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扬州(精选5篇)

扬州 篇1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字尧章, 号自石道人, 江西鄱阳人。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生卒年不详, 大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1155) , 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 (1220) 。在他的青年和中年时代, 正是宋朝和金国侵略者讲和的时候, 偏安东南的朝廷过着“承平”的日子, 腐朽荒嬉, 把收复北方失地的大事置之度外。姜夔青年时代数度客游扬州一带, 那儿曾遭兵燹, 生产凋敝, 景物荒凉, 引起了这位诗人的深沉感慨, 心中回荡着“黍离之悲。《扬州慢》就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品。这首词的序言里, 作者已经告诉我们, 他于宋孝宗淳熙丙申 (公元1176) 的冬至日, 到了扬州, 夜雪初晴, 满眼一片荠菜和麦苗。进入城中, 到处是衰败凋零的景象, 缓缓东流的碧水, 也给人以寒凉的感受。暮色苍茫的时候, 当地驻军吹起引人悲哀的号角。作者感慨今昔, 心怀凄怆, 因而自己创制了《扬州慢》这个词调, 千岩老人 (诗人萧德藻, 自号千岩老人, 作者的妻子是他的侄女) 认为它表现了《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一篇, 写周平王因犬戎入侵, 东迁洛阳, 故宫荒凉, 长满禾黍。后代文人就以《黍离》之悲来代指伤时忧国的悲痛。这篇小序, 写得情景交融, 诗意盎然, 与词的内容配合得很好, 二者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是扬州旧名;竹西, 指扬州城东禅智寺侧的竹西亭, 那一带环境幽美。作者初次来到扬州暂住, 是因为久闻扬州自古就是名都, 风物佳美, 胜地颇多, 唐代诗人杜牧就曾歌咏过:“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它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曰“名都", 曰“佳处”, 用以反衬下面的“空城”。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词人借用杜牧《赠别》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过春风十里”一转, 是解鞍驻马后的感觉。上句写扬州昔日的繁华盛景, 意谓杜牧在扬州时, 处处都是碧瓦红楼, 珠帘绣幕, 下旬写今日所见“尽荠麦青青”, 人去城空, 屋宇荡然, 何其荒凉冷落!由景生情, 不胜今昔之感矣。此二句与杜甫“城春草木深”之意境与手法略似。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写金人曾经两度南侵, 扬州受到惨重的破坏, 那些富贵人家, 他们的楼台院落, 也只剩下些废池老树, 至于一般老百姓更不言而喻了。作者来到这一带地方, 已是浩劫之后十几年了, 但元气尚未恢复。因此, 人们犹恐谈起敌人的侵凌, 憎厌邵渡敌人铁蹄践踏的战争, 回忆起来真惨痛啊!所以, 连那无知的“废池乔木”也“犹厌言兵”。陈廷焯《自雨斋词话》云:“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是深有体会的。作者不说人们“犹厌言兵”, 而说“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是拟人化手法, 使意味更为深长。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春望》) 和姜夔的另一名句“高树晚蝉, 说西风消息。” (《浴红衣》) 与此表现法正同。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笔锋又一转。写劫后扬州的惨状来加深对于战乱的感伤和悲懑。暮霭沉沉, 角声四起, 所闻犹是军声, 使人们不能不想到这里时时能燃起烽火, 不能不言及兵事, 与“犹厌言兵”四字似相反而实相成。“空城"二字, 重点突出, 是全篇主眼。往日繁华胜景, 一切成“空", 语意更觉沉痛。“清角吹寒”, 不仅写角声的清冷与寒凉, 烘托了环境气氛, 邑写出入的感受与心境。这两句既点明时间, 又补足荒凉景况, 构成深广的意境。结前启盾, 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写昔日的“俊赏"者杜牧, 他曾经以风华俊美的诗笔把扬州描绘和赞颂, 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 定会惊异于它的沧桑巨变。前面已屡引杜牧诗, 此处着意言之, 因为杜牧曾于繁华热润的扬州作宫, 他的春风词笔给扬州频添了美色与光辉, 令日唯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焉得不惊?词人借杜郎以写自己耳。“重到须惊”四字, 使意思翻进一层。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社牧有“豆蔻梢头二月初”、“赢得青髅薄倖名”诗句, 娄夔溶化入词。这是一种用典。作者是说杜牧当时所写的诗, 不过是个人的男女柔情, 风流韵事, 毫不关涉国恨民忧, 他的作品属于另一范畴。因此, “纵使有杜牧写‘豆蔻’、‘青楼梦’诗的才华, 也难以表达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胡云翼《宋词选》注) 作者的深情是什么?就是他在序文中所说的“豢离之悲”。“难赋深情”, 四字极为概括精炼, 饱和着对时事巨变、国势不振、山河残破的殷忧与深痛。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此处亦借景抒情, 却极写景物之无情, 以反衬作者之深情。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山河无异, 桥、水、月犹在, 而人世全非, 再也听不见往日的丝竹箫管、歌浪弦声, 玉人更不知何处去矣。唯有冷月一丸, 无声无息地摇荡于波心而已。词人用“冷”、“无声”, 写出一个箫条寒寂的境界, 寄寓无限伤乱之情。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作者又想到挢边的红艳艳的芍药花, 一年复一年地开放, 在春风中显露它娇美的风姿。“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 花儿为谁生长呢?岁儿为谁绽放它的笑脸呢?它的欣赏者是谁呢?它的主人会不会变换呢?词人抑郁悲伤之情, 用反诘句宛转写出, 含蓄着无限意味。作者见到的实景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却于此结尾处用一“念”字, 幻化出一片浚丽的春色, 但又接以“年年知为谁生", 依然跌入深深的悲慨之中。笔法极尽曲折陕宕之能事矣。写春色以一“红药”突出, 以点带面, 精烁至极。作者的凄溉悲情, 寄寓景物之中, 于此已深深写出, 然而又未全部裸现, 留待读者去寻绎体味了。

词中“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桥边红药”, 都是用以表现昔日的锦绣繁华, 绮罗箫管, 青楼朱户, 胜地美景, 唤起人们美好的追忆和怀想, 反衬出眼前景物的荒寂, 劫后的惨况, 将山河破碎的黍离之悲深曲写出。

全词运用对比, 一写昔日, 一写眼前。昔日之繁盛, 今日之残破;昔日之名都, 今日之空城;昔日之珠帘绣幕、青楼歌馆, 今日之废池乔木、波心冷月;昔日之杜郎俊赏, 今日之作者深悲。这些内容, 又穿插交错, 曲折跌宕, 逐层深入, 融为一片, 无平直板硬之病, 而有浑然天成之妙。

扬州 篇2

举办“烟花三月·光影周”摄影展,就是将扬州城全方位呈现于光影之间。扬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戴兴发表示,扬州市摄影家协会已与《中国摄影》杂志社签定了五年的合作协议,每年一次,通过活动将“烟花三月·光影周”打造成扬州摄影人的品牌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扬州的认知。活动期间,江苏省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中国摄影》杂志二编室主任陈奇军分别进行了专题摄影讲座,摄影师和广大影友们还于活动指定的重点拍摄地点建华村进行了采风创作并进行了摄影技艺交流座谈和点评影友作品活动。

第三届“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光影周”

扬州 篇3

看那美丽的瘦西湖翩翩起舞,售货员已经是高智能的机器人,坐船也是无人驾驶,这给驾驶员省了不少力气。看,汽车遇到了危险!咦!它怎么会飞?哦,原来它遇到危险是会自动的飞,是不是很安全?那里有一群人打起来了!看,机器人来劝架了!我上前一看,原来机器人警察来教育他们,这可比以前警察敏捷多了!

哇!老师也是机器人,有同学在家偷睡懒觉,老师会立刻知道,立刻进入他的家,提醒他不要睡懒觉,要早点去上学,这可让某些同学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同学围小摊被机器人老师批评了一番,这为家长省下了不少钱,也让同学们学习自觉!

扬州小巷 篇4

烟雨蒙蒙, 微风送爽, 小巷中依然是不变的清净, 行人匆匆过, 离人哀哀别, 迷蒙雨雾中, 素衣女子撑伞缓缓移步, 拐角处淡淡地回眸, 消失在雨帘之中。路边人家支起短小的雨篷, 只为护住檐下几只单薄的雏燕。深吸一口小巷独有的清新空气, 即将远征戍边的将士背负着父母沉甸甸的希望, 飞身上马, 马蹄声碎, 南去的游子, 北望的伊人。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扬城的小巷, 广陵最纯粹的风味。

Part 2

沉重却坚实的步伐, 车夫涨红的脸上汗如雨下, 落在青石板上有清脆的余音, 依旧是曾经的青石板路, 却被千年的时光压上了交错的辙印, 繁荣被时间吞噬, 商女们绝美的歌声, 被改写成洋车夫上坡时的几声号子。残阳如血的黄昏, 穿着粗布衣衫的妇人在巷口买了几块煎饼, 递给劳累一天的车夫。那张汗淋淋的脸上浮现出真诚的谢意, 却说不出话来, 接过煎饼狼吞虎咽的车夫看不到的是, 妇人家中并不比他好多少的陈设。朴素和平静的表情是巷子里居民共同的特征。

那些像风一样扫遍全国的政治斗争或权势较量, 似乎忘记了这里。因为小巷总是恪守着它永久不变的安宁纯朴。

Part 3

朝阳刚刚将阳光洒在那些闪烁着金光的屋顶上, 沾满露珠的青石板路就接收到了白天的信号。身着洋装的妙龄女子踩着高跟鞋在石板上敲出有节奏的声响, 穿西装打领带的男人夹着公文包急匆匆地穿过小巷, 孩子们背着书包一阵风似地向学校跑去。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拖鞋走出家门晨练, 也有人赖在床上, 等待阳光驱走他全部的睡意。

站在巷口的我, 看着这一派安详和谐的景象, 忍不住暗想:作为一名慕名而来的游客, 我是否打扰了古巷千年的悠然, 如同渔人访桃园一样不受欢迎呢?

转身归去, 却又下起了雨, 正准备冲到车站躲雨, 突然有把伞塞进手心。再抬头, 已经分辨不出那个人了。不过, 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不是吗?

我撑着伞, 隐约感觉千百年的时间从头顶呼啸而过, 倾听着雨声和极远处的一阵阵水浪声, 我突然想起儿时去双博馆参观, 三楼大厅正中的一处景观屏, 那上面的景观还历历在目。

飞船曾降落扬州? 篇5

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也有许多似乎是外星人宇宙飞船的记述。有的描写在夜晚行船时,看到闪光的火球从天空钻入水中,又从水中钻出升入空中。有的更具体地描述飞船的形状和尺寸。在唐朝时,有一种飞船,长近20米,坚固而不朽,在往返地球多次之后,就再也不回来了。有的甚至说,在尧舜时代,人们制造了一艘巨大的飞船,可载人在月球上降落,也可飞向深空,12年往返一次。夜晚飞行时,发出耀眼的光芒。

如果说,这些记载不是出于名家的话,那么,我国古代科学家中的通才、宋朝的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巨著《梦溪笔谈》中,也有似乎是外星人宇宙飞船的记述。《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杰作,它树起了“11世纪科学的坐标”,受到全世界的推崇。

《梦溪笔谈》中描述,在扬州地区,一种半透明的球形飞行物降落湖面,浮在水上,可以像蚌壳一样张开,放射银白色光茫,航行如飞,常常是晚上出来活动。时间长达10多年。

1900多年前的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中说道,汉明帝永平11年,在安徽巢湖发现一个盘子一样的物体,金光闪闪,能钻入水中,能飞向空中。

两三千年前的《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其中描述的一些地理形势,与我国的地理形势对不上号。但前几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书中描写的一些地理形势,与美洲大陆的一些地方十分吻合。如第4篇中描述的“东海以外”的山川形势,与北美中西部的地形相合;第14篇中描述的地形和景色,正是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景象,还有对北美东部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描写。在几千年前的古代,除了外星人从空中对地球俯瞰观察,谁又能对这样广阔的地域形态尽收眼底呢?

有人认为,“人祖”伏羲、炎帝神农、“人文初祖”黄帝,本身就是外星人。他们教原始的中国人结网捕鱼、播种五谷、烧制陶器、养茧纺织、采药治病、文字历法、算术音律,以及进行市场交易等等。伏羲能沿着一道天梯,自由地上下于天地之间;而黄帝原来就是天神的上帝。

上一篇:在全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上的讲话下一篇:2024年度中学继续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