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盲人”作文(精选15篇)
有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班的教室门口,一群学生有说有笑,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刚刚加餐用的白色塑料袋躺在地上,它躺了好久,没有一个人看见那个塑料袋。看到这一现象,我不禁叹息一声。
这个加餐袋躺在地上,那群学生真的没有看见吗?不是的。他们当然看到了,有的也许还会上去踩上一脚,可是他们却如一个个盲人一样,装作没有看见,谁也懒得弯腰把它捡起来。他们这样做,真不知道他们的公德心哪里去了,他们的素质哪里去了,他们的班级意识哪里去了。这些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都没有热爱班级的意识,那么祖国的未来会成什么样啊?现在的孩子,一个个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公主”、“小皇帝”,自私自利,才导致了没有一点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有了这样一幅画面。今天见到垃圾不捡,,明天他们见到危险会冲锋在前吗?真为祖国的未来担心啊!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孩子从小就要集体服务的有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见到垃圾弯弯腰,让人间多一份净土。保护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不要再做那些假盲人了!
当前,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写假现象成了语文界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造成写假成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方面来看, 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目前都存在造假现象, 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是一种误导;从语文教学来看, 从小学开始进行作文训练以来, 老师教给学生的多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如何结合政治突出主题、如何在结尾表决心, 而高考前夕的强化训练更强调“模式”与“样板”的作用;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功课负担重, 学生课外阅读量极小, 想象力贫乏, 早作文材料不足的情况下, 更靠胡乱编造拼凑。
然而, 弄虚作假终究是要露马脚的。文章不是无情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唯有真实的情感方能打动阅卷者。
真情出美文。看看由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荟萃而成的教材吧!“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不论是皱着眉头的作家还是含着微笑的作家, 无一不是带着强烈的感情从事创作的, “名家名篇”无一不是积于胸前的情的井喷。文学大师巴金的作品对于读者有提魂摄魄的力量, 有人认为他在写作上一定掌握某种诀窍。巴金回答说:“我是靠感情动笔的, 就这么一点。”文坛巨匠郭沫若“为情而造文”, 他说自己写《凤凰涅槃》时“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 连牙关都在打颤”。曹禺在谈到创作《日出》的情形时说:“在情绪的爆发当中, 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我绝望地嘶嘎着, 那时我愿意一切都毁灭了吧, 我如一只受伤的兽扑在地下, 啮着咸丝丝涩口的土壤。”当代作家谌容也说“······这次第, 舍去真情, 偏来作文言道, 造出一篇于国于民都善莫大焉的好文章来, 就算是此中老手, 也难免透出一“假”字。自欺欺人, 何苦来!”由此可见, 作文时注重感情色彩, 靠真情取悦于人, 应成为每位学生自觉追求的一个目标。
那么, 写文章时真情从何而来?真情的抒发应注意什么?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第一, 叙述议论溢真情
叙述不是凭空捏造, 议论不是空喊口号, 而是自己亲身经历, 是真情的自然倾泻, 所谓“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要知道, 阅卷者大多是感情比较丰富的教师, 凭真情去打动他们, 他们是会理解我们的, 有一篇中考作文《我的脚印》, 一位考生在写了自己成长经历的同时, 也写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帮助, 结尾写道:“如果说后来的我还算没有虚度的话, 那么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 是他在我刚刚起步时, 给我指明了方向, 正是他的教诲, 时时鼓舞着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使自己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这位考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理解老师、尊重老师,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用真情架起了一道沟通自己与阅卷教师心灵的对话的桥梁, 作为教师的多数阅卷者, 怎能不为他的真情所感动呢?
第二, 描写衬托露真情
在记叙文中, 描写、衬托的作用之一就是抒情。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 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流露了深远的秋思和孤独感。看看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 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在娓娓的叙述之中, 创造了无穷的诗意。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 秋的情调, 悲秋之感油然而生!
而叙述中恰当运用衬托, 又能使画面更加美丽, 情感更加突出。比如《风景谈》用景烘托情, 描写青年们在桃林的绿荫下休息的情景, 烘托了作者对这些青年的高尚情趣的赞美之情;描写北国清晨, 朝霞粉红, 喇叭嘹亮, 两个战士如雕一般站在自己岗位上的情景, 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
第三, 情理相通劳记心
这是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任何一篇作品, 都不可能不涉及某一方面的事理、物理和某种感情的表达。情感的抒发, 无论是借助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还是借助重复、烘托等修辞手段, 抑或借助想象、联系等思维方法, 但有一条要求———必须合乎事理, 顺乎情理。否则, 事理相悖, 情理不当, 均会成为文章的败笔, 给人缺乏真情实感、弄虚作假之嫌。有篇学生习作, 题目叫做《满腔热忱》, 文中写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售货员满腔热忱地对待顾客的故事。结尾写道:“我捧着饼干, 往家走去。眼前一片漆黑, 但是她那高大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眼前······”习作者这样写, 其主观愿望是想通过描写, 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以突出那位老售货员满腔热忱为顾客服务的好思想, 但未写好。毛病出现在哪里?出在了“眼前一片漆黑”这个描写句, 事理相悖:既然“眼前一片漆黑”, “她那高大的身影”就不可能“不时地出现在眼前”, 描写和内心感受自相矛盾, 因而大大消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 “传达感情是艺术的根本职责”, 艺术就是“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使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作文作为一种艺术, 当然不能例外。因此, 中学生作文必须十分注重真情实感, 只有如此, 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很紧张,因为我们是第一组,是西瓜同学强烈要求我们要第一组体验。游戏开始了,在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感觉世界一片漆黑,当时我心里在默念:不要紧张、不要紧张。
此刻,我们是盲人。我和西瓜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在教室中走来走去,我很怕撞到东西,还好到窗户那儿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东西,我大叫:“有东西,先停下来。”要不是我叫了一声停,我旁边的西瓜同学就要撞上去了。最后,我们回到了白板那里,可不幸的是,我和西瓜因为跑的太快了,所以都撞到墙上了,我的牙都被撞松了。
终于结束了,我想:盲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帮助他们,而不是嘲笑他们。
作者|汤乾伟
放学后,我和王旭泽早就迫不及待了,都想在学校就能体验盲人。她第一体验,我第二体验。在另一方体验的时候,由自己给对方说走路的方向,眼睛都用布子蒙上。
说好规定后,我们就开始了。先是王旭泽把眼睛蒙上。呵,这回还真像个盲人。我说着行走的.方向,看着她摸摸索索地向前走,还真想笑,但一想,待会我也是那样就闭上了嘴。
带着她绕了一圈也应该轮到我了,我也用布子把眼蒙上,哦,当盲人真不好,为什么睁眼闭眼全是一片黑暗,这可比我想象中的黑多了!我可真为那些盲人暗暗叫苦。“右转”,王旭泽发出了命令,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在体验盲人。跟着她上楼、下楼走了一圈,可苦了我了,我可什么也看不见呀,觉得我每一步都有可能踏空,尤其是上下楼时,很可能摔倒。可算转完了,我急忙解下布子。我以后再也不体验盲人了!
老师明确游戏规则后,我把眼睛蒙住,眼前顿时一片黑暗,心情也变得忐忑不安。
体验终于开始了,老师先让第一横排的同学体验,接下来就靠我们自己来分辨前面的同学是否完成任务。“怎么还没有轮到我?”我焦躁地想着,觉得身上一股热气向上涌,好像在催我似的,越来越烦躁不安。我真想一下扯下布条看个究竟,一下想到我只是“失明”一节课,和盲人一辈子生活在黑暗里相比,这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想到这里,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过了不知多长时间,前面的李奕倒水回来了。“轮到我了!”我既紧张又兴奋。我紧紧握住杯子,快步走上去,没想到一下子撞到了桌角上。哎!真是“出师不利”!我忍住疼痛,继续往前走,每走一步都很紧张,生怕再次走错了……终于,走到倒水的桌子旁边。
我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摸索着热水瓶,咦?怎么摸不到呢?真是急死人了!在我的努力下,热水瓶总算摸着了,我拎起水瓶,将瓶塞轻轻拔掉,把瓶口对准杯口,缓缓地倒着。我估计倒好水了,就将水瓶抖抖索索地放在了地上。忽然,我听见“嘭”地一声,接着又是“哗”地一声。我想,这一定是其他的“盲人”太急才不小心碰到桌子,把水弄翻的。我握住水杯,捂住杯口,手里像拿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一样,走一步就摸一下桌子。走到座位后,我如释重负,端起水杯,喝着自己当“盲人”得来的“劳动成果”,心里无比高兴。
娄烨无疑是六代的一分子。《苏州河》的迷离,《颐和园》的激烈,《春风沉醉的夜晚》的混乱,《浮城谜事》的癫狂,都是他独特的电影标签。在我心中,《推拿》依然是标准的以存在主义为内核思想的电影,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理解,他人即地狱的思想痕迹随处可见。经过岁月打磨,娄烨从那个主动的“六代”变成了被动的“六代”,从自己酝酿剧本变成挖掘好的小说来改编。当然,这并不影响娄烨的自我发挥,他用自己的方式给这部电影深深印上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近两年国际电影界反映残疾人群体的电影有几部非常出名,比如说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震惊四座的《聋哑部落》;同是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颇为青睐的《盲视》。追溯到更早,还有拉斯·冯·提尔的经典之作《黑暗中的舞者》。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使用了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残疾人的视点。譬如《聋哑部落》,全片无一句台词,只用手语表现聋哑人之间的交流(演员全为非职业,聋哑人),加之不亚于健全人社会的戏剧冲突和压抑气氛的表现,震撼人心程度可想而知。《盲视》则用超现实的镜头与现实拼接,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银幕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以此来展现女盲人的内心世界。《黑暗中的舞者》则用大量扛拍的晃动镜头、不同颜色的滤镜、时而歌唱以及女主角戴不戴眼镜来表现女主情感的变迁。这种方式,即把观众带入与残疾人相同的视角进行电影的表达,我称之为“浸入式”手法。
当然,电影是用来看的,不能只呈现音效。娄烨尽了最大可能弱化观众(健全人)与盲人之间的代沟,使每个人能够在观片时深深感受剧中人物的痛苦。比如说开头,由旁白引入,这个女声平淡无奇没有丝毫感情,仿佛就是单纯承担叙事任务的。但这个旁白与其他电影中的不同,它同时在提醒人们,这是一部有关盲人的电影,是为了这个群体而拍的,旁白更像是盲人影院里的剧情讲解员。还有一点,电影营造了看与被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人物在银幕上可以和观众以及其他人物进行交流,偶尔有些情况是人物打破了银幕的阻隔直接和观众对视,比如《筋疲力尽》里的米歇尔在开车过程中对着观众说话,比如《四百下》最后安托万在结束了长跑之后迷惘地看向镜头,和观众分享他年轻的困惑。但这部电影不同,所有的人没有视线的交流,他们出现在银幕上只能被观众注视,而没有能力与观众或其他人物交流。本片的高超之处在于,这个预期被完全打破,观众非但不能以健全人的高人一等自居,反而在剧情的逐渐深入中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还不如一个盲人。他们会发现这些早已被命运抛弃的人们在生活中迸发出顽强惊人的生命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活法。
剥去一切外壳,我们会发现盲人的生活可能比健全人简单许多,他们的世界不是“看脸的世界”,他们的爱情不需要外观。也许只是一丝气息,就能成为两个人相爱的理由。还记得小孔第一次出现在小马面前吗?小马正在接水,但听到了,不如说嗅到了“嫂子”小孔的气息,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动,去追寻“嫂子”的方向。他不知道小孔的长相,只知道她身上的气息使自己着迷,只知道他喜欢的人是“嫂子”。但这种无根基的爱情往往如丘比特盲着放箭的结果一般悲惨,小孔的未来属于王大夫,她没有理由背叛他。小马的未来注定是和小蛮一起,像所有前方没有灯光照亮的情侣一样,“喜欢故事”,但“反正故事都是假的”,他们会一起在城市荒僻的角落努力挣扎。都红的未来或许会是像女强人一般,成为自己的推拿店老板,或许会平淡地度过一生,这些都是变数,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她离开沙宗琪是因为小马离开了,她的生活没有了寄托。沙老板最终病发并以养病终老的根本原因,也是都红离开了沙宗琪。沙宗琪最终像《红楼梦》所说那样“树倒猢狲散”,成了一具留在那个时代的记忆空壳。它在岁月的流沙里具象成为了一种符号,拆散了一些人,也成全了一些人。这里的盲人们没有争斗,争斗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人,大家相互作用,维护着世纪末的短暂和平。它是这一群盲人最后的心灵栖息地,能够踏踏实实靠自己劳动挣钱过本分日子的最后一站。沙宗琪的消失意味着一切都土崩瓦解,人们越发物欲,可能连盲人也不会安守这样的准则,更不要说健全人的世界。
我想着重谈两场戏。一场是王大夫回家还债;另一场是从小马复明到复盲整个过程的戏份,其中包括都红的手受伤。
王大夫在还债路上心理有极微妙的变化。一开始拿出腰包绑在身上让人以为他要悉数替弟弟把债务还清,但在路上被出租车司机歧视,以及沥沥细雨让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如果还这样憋屈的活下去,受健全人压迫的状态永远不会结束。这压迫的来自他的弟弟、讨债人、他身边的健全人、甚至他的父母。在他刚进家门时,阴暗的色调,压抑的声音都让人有不好的预感,这一切随着他一巴掌打在弟弟脸上而结束。镜头语言的转换意味着王大夫压抑的生活就此结束,接下来他勇敢地以死相逼也让我们看透人间冷暖:在门外的弟弟无动于衷,屋内的父母夺刀极其虚假,丝毫不让人感觉像是救自己的孩子。债主最后的放弃倒不是说怕王大夫真的抹脖子,而是同情这个受着家人默默歧视的可怜盲人。整场戏十分流畅,加之旁白更凸显了戏剧张力。
再说小马复明那场戏。娄烨自己在采访中说小马是不是真的复明并不重要,这里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开悟的体验。我也感觉这一段更像是小马的一段梦。最终都红的手被挤成骨折,小马从床上惊醒,他去开灯,发现自己依然看不见。但都红的手确实受了伤,这也使得这一段更加扑朔迷离,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和前因后果。小马因想保护小蛮而挨打,之后产生自己复明的幻觉,我理解为:他想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继续待在这里,只会让小蛮受苦,自己也永没有出头之日,以盲人的能力无法保护小蛮。这是小马内心的世界:渴望睁开眼看一看早已和他互相抛弃的命运,又害怕看清现实后,与他想象相差甚远的残酷。他的开悟使得潜意识里都红放松了对事物的戒备,在停电的黑暗中,健全人反而没有盲人看得清楚,都红反而被健全人所伤。都红的美貌是她的负担,盲人是不需要外貌的,但由于她太美,反而会招致种种麻烦,比如沙老板虚荣的纠缠,比如随时都虎视眈眈的客人。随着小马的离去,都红也默默地离开了沙宗琪,这是无奈下的唯一选择。她与沙老板跳最后一支舞,互相看不见,被人群冲散,就这样转身离去,这是最好的告别。
娄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盲人世界,我们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看着盲人们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但银幕中的他们又有什么感想呢?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最私密的方面展现给我们看呢?这个命题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去了解盲人的生活,平等地看待身边的残疾人,感同身受地去帮助他们,理解一群早已对生活不报什么美好希望的人们如何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便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摘要:对于盲人来说,看得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见的东西才真的存在。
这项作业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心想:当一次“盲人”应该不难吧!我参加了班里的盲人画鼻子,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人头,有眼睛、有耳杂、有嘴巴,唯独没有鼻子,老师让我用红领巾蒙住眼睛,在原地转三圉,再到黑板上画鼻子。没想到我迈出的第一步就扑了个空,重重地摔了一跤。接着,我扶着墙慢慢地走,伸出手来摸一摸。嗯!大概走到了黑板前面,我左手扶着黑板,右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三角形,然后迅速地把红领巾摘下,啊!不会吧,鼻子飞出脸外了。我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回到了座位上。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盲人的艰苦。
第二天早晨,我想起了昨天的失败事,就决定再当一回盲人,我闭住眼睛走到卫生间洗头,我闭着眼,向前走去,眼前一片漆黑,好像失去了安全感,好不容易走到了卫生间,我低下了头,按下按键,一阵水冲来,头洗好了。结果睁开眼睛一看,居然把马桶当作洗脸台了,这样又闹了一个冷笑话。
我闭上了眼睛,随着感觉去写古诗《题西林壁》。好不容易写完了,我睁开眼睛一看,哦!天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西”字里多写了一横,“苏轼”两个字也写错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后面没了标点,最后一行的“此”字只写了一半,“山中”两个字却写在单独的一行,而且整首诗没有一个字正好写在一个格子里,所有的`字都东倒西歪。老师又叫我们睁开眼睛默写了一次。这一次,那些字是那样整洁漂亮,和上一次相比差别非常大。
体验二:闭着眼睛给客人倒水
这次由一位同学做给我们看。上来的是周雯清,老师用红领巾把她的眼睛蒙上了。她开始用手摸水杯和茶壶,这两样东西都离她很近,她却好久才摸到。她慢慢打开茶壶向杯子里倒水,开始是倒了一点就拿起来了,后面才意识到水太少了,就又放下杯子去加上,认为满了之后小心地走起来。一会儿她的肚子撞在凸出来的桌子上,一会儿脚也撞在桌腿上,好不容易才把水送到指定的同学面前。
体验三:闭着眼睛给红薯去皮
上场来演示的是韩齐泽。老师给他一个刨子和一个红薯。蒙上眼睛后他开始刨皮了,谁知他把刨子拿反了,不停的给红薯挠痒痒。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知道自己刨错了,才换了一面。他不停地刨,凹进去的地方一点都没刨到,凸出的地方皮没了,肉也一层一层被刨了。老师见他这么费力就拿下了红领巾。
一、清末,追源溯流,平等博爱之光开启盲人教育之先河
广州是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广州特殊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859年,据《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中记载“1859年(咸丰九年),太平天国干王王洪仁(此人乃广州花县人士)在《资政新篇》提出‘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特殊教育。”[1]565故此,王洪仁是中国最早明确提出兴办特殊教育的广州人,他的施政纲领开启了中国特殊教育的新纪元。
清朝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外国先进科技、思想传入中国的窗口之一,因此广州文化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影响,除了公立、私立学校成批涌现外,教会学校也相继出现。广州最早的近代学校大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多为美国人)创办的,比如,明心瞽目学校就是其中之一[2]35。《广州市志·教育志》中记载“广州市的盲人教育始于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广州博济医院女医师美国人赖马西收养了4名幼年盲女,送入该医院附属的读书。”女塾是广州市盲人教育的雏形,初露盲人教育的曙光。
“光绪十七年(1891)建立明心瞽目学校。”明心瞽目学校(1891—1951)是广州市盲人学校的前身,她的建立是广州盲人教育开创的里程碑,是广州和广东省最早的盲人学校,由广州博济医院女医师美国人赖马西创办。当时,赖马西医师看见广州失明的女孩子在街头卖唱行乞,想到美国的失明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于是决定帮助中国的失明人,她在美国呼吁并筹到了基金[3]506。在光绪十五年(1889),赖马西收养了4名幼年盲女,送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的女塾读书。赖马西不仅教她们读书识字,还教她们按摩治病和制作牙刷、扫帚的技术,使她们长大后能够自立。到1892年由于人数增加,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瞽目女塾。校址最初设在仁济街,招收对象主要是由各地教会保送的失明青少年。初办时只设小学,聘香港巴陵会育婴院一瞽女任教员,教授凸字、音乐、织造等课[4]62。由此可见,瞽目女塾为盲校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后来洵嘉里医士把所购的上芳村15亩地捐出,于光绪十七年(1891)将女塾迁址至上芳村,将女塾改为私立明心瞽目学校,设校董会,呈请广州市教育局立案[5]106。经多方捐助,校舍于1900年全部落成[6]452。
明心瞽目学校校址现今坐落在广州芳村花地街明心路,现存有明心书院一栋楼房(现为民办桃李小学及紧固厂),砖瓦结构,楼顶建女儿墙,装饰较为简洁。现仍保存完整。明心书院是广州市第一所盲人学艺的盲人院,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5。
广州市盲人学校活档案———邝梦翔老师。(邝梦翔是原市残联主席,曾在广州盲校任教,后调往市民政局、市残联工作)
采访原市残联主席邝梦翔。据他的口述档案中记载:“1952年,在我入读师范之前,由于视力不佳,便到明心学校学了一年的盲文后才进入师范读书。在记忆中,七八十年代,当时明心的大楼作了民政局属下的一个紧固件厂,是一间盲人工厂。明心的教学大楼成了盲人宿舍。教学大楼是砖木结构。当时正是中美恢复外关关系,美国人要来广州庆祝明心盲校开办100周年,学校将木板拆了,铺水泥,而外墙没有改变。我曾在此居住过。”由此可见,明心瞽目学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且当时校舍简陋,条件艰苦。
然而,明心瞽目学校的创办者———赖马西,虽为外国人,但她在特殊教育事业上所作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广州近代特殊教育的进程,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在中国尤其是广州的设立,功不可没。是她给广州盲人教育带来了曙光。由于当时社会在清朝的统治下,此类学校太少,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盲童更少。赖马西创办的教会学校———明心瞽目学校,开办以来是秉承了国外的教会文化,宣扬平等、博爱理念,体现了人性的光芒,使盲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改变了一些盲童的命运。故此,赖马西创立的明心瞽目学校对近代中国特殊教育的影响力委实不限于广州一隅,明心瞽目学校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学校制度和教学科目,这颠覆了中国古代近代对残疾人的错误观念,残疾人有机会与正常人一样接受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为近代特殊教育体制的建立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开广州近代特殊教育制度之先河,甚至是开中国特殊教育之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尤其是广州特殊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二、民国,百转千回,学校沧桑变迁在历史长河中静静流淌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教育总长由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他在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讲中提出,“普通教育之设施,一曰普通学校;二曰社会教育之含有普通性质者;三曰特殊教育,如盲哑废疾者之教育”[1]564。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规定,“对于身体上或精神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1]565。在民国时期,明心瞽目学校虽有所发展,但举步维艰。初办时,只招收女瞽童,后兼收男孩,使有些失明儿童有入学的机会,且能学到技术,深得社会称许。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28年赖马西因年迈回美国。民国18年(1929)该校校长由美国传教士嘉秉道女士担任。学生毕业后或当传道、教员,或凭手工谋生,均能自食其力[6]453。当年全国盲人学校总共才13所(公立5所,私立8所),明心瞽目学校为其中的佼佼者[8]256。
1938年,广州被日军侵占,广州沦陷。沦陷期间,学校仍由教会继续办学。抗战开始后,即民国二十七年(1938),明心学校增设初中[7]66。自开办至民国二十三年(1889至1934年)共有学生114人[9]21。建国前,全国盲聋哑学校大多数为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所办,盲校基本上属于收容救济性质[10]771。
采访退休教师梁洁珍。广州市盲人学校活档案———梁洁珍老师,(梁老师在明心学校读过3年幼师,1958年盲校开办,被调往盲校当教师),根据她的口述档案得知,明心学校解放前由美国教会资助,学生有些除了父母送去读书,有些是政府收养社会人士。据邝梦翔老师的口述档案中记载:“解放前的明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还是一间慈善机构。”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明心瞽目学校自民国至建国前历经38年风雨飘摇,起起伏伏中虽有所发展,但发展非常缓慢,学生接受教育的人数不多,而且学校由教会办学,学生多数信教,学生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教会的信仰上。事实上,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播的这些文化、教育等活动都从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自始都是政教分离,这使得他们在华的传教活动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他们的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较其他国家而言更为纯粹而执着。美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宣传西学,兴办新式教育,特别是对中国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三、建国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迎来新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明文规定把盲聋哑教育纳入整个教育系统。1951年10月,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各地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施以教育。”从此,盲聋哑等残疾人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0]772。
1951年10月,明心瞽目学校由广州市民政局接管,学校不再招生,在校的盲人属于教养性质,“广州市盲人教养院”变成了国家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取消了盲校名称[11]338。据邝梦翔的口述档案中记载:“解放初期,北京盲校和上海盲校都由教育部门接管,而此时的明心却是由民政部门接管,叫广州市盲人教养院。由于在明心读书的大部份是孤儿,读完书后仍留在学校,由政府养育,明心便由民政部门接管。”据梁洁珍老师口述:“1956年,教养院改办盲人福利工厂。”即现在广州市紧固厂,由广州市民政工业公司领导。
由于当时盲聋哑学校和残疾人收容救济单位在性质上混杂不清,1957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提出“在目前对现有学校进行整顿的同时,也应逐步地作适当的发展,特别是现在还没有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的省份,应及早筹备开办。”[10]773根据政务院的规定,195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广州市教育局为主,联合民政局、公安局筹办广州市盲童学校。广州市教育局根据广州市人民代表会议决议决定当年10月在大新路135号正式开办“广州市盲童学校”。由教育局干部筹办并当教导主任,实行全国统一的盲童学校学制和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4]90。大新路135号现为广州市教育建筑工程公司。
大新路135号。1964年8月,该校迁至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路同福里10号,后搬走。据海珠区党校年纪稍大的人介绍,旧址已全拆除,现在的楼房都是后来新建的。
同德里10号(现为海珠区委党校)。1966年8月再迁市郊沙河长湴乡上元岗。据轻工业学校的劳老师介绍:轻工业学校是在1980年从民政局手中买下,在1980年前是广州市盲童学校。文革停办,这里成了市职工幼儿园,后又空置许多年,再后来由市教育局接手负责管理。
由此可见,建国初由于国家重视,广州盲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1970年停办盲童学校[12]176,但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纳入普通教育体系之中,继续传承教育公平理念,特殊儿童与所有人一样拥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广州特殊教育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教会的收容救济性质变为民政局的教养福利性质,后由政府开办,广州盲校办学从私立到公立、无保障过渡到有保障。
四、复办至今,开拓前进,创新发展影响深远
1980年4月,教育部部长蒋南翔提出:“把盲聋哑教育纳入普及教育规划,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领导,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这个讲话由教育部办公厅发至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参照执行[10]774。广东省特殊教育经过整顿和恢复,进一步加强了领导与管理,又开始稳步发展。1982年9月省教育厅召开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1984年省教厅在小学教育处设专职干部抓特殊教育工作[12]177。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国的特殊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广州市政府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整顿和发展了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展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197。1985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中决定:“努力发展盲、聋、哑、残人等特殊教育,1990年以前,省办一所盲童学校,每个市(地)办一所聋哑学校。”1986年4月上旬,省教育厅在广州召开了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同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发展我省特殊教育的意见》。广东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关于发展我省特殊教育的意见》的发出,推动了全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到1987年底,广州市盲童学校已选定校址并拨出专款着手筹建,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突破。1987年12月10日,省政府批准成立“广东省残疾儿童教育基金会”,基金会接受国内友好团体、单位和个人捐赠,为加快发展广东省特殊教育事业筹集资金[12]178。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呼吁下,市教育局领导表态:盲校的新校址已选好。周文炽任复办后的广州市盲人学校第一任校长。1988年2月,在民政局召开的盲校建设筹备小组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教育局、民政局有关领导和残联筹备小组领导成员外,还邀请了香港施惠和先生(后任广州市盲人学校顾问)、陈梁悦明女士(现亚洲防盲基金会行政总裁,原香港盲人辅导会总干事)、梁民安博士(现香港心光盲人学校校长)。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特别是港澳同胞的关心支持下,198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290万元,在沙河天平架马蹄岗重建盲人学校,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1989年开学,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使学生达到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辅以职业技能教育。学生全部寄宿,免收学费,享受助学金待遇[13]256。
1989年学校复办落成典礼。复办以来,学校以“播洒光明,育盲成才”为办学宗旨,立足本校,以人为本,把“发展潜能、健全人格、补偿缺陷、回归主流”作为教育理念。学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盲童早期教育实验学校”、“多重残疾盲童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广东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
今天老师特意让我们亲自体验盲人的生活,同学们体验完都在嘻嘻的笑着,而我体验以后,却很同情盲人,他们在渴望每一天都能看到光明。我让爸爸用红领巾把我眼睛蒙上,然后我就摸着白白的墙,根据我的记忆来到了卫生间刷牙,我先拿起了喝水杯,我又拿起了茶杯,爸爸说错了,终于才拿到了刷牙杯。
我又去挤牙膏,我拿起牙刷刷牙,我刷牙的时候把牙膏沾了我一脸。我又走到了卧室不小心被床角碰着了腿,感觉很痛,但是我并没有放弃继续走了下去。一步一步地从爸爸妈妈的卧室走到厨房,再到客厅,终于艰难的走完了全家。
规则是一共有5个障碍物可以用 跳、跨、绕、3种方法,碰到2次就输了!男生6人,女生10人,女生给2人加到男生队伍去,老师打量着女生们,说“那就两个姓董的吧!”话音刚落我和柏络就说“为什么是我们俩,我的命好苦啊!”
开始了。女生第一位王心琪领头,戴上眼罩,柏络一直不停地喊着“快碰呀!”指引者季思铜来帮助她,季思铜说:“前面有障碍物小心点!绕过去!”女生们一次一次喊叫着,林可心都不停的做着手势,可是她做的再标准,王心琪还是看不见!下一位是季思铜表演,指引者顺利帮她通了关,这下她大名鼎鼎啦!女生都喜出望外。男生都叫着:“女生必败,女生必败!”下一位林可心都通过了关,女生都松了一口气。虽然第一位败了,让女生垂头丧气,但是后两位赢了,给她们一些安慰。
男生开始了!第一位领头通关者,跟她们一样败了,不过下两位也都通关了,她们女生气得满头大汗,以2:2打成平局,最后剩下2局。我和柏络也没为男生队争到荣誉,就这样输了。
“盲人摸象”是一个流传广泛的佛经故事。千百年来,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因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而落下了笑柄。但换个角度思考,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大象就好像是真理,盲人摸象的过程就像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即使我们“触摸”到了真理,也并不意味着发现了全部的真理。那几个摸象的盲人虽没有触摸到大象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地摸到了大象真实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底,那几个盲人之所以闹笑话,是因为他们没有交流。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交流与合作对于人们来讲,成为一种生存所必须的技能。教师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个体,其职业价值就在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时至今日,许多老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仍旧缺少业务交流。
所谓同伴主题研讨,就是指特定学习群体,在组织者引导下,结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依据自身已有经验而开展的个人反思、相互交流与集体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同伴主题研讨以同伴互为学习资源为基本理论,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研究载体,以个人反思、同伴平等交流为研究手段,以解决问题或形成共识为研究的预期目标。
同伴研讨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教师的成长,要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经验,能否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有益资源?这是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
对于教师个体来讲,由于受专业知识、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教学经验就如同故事中那几个盲人一样,难免有局限性。加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从而带动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
同伴研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同伴研讨最基本的理念是把每一位教师及他们的专业经历都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必须承认,每一位老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如盲人摸到的大象的局部一样,虽是局部,但却是真理的局部。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同伴研讨的任务是整合教师智慧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研讨与专业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反思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直接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效率低下。教师要迅速成长,只靠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说到学习经验,或许我们会想起那些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名师,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的。那怎么办?别忘了,我们处身的环境,周围都是有各种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学习资源!
同伴研讨的目的就是整合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智慧,并使之成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理论。
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教师群体性发展
教师群体性专业水平可以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群体中,不乏精通专业的个体,有的甚至是一方名师,他们是学校的名片。但教师个体的成长不能替代教师的群体性成长,怎样把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转化为群体性经验,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任务。
同伴研讨可以将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广与应用,其受益者,不仅仅是教师个体,还有教师群体,更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追求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是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
同伴主题研讨的操作与策略
同伴研讨的形式多样,教师间的谈话、教研组内的交流、观课、议课、学校组织的专题研讨……都可以纳入同伴研讨的范围。但这些研究形式,往往因为组织形式涣散,没有明确的主题等原因,收效甚微。
为确保同伴主题研讨的有效开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
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确定研讨主题
我们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视之为宝贵的资源,但经验往往作为记忆深埋在脑海中。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的再现需要外界刺激,因此,要找寻散落在教师脑海中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必须要有一定情境的外界刺激。开展主题研讨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方法。每次活动,可以先设定好研究的主题,以主题为情境,展开真实、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总结、升华经验。
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在设定研讨主题时,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设定主题前最好先展开调研,充分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教师的需求,这样设定的主题才能吸引教师,引起他们的兴趣。
创设民主、平等与真诚的交流环境
挖掘、整理教师已有的专业经验,是同伴主题研讨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活动质量,直接决定了研讨活动的成与败。
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针对已设定的研讨主题,组织者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展开深层次的个人体验与反思,并将个人体验与反思的成果整理、记录,以便交流。
对于教师体验与反思的成果,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积极补充,使小组成员的个体智慧整合为小组集体智慧。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一点意见上的分歧,进而发生争论,这都是正常的情况。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一位研讨伙伴的成果的意识,抱着虚心学习的心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有新的收获。
小组内形成统一见解后,要进行组际间的交流与展示。展示活动的形式要有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活动中来,注重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形式,二者的创新可带给教师更深刻的感知。
研讨成果的整理与利用
组际间的交流成果就是研讨活动的成果,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及时将这些成果收集整理,形成文本,进一步发挥“专业引领”的功效,使活动成果具有普遍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研讨活动的成果一经形成,就成为指导教师开展下一轮研究的理论。教师要自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施行与验证,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同伴主题研讨的作用。
后续活动的跟进与教师持续发展
你曾想过双目失明的人会有多痛苦吗?今天,我蒙上眼睛,想体会盲人看不见一切事物的痛苦。
我刚蒙上眼睛,妈妈就下班回来了。妈妈敲了敲门:“小唱!开门!“我回答:“哦!”我趴在地上,一边摸,一边慢慢地爬。好不容易才爬到门边,我又在门上乱摸,过了好一会儿,才摸到门把手,我便打开了门。我心想:闭着眼睛写字又会怎样呢?我在书包里翻了好半天,才摸出了纸,我又用手去文具盒里找笔,挖出一只中华铅笔。我在纸上认真的,一笔一画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写完了,我解下蒙在眼睛上的那块布,看看我写名字。可纸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看铅笔,原来是一支断了头的铅笔。我又蒙上眼睛,想去上个厕所。我走到客厅时,不小心撞倒了靠墙的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洒了一地,妈妈听到声音,连忙跑了过来,我一脚踩在香蕉皮上,身子往后一仰,没想到一头栽倒在垃圾上,妈妈连忙扶我起来。
这一次,我可是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盲人内心的痛苦。那些捐赠器官的人是多么伟大!他们十分善良,具有奉献精神!我死后,我也要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让他们看见光明!
一天,小米要和好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他戴上红领巾,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小米刚走到楼下,看见一位阿姨,只见她戴着一副墨镜,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手杖,正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小米心想:阿姨眼睛看不见,行动起来多困难啊!我一定要帮助她。小米连忙跑到阿姨身边,轻声地说:“阿姨,您要去哪儿?我扶您去吧!”阿姨连声道谢。小米扶着阿姨找了很久,才把她送到目的地。阿姨对小米说:“今天多亏你帮忙,你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啊!”小米说:“这是‘红领巾’应该做的。”
小米虽然没看电影,但他心里仍然很快乐。
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 约有500万盲人, 占全世界盲人口的18%, 由于他们看不见, 行动很不方便, 出行时会遇到诸多问题[1]。现在市场上盲人所使用的拐杖大多结构简单而功能单一, 使用方便但辅助效果不很明显, 事实上, 盲人朋友使用时会碰到诸多问题, 比如路况不好, 前方有悬挂的障碍物, 普通的拐杖无法准确的探明;出行时当前天气的变化无法知晓;迷路时方向无法定位, 亲属不容易寻找等。本设计是一种能够让盲人对前方障碍物实时探知报警的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 特别突出的是该拐杖具有语音控制接打电话功能, 使盲人随时可以很方便的和家人、朋友沟通, 而且还具有将短信内容用语音的方式播报出来的功能使盲人随时知道自己当前的位置、时间、天气信息等语音提醒, 结合先进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附近餐厅、卫生间、超市等场所的提醒。
2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的设计方案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主要利用单片机技术, 设计研发一款能G P S自动定位与超声波测障等多功能的智能收缩拐杖。拐杖杆上部分和手把为中空, 内部设计有以单片机为主控器件的G P S模块、超声波测障模块和语言提示模块电路, 拐杖的头部有警示灯和扬声器。通过操作拐杖头上相应的按钮, 可以对当前拐杖所处地理坐标位置进行语音读出;当遇到前方1m内的障碍物时, 其内部蜂鸣器自动报警;过马路时或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手动按动对应按钮进行灯光闪烁和声音警示报警。当来电话时盲人可语音控制接电话并可语音打出指定电话, 通过语音合成模块可实现语音读短信、语音播报天气等。
(1) 超声波模块:
H C-SR 04超声波测距模块可提供2CM -400CM的非接触式距离感测功能, 测距精度可达3M M ;模块包括超声波发射器、接收器与控制电路[2]。
(2) 语音合成模块:
由于智能拐杖适用于盲人, 需利用语音提示来进行信息的输出。模块由SX 6288A、SPI F L ASH 、音频功放芯片三部分组成。SX 6288A模块可直接驱动0.5W8R或者3W 4R的喇叭, 自带了D类放大电路由于大部分品牌的SPI F L ASH的供电电压不超过4V , 本系统特别增加稳压电路, 可使得模块供电范围在3.3V -5.0V , 更适合不同的应用[3]。在无多个电源时也可共用一个电源, 但要保证电源的功率足够大, 在模块电源处增加滤波电容, 减轻纹波, 不能影响SX 6288A和F L ASH的正常工作。
最终方案是做出一个以普通盲人拐杖为基础, 加上测障避障装置, 手机通讯装置, G P S定位装置, 语音识别及语音播报装置。通过上述一系列装置制成的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 对于盲人的出行安全有极大的保障, 让盲人的出行不再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的方案框图如图1所示,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的设计实物图如图2所示, 使用者语音控制定位信息如图3所示, 该信息会自动通过语音播报方式播出。
3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的设计原理
3.1 超声波报警部分
超声波模块原理图如4所示, 他的基本工作原理:采用IO口T R IG触发测距, 给至少10U S的高电平信号;模块自动发送8个40K H z的方波, 自动检测是否有信号返回;有信号返回, 通过IO口E CH 0输出一个高电平, 高电平持续的时间就是超声波;从发射到返回的时间。测试距离= (高电平时间*声速 (340M /S) ) /2。从而通过主控部分CP U计算出盲人与前方障碍物的距离, 障碍物与盲人距离达到一定值时就通过单片机发出报警信号。
3.2 语音接打电话部分
当SIM通信接收到来电时, 盲人可以说出“接电话”然后语音芯片分析盲人说出的内容后, 单片机把接电话的信号送给SIM 300使之接起电话。
语音识别的操作顺序是:通用初始化→语音识别用初始化→写入识别列表→开始识别, 并准备好中断响应函数, 打开中断允许位。
3.3 GPS定位部分
G P 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 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 确定待测点的位置[4]。假设t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G P S接收机, 可以测定G PS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 t, 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程式:
上述四个方程式中待测点坐标x、y 、z和V to为未知参数, 其中di= c△ ti (i= 1、2、3、4) 。
di (i= 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 ti (i= 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的信号
到达接收机所经历的时间, c为G P S信号的传播速度 (即光速) 。
四个方程式中各个参数意义如下:
x、y、z为待测点坐标的空间直角坐标,
xi、y i、z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在t时刻的空间直角坐标, 可由卫星导航电文求得。
V t 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的卫星钟的钟差, 由卫星星历提供, V to为接收机的钟差。
由以上四个方程即可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x、y 、z和接收机的钟差V to。
事实上, 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 这时, 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 每组4颗, 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 从而提高精度。
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卫星时钟存在误差, 大气对流层、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 以及人为的SA保护政策, 使得民用G 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5]。为提高定位精度, 普遍采用差分G PS (DG PS) 技术, 建立基准站 (差分台) 进行G P S观测, 利用已知的基准站精确坐标, 与观测值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一修正数, 并对外发布。接收机收到该修正数后, 与自身的观测值进行比较, 消去大部分误差, 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实验表明, 利用差分G PS, 定位精度可提高到5米。
3.4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的软件程序: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的软件分为系统启动、参数设置、超声波测距、接打电话等子程序。本系统软件编写采用性能可靠C语言编写, 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4 本设计特点
(1) 拐杖分为三节并可伸缩, 适合大部分人的身高, 并且体积较小, 重量轻, 便于收缩携带。
(2) 电子系统设备包括:电源电路、G PS定位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超声波发射接收、语音识别系统、语音合成输出系统、SIM 300、蜂鸣器。整个电子系统通过单片机进行实时的信息处理。
(3) 用G P S芯片查询地图位置, 输送地名文本信息, 通过合成语音输出可以使盲人随时知道当前所处的位置, 辅助盲人定位找路。
(4) 利用超声波测障功能, 通过蜂鸣器报警可以辅助盲人准确探知前方0~3m内的障碍物。
(5) 通过SIM 300、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了语音接打电话、语音读短信、语音播报的功能。
(6) 系统的正常工作温度为-22℃~+55℃;系统的工作电压4V ~6V ;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22.184M H Z; G P S指标工作频段:SIM 300具有三个频段:E G SM 900、DCS1800、PCS1900。频段频率可由AT指令设置, 默认频段是E G SM 900和DCS1800。发射功耗:在频率E G SM 900 CL ASS 4下为2W ;频率DCS1800和PCS1900 CL ASS 1下为1W ;G PR S连接G: PR S多时隙10级;P R S移动电台B级。
5 结束语
目前尚未发现市场上有如此功能强大的智能盲人拐杖, 本作品属于电子设备高端产品, 技术新颖, 功能多样化、市场针对性强, 制造简单, 具有传统单一功能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本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利用电子技术设计研发这一款能G PS自动定位、超声波测障、语音合成识别等多功能的智能拐杖。近几年来, 我国导盲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南、华北、华东地区, 产业发展基本平稳, 从业人员波动幅度较小, 企业固定资产有向上发展又回落的趋势。需要市场注入新活力和新生力量, 新型实用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集合了拐杖和导盲仪的双重功能, 结构简单、重量轻、功能全、操作简单、可靠实用、成本较低, 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和功能需求, 可以给数百万盲人生活提供方便, 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晋西.便携式导航仪[P].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970303, 2007
[2]刘国传.智能盲人超声拐杖的研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 (25) :78-81
[3]SX6288A中文语音合成模块使用说明书[z].深圳市海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0.
[4]李明峰.GPS定位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假盲人”作文】推荐阅读:
体验盲人生活500字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09-08
盲人节致辞10-19
当一次盲人11-14
国际盲人节活动策划05-30
如果我是一个盲人07-11
盲人方阵[培养团队精神]07-19
盲人免费培训班总结11-19
国际盲人节的活动总结10-27
《盲人摸象》音乐课说课稿11-06
署假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