口头汇报实验方案,在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后,我将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本中的实验,接着,让学生观察以下实验现象:
1、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2、放在烈日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3、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4、用电吹风吹叶片,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
在观察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归纳得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结论]蒸腾作用快慢受光照、气温、空气流动速度、湿度等影响。
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自主学生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意识,也使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说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三.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下几道练习。
通过这三道练习:达到了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最后通过问一问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你还不懂哪些知识?
3.你还想知道什么?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下面我进行本次说课的最后一环:说板书设计
因为板书的设计力求知识性与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一.学前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之后的课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反应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框架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而获得。本节内容是课标中第四个主题的重点内容,在课标中他属于理解层次。
2.学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一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所以我设计了演示实验,用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本质。又考虑到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化学,而本节内容又需要化学知识,所以我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的铺垫实验(具体内容后面介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学生能够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与光合作用的对比,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证明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是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观察、设计和动手能力是作为能力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把概念和三个演示实验作为教学核心,作为重点内容介绍。
2.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有机物的构建,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构建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法:实验不拘于枯燥的课本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导学生思考。
2.探究性学习:用探究式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自己发现现象本质,从而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互动式学习法: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室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
1.导课:播放视频,展示小老鼠与植物共存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要呼吸?从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用视频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很高,而且视频生动形象。
2.铺垫实验: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积累很少,先给他们做个铺垫实验会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现象理解的更透彻。请学生自己上台,互动实验会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3.三个呼吸作用实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相互讨论,自己得出现象本质,从而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实验一: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
实验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实验三:证明活的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之所以将这节课设计成为演示实验课,是因为考虑到学生自己做实验很耽误时间,没法完成课时计划。加之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很强,实验中又涉及到玻璃、火等因素,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由我自己做演示实验。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演示实验。
4.总结:三个实验介绍完后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得出呼吸作用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5.与光合作用做对比,从反应部位,能量、物质、气体变化方面将两者对比。运用对比既可以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又可以更好的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对比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票的分量》, 选自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的第一框题。本次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预期教学效果和板书设计等。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 以两会为载体, 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阐释出来。本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前面学习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内容, 让学生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启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民主。学习这个内容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课学习内容的完成才是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内涵的完整阐释。
本课是对学生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为学习本单元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责任、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结合初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能力目标: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知识目标: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识记并理解选举的资格, 了解选举的程序, 认识我国民主实现的过程。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确立依据:只有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作为基本权利参与政治生活, 才能积极参加选举, 学习选举的相关知识, 并用于实践。难点: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确立依据:感受选票的分量建立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 对于政治生活学生很少涉及, 缺乏生活经历, 从未参加, 没有与人大代表接触, 加之本课需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因此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就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1. 时事教学:时事导入新课, 连线时事内容。说服力强, 体现思想品德课特点。
2. 情境教学:
情境假设:候选人悄悄给你100元红包, 你的选择是什么?旨在考查珍视选举权利, 慎重负责地投票, 感受选票分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讲授法: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 政治权利内容; (3) 较难易错部分。
4. 多媒体教学。 (略)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涉及到班委干部、学生会成员的选举, 但对于政治生活的选举缺乏相关知识, 也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讲解。故采用以下三种学法指导:
1. 利用学案, 自主学习。
2. 体验探究。
3. 练习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特殊的成人礼。焦点人物:刘若曦, 1993年出生, 深圳市高二学生。决定参选福田区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真实, 与学生年龄接近, 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 快速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2. 新课学习。
环节一, 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快乐预习】设计意图及意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相关知识, 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填写基本知识要点。此设计既符合我校“超前善后”新课堂“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要求, 也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环节二, 现场采访: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通过学生访谈再总结出对人大代表的期望和素质要求, 学生之间达成共识。环节三, 身临其境:青白江区大同镇人大代表模拟选举 (师生角色变化) 。 (1) 简要介绍:全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背景;2010年3月修改后的选举法精神;“我”12月3日要去参加新都区新都镇的人大代表选举。 (2) 选举程序:选民登记:A.设计多个学生扮演人物角色, 考查选民资格。B.发放选民证, 告知入场凭证, 感知选举严肃神圣。推荐候选人:A.分单位团体和选民联名推荐两种方式。B.考查候选人素质。候选人产生:A.选举小组要讨论、协商, 体现民主。B.实行差额选举。代表选举:A.得票超半数, 得民意, 顺民心。B.匿名投票, 负责、理性投票。设计意图及意义:把选举资格、选举的变化设计其中, 学生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不仅熟悉和掌握了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也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并珍视选举权利, 感受自己手中选票的分量, 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环节四, 情景假设:选举前, 一位候选人悄悄递给你100元红包, 叫你一定选他, 你做何选择?环节五, 时事链接:2010年新都泰兴镇选举现场发“红包”。红包内容:《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政守则》。环节六, 漫画欣赏:2011年浙江发布农村换届选举“十条禁令”, 严肃选风选纪。设计意图及意义: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先是假设, 检验学生的真实态度, 紧接着连线时事, 知道了新都泰兴镇“红包”内容, 自然明白用意, 比教师讲授道理效果更好;欣赏漫画, 学生喜欢, 印象深刻, 达到教育目的。
3. 课堂总结。
A.收获园地:学生表达, 教师书写, 共同完成板书。B.实战中考:完成学案【实战中考】, 学生回答, 学生评价及纠错, 必要时教师点拨。
五、预期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
1. 导入很快, 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引发学生
思考, 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生, 感知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设计模拟选举,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感受深刻, 既掌握了重点内容, 也为以后真正行使选举权利作知识储备和演练。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认识, 学生不仅“懂”了, 而且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 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2. 课前准备:
发放选民证、印制选票, 制作选票箱, 筹备选举小组, 分好选区, 编制学案。
3. 模拟选举中候选人的产生过程, 学生操作起来较
难, 有可能选民小组意见不一, 不能及时确定名单, 必要时教师点拨和引导, 避免课堂超时。
4. 适当讲解投票书写要求。
六、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第一节选票的分量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 选举的资格: (1) 国籍:中国。 (2) 年龄:18周岁以上。 (3)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 选举的程序。
4. 感受选票的分量。
七、结束语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
(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偶像的作用说课稿】推荐阅读:
意识的作用 说课稿06-18
高中化学说课稿《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01-14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11-23
最美的偶像剧07-02
我的偶像初二作文11-06
我最爱的偶像作文12-13
《我的偶像—爸爸》作文12-31
写我的偶像的作文12-01
初中作文我的偶像06-04
偶像的力量作文550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