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课程纲要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音乐课程纲要(共6篇)

五年级音乐课程纲要 篇1

学校名称 实验小学

课程名称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五年级下册 设计教师 连小红

日 期 2010年2月10日 适用年级 五年级 总 课 时 24课时 课程类型 选修课

一、指导思想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演唱时基本上能不喊唱,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而且基本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演唱时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喜欢,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学不好。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

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

材内容有:分为十二课,包括演唱、听赏、演奏、听赏与跟唱活动等内容。

四、课程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课程实施

1、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开不生活的。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音乐教师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音乐课堂也是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堂离不开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审美情感经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生活中进行教学,做到“活教书、教活书、教书活”,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改变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让学生关注和热爱音乐生活。第二、音乐教学贴近生活。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科学的客观世界。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2、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第二、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去欣赏学生,指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第三、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不同于生活共同体,它的形成“超越了课堂同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原理相通的共同体”,同时它由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音乐教师指导学生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4、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六、课程内容

课文 第一课《春光好》

学习内容

演唱《小鸟,小鸟》 唱一唱《春风与布谷鸟。听赏《新疆之春》

第二课《校园里》

演唱《在我和你之间》 活动《我们学校亚克西》 听赏与跟唱《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第三课《鄂豫皖小曲》 听赏《湖北小调》 听赏与读谱《凤阳花

鼓》演唱《编花篮》演唱与活动《手拿碟儿敲起来》

课时安排

第四课《沙漠之旅》 演唱《我跟阿爹拉骆驼》 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唱一唱《美丽的黄昏》 第五课《彼得与狼》 第六课《众人合伙力量强》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演唱《一根竹竿容易弯》 活动《给下载的音乐存档》 听赏与跟唱《团结就是力量》 2 第七课《童年时光》 演唱《红蜻蜓》 听赏与跟唱《观庙会》 听赏与跟唱《五颜六色的童年》 活动《即兴接唱》 第八课《灿烂的阳光》 演唱《七色光之歌》 唱一唱《太阳出来

了》 听赏《峨眉山金顶日出》活动《拉歌调》

第九课《天山风情》

听赏与活动《玛依拉》 听赏《掀起你的盖头来》 演唱《一杯酒》 读谱与演奏《依拉拉》演奏《颂祖国》 器乐:吹竖笛

第十课《音乐家莫扎特》 演唱《渴望春天》 听赏《法国民谣变奏

曲》 听赏《土耳其进行曲》活动《模仿与创作》 音乐家故事《风雪中来,风雪中去》

第十一课《夏日情怀》 演唱《夏令营》 听赏《快乐的萨丽哈》 听

赏与跟唱《和风》 演奏《进行曲》

第十二课《音乐七巧板》 综合活动《音乐七巧板》

七、课程评价

(一)评价氛围民主化,注重和谐性

重建一种民主的评价文化。评价不应是惟考试论的、标准化的、惟一的,而应该是个性思考的、开放的,是一种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去评价每一个孩子。要善于发现、分析和总结孩子的点点滴滴,一切为孩子的快乐成长而努力。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式的评价,能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

动中,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互动性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时间灵活化,注重成效性

评价还是一种潜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的给予评价。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即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常常是“盖棺论定”、“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助长其学习上的依赖性。而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八、所需条件

五年级音乐课程纲要 篇2

新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课与以往的《音乐欣赏》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单纯地讲解、欣赏单个作品, 而是融合了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的知识, 从历史发展上入手, 在介绍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的同时, 巧妙地融入音乐史的内容, 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详尽了解作品所在国家、所处时代的不同人文背景、历史形态等, 力求让学生把初步的感性认识和进一步的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更好的整合音乐欣赏与音乐史的知识, 拓宽视野, 站在一定高度上去理解作品, 并在今后学习中融会贯通, 自发地探索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体裁等特点以及中外音乐发展的规律, 并对于各时代、各国的重要音乐文化现象、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 做出客观公正的解释和评价。通过学习, 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文化品味, 加深对各国音乐文化内涵的了解。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课程的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理念

这是一门新型课程, 教师必须在传统《音乐欣赏》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更新, 整合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的知识, 融会贯通, 使本课程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以经典作品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人文素养。

音乐欣赏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 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 凝聚浓厚人文精神, 闪烁人类的智慧。通过音乐的各种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人文内涵, 来打动人的心灵, 表达人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从而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2、突出思想性以养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本课程注重内容的思想性, 所选的曲目均为精挑细选、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名曲、名歌、名剧, 充分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 通过艺术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性,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 从而协助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以经典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

在教学中力求做到经典性, 将各个时代, 各个流派中最有代表性, 最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让它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养分, 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文化品味, 提高音乐鉴赏力。

4、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思维与审美情趣。

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 通过欣赏课与音乐史、曲式学知识的融合, 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 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音乐史的发展为主线, 以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为辅线, 融合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的知识, 面广、综合性强, 形成纵横交错的多元坐标, 全面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能力。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运用最新的教学软件, 也可通过一些绘画或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 通过运动着的视觉图像来帮助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情感运动过程, 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全心投入在学习中, 真正有所学, 有所思, 有所用, 也为今后走上艺术教育道路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标准

中国音乐史及音乐欣赏部分:古代音乐 (各朝代的音乐发展状况,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近现代和当代的音乐发展状况、代表人物 (民歌、学堂乐歌李叔同等人、阿炳、萧友梅、黄自、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丁善德、施光南、福建本土的郭祖荣等) 及代表作。

欧洲音乐史及音乐欣赏部分:远古音乐的音乐发展状况,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近现代和当代各阶段的音乐发展状况、代表人物 (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斯特劳斯、斯美塔纳、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拉威尔、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科普兰) 及代表作品。

四、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选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部分。

1、教学建议

本课程是在教改中整合出的新型课程, 它融合了音乐欣赏、音乐史的内容, 是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 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渗透,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深刻理解教材的同时, 还要很好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用各种专业的教学软件, 把多种多媒体手段融入教学, 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而且还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量, 充分运用课外资源, 课内外相结合。

2、评价建议

(1)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 摒弃以前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单一方式, 采用书面考试、听辨、写论文和体会、演讲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2) 对教师的评价:如何检验教学成果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看是否执行了课程标准, 当然在具体教学方式及选用哪些曲目、作曲家的方面可自行安排。二是看教师是否充分运用了多种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但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 只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 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三是看学生对课程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

3、在教材选定方面, 以教育部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为主, 以传统音乐欣赏的教材、中外音乐史等教材为辅,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品位。

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 、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用书、参考资料、教学辅助软件、视频、音频资料, 不断积累、筛选各种相关资料, 为教学提供多种选择, 以多种形式拓宽学生视野。

(2) 、学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图书馆、资料室的文艺书籍、画册、音像资料、杂志报刊等, 便利师生的借阅: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校园网络, 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3) 、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各种艺术人才建立广泛联系, 采用讲座、开课、展演等方式来参与欣赏课的教学;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看各类演出, 使课内外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接触具有乡土特色的各种音乐形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把音乐欣赏内容与音乐史知识相结合来上音乐欣赏课是很好的尝试, 比起传统课注重讲解作品内容、曲式结构、题材、体裁等, 新的课程更注重在时代背景、历史场景下来欣赏作品,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更理性、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对于传统音乐史课程来说, 与欣赏课的结合也能使原先较为枯燥单调的史论课程显得生动起来, 学生的感受更为感性、对各时代音乐的发展、各国的重要音乐文化现象、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更容易理解。当然, 平时在日常教学上教师要多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要生动、富有感染力地讲解, 把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业余时间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 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还应关注学科发展, 注意知识更新, 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史学研究成果;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求真、求善、求美"的态度, 树立这种理想, 有促于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是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纲要分享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方法引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的评价,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2.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重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学前准备:

1、编写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2、多媒体课件

新 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像地图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习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

2、板书课题:课程纲要

二、新授

1、怎样才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本目录)看看本册书共分为几组课文,每组课文都有哪些内容?(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

2、这些内容我们怎么合理安排?(出示一单元学时安排)

课文76课时,综合性学14课时,口语交际7课时,习作5课时,回顾拓展15课时,总计127课时.3、目录就像路标一样,指引我们了解每组都有哪些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看第一组单元导语,想想本组课文是围绕什么主题写的?怎样学习本组课文呢?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各单元导语,了解各单元训练重点。

4、下面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你们喜欢哪组课文就读哪组课文,找出本组围绕的主题和学习要求,好吗?

5、小组汇报(PPT)

6、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那么我们本学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本领呢?(出示,指生读)

【学习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本册要求书写的15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里的词语。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7、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7、要完成学习目标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讨论交流)

同学们介绍的学习方法都非常不错,相信通过你们的介绍,其他同学一定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8、时间如流水,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很快就会过去,那么到了学期末我们又如何进行评价与检测呢?(出示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法)

识字写字:

1、书法竞赛,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改进

2、随堂练习。每课进行一次字词听写,全对得星,错多于两个词语的就需要努力,订正后继续听写,直到掌握为止。

阅读:

1、朗读。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结对竞赛,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正确流利、声情并茂的朗读。

2、默读。教师提供语段篇章,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给予指导性评价。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竞赛、读书笔记评比

写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每次活动结束,都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展开自评和互评。

标准:参与态度、交际方式、表达能力,等级:优、良、中、差。

三、总结下课

五年级音乐课程纲要 篇4

学校名称:登封市商埠街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设计教师: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设计日期:2014、1、21 授课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师 授课时间:大约70课时 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生

一、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使学生: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内容标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标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第六单元:统计

内容标准: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 4 因数与倍数 82、5、3 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整理和复习 1 粉刷围墙 1 分数的意义 4 真分数和假分数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2 约分 4 通分 4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安排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课时左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 课时左右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 课时左右 统计 3 课时 打电话 1 课时 数学广角 2 课时 总复习 4 课时

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

2、教案:本年级组老师根据学校、班级学情编制教案。

3、练习:课本后的“做一做,练习”、我们年级组自己的编制的当堂检测题卡、口算题卡等

4、其它资源:

(1)书籍:《数学教师用书》、《小数数学教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

(2)网络:“班班通”教师资源 ,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3)教具:图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4)学具: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制作或者搜集各种学具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

(二)教学实施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数模);避免繁杂的运算,禁止将运算与应用分开,加强方法的指导。

2、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方面: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综合与实践方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6、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视优生的培养又要关注差生的个别辅导。

五、课程评价:

(一)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通过家庭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二)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操作学具、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2、多元性评价(1)通过校讯通的平台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2)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3)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通过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2、多元性评价

(1)通过校讯通的平台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2)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一位学生作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考试、口试或实践报告等。

3、终结性评价

(1)单元测试和学期末测评

卷面测试:基础知识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计算和简算平均错误率在10%以内,速度每分钟5道题以上;度量、作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30%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年级音乐课程纲要 篇5

【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巩义市河洛镇实验学校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适用年级:八年级 设计教师:郅文杰 设计时间:2018年8月

【课程元素】

[课程背景] 学情分析: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走进生活,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能够正确参与社会生活。

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学会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兴我荣,国衰我耻,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中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思想品德课有着天然的优势,“其知识是生活的升华,其内容是学生身边的实践”,“与学生联系紧,时代性强”。因而如何用“课本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用社会现象来论证课本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以解惑、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社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观察、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作为中考毕业生,经过以前的学习,对相关知识已经初步了解,已经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一原则。但知识综合起来,学生理解运用难度增大,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并学会分析归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四有新人的目的。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本册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对自我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基础上,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意识,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观念;了解国家安全,培养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教材本身就是以学生逐步展开的生活为基础,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在对生活的思考中获得新知,力求把正确的价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道德践行中健康发展。[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走进生活,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能够正确参与社会生活。

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与法律,培养与人交往的道德意识,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理解生活中既要遵守道德又要遵守法律的意识,做守法尊法护法的中学生。

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责任的含义,知道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因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明白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关心国家发展,为建设美好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的一个“接点”,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身份,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青少年要努力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互联网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民主的进步,但不良的网络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要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道德与法律,做网络的主人。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知道社会规则既约束自由,又保障自由。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会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体验文明有礼带给自己的乐趣,树立不讲礼为耻,有礼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拥有诚信智慧,践行诚信要求,自觉做一个诚信的人。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学会依法保护自己,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知道责任的含义及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崇敬那些不计较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负责任的人。知道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学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懂得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学会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兴我荣,国衰我耻,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能以实际行动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自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正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了解国家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课程安排:

第一周 分享课程纲要,帮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二周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三周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四周 单元复习测试

第五周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六周 国庆假期

第七周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八周 期中复习考试 第九周 期中分析与反思 第十周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十一周 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十二周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十三周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第十四周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第十五周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十六周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第十七周 期终复习第十八周 期终考试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思想政治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要重视情境创设,在具体活动中得到体验,求得发展。要学会活化教材,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要善于和谐教学,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要发挥学生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运用教学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有利学生勤于动手,促使学生善于反思,能让学生乐于合作。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材、收集图片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三、实施策略: 教师切实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挖掘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的引导与渗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重组,提高教学的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以情景剧、生活场景再现等形式,排演生活短剧,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教材、感悟人生道理;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画、录像、影音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爱程度和认知程度,有效的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教材、感悟人生道理;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教材强调师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课程评价]

一、学生行为评价:

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及时鼓励优秀、提醒不足、关注进步学生;多用鼓励性语言。对每次布臵的作业要做到及时批改,从作业格式、规范的解题方法和学科语言的正确运用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学业展览,起到榜样作用;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在复习中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归纳整理所学得知识,检测其归纳综合能力和复习整理能力;卷面测试:平时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 篇6

学校:惠济一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 设计教师:董飞

王圆

楚佳丽 适用年级:八年级

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72课时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1、积累并默写生字新词,能复述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探讨并说出对生活,对自然,对民俗,对社会的看法。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让作出简单的赏析和评价。

5、每周至少两次练笔(读书笔记,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二、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人生历程

内容标准:概述五篇课文的思想内涵,说出自己所了解的社会人生。能说出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能说出重点语句的丰富含义。教学安排:

课时1 第一课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课时2 第一课 《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课时3 第一课 《藤野先生》 第三课时 课时4 第二课 《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课时5 第二课 《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 课时6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课时7 第四课 《列夫·托尔斯泰》 课时8 第五课 《再塑生命》 课时9综合活动 感受母爱 课时10写作练习课时11习题讲评

第二单元:以心灵之声为专题(散文诗)内容标准:

1、学习使用联想和象征的手法,能区别出想象和象征。

2、能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的不同。

3、说出抒情性语言所表达出的作者情感。

4、加强诵读,背诵优美的语段和名言警句。

5、能说出作者的思路和语路。

6、能解释说明文章如何使用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等方法来歌颂和赞美大自然,寄予深情厚谊。教学安排:

课时12 《雪 》

第一课时 课时13 《雪》

第二课时 课时14 《雷电颂》

第一课时 课时15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课时16 《海燕》

第一课时 课时17 《海燕》

第二课时 课时18 《组歌》

第一课时 课时19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 课时20 作文写作 课时21 单元测试 课时22习题讲评

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科学文艺作品单元 内容标准:

1、通过熟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大致内容及观点。

3、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文艺作品的体裁特点。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5、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能够在实践中思考自然对人类的启示。教学安排:

课时23 《敬畏自然》 第一课时 课时24 《敬畏自然》 第二课时

课时2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第一课时 课时26 《旅鼠之谜》 第一课时 课时27 《大雁归来》

课时28 《喂—出来》 第一课时 课时29 《喂—出来》 第二课时 课时30 综合性学习

科学泛舟 课时31 作文:科学小品 课时32 写作练习课时33 单元检测 课时34习题讲解 第四单元:民风民俗

内容标准:了解沈从文等五位作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每篇文章作者说表达的情感。教学安排:

课时35 《云南的歌会》 第一课时 课时36 《云南的歌会》 第二课时 课时37 《端午的鸭蛋》 第一课时 课时38 《端午的鸭蛋》 第二课时 课时39 《吆喝》 第一课时 课时40 《吆喝》 第二课时 课时41 《春酒》 课时42 《俗世奇人》 课时43 讲评作文

课时44 综合活动、写作练习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 内容标准:

1、能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牢记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能够熟练背诵诗文。

3、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古人在写景、叙事、议论等各种文体的特点。

4、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翻译课文,读懂文章的大意。

5、能通过具体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总结出文章所要表达出的思想内容。

6、通过具体的字词句,能说出文章语言表达的妙处。

7、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积累活动。教学安排:

课时45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 课时46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课时47 《五柳先生传》 第一课时 课时48 《五柳先生传》 第二课时 课时49 《马说》

课时50 《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课时 课时51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

课时5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课时53 《过零丁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课时5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时55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课时56 作文:故事中的课时57 写作训练 课时58 单元检测 课时59习题讲评 第六单元:写景游记

内容标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诗文;了解几位作者的写作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的简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

课时60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课时61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课时62 《岳阳楼记》 第一课时 课时63 《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课时64 《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课时65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课时66 《满井游记》

课时67 《饮酒》、《行路难》、《己亥杂诗》第一课时

课时6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二课时 课时69 作文讲评 课时70 作文写作 课时71 单元检测 课时72习题讲评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

2、练习: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基础训练

3、其他资源: 班班通资源

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报刊杂志媒体等资源 二)实施手段:

1、前置性作业,导学案,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2、作文:完成课标要求的7篇作文。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调节教学的方法,编写前置性导学案,组织好自主学习、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延伸迁移几个环节,突出生本课堂下的学生自学,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具体操作:

1、通过朗读、速读、默读学生能迅速抓住课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梗概。

2、开展各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进而爱上学习。

4、开展作文指导课,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素材可写,有方法可循。

5、每周至少两次练笔(作文,周记),通过作文指导课,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6、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7、文言文单元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对于经典名篇要熟读成诵。

8、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作出简单的赏析和评价。

四、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月考、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情况: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上一篇:精彩民族团结演讲稿参考下一篇:瘦身课堂高效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