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精选13篇)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1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三、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三昧书屋须认真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四、作比较、难化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这跟“温故引新法”容易混淆。温故引新法更多的是从两篇课文的相同,相似处着眼的,而比较导入法主要是从两篇课文的不同着眼点的;温故引新是用旧知过渡到新课,而比较导入法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讲,一起导入。温故引新法中,“故”只是导入时几句带过,而比较导入提及的话题将会贯穿始终。

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可用小学曾学过的课文李白的《赠王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王伦》,今天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少妇般的喟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看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之后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又可以与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对柳永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这段导语是从旧课过渡到新课的。李白的《赠汪伦》直抒胸臆,文风易于把握,与柳永的《雨霖铃》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反差处入手,通过比较就容易把握柳永的《雨霖铃》的风格了。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2

一、文章标题导入

即“开门见山式”导语,它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伊始,教师用精练的语言直接点题,主动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赢得了世人的关注。这个世界大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洞察世界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看看他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并由此进入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开门见山的导语,把学生直接引入课文学习中。

二、以旧带新导入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对于冬天, 人们常使用这样的词儿:肃杀、酷寒、凛冽……冬天的冰封雪飘写入文学作品,有的是展示北国风光的壮美,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的是渲染大自然严酷、荒寒的一面,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的《江雪》)。而位于中国北方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竟然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落笔于“寒”,而着眼于“温”;不渲染其 “壮”,而描绘其“秀”;不见肃杀之气,反而显示绿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三、以故事导入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小时候在私塾学校念书,有一次他和同学一道逃出去偷摘桃子吃,此事被老师发觉了,老师罚他们对对联,谁能对出下联就免打板子。老师的上联为“: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同学们听了老师的出句,不知如何应对。机灵的郭沫若稍作思考巧妙地对出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听了郭沫若的对句很有文采,很有气派,就不再追查此事了。其实鲁迅先生小时候也在私塾读过书,而且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他回忆童年读书时代的一篇充满情趣的散文。

四、用谜语导入

教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篇科学小品文的兴趣,我采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许多学生纷纷举手,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蟋蟀,有人说是螳螂,还有很多人说是蝈蝈。我说“:同学们真聪明,猜对了,就是蝈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直接进入上课的最佳状态。

五、精心设置悬念导入

在教学《滕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诊所,一天,突然来了两位中国记者。 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老人抬起头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学生听了,急切想得到答案,急切想进入课文学习,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情境渲染导入

在教学《春》时,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有关春天的图片,和学生一起唱《春天在哪里》。然后说:“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让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吧!”这一段充满感情的导语,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七、结束语

总之,课堂导入法远不止这些,还有破题诠释法、比较异同法、要点归纳法等等,运用时皆可依情形而定。而且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像优秀的演奏家那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心设计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入文学殿堂,尽情感受文学的美妙。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虽然简短,但绝对不可小觑,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与低。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致的美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浅谈初中语文的导语设计 篇3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法。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或者因年代隔阂,或者因文化历史背景的代沟,往往会使学生形成理解障碍,这时就有必要引述相关背景材料。例如,在教授《观沧海》时,我这样导入: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图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印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三、温故知新法

教材的一些知识点总有相连或相关的地方,教师可通过回忆激活学生记忆储备中的某些旧知,从而为新课教学提供一个认知的平台。叶圣陶先生说:“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清理一下,回忆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如在教《藤野先生》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回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从而比较在不同作家笔下对老师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复习导入法尤其适用于引进新的内容板块。当然,这里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目的,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否则就成了“变味”的复习课。

四、叙述故事法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贵夫人傲慢地对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是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么个大胡子呢?”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至少能给那些对文学一窃不通的人一个赞美我的理由。”故事使学生会心微笑。我接着说:“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莫泊桑那简练准确又犀利的语言风格。”于是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堂的“正剧”中。故事语言的形象化、内容的风趣化,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与课文密切关系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好的导语方法。

五、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故弄玄虚。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中的“那里”现在应该写成“哪里”,我在讲课前就对学生说:“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可他的文章也有错别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一个,同学们赶快找找,看谁能先找出来。”学生听了这话,就非常好奇而又非常认真地看起课文,而等他们找到这个错别字时,可能阅读不只一遍了。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六、欣赏插图法

课文里都有一些彩图插图,利用这些特殊的艺术“语言”来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获取更多隐含的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看彩图里那没穿衣服胖墩墩的在游街的皇帝,惹得学生哈哈大笑。在学生十分惊讶的情况下,我说:“皇帝在人们眼里是龙袍加身,至高无上威风凛凛的,可这皇帝为什么没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呢?是不是有谁吃了豹子胆把他给绑架了,逼他这样做呢?同学们好好看课文就知道了。”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网友来稿) 篇4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

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然后教师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那么,在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孙犁的笔下,黄鹂又是怎样的呢?”

二、故事导入,欲擒故纵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在茫茫的草原上,当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候,人们能看到一种天蓝色的小星星。这是些非常奇怪的天蓝色的小火舌,仿佛暗示着某个神话故事似的。据说这些美丽的小星星是古时候一位勇士的血化成的,他的名字叫丹柯。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当一场灾难降临时,他要把自己的部族领向幸福,但在密林里,他受到了误解、猜疑、谩骂。于是,他撕开自己的胸膛,捧出自己的燃烧的心脏,用心灵之光将人们带出了死亡之地。但是,在人们狂欢的时刻,他却流尽了鲜血,躺在了地上,而他的心也被人们踩碎,变成了这些美丽的蓝星星。丹柯是一位英雄,他深爱着人们,但却这样悲哀地死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人类的先驱者如何理解恪守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从房龙的《<宽容>序言》中,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

三、承前启后,串联导入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师在导入时,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得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使课堂一开始就使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的一些方法。这样,每一课都能逐渐成为“语文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应用时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刃有余,手到擒来。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四、背景介绍,以情激情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比如在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峻美”。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翁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在世界的文坛上,给我们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伟大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长廊。他虽然贵为伯爵,但是他的灵魂却始终放射着自由和博爱的光芒,他爱这块土地,也爱这块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可是,他的妻子却不理解他,最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出走,不久病逝在一个陌生的小站上。托尔斯泰一生为声名所累,所以在他才希望自己死后埋骨于一处自己选择的幸福所在,将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栖之地。1946年,在他百年华诞之时,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造访了俄罗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联系实际,内外结合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比如学习《胡同文化》时,中央台的《大宅门》正在热播,而电视剧也便成了学生课余消闲的话题。于是在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这两天大家课余的热门话题便是白家的是是非非起起落落。大家知道,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大宅门》的主题曲里唱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生活在皇城根儿的白景琦用他的笑声推开了两扇民族大门,在这两扇大门之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京都文化。我们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将能找到这个答案。

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七、剖析标题,触及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

比如在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所谓空中楼阁,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现实的东西,正如世外桃源,海市蜃楼一样美丽而虚幻。但是李乐薇却用它来冠名自己的小屋。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我的小屋》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感想。

诺町丝认为“传统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和数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艺术、空间、肢体、人际情感等其它侧面能力的开发,于是忽略了激发学生参与人类生活的动机和道德力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发挥人类热情、关切和责任感的课程体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论文 篇5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一、情境渲染型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摹实境、调激情。指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们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啊!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2借教具、助领悟。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3述背景、补信息。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知识启迪型

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设疑问、引思考。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如: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苦人儿所感染。鲁迅先生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温旧故、引新知。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总之,情境渲染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以“导”启“思”,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知识性,艺术性暗含其中。

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让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中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一节语文课的专题导语 篇6

我们应当看到,在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承担了太多的教学理念,甚至处在被教育理念压迫之中,我们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了40分钟概念,没有了过程概念,我们忽视的最多了,是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

教育教学从程序上来说,是复杂的。但就一节课来说,我们应该是简单的,我们要简化我们的目标,思考一节课40分钟,我们能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交流什么,学生在这个交流和探讨过程中,在他的语言构建和思维构建领域,我们给他提供了什么。我们是不是让他面对文本,感悟到了“这个”特定的语言风格,和体现在文本语言组织过程中,作者的思维进程。

今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过多纠缠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中,老师不厌其烦地在学生理解的层面花大量的时间,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只能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没有感悟和体验到这些内容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来组织的。这种纠缠于文本内容理解的课堂,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功能要求,也就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

我们还应看到,语文教学理念的乱象,干扰着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语文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别的。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7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语设计方法。

一、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即“开门见山导语”。就是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在讲授《爱莲说》时,揭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探求。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接着顺势引入:“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

二、背景介绍式导语

背景介绍是一堂课的必要环节,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爱国诗人辛弃疾。他年轻时就胸怀报效国家的慷慨壮志,然而朝廷并不想重用他。这一天,已是三十五岁的诗人来到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金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如讲《海燕》时,首先介绍高尔基在创作时,整个俄国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社会极其黑暗,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的隐晦方式,领会“海燕” 的真正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三、歌曲导入式导语

初中教材有不少篇章贴近生活,像 《散步》《背影》《乡愁》等关于普通人最真挚情感的诗文。在设计导语时,不妨选放《我爱我家》《父亲》《故乡啊故乡》 一类与课文内容类同的当代流行歌曲。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播放了歌曲《父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 《背影》。文章讲的是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

四、创设情境式导语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创设情感氛围,或借用多媒体创设一种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接着播放诗词上阕的录音,让学生闭目静思。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或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或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情,或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鲁迅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同去感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 “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五、讲故事式导语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上课开始的几分钟,故事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沉浸到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被这堂课的内容所吸引,还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我给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了,从而导入课文。

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文章,教师可以先讲述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在学习《呼兰河传(节选)》这篇课文时,我把萧红得到鲁迅指点的趣闻为教学导入,以此引出萧红。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以“孟母三迁”故事为教学导入。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8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语设计方法。

一、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即“开门见山导语”。就是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在讲授《爱莲说》时,揭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探求。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接着顺势引入:“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

二、背景介绍式导语

背景介绍是一堂课的必要环节,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如,我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爱国诗人辛弃疾。他年轻时就胸怀报效国家的慷慨壮志,然而朝廷并不想重用他。这一天,已是三十五岁的诗人来到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金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如讲《海燕》时,首先介绍高尔基在创作时,整个俄国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社会极其黑暗,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的隐晦方式,领会“海燕”的真正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三、歌曲导入式导语

初中教材有不少篇章贴近生活,像《散步》《背影》《乡愁》等关于普通人最真挚情感的诗文。在设计导语时,不妨选放《我爱我家》《父亲》《故乡啊故乡》一类与课文内容类同的当代流行歌曲。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播放了歌曲《父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文章讲的是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

四、创设情境式导语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创设情感氛围,或借用多媒体创设一种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接着播放诗词上阕的录音,让学生闭目静思。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或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或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情,或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鲁迅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同去感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五、讲故事式导语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上课开始的几分钟,故事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沉浸到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被这堂课的内容所吸引,还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我给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了,从而导入课文。

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文章,教师可以先讲述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在学习《呼兰河传(节选)》这篇课文时,我把萧红得到鲁迅指点的趣闻为教学导入,以此引出萧红。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以“孟母三迁”故事为教学导入。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9

一.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文章。都围绕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来叙事描写。

《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诗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田间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乡下人家

文章按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牧场之国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分别写了乡村田园与水乡渔村的勤劳,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乡野生活的平静,安宁。在读中体会田园,渔乡的生活,或繁忙或闲适,或安宁,以读来体会理解,对诗歌展开想象,进行相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麦哨》

以生动有情趣的笔调抒写着乡村孩子快乐的童年,在声声麦哨里,孩子们勤劳地割草,快乐地嬉戏,嘴馋地吮吸,表现了乡村浓浓的欢乐。教学中了解作者 1 在写作的构思方面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中间的叙事与写景,相得益彰地体现农家的快乐,以朗读来体现儿童的天真快乐。

二、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配合本组专题

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四、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生活”,在编排上,体裁多样,有古诗词,也有中国,外国作家写的散文,展现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的画面,采用了模块组合方式,其中“阅读”的结构如下:

第1课时,单元感知部分,单元导读课(导语+课文浏览)计一课时;

模块一:第2--5课时,体验学习一部分,《乡下人家》+阅读链接+《牧场之国》+资料袋+《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共计四课时;

模块二:第6--9课时,体验学习二部分,《古诗三首》+《麦哨》+词语盘点+《语文园地---日积月累》共计四课时;

模块三:第10--14课时,整体提升部分,口语交际+习作部分(指导和讲评)+单元总结课(含综合性学习)共计五课时。

五、学情分析

进入到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 2 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真、假,美、丑的辨别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教学环节,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 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 增强计划性, 减少盲目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努力使学生达到课内学, 课外用, 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成为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挚友。

六、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

2.读中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抄写,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以致用。

4.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位,启发学生想象,在读中想画面,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七、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八、单元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第六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浏览四篇课文,了解单元课文大意。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激发学生对乡村风光的热爱。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阅读整组课文。

2.搜集有关乡村风景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1.谈话交流,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学习,这可以说就是一种缘分,希望大家珍惜这种缘分,把自己闪光的地方展现出来!

2.首先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如果让你给它配个标题,你会配什么标题呀?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课本的第六单元,去了解一组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课文。

(二)初读导语,.揭示主题:

1.考一考大家,都知道“胸有成竹”的故事吧!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习课文也一样,在接触整组课文之前,我们应该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要我们上好这节课导读课,我们就会对这一单元的学习做到胸有成竹!

2.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推荐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导读),自由说!

(如果说不全再读,再说,教师随机点课件,出示本组的主题;内容;目标分别是什么。)

3.那本单元都有哪几篇文章呢? 学生说教师一一点击课件出示!

(三)知识拓展,学法迁移

1.通过我和大家的共同归纳,我们知道本单元描写的是乡村田园景色,大家还记得我们这册书还有哪个单元课课文也是写景的呢?

2.谁还记的这一个单元的主题呢? 3.有那几篇课文呢? 单元主题 内容 学习方法 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乡村四月》 《牧场之国》 《古诗词三首》 《麦哨》 大好河山 《古诗词三首》

《桂林山水》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3.教师引导: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大好河山”内容有《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4.教师小结:这两个单元都是三篇写景的文章,加上一篇古诗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相似的,那么学习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大家先回想一下,学习第一组课文时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方法呢?

(学生预设:“读;体会句子中所含的意思;抓重点句等。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引导:当给我们一篇非常精美的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做什么?学生说读。对美美的读。这就是一种方法,你还想到哪些方法?还可以看插图。品味句子。)

教师随机在课件上打出方法。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觉到大家都是非常会学习的人,这样很好!今天老师在给大家介绍两种新方法:

1.通过想像,把“话”变成“画”,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说。(教师补充: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自己的感官进入文中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就会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语句所蕴涵的情感。(教师补充介绍: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

这节课我们就联系第一单元的方法,结合老师告诉你的方法,来学习第六单元。

(四)学法应用,巩固强化

1.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六单元,随意翻一翻,看一看你最想读哪篇文章? 在这三篇文章中你喜欢哪篇?学生自由说!

2.现在就结合老师告诉你的方法,用心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文章,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3.生读文!生谈感受!

4.教师出示两组句子,学生读一读。

通过读加上想象,你能看见一个什么画面?(找一两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大公鸡”画面看画面,运用了很多修辞,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走进田园” 综合实践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

一.师导入: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走进田园这一组课文,之后同学们又满怀着欣喜与希望走进了田园,这次活动我们分成了四个乐章,它们是: 第一乐章 田园诗歌代代传 第二乐章 田园风光无限好 第三乐章 乡村生活趣事多 第四乐章 谁不说咱家乡好

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一乐章 田园诗歌代代传 余:首先有请第一组!请欣赏田园诗两首

第二组:同学们,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浪费粮食的现象都非常严重。其实,每一米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请欣赏《锄禾》 第三组:请欣赏《渔歌子》

第四组同学们,不知你看过《白毛女》这部话剧么?我看了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旧社会农民没有地位,处处受人欺负。诗人张籍写了一首《野老歌》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同学们,自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请欣赏黄康睿同学自己创作的一首诗《翻身歌》

郑敏芳:黄康睿同学学习非常优秀,他创作的小诗也很幽默!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他

最后请欣赏儿歌(全体起立)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篇章 田园风光无限好 a在诗人笔下,田园总是那么富有诗意,(自己哼唱一节)在歌手口中,田园总是那么富有旋律

b那么在作家笔下,田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欣赏《麦哨》(全体起立)c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牧场之国》,接下来请欣赏由麦路明、王奕琪和郑敏芳三位同学根据课文改编的一首小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d 同学们,可以拿出自己的日记本,朗诵自己创作的田园风景的作文!谁先来!(自由发言 朗读习作)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三篇章 乡村生活趣事多

余:在乡村生活的孩子,可以随时随地的大自然亲密接触,每天踩着石子路上下学,可以和林间的小鸟对唱,可以追着牛羊奔跑。也可以在田野里玩捉迷藏,在草地上老鹰捉小鸡。杨:或许在他们眼里,玩耍可以缓解一天的疲倦,这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童年。是啊,这样的童年才是最有意义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天窗,来畅谈我们的所了解的乡村趣事吧!(自由发言朗读作文)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第四篇章 谁不说咱家乡好

山:家乡美,家乡好,家乡的水果蔬菜真不少!田园里果蔬飘香,酸甜苦辣应有尽有。芳:今天是个欢乐的日子,我们的果蔬们也按耐不住寂寞,走出了田园来到了现场,接下来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些特殊的嘉宾!

朗读广告词(一人托起产品展示 一人朗诵)

自我介绍我叫——我的家乡在——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希望大家支持我!

主持人:下面我宣布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会到此结束 师:同学们,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利用周末走进了田园,阅读了大量的田园文章,特别是积累了许多山水田园诗,更为可贵的是田园激起了你创作的欲望!同学们纷纷拿起了笔,谱写了一首首田园之歌,尽管有些语言还不够成熟,形式还不够创新,但老师相信,只要你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极创作,你们必将会成为新世纪的作家!(配音欣赏图片)

单元总结课设计

第三部分:整体回顾

【学习目标】

1.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巩固识字、写字、背诵、积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简述学习本单元之后的收获,交流课外学习情况。

3.走进大自然,感受田园风光,表达对乡村田园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教学流程】

一、整体回顾

1.还记得单元主题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导语,齐读导语。

2.是呀,学了这组课文,使我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二、温故知新 1.词语积累

(1)学过的字词我会读

出示文中二类字所组成词语,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2)学过的字词我会写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字并组词,听写文中词语(3)词语积累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鹅黄嫩绿

芽苞初放 此起彼落

镶嵌

2.语段积累

学完了这些课文,哪些优美的语句让你陶醉在田园风光里呢?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背诵相关句子。

三、走进大自然

1.小组交流看到的、听到的乡村生活。

2.指名学生上台表达对乡村田园地热爱、赞美与向往。3.教师小结

四、诵记田园风光的诗句

1.吟诵本单元的古诗词和日积月累的诗句 2.小组比赛吟诵以前积累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3.推荐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五.整理展示

1.召开一次朗诵会,从本单元积累的优美句段中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探究论文 篇10

下面根据我的实践体会,谈一下历史课教学的几种导入设计方法: 1.忆旧导新法。忆旧导新法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回忆、巩固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内容,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的方法。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课程前后联系非常密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导入可采用忆旧导新法。如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我就采用此法:“同学们,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我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条约?分别是同哪些国家签定的?内容是什么?”通过提问学生们很快就回忆起前面学过的内容,那么对于本课的学习就非常容易。在初中课本中使用于此法的课也较多,如:初三历史第一册<<美国内战>>、初三历史第二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联系实际法。联系实际法也叫做热门话题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联系当前所发生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来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以讲述初三历史第一册<<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当今世界中哪一个国家的实力最为强大?(同学们马上就会回答:美国)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我马上联系当前的实际引入新课: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不久前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使伊拉克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200多年前,美国在世界上还不存在,那么美国是哪一年建立的?其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从中你就能找到答案。这样通过学生们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很快就使学生们的兴趣高涨起来,为以后的教学过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象这样类型的课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有不少,如:初二历史第四册<<抗战的胜利>>、初三历史第二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等。

3.古诗名句导入法。中国的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通过吟诵哙炙人口的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如讲述初一第二册<<唐朝的衰落与灭亡>>时,可以吟诵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这首诗来导入对本课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分析唐朝衰落、灭亡的原因。这种通过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可以迅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此种类型的导入也适用于不少的历史课的教学,如:初二第三册<<君主专制政治的顶峰>>、初二第四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等。

4.借助媒体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仪器等手段来组织新课的进行。如讲述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珍珠港>>的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其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也可在课堂上适当使用录音机,录音机的使用对于城乡各学校来说都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手段,录音机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内容,如讲述初二第四册<<蒋家王朝的覆灭>>时,可以播放当时的一篇新华社报导来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篇11

一、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导入方法的解读

高效课堂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导演的作用,语文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学生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要做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说起来,做起来,只要学生动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好了。学生动起来要做到心动、手动、嘴动,小组之间也要动起来,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提升自己。因此,在高效课堂流程的要求下,语文课堂导入一样要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高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但这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了主导者。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才会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而课堂导入恰恰是这一习惯的第一环节。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现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不偏离教学预设重点,这正是高效课堂流程中课堂导入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不再只是教师的任务,而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碰撞而来的火花。就学生方面来说,一定要养成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积极发言,且善思善辩,能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论辩习惯,且熟悉高效课堂流程,可以与老师同学默契配合。就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放课堂给学生,但又可以牢牢掌握课堂的节奏与方向,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形式

(一)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或课件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方式,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这种方式比较平淡,缺少激发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适用于授新课时,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有较高难度时,以直入主题。需注意的是,在高效课堂流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出疑问,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二)悬念导入

这种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自主自愿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语文课堂在设置悬念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学生会带着这种好奇走进课堂,探究语文知识。学生在悬念的带领下,启动自己的探究思维,激发学习语文的渴望度和兴奋度,让他们在悬念的导航下,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得恰到好处。如果悬念设置得不恰当,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悬念设置得过于夸大其词,学生不知所从,这样反而会降低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审判案子的时候,审判的对象经常是人,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审判的对象是动物——驴。这时就听到同学们窃窃私语,可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已经激发了。这样的悬念导入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导入

课外拓展导入包括古典名著、诗词、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涵盖面最广,知识量最大,需要学生或老师在课前充分准备(积累深厚当可不必)。同时对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最高,甚至可以直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或自制课件来为同学老师介绍。比如《荷花淀》先让学生观看《历史的天空》片头视频,然后概括战争情形: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枪林弹雨……

总之,好的导入需要语文教师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阅读、积累,提升自己文学底蕴,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锤炼。可以说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导入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并且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篇12

一、作者介绍导入法

作者与作品, 息息相关,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在特定背景之下写出的文章, 我们不妨把作者介绍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头语。如我们可从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施舍的面粉入手介绍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导入《荷塘月色》, 这对加深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情感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背景介绍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 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 但许多教师都是在导入新课以后才介绍写作背景的。其实不必千篇一律, 有时我们可以出乎意料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入新课。如我们在教学《药》时, 可以这样做开场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 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不断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症的‘药方’,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用他的神笔, 形象地开出了一副‘药方’:只有发动群众, 革命才能胜利, 中国才能得救。请大家打开课文《药》……”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 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直接点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的教学, 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师生之间不太熟悉, 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 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 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 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趣和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 通过几个细节, 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的。下面, 我们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温故的本身是对旧知识的巩固, 再与新课结合, 让知识得到加深与升华,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 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回忆什么是游记及它的分类入手, 思考曾经学过哪些游记体的文章, 与它的分类对号入座, 以此引出《雨中登泰山》这个题目, 此可谓“温故而知新”。在教《醉翁亭记》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回味《小石潭记》入手, 领悟古代游记的特点。在教《范进中举》时, 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引出课题。

五、导游式导入法

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 引出所教篇目。例如, 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 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 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于是“天山景物长卷”就被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可想而知, 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六、歌声导入法

《阿里山的姑娘》是学生最熟悉的台湾歌曲, 优美的旋律总会激起学生对阿里山的遐思与神往, 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出《阿里山纪行》, 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 唤起他们对宝岛台湾的热爱。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穿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 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 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 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 并请了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 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来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 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千古佳作, 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 产生了急于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八、悬念导入法

导出新课前, 先设计悬念, 吊起学生的胃口, 往往韵味无穷。学习《死海不死》, 我如此设计, 我问:“哪位同学不会游泳?”有的学生不知所然地迟疑着举起了手。我又问:“敢不敢下水?”学生摇头。于是, 我很轻松地告诉他们, 我可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那里, 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绝不会有危险。学生们忙问:“哪儿呀?”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死海”。然后, 我再问:“你们知道那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吗”在学生疑惑之际, 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这时, 他们已兴趣盎然, 答案找得既快又准。

此外, 还有解题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名言警句导入法等, 举不胜举。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篇13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 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本文就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关键词]:探究教学法、特征、目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特别注重创造和谐的环境,与发展和完善师生间的共同合作。更不能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热情满怀地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期盼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本文试从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一、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四﹚重视品味 文本语言;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六﹚扣紧文本教字词。

二、策略

首先,应重视“智力背景”。语文教师应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诸如:教室内外环境文化性布置,语文课外活动的社会化统筹安排,将社会性问题有选择、有计划地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合宜地进行某种“社会角色”的锻炼;多方面地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广泛联系„„

其次,告知学习课题。语文教学中的导言也象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虽然仅仅三言两语,“转轴拨弦三两声”,但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的导言: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大自然的讲话吗?你可知道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含情脉脉地向你倾吐着内心的秘密吗?你可知道这些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吗?那么,怎样才能听到听到大自然的讲话呢?这好象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劳动的人,才能找到谜底。现在就请大家认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吧。

这位老师的语言 具有探索性、情感性、思辨性,是设计得多么的精巧啊!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组织他们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好奇心是对不确定性和摸棱两可的情况的一种反应。”相比之下,学生更乐意讨论自己的问题,这是好奇心驱使的缘故。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1、明确教与学的基本内容,做到师生皆心中有底。

如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确定以下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诗人思念家乡故园之情,使我们更加 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家乡。

2、突出文本特点,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使教学环节能围绕文本集中展开。

如《乡愁》一诗中,“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3、教与学的思路清晰,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自己教学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三者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力争达到“三路合一”的最佳境界。

4、利用学习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提高学习效力。

例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几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几组抢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力,这一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1、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

2、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后,对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学生可能有三种认识:一是由于杨修 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在身边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将他杀掉;二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扬言曹操要退兵,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得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的接班人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对于以上三种认识,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种是正确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说出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3、要把握好文本理解的“度”。

根据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情感性较强的特点及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特征,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去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触摸语言,以感悟作为理解和探究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教学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程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程老师和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他又和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而忽略一般学生。他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老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对长妈妈怀有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的。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如《论读书》一文,论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和作用。《谈骨气》一文,论述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对课文标题进行研讨、评论,如《心声》、《孤独之旅》等。

4、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此法可针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

5、编写提纲或画结构图(示意图),如为《我的叔叔于勒》编写提纲,为 《故宫博物院》画结构示意图等。

6、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故乡》等课文。

7、联系全文理解关键语句。如杨绛的《老王》一课:“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外,对课文主旨句的理解,也必须用此法。

(四)注重品味文本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繁琐,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愁予的《雨说》一诗中“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等语句老师应引导学生做深入的领会。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1、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向内拓展文本的内涵。如教学《背影》一课时,针对课文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初中生难于深刻体会的特点,可利用老师、同龄人及学生自己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课文故事中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重点举行参考阅读、比较阅读或专题阅读。如指导学生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及《香菱学诗》之后,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下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情节。

3、拓展研究的设计要以向语文本身(听说读写)的拓展为核心,跨学科、搞活动等类拓展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

(六)扣紧文本教学字词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说:“以文释词,词不离句。”“从课文来,到 课文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凭借文质兼美的课文加速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典雅的书面词语。

例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1)“富贵不能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gài()《谈骨气》

(2)白杨树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仍然保持着jué()jiàng()tǐng()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区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 <2>青少年要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心中的烦恼。<3>霞光里的故园,在蓝天碧水的()下更加妩媚动人。

<4>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A、依托 排遣 映衬 征收 B、依赖 排放 陪衬 征收 C、依托 排放 陪衬 征集 D、依赖 排遣 映衬 征集

探究教学法已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渠道,研究探究教学法的策略也不止以上几种,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大胆创新,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发挥它巨大的潜能。从而再铸我们 语文教育教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行政部门绩效考核下一篇:识字教学反思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