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1

一、实践项目情况(50字,简要说明实践项目的名称,参与实践的班级、人数):

二、教学实施方式:

三、教学地点: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200字左右):

五、教学安排与教学过程:

六、完成情况:

七、教学成绩评定方式及结果分析:

八、教学设施情况(200字以内,说明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是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等):

九、改进建议: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2

一、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的初期,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 如何将课程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4年,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的出版, 为我们实施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 而每个主题之下又是一个又一个开放的小主题, 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示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 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观察法、采访、问卷、演讲等许多进行活动所必需的方法指导。这就使得师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依托, 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得到教材的“扶助”, 从而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启动、开展下去。

例如,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七年级上有一单元主题《寻找身边的绿》, 在做这一单元活动的时候, 我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 并联系我区实际, 共同商量定出了《关于宣化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宣化区初中学校校园植被的调查》、《水污染的研究》三个小主题, 并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确定了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时, 教材中研究方法的提示又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 就可以明白各种方法如何去应用, 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和可资借鉴的过程, 并不代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实施中应注意不能把这本教材当作学科教材去教, 以至于会出现黑板上种庄稼、做实验的现象。而是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去使用。

二、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因此, 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理想境界。在课程启动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在师生基本能够依托教材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完成活动之后, 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进行转移, 即由选择教材单元主题转移到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立足社区实际, 开发当地资源, 自主开发教材主题中去。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对学科知识有所感悟、反思、质疑, 或者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延伸、拓展,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有利契机,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行深层创新、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语文学科在教授了以“故乡”为主题的单元后, 在实践课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名片———京西第一府宣化”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 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 去探索、体验、创造, 从而生成系列的探究活动主题, 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几年来, 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先后做了《校园安全面面观》、《可爱的宣化》、《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综合实践活动, 并在每个主题之下形成了系列的小主题供学生选择,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内容。这样的以校为本开发活动内容的做法, 克服了活动场地、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把活动落到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校本研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流方向,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践, 开拓校本开发的新路。

三、以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为主深化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亲历亲为, 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的激励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活动中, 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支持、协调。教师还需要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文科、理科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活动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而我们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单一的, 在活动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造成了活动指导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的做法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指导教师为主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学科教师均承担相关内容的指导,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指导教师群体, 使学生开展的每一次、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了有力的指导师资保障, 促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我 (语文专业) 承担指导的《我心中的偶像》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就同时聘请了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指导《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又聘请了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指导, 有效地完成了这一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课程, 唯其新, 才更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唯其新, 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以校为本, 多维指导, 多方开发资源, 全力做好活动指导, 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门课程健康地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如何推进这门课程是课改研究的新课题。宣化第二中学依托教材开展教学, 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以多学科指导教师协作完成活动指导, 为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尝试。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3

一、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力推行语文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语文活动包括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一切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中吸取大量的语文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畅达感(语法感)和形象感、情绪感、意蕴感、美丑感……”这些内容,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更多的是依靠学生在训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而获得。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死记种种语文知识得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养的。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学生在投入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获得各种情感的体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为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条件。

三、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例谈

(一)我的做法

1 课前3分钟演讲——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读、写、听、说四种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志公先生说过:“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而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习字——“一手好字,你的名片”。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写字教育的要求,并为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意识,激发汉字书写的兴趣,提高规范书写汉字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开展了习字活动。习字有专门的习字纸,要求学生每天花15-2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字,从描摹到临帖,循序渐进。另外,定期举办优秀习作展,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3 “万金家书”(亲情家书)活动——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平时不好意思表达出口的爱意、谢意向父母诉说,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苦恼向父母倾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并求得父母的理解……一封小小的家书,却拉近了父母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融洽了家庭关系,意义实在重大。

4 “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一生活的激情,诗情的飞扬。诗歌,点燃青春的火炬,人生的一段阅历因此而光亮;诗歌,点染岁月的色彩,生命的一段过程因此而绚丽。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采用年级组初赛,选拔一定的节目进行复赛,最终形成一台完整的节目,以晚会形式向全校学生、全市教育界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汇报表演。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选材到训练到最终的表演,我全程指导。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得到了锻炼,学校也得到了一个展示风采的机会。

5 “戏剧与人生”戏剧节——演绎人生,体味生活。“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主体形象,演绎人生精彩,体察生活况味,激发创新思维。

6 成立文学社团。开展征文活动——给学生一片文学成长的沃土。学校有文学社、校报,校报定期出版,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也会邀请知名作家开展文学讲座,如本土知名作家毕飞宇、庞余亮等曾多次来校。我鼓励学生多写作,多投稿,争取加入文学社,开阔视野,提升自己。

(二)我的构想

1 读书读报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阅读能力。人类文化发展了这么多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宝库,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各个领域都有光辉灿烂的成果,都值得人们去了解,去品味,去掌握。读书读报活动对塑造“文化学生”,打造“书香校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趣味语文活动——丰富多彩,乐趣无穷。比如可以开展熟语大赛、成语接龙比赛、成语对对子、古诗文知识竞赛、诗人典故拾遗、迅速传播的校园口头禅搜集、网络词语荟萃、趣话春联、有关中学语文的对联集锦……

3 辩论会——智慧的碰撞,口才的表现。辩论是知识的碰撞,人类文明至今创造了许多思想、学说和理论。所有思想的产生必定经过无数次的辩论,它们的成长与进化都和辩论息息相关,思想开发的过程中也为人类解答了很多疑惑。对真理质疑进而使真理能够超越,这才是辩论本来应扮演的角色。

4 方言、土语正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这里属于江淮方言区,受方言影响,很多字音学生都读不准或读错,比如“h”“f”不分,“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出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加以纠正,可以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5 组建小记者团——接触社会,增长才干。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员普及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办报及摄影的基本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采访名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对话;通过征文、演讲、摄影、小主持等比赛活动为学员搭建起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平台。

6 公益广告设计与描绘——综合的应用能力,全面的个人素质。在社会上,公益广告比赛正逐步升温。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形式引进到校园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个人良好行为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设计 篇4

主题:在寻访中感受美的魅力

金华四中  何俊英

活动实施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实施者:何俊英

活动时间:12月——1月

一、问题的提出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席勒把美称为“我们的第二造物主”,肯定审美教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美的生活,度过美的一生。然而因为两点一线的生活,因为繁重的学业,学生的眼睛很少能看到美,学生的心灵很少能感受到美!美,对于学生来说,成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对美的理解,过于简单狭隘。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等几篇美文学习后,我忽然想,何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自己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呢?在寻访中感受美的魅力!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感悟社会生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获得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情感目标:

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魅力,使学生内心自然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开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一)、活动阶段构想:

第一阶段: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后让学生谈谈什么是美?学生的回答可能较简单狭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疑问,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师可问学生《巴黎圣母院》中的卡席莫多美不美?一个长相一般的人,当他在花样滑冰时动作优美自然舒展,这时你觉得他美不美?一个残疾的人美不美?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让人不能不惊叹她的美丽和端庄?梦娜丽莎的微笑又美在哪里,让人那么着迷?学生的眼界打开后,求知欲被激发后,再让学生搜集资料,谈谈对美的新的认识;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人生天地之间,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美,那就是自然美、社会美和文学艺术美。让学生按照研究兴趣寻找合作伙伴,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的任务。

第三阶段:实践寻访阶段——通过搜集、观察、采访等方式,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美,用画笔描绘美,用文字描述美,还可借助相机等工具,将美的瞬间定格。拥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后,小组再进行资料的整理加工,进行独具特色的成果设计(采用制作幻灯片、录象带或编杂志、画册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发展自己。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让学生代表主持班会,分组展示作品,交流在寻访“美”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五阶段:评价总结:请学生写下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待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对小组成员的评价。

(二)、活动操作流程: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

目的:美的形态,大致说来,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

时间: 1周

过程:

一、学习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后,引出“寻访感受美”这个主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师只需作简单的引导,目的只在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介绍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

二、学生带着疑问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后再请学生谈谈对美的新的认识。

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寻找合作伙伴。

四、小组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的任务。如寻访感受的是文学艺术的美的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可分为美的散文,美的诗歌,美的戏剧,美的小说;美的绘画作品,美的音乐作品等。可以整体把握,也可以专攻一个小主题,例如专门查找一些美的绘画作品进行分类研究。由学生自己定向,自己制定,自己把握。教师只是适当时候给予指导。

第二阶段:实践寻访阶段

目的:通过亲身实践发现美、欣赏美,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在寻访美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不美的现象,这会引起他们深深的思索。美与丑的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时间: 3~4周

过程:

一、小组成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或单独行动,或集体行动,开展实践活动。

二、拥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后,小组再进行资料的整理加工,进行独具特色的成果设计(可采用制作幻灯片、录象带或编杂志、画册等形式)。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感受到的美,用画笔描绘自己眼中看到的美,将各种美的图片进行剪辑,配上说明文字,装订成册,用FLASH或PPT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不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阶段

目的:让学生通过成果的展示,互相欣赏。相互交流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也有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

时间:两节课

过程:

一、      选出班会小主持人四名,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将班会的流程设计好。准备好几盒优美的古典曲子磁带在班会时播放,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

二、邀请部分家长、任课教师参与班会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大学里教美学的教授参加,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三、班会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成果。

四、请学生自由上台发言,谈自己参加此次活动后的感受。

五、家长自由发言。

六、师小结寄语。

第四阶段  评价总结阶段

1、个人评价。

2、小组评价。

四、活动结束后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活动前的准备重要,某种意义上说,活动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中的得失记载下来,教师的组织能力也就能在认真的总结反思中得到提高。

实践活动 四季风光 教学设计 篇5

(二)活动内容:四季风光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景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面,注意积累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3、教育学生做个保护大自然的好孩子。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景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活动方法:

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收集有关四季的词汇、古诗及相关常识,分类摘抄描写四季景色的精彩片断。

2、准备活动用具:课件、画纸、彩笔、“笑脸”、奖品。活动进程:

课前准备活动:听音乐自由唱《春天在哪里》。

一、赏四季

1、欣赏画面。

伴随音乐出示一年四季的相关画面,学生欣赏画面后谈感受。

二、说四季

1、小组交流(交流有关描写四季的词语、句子、古诗等)

2、知识竞赛。

(1)必答题:

①各小组开火车每人说出一个描写四季的词语;

②各小组推选出四个代表分别说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

③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背两首自己喜欢的描写四季的古诗;

(2)教师小结。

(3)抢答题(猜谜语、说词语、判断对错、猜题目、用词说话、猜季节等)举例如下:

猜谜语: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越是寒冷越昂扬,一年四季精神好。(打一植物)

说词语:请说出5个描写春季的词语。

猜季节:那新生的绿草,笑眯眯地瘫软在地上享受阳光,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远远望去,好像一张美丽的地毯。请问: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用词说话:请用“果实累累、桃花、荷花、雪花”这四个词说一句或几句话。

猜题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写的?

(4)教师小结后学生交流搜集资料的途径。

三、画四季

1、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喜爱的季节的景物;交流展示作品、渗透环保教育。评出优胜小组。

4、总结延伸:总结并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为写作做准备,布置学生课外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季节。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6

我所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研究的成果,经过第一课时的研究,小组内确定“研究计划书”,并由组长分配任务,组内成员各自去准备 。学生选择了他们喜爱的节日进行研究,在兴趣的基础上去探索,得到的成果自然非同一般。

此外,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创意无限”中,为我们自己的“家”——四三班设计了一个节日。联系了生活,把课堂学习应用在自己身边,学生更是跃跃欲试,绞尽脑汁,构思出了“同欢节”、“师生节”“同乐节”等奇妙且富有意义的节日。

应该说,本堂课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春天的节日”,既表现了自己,又对春天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传说等得到了解,达到了本堂活动课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探讨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课程活动,设计理念,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是活动,旨在让教育回归学生的实践生活。审视当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急功近利的教学目标、凭空臆想的研究主题和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实践,都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边缘化和虚无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教师的设计理念、主题的生成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都必须要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任何环节的脱节和虚构,都将引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失败。

一、设计理念应从“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转到“以生为本的高瞻远瞩”

郭元祥博士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自然人。因此,学生的起点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起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和首要任务。有一位教师教授“制作环保酵素”的课程,仅仅为学生准备的广口瓶、秤、红糖等,就塞了满满两个后备箱。上课结束后,在与该教师聊天中,得知她已经在很多学校上过这堂课,而每一次上课,她都要为学生准备满满的两个后备箱物品。问及上课所付出的代价时,这位教师笑着说:每一次上完“制作环保酵素”课,心里都特别高兴。因为,又有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环保酵素,使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正是这样的一种大爱,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贴地行走,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有人说:学科课程考量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考量的则是一个教师的良心和胸怀。

二、主题生成应由“不切实际的凭空臆想”转到“源于学情的迫切需要”

郭元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文中说: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忽略了学生新经验的获得与形成,其课程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了。一位教师为孩子选的主题是“设计毕业晚会”。乍一看选题,好像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但细细体味,这节课根本就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更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在上课开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舞台的布置、灯光的切换、服饰的华丽、舞蹈的专业和各类乐器的配合,与农村孩子的自身水平和见识相差太远。而教师却用这样的引子,鼓励学生也为自己设计一场毕业晚会。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还要去设计如何做,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不高。而另外一位教师上“布艺的创意”一课,前一天就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用碎布做成的小花、沙包、茶杯套等。老师说:“这些大家都能做,明天老师就教你们。”第二天正式上课的时候,当孩子们带着碎布、剪刀、针线兴致勃勃地等待老师的时候,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紧接着,在大家的期待中,老师引领着孩子们想象、画图、制作,每一步都成了神奇的诱惑,让“布艺的创意”这个主题有了生命力。此外,“布艺的创意”制作材料普通,制作过程简单,让孩子们有“跳一跳就能吃上枣子”的渴望和成就感。所以,这种根植于学生需要之中的主题,无疑更有魅力。

三、教学过程应从“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穷于应付”转到“兴趣盎然的主动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学习,是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实践真实而又自主地发生。有的教师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来进行。有一位教师为乡村孩子上“生日派对”这堂课时,以一段高质量的视频,把学生带入“也为自己设计一场生日派对”的情境。无奈乡村的孩子对生日派对没有丝毫的概念,这种空中楼阁式的设计无疑让学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当老师让同学们站起来说说这场生日派对该如何设计时,学生反馈给老师的只有沉默。有一位城里老师来为乡下孩子上“走进暴走鞋”一课,他没想到,在城里已经风靡各个家庭的暴走鞋,在农村却还没见踪影。上课刚刚开始,老师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快速地转换了话题:这样的暴走鞋其实是把鞋底换成了一个平板,就是我们常常滑的滑板车,滑板车大家玩过吗?在大家兴奋的“玩过”的答案中,老师和学生们迅速融到了一起。之后,关于滑板车的研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好多有价值的问题。一直到下课,孩子们仍然兴趣盎然地讨论着,策划着。

四、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固定教学内容,无固定活动地点,甚至无固定活动时间。这样的“三无”特点,在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创新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教师的设计理念、主题的生成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都必须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更新观念,“真活动,真体验”,学生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成长”。

参考文献

[1]谢金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形成性评价基本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2).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求音乐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点,力求在课程内容、教法学法、校本课程等方面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对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整合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抛开教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兼顾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进行教学。

例,追溯到1998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侵吞了我们的家园,当时为了挽救那些受灾的群众,我们艺术家用音乐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来,如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3年的非典时创作的《你好吗》《真爱无

限》《因为爱》,唱出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与挂念。由甲丁作词、苏越作曲的《姐妹弟兄》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眼讲述着真情永恒,告诉我生命的嘱托有多重……”音乐纯真、圆润透明,深情又真切,一个爱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他们重唤起对生命的希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传统音乐课程内容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则既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此外,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地理、物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剧《猫》就结合了文学、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链接,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建立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了综合解决与音乐有关问题的能力。

整合过的音乐课,集人文、科学、技能于一体,在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消除了音乐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界限,既有音乐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经验。音乐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综合、延伸,促进音乐学科知识的建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音乐学习中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变。同时,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升华,为音乐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发展了学生的整合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劳动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即“做中学”。音乐新课程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所以,我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指导学生调查、访谈、操作、交流、评述、展示,进行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爱心满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教给一定的方法,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运用各种手段了解、获得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宣传画等等,然后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设计成形并加以运用。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拓宽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安排有校本课程。我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滆湖鱼文化》考虑到寨桥特有的自然环境(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和社会环境,设计音乐校本活动方案《音乐中的鱼》。

例:《音乐中的鱼》设计简案

【活动内容】

1.了解滆湖鱼文化的知识。

2.了解学习有关鱼的各种音乐,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活动过程】

1.学习校本课程滆湖鱼文化。

(1)学习课本第五章《文化中的鱼》、第七章《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相应的表格;(2)通过分组调查、访问、网络了解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调查报告;(3)分组调查:分四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2.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进行研究与教学。

3.成果展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查阅资料,走访农家,学习有关鱼的表现技法,汇总成果,开办展览,切合学生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关注,领悟了音乐的独特价值,提高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

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线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加强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我们更应及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王英奎.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上一篇:部编版朱自清春下一篇:大学生简历写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