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共8篇)
即使一上所有的措施都被做得很好,然而,入市的却依然是寥寥无几。长期下来,不少证券公司出现亏损的状况,并且就行情来看,这种状况还有可能继续持续下去。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这种经济形势所造就的证券行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改革时期了,就像走钢丝一样,方向稍有不对就会跌得很惨!改革的前提不亚于保证原有的客源不流失,节俭开支等。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这时期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就得体现出来。开发新
关键词: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是当今我国为适应国际局势的新型领域, 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贸易领域的全面发展。当前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开始逐步走向服务型企业的创造道路,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同样符合当今人们的发展需求, 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价值。通过本文对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 从而提高金融贸易服务行业问题的解决效率, 从根本上加快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的步伐。
一、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内部结构不稳定, 存在严重的体系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占有最高比重的就是我国的银行企业, 这些银行企业是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主要产业。而一些保险类、信托类等形式的行业却占有很少的一部分, 这就造成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内部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往往也就产生了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问题。另外, 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中, 国民经济占有的比重最大, 所以产生了以国家资本为主要的金融贸易服务行业,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公有制的领域, 这些情况因此造成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出现资本分布不均的问题, 影响内部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发展轨迹逐渐走向垄断
因为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所以就形成了国有的行业领域, 这种结构的产生使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不过, 高度的强力控制有可能出现国有化的高度集中, 出现银行等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出现垄断的不利局面, 企业之间失去了彼此竞争的动力, 导致其无法形成有效的活动目标, 发展过程也逐渐变得缓慢, 影响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长久发展。
(三) 缺乏创新精神, 缺少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
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内部工作人员缺乏积极的创新意识, 往往只是循规蹈矩, 始终遵循着传统的活动流程, 失去了有效创新能力的发挥, 显得过于落后、保守。另外,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缺乏科技能力较高的专业人员,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管理人员有待完善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些因素最终有可能会限制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
二、促进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得以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 保证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内部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
为提高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应当及时协调行业内部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促进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银行等重点企业优势的极大发展, 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类、信托类等各类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各个环节, 以达到适应我国经济系统的要求, 合理配置行业内部的各种资源, 并及时优化行业配置。另外, 分析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具体情况, 准确分析其内部的资本利用, 从根本上解决资本浪费的不利现象。
(二) 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结构布局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随着新时代的发展, 逐渐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成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 为此, 我们应当争取一切有利因素, 促进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为适应当今的时代格局, 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应当进一步优化其内部的结构布局, 提高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知识含量和科技水平, 促进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优化发展, 增强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实力和水平。
(三) 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优秀人才
为发展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 必须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工作人员在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 为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另外, 应当充分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队伍, 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依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具体动态, 培养出符合时代进程的科技人才, 促进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提高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附加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金融贸易服务行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是我国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我国的金融贸易服务行业, 必须深入研究当今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 解决现有存在的不利问题, 利用有效对策逐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促进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的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的整体发展奠定宝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少磊.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探析[J].中国商贸, 2012, 02:202-203.
[2]黄立伟.我国金融贸易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2, 30:161.
拉美微型金融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活跃在本地区微型金融行业的,几乎全部都是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NGO)。它们以帮助穷人为使命,但高度依赖来源有时不稳定的捐赠资金。随着行业治理水平的改善、采用可持续的放贷模式以及实行健全的监管,新一代的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微型金融机构(MFI)蓬勃兴起,它们的资金主要来自本地存款。
过去10年间,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微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客户数量增加了10倍,未清偿小额信贷总额增长了20倍。地区平均年利率降至30%,不到20年前的一半。微型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多,相互之间的竞争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使利率下降。
在本地区微型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家发展机构功不可没,那就是“多边投资基金”(Multilateral Investment Fund,简称MIF)。多边投资基金隶属于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成立于1993年,堪称“发展的实验室”。多边投资基金成立的宗旨,是促进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私人部门的发展。自成立之初,多边投资基金就把微型金融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因为它意识到,当企业无法从正规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时,微型金融可以派上用场。
如今,多边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拉美微型金融行业中的一家系统性机构。通过赠款,它帮助微型金融机构强化治理和放贷绩效;通过股本投资,它帮助微型金融机构在正规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扩大规模。在向本地区行业组织汇报数据的微型金融机构中,约三分之一的机构获得过多边投资基金提供的资金。在整个地区的1500万名小额信贷客户中,有400万名客户受益于多边投资基金的支持。
拉美模式:使命未偏离
拉美微型金融模式的一大特征是商业性。通常来说,本地区微型金融机构在运营上遵循商业原则,它们收取的利率能够覆盖全部成本,它们的业务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
整个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共有700多家微型金融机构,服务于1500万名客户。这些机构总共管理着接近190亿美元的小额信贷资产。平均每一笔小额贷款保持在1500美元左右,而平均存款额不到1000美元。
我们在本行业没有看到所谓的“使命偏离”(mission creep)现象—之前有人指责说,微型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弃微型企业于不顾,而倾向于放贷给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这类业务盈利性更好。然而来自小额信贷信息交流中心(Microf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简称MIX)的数据显示,微型金融机构仍以微型企业为目标客户。2011年,微型金融机构53%的信贷流向了微型企业,而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分别只占28%和6%。
如今,本地存款在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中占主体,而且比重越来越大:2011年为61%,10年前则是41%。来自本地的融资使微型金融机构比较不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和捐赠金额变化的影响。自成立以来,多边投资基金一直推动着改革,为非政府组织转型为专业银行和受监管的金融实体提供支持。
微型金融的影响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微型金融面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根据小额信贷信息交流中心近期的一项研究,拉美43%的微型金融客户收入在贫困线以下。
我们知道,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需要金融服务。研究发现,穷人会利用信贷和储蓄来“平滑”消费(to smooth consumption),以应对健康危机、失业等紧急情况。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额信贷可以帮助微型企业扩大投资;此外,小额储蓄似乎也不只具有平滑家庭开支的直接影响。
但相关证据仍然较为匮乏,特别是在拉美地区。因此目前还很难对微型金融的影响做出全面评估。多边投资基金致力于增进有关这个领域的知识,并发起了相关的评估课题,在探索拉美微型金融行业对客户的影响方面,相信会有更加准确的发现。
从城市向农村扩散:拉美案例
迄今为止,微型金融行业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强劲势头基本上局限于城市。微型金融机构在拉美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少。在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挑战是必须根据客户的需要对产品进行量身设计。下面是两家服务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的例子:
在危地马拉,私人商业银行Banrural服务于600万名农民和农业生产者。该行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舒缓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潮流,其服务对象专注于女性。目前该行有1000家分支机构和1800个服务网点,其中75%以上分布在农村。该行还提供手机银行服务。
Banrural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需要设计信贷产品。还款计划与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收割周期相匹配。信贷员对生产成本做出预测,银行据此估算还款时间表。10%的贷款(特别是发放给女性和极贫困人口的贷款)采用联合担保形式。60%的贷款以未来收成或出售牲畜所得的一定比例作为抵押。
另外一个例子是Fundación Mundo Mujer(FMM),该机构从2005年起在哥伦比亚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如今拥有10万名农村客户。多边投资基金的客户中包含200余家农村微型金融机构,FMM就是其中之一。FMM提供的金融产品包括:为耕种或放牧土地在一公顷以下的农民和牧民提供的小额贷款、面向农村女性的贷款,以及农村扶贫贷款等。
FMM农村信贷计划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是,其所有农村信贷员都是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客户自己设计产品,并制订还款计划,而信贷员的职责则是与客户合作,确定还款金额、次数以及到期时间,使之适应农作物和牲畜饲养的生产周期。按照这种模式,生产者要负责安排好自己的预算和还款计划。
拥有评级:拉美金融机构最低的透明标准
nlc202309021733
促进微型金融包容性发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利的环境、健全的监管和吸引稳定私人资金的能力。拉美实行强有力的法规,针对微型金融活动的特点制定了恰当的标准—对银行、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政府组织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法规应规定风险暴露上限,明确一笔贷款拖欠多少天就会被核销、并通报征信所。监管框架必须赋予银行监管者以充分的自主权,而监管者应着重从复杂性和放贷总量两个方面来监控信贷风险。同样重要的是,要使微型金融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以“照顾”客户财务健康,比如通过保护存款安全和防范掠夺性放贷为己任的行业,客户的权利和义务就必须公开透明,对客户的保护措施就必须到位。
多边投资基金与评级机构、投资者以及微型金融机构多方合作,促进了评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评级在支持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借助常规的信用评级(采用者一般为规模较大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区分在财务上具有偿付能力和可能拖欠贷款的微型金融机构。在专业的微型金融评级中,评级机构着重从放贷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微型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微型金融评级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引导微型金融机构投资者做出投资或入股决定。评级还有助于微型金融机构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自身的可持续性。如今,在拉美,拥有评级被认为是微型金融机构最低的透明标准。
多样化:新一代微型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得益于创新,微型金融服务行业不再只是把重心放在小额信贷上。各微型金融机构正在开发新型、多样的产品,最终将提供各式各样的、广泛的微型金融服务,以满足各类客户,如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以及商人的需求。
拉美微型金融机构如今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小额储蓄、小额保险、小额养老金、短期消费贷款,以及多种用途的贷款,用于房屋修缮、教育,乃至道路、灌溉系统之类的非盈利公共设施。
各金融机构提供和销售小额信贷以及各类微型金融服务的渠道正在走向现代化,并且能够低成本、有效地扩大微型金融的覆盖范围。通过非分支机构性质的“代理行”网络,微型金融机构能够把服务覆盖到更广阔的地区,同时节省了维护实体店的费用。与其他发展中地区一样,手机的普及率在拉美也相当高,因此,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偏远地区,金融交易都能在手机上进行。如今,让广大农村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微型金融服务指日可待。
为了扩大扶贫效果,多边投资基金等机构正在尝试“微型金融+”模式,即利用现有微型金融网络,同时向客户提供金融和非金融产品。通过绑定金融产品及其他服务,如健康诊断保险、金融教育、商业培训等,多边投资基金正在检验以下设想: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做更多事情,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和吸引新的微型金融客户。其他创新性举措还有寻求利用特定用途的小额信贷,例如“EcoMicro计划”,帮助微型金融机构试运行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绿色贷款产品,此款产品主要针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以及小型和微型企业。
多边投资基金把分享有关微型金融和其他发展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视为一项核心价值。2013年9月,多边投资基金第16届年会将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举办。历届年会都吸引了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参与,讨论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以及低收入家庭。作为另一项知识公益产品,多边投资基金和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又译经济学人信息部)合作,每年发布一次全球微型金融指数(Global Microscope),该指数分析了全球55个国家微型金融的商业环境。
在多边投资基金庆祝成立20周年、积极筹划未来之际,我们仍然定位为一家牢固植根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机构,但是我们对于知识分享的态度无疑是全球性的。亚洲和拉美有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多边投资基金愿意充当一个友好的中介,不断加强和促进这个过程。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摘要:自70年代诞生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己经产生了1200多个品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并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驱动力。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不仅与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关系到经济国际化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与完善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规避 金融创新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以上世纪90年代初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交易品种。1992年~1995年间,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过国债和股指期货;2004年推出的买断式回购,2005年推出的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的机构安排等,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小荷初露。此后,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权证市场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大幕。黄金期货于2008年1月9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鸣锣上市,使得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进一步健全,除石油外,国外成熟市场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基本上都在我国上市交易。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法规与监管环境需要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但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却并未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监管水平落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立相对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对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业务进行审慎监管更为必要。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子市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从宏观上对三个市场进行监管,辅以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部门监管,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实际上,高度集中的监管体制使行业自律组织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也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产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都要有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保证。没有合理的现货市场规模,就不会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市场容量越小,就越易造成价格的人为控制。表现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就是多方利用现券流通不足的“瓶颈效应”,在期市上做多的同时,凭借其资金优势,拉升现券价格加以配合,使空方卖空的保证金不断追加并流入自己的户头,造成“多逼空”的市场格局,“314**”、“327**”、“319**”的原因都是在“多逼空”的布场环境下,空方不得已而巨额抛售合约打压价格造成的。
(三)衍生产品层次不够丰富,交易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现有衍生产品虽然已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具体分析,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层次还缺乏深度。目前衍生品市场可供交易的产品种类有限,并且以传统、常规的衍生产品如商品期货、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结售汇、外币掉期等为主,诸如信用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工具等高级衍生工具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我国与国际市场相比,高级衍生产品市场参与程度较低,主要品种仅限于农产品与金属2006年,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成交总量仅占全球场内交易总量的1.9%;2007年,在上述交易所交易量较上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占全球交易总量仅为2.4%,与我国在现货市场上的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以铜为例,我国已成为世界级的铜生产与消费国。
在境外成熟的金融产品中,我国除股指期货正在准备中,其他主流产品,如股指期权、国债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及个股期货与期权等产品尚未起步。相对于我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衍生品市场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急需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对金融价格管制较紧的国家,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对金融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很大,并且与重大信息的披露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关政策的公布均有严格的程序,泄密者和传播谣言者将会受到严惩,以保证交易公平、公正、公开。我国证券法规将发行人澄清谣传的义务仅限于澄清“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的谣传,这显然过于狭窄;对“重要问题”的标准界定不清,概念外延很大。另外,在信息披露频率过低。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
作为二次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处于金融风险体系的“倒金字塔”的顶层,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其结构的脆弱性明显,这要求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建立全面的立法和监管体系。
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对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规范和约束是市场经济健康、协调运转的必要前提。
(二)科学安排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顺序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衍生产品所需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同时具备和成熟。因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科学地安排顺序,时机成熟的先行推出,时机尚不成熟的则积极创造条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首先,优先发展场内交易,适度利用场外交易。其次,金融期货的发展先于期权和互换。再次,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方面,应以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为突破口。
(三)鼓励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新产品创新能提供新机会,提供新的交易手段,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因而能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
第一,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需要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健全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深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
(四)培育成熟、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在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时,不能忽视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在借鉴韩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时我们曾经提到韩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设计合理,金额适度偏小,非常适合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加上韩国证券市场上交易制度的不断创新,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投资者的入市欲望,使个人投资者成为韩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最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我国证券市场上有1.3亿户投资者,其中90%以上是个人投资者,这一点比韩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起个人投资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迸发出难以预料的活力。
总结: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本质上是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对一个国家来讲,实现衍生市场交易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衍生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趋于成熟,应当放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同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市场。为了实现中国衍生市场的国际化,使我国衍生市场与世界衍生市场接轨,我们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创新,掌握金融工程技术,培育自己的金融工程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使之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借鉴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将国外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能实际解决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存在问题,适合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张敏黄阅王芳: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道路分析[J].财经界(下旬刊),2007,07
[3]罗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四个基础性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
[4]本刊特约评论员.积极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J].上海金融,2006,04
[5]钟文红伍宏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成因及法律控制对策[J].特区经济,2005,08
[6] 燕鹏,丁伟,张净国.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7] 安毅.衍生品市场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8] 贾辉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与恰当选择[D] .北京: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
金融同业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其综合性、交叉性的业务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业务领域,同时由于资本约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未来的利率市场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金融同业业务,竞争也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当前国家经济政策,探讨与各类金融同业开展授信业务的合作模式,努力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以实现“保利润、控风险、促发展”的工作目标。
金融同业授信的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同业概况
金融同业主要包括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我国金融同业市场日益繁荣,截至2009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57家,营业网点19.3万个;证券公司类金融机构共有106家;保险公司类金融机构共130家;信托公司共58家;融资租赁类金融机构共70家。
近年来,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制度市场化进程,我国金融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但是,已有的同业合作大多数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
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同业业务的重要性
当前,银行同业普遍将金融同业业务作为与公司、个人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同业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已逐渐被各行所重视。从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相互渗透,各项金融业务相互交叉,业务风险相互交叉,客观上也要求金融同业共同合作,整合有效资源,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并化解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同业授信业务的意义
同业授信业务是金融同业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与众多金融同业客户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切入点。目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有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建立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要与银行、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客户建立授信业务联系,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同业业务。
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该行业增加信贷投入。建议对于金融同业整体授信应遵循“积极发展、择优支持、扩大授信、稳健推进”的发展战略,防范信贷风险。
主要客户及产品选择建议
2010年,应继续积极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扩大授信额度、授信品种及合作范围。
授信管理政策。对银行的授信额度应按照授信额度管理方法,依据各授信产品风险程度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授信额度系数。授信额度系数最高为1,最低为0,对授信对象的加权授信额度不得高于所批复的授信额度。
客户准入政策。首先在政策性银行方面,应积极开展对政策性银行的授信业务,密切跟踪各政策性银行的改革进展情况,根据其改革方向、业务定位和经营特点,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择优开展相关业务合作。授信以同业存放、拆借、信贷资产转让、票据、担保、代付、代理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为主。而地方性银行,应择优开展对地方性银行的授信业务。对于地方性银行采取分类准入制:按照所有者权益、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情况,对地方性银行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所有者权益较高、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且不良率较低的银行,可适度加大支持力度。可开展的业务品种包括同业存放、拆借、信贷资产转让、票据、担保、代付、代理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对所有者权益、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未同时达到上述标准的地方性银行,应审慎开展授信业务,不能开展纯信用类授信业务的,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包括信贷资产转让、票据、代理方面的业务。
产品分类政策。按照操作主体,授信产品可分为两类:总行操作的授信产品和分行操作的授信产品。总行操作的授信产品包括利率衍生品、即期外汇买卖、汇率表外产品、利率衍生品、汇率表外产品、拆借、存放同业、表内产品等;分行操作的授信产品包括回购型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银行承兑汇票直贴、买断型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资产债务人为金融机构)、担保、代理、代付、存放同业、拆借等。另外,为保留授信产品的灵活性,可视情况追加授信产品或暂停授信产品。
额度核定政策。给予银行的基准授信额度可按照拟授信银行上年末所有者权益的一定比例来核定。同时参照其总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拨备覆盖率、资产利润率、存贷比等指标上下浮动。
重点授信产品选择建议
金融同业授信业务涵盖了银行大部分的授信产品,但为了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原则上以风险低、利润大、有利于带动相关业务发展为准则选择授信产品,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重点授信产品,如同业拆借、代理金融机构授信业务类等。
同业拆借。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由于同业拆借的期限较短、风险较小,许多金融机构都把短期闲置资金投放于该市场,以利于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最新颁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了16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这个范围涵盖了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绝大部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从事同业拆借交易须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因此,同业拆借的风险相对较小,是重点开展的同业授信产品。
代理金融机构授信业务。代理金融机构授信业务是指银行作为代理人,接受其他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委托人”)的委托,在由委托人承担其客户(以下简称“申请人”)违约风险的前提下,代理委托人向申请人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以及国内信用证代付、国内保理代付等在内的代理授信业务。该项业务不占用银行信贷规模,风险资产占用较低,盈利空间较大,同时有助于各类金融机构提升市场接受程度,调剂资金余缺,巩固现有客户,提高整体经营水平。
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同业客户的实际需求,选择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贴现和转贴现、资产抵押贷款或质押贷款、担保及其他表内外业务等授信产品,以深化同业客户合作关系、满足同业客户的正常资金需求。
另外,鉴于金融同业产品监管要求较高、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原则上应以短期授信为主,并结合国家产业规划、政策要求及发展前景选择合作项目。对于应收租金保理、同业借款等产品应结合项目背景适当给予中长期授信。
区域选择建议
我国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分布规律有较大差别,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从地区上看,东部地区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在全国占比最高;其余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从城市上看,同时拥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总部的城市从多到少依次为北京73(13、16、44)家、上海59(3、14、42)家、深圳33(3、17、13)家、天津7(2、1、4)家、南京6(2、3、1)家、广州6(1、3、2)家、杭州6(1、3、2)家、大连5(1、1、3)家等。以上地区、城市经济环境良好,地方政策法律法规较健全,金融同业市场基础较好,总体信用环境较好。
对于实行一级法人制的全国性金融机构而言,区域风险和差别并不十分明显,可视客户的具体经营情况和所处行业状况做个案处理。对区域性金融机构则应有所不同,基本原则是对主体业务和主体风险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可以优先支持资产业务,对于主体业务和主体风险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要谨慎支持资产业务。
另外,在制订区域授信政策时,对于行业龙头相对集中的环渤海、珠三角以及东部地区应合理确定信贷投放规模,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确定合理的目标客户授信量,区域信贷投放应综合考虑金融产业集群化与资源紧缺并存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别: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经营型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产融结合型的金融控股公司。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下面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阐述:纯粹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其自身并没有什么经营性的业务, 而是通过其所控股的子公司来进行经营行为的;经营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则是由其自身进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向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投资或者控股来实现;产融结合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则是由原来的工业或者商业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投资或者控股来实现的。
2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控股公司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金融综合业务的经营, 但是并没有制定专门的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 这就导致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制度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明确, 这无疑会影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规范化发展。
2.2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矛盾突出, 增加了公司运营内部风险
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控股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大范围的并购或者收购来实现的, 被并购公司在与集团公司的相互融合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不协调因素。被并购公司以及子公司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以及经济利益等多个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 致使整个金融集团的协同效应被大打折扣, 从而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运营风险的增加。
2.3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风险管理漏洞较多
由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常会产生一个子公司的经营问题导致整个金融集团经营困境的出现, 在整个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内部产生联动效应, 从而增加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风险。除此之外,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能够将资金在整个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范围内进行快速的转移与使用, 所以当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动荡。
3解决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措施
3.1构建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律机制
基于我国当前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定位缺失给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带来的不规范性, 笔者认为, 构建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律机制势在必行, 主要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实施:一方面, 要尽快制定、修订以及完善我国的以《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服务业法》、《证券法》等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 要尽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有关的制度与章程, 从而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机构、监管程序、监管范围、监管目标、监管手段和措施、监管责任等得以进一步的明确, 增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工作的执行力与规范化。
3.2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内部风险
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为了实现规范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经营行为, 降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的关键环节。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其主要内容在于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稳定状况的评估、外部环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等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由监管部门根据预警指标进行评估, 并将金融风险及时反馈给金融控股公司, 根据对该公司的风险预测做出警告、限期整治、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理。而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则主要从建立健全基础制度以及监管体制出发, 除了要建立健全基础法律制度以及专门法律制度外, 还需要健全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的有效制度。
3.3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防火墙机制, 有效防止风险蔓延
防范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经营过程中关联交易、内部交易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外溢,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防火墙机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机制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 机构分离制度, 就是金融控股公司必须通过下属独立的法人机构从事多元化金融服务, 确保一个机构经营不善导致的资本损失不会向其他机构转移, 并由其他机构承担;第二, 业务限制制度, 就是要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施加一定的限制, 内部交易必须在市场条件下进行, 并且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限制, 从而有效防止利益冲突的产生;第三, 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制定限制措施, 比如限制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自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等。
参考文献
[1]曹华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南方金融, 2010, (3) .
[2]孙国茂.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2) .
[3]杨进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1-0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同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一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资金的融通。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作为资金配置的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存在银行机构网点少、地区差异较大,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偏低等不足。另外,工商业迅速发展,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我国虽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资金需要,反而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发达地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农业经济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具有很强的政策借鉴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业保险等。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民间借贷和典当业等。我国农村金融虽然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发展,但是整体还是发展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如下:
(一)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处在边缘化状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类: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的实际业务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户,其支农作用有限。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的邮政储蓄以前只有单一的储蓄服务,近些年才开始有信贷服务,但是面向农户的贷款单一,且期限一般较短,无法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对资金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经营状况不佳。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本部分我们以农村信用社为样本从不良资产占比和盈利水平等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不良贷款占比过高或盈利水平偏低均表明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偏高,盈利水平低下。
(三)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导致民间借贷活跃。目前,农民借款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大件消耗品(修建房屋等)、子女上学、婚嫁丧娶等生活方面的支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户的生产生活、农村的中小企业、农业的龙头产业以及乡镇企业等都需要借贷,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金融机构的供给却有限,且都有固定的贷款的额度以及期限要求,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构建高效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结构单一,仅有少数的几家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优化完善的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农村金融不能完全的发挥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有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只有依靠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供给量,农村金融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应建立以农村正规金融为主体,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既要促进正规金融机构发展,也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更加方便灵活的优势,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竞争,完善竞争机制。同时也促使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较多的干预,政府的干预使农村金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金融体系会自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弥补了这个缺陷。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可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准许外资进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三)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50多年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信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信社发放的贷款趋于短期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信社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职责模糊不清,国家对合作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监管水平很低,监管方式单一,方法落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方向要符合现实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既不能滞后也不应超前,否则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都会适得其反。
(四)加大政策性支农及监管力度,建设为农村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政府应采取促使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农村领域的措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以助推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健全监测监管体系。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由政府参与或者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由政府财政做支持,但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平等地参与金融活动,同时会配合政府的意见,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很多方面必须按照政府的意图安排其金融活动,要贯彻政府的措施,落实国家政策。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5,(10):53-61.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15,(6):3-9.
【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金融行业的好处09-28
金融行业个人总结10-08
金融行业个人年终总结07-07
金融行业客户满意度06-11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分析07-04
金融行业岗位调查报告07-08
金融贸易行业劳动合同09-17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10-22
《金融行业服务礼仪》内容介绍09-18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