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精选8篇)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我们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通过一种正当的渠道把正常的、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很多都是事实,都是真问题。我们把它反馈给教师,希望教师个人能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后通过教师的大讨论,形成较好的对策和行动方案,再由师生双方面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对方,由此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师生才会在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这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初衷!

二、校本课程的现状与趋势

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那样,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

三、校本课程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校本课程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最具权威最被认同的界定。但只要我们翻阅一下资料,上网点一下百度,还是有许许多多,零零总总的关于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的一些定义。从这些定义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些三者各自的内在的本质属性。

设臵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目的在培养初中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初中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制定了科学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定期交流研究的情况,调控研究的进程,优化研究的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等。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所以,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校本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校本教材,只是部分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全体学生基本无选择的条件下使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很难对学生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所以,校本教材编好了,还要作为课程来开设,要

接受学生的检验,由学生来选择。没有作为课程来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校本课程不只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有的校本课程对学科教学无明显帮助,不是高考学科所考的内容,但它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都开设有家政、生命教育、人生规划、实践活动等课程,也不是作为高考的课程来设臵的,实际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今天,校本课程开发不是装饰学校门面的遮羞布,学校应当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教育价值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出发,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努力办出学校自身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品位,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让学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世纪人才。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5——2012、6),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2、第二阶段(2012.7——2012.9),研究实施阶段。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1)2012.10——2012.12,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系统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2013.1——2013.2,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3)2013.3——2013.4,侧重于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4)2013.5——2013.5.,重点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篇2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其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部分。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强调以“课题学习”的方式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中, 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难题的意思和能力;同时,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标准》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同时“课题学习”也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道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学习”, 基于通行的数学教材构建切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实际发展,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校本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2.“课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的价值

初中阶段, 一些教师和学生是为了课程而教学和学习, 因此, 一些课堂从根本上看是十分无序的、零散的, 开设校本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 能够完成“课题学习”领域的任务, 这标志着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会有较大程度的转变。

2.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题学习, 强化了“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强调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十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有利于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 从而为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奠定基础。例如在初中数学中, “皮克定理”是引导学生认识多边形的面积S同边上的格点L和内部格点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对“皮克定理”的公式S=1/2L+N-1的公式由来和如何运用公式有更深刻理解,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方式进行。可以通过最简单的三角形让学生发现S、L和N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不断调动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还能够主动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动力。这种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转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2.2实现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一直被放置在无可争论的绝对位置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素质教育一直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功能的发挥, 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有意识地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成为课堂主体, 使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懂得“皮克定理”的由来与推导过程, 对“皮克定理”做进一步的发现和验证,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数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在设计实验中, 教师可以设定实验的目的, 如“1.通过画图、列表、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发现并验证皮克定理;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体验‘在解决多变量问题中采用变量控制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这一实验目的下,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不断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 从而在掌握研究问题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通过不断地假设和推理, 就能够根据规律发现S、N、L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数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角色不断发生转变, 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一个必要过程。

3.开展“课题学习”校本课程的途径

3.1立足课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题学习”。

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 课堂仍旧是教与学的主要阵地, 因此, 我们要立足课堂, 不断深入挖掘教材, 开展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课堂学习”校本课程。“课题学习”是一种强调对问题不断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为增加课堂教学的研究成分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立体、生动、内容更加丰厚的对象, 从而在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实践中开展“课题学习”。

“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 :一是接受学习 ;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课题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形式, “人们在时间活动中, 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 通过反复观察、常识, 最终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 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创新”。因此, 在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建构中, 在“课题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之处,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4.结语

建构以“课题学习”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能够使学校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促进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 使课堂、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因素更好地结合, 使教育教学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此外, 通过“课题学习”合理安排数学课题学习, 能够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更新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郭立昌, 范永利.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J].2001, (1) .

[2]朱宁波, 薛猛, 石杰, 周慧芹.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大连市两所学校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1) .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初高中 衔接 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05666)的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48-03

《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生物组承担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开题专家组评议,认为课题组申报的题目“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包含内容广泛,课题组成员较少,不能以一个学科组完成各学科系列衔接教材编写,特建议将课题题目修正为《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经过2年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课题目标基本实现。现将基本工作予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知识涉及了初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初中开始的一些课程如种子的形成、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在高中部分不再讲述,而高中知识又是对初中模块知识的一个补充和提升,有些知识又是高中才开始,所以初高中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结业考试的形式为开卷且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导致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在初中阶段根本不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初高中学段之间生物知识的欠缺就成了高中学生入门的障碍,所以开发生物“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

1.课程衔接理论

衔接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连接,阶段之间的连接。本研究课题所说的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习阶段某一学科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或学习方法上的有机结合。 课程衔接是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核心和基点,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没有断档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包括:①课程性质的衔接。②课程理念的衔接。③教学内容的衔接。④教材的衔接。⑤教学方法。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衔接等。本课题的研究侧重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衔接的处理。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从河北少儿版初中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上寻找内容关联、相互衔接、高中开设的内容进行对照整理,列出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编写目录。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参考新课标教材使用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从考试范围的一级、二级考查目标入手查找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与考纲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拉出具体条目,为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的编写打下基础。

三、研究目标

1.针对生物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进行研究,课题组要分析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知识点,据此开发生物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2.组织教师从教学层面上进行初中知识的增补、初高中知识衔接、高中生物知识的拓展应用,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门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能在零基础上不放弃生物课程的学习。

3.指导学生从初中书籍、高中书籍上寻找知识的突破口,寻找和掌握动植物及人体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初高中生物知识寻找衔接点

组织课题组成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编写《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分析报告》、《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

2.进行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研究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并掌握生物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特点。

3.进行主体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从初中书籍、高中书籍上入手寻找知识的突破口,掌握动植物及人体知识的共同特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物学素养。

4.对学生进行生物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的研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书写解题方法,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对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看法以及用校本课程来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可行性。针对高一新生设计初高中生物知识问卷,检验学生初高中知识掌握情况。

2.文献研究法

通过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与初高中课程衔接、初高中校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各种文献30多种,如陈雅馥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 、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 、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使课题组成员了解校本课程的编写、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等知识,为生物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开发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对比法

以高中生物教材目录为依据,从初中生物教材寻找对应的内容,进行对比,寻找内容的差异,列出差异报告,并找到衔接点,进行初高中衔接课程资源的编写。

4.行动研究法

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基于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分析需要衔接的地方,在教师补充衔接教材前后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学生解决问题所欠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列解题论文指导教学实践。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2014年9月-2014年10月是课题实施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课题组组长组织全体组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高中生生物衔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如赵广锐《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高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鲍道宏《校本课程开发:他国的经验与我们的策略》、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陈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积极促进课题组成员理论素质的提升。

2014年10-2014年12月进行第二阶段,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和书写调查报告。课题组设计了《高一新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卷》对高一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基础知识测试,来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各所校来的学生成绩进行比对、原因进行分析,看是否与初中是否开设生物学课程有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初中学校为了实现考试科目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初中阶段没有开设生物学课程、或者集中2周时间突击以完成会考,这样对学生后续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设计了《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期望》问卷,收集学生对衔接教材内容的要求。学生问卷中显示,高中生物学习入门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高中生物是横向学习,从《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三大模块讲述的是动植物、人体的共性,而没有初中动物学、植物学、人体生理的基础知识作基础,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设计了教师问卷,以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教师组问卷反映出教师完成教学的难度,一方面要完成教学进度,参加市里统考,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初中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二者在时间上是冲突的,造成很多教师忙于赶教学进度,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初中基础知识的补充和课后试题解题能力的指导。

2015年1月-2015年3月课题组成员进行初高中教材进行列表比较,找出了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初中知识在高中缺陷点、高中生物知识的突破点,为初高中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的编写提出了依据,同时书写了《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报告》。

2015年3-2015年6月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编写解题方法论文。高中教材是大纲式的,内容简洁,蜻蜓点水,但是用于参加高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习题或知识是比大纲繁琐复杂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听课很清楚,解题难下手”的局面,所以需要教师专门用习题课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应用提升,甚至于要总结口诀和书写论文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组组长张育城老师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习题时总结了口诀,书写成文《浅谈口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上,《2012高考理综山东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11期,《依据方程等量关系解决代谢问题》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13年第10期,他还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教学考试》杂志上,这些解题方法和能力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5年7月—2015年12月实施第四阶段,编写《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主要依据高中课本顺序,适当补充了初中内容、初高中衔接点、高中拓展点。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增加了生殖内容,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发育、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在“稳态与调节”模块增加人体八大系统知识。

2016年1月—2016年7月对本课题二年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与全面总结,采用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讨论会,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七、研究成果

(一) 理论成果

1.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课的方法,生物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经过衔接教材的使用,学生能够掌握初高中生物基本知识、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学会比较动植物及人体知识,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提升学习品质,生物学素养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学习衔接教材掌握了基本元素是C,原因是C是构成几种重要化合物的骨架,没有C就没有生命;主要元素是C、H、O、N、P、S,原因是这几种元素在细胞鲜重里大约占97%;细胞鲜重的元素顺序是把主要元素里面的O提前,其它几种元素顺序不变,原因是鲜重中水多,水里面O的质量多;记忆干重则依赖鲜重作基础,两两元素换序,以钙代硫。通过初中显微镜使用技术和制片技术的学习,学生能在观察多种多样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试验操作中得心应手。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二者都有气体变化,这样把这两个过程在平衡掉一种气体情况下,比较二者强度大小,这就依赖于碳酸氢钠溶液,教师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到口诀的作用,通过“碳酸氢钠净光合,测定呼吸碱遮光,校正换药不换汤”口诀的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定型,完成问题思考品质的提升。

2.教师生物学知识得到完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教师关注了初高中课标的变化、内容的变化,能够依据学生初中生物学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拓展补充课外知识,提升了课堂效率,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在讲解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时,学生对内环境、外环境及其物质交换过程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就要依据课本插图进行知识补充,从气体循环、食物消化和吸收、解毒和泌尿、排泄和排遗等知识把初中人体八大系统知识进行穿插讲解,以图形带动知识,使得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全过程。在讲解神经传导时,教师要通过大学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通过主动运输过程构建的内钾外钠的浓度梯度差、钠钾通道的开闭机制等内容,只有掌握了神经传导的电学基础,才能完成生理机制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的弥补,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大的提升,实现了专业成长。

3.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成绩得到提高

没有编制生物衔接教材时,老师们听到作课题研究就头痛,原因是没方法、没思路,快到结题时到处下载收集资料,匆忙结题,结果课题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课题研究还是立足于本职工作,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课题来自于工作实践、服务于工作实践。

首先课题组长指导教师利用读秀网、百度文库、学科网站和知网、万方、维普等下载课题研究资料,张育城老师为课题组提供了百度文库、学科网、读秀网账号,以及通过淘宝、论坛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http://www.ucdrs.net/admin/union/index.do)组织教师检索下载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获取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源的渠道。在学习硕博论文后,教师编制问卷和初高中教材对比表时有了依据,能够通过表格较为准确地反映急需解决的矛盾。在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上,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掌握了要领,但是也有教训,在研究报告的书写上,我们从维普上下载了几篇研究报告作参照,都是一个版面的简版,我们依此为据进行了仿写,结果忽略了成果和过程,实际上写成了和开题报告类似的东西,经过专家老师指点才知道检索到了伪报告、伪文献。通过知网我们检索到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旦元老师的《怎样写好结题报告》、刘华贵老师的《怎样避免形成工作总结式的结题报告》、韩国存老师的《结题报告成果表述的通病》等文章,才掌握了结题报告书写的要点。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二)实践成果

1.报告类: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初高中教材的分析,我们命制了《高一新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基本上采用的基本问题的正误判断、来获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高中必修教材目录为序,找到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点、深化点和独立点,列出了初高中教材对应表格,并编写了《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分析报告》。通过 《学生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期望调查报告》、《教师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建议》获取了学生、教师对衔接教材的期望和要求,以此为衔接教材编写的要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规划。

2.解题论文:依托于课堂教学产生的疑惑或学生经常失分的内容,教师精心编制模块论文,以期帮助学生把该模块知识消化、定型,不至于在考试时出现走形或误差。其中张育城老师不但书写了《染色体结构变异试题解题策略分析》《例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还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期刊杂志上,《浅谈口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2012高考理综山东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第2期、第11期上、《依据方程等量关系解决代谢问题》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13年11期、《例析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高考题分析及备考》、《光合作用曲线中的标、点、线、面》、《染色体异常高考题的分析及拓展》《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的有效记忆》发表在《教学考试》上。

3.课题研究论文:在课题研究中,关于衔接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原则、存在问题及修正策略等内容,课题组进行了多次研究和修订,使课题研究能得以推进。其中也形成了多篇课题论文,张育城老师论文《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发表在《新教育时代》2016年第13期,《“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文理导航》2016年第5期。张彦峰老师论文《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发表在《读与写》2016年第9期。

4.形成校本课程资源: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同心协力,基本形成了与必修教材相匹配的《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八、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基于初高中教材衔接进行研究,虽初步形成《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但是在问题设置、插图编排、课后试题编排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逐年修订,使文本更科学合理,能大面积推广。

2.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试题都存在拔高的趋势,高一入门也存在高考痕迹,所以我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要集中在初学者习题、一轮复习习题、二轮复习习题的选择和编排上分开层次,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解题能力有阶段的提升。

3.课题组成员文献检索、课题研究、论文书写能力需要提升,信息技术使用知识需要普及。

参考文献:

[1]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2]陈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李艳.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张利群.华北农村地区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与对策——以张家口市农村高中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5]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J] .中学生物教学.2010(7)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篇4

究课题中期报告

黎明中学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4年4月,我校向市教育局申报《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从4月开始酝酿准备,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现已完成课题阶段研究,取得了预定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选题的意义与研究背景

校本课程是继中央、地方规划课程之后的结合学校创办特色或地域特点而实施建设的补充性课程。《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基层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来开发或设计自己的课程。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美术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和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性,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教师创设了展现自己才干和特长的舞台,增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灵活性。

新的美术教材与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

2、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好掌握。

3、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的要求。

现在的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就决定了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也应相应做些调整,以便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也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去编写,去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基于以现状,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农村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学校美术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师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美术活动比较单一,局限于课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农村的资源优势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这一选题。

二、概念的界定

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因地制宜的把农村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力。

三、理论价值和事实依据

本课程的研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

1、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学校。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喜欢但无法完成,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无法体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对美术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2、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于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因此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由于美术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为进行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四、课程应用价值 校本教材的编排,除了教师“苦心经营”、“苦苦寻觅”外,提倡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充分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自主吸取营养,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美术校本课程中某些项目的开发中注意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我们还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思维模式,这是大脑的变革,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研究力争实现以下创新:

(1)从只注重理论研究转变到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应用的指导作用。(2)扩大课程内涵和外延,将“大美术观”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应用。

本课题研究以大课堂为平台,以新课程及新课程下的农村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素质要求下如何全面增进学生美术潜能,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探求更科学,更合理的美术课程资源,更新教学途径、方法和规律,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创新之处是以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们附近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知道种子粘贴画的历史,并了解种子粘贴画的创作知识;方法和过程方面,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制作作品的活动中认识到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表现效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本课题研究的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村中学生。本课题首先进行调查法,通过学生对美术教材上的内容与适应当地教学的内容进行对比,看学生对哪一项比较感兴趣,运用实验法形成初步判断,采用对比法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经验总结法做最终总结,形成初步成果。

实验措施 :

1、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体协作,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2、争取学校对专项课题实验经费,用于课题资料的购买、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

3、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方法,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实效。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施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4月-5月)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第二阶段:(2014年6月)分年级研究种子粘贴画的开发和利用,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收集有关资料;

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通过对种子粘贴画的了解,种子、胶等工具的了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动身边常见的各种种子简单的粘出一幅作品。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0月)分年级利用种子粘贴画与各学科、地方特色、废旧材料等的开发研究。完成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并收集有关资料。第四阶段:(2014年11——12月)撰写结

研究成果:

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此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1、形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2、编写一本校本课程教材

根据农村学校限有的条件,我校开展了利用身边材料如各种颜色种子,运用线条或平面粘贴的方法,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种子粘贴画。编写了《种子粘贴画校本课程》教材。

3、学生竞技能力增强,教师理论研究能力提升

学生美术兴趣更加广范,参加各类比赛增多,获得名次及规格更高,林甸县中小学美术作品展,我校多幅作品荣获一等奖;大庆市美术作品展,我校种子粘贴画获优秀奖;在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手工制作评选中,我校有6幅种子粘贴画参展,我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美术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研究结果和结论:

经过我们《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经过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情况、学生利用美术教材的现状,美术教师及美术设备配置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现行美术教材不感兴趣的成因,美术教师使用教材的困惑,通过学生和教师实践过到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注身边的美术资源,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研究》课题组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篇5

(十一)为什么北京奥运火炬燃料用丙烷

当火炬的燃料温度至20℃时,燃料罐内的丙烷燃料会产生10个左右大气压的压力,而结实的“祥云”的燃料罐可以承受150个大气压。因此,完全不必担心火炬燃料因压力过大产生外泄。当外界温度低至-20℃时,丙烷燃料产生的大气压仅为2个,在如此低的大气压下,如何保证火炬的能源供给源源不断呢?稳压阀和回热管将解决这一问题。

以往的奥运会火炬采用的是混合燃料,需要配备保温车以保持燃料的温度和产生的压力,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使用回热管,将火炬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以加热燃料。这样,燃料罐不用借助外部加热装置的帮忙,就能使燃料产生足够的压力,支持火炬熊熊燃烧。

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也使用燃料为丙烷,丙烷燃烧生成CO2 和 H2O也就是水和二氧化碳C3H8 + 5O2 =点燃= 3CO2 + 4H20

北京奥运会火炬选择了丙烷。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认识奥运会火炬很彻底嘛,连其燃料也积极去了解。好吧,如果你不嫌我罗嗦就顺路看看丙烷的化学性质吧。

中文名称: 丙烷

英文名称: propane

CAS No.: 74-98-6

分子式: C3H8

分子结构: 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量: 44.10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熔点(℃):-187.6

沸点(℃):-42.1

相对密度(水=1): 0.58(-44.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6

饱和蒸气压(kPa): 53.32(-55.6℃)

燃烧热(kJ/mol): 2217.8

临界温度(℃): 96.8

临界压力(Mpa): 4.25

闪点(℃):-104

引燃温度(℃): 450

爆炸上限%(V/V): 9.5

爆炸下限%(V/V): 2.1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可作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原料或炼油工业中的溶剂;丙烷、丁烷和少量乙烷的混合物液化后可用作民用燃料,即液化石油气。

健康危害: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 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 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化学性质: 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引起天然气管道的堵塞。丙烷在较高温度下与过量氯气作用,生成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 Cl2C=CCl2 ;在气相与硝酸作用,生成1-硝基丙烷 CH3CH2CH2NO2、2-硝基丙烷(CH3)2CHNO2、硝基乙烷CH3CH2NO2和硝基甲烷CH3NO2的混合物。上丙烷可从油田气和裂化气中分离得到。

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C3H8 + 5O2 ==== 3CO2 + 4H20

丙烷

【理化性质】 丙烷(propane,C3H8)常温下为无色、无臭气体。易燃、易爆。化学性质稳定。分子量40.09,熔点-187.7℃,沸点-42.17℃,蒸气密度1.52g/L,爆炸极限为2.1%~9.5%,在650℃时分解为乙烯和乙烷.【职业接触】 丙烷主要存在于油田气、天然气、炼厂气中。用于制造乙烯、丙烯、含氧化合物和低级硝基烷。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

【毒性】 丙烷属微毒类,为单纯麻醉剂,对眼和皮肤无刺激,直接接触可致冻伤。

1.急性毒性 当丙烷浓度〈3600mg/m时无明显作用。1%浓度使狗血液动力学改变,3.3%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致使平均主动脉压心搏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对猴,10%浓度对心肌产生影响,20%时加重,且出现呼吸抑制。大鼠和小鼠吸入混合气体(丙烷占50.15%,乙烷占19.3%,丙烯占15.1%)50g/m,均无中毒症状;5~65g/m时条件反射异常;110~126g/m时,轻度麻醉;达到400~500g/m时,表现为麻醉状态,部分动物出现深度麻醉,但均无死亡。

人在1%浓度下无影响,10%可出现轻度头晕,但无刺激症状。

2.慢性毒性 每日暴露于丙烷为主的混合气8.5~12.16g/m,2h,连续6个月,动物除体重略低于对照组外,一般情况尚好,浮游试验时间缩短,神经活动早期2个月以抑制为主,后以兴奋为主。体温调节有轻度改变,早期低,后趋正常。血红蛋白轻度减少,脱离接触后可以恢复。组织学仅有轻微变化,表现为肺少量出血,肝肾有不明显的蛋白变性。

【临床表现】 接触较高浓度丙烷、丁烷混合气,可出现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流涎,血压较低、脉搏慢、神经生理反射减弱,但不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可出现麻醉状态,甚至意识障碍。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100~300g/m的丙烷、丁烷者,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易疲倦、情绪不稳定及多汗、脉搏不稳、立毛肌反射增强、皮肤划痕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并有发生肢体远端感觉减退者

毒品与化学(下)



四、冰毒、摇头丸

1.麻黄、麻黄素、冰毒、摇头丸

麻黄是我国特产而著名于世的中药,4000余年前已用作发汗和兴奋止咳药。188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氏首先从我国产麻黄中纯制出其主要有效成分称麻黄碱或麻黄素。我国陈克恢氏研究了它的药理作用和疗效,用于哮喘的治疗。

人们发现用碘化氢及黄磷处理麻黄素时生成的脱氧麻黄素,即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远大于麻黄素。

1933年美国人Arens G. A又发现,当脱氧麻黄素再失去N-甲基后生成的苯基氨基丙烷、亦音译成安非他明(amphetamine)同样有兴奋神经作用,还报道了他本人用后的兴奋状态和欣快陶醉感。于是在1935年于美国和1941年于日本开始把它们作为抗疲劳剂出售,并被日本军国主义用在高强度作业的工人、夜战士兵和“敢死队员”的身上。

甲基苯丙胺常用的是右旋体盐酸盐,它是一种无色片状结晶,熔点170℃~175℃,故俗称“冰毒”。它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游离碱有氨臭。

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是安非他明的另一种衍生物。早在80多年前已经被合成,并认为是一种毒性很小的兴奋剂而用于通宵舞会或狂欢舞会上。直到最近几年才报道了大量急性中毒和死亡的病例。

2.毒性

冰毒、安非他明、摇头丸等均为法定禁止滥用的兴奋剂,其中以冰毒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最强。健康成人摄入1mg~5mg冰毒时可以暂时消除睡意,疲劳,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由于失去对疲劳的自然警告,而陷入过度劳累状态,这时会出现食欲减退、血压升高、气管扩张等症状。

用药量达20mg时即出现急性中毒,表现为不眠、不安宁、呕吐、头痛、发汗、眩晕、口渴、腹泻、心悸亢进等症状。重症时呈注意力涣散、虚脱以至昏睡。连续用药在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并把它称为“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初期有多语,对种种刺激过敏、躁、郁循环性病态,继之,在幻听、幻视的错乱状态下,呈现被杀、被跟踪、嫉妒等多种妄想症。进而会发生突然杀人、纵火、强奸等多种犯罪行为。

MDMA这类药物在促进摄入人的情感增盛的同时,诱发产生5-羟色胺(5-HT)综合症,使末稍神经受损。尤其处在情感增盛的人群和高温、高噪音、易脱水的环境中更加强了它的毒性,使人摇头不止、行为失控,最后导致免疫力下降、肝肾功能衰竭,以至死亡。



五、大麻

1.大麻与麻烟

大麻(Cannabis sativa)俗称火麻,桑科植物,是一年生雌雄异株草本。高约3m,叶有对生长柄,我国古代就有种植,但主要用其韧皮纤维制麻布、绳索及纸张,种子榨油制油漆,火麻仁入药。大麻雌株能分泌出具有致幻作用的树脂,尤其是印度大麻,由于气候条件,不仅树脂含量多,且致幻作用也强。

大麻的雌花株梢称为麻。花期将花穗连同小叶一起摘下,晒干后作成称为“麻烟”的嗜好品直接或与烟草混合吸食。我国云贵山区及新疆沿丝绸之路一带,过去就有吸麻烟解乏的习惯。

从麻中得到的油树脂(8%~20%)干固后的膏状物常称大麻(hashish)。但大麻是一种仅次于鸦片的麻醉剂,我国汉末医学家华佗在行腹部手术时使用的称为麻沸散的麻醉药中据说就含有大麻,此外它还可用于止痛、解痉和松弛肌肉上。然而近年来由于大量被世界各地一些青少年所滥用,而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大麻是一种非法种植的植物。

大麻的油树脂中能分离出多种称为大麻酚类和大麻酚酸的化合物。但其中主要致幻物质是四氢大麻酚(THC),以后还证明了大麻酚的四氢衍生物都有兴奋神经作用。

2.毒性

大麻中毒时主要呈现类似二乙麦角酰胺(Lysergide; LSD)及仙人球毒碱或称麦斯卡林(Mescaline)样神经异常,即出现妄想、幻觉,“幸福感”、“陶醉感”,在睡意加强的同时,又会丧失时、空感觉,在伴随幻听、幻视的出现,还会有心律加速、血压升高、口渴等症,如再继续吸食,则陷入眩晕、虚脱状态。

由于大麻品种和制品的差异,其中THC含量也很不同,一般内服THC纯品0.12mg/kg或吸食0.05mg/kg时即可以现幻觉。大麻的致死量有很大个体差异,对大鼠而言,其THC致死中量(LD50)为175mg/kg。

春天为什么让人兴奋

据《生命时报》报道 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冬天人体会分泌较高水平的褪黑素,这种激素能控制睡眠周期,让睡眠时间更长。春天到来时,眼内光敏组织感知到白昼时间延长,会向大脑发送减少褪黑素分泌的信号,这会让人清醒时间增加,大脑更加活跃。另一方面,体内一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在春季也会升高,这可能是兴奋、精力充沛、内心狂热等春季兴奋症状的根源。

人类学家则认为,春季不安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早期人类在整个冬天常处于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春天来临时,他们开始进行狩猎、采集和生育等活动,这让人们活动欲望增加。

如何开展校本课题研究 篇6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如何开展校本课题研究

“研究”一词比较高深,仿佛与我们距离很遥远,但其实与我们真的很近,从课堂上、班级管理中、家庭教育中等各方面都能发现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应该算作“校本研究”,校本研究距离我们的教学最近、也最实用,那么基于我的理解和做法,浅谈一下“校本课题研究”的理解和实践。

先来分享两个耳熟能详的名言: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

——【苏】苏霍姆林斯基

迈克尔•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回避真正的问题是有效的变革的敌人。因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取得突破。”

我的理解:作为教师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并取得突破,其实就是校本研究。

课题研究对教师自身的意义

自身的工作: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有助改变工作环境和状况。

自己的生活:具有了研究的意识,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可以把孩子当作一个研究对象。我们有不少的教师能够做到“爱生如子”,到却不能做到“爱子如生”。

结合自己的例子。谈自己对校本课题的理解:

我从事教务工作十年,每年的计划、很多,有计划、就有总结,这些材料存放与检查成了我的一项“工程”!,后来,随着工作量加大,怎样从繁琐的收缴材料中解脱出来,我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于是在教科所陈主任的指导下,结合上级经常性检查的情况进行梳理,经过和老师们沟通、研究,开发了三种手册《教育科研手册》、《教师教育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这样,我从繁重的教务管理中解脱出来了,效率上来了,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应该就是校本课题研究的例证。我在2010年评选XX市创新教师的时候,在创新成果一栏,我就将这三本手册纳入其中,最终,我被评为“XX市创新教师”。所以说,“研究”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并能有效的解决,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那么,我们的研究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我今天我发言的题目与“校本研究”和“同伴互助”有关。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明确概念:什么是校本课题研究?

校本课题是“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

校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基于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责任人,校本课题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②学校教师是校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所以,校本课题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追问:

什么样的科研才是“教师的科研”?

什么样的课题才是“自己的课题”?

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效进展的课题才是“自己的课题”;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实际作用的,并且教师能够胜任的科研才是“教师的科研”。

因此,教育科研的重心必须下移,科研的阵地必须前移。“解决身边具体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搞教师们期望的研究周期短、能够有实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

因此,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指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引领教师不断重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广泛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具体操作:明确校本课题研究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校本课题研究的选题、来源以及科研课题的题目的确定,这些与课题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都在陈主任的讲座都有涉及,不再赘述。仅就课题研究的一般途径与方法,结合我校实际谈一下:

1.举办校级公开课、校际公开课、校际联合教研(同课异构,一课多上)、常态课赛课、听课和评课等形式加以实施。

2.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做好校本研究的关键。涉及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切教学活动如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都是做好校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些基本的教学环节的研究,那么,校本课题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学校注意有关研究资料的汇总、编辑,教师注意相关研究过程性资料整理归档,确保研究的过程资料翔实,这不仅是迎接检查之需要,更是进行研究反思之必须。

4.建议:学校结合学生、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方调研,确立学校自己的大课题,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大课题指导下选择子课题,这样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能形成群体效应,便于群策群力,容易操作。

例谈我校开展校本课题确定的背景:

前因:2012年4月4-5日借清明假期,面对即将迁入新校、教师素质和眼界确须进一步提高的工作需求,学校校委会一直在寻找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新标杆,直到在教育网络上偶然读到《中国教育报》大张旗鼓地推出《永威课改的10条定理》和《“包”字进学校——永威学校管理的10条定理》系列专版,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正是辛弃疾所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面对众多流派的教育改革,大多是针对中学而言,而小学所借鉴的意义并不是很大,而永威学校恰恰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部15年一贯制的学校,并且课堂教改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环节在各学段都得到了有效落实和运用,均取得显著效果,教育专家高度评价:“颠覆传统教育的革命”。深入研究后,觉得我校干部教师专业需求及教育管理上的瓶颈突破就在于此,于是就有了我们踏上初觅永威教育改革真谛的千里之行。

回来后,我们召开了专题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排除外来干扰,将永威课堂教学模式扎根人心”。

改革先从课堂研究开始:在教科所陈主任的指导下:明确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为以下内容:

(1)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科学性。

(2)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

(3)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研究精讲与点拨的策略。

(5)研究“当堂训练”练习设置的有效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从、“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有关理论的研究、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三个方面确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题实验微型子课题指南》,共筛选了47个子课题。这样形成学校大课题、教师小课题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我们对上课、备课、作业、听课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全方位推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题发展。

历时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教案改革初见成效,小学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基本完成,现在在整理编辑之中、各学科的模式构建已基本完成、以赛课为主要教研形式的特色也初见成效。

在今年的XX市课题申报中,结合一年的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总结,我校柳XX校长申报的《“先学后教,训练矫正”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被推荐参加山东省重点课题的评选并立项。我们将校本课题提档变为省立项课题,既是对我校前期课题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说明我们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是我校进一步推进改革有力的助推。

三、我校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一些尝试

为实现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我们突出了两项载体,一是赛课活动。二是组织解放论坛。

(1)赛课活动

坚持一个赛课原则:强力推进,强力执行,以赛促能,整体提升。

落实两个赛课措施:一是评价的时效性。赛课教师授课30分钟后,留出的10分钟组织当堂评课教研;二是评价的实效性。赛课及评课过程全程录像,并上传至学校博客,听课教师及时跟帖评论。

三个赛课层面:

第一层面:“同课异构(本级部备课组,展示自己教学风采)。

第二层面:教研组赛课(本教研组进行,展示备课组才智)。

第三层面:学校赛课,(学校范围进行,展示教研组智慧)。

同时规定并要求,参加校级比赛的教师转入评委库和指导教师团队,与本备课组或本教研组教师捆绑,重在指导其他教师。直至全体教师赛课结束。

四个坚持到位: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到位。边实践边创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坚持严明赛课纪律到位。各赛课组设点名簿,在上课前两分钟点名,对迟到或无故不参加的教师,分别扣0.2分、1分。

坚持结果及时公示到位:每一轮结束,及时公布赛课结果,对上课反思、听课笔记和赛课后写成的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经历的“教学相长体会”及时评价。

坚持阶段成果汇编到位。每一轮结束,及时将相关资料汇编成册,作为阶段性成果。

(2)解放论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及教师存在普遍的问题确立每月的研究主题。这样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更加高效、便捷,作为赛课的有益补充。如我校一直重视写字教学,并将此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亮点,那么实际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说写字就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学生上语文时能做到双姿正确,而上其他课时,则恢复原形,不利于一以贯之,因此,将10月份研究主题确定为: “各科教学中如何落实写字教育”,教师们结合写字教学从各自学科和理解以及平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阐述总结,理清的写字教育在各学科的思路,也为学校的写字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的宝贵的经验。

结束语:

正确理解创新变来变去不叫创新,没有方向不叫进步,只破不立不叫发展。

什么是创新:别人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事,你做到了;别人做到的事,你能换种方式去做。(XX都总裁兼CEO唐XX)其实这就是我们做教师寻找自己职业幸福必走之路。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引领教师做实校本课题研究 篇7

以实践的理念引领选题

科学选题是做实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如果选题脱离校本实际、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需求、脱离研究者的能力基础, 那么所选课题则是低效或无效课题。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征、专业成长的自主性特点和校本研修的实践表明:只有来自实践、生成于发展需求的课题, 才能有效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激发其探究和创新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引领教师基于发展需求、从实践中科学选题, 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力。一要优化教学反思制度, 构建问题发现的路径, 引领教师从备课过程中反思、课堂实践中感悟、学生学习状态观察和作业批阅的体验中产生灵感、发现问题。二应加强学科教研组活动, 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和探讨, 汇聚群体智慧, 提炼并形成有研究价值的共性问题。因为, 相同学科教师使用的教材相同、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与状态相近;虽然他们在教法上各有特色, 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 但相似环境下的教学体验总会产生一些共鸣, 这些共性问题正是校本课题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三要建立校本课题征集和梳理制度, 组织骨干力量, 对实践中产生的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 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 列为学校教研课题, 编制校本课题研究指南;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发展情况, 以及实践和研修需求科学选题;并通过专家引领, 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 提供经费等方式, 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与资源保障。

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

科学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是做实课题的基础保障。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 就是要组织和指导教师依据“重实践、重过程、重创新、重实效”的校本课题研究原则, 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案, 创造性的实施研究过程, 力求实现突破、创新和生成等多维发展目标。

方案是引领课题研究的目标预设、方法设计和过程规划, 科学的方案是规引研究与探索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高效运行的保证。因此, 要引领和指导研究者,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预设成果, 制定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和步骤, 形成既充分体现引领和驱动功能, 又突出创新与生成作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还应引领方案的研制过程, 使研究者明白:“实践”是课题研究的基础, “过程”是课题研究的载体, “创新”是课题研究的动力, “实效”是达成策略生成、措施生成、方法生成的期盼。

创造性的实施研究过程, 需要研究者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去实践、去探究。课题研究不是做文章, 不是课时设计, 更不是常规的话题交流;而是一个融理论研修、实践和探索为一体的递进性专业发展过程;它不仅需要不断的规划、预设, 更需要在理论引领下经历反复的实践验证, 并在不断反思、提炼、改进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优化策略和方法;其过程既是一个策略实践与方法验证的漫长且艰苦的探索过程, 更是一个内化理念、追求创新与实现突破的奋斗过程;这个探索与奋斗历程必然会有诸多障碍、困难及挫折。因此, 管理者要善于换位思考, 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涉身处地设想他们可能的困惑和疑虑以及需求;当他们可能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服务和帮助;当他们疲倦时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 努力激发其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体验解决困惑、破解疑难问题的乐趣中, 增强奋斗精神, 进而生成克难攻关、超越自我的能力与智慧。

以发展的思维激励创新

如果说课题研究过程是引领教师实践理念、探索措施和专业研修的发展历程;那么科学归纳与总结成果、深化成果的推介与应用, 则是理念转化为常规、成果转化为行动的新起点。只有以发展的思维总结成果, 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和推广成果, 成果才能成为创新的生长点, 研究才能成为发展的推动力, 才能使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课题研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篇8

在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接受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主要依靠教材来实施。所以,我们对福泉文化资源的研究与继承中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认识校本教材:

1、校本文化是指能提供学生认识的、熟悉的人、事、物,并进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教学内容。

2、校本文化是指学生生长、活动地方的文化,并因此产生浓厚的、特殊的感情,且深受其影响的文化。

3、校本教材是指将本土的民间文化、资源或文化现象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便于教育教学与传承的资料或文献形式。当然,就整个课程来讲,校本教材仅是地方课程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它是为课程目标实现而服务的。

因此校本教材中应包括物态的、人文的、文本的、图片的等多种形式,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目标,编写了福泉一中校本教材。

二、福泉文化的简要概述: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教学。”福泉又名平越,位于贵州中部,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殷周时期就有史书记载,面积1688平方公里。辖9镇6乡2个办事处,总人口32万。在贵州有着“黔中瑰宝·商圣之乡”的美誉。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在考察古城后称福泉为“黔中瑰宝·商圣之乡”。福泉是一座富有灵气的水城。洒金谷风景名胜区、清水江大峡谷,王卡“十万千峡谷”都能感受我们城中峡谷,谷中仙境的壮观自然。

2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以人的智慧和行为为核心的资源,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充。人文资源是由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和积累的遗产。福泉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著名的博大的三丰文化、古老阳戏文化。有全国著名的葛镜桥、小西门水城、古城垣景区,全国十大道教圣地福泉山等,沈万三在福泉与其师张三丰的传说故事,都成为福泉古城文化重要部分。福泉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有平越卫指挥,后升隆平侯的张信,户部尚书兼左都御使黄绂,全省唯一的武状元曹维城等诸多名家在福泉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他们不仅为福泉历史增色添彩,同时也赋予了福泉更深的文化内涵,新福泉的现代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建筑相映生辉,更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编写校本课程的目的:

创建校本课程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充分联络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学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美丽家园》,并编制相关校本教材。《美丽家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对全体师生加深对本地区优秀文化的理解,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编写校本课程基本原则:

1、关注校本生活:

校本教材来源于我们的亲身感受与文化实践,它是以我们的生存空间为出发点,因此才具有地方特色、校本气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该因地制宜,自己的探访、实践经验才更接近教材编写的最直接的目标。

2、注重时代发展:

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时代性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主题,因为好的教材除了符合教学目标外,更应顺应社会变迁,才不至于让校本教学感觉陈腐,除了传承校本文化中旧的传统,更要注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便为其注入新生命,思考现在、创造未来。

3、注重传承研究

校本的学习承载体应该可以说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最主要的学习受益者。校本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也应该是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文化,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从而真正达到传承地方文化的目的。

五、校本课程编写的方法:

校本教材要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编写的主要依据,把握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能力,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教材编写也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具体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艺术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自主地扩展教学思路和内容。我们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

1、整体设計,体现校本教育的价值。

校本教材编写时注意“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丰富师生经历,有利于开拓师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师生个性,有利于师生自主选择。虽然校本教材的内容均来源于广大教师的课堂实践,但由于福泉地区的区域较大,所以我们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更要寻找具有核心的一些特色文化,尽量使师生在以后能适应学习,体现校本教育的价值。

2、理念先行,从课改的角度进行梳理。

在校本教材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明确的认为,校本教材是国家教材的有益的补充,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替代国标本的某些章节,所以,在本教材建设的背景中起点是很高的,时刻关注了课程及课标,使本教材的三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评价的设想和做法均落到实处。这一方法的运用确保了以后教材使用中不再存在隐患,真正让校本教材成为教师喜欢、学生高兴的新教材。

六、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上一篇:如何适应新环境教案下一篇:可爱之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