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政治学习内容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月份政治学习内容(精选6篇)

月份政治学习内容 篇1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的讲话,在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中引起强烈反响。

广开进贤之路:营造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

“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姚爱兴4日下午在联组会议上第一个发言。让他特别感动的是,总书记对现场9位委员的发言逐一回应。“这本身就说明了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姚爱兴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凝聚强大的力量。在场的委员们纷纷表示,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并对广大知识分子提出殷切期待,一定会进一步激发蕴藏在广大知识分子中的潜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总书记强调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让大家备受鼓舞。

人才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姚爱兴委员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众多,每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拥有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有效扩大和发挥这个优势。”“作为一个归国学者,我很荣幸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国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说,总书记讲话推心置腹,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说,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极大鼓舞,有利于加快形成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主动担当作为: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古以来,振兴国家、为民谋福,都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情怀抱负。

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重托。广大知识分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当代,知识就是生产力,就是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赵海英说。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担当。赵海英委员说:“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需要知识分子担负重任,积极作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总书记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加把劲,筑牢文化自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4日下午作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发言。

谈起总书记对他发言的回应,赵丽宏格外兴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责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鲜明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要有中国精神,要有文化自信。”赵丽宏委员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自信要和经济强国的地位相匹配,要两条腿走路。”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基础和前提,也是知识分子所遵循的最基本规矩。作为知识分子,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赵海英委员说。

姚爱兴委员表示:“知识分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身体力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而引领整个社会风尚。”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单英骥认真阅读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后深有感触地表示,“对青年知识分子来说,要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同频共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不可忽视。”

投身创新实践:为民族复兴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来自农工党的全国政协委员王启仪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总书记给广大知识分子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责无旁贷,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加油干了。”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表示,总书记的讲话对科研人员来说既是要求,也是重大机遇。“高校也好,科研人员也好,我们都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奋发向上,主动作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王雨认为,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总书记此前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论述,为科研人员指明了奋斗方向,激发了创新热情;总书记今天的讲话,又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殷殷嘱托,使命光荣。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利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前就是要积极为落实“十三五”规划各项具体措施展开学术研究,为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思路。

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郑福田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让大家感到和煦春风扑面而来。当前,知识分子要展开广泛的创新实践,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更加强劲。“总书记讲话就是动员令!”赵海英委员说,无论在何地,无论在哪个行业,广大知识分子都要奋发图强,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

月份政治学习内容 篇2

一、结合教学实际, 结构重组,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 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 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 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 实行优化组合, 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共有四个子目,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理解, 教材实际上是从军事、制度、思想三个方面来体现秦汉政治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六王毕, 四海一”是秦国完成了军事上的统一, 为秦汉“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构成了秦建立、汉巩固并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秦汉“大一统”局面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政治 (制度) 保障;“挟书律”则是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一项措施, 经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逐步实现思想的“大一统”局面。

在教学中, 我以课题核心词“大一统”设问:“‘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秦汉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局面?”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经师生共同探讨, 形成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军事“大一统”———秦朝完成统一;制度“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思想“大一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对课标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对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再分解, 把教材中的第二、三目重组, 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1.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构成:皇帝制;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

3.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经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中也学会了怎样抓住教材的核心线索简化知识,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根据课标要求, 方法引导, 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 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标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 是课标的具体化,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 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的知识内容面面俱到,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应根据课标要求, 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以点带面,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课标的要求, 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六王毕, 四海一”和“挟书律”在初中教材有比较明确的介绍, 为避免学习的简单重复, 不必重点展开, 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即可: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时间、经过) 秦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秦完成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事件?

对课标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全力突破, 这关系到这一专题内容的整体把握, 因为“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当然, 对这一重点问题的讨论, 不是面面俱到的, 要做到重中之重。皇帝制的建立和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立是较为简单的知识, 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 以皇帝制为核心, 形成“皇帝—中央—地方”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体制即可。

然后把学习、讨论的重点放在“郡县制”的建立和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对“郡县制”这一点的突破, 主要采取比较法。比较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之一, 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 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 判明其异同, 分析其缘由, 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比较项, 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比较, 分析:“为什么秦朝要实行郡县制?” (或“为什么秦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在讨论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确定比较项?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两者的异同?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然后由一位学生上讲台板书学习结果。他用的是大家讨论认为最能一目了然体现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点的表格法。如下表:

“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对这一问题的重点突破,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基本的方法掌握了, 本课中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及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就迎刃而解, 以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辩论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是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便是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综观历年高考试题,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单纯历史卷,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 评价历史事件的题目屡见不鲜。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呢?这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 是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师生互动讨论中, 主要引导学生简单明了地把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几个方法和要求:“一分为二”、“发展的观点”、“阶级分析”、“效果与动机结合”等。

知识易忘, 能力永存, 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 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其个体生命价值、生命活力、生命发展水平的最本质的外在表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通过重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和运用比较法、辩证法、发展观等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教学中, 历史教师应该坚持以“能力为本”, 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培养会学习、善学习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健, 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长运, 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月份党员小组学习内容 篇3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胡锦涛总书记致电表示热烈祝贺 吴邦国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

胡锦涛总书记在贺电中勉励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各项后续工作,奋力夺取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再立新

6月16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的神舟九号航天员在返回舱内招手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新华社酒泉6月16日电(记者 霍小光)神舟九号奔向天宫,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正在丹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闻讯后,第一时间发来贺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等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

16日下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里气氛庄重热烈。15时40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问天阁举行。吴邦国等领导同志来到这里,亲切看望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我国出征太空的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吴邦国对航天员们说,你们即将出征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来为你们壮行,预祝你们成功。我相信,有祖国和人民作强大后盾,有各方面的精细准备,有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坚实基础,有经过严格训练养成的过硬素质,你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希望你们坚定信心、沉着冷静,严谨细致、精心操作,顽强拼搏、再创辉煌。祖国和人民期待着你们胜利归来。

景海鹏代表3名航天员郑重表示,我们一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随后,3名航天员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飞船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巍然矗立,箭体上五星红旗图案鲜艳夺目,“中国航天”4个大字熠熠生辉。

吴邦国等领导同志登上试验指挥楼平台,现场观看发射。

18时37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承载着神舟九号飞船和3名航天员飞向苍穹。吴邦国等领导同志同大家一起为火箭顺利升空热烈鼓掌。

火箭升空后,吴邦国等步入试验指挥大厅,观看巨型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火箭和飞船飞行情况。扬声器里,工作人员不时向大家报告通过陆、海、天基测控通信网跟踪监测到的火箭和飞船运行状态: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18时56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顿时,试验指挥大厅内一片欢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现场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发来的贺电。

胡锦涛总书记在贺电中说,喜闻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总书记强调,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各项后续工作,奋力夺取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使在场的工作人员倍受鼓舞和激励。

吴邦国等领导同志走到工作人员中间,同大家热情握手,对神舟九号发射成功表示祝贺,要求大家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夺取载人航天工程更大胜利。

在酒泉期间,吴邦国等领导同志听取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和神舟九号发射任务有关情况汇报,视察了测发指挥大厅、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和水平转载测试间,向聂荣臻元帅墓和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12月份党小组学习内容 篇4

一、党员对一年工作的回顾,以及对本单位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并讨论自身在完成新的一年工作任务过程中,应如何发挥带头和带动作用,提出“登高计划”主要内容。

二、学习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刘国胜在2011年12月5日召开的《宝钢党委三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一是结合宝钢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二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宝钢二次创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的迫切需要。企业文化,重在“化”,重在建设。宝钢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宝钢文化。

7月份政治学习记录 篇5

地点:电教室 主持学习:王淑杰

参加人: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

1、传达教育局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2、开展“强师德 铸师魂 树形象”教师公开承诺书鉴定活动。

4月22日全市教育系统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教育局召开。会上党委副书记林成做了《适应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努力开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新局面》工作报告、局纪委书记宋忠平就纪检工作做了《严明党纪 强化监督 落实责任 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作报告,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张光旭同志作的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

一、深刻认识和自觉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三、坚持固本强基,突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四、驰而不息反“四风”、正行风,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环境。

月份政治学习内容 篇6

一、《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

吕不韦是在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的形势下,为了使秦国更好的保持这一胜利成果而编著《吕氏春秋》的,《吕氏春秋》中的诸多思想观点都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时代的需求而决定的,是对“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思想有目的的筛选之后,将其中的政治理论经过吸收、改造以及运用补充到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中的,可以说是一部对先秦诸子百家政治理论的总结著述[1]15。

1.道家“无为”的政治观。道家的“无为”思想是《老子》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腑,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出发,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无不为”、实施“无为而治”。《吕氏春秋》在其核心篇章《十二纪》中所表述的主旨就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为准则为自己的政治思想服务,并在《序意篇》明确地提出了政治统治“无为”的主张,主张君主应该“替天行道,无为而治则无不为”。《吕氏春秋》在继承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政治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生活进一步发展了其概说,提倡君主或天子“执一”而不“执事”,即君主的职能就是把握治国之道,以“一”应万,而不需要亲自处理日常的政务[2]21。“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要求君主应该学会“因而无为”,保持内心的虚静清明,以此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统治目的。总之,《吕氏春秋》继承了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并顺着这一思路展开了实施德治、仁政的治国方略,为儒家等思想的吸收进行了铺垫。

2.儒家的“德治”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就是信奉道德至上的“德治”,主张在政治上“以德服人”,用仁义说教来感化世人,使人心悦诚服。而《吕氏春秋》就是从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出发,将其发扬成为君主治国的主要方略,这是这本书对统一的封建帝国所选择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在《吕氏春秋》中吸收了大量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政治思想,坚持认为要得民心,方可稳固政治统治,要求君主实施“德治”“、仁政”,顺应天意民情得民心,得天下,并以法相辅,持一颗爱民利民之心,审名正分,教民忠孝[3]47。可以说,《吕氏春秋》在封建帝国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有效地吸收和利用了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并兼收其他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改造,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政治服务。

3.法家的政治论。法家的政治论就是强调依法治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并且倡导进行耕战,主张重农抑商。《吕氏春秋》虽然对法家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和摒弃,但并不是完全放弃法家的思想,而是对法家的政治论进行了选择性地吸收和改造,这一点与法家单一的依靠法治来进行治国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吕氏春秋》中所以改造和利用的法家思想是为儒家“德治”的辅助手段。其中对法家政治论吸收和改造主要集中在“因时变法思想”“、对法、术、势三种理论的吸收改造”“、重本抑末的思想”以及对“严刑厚赏的改造”比如在《察今》中就对变法思想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就是对法家“常法”治国思想的反对,可以说《吕氏春秋》在对法家思想吸收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舍弃和改造[1]53。

4.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中心主旨就是“尚贤”,即选贤任能不分贵贱,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吕氏春秋》在有效地吸收了这一思想理念,并且极为倡导选贤任能的重要性“,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与此同时,《吕氏春秋》通过对“义兵”的倡导,表明对战争兵事的明确观点“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提倡正义之战,对墨家的“非攻”“、救守”等观点进行了批判[4]9。这一点是十分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需求,也为秦国进行一统天下的战争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依据,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影响和心理威势。

二、《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在对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理论思想的吸收和改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政治思想,其中主要的思想内容是道家的“无为”论和儒家的“德治”论,可以说是对先秦多元政治思想的一项总结,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的政治统治勾画了一幅雄伟的政治蓝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1.《吕氏春秋》的德治与法治的思想。《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十分推崇儒家的“德治”观,德治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发展有效治国方略,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单一的依靠“德治”,依靠对变法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并不会产生即时的成效,依旧需要结合“法治”,进而提出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思想,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来缓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好地解决社会混乱,使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1]39。首先,德治思想。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倍加推崇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但是,严刑峻法也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对国家的长久统治十分的不利,所以《吕氏春秋》十分的推崇儒家的德治思想。而《吕氏春秋》的德治思想脱胎于儒家的“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为了更好地实行德治,《吕氏春秋》对提出德治是在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必然的选择“,夫以德得民心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在面对法术盛行所带来的诸多隐患,德治顺应了自然之道和人情欲望,能够满足人正常的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其次,法治思想。《吕氏春秋》中的法治思想与传统法家的法治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实施德治的时候,对不肖之人除了德行教化之外,还要赏罚分明,而且在实施赏罚的时候要适当,以赏为主,以罚为辅,赏罚的目的就在于使臣民对君主更加的尽心效力,“凡赏非义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2.《吕氏春秋》的君道与臣道的思想。《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围绕封建君主制度展开的,是对君主的合理掌权以及之后的统治方法的论证。不过《吕氏春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的治国理念,所以在维护君权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政治思想,其政治理想就是君主垂拱,任用贤人,实现天下大治。首先,君道无为的政治思想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上发展形成的,即君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应该做到公正无私“,天下,非一人治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君主应该“贵生重己”,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然后选贤任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智能,而不应该和臣子争职处理日常的国家政务。其次“,臣道有为”是相对于君道无为而提出来的,在《吕氏春秋》的政治观念中,国家的治与不治最终取决统治者是否能够得到贤臣的帮助,其政治思想要想落实到实处,必须依靠“臣道有为”而“为臣之道”就需要贤臣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遵守自己应守的职分,不要逾矩“,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上不苟为矣,少不悼辟而长不简慢矣。”同时臣下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服众;臣下还要直言进谏“,谏君之过”,为公去私,举贤为己任,使得天下得到更好的治理[4]12。

3.《吕氏春秋》的民本思想。《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中十分重视民众在君主统治中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民众,以民为本,统治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进而更好的使用民众巩固君道,换句话说,《吕氏春秋》所强调的民众的重要性是为了君主专制统治而服务的,并不是主张民主。而要得到民众的拥护首先要“顺民心”“,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圣王执一四夷皆至矣,其此之谓。”之后就要如何使用民众为君道服务了,主张用民首先要为义,之后适时的使用赏罚“,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总之,只有“顺民心”、“爱利民”,才能够使人民“争行义”,这样国家才会得到更好的治理[2]41。

4.《吕氏春秋》的义兵思想。为了维护秦国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吕氏春秋》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义兵思想”,认为要统一天下就必须通过战争,而这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乱莫大于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其“义兵思想”是结合了儒家的王道思想和兵家的军事思想,又克服了儒家对战争的空想性以及兵家只追求战争胜利的功利性,将“义”所谓战争的根本,只要己方是正义的战争就会得到胜利,同时又十分重视战争的物质条件和兵法的运用,只有这样的义兵才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一篇:个性签名文艺范文言文下一篇:首席科学家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