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共6篇)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篇1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前面我们花两节课,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和风。那么你们还能回忆起什么是热力环流吗? 生答…….,很好!

(板图):我们假设,近地面A地受热B地遇冷,两地空气首先该怎么运动?(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地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A地形成低压,B地形成高压,A地上空形成高压,B地上空形成低压。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产生气压差异,空气就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热力环流。这里水平方向上的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便产生了风。

那你们还记得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关系吗?高空风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

(高空风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近地面风呢?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是斜交的。这里的热力环流和风都只是大气的局地性运动,小打小闹的,大气还有大规模的全球化的运动,现在全球化很时髦,我们今天也来时髦一回。请翻到课本37页,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首先,请思考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并且还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过渡:那全球性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做一些假设,假设 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也就是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因此引起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请结合热力环流思考,此时的全球性大气运动情况怎样?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分析:(PPT)赤道地区受热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极地地区受热少,大气冷却收缩下沉,于是在赤道的高空形成高气压,而极地的高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指向极地上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赤道地区的近地面因大气的上升并流出而形成低压,极地的近地面则形成高压,于是大气就从极地近地面又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形成了单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可是,现实不同于理想,实际上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在自转,大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就马上干活,使大气发生偏转,因此就形成了三圈环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三圈环流。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三圈环流的相关内容,重点读图2.14。

(生看书,师画板图北半球,画大些)

PPT 好了,请看PPT。我们仍然假设 地表均匀、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于是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板图讲解)同样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降低,形成………低压,由于它在赤道地区呈带状分布,所以称为赤道低气压带;而极地地区大气因冷却而收缩下沉,致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因位于极地地区,而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而赤道的高空,因上升气流堆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极地上空因气流下沉,密度减小,形成的是……低压,于是在赤道与极地的高空就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那么这一支北上的气流能顺利的一直北上吗?…….不能,一旦形成风就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板图极地与赤道高空等压线)背风而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逐步偏转为…..西南风。而课前我们回忆了高空风的情况,高空风是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的?

平行

在高空 风最终会和等压线平行,于是西南风最终在北纬30°上空偏转为了西风

(副板书:在黑板旁画出高空风与等压线的平行),这样以来,空气就在北纬30°上空自西向东地流动,不能再北上了,而赤道上空却有源源不断的大气蜂拥而来,气流就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堆积太多、太重,受不了啊,就产生了下沉气流,可是入地无门,就在北纬30°的近地面堆积,使得近地面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形成高气压,因为它在热带旁边,所以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此地气压升高了,空气就会受力向南北两侧流出,于是一部分空气就感恩式的回老家去补充赤道近地面的大气流失,这就完成了赤道与副热带地区的空气环流,形成低纬环流。

中高纬环流: 而另一部分大气还想北上去极地,来到北纬60°附近,就不能顺利北上了,为什么呢?

因为极地近地面是高压,空气会向外扩散,也就是向南运动。极地向南流的冷空气就和副热带北上的暖空气在北纬60°附近相遇,由于这两支冷、暖空气的性质不同,水火不容,二者相遇后就形成一个交界面,称为极锋。这涉及到后面的锋面知识,此时我们只考虑,冷空气冷而重在下方,暖空气暖而轻在上方,暖气流就会沿极锋这个面向上爬升,使北纬60°近地面的空气因上升而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因为它位于极地旁边,所以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而空气上升到高空后,高空密度增大,气压就升高,形成一个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向北的气流就在极地地区下沉,完成了副极地与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高纬环流。

向南的气流在北纬30°附近地区下沉,完成了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中纬环流。于是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形成了,并且在近地面还形成了四个气压带。【(PPT)我们再来观察一遍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理一理思路(播放PPT动画)】 提问: 1 现在请思考,这四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PPT填空),…所以,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请再思考:这四个气压带哪些容易降水,哪些较干燥?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上升气流,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而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温是升高的,不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少。刚才分析的是北半球的情况。

过渡:请看课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也是同样道理,只是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同样形成高、中、低纬三圈环流,和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成因和对降水的影响都一样。

(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请观察,其分布特点:七个气压带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的,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我们再来总结归纳一下,(PPT)全球的七个气压带。

过渡:这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就会形成风。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全球的风带,以北半球为例,A、首先看低纬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赤道,风向右偏,形成什么风? 现在呢,请拿出你们的右手,我们使用“左右手法则”来确定风向,为东北风,由于这支风风向稳定,讲信用,我们称为东北信风,信风由较高纬地区吹向较低纬,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因此信风干燥,它影响形成的气候也干燥。

B 再看中纬地区: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风带该是什么风? 西南风,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我们称为盛行西风。盛行西风并不是西风哦,它应该干燥还是湿润?

盛行西风湿润,它是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气温降低,容易形成降水,较湿润。

C最后来看,高纬地区: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这支风由高纬地区吹来,寒冷而且干燥。

这是北半球的风带情况,南半球的情况同理,但是注意风是向左偏转,南半球就用左手来定方向。(PPT 从低纬、中纬、高纬进行展示,利用左手法则)好了,请看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6个风带,这6个风带也是南北对称分布的。(这北半球的风就像汉字笔画的一撇“ /”,南半球的风就像一捺“”)接下来,我们再来总结比较这六个风带的情况(PPT展示)

(PPT)于是三圈环流,就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这幅图你们一定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它掌握好。

在分析三圈环流的时候,我们是假设地表均匀,且太阳始终直射赤道,而由于地球在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南北回归运动,这就会影响全球的热量分配,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北的平衡位置,而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到最北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端、在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移动到最南端。所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相一致,具体体现就是: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36—02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是高中地理内容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本节内容,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步曲”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第一步: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

在这种假设下,就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大气运动模式(以北半球为例):

即出现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大气由赤道流向极地的环流系统(当然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有两个假设条件)。

第二步:承认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但仍假设地表均匀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如图2所示三圈环流模式:

(一)低纬环流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就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行了。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从而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低纬环流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

(二)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从低纬度流来的较暖的西风与从高纬度流来的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到冷而沉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向北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样,在南半球也存在低、中、高纬度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四高三低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又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具体而言,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所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上述“三圈环流”的模式在地球表面是不完全存在的,因为仍有一个假设(在地表均匀的条件下出现的理想模式)。

第三,承认地球自转,承认地表不均匀(但仍只考虑海陆的分布,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等因素)

我们继续分析:由于有海陆的分布,而海陆的热力性质有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面。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呈块状。北半球夏季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低亚(又称即度低压)最为突出,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这是因为北半球夏季时,大陆增温比海洋快,故而形成一个个热低压。相反,北半球冬季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这是因为北半球冬季时,大陆降温比海洋快,故而形成一个个冷高压。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30°N以南地区的气压带基本上呈现带状分布,没有被怎么切割。

由于地球表面有海陆分布,就有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进而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如图3、图4所示。

因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亚位居两者之间,因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季节变化就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其他地区如美洲、大洋洲等也有季风,但都不及东亚突出,这里不再赘述。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即西北季风,其方向为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之力的合力方向),此时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西北部的偏南风(东南季风),此时高温、湿润多雨。

同理,南亚的冬季风,为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季风(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又因为夏季随太阳直射点的转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转化成了西南季风)。

当然,前述的全球大气运动模式仍没有考虑到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全球大气运动模式更为复杂。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篇4

利用1966~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丰要旱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牛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凶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作 者:郭冬艳 辛吉武 吴胜安 姜涛 杨昌贤 陈红 Guo Dongyan Xin Jiwu Wu Shengan Jiang Tao Yang Changxian Chen Hong 作者单位:郭冬艳,Guo Dongyan(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口570203)

辛吉武,吴胜安,杨昌贤,陈红,Xin Jiwu,Wu Shengan,Yang Changxian,Chen Hong(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口,570203)

姜涛,Jiang Tao(92830部队气象台,海口,571122)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篇5

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展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 分别与两个陆面模式--NCAR通用陆面模式CLM和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SSiB进行耦合.在比较了两个陆面过程模式, 指出CLM改进方面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两个陆气耦合模式所模拟的陆气通量交换结果, 指出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SAMIL-R42L26与CLM耦合)对表面感热、温度、降水率、潜热通量和海平面气压场的模拟能力大大提高, 尤其对于夏季表面感热通量场, 使亚洲北部和东南部、格陵兰岛以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数值从100 W/m2 降低到接近60 W/m2, 与NCEP再分析资料一致.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模拟陆地表面能量收支趋于平衡, 为下一步发展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保障.采用CLM陆面模式, SAMIL-R42L26能较好地模拟亚洲季风区地表感热和潜热的季节演变趋势, 而采用SSiB陆面模式的结果, 则存在较大误差.文中的结果表明, 不同的陆面模式所模拟的`大气下垫面(包括洋面)通量发生的变化, 通过陆气耦合过程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局地性的, 而且是全球范围的.

作 者:包庆 刘屹岷 周天军 王在志 吴国雄 王鹏飞 BAO Qing LIU Yi-Min ZHOU Tian-Jun WANG Zai-Zhi WU Guo-Xiong WANG Peng-Fei  作者单位:包庆,BAO Qi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刘屹岷,周天军,王在志,吴国雄,王鹏飞,LIU Yi-Min,ZHOU Tian-Jun,WANG Zai-Zhi,WU Guo-Xiong,WANG Peng-Fe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大气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0(6) 分类号:P435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模式   陆气通量  

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 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下一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初二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