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共8篇)
现状:我系建工专业专任教师只有5人,实训指导教师1人,实验室管理员2人,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工作,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系的长远发展。
建设目标:至2020年,力争教授达3人以上,“双师”型专任教师12人以上,实训指导教师6人,实验室管理员4人,使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质量及学缘组成更加合理、充实。
建设思路及措施:
1.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优秀人才的加盟,重点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2.在现有教师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部分教师进入国内知名企业外出课程进修,加大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专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3.在分配政策上向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倾斜,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使他们乐于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4.加大投入,扶持重点,全面提高,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继续深造学业,攻读硕、博士学位。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加强对外的交流合作。在全面提高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硕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使其在各自的领域里脱颖而出。
5.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努力创造条件,保证经费足额到位,不断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与此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我校师资队伍建设。
1 以技能大赛为推手,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尤其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提高技能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是积极宣传大赛、动员参赛, 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将技能大赛获奖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成立一线参赛队和二级梯队, 未在市大赛中获奖的专业教师必须参加技能大赛, 争取在最近几年获奖。把大赛获奖作为职称晋升、评优晋级的必要条件。二是以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为重点, 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大力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积极创造条件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三是建立名师工作室。学校设立专项资金, 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目前我校教师主持的省级课题“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通过省市校三级技能竞赛, 拉练教师队伍。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时间组织专业老师进行技能提升训练。学校统筹安排, 确定教练组和项目主教练, 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 保证师生技能训练的效果;组织教师选手到赛点学校参观学习, 熟悉技能大赛的设施设备, 学习他们的集训经验, 以此来促进教大赛教师选手的备战工作。在大赛中, 学校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省赛、国赛金牌教练。
2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 提升教师课改能力
随着技能大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 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标。通过技能大赛就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的要求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2.1 提升教师教材建设的能力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单单依靠现有教材来指导训练参赛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入更多新的内容, 如最新操作工艺、安全知识、环保概念、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企业文化等才能满足比赛要求, 才能取得好成绩。专业教师要能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编写出既适合正常教学, 又能反映生产实际要求, 涵盖企业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新技能、专用工具等, 特别是体现技能大赛特点的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目前已编订成功《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和《数控车校本教材》等十几本校本教材, 已在各工种的实践教学中使用, 并且在兄弟学校中开始试用, 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2.2 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个项目的大赛比赛内容代表了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新技术, 比赛过程是企业工作实景的再现;考核方式是按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 并按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细则。这引领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形成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共识。我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专题研讨为重点, 积极探索尝试多种教学模式, 以小组为单位,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 形成了“感知-理论-示范-练习-反馈-强化-评价”的“技能教学七步法”, 授课地点由原来的理论教室搬到了实训车间, 教师站在讲台前手拿一支粉笔变成站到仪器设备旁示范操作, 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增加师生互动、深化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还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校内课堂, 还有校外企业工作现场课堂, 部分教学内容在企业工作现场开展, 把课堂“搬到”了企业的工作现场, 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对接。
3 以技能大赛为引领, 提升教师团队研发能力
技能竞赛内容的设计, 就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 对教师要求的标准不但要达到“言传”, 同时还要“身做”。如制作一个产品或解决一道问题;学生选手的层层选拔和专业集训, 使得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陪练员, 教师要从原来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转向研读职业标准、参与工作过程、通晓竞赛规程。技能竞赛让教师们发出由衷感慨:现在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 还有我们自己。这就要求教师组成团队共同来完成。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具有对产品设计、研发的能力, 鼓励教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产品研发中心开展教具设计、产品研发, 提升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 使教师都成为企业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宋志平, 李向东, 凌爱林.技能大赛引领办学质量的提升[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 2010年.[1]宋志平, 李向东, 凌爱林.技能大赛引领办学质量的提升[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 2010年.
[2]陈浩.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三) [C], 2009年.[2]陈浩.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三) [C], 2009年.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95-1998的萌芽期;1999-2002年的成長期;2003年以后进入创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的白皮书《(2006-2007)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电子商务在行业应用进一步普及,从交易额来看政府网上采购达19%,流通行业(包括各种零售、批发贸易)占18%,制造业、能源、电信、金融等领域占6%-10%,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建立将使国家和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上的竞争。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在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力,更快地缩短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电子商务提供的强大的平台和服务体系,使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学历教育和培训是加快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2001年首次批准对外经贸大学等1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招生。截止到2007年6月底,教育部批准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学校达323所。
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发展更快,目前已有1000余所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学历教育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专业定位多元化、办学层次多样化。总体上来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重点高校多定位于研究型或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侧重于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2003年起,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国家资格电子商务师全国统一培训鉴定工作。目前,劳动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均推出一系列的电子商务师认证体系。2008年,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全国300多家高等院校发起大型的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计划,目标是在未来数年内为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培育1000万人“明日网商”,致力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总之,全社会形成了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但是,我们也看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始终还在摸索之中,电子商务人才在企业电子商务中发挥作用的比例不大,企业拥有的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比例低,更多的企业电子商务人员是由企业原有的销售或管理人员转变过来的,电子商务人才供给如何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是电子商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从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在企业背景和企业工作经历方面还需进一步积累,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
2.兼职教师资源不足、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培训,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3.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同步。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证,对专业的持续发展起着基本的保证作用。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使得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从政策上鼓励和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最后,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师资队伍资源的储存、使用、考评管理。
四、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数量方面
2001年本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专业教师只有5名,主要是由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构成。经过几年的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累计618人,在校学生规模280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7人,兼课教师3人,兼职教师9人,保证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学历和职称方面
学历和职称数据统计见下表(表中统计单位为人)。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注重建立和培养教师良好的专业背景和行业背景,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双师素质建设方面
通过学历进修、短期业务进修以及和行业开展的培训团队的建设,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双师素质。
专职,兼课教师10人中,有9人成为阿里认证讲师,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企业提供培训认证服务提供了保障;2人获淘宝特聘讲师称号,为在校学生的实训课程的开设和创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已有2名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2009年有4名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加大了教师和社会融合的程度,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效果改善方面
1.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目前已开发课程2门),引进行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
2.实践教学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8.5%。而在专业学习领域,实践学时的比例占86.8%。由于专业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革。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尝试推广“教学做”一体、案例教学、虚拟平台使用和项目实施、真实网络购物和推广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反应良好。
4.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师注重和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利用专业调研、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网络创业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如,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全国e路通大赛、全国明日网商大赛、大学生在校网店的开设、暑期专业社会实践、请进行业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等,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意识和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6-2007)中国电子商务报
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一、调研背景
根据毕节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化战略”的布署,毕节试验区到2020年城市化率要达到45%,我校通过对毕节市及周边区域卫生系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调查发现,目前无论人才总量还是专业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我省、我市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支优秀教学团队是培养这类专业人才的基础。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发展中职教育的迫切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管理上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从宏观上、从管理层面上建立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业合理的教师队伍,同时应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自觉地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开展学习、研究、反思,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
为此,对毕节卫校医学影像专业,就师资队伍的状况做了专题的调研。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校医学影像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如何加强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建议。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二、调查目的与范围
(一)调研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尤其是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摸清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我校医学影像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此,对我校医学影像专业师资队伍进行了调查,对教师来源与结构、“双师型”教师、外聘教师等情况,从职称、年龄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对调研结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查阅资料、个别调查等形式(三)研究样本
毕节卫校医学影像专业,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
三、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1.在编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
由于在编教师数量不足,学校这几年开始到校外聘请兼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在职专业教师。
我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8人,医院兼职教师2人,专兼职教师比例14:1。其中高级讲师16人,讲师7人,实验实习指导教师5人。
2.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中,31-40周岁的教师比例最高,占46.10%;其次是40周岁以上教师,占45.39%;30周岁以下的教师占8.51%。可见中、老年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31-40岁40岁以上
3.职称结构
我校医学影像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占21.79%、中学一级教师占35.90%、初级教师占42.31%。如下图所示
职称结构
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初级教师
4.双师资构
在专任教师中只有25.43%是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深奥的理论和尖端科学问题,而是运用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去从事一线生产。所以,在总体教师的比例中,专业课教师占大头。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应达到60%左右,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少于10%。这就体现了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但目前我专业,在有限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当中,有一部分教师所教的并非是他所学和所擅长的专业,这或者是因为从前所教的专业已经为社会所不需要,就“改行”教其他的专业;医学影像专业是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新的专业,相匹配的专业教师不足,只有让与此专业毫不相干的教师来代课。而所教的是自己所学专业的教师中真正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专业课教师力量太过薄弱,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那么学生遭遇就业难也是理所当然。
2.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考虑到年龄结构的问题,教师的年龄大体上应该有一个匀称的结构,才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从专任教师年龄结构饼图可以看出,我专业教师队伍中老年趋势明显,青年教师数量不足,出现头大尾小的现象。头大指的是中老年教师多,40周岁以上教师占了约总数的一半,尾小是指近几年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严重不足,缺少新鲜血液,中职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问题。一般来说,在一所成熟的学校,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一般在15%-25%左右,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一般为40%-60%左右。在目前我专业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占8.51%,严重不足,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比例很不协调,可见,我专业教师队伍正面临“断层”危机。
3.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基本上能反映出教师总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师资队伍在职称上要高、中、低相结合,并有合理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师资队伍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带来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目前我医学影像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呈现倒T型,高级职称相对偏少,只占21.79%,而初级职称的教师占了近一半。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历不免、年限不够、论文不合格、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过关、普通话未达标、教学能力考试不合格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师职称的晋升。
4.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据杭教职研〔2008〕2号文件精神,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应为18:1。而目前我校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为22.4:1,超出了文件规定的范围。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了一些对策。一是增加在编教师的工作量,使一些专业课教师的任教课时数严重超标。
一般来讲,为保证教学质量,中职教师适宜的周工作量一般为10-12课时,而目前我校医学影像的专业课教师的周工作量普遍都是16-18课时,个别的每周20课时以上,有的甚至每周24课时。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师已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学习提高,更不用说去搞教科研了。
5.“双师型”教师紧缺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中学一级以上职称,有具有某职业资格证书或在企事业工作多年的教师。据杭教职研〔2008〕2号文件精神,高技能“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应占35%以上。我专业离这个要求还差很远,尚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要求,这些未达到“双师型”的教师有的是因为操作技能不过关,有的是因为没有取得一级及以上的职称。中职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现有的中职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为50%以上。这种师资现状,必然影响中职的特色发展,也必然影响到中职为社会输送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如果这一现状长期不改变,必然导致中职毕业生毫无自身的特色,而同一层次、同一类型人才过剩,以致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就在教师。然而,在目前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上述的诸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来解决:
(一)教育部门加大对中职投入
为了切实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议当地教育部门加大中职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教育投资重点应该从基础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转到 “软件”建设上来。同时,尽可能从资金上给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支持,使学校有资本吸引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建议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名教师、名校长的比例,在某些政策上向中职倾斜。建议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列入奖励资金、课时津贴、教师培训经费等专项资金,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作为学校本身,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而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企业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高级技师和熟练工人等为学校培养人才,从而缓解师资的不足。学校也可以为企业培训提供教材和师资,或者向企业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双方互惠互利。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各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进教职工全员聘用(任)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聘任的时间长短和在聘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则可由各学校自己决定。教师在聘任期内,如果出现严重错误等情况,可以随时对其解聘。同时,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起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就享受什么样的待遇的用人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薪,坚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加大专业课教师的引进力度
结合课程结构调整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引进力度。经过努力,使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要制定相应政策,广泛吸引和鼓励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待遇同校内其他教师待遇,对兼职教师则可以灵活处理。在面向社会招考专业课教师时,取消“具有教师资格证”这一条件,增加“具有技师或工程师职称”的条件。引进教师除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这一主渠道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按照“规范制度,确保质量”的原则,扩大由企业引进教师的比例和数量。其重点是,通过改变教师来源结构,建设一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中职师资队伍的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出中职特色的关键,也是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校企、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切实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习,或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建议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或到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接受培训的制度。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将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出明确要求,各校应制定具体规划和计划并加以考核。
(五)对教师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
铺设教师发展的道路,搭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人的最高需求。因此,学校要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发展铺设道路,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搭建平台。
1.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提供机会。
2.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课讲学,以帮助教师增长新知识,开阔新视野。3.为教师的工作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教师能够静心,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以创造最佳教学业绩。
4.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工作,采用“结对子、压担子、引路子”办法,使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学本领,练功夫,迅速成长,增强教师队伍后劲。5.启动校级名师工程。广大教师要自觉借助当前有利契机,不断吐故纳新,只有以科研为先导,培训和自学为途径,以交流和合作为手段,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目标,才能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形势的新型教师群体,真正造就一批名师。学校要建立健全校级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名师)评选体系。要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名师)履职考核工作,真正发挥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名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中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结束语
国家的兴旺发达,人才是关键。学校的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会有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才会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振兴中等职业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担落在教师身上,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 要:旅游管理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应侧重于对实践的教学,而实践教学便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所以建设一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师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 ??践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06-03
作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烟产业便显得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使得我国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高校扩招等原因,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逐渐兴起。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又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很强的专业,这便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产生很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不同于专科院校,更注重对理论层面的讲解和教育,对于实践性的教学少之又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极低。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从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出发,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但要努力营造具有真实产、研环境,还有配置一批具有相应旅游管理经营实践的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师是引导及传授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因此,经管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育思想落后
首先,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仍然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过于强调教师授课的重要性,却将大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大学生缺少实践动手的机会,难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大学生市场化的影响,大学教师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和简单,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本科教师授课重点主要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到现实的社会和企业中去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并且大学本科教师招聘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以致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学者对本科教师实践教学的研究比较落后,没有权威的理论依据,对如何提高本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没有较好的办法。
(二)实践技能薄弱
本科类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本科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薄弱。高校教师门槛大都是高学历,所以现在本科院校的教师多年轻化,也都是从理论教学的培养中走出来,也都没有参加过旅游企业的实践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技能不足。另外,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面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在课时的安排,实践基地的选择方面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模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教学质量也不过关。
(三)实践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本科院校招聘的条件限制和政策原因,在教师招聘时,引进的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年龄较大的高级教师,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老教师思想较为落后,均达不到实践教师的要求;而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因学历原因不能被引进大学进行实践教学。有些本科院校会引入一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薪资问题、人事管理问题、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固定难以控制的问题等,导致外聘教师只能偶尔安排教学,无法像院校正式教师一样进行既定安排的教学任务。由于专职的实践教师很难有科研成果,职称的评定也比较困难,发展晋升的机会很少,使实践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更无法正常进行。
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里都离不开考试,学习的知识最后由一张试卷来检测,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却忽视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实际应用的教授,本科高校也不例外,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本科高校的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如两者相冲突,常常牺牲实践教学,学生大多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的职业技能,“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
旅游管理专业属新兴专业,而旅游业门槛较低,专科院校设立该专业的较多,而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新建,新建专业便会有如下问题:第一,因为之前没有开办过此专业,缺少教学办学的经验,教育工作的开展都要摸索进行。第二,新兴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较少,缺少专业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从外语、地理专业或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经管类专业转专业而来,这就导致许多教师专业性不够或留存有原来专业的影子,界限不清晰,纯理论性的知识过多而实践性和应用型却很少。
(三)体制的影响
本科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以学校拥有的院士、教授、博士数量的多少或教师学历和职称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实力的强弱,但却很少院校以学校实践教师的多少或能力的强弱来评判学校,这也就导致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高级导游员、酒店高级经理、还有一些在特殊技能上的高级技师在想要进入本科高校时便会有学历和职称的限制,而被拦在门外。另一方面,以高校的认知来看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各个旅游行业的经理人、导游员在高校并不会受到与教授、讲师同等的待遇和重视,然而对那些经理人来说高校的待遇工资远不如他们所从事行业的待遇,两者原因结合导致高校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小,他们来高校教学的动机也很少,缺乏积极性,导致了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匮乏。
(四)教师能力影响
本科高校所招聘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很少有人参加过旅游管理类其他实践相关类的工作,没有接触过除了学校以外其他的行业,本身社会实践类的经验就少之又少,加上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本科类院校学生越来越多,而教师却不足,使得平均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精力大多放在了课堂教学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出去学习进修,去走入到社会中参加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导致课堂的教学理论性过多,无法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恶性循环。
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改变落后思想
思想引导行为,以考试决定一切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思想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从思想上进行根本的改变,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引导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并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所以在对待实践教学时应给予和理论教学同等的重视,由于之前对实践教学师资少,建设经验不足,所以更应提高重视程度,制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计划,根据专业情况设定建设目标,并将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
(二)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在本科类院校虽属新兴专业,但可以模仿专科类院校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在修订和完善了2004年评估试行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双师型”教师最新和权威的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高校应和当地的一些旅游相关行业的企业如:星级酒店、旅行社、会展中心等保持联系和合作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首先要留住专职的实践教师队伍,提高其待遇,增加积极性,同时又要努力培养一批兼职实践教师,他们来自于企业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他们既能补充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整个队伍的实践技术水平,又能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他们可以将旅游产业最新的动向和趋势带到学校中来,使学校和社会更好地接轨,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因此,打开学校的大门,校企合作,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要使旅游相关企业高级经理人愿意放弃原本的高薪工作转行业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很多高级经理人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们得不到和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所以要使更多社会实践方面的精英加入进来需进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提高其积极性就需要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不以学历和职称为选聘标准对行业实践人才进行考核,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教学的热情;其次对学校里专职教师,需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对于在旅游行业挂职学习锻炼和去其他省市及国外培训学习的教师应给予支持,并给予相应的补贴;还应制定一系列实践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成绩的实践教师给予一定奖?睢?
(四)专职教师的培养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本科高校的教师长期待在学校传授给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所以要校企合作,在与旅游行业长期保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当中进行学习和培训,使课堂知识能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动态而不断更新。因此,高校应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有合作的企业或是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旅游行业大企业如:瑞士洛桑酒店、五星级酒店和景区、中青旅等大旅行社进修学习,或是在企业挂职亲自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如此循环,就会使这些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四、结语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新兴专业,实践教学却不够完善,支撑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师资数量较少、水平较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应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教育改革,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和壮大,才能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进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本文为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
参考文献:
[1] 贾敬全,戴凤礼.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在线,2011(2)
[2] 彭分文,盛正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2008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苏金豹,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旅游、旅游管理教学。)
王较过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西部园丁培训计划”第三期昆明培训)
一、教师队伍建设
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包括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和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建设两大方面。
就教师队伍结构建设而言,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形成合理的梯队,如老中青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不同专业教师数量结构合理,教师职称结构合理……等。
就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建设而言,关键要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要比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困难得多。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时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上进等特征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和难度。其次,教师的工作目标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贡献,这充分说明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
再次,教师的劳动成果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它们既是显性的,又是内在的,既有短期的表现,又有长远而深刻全面的影响。
教师工作的这些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效果进行考核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困难性。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搞好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这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由于教师的劳动成果既不能用完全刚性的指标考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只用学生短时间内的表现情况完全衡量教师工作的绩效。这些特征不仅增加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效果进行考评的难度,而且使得新手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难以把握成长的策略和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新手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人应该如何努力、采取哪些策略呢?
1、敬业奉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敬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基础,对教师职业而言,尤其如此。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以教学为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存在“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成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和长效性,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用刚性的固定指标考量。因此,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得失,不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追求教学的不断创新。做到这些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只有具备敬业奉献精神的人,才能热爱教师职业,把不断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享受无限的乐趣,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奉献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敬业奉献就要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工作,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它职业的工作对象不同,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学生既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未来公民,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还是有理想、有情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完整个体。面对有情感的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必然缺少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影响。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情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才能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许多因素影响他对其职业的兴趣。如教育效果周期长影响教师的工作成就感,教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压力大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影响成长。如果教师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就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把工作的挑战看成发展的机遇,把工作中的困难视做不断进步的阶梯。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会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挑战自我,从工作中获得强烈而持久的前进动力,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敬业奉献就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从职业角度考虑,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实施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见了学生就心烦的教师能够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国学者把教师对学生的爱看作师德的核心,并称其为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职责,是一种关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才的真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才能以心灵感动心灵,以真情打动真情。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不仅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从中也获得了学生最好的感情回报,使教师享受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快乐,从而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 敬业奉献就要坚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一定意义上讲,业务水平是教师敬业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下苦功夫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体现在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书育人两个方面。要提高学术造诣,教师就必须学习和追踪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只有自己研究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本质,从更高层次上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进而使自己的学术造诣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除本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广泛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且渊博的知识基础,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纵横展开,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充满活力。同时,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也展现了教师的一种个人魅力,它同时也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深刻感染。
总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敬业,敬业就意味着必须投入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情感,甚至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有奉献精神。
不断进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过程。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常教常新。无法设想一位固步自封、满足自己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现状、不思进取的人能够成为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当今时代知识总量迅猛增长,新知识不断涌现,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教师应该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对教师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切不可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所教的内容上,必须及时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并把这些同自己所教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经验,联系生活,联系生产实际,把活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有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这样做教师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本学科全面理解,使业务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学校也并非是文化的孤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组成教育的各个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改变教育观念,重新确立教育的任务。因此,教师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有关知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其二,认真学习一些教育刊物发表的优秀文章,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认真思考和探索,从中体会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认真学习本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
教师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本学科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宝贵财富,这些经验也是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教学经验,一方面可通过与周围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听课,向同伴学习并从中吸取他人教学的长处。另一方面,研读教学研究论文,尤其是本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认真体会,反复实践,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学习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在一般的广泛阅读基础上,必须对重点内容仔细研读、精心思考、切己体会、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教师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同伴间的交流,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
除不断学习外,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对教师个体而言,把教学与科研和谐于一身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实践表明,不可能有学术水平很低的优秀教学工作者,也不可能有教学十分优秀而不去研究的教师。如果说教师的学习是教师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成果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的科学研究则是教师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解决教育教学活动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手段。可见,教师从事研究同样是其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一个不从事研究的教师,其教育教学能力充其量只能在一定层次上徘徊,他也许能成为一个“娴熟的教书匠”,但绝不能成为一名卓越的教育家。教师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本学科专业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本学科专业的教学打下牢固的根基。而且应该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3、实践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不仅是实施教育实践的基础,而且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在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制约着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些缄默性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依靠教师个人在实践中的感悟或经验才能获得。正如专家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教师的成长而言,教育教学实践是关键。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教育理论才能应用于教育实践,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没有实践活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很快也会被教师遗忘。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实践能力、运用实践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品德锻炼,形成教师的教育机智和高尚品格。
教师投身教育实践,就会将自己融入真实的、内容丰富的具体教育情境中。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之中,才能面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学生,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断生成真实的、情节复杂的真实问题。在应对和处理问题时,教师才有展示和应用教育教学能力、发挥教育机智的场所,教师才能获得领悟先进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实践、锻炼教育能力,形成教育机智的发展机会。事实表明,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真实的教育情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领悟、自我反思和反复实践。
教育的实践创新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教育的情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育的对象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面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情景和教育对象,教师要能够创造出个性化的教育,这就是实践创新。要做到实践创新,首先,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研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研究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其次,教师要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并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反复实践将其内化,从而转变自己的传统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创新。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1、自我导向模式
自我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成人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为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能够自我引导、自我驱动,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当个体进行自己计划的学习时,会出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活动:
⑴认清需要和兴趣; ⑵根据需要与兴趣制订发展计划;⑶进行学习活动;⑷评价。
2、观察/评价模式。
观察/评价模式基于三个假设:⑴反思和分析是专业成长的核心手段;⑵被观察者对自己实践的反思也有助于观察者的提高;⑶当教师看到变革的积极结果后,他们会更愿意投入到变革中。这种模式经常会以评价、临床视导、同伴教练等形态出现,一般会经历观察前会议、观察、观察记录分析、观察后会议等几个阶段。“教师同伴指导”就属于这种模式。例如,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以老带新,让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
3、发展/提高模式
发展/提高模式将问题解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习发展的过程。这种模式假设:⑴当成人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学习是最有效的;⑵当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的时候,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提高什么;⑶通过学校革新或课程发展,教师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主要贡献在于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革新和课程的发展紧密联系。校本教研就接近于这种模式。
4、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是当前最常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其基本假设是一些行为和技术值得教师复制,并且能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工作坊,有专家提供训练的内容及相应的活动,让教师进行模仿学习。微格教学就属于此列。
5、探究模式
探究模式假设教师是智性的人,有能力形成问题并寻求答案,形成对教学新的理解。这种模式倡导教师即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专业发展。
四、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责任在学校,关键在教师。学校首先应该重视此项工作,向教师进行思想和师德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此前提下,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学校还必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1、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教学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学校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
“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其任务是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校本教研”包含的基本要素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
不可或缺的统一体。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只有自我反思,缺乏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将会使教师自己处于弧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如果只有同伴互助,只存在教师间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专业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校本教研”又是专业研究者与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这类合作,可以采取较为稳定的形式,如专业研究者与学校的全面合作,或者专业研究者与某些教师的合作,或者是学校聘请专业研究者偶尔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进行“校本教研”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实施新课程,每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通过校本教研解决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及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要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状况,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教研”是对多年来教研活动实践经验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例如,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将不再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怎样教教材等,更多的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教材,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不断发展。
2、进行课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就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点缀。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课例研究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课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关系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教学设计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按照老传统或照搬他人经验,也就无所谓设计了。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教学录像可以用文字或录相再现。教学实录与教学设计的不同在于教学活动不是教学设计的翻版,教学设计是静态的,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则具有生成性。
教学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则是“评价”,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同伴的建议。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形式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如果说,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那么说课则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说,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备课而言,说课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说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活动。说课一般包括:①说课标、说教材(说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和界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等);②说教法、说学法(说自己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如何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等);③说程序、说结构(说自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对上课教师而言,听课是向同行、专家和领导展现自己教学观念、教学个性、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平台;对听课教师而言,是学习、借鉴同行教师经验和教训的机会。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听课,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看”,所以不少专家建议把听课改为“观课”,其重点包括: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高不高)、交往状态(学生彼此的交往、互动如何)、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怎样)、生成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大不大);看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情境创设恰当否?气氛调节如何?问题处理合适否?教师的观念先进否?文化素养高否?实际上,听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听、看,还需要记、思。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无论是作为校本教研或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评课都要致力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课例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高水平、针对性强的问题是评课的关键,是搭建教师讨论与反思的平台。从发展性评价理念来看,评课要致力于建立评价双方互相信任的双向的、互动的、相长的关系,评课一方要以平等、友好的姿态与被评价者沟通、交流,积极肯定被评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认真地指出缺点和不足,并帮助他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被评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以开放的心态与评价者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大家意见,使评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专业活动。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贴近实践、贴进职业、“教、学、做”相统一的教育。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专业水平的根本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好坏将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保险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依靠一支综合实力极强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
专业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者与实践者, 他们最了解高职保险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技能与实践等教学环节,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险实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保障, 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少
高职保险实务专业起步晚, 师资力量稀缺, 由为数不多的几名教师承担专业建设任务。一位教师同时上多门专业课的现象很普遍, 繁重的备课与教学任务使教师们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整天忙于应付上课。
(二) 教师缺乏保险行业从业经历
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教师一般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 没有在保险行业从业经历;或者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经过短期跨专业学习走马上任, 未受过系统的保险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 仅仅在保险公司有过短期从业经历。教师们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认识不深刻, 对保险实务和保险公司业务不熟悉, 实践经验不足, 进行保险教育时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实际问题, 直接带来教学组织上习惯满堂灌, 重视理论与专业知识传授, 弱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教学基本上就是纸上谈兵, 远离实际, 缺少生命力。
(三) 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教师队伍底子差, 教师中具有保险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人数仍然相当奇缺。大量繁重教学、科研和课题任务挤占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 教师们难以集中精力了解保险业界状况, 改进教学内容;无暇主动进行业务学习与学历进修, 继续教育不够, 教师们不能及时补充新知识, 直接造成观念落后, 知识面窄, 接受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能力弱;没有时间参加实践锻炼, 也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深入保险业界进行实践学习与实战训练, 实践能力缺乏,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四) 兼职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足
兼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师资队伍组成部分, 也是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学校与其他单位对员工要求、薪酬方式、工作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校外兼职教师来源不畅, 教师队伍建设不稳定。兼职教师有的技术过硬, 但理论水平不够或表达能力不强, 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正常工作与教学安排无法协调, 对学校兼职工作积极性不高, 甚至只受聘不授课, 走形式。这些情况都对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兼职教师的聘任与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一) 多方联合提高教师素质
优先支持保险实务专业发展, 采取引进、外聘等多种渠道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保险专业能工巧匠任教, 增加教师队伍数量, 提高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持和鼓励保险实务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充分利用校际交流、出国访问、讲学和进修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机会, 优先支持保险实务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和到先进保险集团考察, 了解最新保险行业发展动态, 提高新技能, 掌握新知识。
与保险业界有效沟通, 鼓励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安排有一定保险从业经验教师在保险公司挂职锻炼, 深入了解行业现状, 积累教学素材, 提高业务水平;安排缺乏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寒暑假到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实践, 丰富保险业务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二) 发挥专业教研室功能, 提高教师技能
教研室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引导保险实务专业教师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学习, 将教学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相结合, 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聘请保险师资培训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报告、讲学, 拓宽教师专业视野;组织现场教学、观摩教学,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积累专业教学经验;安排教师参加现代教学技术学习, 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数字化, 信息化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参加课件比赛、公开课等校内小型竞赛, 提高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师进行业界调研实践, 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保险公司进行实训, 提高业务实践技能, 取得实务案例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课堂生命力。
(三) 保校联姻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保险公司为保险实务专业提供了天然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保校联姻”合作, 保险公司广泛参与办学, 接受教师进行专业实践, 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技能;安排教师顶岗工作, 全面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业务开展与经营管理流程, 提升教师的保险实务综合素质,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从保险行业内挖掘出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增加师资队伍数量, 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作用, 带动教师队伍迅速提升实务水平;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 聘请保险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授课, 保证学生能够得到“一体化”教育;从公司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岗位管理与实践经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增强实训教师队伍, 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效果。
(四)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统筹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与专业发展需要, 制定教师长效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基础要素, 从提高教师素质、学历、职称、实践技能等方面入手, 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进修和实践计划计划, 高标准、高起点、严格要求教师成长。
新进保险专业教师在正式走上教学岗位之前, 必须到保险企业实际工作一段时间, 积累管理及服务经验, 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掌握保险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强化专业技能, 提高教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到老牌保险高校脱产进修, 提高学历;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到联姻保险企业挂职锻炼、合作研发, 提高实践技能;创造条件优先安排保险实务专业教师进行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 拓宽教学空间,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规定保险实务专业教师每2~3年参加至少一次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学习, 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27) .
[2]刘涧秋.探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李明, 李丞北, 付荣辉.保险市场人才需求与保险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12) .
关键词:大学科平台;新专业;师资队伍
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2003年设立的新专业,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则具有较长的历史,拥有丰富的师资教学资源,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如何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优势,根据新专业师资情况的特点,协调解决大学科建设与新专业建设同步发展之间存在的师资队伍及资源矛盾问题,促进大学科平台下各相关专业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合格教师——成熟教师——研究教师”的教师发展目标,是新专业建设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我校学科大平台建设中新老专业协同发展的实践,对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与途径进行了研究。
一、专业师资发展历史与问题
新专业设立之初,车辆工程专业少量师资力量来自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已有师资。为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后期在内部培养的基础上,主要以外部引进为主。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车辆工程专业专有教师15人,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博士学位14人,占93.3%;高级职称9人,占60%,45岁以下8人,有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计划第二、三层次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可见,现有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具有较好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队伍中有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为车辆工程专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现有师资队伍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现有师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缺少中青年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专业的几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特色不明显,学科队伍不均衡等。如何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途径
1.完善和强化中青年教师培训是实现合格教师目标的重要保证。①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车辆工程专业近年师资引进中,以青年教师为主。对新引进教师尤其是新接收的毕业生,应结合其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岗前培训。在这方面,根据以往新教师培训经验,机械工程学院在全校性教师岗位培训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加强新进教师的“导师制”方法,在大学科范围内,对新进青年教师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以较快的速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发挥其自身特长,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师德修养与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树立其爱岗敬业精神,掌握教学的基本业务知识。②强化内部交流和模范示范效应。青年教师在独立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高其业务水平,尤其是在本学科内部的横向交流和学习,更能有效的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对此,机械工程学院充分发挥机械大学科内老专业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科内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的传带作用,进行了一系列公开课交流学习活动,进行精品课程群内和教学效果好的示范课交流活动,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学院教学质量。③积极开展在职进修和培训。学院鼓励教師提高学历、进修访学。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为科研和教学骨干提供国外深造和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交流的机会。具体包括学历学位进修、课程进修、访学、对外交流培训等,实施期限上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国家、省及学校计划进行出国进修访问,与机械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群建设和精品课程相结合,进行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进修和培训。
2.强化要求教学质量,整合优化学科师资力量,是实现成熟型教师目标的重要手段.①加强教学质量,推进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机械工程学院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并按照学院制度进行检查,将结果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还大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群建设工作,将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统一纳入大平台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位建立完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制度,由课程负责人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落实。在学科平台课程群建设基础上,学院大力推进各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并鼓励教师采用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提高教师跟踪国际前沿教学的能力。目前,车辆工程专业专任教师队伍中,一门课程已列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并出版了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测试技术基础》。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也在不断加强,“热工基础”等课程作为双语课程的培育重点,并与国外大学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交流,将其优秀课件和教材部分引入我校课程实际教学。②有效整合大学科师资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其中部分教师也长期从事与车辆工程相关的研究工作。因此,在车辆工程专业建立初始,对原有师资进行调整和重组,首先将这部分教师作为新专业专任师资队伍的基础,并结合后期引进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此后,还成立了机械设计与车辆工程研究所和车辆工程教研室,对车辆工程专业专任教师队伍进行规范管理。在人员重整和优化的基础上,同时对相关教学科研和实验资源、实验师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中成立了“车辆构造实验室”、“汽车发动机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验工作。在学科大平台建设中,学院对原有的机械工程实验中心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车辆构造实验室”、“汽车发动机实验室”纳入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并作为浙江省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综合实验中心”的组成部分,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利用和优化配置。此外,还实行了理论教学教师参加实验教学的工作制度,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3.探索科研创新工作机制,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教师队伍研究型目标的重要措施。①鼓励科研创新,提高师资科研水平。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对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实现教科研一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在教师科研方面,主要按照研究方向将教师自然形成不同的学术团队,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团队学术,高级职称教师在梯队建设中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非常显著。车辆工程专业作为特色明显的机械大学科下的一个专业,在多种学科和技术领域都起到重要作用。如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承担建设的“海洋机电装备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浙江省船港机械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项目,都是机械工程大学科下各专业协同合作的典范。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工作中,多名车辆工程专任教师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项目,实现了大学科平台上的人员交叉整合,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对师资水平的提高有明显效果。目前,专任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重要的科研项目。根据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目前在船舶发动机、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领域设立研究方向。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出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引进,普遍在新建专业中还处于薄弱环节。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现有师资仍以中青年为主,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较多,缺少中青年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内部培养作为最有生命力的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工作。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建立成为关键的人才会聚机制。领军人才的会聚效应和良好的人才引进、成长机制,可以吸引大批具有相同学科背景与爱好的高层次人才,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培育高水平学术团队。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科研工作中,与我省及国内多家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对教学的提高和加强。目前,已建立了十余个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并积极利用浙江省在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的参与,将极大地改进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工程教育质量。④产学研有机结合,推行工程教育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代表性的工程类学科,机械工程学院将推行工程教育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作为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重点之一。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也具有一定的工程工作背景,目前的师资中,20%以上教师具有汽车行业的企业工作背景和经验,为推进工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种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内、国际教学和科研平台及人员配置,成为推行工程教育,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在车辆工程新专业的建设工作中,机械工程大学科的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扶持作用。专业建设初期,由于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专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又抑制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在度过以教学工作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达到合格教师化的第一发展阶段后,通过大学科平台内师资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车辆工程专业现有师资队伍已向成熟型教师阶段转变,并取得一定成果,这直接表现在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发展对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支撑和研究领域的有力补充上,在省重中之重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重要工作中,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进步也直接促进了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迅速壮大和人员的快速成长。然而,在由成熟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发展阶段中,仍需要强有力的中青年教授、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汇聚作用和拉动作用,并将作为在机械大平台建设进程中,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工作,从而实现机械工程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松.加强高等学校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9,(7-8):119-121.
[2]秦宗会,胡武洪.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之一——师资队伍[J].中国西部科技,2008,(7):64-66.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荐阅读:
建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06-23
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06-05
师资队伍建设表07-18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05-27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析论文06-21
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10-11
2024-2025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11-06
2024年度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11-10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05
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想法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