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精选8篇)

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篇1

自从有了人类之后,记忆便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中了。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记住周围的环境,要分辨出哪些动物、植物对人们有害,哪些有益,如何寻找食物,如何应付各种自然灾害。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就需要保存住记忆。同时,增强记忆力,也成了十分重要的学问,倘若发生什么大灾害,人类自身及所有知识记录惨遭毁灭性打击的时候,如果氏族首领侥幸存活的话,他们就需要尽一切努力去恢复一切已经失去的知识,所以他们平时要训练增强记忆的能力,把一切圣典记在自己的大脑中。据记载,新西兰毛利族的首领卡马塔那能背诵全族长达10的,包括45代人的历史,这些内容足足够他背上3天3夜,而他却从不看笔记之类的东西。   为了解决记忆问题,古人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据说印加人能够用结绳记下十分复杂的长篇史诗。   但是人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记忆力的,现在人们已很难说清楚了。不过关于记忆力的第一批概念的形成却应该归功于古希腊人。尽管有些理论在现代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但他们的确是第一批提出记忆力的学术概念的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的理论被称为“蜡板假说”。他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象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人对事物获得了印象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印象将缓慢的淡薄下去乃至完全消失。这就象蜡版表面逐渐恢复了光滑一样。所谓“光滑的蜡版”相当与完全遗忘。这种学说虽然也不完善准确,但还是影响了许多人。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末,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一些的大脑的功能,在他那时主要被当作了心脏的功能。他认识到了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的。遗忘的发生主要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联想法则,这是他在记忆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直到现在,有些联想法则还在影响着我们。   古罗马人在记忆理论上的研究很少,不过他们使用的“罗马家居法”和“直接联想法”一直传到了今天。这几种方法很实用,现在许多书上讲的快速记忆方法都有这两种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变通了叫法或则略加了改进,但实质内容是一样的。   一直到公元17世纪,记忆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霍布斯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洛克则在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一词,此后“联想”便成了专门的术语了。   第一个在心理学史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5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记忆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美、英、日、苏等国家或设立记忆法专科学校,或开办函授教学,开始对人们进行增进记忆的普及教育。   我国从1980年左右开始,有关记忆研究的专著、译著相继出版问世,1984年我国第一家记忆研究会-锦州市记忆研究会在辽宁省锦州市成立。1984年末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了最早的快速记忆函授。梦真、王维、曾宪礼、王进收等第一批有影响力的记忆专家们对于中国快速记忆方法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后的倪新威至今在中国快速记忆领域也仍旧很有影响力。近几年,快速记忆培训班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传播快速记忆方法的阵营中,也使得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现在,人们对记忆的研究仍在继续,尽管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离揭开记忆之谜还相距甚远,在探索记忆内在机理的同时,我们现在谈的快速记忆多是指运用那些经过实践后能有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技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普通人能熟练应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就可以了,至于大脑是如何记忆的等内在机理就留给科学家们去研究吧。   记忆研究在当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进步。自50年代开始研究记忆现象的生物学基础。这种理论认为,在记忆过程中有一种复杂的分子——核糖核酸,由它来充当化学介质。核糖核酸产生于一种决定着遗传物质的脱氧核糖核酸中。人的眼睛的颜色就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决定的。人们已经对核糖核酸做了一些实验来支持核糖核酸与记忆很有关系的观点。例如人们发现,对动物进行一定的训练,其某些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如果动物体内的核糖核酸的产生被停止下来,它就会失去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实验:当把一只老鼠的核糖核酸取出来移植给另一只老鼠时,第二只老鼠就能“想起”第一只老鼠学过的而它本身从未学过的东西。`   直接刺激脑细胞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的潘费尔博士开始的。他在为癫痫病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时(需切除一小部分脑子),第一次取下了部分脑壳骨。手术之前,潘费尔对打开的脑子进行了全面的电刺激,意识清醒的病人则回答每次刺激后的感觉。在早期的一次案例中,当潘费尔刺激患者脑子的颞叶部分时,病人说自己想起了童年的经历。   潘费尔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所得到的反应都很多,但只有刺激颞叶部分才能产生清晰而集中的记忆感觉。这些感觉常常是很全面的,包括了以往体验过的那些色彩、声音、动作和情感等等。   这些研究中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实是:潘费尔教授通过电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记忆,在正常回想条件下却想不起来。此外,刺激出来的回忆体验要比正常的回想准确、清晰、全面得多。这使得我们相信,一个人在下意识中注意的任何事物都会记录在脑子里,而且这种记录基本是永久性的,尽管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遗忘”了。

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篇2

提到RFID技术大家即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原因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陌生是因为它的出现和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虽然发展的时间很短, 但RFID技术被业界公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前途的应用技术之一。

RFID技术, 又称射频识别技术, 是基于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原理开发出来的, 是一种无线的、非接触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不用直接接触,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并且成本低、尺寸小、操作方便快捷。

2 RFID技术的起源

RFID技术是基于雷达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 雷达技术在军事上已经被各国应用于预警正在接近的飞行目标。但雷达技术的致命弱点就是敌我不分, 这就催生了主动式和被动式RFID系统的诞生。德国人发现当他们返回基地时拉起飞机, 就可以改变雷达反射回的信号, 从而和敌军的飞机进行区别, 这种简单的方式可以说是最早的被动式RFID系统。同时, 其它国家在应用雷达技术的同时, 也在深入研究敌我识别系统。英国人研究成功了能识别敌我飞机的敌我识别器, 当接收到雷达信号后, 敌我识别器会主动发出信号返回给雷达以区分敌我飞机。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早的主动式RFID系统。但是, 最初RFID技术的发展成本很高, 主要应用到军事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RFID技术才逐步应用到民用领域。

3 RFID技术的发展

3.1 RFID技术的国外发展状况

RFID技术是优先在国外发展起来的, 斯托克曼是最早对RFID技术进行理论研究的, 其后科学家们才在实验室广泛开展对RFID技术的研究。很快许多商家意识到这项新技术所潜在的巨大商机, 纷纷投入到这项新技术的研究中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RFID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美国为首, 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非常重视RFID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对RFID系统的标签芯片、天线、射频模块等都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如: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最早致力于RFID技术研发, 它较早的开发了一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低频和微波频段的产品, 比如: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大型养殖企业动物的跟踪管理系统以及车辆的防抢防盗系统、高端小区的门禁管理系统等, 为后续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IBM、HP等公司也不甘落后, 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ID的应用。目前国外的很多物流仓储企业比如沃尔玛、家乐福和一些包裹服务企业也都支持RFID的应用。美国不仅在民间非常重视, 军方也非常重视, 在2004和2005年的时候就要求军用物资都贴上RFID标签。

欧洲对RFID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紧随美国之后, 开发速度和开发能力也是非常强大的。第一个单芯片读写RFID系统就是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研发出来的, 而且最早是在1990年。还有, 像NOKIA、SAP等许多企业也在致力于RFID技术在各自领域的应用, RFID技术的一项核心问题———反碰撞问题就是在欧洲最早发明的, 低频13.56MHZRFID系统也是首先在欧洲试验成功的, 所以欧洲RFID技术的发展速度大有赶超美国之势。

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强国, 政府将RFID作为一项关键的技术来发展。所以, 它在电子标签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日本曾在包括消费电子、书籍、服装、音乐、建筑机械、制药和物流等七大产业做好RFID的应用试验。2004年, 三菱成功地开发出了避免RFID读卡器之间干扰的新技术。NEC宣布, 生产笔记本个人电脑产品公司引进了使用RFID标签的生产管理系统。

韩国主要通过国家联合民间企业的力量来推动RFID的发展。2004年3月韩国提出了IT839计划, RFID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虽然目前韩国在RFID的开发和应用领域乏善可陈, 但在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韩国关于RFID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试验正在快速开展。同日本类似, 韩国也出现了将RFID引入开放系统的趋势。2005年3月, 韩国政府耗资7.84亿美元在仁川新建技术中心, 主要从事电子标签技术包括RFID的研发及生产, 以帮助韩国企业快速确立在全球RFID市场的主流地位。

3.2 RFID技术的国内发展状况

相对于国外, 国内对RFID系统开展研究的比较晚。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 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国家级工程, 由此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迅猛开展, 它也是我国开展RFID技术研究的标志。在我国, 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就是二代身份证技术, 二代身份证采用了13.56MHZ的RFID技术作为其内核技术, 在防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据国外研究机构统计, 因为中国二代身份证项目的巨大的发行量,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RFID市场。RFID技术在国内的其它应用还包括:

(1) RFID技术在机动车辆出入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如停车场等具有较多车辆和单位车辆的出入称重管理等。

(2) RFID技术在交通收费管理系统的应用。将RFID系统用于高速公路自动收费, 不仅在收费站能够完成自动收费而且能够有效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3) RFID金融卡。无纸交易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目前己经出现了金融卡。它的系统更能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包括磁卡、接触式卡不能适用的恶劣环境。

(4) RFID技术在航空旅客行包的自动识别和转运管理系统的应用。采用此项技术大大提高了航空旅客行包分拣速度和效率。

(5) RFID技术在门禁管理系统的应用。现在很多的单位用来当作考勤机使用, 也可以作为进入单位工作场所人员的自动识别许可证。

(6) RFID技术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沃尔玛超市等大型物流仓储企业采用标签来管理商品。

(7) RFID技术大型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对数以万计的图书音像资料进行目录清单管理, 而且能够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航空母舰的起源和发展 篇3

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莱曼·阿德率先出版了一本名为《军事飞行》的专著,首次向世人描述了飞机与战舰结合的迷人梦想,并向各国海军展示了航空母舰的雏形,立即引起了海军强国的极大兴趣。

20世纪初,处于急速崛起的美国海军,大力发展大型战舰,决心使用航空母舰来改变海战模式,并加快着手这方面的试验。1910年11月14日,停泊在汉普顿锚地的美国海军“伯明翰”号巡洋舰的外形与往常显得有点异样:从舰上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安装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跑道;而在跑道上一架待飞的“柯蒂斯”式飞机此时正迎风而立。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著名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在检查完各项设施后,迅速跨入座舱,启动发动机。随着螺旋桨越转越快,飞机向前急速滑去,但由于木质甲板长度太短,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结果机头直往下扎。就在围观的人们以为一场悲剧即将发生时,沉着的伊利操纵尾舵,拉起了机头,驾驶着飞机在海面上空蹒跚前进了几千米,最后安全地降落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

两个月后,美国海军又在旧金山海湾进行了航空母舰的舰上降落试验。由于飞机在战舰甲板上降落比起飞难度更大,也更危险,因此美国海军特地选择了一艘吨位更大的重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而且在其尾部安装了比“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甲板更长、更宽的一段木质跑道:长约36米、宽约9.6米。为了能迅速减小飞机的着舰速度,还沿着甲板横向设置了22根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试飞员伊利还把自行车内胎缠在身上,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1911年1月18日,这天海面风大浪涌,战舰颠簸不已,而舰长又错误地决定抛锚停航,并将舰尾迎着风向。幸亏伊利技艺高超,他关闭了发动机,降低高度,压低机尾,钩住了其中的11根拦阻索。通过一段距离的减速滑跑,飞机总算在距平台前端9米处停住。伊利先后成功地实现飞机在战舰的起飞和降落,为航空母舰的正式发展奠定了基石。

此后不久,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开始了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很快,一批包括水上飞机母舰在内的性能迥异、大小不同的航空母舰接连问世,不久便在战争中突显出它们的威力。可是因“巨舰大炮”的思想在不少国家海军领导人头脑中作祟,他们对“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方案并不以为然,武断地认为要使飞机能在军舰上起降,就必须拆除军舰上的大炮,而这将大大降低军舰的战斗力。因此,早期的海军强国并没有大力发展阿德那种在军舰甲板上起降飞机的航母设想,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研制水上飞机及其母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母舰开始登场亮相,并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它固有的缺点也充分显示出来:吊放与回收不方便、起降受风浪影响大等。于是,英国转而把一艘商船改装为设置全通飞行甲板和岛型舰桥的航空母舰,命名为“百眼巨人”号。这艘满载排水量1.4万余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20架飞机的航空母舰,成为现代常规航母的雏形。1918年,英国首次专门设计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日本海军两年后设计建造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却赶在英国人之前,于1922年提前服役,夺取了世界上首艘专门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桂冠。

到“二战”前夕,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建造了数量可观的航空母舰,但因“大舰巨炮”思想始终在各国海军中占主导地位,战列舰依然是海上霸主,航空母舰只能作为辅助兵力。“二战”爆发后,英国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在塔兰托海战中成功开局,到日本航空母舰编队袭击珍珠港,航空母舰日渐发挥出其他兵力兵器难以匹敌的作战威力。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交战双方都以航空母舰作为海战的主力,航空母舰正式问鼎“海上霸主”宝座。整个战争期间,各国包括改装护航航空母舰在内的航空母舰数量猛增,其中美国高达122艘,英国69艘,日本28艘。

“二战”之后,各国就纷纷淘汰了各种老旧或性能不佳的航空母舰,并对少数大战中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武器装备方面的物化,一些海军强国开始研制新型航空母舰及喷气式舰载机,同时逐渐推广使用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舷侧升降机、新型拦阻装置、全天候助降装置等多项最新技术和设施。其后,各型导弹、新式舰炮、反潜武器、指挥自动化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以及核动力都在航空母舰上装设运用。

当代航空母舰更是各种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其作战技术性能和攻防能力远非以往可比。航空母舰发展已近百年,期间受到各种兵力兵器多方冲击。但毫无疑问,以航母为核心的编队仍具有其他兵力兵器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航空母舰编队有着很强的海上。

综合作战力量,不仅搭载有各类性能先进的舰载机,而且配属有若干艘水面舰艇及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等。航母编队既可遂行反舰、防空、反潜任务,也可对近海战略设施实施精确打击,还可发射巡航导弹对陆地目标实施纵深打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航母编队可同时使用多兵种、多舰种、多机种,能开辟独立海战场,做到全天候、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作战,真正实现中远海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从发展趋势看,航空母舰还是空间作战的极佳平台,可以搭载高能激光武器、高速动能武器等,对太空卫星、空间武器等实施拦截和摧毁。除此之外,航编队也可以胜任其他兵力无法完成的海上非战争行动,利用其庞大的阵势、广阔覆盖的海空域、超强的立体作战能力,实施常规威慑,执行海上日渐增多的任务。在可预见的未来,航空母舰依然是海上作战兵力兵器中首屈一指的“大哥大”。

航空母舰又简称“航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它是海上的巨无霸,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也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的结合体。

它在自“二战”以后的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20年的战争中(如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等)熬头独占,不可一世。

虽说航空母舰战斗力强,还有超强的补给能力,但是它体积大、移动不便的缺点比优点甚至更加致命,在今后对等的海战中比普通军舰更容易被对方命中。假如对方想尽办法先攻击航母(当然攻击前肯定是在被攻击方没有防备或防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历史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就是其中最好的案例之一),航空母舰的任何部位一旦受到攻击却无法得到抢救时,就会葬送海底。假如航母是以核能作为动力的,就有可能会导致发生核爆炸或泄漏。众所周知,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就可以毁灭日本的广岛市;同样,核辐射等威力就有可能会葬送整个航母战斗群。

因此,航母这些优、缺点可能决定着未来航母发展史上的新方向。

(摘自金城出版社《近距离透视航空母舰》 编著:相天)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篇4

[答]:C

[评]:本题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

【应用·体验】

1.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B.罗马帝国的建立

C.《霍阿腾西法》的制定D.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2.《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罗马共和国建立的结果()B.长期对外扩张的结果 D.法学家积极立法的结果

()

D.查士丁尼 3.对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起了直接作用的国君是A.屋大维B.哈德良C.狄奥多西二世

4、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实际意义是在A、1世纪初B、2世纪初C、三世纪初D、四世纪初

5、罗马《民法大全》指出;“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你对这个条文怎么看?当时为什么会规定这一条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点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知识·梳理】

1、罗马法的分类: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2.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债权做了规定和解释,遵循的原则是自然理性。

3、罗马法的现实意义

(1)积极方面

政治上:维护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经济上: 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2)局限性: 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4、罗马法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它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深化·拓展】

关于公民法和万民法

1.公民法:它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例如《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2.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可以买卖和出租,是财产的一部分。同时罗马法保护自由民的权利,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保护个人权利。它还保障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制约或消除父权、家长权、夫权,保障婚姻中妇女的平等地位等。

【思考·提示】

历史纵横: 西塞罗与自然法

[提示]在政治思想上,西塞罗把抽象的哲理与具体的罗马法相结合,他认为法源于自然。他还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类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

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哪些属于对万民法的表述

①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②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机动灵活的实用性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①、②项不符合对万民法的评价,故选D。

[答]:D

[评]:本题是对万民法的考察,角度多样,难度较大。

例2下列文件不是源自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的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苏联1936年宪法

[解]:苏联1936年宪法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立法的.

[答]:D

[评]:本题是对自然法原则影响力的考察,难度有点大

【应用·体验】

1、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A.罗马公民之间B.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

C.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D.罗马公民与奴隶之间

2、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刻在十二块铜表之上的法律条文

B.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C.摈弃了以往法律中原始的、落后的古***俗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下列对自然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法律观念B.涉及大自然的一些法律规定

C.由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创制 D.是由公民法和万民法演化而来的4、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根本推动力是

A.罗马法学家不断努力B.罗马平民的强烈要求和不断斗争

C.罗马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D.罗马社会的不断发展

5、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主要原因是

A.罗马人富于创造性B.罗马民主政治空前发展

C.罗马法调动了平民的积极性D.对外战争使罗马人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6、罗马法对后世的最深远影响是

A.罗马法的历史学价值B.解决疑难案件的案例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D.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法律文献

7.下列未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B.《法国民法典》

C英国《权利法案》D.美国《独立宣言》

8.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罗马没有法律

B.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C.罗马法面前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9、阅读下列材料:

《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言词。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请回答:

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

——古罗马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西塞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马法的什么核心内容?为什么会成为核心内容?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法律精神?它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有什么影响? ]

 开拓学习新视野

▲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罗马法(节选)

第一条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皆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第五条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和他的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其财产由亲戚或族人代为管理。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

【历史长廊】

屋大维: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恺撒的养子,曾与恺撒部将安东尼、骑兵队长雷必达结成罗马史的第二次“三头同盟”。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屋大维“元首”称号。此外,他还陆续获得了最高法官、大元帅、奥古斯都等称号。“奥古斯都”一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意思。、终身执政官、祭司长、祖国之父等各种头衔和称号,集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屋大维实际的“元首政治”,实际上是君主专制。

▲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题1: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D.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考察万民法的的实质。

解题思路: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关于奴隶的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规范解答:C

题2下列各项不能说明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目的的是

A.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 基础

c.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了上层阶级

D.罗马法影响深远,成为欧洲法律的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罗马法实质的深刻认识。

解题思路: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维系和巩固帝国统治,影响后世不是其目的所在。

规范答案:D

【走进历史·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它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材料是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关奴隶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材料的规定是否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结合材料的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提示:(1)不能体现“人人平等”,因为贵族、平民和奴隶处于不同的地位。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和不平等的权利说明法典维护奴隶制度,体现的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2)材料并不维护平民的利益;残酷的债务奴隶制对平民非常不利,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的规定体现了贵族的特权和对平民阶层的限制和压迫。(3)《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它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来损害平民的利益了。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 思维能力延伸

【前沿·视点】

第十届中东欧国家和亚洲国家罗马法学者研讨会即将于2005 年 10 月 19 日- 21 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召开,此次会议在一个穆斯林国家举行,表明了主办者亲伊斯兰法系和罗马法系、加强亚洲和欧洲的团结的愿望。会议的主题仍然不变:主题一:罗马法系中的人;主题二:对债务人的保护;主题三:罗马法的研究与教学。

[透视]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恩格斯对罗马法予以高度评价,称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简要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提示: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参考阅读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二章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部分规定明显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2.阅读与思考

评价: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原因:在古代罗马,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

跨栏跑的起源和发展 篇5

跨栏跑运动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时,英国一些地区畜牧业相当发达,牧民们经常需跨越畜栏,追赶逃跑的牲畜。节日里,一些喜爱热闹的年轻牧民还常常举行跳越羊圈的游戏,他们把栅栏搬到平地上,设若干个高矮和羊圈相仿的障碍,看谁能跑在最前面,这就是跨栏赛的雏形。跨栏跑是在一定距离内,跨过规定的高度和数量的栏架、技术性较强的短跑项目。国际比赛男子为110米高栏,栏高106厘米,栏数10个;女子为100米低栏,栏高84厘米,栏数10个。

中文:跨栏 英文:Hurdling

18世纪末,跨栏活动正式成为体育运动项目。当时人们把它叫做障碍跑,属于男子运动项目,设置的障碍物是一般的栅栏,后来出现了埋在地上的木栏架,再后来又改为像锯木材用的支架。

但跨越这种障碍物,不但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而且也妨碍跨栏跑技术的提高,因此跨栏跑在早期一直让运动员们心存隐患和担忧。

为此,20世纪初,出现了可移动的“⊥”形栏架,推动了跨栏技术的发展。1935年比赛中又出现了“L”形栏架,栏板只要受4公斤的冲撞力量,就会向前翻倒。“L”形结构较为合理和安全,一直沿用至今。

由来

起源于英国。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栅栏的游戏演变而来。跨栏跑最早使用的栏架是掩埋在地面上的木支架或栅栏,1900年出现可移动的倒T字形栏架。1935年有人将T形栏架改成L形栏架,L形栏架支脚的另一端朝向运动员的跑进方向,稍加阻力即可向前翻倒,减轻了运动员过栏时的恐惧心理。奥运会比赛项目分男子11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1896年列入);女子100米跨栏跑(1932年列入,当时为80米跨栏跑,1972年改为10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1984年列入)。男子11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106厘米,4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91.4厘米;女子1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84厘米,400米跨栏跑的栏高为76.2厘米。比赛时,运动员必须跨越10个栏架,除故意用手推或用脚踢倒栏架外,身体其他部位碰倒栏架不算犯规。

历史

跨越障碍物是人类在长期生产以及与自然作斗争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作为田径运动的跨栏跑,是由跨越障碍物的基本技能,发展演变而来。

跨栏跑在19世纪最早出现于英国,当时叫障碍跑,是男子项目,采用一般的栅栏做障碍物。后来出现了埋在地上的木栏架,以后又改为象锯木柴用的支架。跨越这类障碍物,不但危险,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而且也妨碍了跨栏跑技术的提高。

20世纪初,出现了可移动的┻形栏架,促进了跨栏技术的发展。1935年比赛中采用了L形的栏架,栏架底部加重,栏板只要受到 3.6 - 4 公斤的冲撞力量,就会向前翻倒,栏架的这种结构,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1837年在英国首次举行了大学生跨栏跑比赛。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跨栏跑是正式比赛项目之一,但是当时跨栏技术不是很完善,不是跨栏,而是前腿弯着绕过栏,因此成绩不高,这届运动会冠军的成绩是 17 秒 6。

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跨栏技术已有所改进,创造了“跨栏”技术,美国运动员获得了 110 米跨栏冠军,成绩是 15 秒 4。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美国运动员采用了上体前倾的过栏姿势,并改进了起跨腿的动作(起跨腿蹬地结束后不直接前拉,而是经过体侧向前提拉过栏),以 15 秒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1920年 - 1922年加拿大运动员除了用上体前倾帮助起跨腿过栏,避免身体重心上升过高外,还采用了单臂前摆帮助上体前倾的跨栏技术,以 14 秒 8 的成绩获得了第七届奥运会的冠军。

1936年美国运动员过栏时把摆动腿的膝抬得很高,这对过栏后第一步迅速落地起着很大作用,技术又有了改进,以 14 秒 2 的成绩获得了第十一届奥运会的冠军。

1959年西德运动员创造了 13 秒 2 的世界纪录(人工计时)。直到1973年美国运动员才以 13 秒 1 的成绩刷新了纪录。到1980年止的世界纪录是电动计时为13 秒 16,人工计时为 13 秒。

70年代以来,由于塑胶跑道的出现,跨栏跑的技术又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跨栏向跑栏过渡,全程跑的速度提高了(110 米跨栏跑平均速度每秒 8-9 米,女子 100米跨栏为每秒 8 米),“跨栏步”的绝对速度也有一定提高,过栏和栏间跑的速度更加接近。

男子 400 米跨栏跑从第二届奥运会起,列为比赛项目,当时的栏高是 76.2 厘米,这届运动会的冠军是美国运动员,成绩是 57 秒 6。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将栏高改为 91.1 厘米,冠军的成绩是 58 秒。到了1956年,美国运动员以 49 秒 2 的成绩突破了 50 秒大关。女子 400 米跨栏跑1973年起成为国际比赛项目。

跨栏跑,是途中设有固定数量、固定距离、固定高度栏架的短跑项目,也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从事跨栏跑运动,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弹跳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

跨栏跑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跨越栏架的完善技术,以及跑、跨越栏架的完善技术,以及跑、跨两者协调配合的能力。仅有好的跑速,而无跨越栏架的完善技术,是不能在跨栏跑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样,仅有合理技术,而无良好跑速,也是不能在跨栏跑中获得更高成绩的。

跨栏跑的关键是快,这就是一要跑的快,二要完成跨越栏架一系列动作快。因此,任何距离跨栏跑的特点都是短时间大强度的工作。动作自然,而且能以必要的幅度和较快的频率完成,是现代跨栏跑技术的基本特征。尽管跨栏跑的距离有长有短,栏架有高有低,栏间跑的步数有多有少,但是跨越栏架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发展趋势

趋势1

跨栏跑过程中更进一步发挥与利用速度

速度是跨栏跑运动员的重要身体素质,是跨栏跑的“灵魂”。随着跨栏跑运动员技术水平和专项速度素质的提高,跨栏跑的技术进一步向跑栏方向发展,更加强调跨栏动作的实效性,而并不拘泥于姿势外形,不仅从缩短过栏时间上挖潜力,而且重视过栏后的迅速跑进。在优秀跨栏运动员的平跑速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将进一步提高速度的利用率。

趋势2

跑跨技术动作在高速运动中更加完善的结合

跑跨技术动作在高速中完善结合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其核心是减少跨栏步的腾空时间与加快栏间跑的步频密切结合。因此,跨栏步技术应与平跑技术更接近,在每个跨栏周期中,跨栏步的距离与栏间跑距离之比将比目前小(目前约占40%),即主要是缩短下栏着地点的距离。跨栏步转入栏间跑快而自然,栏间跑三步更加趋于均匀。后程与前程相比,技术稳定性将不断提高。

趋势3

全程跨栏跑节奏进一步提高

全程跨栏跑节奏的稳定与提高是今后跨栏跑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全程跨栏跑速度变化方面来看,男子110米栏和女子100米栏全程跑速度曲线,将呈递增快而平稳的曲线,即加速阶段出现早,可以提前1个栏,保持速度阶段将延长2----3个栏,速度下降则推迟2---3个栏。

男、女400米栏全程跑速度是曲线呈递增快、下降慢而降幅小的特征,即加速阶段出现早,保持速度阶段将延长1-----2个栏,速度下降阶段则推迟1至2个栏。

跨栏名人 刘翔(Liu Xiang),中国田径(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1983年7月13日9点28分出生在上海市普陀区,1998年刘翔开始转向跨栏训练。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秒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9年12月11日下午15时20分,在东亚运动会田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3秒66的成绩轻松夺得冠军,成就“三冠王”。

★2012年2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进行的室内田径赛男子60米栏比赛中,中国选手刘翔因抢跑被取消比赛资格。

★2012年5月19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以12秒97获金牌。

★201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7的成绩摘得冠军。以超风速在比赛中“称霸”美国尤金。

★2012年6月世界110米栏排名第一,刘翔时隔五年后重登榜首。

★2012年北京时间7月13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英国伦敦站110米栏比赛中以13秒27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因背部伤病退出决赛。

★2012年北京时间8月7日下午,在2012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刘翔在攻第一个栏时直接打栏摔倒在地,最终单腿跳过终点无缘晋级。

罗伯斯

罗伯斯全名戴伦·罗伯斯(Dayron Robles),古巴田径运动员,是近一两年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进步最明显的年轻选手。北京时间2008年6月13日凌晨消息,21岁的古巴小将罗伯斯在捷克俄斯特拉发田径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2年前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罗伯斯以12秒93获得了冠军。2002年进入国家青年队,2003年首次参加世界比赛并在加拿大世少赛上获得第六名。

2004年意大利世青赛,罗伯斯在110米栏项目上为古巴夺得唯一的一枚奖牌——银牌。

2005年,罗伯斯以13秒46和13秒47两次打破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世界青年纪录,并在之后的赫尔辛基世锦赛上跑进半决赛。

2006年罗伯斯开始频繁参加成年比赛,首次亮相室内赛事就在莫斯科世锦赛上一举获得银牌。

2006年田联黄金联赛赛场,罗伯斯就一鸣惊人,在巴黎站的比赛中以13秒11的优异成绩击败法国的世锦赛冠军杜库雷和中国的奥运冠军刘翔,获得亚军。

2007年,罗伯斯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在黄金联赛巴黎站上,他再次击败刘翔,获得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110米栏冠军。

2011年8月6日,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古巴选手罗伯斯以13秒04获得冠军,打破了尘封19年之久的赛会纪录。

2011年8月29日,于韩国大邱举行的世锦赛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中,因犯规干扰刘翔导致金牌取消。

RIP路由协议的起源和发展 篇6

在旋乐(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早期所作的关于网络互连的研究的基础上,routed实现了起源于Xerox NS RIP的一个新协议,它更为通用化,能够适应多种网络.

尽管在其前辈上做了一些小改动,RIP作为IGP流行起来并非技术上有过人之处,而是由于伯克利分校把路由守护神软件附加在流行的4BSD UNIX系统上一起分发,从而使得许多TCP/IP网点根本没考虑其技术上的优劣就采用routed并开始使用RIP.一旦安装并使用了这个软件,它就成为本地选路的基础,研究人员也开始在大型网络上使用它.

关于RIP的最令人吃惊的事可能就是它在还没有正式标准之前就已经广泛流行了.大多数的实现都脱胎于伯克利分校的程序,但是由于编程人员对未形成文档的微妙细节理解不同而造成了它们之间互操作性限制.协议出现新版本后,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在1988年6月形成了一个RFC标准,这才使软件商解决了互操作性问题.

RIP协议的基础就是基于本地网的矢量距离选路算法的直接而简单的实现.它把参加通信的机器分为主机的(active)和被动的(passive或silent).主动路由器向其他路由器通告其路由,而被动路由器接收通告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路由,它们自己并不通告路由.只有路由器能以主动方式使用RIP路由协议,而主机只能使用被动方式.

以主动方式运行RIP的路由器每隔30秒广播一次报文,该报文包含了路由器当前的选路数据库中的信息.每个报文由序偶构成,每个序偶由一个IP网络地址和一个代表到达该网络的距离的整数构成.RIP使用跳数度量(hop count metric)来衡量到达目的站的距离.在RIP度量标准中,路由器到它直接相连的网络的跳数被定义为1,到通过另一个路由器可达的网络的距离为2跳,其余依此类推.因此从给定源站到目的站的一条路径的跳数(number of hops或hop count)对应于数据报沿该路传输时所经过的路由器数.显然,使用跳数作为衡量最短路径并不一定会得到最佳结果.例如,一条经过三个以太网的跳数为3的路径,可能比经过两条低速串行线的跳数为2的路径要快得多.为了补偿传输技术上的差距,许多RIP软件在通告低速网络路由时人为地增加了跳数.

运行RIP的主动机器和被动机器都要监听所有的广播报文,并根据前面所说的矢量距离算法来更新其选路表.例如图1.2中的互连网络中,路由器R1在网络2上广播的选路信息报文中包含了序偶(1,1),即它能够以费用值1到达网络1.路由器R2和R5收到这个广播报文之后,建立一个通过R1到达网络1的路由(费用为2).然后,路由器R2和R5在网络3上广播它们的RIP报文时就会包含序偶(1,2).最终,所有的路由器和主机都会建立到网络1的路由.

RIP路由协议规定了少量的规则来改进其性能和可靠性.例如,当路由器收到另一个路由器传来的路由时,它将保留该路由直到收到更好的路由.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如果路由器R2和R5都以费用2来广播到网络1的路由,那么R3的R4就会将路由设置为经过先广播的那个路由器到达网络1.即:为了防止路由在两个或多个费用相等的路径之间振荡不定,RIP规定在得到费用更小的路由之前保留原有路由不变.

如果第一个广播路由的路由器出故障(如崩溃)会有什么后果?RIP规定所有收听者必须对通过RIP获得的路由设置定时器.当路由器在选路表中安置新路由时,它也为之设定了定时器.当该路由器又收到关于该路由的另一个广播报文后,定时器也要重新设置.如果经过180秒后还没有下一次通告该路由,它就变为无效路由.

RIP必须处理下层算法的三类错误.第一,由于算法不能明确地检测出选路的回路,RIP要么假定参与者是可信赖的,要么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第二,RIP必须对可能的距离使用一个较小的最大值来防止出现不稳定的现象(RIP使用的值是16).因而对于那些实际跳数值在16左右的互连网络,管理者要么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要么采用其他的协议.第三,选路更新报文在网络之间的传输速度很慢,RIP路由协议所使用的矢量距离算法会产生慢收敛(slow convergence)或无限计数(count to infinity)问题从而引发不一致性.选择一个小的无限大值(16),可以限制慢收敛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客观存在.

欧洲普通外科的起源和发展 篇7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革命:人体解剖学的建立奠定了外科学的基础。那时人们认为身体是灵魂寄居之处,全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禁止解剖人的尸体,盖伦(Claudius Galenus of Pergamum,129—199)所著的解剖学中插图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制而成。首先对解剖学进行革新的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一定要熟悉人体解剖。他对盖伦的解剖学产生了许多疑问,往气管内吹气但见不到心脏膨胀,于是认为肺脏与心脏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

维萨里(Andreas Vesaliua,1514—1564)通过直接观察人体完成了人体解剖学教材。他在卢万大学和巴黎大学讲授解剖课时,曾夜间到野外的墓地盗窃尸体进行解剖。1543年,他将积累的资料整理成书发表,即《人体构造论》(De Humanis Corporis Fabrica),并指出盖伦的错误达200多处。

法国的军医帕雷(Ambroise Pare)提高了外科的地位。在中世纪,外科手术操作非常污秽而且被人瞧不起,常见的外科手术都由地位低下的理发师操作。帕雷是一名理发师,曾在战场上任军医,在战伤处理中,他用软膏代替沸油处理火器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还用结扎法取代烧灼法来进行止血。

18世纪欧洲各国外科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病理解剖学的建立。1 8世纪时,已经对人体的正常结构有了清楚的认识。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Morgagni Gioranne Battista,1682—1771)于1761年发表了《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状态下器官的变化,并据此对病因进行了科学的推测。他认为疾病是局部损伤,每一种疾病在某个器官内都有相应的病变部位。

2.临床教学的开始。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医学生到医学院学习,只要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莱顿大学在附属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维(Hermann Boerhaave,1668—1738)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他充分利用病床教学,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的资料,这就是临床病理学的先驱。

3.叩诊的发明。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Joseph Leopold Auenbrugger,1722-1809)发明了叩诊。他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猜测桶里的酒量。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判断其内是否存在病变。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尸体解剖,他创立了叩诊法并且应用至今。

4.外科学的训练。1805年,奥地利的克恩(Vincenz Kern,1760—1805)开始了外科学的个人训练,这就是外科学院的基础,克恩一生中的工作就是将外科学从一门手艺转化成为科学。1807年,克恩建立了帝国皇家外科学院,此学院成为了奥地利外科医生的摇篮。克恩的继承人瓦特曼(Joseph Wattmann,1786—1866)创建了整形外科,他的两个学生杜雷歇(Johann Dumreicher,1815—1882)和舒赫(Franz Schuh,1804—1865)在以后的十年间将手术器械应用于外科手术,从而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1842年,舒赫成为新建维也纳第二大学外科医院的主任,他首创并且开展了外科的物理诊断。在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础上,舒赫开创了一些新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疾病,这些手术方法包括神经切除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肌肉切开术和整形外科。舒赫提出,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必须经过精确的基础训练。到了1840年,舒赫成功施行了心包穿刺术。1874年1月27日,他在奥地利首次将乙醚麻醉成功应用于人类手术中[1]。

从1857年到1874年,彼塔(Franz von Pitha,1810—1875)一直是Joseph学院的外科主任。彼塔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曾经是Charles大学的校长,他将在意大利战场上治疗外伤的经验总结为《创伤和四肢疾病》。彼塔对奥地利外科的重要影响是将比洛特(Theodor Billrioth,1829—1894)吸引到维也纳来。

比洛特,我们也称为毕罗氏,中国所有从事普外科专业的医生都熟悉这个响亮的名字,他创立的许多手术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比洛特是普鲁士人,他在苏黎世和德国执教6年。由于普鲁士和捷克之间战争不断,捷克共和国在柯尼格雷茨战役中被普鲁士军队击败,因此奥地利人对普鲁士人普遍采取敌视的态度。尽管如此,彼塔还是成功的为比洛特在Joseph学院的医学系谋取到一席之地。当时,在维也纳有两个外科医院共存并且只有一个外科主任,他就是彼塔,这对外科学以后的专业发展和划分至关重要。另外,在布拉格、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和因斯布鲁克(Innsbruck)也相继建立起了外科医院。

比洛特是牧师的儿子,出生于德国吕根岛的卑尔根(Bergen),他具备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医学天赋。在维也纳,他表现极为突出并且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外科学家。

移居维也纳以前,比洛特跟随他的老师德国哥廷恩的瓦格纳(Rudolf Wagner)教授和德国柏林的穆勒(Johannes)教授学习实验研究、生理学和组织学。1853年成为德国柏林的朗恩贝克(Bernard von Langenbeck,1810—1887)教授的助手。在此期间,同时学习了实验病理学,并且出版了一系列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著作,正是因为这些著作,他被当时极负盛名的著名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 Virchow,1821—1902)教授提名为柏林病理解剖学会的主席。在苏黎世工作期间(1860—1867)由于出版专著《普通外科病理学和治疗学》一书而名声大噪。比洛特在柏林期间的研究重点是外科学的基础问题如伤口愈合、再生、出血和炎症,为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比洛特教授从事外科临床的黄金时段是1865年至1870年,在此期间成功施行了6例卵巢切除术,之后,他又在维也纳施行了这种新的手术。后来他相继成为外科三个主要领域的先锋,1871年施行了食管切除术,1873年施行了喉切除术,1881年施行了胃切除术[2]。

比洛特教授创建的外科学院在欧洲是最持久和最具影响力的学校,他所培养的学生们一直引领欧洲的外科学领域。在维也纳和欧洲外科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外科学大家主要为比利时吕特希的古森巴埃尔(Karl Gussenbauer)和维尼瓦特(Alexander Winiwarter),荷兰乌特里希特(Utrecht)的萨采尔(Friedrich Salzer)、奈拉特(Albert Narath)和埃塞尔伯格(Anton von Eiselsberg),德国费莱堡(Freiburg)的蔡尼(Vincenz Czerny,),德国海德华(Heidelberg)的蔡尼(Czerny)和奈拉特(Narath),普鲁士柯尼斯堡的埃塞尔伯格(Eiselsberg),克拉克乌(Krakau)的米库黎兹(Johann von Mikulicz,1850—1905),捷克布拉格(Prague)的古森巴埃尔(Gussenbauer)、沃尔夫勒(Anton)、施罗夫(Hermann Schloffer)和梅戴尔(Karl Maydl),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的海克尔(Viktor Hacker)和施罗夫(Schloffer),以及奥地利格拉茨(Graz)的沃尔夫勒和海克尔(Hacker)[3]。

比洛特教授的外科医院已经相继成功的施行了多个器官的手术,其中包括肾脏、脾脏、肝脏、胆囊、肺脏和大脑。他还发明和创立了食管镜和胃镜。他的外科医院的重要发展就是将手术范围扩展至妇科、泌尿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19世纪后半叶,比洛特教授执教维也纳第二大学外科学院期间,此学院成为现代外科学最有活力的国际中心。此外,他还创建了维也纳护士培训学校和医生社团。

1884年10月,古森巴埃尔(Karl Gussenbauer,1842—1903)成为比洛特教授的继承人,他毕生从事肿瘤生长的研究,首次提出并创建了清扫肿瘤局部淋巴结的手术方式。

1881年,阿尔伯特(Eduard Albert,1841—1900)被指定为杜雷歇(Johann Dumreicher)的继承人。作为维也纳第一大学外科学院的院长,从1877年至1880年,他出版了4卷专著《外科手术学》。阿尔伯特最擅长的外科专业是四肢外科,他在此领域中做出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且开创了维也纳骨外科的伟大纪元。后来,劳伦茨(Adolf Lorenz,1854—1946)继承和发展并引领了维也纳的骨外科。劳伦茨首次应用无创性模具复位(molding reduction)治疗各种瘫痪畸形尤其是先天性畸形足,劳伦茨最伟大的贡献是应用此种方法成功治愈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他还应用石膏固定方法成功治疗了骨关节结核,这些治疗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埃塞尔伯格(Anton von Eiselsberg,1860—1939)继承和发展了比洛特的精神遗产和教育传统。1901年至1931年,埃塞尔伯格是维也纳第一大学外科学院的院长,为比洛特教授做助教时他就开始进行了激素的研究,同时也研究脑外伤后继发的手足抽搐和甲状腺切除术后的脱发,并且还施行过甲状腺移植手术。后来,埃塞尔伯格将一个新的外科领域投入了许多的精力,就是神经外科。以后由他的学生兰茨(Egon Ranzi,1875—1939)继续从事发展和进行研究。然而,由于保持了比洛特学院固有的传统,埃塞尔伯格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然为胃肠外科。由于很早就意识到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性,他于1915年创建了自己的外科专业口腔颌面外科,此专业后来由彼希勒(Hans Pichler,1877—1949)作为科主任来领导。

埃塞尔伯格和豪赫尼格(Julius von Hochenegg,1859—1940)在1 909年创建了外科急症病房,这在全世界尚属首创,这些病房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此,创伤的救治服务在维也纳已经发展成为制度化[4]。

尽管如此,19世纪之前外科还是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外科的主要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麻醉学和无菌术的发展和应用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氧化二氮、乙醚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下施行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得以飞速发展的前提。创伤、生产和手术后的感染化脓常常是致命性的,1847年,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匈牙利人依格纳茨·菲利普·塞梅尔维斯(Ignaz Philipp Semmelweis,

1818—1865)指出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手术器械引起,他主张用石灰水洗手,在产房喷洒石灰水,尽管当时被许多传统的医生嘲讽为“喷雾派”,并且最终塞梅尔维斯被迫害导致精神失常。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通过研究发现啤酒的发酵是由于一种微生物引起,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认为,伤口的化脓和感染也是由微生物所引起,和啤酒的发酵是同样的道理。1865年,利斯特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的骨折手术获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且用包扎法包扎伤口。此种方法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伤口的感染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

直到1886年,艾恩特·冯·贝格曼(Elster von Bergman,1836—1907)采用高压消毒器进行灭菌消毒,外科才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手术器械的进展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应用,在止血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

到了20世纪,作为阿尔伯特的助手,豪赫尼格继续继承着爱德华·阿尔伯特学院(Eduard Albert College)的传统,在1887年,豪赫尼格采用了克拉斯科(Kraske)于1885年创立的经骶骨的方法切除了结直肠肿瘤。他改进了这种手术方法并将攻克肿瘤的研究作为临床工作的主题。由于经历过系统的解剖学训练,所以他具有非常精湛的手术技术,他敢于施行一些别的医生望而却步的复杂手术如肝脏肿瘤的切除术。1890年4月,豪赫尼格首次施行并成功的切除了肝脏肿瘤。1911年,一名年轻的研究生波勒(Lorenz)通过严格的外科学考试成为豪赫尼格的助教和接班人。波勒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最终成为全世界创伤外科学领域的大师。1929年,他出版了自己毕生主要工作的治疗经验《骨折的治疗》一书,此著作一直用他自己的费用印刷,直到1963年已经出了13版,并且几乎被翻译成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波勒作为创伤外科学之父,也于1929年建立了维也纳第一所外科急症医院,这所医院不仅在维也纳而且欧洲甚至在全世界成为许多外科急症医院效仿的典范。

在以后的一段时期,维也纳第一大学外科学院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奥地利和欧洲外科医生,并且他们的外科学成就对整个欧洲外科学领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战以后。他们是布瑞特纳(Burghard Breitner,1884—1956),克莱尔蒙特(Paul Clairmont,1875—1942),蒂莫尔(Rudolf Demel,1891—1952),登克(Wolfgang Denk,1882—1970),高尔德(Ernest Gold,1891—1967),哈勃莱尔(Hans von Haberer,1875—1958),奥波采尔(RobertOppolzer,1899—1972),申巴埃尔(Leopold,1888—1963),瓦采尔(Peter Walzel,1882—1937)和温克巴埃尔(Adolf Winkelbauer,1890—1965)。

二战后,奥地利外科最杰出的的代表是申巴埃尔(Leopold,1888—1963),可以说申巴埃尔是奥地利最后的一位非常全面的外科医生,他的外科技术涵盖整个外科领域,以后这些领域逐渐被分为外科学的各个分支专业,也即现在所称谓的亚专业。由于二战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现代外科学的蓬勃发展,但是,上述外科大师的重要成就为外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现代外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事实不容忽视。19世纪末期,腔道外科学在以下领域快速发展,如妇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和眼科等。

20世纪初,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1868—1943)发现了血型,使输血得以安全进行。40年代肌松药在外科临床应用,抗菌药应用于外科,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外科手术的安全。此后外科领域内各专业相继独立,如脑外科、心血管外科、骨外科及整形外科等[5,6]。

20世纪以来,在现代科技的带动和引领下,外科学领域取得了极大发展,可以说,普通外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研究层次上,普通外科学正在向微观和宏观的双极发展,分子外科学和系统外科学、循证医学多元前行。在学科体系上,普通外科学学科分立和学科交融齐头并进,每个普通外科专业领域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并存、相互联合。普通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普通外科学领域科学成果的取得、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再进步和再突破,只靠个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参考文献

[1]Wayand W,Feil W,Manfred Skopec,Doz Dr Phil.Surgery in Austria[J].Arch,2002,137(2):217-220.

[2]Skopec M.Adolf Lorenz und das Ringen um die Verselbstandigung der Orthopadie in Wien[M].//Kotz R,Engel A,Schiller C,eds.100 Jahre Orthopadie ander Universitat Wien.Vienna,Austria:Verlag der Wiener Medizinischen Akademie;1987:1-45.

[3]Bohler L.Technik der Knochcnbruchbehandlung[M].Vienna,Austria:Maudrich.1929:89-92.

[4]Skopec M.Die Entwicklung der Chirurgie und Unfallchirurgie in Wien-zum 1 OO.Geburtstag von Leopold Schonbauer am 13.Osterreichische Krankenhaus-Zeitung[J].1988,29(5):659-666.

[5]Sabiston DC.克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浅谈舞台服装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篇8

关键词:舞台服装;演员;舞台美术

一、舞台服装的起源和发展

从人类出现表演开始,服装就成为表演中的重要部分。在西方文化里,古希腊的戏剧演出中,为了夸大演员的身材,让观众在远距离能看清楚演员,经常采用头戴面具、登高底靴和穿上有各种花饰的长袖袍子来装扮演员。在莱斯库罗斯时期演员多是采用夸张服装来取悦观众;到了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时演员多是以黑色服装为主;而古希腊后期的演员服装一点一点地向生活服装靠近了。这个趋势到了欧洲中世纪更为明显。在一些宗教剧中,一些僧侣兼任的演员,很多时候就直接穿平时的僧袍参与演出。中世纪的后期,由于有各大行会的资助,很多演出团体为了炫富、攀比,开始为演员制作华丽的带有幻想和象征意义的舞台服装。在我国,舞台服装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代,凡是表演都要穿戴和装扮一番。从远古的身着兽皮的狩猎欢歌,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的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到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所有在台面上表演的演员都要身着特定的服装来表演。而到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时期随着宫廷歌舞的出现,演员的服装在艳丽、华美、夸张上更近一筹,更加鲜艳夺目、绚丽多彩。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西方戏剧和舞台美术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了写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两大舞台服装的设计领域,并各自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形成多样化的格局。

我国传统舞台服装突出的是装饰性、夸张性,很重视演员角色的行当化和服装的程式化。以中国的京剧为例,舞台服装设计程式化就很突出,让观众很容易从演员的服饰上看出特点的角色。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戏剧的传入,中国的舞台服装也开始摆脱程式化的风格,开始进入生活化的阶段。从而后陆续出现的话剧、歌剧等剧目中多以生活化的服装来塑造舞台人物。

二、舞台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

舞台服装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人物服装,即:戏剧人物服装。第二类为:演员服装。与生活装不同,舞台服装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的独特性,有自身的本体审美特征,即:美化性、服务性、时代性。为此,舞台服装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深层次的特征,其设计要深刻体悟和认真理解,适合广大受众的需求。

舞台服装其本质是舞台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舞台表演者的包装。并依赖戏剧、音乐、舞蹈,借助舞台特有空间展示的视觉艺术。从中外演出史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舞台上可以有没有布景的演出,却没有不穿演出服的正式演出。即便是条件再简朴,也要对参与表演的演员装扮一番,让演出成为对特定角色的表演。

对于舞台服装的设计,从来都不可以依靠个人思维和主观能动来进行,必须遵照客观因素的制约来进行。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展示舞台效果的一个过程。所以设计舞台服装要把舞台整体的效果考虑进去,对整个舞台系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舞台上的任何一场演出和戏剧都有它的脚本、剧本,并要表现一个主题。舞台服装設计中必须要对这个主题和剧情负责,要体现剧本的因素。舞台服装是在该剧中包装演员,塑造人物和表现特定情景作用的。任何一个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之前,都不能抛开表演的主题和剧本盲目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师必须反复阅读剧本,通过对舞台表演整体和对剧本的了解,逐渐让舞台人物形象化,并勾落出舞台人物的服装特征和样式。用服装语汇来表现人物。

当然,在很多的舞台表演中,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时还要考虑舞台导演的执导风格和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导演都有各自的风格和执导特点,无论是不同剧目,还是同一剧目不同的导演执导风格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导演的个人经历和学识修养,以及审美追求不同的结果。

设计师在设计舞台服装时还要考虑演员的因素。这里要考虑的是演员的气质、精神和性格,还要考虑演员的体型、相貌,有些时候设计师往往考虑服装适合了表演主题和剧本情节,却不适合演员的气质和形象特点。我们都知道,人的气质、形象是分类型的。而成功的角色是由演员和服装共同演绎出来的,演员不同,穿戴相同的舞台服装视觉效果差别就很大,效果就不同。

舞台服装在塑造舞台形象和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是舞台美术的一部分。为此,舞台服装必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剧场感”舞台服装在设计时就要以适合舞台为第一要素,更严格一点要求就是要与舞台上的设备、灯光、布景、音响以其整个舞台系统相适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所有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来设计和制作。

我们都知道舞台服装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和突出人物特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为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舞台上正流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新的表现手法,广大观众对于动静结合的美很欣赏,特别是舞台服装的生活化,让舞台服装透露出时代的美,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走向多元化。

综上所述,舞台服装从它的起源就是为塑造角色和形象而来的,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在任何时代舞台上的正式表演都不能缺少舞台服装。为此,在舞台服装的设计上要紧跟时代,尊重客观,以及各方面因素,在这个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构思创作,大胆创新,让舞台服装设计更加符合演出和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潘建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4(1).

[2]欧阳劳汗.舞台美术设计概说[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1).

上一篇:联通巡线员规章制度下一篇:雨水朋友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