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文言知识点(精选8篇)
一、全文讲解篇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帖”,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习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三、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
(一)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解析: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解析: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解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解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读后感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于是决定舍弃女儿身,替父从军。木兰骑上战马,渡过黄河,越过燕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到达军营。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凯旋归朝,木兰放弃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的生活。当她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巾帼英雄成为女中豪杰,人中大丈夫!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到到八十年代的中国保尔张海迪,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当代青年张海迪9岁时高位截瘫,多病缠身,每行一断路都要洒下比别人多的汗水,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代价,然而她并没有被病魔所吓倒,而是向命运所挑战,每天坚持在家里自学,而且坚持学习各国语言,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而且还翻译了许多英文、日文版的文学着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她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她凭着自己的毅力战胜困难的信心都达到了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情。她以人残志不残的信心创造了生命的辉煌,成为了生活中的强者,谁说女子不如男?
传统道德上的意识偏见,早就应该被历史的车轮辗碎,君不见商海女强人,各国政要中也有女强人的身影出现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有我们女人的一半,凭什么把功劳和成绩都说成是男人创造的,我一定要争做一名出色的中学生,在不远的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女强人!
木兰诗中心思想
在谈到小学数学教学时, 校长指出, 有些问题学生学不会, 是因为老师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根本没给学生讲清楚。校长举个例子, 问:“5÷0.1=?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越除得数越大?”
我们——一位数学老师、一位语文老师、一位英语老师、一位美术老师, 全都愣住了, 陷入了沉默, 真是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数学老师首先打破了沉默:“我想5÷0.1=?表示的意思是‘一个数的十分之一是五, 求这个数是多少’吧?”
“你这样讲这个式子, 小学生还是会听不懂。”校长回答道。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这位语文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也很感兴趣, 纷纷发问。
“5÷0.1=?是问5里面包含多少个0.1, ‘除’就是‘分’。”
我们豁然开朗。
自然而然又谈到“除以”和“除”, 在列式的时候所表示的数的位置关系是不同的。5÷0.1读作“五除以零点一”, 不能读作“五除零点一”; “五除零点一”应该写作0.1÷5。
乘法有没有这样的区别呢?应该是有的, 但由于乘法有交换律, “五乘以零点一”和“五乘零点一”虽然意义不同, 但人们却往往把它们忽略, 即使都写作5×0.1, 也没有哪个人去追究它。
话题忽然转到别的方面去了。晚上躺在床上, 满脑子是这几个数字、算式, 还有图形。问题出在哪呢?我在想。
如果是5÷0.1=?和0.1÷5=?这两个算式, 用运算符号表示的式子, 是很容易看出它的区别的, 可是如果用语言来叙述, 就涉及语法和词汇问题, 就和语文的的阅读、理解及表达有关系了。
5÷0.1读作“五除以零点一”, 或读作“零点一除五”; 0.1÷ 5读作“零点一除以五”或“五除零点一”。这几个式子的叙述语言, 仔细一研究, 才发现是文言文, 而且存在着“倒装”和“省略”这两种语法现象。而这些知识, 如果数学老师注意不到, 在叙述时就不容易给学生讲明白。
“五除以零点一”, 其实是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该是“以零点一除五”或“五, 以零点一除”, “以”是“用、拿”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拿零点一去把五分开”, 也就是“用零点一作单位一, 每次分出这么一个数, 看最后分成多少份”。 5÷0.1也读作“零点一除五”, 这句文言文, 是零点一前省略了“以”字, 本应该是“以零点一除五”。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
8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二、通假字。如: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秣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三、虚词用法。如:
1“之”的用法。(1)无稽之谈:助词,的。(2)等闲视之:代词,它。(3)之死靡它:动词,到。(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1)以貌取人:介词,凭。(2)拭目以待:连词,而。(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5)以理服人:介词,用。(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2)侃侃而谈:助词,地。(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4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重点导析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木兰诗是初中一篇重要的课文,在考试中肯定会出到。以下是木兰诗中考题汇总,一起来看看吧!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唧唧( )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胡骑(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红妆( )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二、解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三、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五、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六、译文
木兰正对著门织布,发出唧唧的声音.突然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女儿的叹息声.问女儿正在思念什麼 问女儿正在回忆什麼 木兰回答说:「女儿没有思念什麼,女儿没有回忆什麼.只是昨晚看见徵兵的文书,知道君王正在大规模的徵集士兵;徵兵文书十二卷,每一卷中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我愿意替父亲去购买鞍鞯马匹,从此代父亲出征.」
到东市买骏马,到西市买马鞍缛垫,到南市买马笼头,到北市买长鞭.早晨才告别父母离开,傍晚就住宿在黄河畔,没有听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天刚亮才离开黄河,傍晚就驻扎在黑山头,没有听到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敌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赶赴万里的战场,执行军事任务,如疾飞般度过重重关塞与山岭.夜裏,北方的寒气中传来阵阵打更的梆子声,月亮的寒光照在铁甲战袍上.将军战士经历了许多的惨烈战役,十年后终於凯旋归来.
回来见天子,天子高坐明堂.依照所记的功勋升到极高的职位,赏赐成千成百得多.可汗问她想要什麼 「木兰不要当官,希望陛下借我日行千里的精壮骏马,送我回故乡.」
爷娘听到女儿回来,相互扶持道城外城迎接.姊姊听到妹妹回来,对著门梳妆打扮.弟弟听到姊姊回来,赶紧磨刀宰杀猪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我西阁的床.脱我战时的衣袍,穿上旧时的衣裳.对著窗整理鬓发,对著镜子贴上花黄.出门看同袍,同袍都惊讶道:「一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3)动词:著称(不以千里称也)
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乘
(1)量词,读shèng(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2)坐,驾(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
一、提倡知识竞赛式教学法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 多数学生的痛苦。文言文晦涩难懂, 枯燥乏味, 应用不广, 因此很多人认为学文言文无用, 从而消极对待。虽然有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文言文的教学, 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文言文究竟怎样教才能生动有趣, 让学生真正乐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是课前精心设计, 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接受知识, 而没有插话就算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逐字逐句讲解, 学生则忙于做笔记。教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疲惫, 课堂死气沉沉,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急需优化。
多年扎根农村教学, 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展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魅力, 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思考, 激起他们情感的浪花, 在竞赛的愉悦氛围中获得知识, 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教师由幕前操作者转变成幕后指导者, 把解经式的“满堂灌”变为相机而导的“知识竞赛”, 才能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教当须教, 尤宜致力于导, 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 卒抵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孔子也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如何引导做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授课,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尤为重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中考重要的考点。况且, 古诗文更是前人遗留的文化瑰宝。如“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 其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但是, 毕竟古代文学年代久远, 其语言形式又是文言文, 中小学生阅读肯定有所障碍, 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如何设计教学, 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首要目标。在新的教学形势下, 笔者尝试的知识竞赛式教学法, 借鉴电视综艺节目, 把知识竞赛灵活自由富有乐趣的特点渗透于教学中与之有机结合, 就能达到以上效果。
二、什么是知识竞赛式教学法
知识竞赛式教学法, 又称知识擂台赛或知识对抗赛, 是指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寓教于赛, 寓学于赛, 寓乐于赛, 它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竞争中合作学习, 共同提高。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其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轻松学到知识技能。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 增进友谊, 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三、知识竞赛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分阶段实施, 致力于引导
第一阶段:教师以《伤仲永》示范教学, 让学生了解如何学习文言文。教读几遍后, 指出要积累的知识要点, 如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子直译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要学什么, 先培养学生预习、提问、回答及整理归纳的习惯, 摸索出学习的规律。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落实竞赛细节。第一课时先把学生分成若干8 人小组, 接着指导竞赛细节, 准备用知识竞赛式教学《狼》, 要求每组准备3-5个问题给其他任何一个组回答, 每组都有100 分基础分, 应答组若无人应答或答错不扣分, 但其他组可应答, 答对可加分, 出题方也相应加分。然后由教师给各组出必答题和抢答题, 教师准备好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各组应答, 无人应答或答错要扣分, 反之加分。竞赛中比谁提的问题多、谁解答的正确率高, 最后凭分数高低决出获胜组, 评出最佳出题手、答题手及最佳团队, 并予以奖励。各组均安排组长, 要求每个成员都要落实任务, 力争全面参与。规则一交代, 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活跃开了, 纷纷在组长的组织下自主学习, 准备各自的问题。教师也一边巡视一边准备应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这样的课堂设计是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
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开展竞赛, 相机诱导自主合作探究。第二课时, 为了防止学生出题偏难, 笔者用几分钟审核了各组的问题, 接着主持竞赛, 各组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检测, 教学收到了预计的效果。学生除了能通过竞赛问答自主识记文言词语和翻译课文, 概括出文章结构外, 还能提出并解决了诸如“学完本文后得到什么启示”“既然狼如此可恶能不能赶尽杀绝呢”“如今乃太平盛世, 狼已很少见, 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不必绞尽脑汁来防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等开放性的拓展性问题。这种人人参与人人竞争的学习氛围是之前所没有的。
2.适时激励, 科学评价
教师在课中引导和评价要科学合理拿捏到位, 做到以人为本, 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准确地做出评价, 是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更是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学生问答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评判, 可适当激励表扬或采用激将法, 组织大家评判再公布答案,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在提出“如今乃太平盛世, 狼已很少见, 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不必绞尽脑汁来防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后, 笔者先不做正确表态, 反其道而行同意这种说法。 可话音刚落, 第二组就有个男生举手要回答。他答道:“我认为虽然现在狼这种动物已经越来越少, 但我们仍然有必要居安思危提高警惕, 像啃噬国家财产的贪官污吏、不择手段的不法分子、不怀好意篡改历史的日本当局都是现实中的狼子野心, 我们都要积极防御, 积极斗争。”“答得好!”笔者发出了赞叹, 教室里也传来了欢呼声。提出问题组本想难倒竞争对手, 没想间接帮了对手, 提出问题组的神气被压制了, 而这边应答组却越战越勇。此时教师适时正确引导大家“胜不骄败不馁”, 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间也保持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的求知状态, 文言文教学也就有了质的飞越。
四、知识竞赛式教学法的成效
学生的智能类型不一样, 其思维方式和学习需要也不一样, 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 知识竞赛式教学法有效实现了这一点。笔者欣喜地发现,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 求知欲望强烈了, 合作状态更好了, 不爱发言的也开了“金口”, 本来语文基础差、能力偏低、兴趣不浓厚的农村初中生对文言文也有了兴趣。当然, 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时, 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作用, “唯自由化”的课堂效率也是低下的。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知识竞赛式的教学让学生更新了学习观念, 端正了态度, 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调动了积极性,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有一个学生感慨道:“老师您真的与众不同, 这是我上学以来最喜欢的一节课, 我以前是不爱语文的, 现在却最喜欢上语文课了, 真是太有趣了。”这个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令人欣喜的是, 反复采取知识竞赛式教学法教学, 笔者去年带的毕业班131班在2014年中考中取得了30人语文A, 1人A+, 全班45人有30人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好成绩。现在所带的140班语文成绩也在稳步上升, 全班44人, 上学期期考及格率100%, 优秀率56.8%, 平均分83.3分, 较之上上学期期考有了明显的进步, 而且我校语文均分还位居全县第一名。在合作和竞赛中学习文言文效果是明显的, 它不但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践证明, 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表现欲。竞争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魏书生先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是毫无兴趣的智力活动, 学生因为希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 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 我们很有必要引入竞赛式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今后走入充满竞争的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解经式的“满堂灌”教学为什么让学生无精打采, 究其原因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 我们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放在首位, 没能从“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进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把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让他们去充分体验竞赛中每一次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就不再视文言文为难题, 教师也可以从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成效甚微的尴尬境地中解脱出来, 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就能落到实处。
一、知识迁移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产活动以及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对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与表达,还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对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进行延展,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掌握的技能以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推广类化,就是教育心理学中说到的知识迁移现象。通常来讲,知识迁移一般是一种学习过程对另一种学习过程进行影响的过程,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迁移中迁移机制存在的差异性,知识迁移一般分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不同领域间迁移、正负迁移以及远近迁移几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正确理解知识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迁移理论加以应用,就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有效地将新问题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通过已经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学生传授文言文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将来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当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在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主导者以及组织者的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知识迁移意识,鼓励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文言文知识对新学习的文言文问题进行解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会对文言文中重点的字和词进行重复性解析,并从其他文言文段落中寻找相似的字词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笔者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到则披草而坐”一句进行翻译时,经常在“披”字陷入翻译误区。因此笔者就将这句与学生们曾经学过的《促织》一文中的“蹑迹披求”的“披”字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白“披”就是“拨开”的意思。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新旧知识点进行联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疑难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2.对原有知识系统以及新的学习任务进行归纳。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原有知识体系以及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提高知识点间的可辨识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的分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从而对知识点的异同进行区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的细节特征。
例如笔者在教学《梦溪笔谈·采草药》一课时,发现“实”字在全文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遍,体现出了相当丰富的意义与词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实”字的用法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归纳,“实”字在“则实而沉”中为形容词、在“桃李冬实”中为动词、在“用实者成实时采”中两个“实”字均为名词,通过对“实”字不同用法进行解析,可以使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在遇到新情景时进行准确的辨别,从而产生了正确的迁移。
3.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根据概括这一思维过程来实现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迁移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就会越广,知识迁移的效果也就会愈加显著。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过程主要在于概括新的学习任务与原有知识点间的规律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其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进行联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应当注重夯实学生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4.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在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的组合,从而合理地对教学系统进行编排而进行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高中教师应当注意防止不当的知识点类化,防止产生负迁移现象。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训练,防止学生产生忽略文言文多功能用途、或想当然地认为从前可行的办法必定也能在类似的新情境中进行操作的错误思想。
5.通过合理的练习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联系环节,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大量的指导与练习可以优化知识迁移的效果。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着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上,从而有效地发挥知识迁移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言文知识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迁移的地方,语文教师都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知识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实践意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运用知识迁移理论,可以使教学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木兰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推荐阅读:
木兰诗中的比喻10-28
诗中的四季范文06-02
陆游诗中的养生11-11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06-21
你是我诗中最美的句子09-26
古诗――诗中夏11-22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05-2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0-27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知识点11-21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