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试剂制度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外诊断试剂制度(精选7篇)

体外诊断试剂制度 篇1

为了确保公司经营行为的合法合规,规范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首营企业是指与本公司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生产企业或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经营企业。首营品种是指本公司首次购进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

二、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必须经质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购进业务。

三、审核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必备资料

1、首营企业

1.1《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1.2营业执照及其年检证明复印件

1.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或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1.5相关印章、随货同行单(票)样式 1.6开户户名、开户银行及账号

1.7《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2、首营品种

加盖生产单位原印章的合法证、照复印件。药品质量标准,药品生产批准证明文件,首营品种的出厂检验报告书;包装、标签、说明书实样以及价格批文等。

3.质量保证协议书 3.1明确双方质量责任; 3.2供货单位应当提供符合规定的资料且对其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3.3供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开具发票;

3.4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质量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等有关要求;

3.5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包装、标签、说明书符合有关规定;

3.6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运输的质量保证及责任; 3.7质量保证协议的有效期限

四、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

1、采购员应详细填写“首营品种(企业)审批表”,连同相关资料及样品报质量负责人。

2、质量负责人对采购员填报的“首营品种(企业)审批表”及相关资料和样品进行审核后,报企业负责人审批。

3、如依据所报送的资料无法对首营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时,应对首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考察情况形成书面考察报告,再上报审批。

4、质管部将审核批准的“首营企业审批表”和“首营品种审批表”及报批资料等存档备查。

购进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严格把好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进货关,确保依法经管,杜绝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流入,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制度。

2.进货原则:

坚持“按需进货、择优采购、质量第一”的进货原则,严格执行进货质量控制程序。

3.人员要求:

采购员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中专以上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上岗。

4.进货质量控制程序:

4.1合格供货方资格审核:采购员负责审核所有供货方的法定资格。包括向供货方索取加盖供货方公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等资料,并审核其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有效期、发证机关印章等项目。供货方证照上生产/经营范围必须涵盖拟供产品,经营单位的经营方式必须为批发。无误后方可填写“合格供货方审批表”。

4.2首营企业审核与建档:供货方如为首营企业,索取和审查资料后,按照本公司《首营企业资格审核制度》的规定,填报“首营企业审批表”,交质量负责人审批,审批通过,将首营企业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后,采购员方可填写该首营企业的“合格供货方审批表”。

4.3供货方销售员资格验证:包括验证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销售员出具的《授权委托书》原件、销售员身份证原件及上岗证、资格证复印件,无误后将有关内容填入“合格供货方审批表”留存授权委托书和身份证、上岗证、资格证复印件(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无需盖章)附后。对方无上门销售的可以注明。

4.4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在建立合格供货方档案的同时,应与供货方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该协议书的有关信息也应填入“合格供货方审批表”中。

4.5合格供货方档案微机记录:质量负责人负责合格供货方资料的审批与建档,负责将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

4.6首营品种审核与签订购销合同:如拟供品种属首营品种,应按公司《首营品种质量审核制度》的规定向供货方索取有关资料,经初审合格后填报“首营品种审批表”,连同资料一起交质量负责人。经质量负责人审批通过,采购员方可与供方签订购销合同。审核未通过的不可签订购销合同。

4.7非首营品种签订购销合同:如拟供品种不属于首营品种,在建立合格供货方档案和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后,方可与供货方签订有明确质量条款的购销合同。

4.8电话要货记录:如供货方为经营单位,所供品种多且进货次数频繁,在不方便签订书面购销合同的情况下,必须做详细的电话要货记录。

4.9购进记录:采购员应将购销合同或电话要货记录录入系统,形成“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采购记录”。采购记录应注明产品的品名、剂型、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家、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货价格、购货日期等项内容。

4.10执行购销合同:双方严格按照购销合同条款开展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购销活动。

5.合格供货方管理:

5.1所有供货方都应建有“合格供货方审批表”,所附资料都在有效期内,计算机系统会自动提醒供货方的资料效期,发现快到期及时通知采购员向供方索取。5.2凡是没有建立“合格供货方审批表”的供货企业或者“合格供货方审批表”所附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和“质量保证协议书”已经过期的供货企业,一律不得购进其生产或经营的产品。

6.购销合同和质量条款内容:

6.1购销合同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内容包括:签订合同地点、签约人;采购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品种、规格、数量、生产企业或产地、价格、交货地点和质量条款;对于包装、标识、运输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也应注明。

6.2与生产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质量条款应明确: 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 整件产品附产品合格证;

产品包装符合有关规定和货物运输要求; 产品的到货日期距生产日期在6个月以内;

生产企业每次供应的产品尽可能提供同一批号的产品; 6.3与经营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质量条款应明确; 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 整件产品附产品合格证;

进口产品,随货提供进口产品的有关证明文件;

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包装符合有关规定和货物运输要求;

产品到货时的剩余有效期应不少于该产品有效期的二分之一。7.禁止购进的产品: 禁止购进下列产品:

7.1本单位经营范围以外的产品; 7.2未取得合法批准、注册文号的产品; 7.3不是采用国家标准生产的国产产品; 7.4无合法进口证明文件的进口产品;

7.5已经超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期限,不得继续销售和使用的产品;

7.6包装标签、说明书的标识和内容与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不符的产品;

7.7医疗单位配制的制剂产品; 7.8不能提供合法供货票据的产品。8.其他职责和要求:

8.1采购员负责制定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采购计划。制定计划时应有质管部门的人员参加,明确审核意见并签字或盖章。

8.2采购计划、购销合同、质量保证协议书应由主管领导或其授权人按职责权限审核批准后执行。

8.3采购员应每年组织进行一次进货质量评审,必须有质管部门的人员参加。

8.4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由供货方开具合法票据,建立所有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购进记录,做到票、帐、物相符。购进记录应保存5年,票据应保存10年。

8.5采购员应定期与供货方联系,配合质管部共同做好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质量管理工作,协助处理质量问题。

8.6采购员应及时了解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库存结构情况,合理编制采购计划,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避免产品因积压、过期失效或滞销造成损失。发现滞销苗头应及早与供货方联系,采用退货换货、扣付货款,由对方承担损失、促销等方式妥善处理。

9.责任追究:

9.1采购员发生违反本制度的行为,由采购员本人承担直接责任,分管负责人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分管领导承担领导责任。

9.2公司及其有关管理和考核部门有权对进货部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提出奖罚意见,经批准后兑现。

9.3采购员违反本制度导致质量审核时出现不应有的缺陷项或导致发生质量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收货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严格把好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收货关,确保依法经管,杜绝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流入,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制度。

2.人员要求:收货员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内容;

3.1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到货时,收货人员应当核实运输方式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照随货同行单(票)和采购记录核对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做到票、账、货相符。

3.2随货同行单(票)应包括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数量、收货单位、收货地址、发货日期等内容,并加盖供货单位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出库章原印章。

3.3冷藏、冷冻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到货时,应当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质量控制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

3.4收货员对符合收货要求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当按照品种特性要求放于相应待验区域,或者设臵状态标志,通知验收。冷藏、冷冻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当在冷库内待验。

质量验收管理制度

1.制定目的:

为确保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质量,把好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入库质量关,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和行政规章,制定本制度。

2.质量验收的定义:

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质量验收包括产品外观的性状检查和产品内外包装及标识的检查。

3.人员要求:

验收员应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质量验收的依据:

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质量验收的依据是《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企业质量验收管理制度、质量验收管理职责、质量验收程序。

5.质量验收的内容:

5.1验收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当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批号查验同批号的检验报告书。供货单位为批发企业的,检验报告书应当加盖其质量管理专用章原印章。检验报告书的传递和保存可以采用电子数据形式,但应当保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5.2在待验区内,凭采购员提供的采购记录、随货同行单对来货进行逐批验收;一般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在到货后1个工作日内验收完毕,需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在到货后1小时内验收完毕(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验收,应存放在符合规定的环境中待验,并给出明显待验标志)。

5.3验收抽样应具有代表性:

5.3.1同一批号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当至少检查一个最小包装,但生产企业有特殊质量控制要求或者打开最小包装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可不打开最小包装。

5.3.2整件:50件或50件以下,抽取2件,50件以上时,每增加50件多抽一件,不足50件的以50件计,在抽取的每件中,从上、中、下不同部位抽3个以上最小包装检查,复查时,加倍抽样。

5.3.3破损、污染、渗液、封条损坏等包装异常以及零活、拼箱的,应当开箱检查至最小包装。

5.4验收时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分类,对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以及有关要求的证明或文件进行逐一检查:

5.4.1验收时,应进行产品包装内、外标签和说明书的检查,主要检查内容有:

5.4.1.1整件产品中应有产品合格证;

5.4.1.2产品包装必须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内标签至少应当标明产品的通用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等内容,外标签应当注明产品通用名称、成份、性状、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贮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内容,不能全部注明的,应当标出主要内容并注明“详见说明书”字样;

5.4.1.3供上市销售的最小包装必须附有说明书,其核准日期和修改日期应当在说明书中醒目标示;

5.4.1.4进口产品其包装的标签应以中文注明产品的名称、主要成份以及注册证号,并有中文说明书;

5.4.1.5验收入库的产品包装完好,无污染,能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

5.5对销后退回的产品,验收员应按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验收程序的规定逐批验收。

5.6对验收抽取的整件产品,应加贴明显的验收抽样标记,进行复原封箱。

5.7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入库时注意有效期,从生产企业购进的产品到货日期距生产日期在6个月以内;从经营企业购进的产品到货时的剩余有效期应不少于该产品有效期的二分之一;

超出上述期限或有效期不足12个月的产品不得入库。因特殊原因需入库时,由质量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入库。

5.8发现以下情况拒收或部分拒收:

5.8.1验收时发现到货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注册证号等项目与GSP验收入库单或随货同行单上的内容不符的;或产品质量异常、包装质量不合格、标签模糊、包装内、外标签不符或有其他问题的品种,应在GSP验收入库单上写明情况,并填写“拒收报告单”,及时报质量负责人处理。

5.8.2验收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时对整批符合规定产品中的下列产品,应保留有关证据,填写“拒收报告单”,批准后部分拒收或报损:1)、破损的产品 ;2)、包装被污染的产品;3)、有充分证据证明在运输途中丢失短少的产品。

5.9应做好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质量验收记录,包括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到货数量、到货日期、验收合格数量、验收结果等内容。记录要求内容完整,不缺项,字迹清晰,结论明确,每笔验收均应由验收员签字,并签署验收日期。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诊断试剂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5.10验收后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验收员应在“GSP验收入库单”上签字,并注明质量状况、验收结论。仓库保管员凭验收员签字的“GSP验收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对货单不符、质量异常、包装不牢固或破损、标志模糊或有其他问题的品种,应予拒收并报质量负责人。

储存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正确、合理地储存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确保库存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质量和安全,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2、人员要求:从事储存工作的人员(仓库保管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入库和拒收:

仓库保管员凭验收员签字的“验收入库单”办理诊断试剂入库手续。对货与单不符、质量异常、包装不牢或破损、标志模糊等情况,应拒收并报告质量负责人处理。

3.储存原则和要求:

应根据“按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对温度、湿度条件的要求存放”、“分类存放”、“实行色标管理”等原则,将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分类存放于具备相应条件的仓库中。储存中应做到:

3.1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性能、储存要求和验收员的提示,将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冷库。常温库温度应控制在10-30℃,阴凉库温度应控制在不高于20℃的范围内,冷库温度应控制在2-10℃。库房的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35-75%之间。

3.2在库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质量状态应实行色标管理。其统一标准是:待确定为黄色;合格为绿色;不合格为红色。

3.3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与地面之间有有效隔离的设备,通风和避免阳光直射的设备。

3.4搬运和堆码应当严格按照外包装标示要求规范操作,堆码高度符合包装图示要求,避免损坏包装。3.5按批号堆码,不同批号不得混垛,垛间距不小于5厘米,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厘米。

3.6有效调控、检测温湿度的设备。

3.7有符合储存作业要求的照明设备,有包装物料的储存场所和设备。

3.8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存放在不合格区,并有明显的标志。

3.9对销后退回的凭“销售退回通知、验收、入库交接单”,经核实是本公司售出的产品,存放于退货区,通知验收员验收。凭验收结论将产品存入合格区或不合格区。退货记录应保存3年。

3.10保持库房、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做好防尘、防潮、防霉、防污染、防虫、防鼠、防鸟等工作。

3.11与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存无关的公私物品,不得存放。

3.12按规定点单下帐,对库存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实行动态盘点(每天清点当天有过实物交接的产品),月末大点(每月进行一次所有库存产品的大清点),保持帐货相符。

3.13在储存工作中接受养护员的监督指导。

3.14储存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货架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破损和杂物堆放。

3.15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储存作业区,储存作业区的人员不得有影响质量和安全的行为。

4.不合格产品报告:

4.1保管员发现有破损、污染、过期失效等情况时,必须及时书面报告养护员,发现其他质量问题时,也应当天向养护员书面报告。

4.2保管员不按时报告造成不良后果的,由保管员承担直接责任。

养护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确保依法经营,严防出现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提高服务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制度。

2.人员要求:养护员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养护员应当根据库房条件、外表环境、质量特性等对在库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进行养护,主要内容:

3.1指导和督促保管员对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进行合理储存与作业;

3.2检查并改善储存条件、防护措施、卫生环境; 3.3对库房温湿度进行有效监测、调控;

3.4按照养护计划对库存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外观、包装等质量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养护记录,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或者有效期较短的品种应当进行重点养护。

3.5发现有问题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当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和记录,通知质量负责人处理。

3.6定期汇总、分析养护信息。

4.因破损而导致液体、气体、粉末泄漏时,应当迅速采取安全处理措施,防止对储存环境和其他药品造成污染。

5.对质量可疑的应当立即采取停售措施,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同时报告质量负责人确认。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5.1存放于标志明显的专用场所,并有效隔离,不得销售; 5.2怀疑为假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及时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3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处理过程应当有完整的手续和记录;

5.4对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当查明并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销售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确保依法经营,严防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售出,提高服务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制度。

2.人员要求:

销售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3.客户资格审核程序:

3.1销售员销售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时,向客户索取加盖有客户公章原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以及经营企业的《营业执照》、《GSP认证证书》复印件;

3.2质量负责人负责审核其单位名称、经营范围、有效期、发证机关印章等项目,审查无误后,填写“客户资质审批表”;

3.3经销售、质量负责人批准后,质管部将客户信息输入微机,通知开票员可以销售;

3.4资料及审批表归档备查。4.销售服务要求:

4.1销售开票时要坚持“先产先销”、“近期先销”的原则。应对违反该原则开票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开票时有领导签字确认的除外。

4.2药品/体外诊断试剂销售严格执行《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出库复核管理制度》,经配货、复核手续方可付货。

4.3销售员提货时应认真核对:货与单相符,在销售清单上签字。4.4应开具合法票据,将销货清单按月装订作为销售记录。销售记录包括:产品的品名、剂型、规格、单位、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家、购货单位、销售价格、销售数量、销售日期等项目。

4.5销售人员应正确介绍产品,不得虚假宣传、夸大产品疗效或误导用户。

4.6应随时收集客户意见,认真协助质管部受理和处理客户的质量查询和投诉,及时进行质量改进。

4.7销售部门应按“近效期产品催销表”所列品种及时组织销售。4.8销售人员应随时跟踪近效期产品在医疗单位的使用情况,确认在产品失效前无法使用完的部分,应及早帮助医疗单位办理退货换货,以避免产品过期失效退回后,造成本公司经济损失。

4.9已经过期失效的产品,一般不得同意医疗单位做退货处理。5.停止销售付货的情形:

销售付货或复核时如发现以下问题应停止付货,并报养护员处理:

5.1产品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渗漏;

5.2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 5.3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或污染;

5.4产品已超出有效期、霉烂变质、虫蛀、鼠咬等; 5.5非法产品或本公司无经营资格的品种;

5.6怀疑有质量问题,未经质管部明确质量状况的品种; 5.7药监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通知暂停销售的产品。

出库复核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确保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出库准确无误,保证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杜绝不合格品出库,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2.出库原则: 2.1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出库应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和“按批号发货”的原则。

2.2如果“先产先出”与“近期先出”出现矛盾时,应优先遵循“近期先出”原则。

2.3销货清单上指定的批号违反出库原则时,要暂停出库,汇报直接上级协调或查明原因,经重新开票或由直接上级在原票上签字后,方可继续出库。

2.4违反出库原则又无直接上级签字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保管员和开票员的责任。

3.出库复核:

3.1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出库必须经配货、复核手续方可发出。

3.2保管员按销货清单配货完毕后,在销货清单上签字,将货交给复核员复核。复核员必须对照销货清单所列的品名、剂型、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项目,逐品种按批号与实物进行复查核对;还应同时检查产品和包装的质量状况以及购货单位、销售日期等项目。经复核无任何问题的,复核员应在销货清单上加盖质量合格章并签字,按月装订作为出库复核记录。

3.3复核发现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批号与销货清单所列批号不一致的,应换付相同批号的产品;无相同批号产品时,通知开票员重新开票。

3.4出库复核记录应保存到超过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4.拆零拼箱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出库复核: 4.1拆零产品逐批号核对无误后,由复核员进行拼箱加封; 4.2使用其他产品包装箱作为拆零产品的代用箱时,应将代用箱原包装内容覆盖或涂改,标明拼箱标志。

5.停止出库的情形: 出库复核时如发现以下问题应停止发货,并报养护员处理: 5.1产品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渗漏;

5.2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 5.3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或污染;

5.4产品已超出有效期、霉烂变质、虫蛀、鼠咬等; 5.5非法产品或本公司无经营资格的药品;

5.6怀疑有质量问题,未经质管部明确质量状况的品种; 5.7药监部门或质管部通知暂停销售的产品。

运输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保证运输过程中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质量,规范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运输工作,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制度。

2.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运输前,运输员应与出库复核员办好交接手续,对照“销售清单”清点产品数量,数量无误后在“销售清单”上签字确认。

3.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运输应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最佳运输方式和路线。

4.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要包装完整,包装牢固,已开箱产品应封口并签单,品名、标识清楚,数量准确,堆码整齐,不得将产品包装倒臵、重压,堆码高度要适中。

5.实施文明装卸运输,搬运、装卸产品应轻拿轻放,严格按照外包装图示标志要求堆放和采取防护措施,保证产品的安全。

6.对需要冷藏运输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运输时应放臵在车载冷藏箱内,并优先运输。

7.运输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针对运送诊断试剂的包装条件及运输道路状况,采取必要措施(泡沫板等),防止产品破损和混淆。

8.货到后请客户在“送货单”上签字认可,送货单返回财务作报帐处理。

9.运输员对押运的产品负责,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按公司

有关规定处理。

售后服务的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公司产品的售后服务,促进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的方针的实现,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特制定本办法。

2.机构设臵:

2.1设立售后服务兼职人员。

2.2通过公示的服务(热线)电话、网站、信箱或其他方式,接受客户和消费者的服务咨询、使用意见反馈、投诉等事务。

2.3经营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约定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售后技术维修。

2.4负责公司产品客户(用户)意见收集、投诉受理、退货换货、维修联系等管理工作。

3.公司设立多级投诉制度: 客户要向公司当事人的直接上级投诉,或直接向公司领导投诉。

3.1受理的意见和投诉中涉及产品质量、使用功能的,应反馈生产企业或提供售后技术维修部门处理。

3.2受理的意见和投诉中涉及产品包装破损、变质的,反馈供货企业处理。

3.3受理的意见和投诉中涉及公司营销、安装、售后服务人员态度差、不尽职的,送营销部门处理。

3.4公司产品、服务存在的重大问题,出现或可能出现危机和媒体曝光、法律诉讼、影响公司公信力的,列为专案优先处臵。

4.服务公约: 4.1公司的经营宗旨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4.2客服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后,方可上岗。接待过程不得怠慢客户和消费者。对每一次来电、来信、来访,接待员均应详细记录在案,填写有关登记表,按规程和分工转送有关单位和人员处理。紧急事件应及时上报。

4.3公司对每个来电、来信、来访,须给予迅速、满意回复,对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奖励。

4.4客户的意见和投诉情况,作为考察与之相关部门和人员业绩的依据之一。

4.5公司产品因质量问题的退货和换货应有具体规定,明示于销售场所、载于产品说明材料内

4.6具体退货和换货工作流程,培训有关人员熟悉该规程。4.7仓库、运输、财务、销售部门为退货和换货予以支持和配合,并进行工作流程上的无缝衔接。

有效期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了严格对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的管理,防止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过期失效,确保所经营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制度。

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标明有效期,未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的按劣质产品处理。

2.购进与验收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管理: 2.1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时,有效期控制原则应尽量遵循“逐批采购,第延效期”(即每批采购的有效期原则应等同或延后于上批采购的有效期)和“勤进快销、防止积压”的原则。

2.2除合同中另有约定的外,从生产企业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到货日期距生产日期在6个月以内;从经营企业购进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到货时剩余有效期不应少于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二分之一。否则,验收时应予拒收;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到货时,剩余有效期不足12个月的产品,验收时应予以拒收,采购员在拒收报告上注明原因要求验收入库的,方可验收入库。

2.3基本单元包装上未注明有效期、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或更改有效期的产品,一律拒收。

2.4采购员签订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进货合同时,应对供应的生产时间提出具体要求;应签订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销售不畅时给予退换货或过期失效后与货源单位协商解决的合同条款。

2.5近效期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确认无法在失效前形成不可逆销售的部分,应由采购员在失效前与货源单位联系做退换货处理。

3.储存养护环节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管理: 3.1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按批号进行储存养护,根据有效期相对集中存放,按效期远近依次堆码。

3.2严格执行“先产先出”、“近期先出”的出库和销售原则。出库或销售票上所列的批号违反该原则时,要暂停出库,汇报直接上级协调或查明原因,经重新开票或直接上级在原票上签字后,方可继续出库。违反出库原则又无直接上级签字造成损失的,要追究保管员和开票员的责任。

3.3距有效期截止日期不足6个月的,为近效期产品,养护员应按月填报“近效期产品催销表”,并与保管员与实货进行核对后,按月报质量负责人、采购员、销售员。

3.4距有效期截止日期不足6个月的产品库存货位上应有近效期标志或标牌。

3.5养护员对近效期产品应每月进行养护检查,并做好记录。3.6诊断试剂有效期满时,养护员填报“不合格产品确认表”,报质管部确认后,通知保管员将过期失效产品移入不合格区,并登记不合格产品台帐。

4.销售环节的效期管理:

4.1销售部门应按“近效期产品催销表”所列品种及时组织销售。4.2销售员应随时跟踪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在医疗单位的使用情况,确认在产品失效前无法使用的部分,应及早帮助医疗单位办理退货,以免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过期失效退回后,造成本公司经济损失。

4.3已经过期失效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一般不得同意医疗单位做退货处理。

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及其销毁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是用于诊断治病的特殊商品,其质量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为严格不合格产品的控制管理,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或流出本公司,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制度。

2.质量管理部是公司负责对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实行有效控制管理的机构。

3.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定义:

凡与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不符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均属不合格产品,包括:

3.1经生产或经营企业质量管理检验部门或法定监督检验部门检验不符合法定质量标准或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

3.2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

3.3各级药监部门公示禁止销售的品种;

3.4过期、破损、污染、霉变及其他质量问题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诊断试剂不得采购、入库和销售。

4.判定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依据: 4.1验收员填写并得到质管员确认的“产品拒收报告单”; 4.2法定监督检验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书》或其他正式通知,均可作为判定不合格品的依据;

4.3产品破损、污染、过期失效以及明显的外观质量问题、包装质量问题和标识违规问题,凭质管员签字确认的“不合格产品确认表”、“销售退货单”(销售退回不合格)作为判定不合格产品的依据。

5.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监管: 质管部负责本公司出现的所有不合格品的管理,包括不合格品的确认;检查实物和“不合格品台帐”的记录是否相符;进行不合格品的汇总分析;审核报损和销毁手续;监督销毁过程等。保管员负责保管不合格品、登记“不合格品台帐”、填报“不合格品报损审批表”。

6.各环节发现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处理: 6.1验收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出具“拒收报告单”,拒收来货暂放入不合格品区,给出明显的标志,并做好验收记录,通知有关部门拒付货款,联系处理;销售退回时发现的不合格品,填写“销售退货单”报质管部确认。

6.2养护员对库存产品进行养护检查时发现的破损、污染、过期失效产品或可疑不合格品应记入养护记录,挂红牌或黄牌标志,同时填写“不合格品确认表”报质管部确认,属不合格品的,养护员在微机中将货移入退货库,并通知保管员接收不合格品实物存放入不合格品区,挂红牌标志。必要时应追回已售出的不合格品。

6.3销售和出库复核时发现的质量可疑产品,应挂黄牌,养护员填写“不合格品确认表”报质管部确认,属不合格品的,养护员在微机中将货移入退货库,并通知保管员接收不合格品实物放入不合格品区,挂红牌。必要时应根据销售记录追回已售出的不合格品。

6.4药监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品时或药监、检验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品时,质管部应立即下发“不合格品停销通知”停止销售,通知养护员在微机中将货移入退货库,保管员将不合格品实物移入不合格品区,挂红牌标志。必要时应追回已售出的不合格品。

7.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处理:

7.1经质管部确认的不合格品,养护员在微机中移入退货库,保管员将实物移入不合格区,并全部记入“不合格品台帐”; 质管部应进行定期汇总分析,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2属不合格品的,根据有关规定应由我方承担损失的,保管员如实填报不合格品报损表,经公司质管部、财务部等审核并签注意见,最后由总经理签注审批意见。

7.3同意报损的保管员将货在微机中移入不合格库,通知财务部下账报损。报损后的不合格品仍然应妥善保管,给出红色标志。不得混放。

7.4对已报损的产品,凡已无使用价值或按规定应该销毁的,由质管部填写报损产品销毁审批表,经公司质管部、财务部等审核并签注意见,由总经理签注审批意见后执行。销毁时经质管部对品名、剂型、规格、数量等核实无误后方可装运到指定地点销毁。整个装运销毁过程都应在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监督下进行。销毁结束后,有关监销人确认实际销毁产品与销毁产品明细表所列的内容全部相符,方可在销毁表上签字证明。如有不符,要查明不符原因,查清责任。对重大问题的责任者要作出相应处理。

7.5不合格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报告、确认、报损、销毁等记录应妥善保管,留存备查。

退货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确保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质量和服务质量,维护企业信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销售退回产品和购进产品退出、退换的质量管理,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制度。

2.销售退回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范围和条件: 2.1销售退回产品是指本公司产品销售给客户后,由于各种原因从客户方退回的产品。

2.2因价格变动,为订正票据开具退货票,没有发生实际物流的单纯票据退货,不在本制度的管理范围内。

2.3已经过期失效或由于客户保管不当出现了质量问题的产品,一般不得退货。

3.销售退回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退货程序: 3.1符合退货条件的退货,客户由销售人员代其办理,不符合退货条件的,应事先取得主要领导同意后,方可办理退货手续。

3.2由销售人员对照拟退回产品实货逐项填写“销货退回通知、验收、入库交接单”的有关拟退回产品信息。

3.3由保管员或开票员通过核对销售记录或销售票据,查验是否为本公司售出产品,补充拟退回产品的相关信息,核对数量、破损、污染情况并签字确认。不能确认为本企业售出产品的,不得退货。

3.4确认为本公司售出产品,将退回产品暂放入退货区。采购部根据进货的来源,联系供货商,在处理意见上注明处理方式,同意退货的,保管员通知验收员验货。

3.5验收员对退回产品按新进货进行验收,验收完成后打出“销售退货单”并在“退货通知、验收、入库交接单”和“销售退货单”上写明质量状况并做出验收结论,签字后交保管员。3.6保管员根据验收结论,将合格品从退货区放入相应的合格品区,将不合格品放入不合格品区,记入不合格品台帐。

3.7质管部检查两单及实物的处理情况并签字确认。

3.8以上产品实物退货手续办理完毕后,将“销售退货单”一联交验收员作为退回验收记录、一联交保管员作为退货台帐,一联与“退货通知、验收、入库交接单”交保管员作为退货通知单,一联交财务部,一联交退货方。

3.9允许先退货,后验收,即退回产品经主管领导或其委托授权人审批同意退货,并放入退货区后,即可办理开退票手续。

4.购进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退出、退换: 4.1不合格品经与供货方协商可以进行退、换货或财务处理。供方不要求退回实物的,实物应存放于不合格区等待销毁。

4.2合格的库存产品或销后退回产品,因滞销等原因需退回供货方时,应由进货员填写“购进退出审批交接单”,保管员根据审批后的交接单办理退货,并打出“购进退货通知单”,经复核员复核签字,退货经办人签字后保管员留存一联为“购进退货出库复核记录”。进货员留存一联为“购进产品退出记录”,记录妥善保存三年。

4.3购进产品的换货:退出的产品应按退出处理,换回的产品应按来货重新验收入库。

冷链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管理制度

1、制定目的:确保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存、流通的安全性,特制定本制度。

2、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GB500725冷库设计规范》。

3、范围:适用于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物流冷链过程中的收货、验收、储藏、养护、发货、运输、温度控制和监测等管理全过程。

4、术语和定义:

4.1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是指对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藏、运输有温度要求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4.2冷藏指温度符合2℃—8℃的储藏运输条件。4.3冷冻是指温度符合-10℃—-25℃的储藏运输条件。

4.4药品冷链物流指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和使用单位采用专用设施,使冷藏药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单位药品库的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

5、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收货、验收

5.1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收货区应当设臵在冷库内; 5.2收货时检查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运输途中的实时温度记录,并用温度探测器检测其温度;

5.3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收货时,应索取运输交接单,做好实时温度记录,并签字确认。5.4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从收货转到到待验区的时间,冷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在30分钟内,冷冻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在15分钟内。

5.5验收应在冷藏环境下进行,验收合格的药品,应迅速将其转到说明书规定的储藏环境中。

5.6对退回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视同收货,严格按5.1、5.2、5.3、5.4、5.5操作,并做好记录,必要时送检验部门检验。

5.7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发货、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1年以上备查,记录至少保留3年。

6、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储藏、养护

6.1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藏的温度应符合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说明书上规定的储藏温度要求。6.2储藏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时应按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品种、批号分类码放。

6.3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进行在库养护检查并记录。发现质量异常,应先行隔离,暂停发货,做好记录,及时送检验部门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处理。6.4养护记录应保存至超过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有效期1年以上备查,记录至少保留3年。

7、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发货 7.1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指定专业人员负责冷藏药品的发货、拼箱、装车工作,并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

7.2拆零拼箱应在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规定的储藏温度下进行。

7.3装载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时,冷藏箱应预冷至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存运输温度。

7.4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由库区转移到符合配送要求的运输设备的时间,冷处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品应在30分钟内,冷冻药品应在15分钟内。

7.5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发货应设臵在冷库内,不允许臵于阳光直射、热源设备附近或其他可能会提升周围环境温度的位臵。

7.6需要委托运输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单位,应与受托方签订合同,明确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在储存运输和配送过程中的温度要求。

8、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运输

8.1应配备有确保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温度要求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

8.2应制定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发运程序。发运程序内容包括出运前通知,出运方式、线路、联系人、异常处理方案等。8.3运输人员出行前应对冷藏箱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的设施设备正常并符合温度要求。在运输过程中,要及时查看温度记录显示仪,如出现温度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处臵。

9、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温度控制和监测 9.1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应进行24小时连续、自动的温度记录和监控,温度记录间隔时间设臵不得超过30分钟/次。9.2冷库内温度自动监测布点应经过验证,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冷藏要求。

9.3自动温度记录设备的温度监测数据可读取存档,记录至少保存3年。

9.4温度报警装臵应能在临界状态下报警,应有专人及时处臵,并做好温度超标报警情况的记录。

9.5应按规定对自动温度记录设备、温度自动监控及报警装臵等设备进行校验,保持准备完好。

10、冷藏药品储存、运输的设施设备

10.1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储存应有自动监测、自动调控、自动记录及报警装臵。

10.2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运输方式选择应确保温度符合要求,应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数量多少、路程、运输时间、储藏条件、外界温度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宜采用冷藏箱运输。

10.3应有经营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规模相适应的的冷库和冷藏箱。

10.4冷藏设施应配有备用发电机组或安装双回路电路。10.5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藏、运输设施设备应有校准方案、定期维护方案和紧急处理方案,有专人定期进行检查、校准、清洁、管理和维护,并有记录,记录至少保存3年。

10.6建立健全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储存运输设施设备档案,并对其运行状况进行记录,记录至少保存3年。

11、人员配备要求

11.1应配备与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冷链管理、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11.2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收货、验收、养护、保管人员应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要求。

11.3从事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收货、验收、储藏、养护、发货、运输等工作的人员,应接受冷藏体外诊断试剂(按药品管理类)的储存、运输、突发情况应急处理等业务培训。

体外诊断试剂制度 篇2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临床检验,越来越多的疾病诊断需要临床检验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临床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体外诊断试剂采购量与其成本也不断增加。

根据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体外诊断试剂,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等产品。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仪器、器具、设备或者系统组合使用,不包括按照药品管理的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

2013年度我院体外诊断试剂采购成本占总医用耗材采购成本约21%,图1为历年诊断试剂采购增长曲线图;2009年开始体外诊断试剂正式划归医学装备处管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特殊性(非常温保存、效期较短、名称复杂等),下设专职管理人员,使体外诊断试剂管理系统化[1]。

1 将体外诊断试剂纳入医疗器械统一管理

2009年9月开始接收体外诊断试剂管理,将体外诊断试剂纳入医用耗材管理方式管理,再根据其特殊性逐步增加管理方式。2014年4月,上海市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关于体外诊断试剂的“五整治”活动,依托本次检查,深刻认识到只有严格规范管理,提高体外诊断试剂的采购质量,杜绝假、劣、不合格的试剂流入医院,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化验依据[2]。

1.1 创建体外诊断试剂信息化管理平台

1.1.1 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体外诊断试剂信息平台是管理体外诊断试剂的必要前提[3],其中包括:产品基础信息、供应商及生产厂商、产品注册证等相关信息均需采集至信息平台中。

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信息包含以下信息点:试剂项目代码、试剂名称、规格、型号、量词单位、供应商、生产厂商、产品对应注册证、参考进价、厂方报价、是否进口、是否有批号等相关基础信息。

供应商及生产厂商信息包含以下信息点:供应商名称、供应商代码、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授权业务代表人、联系电话、档案号、经营许可证及效期、生产厂商名称、生产厂商代码、生产许可证及效期(国产)、生产许可证证号等相关基础信息。

1.1.2 分类管理

建立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不仅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4],更是统一了临床管理路径,目前我院根据临床体外诊断试剂使用分类,分为:检验科(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微生物、血液等)、核医学科、病理科、中心实验室等;并根据2012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征求意见稿)》中的分类植入至信息管理系统内,将产品信息对应至该分类中,为提供规范化管理服务。

1.2 针对体外诊断试剂特殊性,规范相关流程

针对体外诊断试剂名称复杂、方法学的不同、使用范围限定、存储条件高、效期短、使用量大且部分属于药品部分属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为突出对其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体外诊断试剂质量安全可控,规范了新增申请、常规申请、入库验收、出库发放、退货等相关流程。

1.2.1 新增申请

我院结合上海市医疗器械质控中心提供的《新增医疗器械(耗材)审批表》基础上,制定规范化审批流程,并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特殊性,管理委员会在评审时特邀请体外诊断试剂所有使用科室主任专家列席参加评审,各专家各司其职,将行政决策与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有机结合,克服行政决策的局限[5]。

1.2.2 入库验收

代理商送货,专职管理人员根据产品注册证及注册证登记表仔细核对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是否一致、其套装产品明细描述是否与注册证登记表一致,配赠的质控品是否有中文标识以及是否有注册证等相关核查要求,严格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如果一项不达标,坚决退货,并将此信息登记。

1.3 业务管理

在建立完善体外诊断试剂基础信息平台后,其常规申请、入库、出库等业务数据与科室管理系统做接口,使其相互融合。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来说无需增加新管理数据库的适应性,在原有数据库即可申请采购,并根据各管理软件的侧重点不同,达到了体外诊断试剂从申请采购到使用收费这一流程的全方位监控。

2 进一步提升管理

体外诊断试剂与直接可收费医用耗材不同,其价格不单独计入患者费用中,而是以项目检查收费,对于医院管理者如何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的效益分析?又如何与临床不断申请要求新增检验设备挂钩?厂家免费投放设备是否存在耗材绑定销售陷阱?这些均是领导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接下来,交流一下我院的做法。

2.1 进一步深化基础信息管理

如何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的效益分析?在相关的研究中,试剂成本价格与规定收费标准呈现正相关[6]。我院将体外诊断试剂进一步按照成本效益分类,主要分为二类:第1类为直接参与体外诊断试剂类;第2类为辅助试剂和耗材类,例如:定标液、质控品、稀释液、清洗液、探头、分析杯、分析头等。其中第1类直接参与体外诊断试剂类与财务处根据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标准库建立收费编码、收费单价、收费单位一一对应;根据对应,医院管理部门就会得到体外诊断试剂的总收益与总成本。

2.2 进一步核算成本效益分析

将第1类直接参与体外诊断试剂类及第2类辅助试剂和耗材类与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编码一一绑定。通过以上收费编码、固定资产编码绑定,医院领导很容易知道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更容易测算免费投放医疗设备与绑定使用的诊断试剂的成本效益分析,决定是否接收厂家免费投放的建议。通过对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成本核算,不仅能够清楚各科室的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明确扣除成本后真正的收益,为医院总体发展方向提供相关数据保障[7]。

3 体外诊断试剂二级库管理模型探讨

鉴于体外诊断试剂的存储的特殊性,往往入库验收后就直接出库发放至临床,由临床直接存放在相应的冰箱中,往往造成这样的现象就是:1随着业务量的上升,临床每隔一段时间就申请冰箱,用于存放体外诊断试剂;2体外诊断试剂存放不规范或不明确,为管理增加安全隐患;3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遗失等敏感问题。

经过初步调研,如果建立一级库房存储,则既增加了医院的成本(包括建立冷库和库存),又增加了临床领用及使用的不便利性,同时又增加了体外诊断试剂使用的安全性。

经过进一步调研,认为在用量大的科室,如检验科、核医学科建立小型冷库,体外诊断试剂集中管理,作为医院体外诊断试剂二级库房,由一级库房管理员定期核查盘点,根据检验设备使用申领出库,同时多余的冰箱逐步调配至使用量小的科室,如病理科、中心实验室等。根据这一种模式,让临床一线人员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内设在本科内的二级库房领取体外诊断试剂,估计能解决以上问题。

4 总结

万泰药业体外诊断试剂行业领军者 篇3

作为专业名词,“体外诊断试剂”可能有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说出它的定义,但是,如果说到献血时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包括艾滋病、乙肝检测等,或许大家就不会陌生了。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泰药业)就是这样一家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企业。

“体外免疫诊断试剂是用于疾病诊断检查的一类医学试剂,这类试剂主要通过血液等作为检查对象,检测其中的病毒或抗体,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据万泰药业总经理邱子欣介绍,通过21年的不懈努力,万泰药业从设立之初的小规模实验室已经发展到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国内最大的输血安全诊断产品提供商和亚太地区最大的艾滋病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立足,源于把握市场需求

据统计,自2003年起,万泰药业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已连续9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艾滋病第三代诊断试剂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被列为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唯一推荐使用产品,卫生部艾滋病哨点监测指定使用试剂。

如今在艾滋病诊断试剂上风光无限的万泰药业,其实也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万泰药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1995年,他们就做出了国内第一个艾滋病的检测试剂盒,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代艾滋病诊断试剂依赖进口,国产试剂还停留在第二代的水平。艾滋病抗体试剂研发升级的关键原料艾滋病重组抗原,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导致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始终与国际主流试剂有相当大的差距。

伴随着国家对艾滋病诊断愈加重视,尤其是1995年开始,国家要求献血时必须对捐献者做艾滋病检测,艾滋病诊断试剂的市场需求被打开。

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在技术上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和应用市场的巨大机遇都为国内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很幸运,企业的发展正好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同步”,邱子欣嘴里说的“幸运”,换句话讲,就是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1999年,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出国内唯一一个能完全满足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此后,双方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质量与国际一流产品水平一致,与国产第二代产品相比,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结束了外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同时,万泰药业将科研成果迅速转让给占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市场75%以上的10余个主要诊断试剂厂商和临床单位,使国产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盒在2001年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但是在征服艾滋病的道路上没有止境,万泰药业于2008年推出国内首家上市的国产HIV第四代诊断试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艾滋病诊断能力,使国产试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2011年度全国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工作中,万泰药业的艾滋病抗原抗体诊断试剂敏感性、特异性、功效率均为100%;产品性能均位居同类参评试剂榜首。

在艾滋病感染监测领域,由于我国现有的各种艾滋病诊断试剂均针对血液标本,需要进行侵袭性采样,难以满足人群监测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艾滋病报告感染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各种高危人群以及正常人群进行艾滋病感染的密切监测和进行自愿咨询检测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2009年春天,全球“甲流”爆发,我国科研人员立即研发“甲流”的快速检测试剂,当时主要是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咽拭子进行快速检测。

用相同的原理,可不可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艾滋病的快速检验?正是这份灵感,才有了2011年万泰药业的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1~2个月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这段时间就叫窗口期,但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的窗口期漏检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万泰药业的唾液检测试剂的横空出世有效缩短了窗口期的漏检时间。

这种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由于采用先进的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无痛,30分钟内即可观察检测结果,不会对受试者造成针刺损伤,不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大大提高了样品的易获得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同时极大降低被检测者和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

2012年,万泰又推出了国内首个RIBA法的的艾滋病确证试剂,缩短了确证试验的窗口期,性能达到国外试剂的先进水平。

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了万泰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以艾滋病诊断试剂为龙头,万泰药业的丙肝、戊肝等多种体外免疫诊断试剂都相继占据了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不足100万元,发展到2011年销售额3.4亿元。“2012年,我们的销售额有望达到4.5亿元,最近10余年,公司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说到此处,邱子欣脸上满是欢喜。

创新,就要先人一步

除了艾滋病诊断试剂的系列产品外,万泰药业在戊肝病毒诊断试剂、戊型肝炎疫苗和宫颈癌疫苗等多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

在外行看来,不论是早期的艾滋病诊断试剂,还是如今的戊肝疫苗,万泰药业的产品研发路线似乎总是剑走偏锋,在寻找冷门。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国内的免疫诊断领域,我们很多产品也属于大众产品。比如丙肝病毒诊断试剂、乙肝病毒全套诊断试剂、甲型流感、EV71型手足口病等用于血站和医院临床的酶免及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以及临床生化系列诊断试剂,都是比较领先的。”邱子欣认为,之所以有所谓的“冷门”,并不是他们刻意去寻求的研究突破点,而是万泰人在免疫诊断领域多年的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与其已有研究相关但尚未开展起来的领域。而他们凭借深厚的研发功底,较早地在这些陌生领域中取得骄人成绩,让别人有了这样的错觉。

“万泰药业一贯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先在某一领域做‘深’,才能有日后做‘宽’产品线的基础,才能爆冷。所以,我们并不是只做冷门,但做冷门的东西,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尽管不认同“万泰药业=冷门专业户”的看法,但是在邱子欣的眼中,创新确实需要先人一步,在别人还没有注意时,就要做起来。而万泰药业研发的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恰恰印证了这个观点。

2012年1月11日,由厦门大学和万泰药业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戊肝是由戊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而言,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其中,戊肝发现最晚,在1989年之前,它一直被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

戊肝病毒是人类了解最少,也是最复杂的致病病毒之一。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4种基因型戊肝病毒中,1型和2型主要感染人类,3型和4型则是人畜共患病毒。

“到目前为止,公众对戊肝了解不多,事实上,戊肝流行率低于甲肝,但危害性更大,以猪作为主要宿主的戊肝病毒,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死亡率约为1%~3%,孕妇病死率可高达2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最有效手段。”据邱子欣介绍,早在14年前,万泰药业就在对其他肝炎的研究中,对戊型肝炎有了初步了解,并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

从1998年起,每年万泰药业把诊断产品的部分利润投入戊肝疫苗的研发,经过14年艰辛研发,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疫苗的研发成功。

“我们的戊肝疫苗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邱子欣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万泰药业的戊肝疫苗是国内少有的具有原始创新型的新型疫苗,它的成功让很多疫苗企业看到了自主创新模式的希望,无疑将会给中国疫苗市场带来巨大震动。

业内人士表示,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能为中国企业摆脱现有仿制模式的助推器,增强中国市场的信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投身于更多创新型疫苗的研发中。这对加快我国疫苗行业转型,促进疫苗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近年来我国戊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在成人急性肝炎中位居首位。卫生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戊肝发病人数已和甲肝非常接近,但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甲肝。这种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必将成为人们的健康福音。

实力,来自科企长期互信

作为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近年来万泰药业的高速成长不是偶然的。

可以说,万泰药业对科研攻关的高度重视和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为其持续发展不竭的能量与动力,形成了基于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践的自主创新模式。其中,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10多年的持续合作,为万泰药业平添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如前述的艾滋病抗原及诊断试剂、戊肝疫苗和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等重大医药领域产品及项目,都是在双方同心协力下结出的硕果。

1993年,来北京办事的邱子欣结识了在京进修的厦门大学教授夏宁邵。当时,对艾滋病诊断研究抱有同样兴趣的两人,可能不曾想到,以后两人的合作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从个人的志同道合转变为两个单位的密切合作。

1997年,当邱子欣来到万泰药业后,将已经找到艾滋病抗原的夏宁邵实验室,推荐给公司,双方志趣相投,一拍即合。

“都是穷出身,底子都很薄,我没有多少钱给你,你的东西一开始也不见得多好。怎么办呢?大家不断磨合,越磨越好。就我们的经验而言,产学研合作中,最好不要给对方提太多的要求,关键是足够的信任,才能使合作持续下去。”邱子欣半开玩笑地道出了合作初期双方的境遇。

万泰药业2001年加盟养生堂有限公司,成为养生堂涉足制药领域的重要支柱。养生堂公司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夏宁邵实验室的投入,万泰药业与厦门大学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产研转化链条。

“自1997年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1倍。厦大与万泰合作的实验室也成长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年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科研人员队伍也壮大到180多人。万泰与厦大堪称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邱子欣称,现在的研究机构很多,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怎样把成果转化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万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邱子欣说:“双方已经有了良性的互动。现在的合作并不是说谁给谁投资,而是互相离不开了。他的东西没有我来做产业化,他不放心。没有他的技术,我也没有好产品。所以变成一种互相需求。我们所有合作,都不存在技术买断的形式。我们都很反对买断,因为产品的改进是无止境的,在合作过程中谁也离不开谁。项目技术过来之后,在市场销售过程中还需要改进,这时候双方还是离不开。”

好的产品赢得市场,但利益如何分配呢?这样的问题,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困扰着科企合作的稳定关系。同样的问题,在邱子欣看来,产学研合作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没有信任。“我一旦给你东西了,你就把我甩掉了,甩掉了我的好处就不够多了,企业外的科研机构很担心这个。而企业担心的是,我花一大笔钱去买,这个东西是不是足够有价值?我们跟厦大合作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大家把这些抛开,一起来耐心地做产品。”

正如邱子欣所说,除了充分相信对方,在医药产业中搞产学研结合,需要足够的坚韧。众所周知,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不像IT、房地产那么快,而且审批非常慢。夸张的说,合作双方对项目的进展可能会看不到头,难免会互相埋怨,情绪会慢慢出来,所以倒过来讲还是信任。“如果要投(资)医药或生物技术项目,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你就去投房地产、投IT。”

据了解,多年的合作,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万泰药业专门配备了100多位科研人员与该实验室对接,专门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即便这样,人手仍然紧张。”邱子欣表示。

谈及未来的市场发展,邱子欣说万泰药业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用他的话说,“市场规模就在那儿,还看企业是否有能力去占有一席之地。好比我们预计未来3~5年后企业的宫颈癌疫苗销售目标为50亿元,但是我们自己做不好,这块大蛋糕也与万泰无关。”

体外诊断试剂医药冷库规范 篇4

医药冷库种类 温度范围 用途

保存冷库 0~8℃ 可用于贮存疫苗、药剂等

保存冷库 2~8℃ 可用于贮存药品、生物制品等

保存冷库 5±1℃ 可用于贮存血液(全血)、药物、生物制品等

保存冷库-20~-30℃ 可用于保存血浆、生物材料、疫苗、试剂等

温保存冷库-30~-80℃ 可用于保存胚胎,精液,干细胞, 血浆, 骨髓等生物样品

医药冷库工程技术参数

1、温度范围(℃):

疫苗库;0*8 可用于储存疫苗,药剂等。

药品库:2*8 用于储存药品及生物制品等。

血液储存库:5*1 可用于储存血液,药物生物制品等。

低温保温库:-20*-30 保存血浆,生物材料,疫苗,试剂等。

超低温保存库:-30*-80 可用于保存胎盘,精液,干细胞,血浆,骨髓,生物样品等。

2、浩爽库板配置:

冷库库板库板尺寸规格:

标准化的库板宽为100 mm,高度为2米至10米。冷库库板厚度规格:60、75、100、120、150、180、200mm ;

库板厚一般采用100mm、双面为涂塑彩钢板,彩钢板面加工成隐形槽,其重量轻,强度高、隔热性能好, 耐腐蚀、抗老化,该库板拼装简便快捷,是冷库保温库体选择的最佳材料之一;

库板保温材料以隔热性能的轻质聚氨酯发泡一体成型。双面彩钢板采用先进的偏心钩和槽钩,偏心式的连接方式实现库板与库板之间的紧密接合,优异的密封性最大程度的减少冷气泄漏,增强隔热效果。T型板、墙板、角板组合冷库在任意空间都可以拼装。简单实用节能环保。

3、电控部分:

库外电控箱具有双控电路自动切换的功能通常是指(常规电源和备用电源);

特点具有,控制主压缩机和副压缩机自动切换使用,数字显示库内温度,具有,自动监测,调控,显示,和温度上线值和下限值报警功能。记录温度,采用最先进的温湿度记录仪,可为特殊用户配备超低温手机短信自动报警系统,全程实现无人职守状态;

4、制冷部分:

具备备用制冷机组,设置3P压缩机两台,相互切换使用。

冷库制冷设备:主要是冷库压缩机与蒸发器的选用。一般情况下,小型冷库选用全封闭氟制冷压缩机为主。因全封闭压缩机功率小,价格相对便宜,该设备运行平稳能耗低,故障发生率低,是目前冷库首选机组。

第十条 住宅用房不得用做仓库。

第十一条 应设置储存诊断试剂的冷库,其容积应与经营规模相适应,但不得小于20立方米。冷库应配有自动监测、调控、显示、记录温度状况和自动报警的设备,备用发电机组或安装双路电路,备用制冷机组。

第十二条 储存诊断试剂的仓库应有以下设施和设备:

(一)诊断试剂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

(二)通风及避免阳光直射的设备;

(三)有效调控、检测温湿度的设备;

(四)符合储存作业要求的照明设备;

(五)不合格诊断试剂、退货诊断试剂专用存放区域或设施设备;

(六)包装物料的储存场所和设备;

(七)诊断试剂的质量状态应实行色标管理,待确定诊断试剂为黄色,合格诊断试剂为绿色,不合格诊断试剂为红色。

第十三条 应有与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种相适应,符合药品储存温度等特性要求的运输设施设备。

第十四条 应有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满足诊断试剂经营管理全过程及质量控制的有关要求,并有可以实现接受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条件。

体外诊断试剂及耗材行业分析 篇5

随着我国临床诊断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研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体外诊断(IVD)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发展最快,也最活跃的细分行业之一。虽然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发展一直受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次支持了生物医学关键试剂的重点项目,2005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更是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将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诊断相关酶制剂等产业的发展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将体外诊断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外诊断行业包括仪器、试剂和耗材,其中IVD市场80%是试剂,本报告以诊断试剂为主,兼顾部分耗材情况,较少讨论诊断仪器。

1.体外诊断试剂概况

体外诊断,即In Vitro Diagnosis,缩写IVD,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试剂、试剂产品、校准材料、控制材料、成套工具、仪表、装置、设备或系统等等,包括血液检测、尿液检测等等。本报告以体外诊断试剂为核心,并兼顾部分耗材情况,探讨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1.1 体外诊断试剂是什么

体外诊断试剂隶属于生物制品行业,是下属诊断试剂行业中的一个细分领域。

体外诊断试剂是指用于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用于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质控品(物)等,其作用原理为:诊断试剂与体内物质在体外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体液内某些物质——比如糖、脂肪和蛋白质——会和体外诊断试剂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定的反应,生成特定的产物,消耗定量的体外诊断试剂,而这些是可以被定性或者定量测量出来的,再通过与正常值的对比,从而判断检测对象的生理状态是否正常。

1.2 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方法比较多,通常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照检测原理分类,这也是现在的主流分类方法。根据检测原理或者检测方法,体外诊断试剂可以分为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诊断试剂、尿液诊断试剂、凝血类诊断试剂、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试剂等,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试剂为我国诊断试剂主要的三大类品种,目前分子诊断中的核酸诊断占据主要市场,生物芯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由于成本较高,开发难度大,使用量还比较小。

对于以上三种分类,如果从检测端角度来看,其中生化诊断检测项目的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利用某些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的特定底物或者产物,然后再通过检测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出标的物浓度,从而推算出人体的某些生化指标,如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免疫诊断在原理上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但是检测端的方法就比较多了,检测方式多样化,比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而准确测量抗原抗体结合的放射免疫(放免)、利用氯金酸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静电作用与蛋白质大分子结合的胶体金技术、利用活性酶作为标记物的酶联免疫(酶免)、利用镧系元素(稀土元素)螯合物荧光寿命长的特定进行检测的时间分辨荧光法(TRFIA)和利用化学发光原理和免疫反应原理相结合的化学发光检测(CLIA)。

放免由于对环境污染较大,现在逐渐被其他免疫诊断方法所替代,目前酶免是免疫诊断中比较主流的方法。

核酸诊断是目前分子诊断中的主要部分,另一种是生物芯片技术。分子诊断的检测目标直接是决定生命性状的遗传物质和表现形式,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在具体诊断技术方面,核酸诊断中的代表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此外还有NDA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DNA印迹技术(DNA blottin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连接酶链反应(LCR)。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等。目前PCR是核酸检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按医疗器械受理和审评的体外诊断试剂,它包括临床血液学和体液学检验试剂、临床化学检验试剂、临床免疫学检验试剂和微生物学检验试剂等共计九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不包括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

第三,按药品受理和审评的体外诊断试剂。按照这一分类原则,可将体外诊断试剂分为六大类,包括ABO血型定型试剂(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梅毒螺旋体抗体试剂(盒)和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

除放免试剂(盒)外,前五种诊断试剂如果用于血源筛查时,按照药品受理和审评;如果用于临床诊断,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前五种诊断试剂如果用于血源筛查则需要进行批批检,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第四,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分类,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将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产品,并实施分类注册管理,其中第三类产品注册管理部门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类产品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一类产品为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一)第三类产品:国家药监局直接管理

1.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

2.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

3.与人类基因检测相关的试剂;

4.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试剂;

5.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检测相关的试剂;

6.与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相关的试剂;

7.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的试剂;

8.与变态反应(过敏原)相关的试剂。

(二)第二类产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药监局管理

1.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

2.用于糖类检测的试剂;

3.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

4.用于酶类检测的试剂;

5.用于酯类检测的试剂;

6.用于维生素检测的试剂;

7.用于无机离子检测的试剂;

8.用于药物及药物代谢物检测的试剂;

9.用于自身抗体检测的试剂;

10.用于微生物鉴别或药敏试验的试剂;

11.用于其他生理、生化或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试剂。

(三)第一类产品:市级药监局管理

1.微生物培养基(不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

2.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

2.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链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体外诊断试剂的下游主要是医疗和科研机构,按照用途可以大致划分为医学检测和血源筛查两块。和体外诊断试剂相关的两个平行的行业包括体外诊断仪器和体外诊断耗材两部分

2.1 体外诊断仪器情况

体外诊断仪器目前以进口产品居多,尤其是中高端市场这一块,国外设备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不同类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对仪器的依赖度也不同,例如生化诊断仪器以开放式居多,免疫诊断仪器以封闭式居多。此外,同种类型的体外诊断仪器自动化程度不同,对于试剂的开放程度也不相同,通常高度自动化的仪器是封闭式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仪器是开放式的。

以生化检测设备为例,生化分析仪是临床生化诊断的主要诊断仪器,也是大多数医院最基本的和必备的检验设备。与手工、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相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精密度高、重复性好、检测结果不受操作影响等优势,是生化检测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大部分生化诊断均已实现自动化,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二三级医院高端市场中使用较多,基层医院还处于手工、半自动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存的时期

在我国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市场中,日立、奥林巴斯、贝克曼(奥林巴斯诊断业务被贝克曼收购)三家公司占据了约60-70%的市场份额,其中日立占有约30-40%的市场份额。生化试剂主要用于配合手工、半自动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验设备使用。

2.2 体外诊断耗材情况

体外诊断耗材主要指真空采血管,由于静脉血液所含有的丰富病理信息,临床检验实验室常用标本中70%是人体静脉血液标本,真空采血管作为主要的体外诊断样本容器,在诊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真空采血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产物。最早的采血管是开放式,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第一代真空采血管采用负压技术,使得整个采血过程与外界隔离,第一代真空采血管的出现是传统采血方式的革命性事件。在第一代真空采血管的基础上,第二代产品在血液样本采集、盛装和转运环节制定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流程,使得真空采血管的规格、材质、抽吸量、添加剂等关键指标有了国际标准。第三代真空采血系统考虑到了血液样本离开人体后的变异作用,这样的变异作用将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所以这一代真空采血管的作用已由静脉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转运装置转变为静脉血液标本分析前变异控制和处理系统。

采血管是血液离开人体后的第一站,血液离开人体过程中和离开人体后,由于活细胞与活性蛋白对环境的变化发生应激反应,致使血液标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生理学性质等发生变化,改变其原始性状,是血液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血液标本发生变异导致检验结果无法确切地说明在体组织与器官之间的真实情况,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可能是一个失真信息的报告,从而违背了循证医学追求的目标。所以针对不同的血液检测项目,要使用不同的真空采血管。在具体实践中,某些诊断项目,不同的诊断试剂对真空采血管的要求也不同,某些诊断试剂的诊断结果会受到采血管的显著影响。

2.3 下游需求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的下游需求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医学检测,包括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以及防疫站,其中医院是体外诊断行业最大的下游需求端;第二类是用于血源筛查,这个领域的需求端主要是血站系统,其使用总量相对较小,但是对于诊断试剂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的要求。

单从使用量上来看,血站系统在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中占比较低,从检测项目上来看,血站系统的检测项目相对较窄,但是从诊断试剂的使用结构上来看,目前血源筛查主要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中的酶联免疫试剂,同时目前在推广核酸诊断,而在医院市场中,核酸诊断的使用则相对较少,所以血站系统的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虽然比较小,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诊断试剂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

3.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分析

3.1 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现状

体外诊断市场中包括诊断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三部分,其中诊断试剂是占比最大的一块,比例在80%左右,其余20%左右的市场是诊断设备和耗材。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在146亿元左右,从2007年至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整体增速平稳上升。预计在2014年体外诊断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260亿元,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21.6%左右。

体外诊断领域中,诊断试剂占比在80%以上,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将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体外诊断试剂的规模为120亿元左右,占比82%,其中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市场的约29%,生化诊断试剂占26%,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二者占全部诊断试剂市场份额的55-60%的份额;包括分子诊断试剂在内的其他诊断试剂占比27%

体外诊断领域中,诊断试剂占比在80%以上,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将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体外诊断试剂的规模为120亿元左右,占比82%,其中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市场的约29%,生化诊断试剂占26%,包括分子诊断试剂在内的其他诊断试剂占比27%。

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规模将近100亿元,预计2014年这一数据将接近230亿元,4年间的复合增速约为23.1%,略高于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增速。

3.2 全球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情况——核酸诊断异军突起

根据专业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的IVD市场规模将超过560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约为420亿美元,5年间的复合增速为6.07%。从全球的增速情况来看,IVD市场基本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

从地区来看,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IVD市场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VD市场规模体量大,它们占据了全球约3/4的IVD市场规模,但是他们的市场已步入了成熟期,增速较慢,预计2007-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4%左右,而以中国、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型市场,虽然目前的市场总量较小,但是增速高,年均复合增速在12-16%之间,其中中国的IVD市场规模预计2012年将达到将近22亿美元(约合143亿人民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将由2007年的2%上升到4%。

在具体品种方面,如下图所示,横轴为细分品种的市场份额(2012年预测),纵轴为2007-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球体大小代表细分市场规模的大小。图表中右侧图例是按照CAGR由高到底的顺序排列。我们以10%的市场份额和10%的复合增速为界,将图分为4个区域,我们注意到在IVD行业内没有体量大增速高的细分领域,微生物和分子诊断、流式细胞技术以及核酸诊断是增速最快的三个品种,它们的年均复合增速在10%以上,其中核酸诊断在全部细分领域中,是唯一一个兼顾了市场容量和复合增速的细分领域。

在市场规模方面,快速诊断试剂(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用于糖尿病快速诊断的试剂,以及用于科研和医院系统的快速诊断试剂,二者合计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此外,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12%,是第三大细分领域。这三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是容量大,增速低,其复合增速在5%左右,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复合增速仅为2%左右。

4.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未来驱动因素

体外诊断试剂作为诊断用药,与一般治疗用药不同,诊断试剂是医生给患者提供诊断方案前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认为诊断试剂行业的扩充将最直接受益于我国诊疗人次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就诊人次上升和卫生费用的提高将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而我国传染病形式的严峻、血源筛查核酸检测工作的推广和行业整合将是未来推动诊断试剂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4.1 诊疗人次稳步增长,卫生费用增长乏力,结构调整或成为扩容动力

诊疗人次稳步增长是体外诊断行业扩容的最直接动力,2011年我国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超过60亿人次,同比增速接近8%。2004年这一数字为40亿人次,7年间增加了超过20亿人次,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速放缓,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将使诊疗人次稳步增长。

诊疗人次对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影响是显著而直接的,我们将2005年-2011年我国人诊疗人次增速与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的业绩增速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具有较好的吻合特征。

我们注意到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60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接近1万亿用了大约6年时间;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接近2万亿元,比2006年又翻了一番,而这次翻番仅用了3年的时间。卫生费用规模的迅速扩张,一方面意味着医疗卫生市场的容量增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基数的增大,卫生费用的增速明显下降,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速仅为11%左右,是历史低点。

我们认为未来体外诊断市场扩容的机会更多地蕴藏在卫生费用的内部调节中。目前的矛盾在于药品费用增长过快,药品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过高。

药品费用方面,2011年,我国的药品费用将近9400万元,同比增长了24%。2009年我国的药品费用大幅增长,随后三年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同期我国的医药卫生总费用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

药品费用占比方面,2008年药品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约为35%,是近十年的最低水平。但在之后,随着药品费用的大幅增长,药费在总费用的占比明显提升,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2%。

在医院收入和患者消费层面来看,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医院药品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4%,药品收入是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消费端,2011年门诊的次均消费中,药费占比超过55%,住院患者中,人均消费中超过40%用于药品消费。

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费在总费用中的占比明显偏高。以2007年数据为例,美国的药费占比最低,仅为12%,占比最高的韩国也不过25%,而当年中国的比例为42%。药费占比下降将是未来我国卫生费用发展的趋势。

从政策层面方面来讲,国务院在今年四月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是调整医药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体外诊断作为确定患者病症的重要手段,我们预计这项费用未来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将有提升,这将成为未来体外诊断试剂和相关耗材市场扩容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传染病形势严峻,刺激诊断试剂行业发展

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几大类诊断试剂中,免疫诊断试剂是占比最大的一类,约占全部诊断试剂的将近30%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占比相对较小,大约占4-5%的市场份额。免疫诊断试剂主要用于肝炎检测、艾滋病检测、肿瘤检测和孕检,分子诊断主要用于传染病的检测,它们未来将受益于国家对传染病大力控制而带来的市场扩容。

艾滋病发病人数逐年攀高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2000年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253人,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20450人,11年增长了80倍;每十万人的发病率由0.02上升到1.53。

而这仅是艾滋病发病人数,由于艾滋病潜伏期较长,所以这个数字没有包括HIV病毒携带者数量,如果考虑病毒携带者,这一数字将更大。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年鉴,2000-2011年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总计在8.7万人左右,而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约70万人。

此外,我国艾滋病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潜在威胁在于男男同性恋人数的上升。目前我国尚缺乏对该人群的准确统计,但是根据网易新闻转引青岛医学院张北川教授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同妻(同性恋的妻子)数量在1000万以上,据此测算男性同性恋者数量至少在2000万上下。2006年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完成的首个国内男男同性恋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群体是艾滋病感染的高位人群,其感染率高达2.2-3.3%(不同城市见的差异),这一感染率是正常人群的1500倍以上。

国务院于2012年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根据该行动计划,我国将在2015年底,使艾滋病存活和感染者数量将控制在120万左右。

病毒性肝炎患者数量庞大

我国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患病率较高,2006年至今每10万人的患病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估计超过1亿人,从卫生部公布的近几年我国每年检查出乙肝患者数量来看,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我们认为这和近些年我国卫生部门开展的乙肝控制规划工作有关,根据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2012年我国的5岁以下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而2006年我国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仅为0.96%。我们预计未来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但由于病毒携带者数量庞大,乙肝的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仅次于乙肝的第二大疾病,我们注意到丙肝患者数量增加显著。2008-2011年,我国乙肝患者数量总体下降,而丙肝患者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7%,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整体增速。

艾滋病和部分病毒性肝炎患病率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传染病的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临床传染病检测目前主要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我们认为这将成为未来支撑免疫诊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2014年我国的免疫诊断试剂市场规模超过80亿元,市场占比小幅提升,达到36%左右。

4.3 血站系统核酸检测大力推广,或带来市场扩容

我们在上文中指出,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下游主要是临床检验和血源筛查,从总量和种类上来看,临床检验是最主要的消费端,血源筛查主要指血站系统,这一块的消费总量相对较小,诊断试剂使用范围也比较小,但是临床诊断的市场增量主要来自诊疗人次的提升,以及卫生费用的增长,而对于血站系统而言,血源筛查的核酸诊断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未来将全面铺开,将带动体外诊断试剂——尤其是核酸诊断试剂的市场规模的扩容。

血站系统的血液检测结果直接关乎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最终的检测结果是决定性信息,而临床的检测结果是给医生的参考性信息,所以血站系统对于诊断试剂的灵敏性要求要高于临床的诊断试剂。

目前我国有400多家血站,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血站等等,先从献血量和献血人次上来看,1998年我国的采血量不到1000吨,献血人次不到250万人次,到2011年,采血量突破了4000吨,献血人次超过了1200万人次。献血人次的增加意味着血源筛查市场容量的扩大。

血站的血源筛查检测项目包括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梅毒、转氨酶(ALT)、血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根据从今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与2002年版本显著区别在于,对于乙肝(HBV)、丙肝(HCV)和艾滋病(HIV)的检测都增添了核酸检测的方法,而在2002年的规程中,这些项目的检测都使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为何要开展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相比于ELISA检测,可以显著缩短窗口期,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下表中,黑色数字是ELISA检测方法的窗口期,红色数字是NAT方法的窗口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NAT方法的检测窗口期明显低于ELISA方法,换句话说,以HBV病毒检测为例,献血者如果在感染病毒的第17天献血,ELISA方法无法检测出来,应为该方法的窗口期为21天,而采用NAT方法就可以检测出阳性,因为该方法的窗口期为15天,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卫生部自2010年开始启动核酸检测(NAT)试点工作,一期共有15家血液中心参加。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完成核酸检测将近230万人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试点完成的这将近230万人份的核酸检测中,诺华和罗氏占据了将近80%的份额,国产试剂占比相对较小。正如我们前文所阐述的一样,血源筛查的检测试剂比临床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要求要高,目前进口产品在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占有优势,所以诺华和罗氏的产品在NAT试点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NAT方法与ELISA方法相比,最主要的优势是灵敏度高,这对于血站系统的血源筛查尤为重要,但是NAT方法的劣势在于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操作复杂和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相比之下,ELISA方法虽然在灵敏度上逊于NAT方法,但是其成本低,可以实现高通量检测,并且操作简单,此外,ELISA试剂的选择余地也相对较多。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未来的检测将是ELISA+NAT,它们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如果采用两种检测方法,那么从检测准确性角度考虑,两种方法不会选择同一品牌的诊断试剂。从目前试点推广的情况来看,诺华和罗氏占据了明显优势,但是我们认为未来NAT全面铺开后,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逐渐提高。科华生物、达安基因和浩源生物等公司将在这一领域占领自己的一块新阵地。

试剂行业中增速最高的一个细分领域。受益于我国未来对传染病控制的加强,血液筛查领域的核酸诊断推广,未来我国的分子诊断领域将实现高速的增长,预计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26%以上。

4.4 行业整合,由分散走向集中

2005年全球前18名IVD企业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2007年前16家企业占据了76%的市场份额,而前四大IVD企业——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占据了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IVD行业的集中度在继续提升,尽管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注意到,大型制药企业在不断地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2006-2007年西门子频繁出手,斥资超过15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DPC、拜耳(诊断)和德灵的诊断试剂业务,这也帮助西门子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IVD生产企业。2009年贝克曼收购日本奥林巴斯诊断业务,时隔两年,贝克曼库尔特便被丹纳赫公司以68亿美元价格收购。作为IVD行业龙头的罗氏公司也没有停止收购扩张之路,2011年罗氏以1.19亿美元收购了德国PVT公司,进一步巩固了IVD行业龙头地位。

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情况类似,我国IVD行业属于新兴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根据IVD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

体外诊断试剂制度 篇6

建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体系核查标准操作程序的目的: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提高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考核能力和水平,建立起适应国情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进一步促进生产企业规范质量管理体系。

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现场考核方案由预备会议、首次会议、查厂区周围环境、总体布局;查生产车间;查水系统、空调系统;查仓储区;查质检区;研制现场核查;文件核查;疑问复核;考察组综合评定;末次会议等步骤组成。

1.预备会议由考核小组全体人员参加,主要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质量手册基本情况;熟悉小组成员专业背景,确定小组成员核查分工。小组成员一般由专业技术和行政法规专家组成,分工原则按照小组成员专业背景确定检查内容。

2.首次会议由考核小组全体人员、观察员及被核查企业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由考核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内容是:

1)介绍考核小组成员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确定观察员和企业陪同人员;

2)核对企业名称、生产地址、申请产品单元等情况;

3)说明审查的目的、依据、工作程序、核查的方法等;

4)告知企业应给予必要的配合;

5)说明考核小组的工作纪律(包括保密的承诺);

6)企业领导或相关人员介绍企业基本情况;

7)质量体系相关人员介绍企业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介绍,包括厂区周围环境和厂区总体布局、洁净区的布局、空调系统送风管、回风管布局图;平面布局图中人流、物流;洁净区内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空气调节、配电照明等平/立面图等。

3.查看厂区周围环境和厂区总体布局,确定厂区现场核查的核查路线。一般按照洁净区、阳性间、空调系统、制水间、仓储区域、质检区域和研发实验室的顺序进行。重点关注环监部门的报告和批复。现场检查:

1)厂区周围环境和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布局;

2)厂区环境是否整洁,是否存在卫生死角;

3)生产、行政、生活、辅助区布局是否合理等;

4)生产、研发、检验等区域是否相互分开。

4.洁净区核查:生产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与生产工艺相适应的洁净度。应检查:

1)人员进入生产车间程序、设施以及员工实际操作;

2)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更衣室、浴室及厕所的设置;

3)各操作区域是否划分,不同操作流程是否干扰;

4)生产区仪器设备、状态标示、使用记录、仪器设备操作台;

5)适用版本的操作规程等文件是否在现场;

6)压差表和记录;温湿度记录;

7)洁净室(区)内各种管道、灯具、风口以及其他公用设施,应急照明设施;

8)物料通道,检查组所带的记录本等物件的进入洁净区操作;

9)清洁间和卫生工具指定存放;水池地漏及消毒记录,询问操作人员消毒液配制;

10)称量室和备料室的捕尘和防止交叉污染的设施;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配制溶液称量时大多不易产生大量的粉尘,是否需建有捕尘设施,应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决定。

11)净化系统、消毒及照明等装置清洁保养记录;储罐和输送管道流向;

12)洁净车间安全门;

13)空气消毒装置记录;洗衣间记录;

14)不同品种、不同生产线有效防止混淆的措施;

15)清场记录和清场合格证;仪器设备清洁记录;

16)容器具清洁干燥;仪器设备校验标识;

17)生产中的废液、废物等回收与无害化处理措施。

重点关注洁净区的检测报告和企业对洁净区的定期检测记录。但应注意:

附录A11洁净车间安全门条款要求满足需要即可,不宜作为重点项。

附录A24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裸手直接接触物料条款在某些特殊工序中可能不适用,需要灵活处理。如胶体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特殊工序,需要将胶带和膜条进行粘粘,带上手套无法进行操作。

附录A25直接接触产品的生产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条款不能强求两次体检间隔必须在一年内,应把握为一个至少有一次体检。

4.1对空气有干燥要求的操作间,还应重点检查:是否配置空气干燥设备以及干燥设备使用记录,检查空气湿度记录。

4.2阳性间、强毒微生物操作区、芽胞菌制品操作区,还应重点检查:

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压差计压力显示及记录;生物安全设备及空气净化设备记录;

对特殊的高致病性病原体的采集、制备,应按卫生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相关规定,具备P3级实验室等相应设施。

高传染性、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定义参考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以及生物安全的认可准则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危害程度为一类和二类的病原体、《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中的一类和二类定义为高致病性病原体。

生物活性是指能引起细胞正常机理发生改变的能力,主要一些基因表达产物如具有酶活的抑癌基因表达蛋白;还有一些激素类物质如性激素。高生物活性物质限定范围为激素类物质。

高致敏性物质是指能引起个体强烈过敏反应的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花粉、尘螨等。

4.3生产激素类试剂组分、操作放射性物质的洁净室(区)还应重点检查: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

4.4聚合酶链反应试剂(PCR)的生产和检定应在各自独立的建筑物。

聚合酶链反应试剂(PCR)的生产和检定应在各自独立的建筑物,其目的是防止污染。在能保证防止污染的情况下对各自独立的建筑物的理解应灵活考虑。

阳性质粒的生产一般分为菌液培养、质粒提取、稀释分装等过程,要求稀释分装应有防止气溶胶污染的措施。

5.空调系统:关注空调系统的设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应检查仪器设备状态标示;空气消毒制度和记录;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和记录;空气净化系统的空调机组新风流向标示、止回阀设置;初中高效过滤器的清洗更换的依据、监测手段、规章制度等;询问企业人员对空调设备的操作维护工作。

6.制水间:应检查仪器设备状态标示;制水系统清洗消毒制度和记录、仪器维护保养制度和记录、记录取水口和水质检测记录进行对照;询问企业人员对制水设备的维护操作工作。

7.仓储区应检查:

1)卫生管理程序;

2)清洁卫生状况;

3)区域划分,合格品、不合格品等;

4)除湿设施及干燥情况;

5)照明与通风设施;

6)温湿度及监测记录;

7)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并具备防昆虫、其他动物和异物混入的措施;

8)物料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和检验状态等标识;帐、卡、物进行核对;

9)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污染性或传染性、具有生物活性或来源于生物体的物料管理制度、危险品清单、危险品库;

10)取样标记;物料先进先出原则核查;

11)记录主要原材料批号,和生产记录等相对照。

8.质检区域应检查:

1)检验用仪器设备状态标示、仪器档案、校验标示和维护使用记录等;

2)留样制度和记录;适用的检验操作规程;

3)微生物限度室压差计及记录、培养箱使用记录、菌种保存和传代记录、灭菌记录等;

4)水质检测:工艺用水定义为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水,工艺用水的规程由企业根据工艺自行确

定,不一定要求完全按照药典进行检测。企业工艺用水检测周期、项目可由企业通过验证确定。

9.研发实验室应查看:原材料使用记录;研制方案;仪器设备状态标示、仪器档案、校验标示和维护使用记录等;原始试验记录等。主要考察研制的真实性。研制可以共用生产或质检的部分仪器设备。临床考核样品必须是在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

10.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各种操作规程等质量文件的查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国家或地区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要求。

11.组织机构、人员与质量管理职责应检查:

1)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能、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2)组织机构图等(质量体系管理图)是否与现行机构相符,按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3)各级人员是否进行了相关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是否制定和执行培训计划、是否建立了人

员培训档案、是否进行岗前培训、员工是否胜任本职工作;

4)任命书、学历证书、内审员证书;

5)询问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基本的体外诊断试剂相关法规。

12.设施、设备与生产环境控制“

1)主要为现场查看;

2)还需要查看企业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污染性或传染性、具有生物活性或来源

于生物体的物料的存放规定和防护规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污染性或传染性国家相关规章制度)

3)查洁净车间检测报告及记录;

4)查人员合格上岗和健康档案;查洁净车间工作人员培训记录;

5)查净化系统、保养记录;仪器设备台账、校验合格证;

6)查污染性或传染性物料的管理文件;

7)无害化处理规程(医疗废弃物是否消毒,消毒记录、和有毒有害重金属是否回收等的处理,查看协议等)。

13.文件与记录:

1)应检查是否建立文件管理的程序及是否按照文件规定进行管理;

2)分发使用的文件是否为受控的现行文本;

3)文件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4)查看文件的编制、更改、审查、批准、撤销、发放及保管的管理制度。

14.设计控制与验证:

1)查产品设计控制程序;

2)查风险分析、管理报告和验证报告,自行研发设计的产品应着重检查产品的研发和验证记

录、分装产品应着重检查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控制方式,对产品主要性能、主要原辅材料、采购、生产环境及设施设备、工序、检验进行验证,包含验证方案、验证报告、评价和建议等;

3)查验证控制程序,如有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生产设备发生改变时需查

验证报告和记录。应包括验证计划,验证的结果应支持工艺规程、SOP。

15.采购控制:

1)查看外购物料清单;主要原辅料供应商是否经过质量审计;是否从经审计批准的供应商处

采购物料;是否签订质量协议,存在发票、签字问题等,存在实验室无主体地位的问题;要求有有效或合适的凭证;

2)查各类物料入库验收规程、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规程;

3)校准品和质控品台账和发放记录;特殊物料的采购(人血清按照文件精神)。

16.生产过程控制:

1)查看洁净区检测报告和企业定期对洁净区检测的记录;

2)查看各级生产控制文件的编制、验证、审批、更改等管理制度;

3)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制度,保养记录,维修记录,计量仪器的合格证;根据仪器使用目的进

行,有自校的要有规程,自校人员要有资质;

4)生产环境、设备及器具的清洁规程;

5)查看批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根据批生产记录对关键物料进行物料平衡检查;

6)查看产品可追溯性控制文件和批号管理制度,以几种物料批号进行追溯;

7)查看菌种、细胞管理制度和传代记录;

8)工艺用水规程、验证报告和水质检测记录;

9)清场规程和记录。

17.检验与质量控制:

1)检验仪器设备台账、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制度,保养记录,维修记录,计量仪器的合格证;

2)查看检验记录;

3)查看留样检验制度、留样记录、留样检验报告;

4)物料验收规程和委托检验协议;试样(物料小样)经过试验后合乎要求的验收规程和记录

(企业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物料);试样批号、签字、该物料生产等。

试样和委托检验是在企业不具备原料检测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原料质量标准复核的两种方式。委托检验是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试样是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以判断所进原料是否符合所制订的质量管理要求,要求制定内部的管理流程,建立试样的记录,方便进行追溯。

5)企业内审报告(管理者代表、包括计划、内审检查表、内审员资格、不合格报告、内审报

告、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报告(包括计划、各部门的输入、会议记录、报告、持续改进措施);纠正、预防措施程序和记录;

6)查企业包装标识、标签、使用说明书控制程序和相关记录。

18.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控制:

1)核对出货记录,核对销售记录;

2)查顾客投诉反馈相关控制程序和记录,并附质量管理部门检定记录和投诉分析材料。

19.不合格品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

1)核查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和不合格品处理记录;

2)查企业内部评审记录中与不合格品相关的记录和纠正预防后的验证报告和记录。

20.不良事件、质量事故报告制度:查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和相关记录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相关记录。

21.验证现场核查:主要核查研制的真实性。

1)核查研制报告、研制人员专业学历证书等;

2)查看研制报告和原始研制记录进行对照;

3)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等;

4)核查研制设计路线、工艺方案、相关研制人员;

5)对原材料筛选、工艺流程优化、校准品溯源、质控品制备等进行检查;

6)重点对产品稳定性的真实性进行考核;

7)临床试验用产品和注册用三批产品的生产记录。

22.考核小组会议:召开考核小组会议,参与人员为考核小组成员和观察员。请企业人员回避。会议内容主要包括:核对、确认核查记录,保证核查记录的完整性,统一核查意见,草拟核查报告和核查结论。

23.末次会议:末次会议参会人员为考核小组全体人员、观察员及被核查企业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由考核小组长主持。会议主要内容:就核查的不符合项事项与企业交换意见。重申审查的目的、依据,报告核查情况,完成企业应核实、签字、盖章的手续。

24.产品抽样:考核组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对考核企业进行产品抽样。

体外诊断行业之POCT 篇7

随着科学进步的突飞猛进, 传统的检验医学实现了自动化仪器的发展和普及, 虽然在质量和速度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自动化仪器由于分析前、分析后许多复杂的步骤耗费大量时间, 不能短时间内获得检验报告等因素, 仍难解决传统检验医学的弱点——时效性欠佳, 即既要做到短时间反馈, 又要做到与复杂技术和大型检验设备的测定结果一致。目前社会的发展对体外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大趋势:一是自动化、一体化;二是小型化、即时化;三是分子化、个性化。POCT类医疗器械凭借便捷、快速的优势, 在体外诊断领域中迅速发展, 已被全世界广泛应用。

1. POCT的兴起

所谓POCT (Point of Care Testing) , 即在病人身边快速诊断, 又称为即时检测, 是从2000年开始在美国临床化学委员会 (AACC) 会议上发起, 在2003年的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博览会也增加了一项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POCT, 从此POCT概念在国际上开始被认可并成为检验医疗器械中增长率最高的项目。传统诊断中, 大量时间被浪费在样本运送、前处理、组织、标记、录入、分发等方面, 核心反应及分析时间占比极低。与之相比, POCT进行了步骤精简, 依靠其便携及反应快速等优势, POCT仅保留了诊断最核心的“采样——分析——质控——输出”步骤, 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诊断时间, 为患者在最佳时间就诊获得了最大便利。

随着免疫反应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引进, POCT的使用更为便捷, 检测和应用的范围更广, 从最初检测血糖、妊娠, 扩展到监测血凝状态、心肌损伤、酸碱平衡、感染性疾病和治疗药物浓度 (TDM) ;使用的场所, 从事故现场、家庭, 延伸到了病房、门诊、急诊、监护室、手术室甚至海关、社区保健站, 私人诊所;应用的领域已从临床扩展到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禁毒、法医。POCT顺应了当前高效快节奏的社会运转模式, 满足了医师和患者在时间上的需求, 可使患者尽早得到诊断和治疗, 也给传统的医疗模式带来了机遇。从医院对POCT产品需求的科室差异来看, 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急诊、手术、重症监护、心导管实验室, 儿科重症监护科室。同时不同科室对POCT产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 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包括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心脏标志物、毒品及酒精、妊娠及排卵、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血及尿生化、凝血及溶栓等。从POCT各细分行业的全球规模来看, 血糖监测仍占据半数以上份额, 但增速已经放缓。血气及电解质、心脏标志物、感染性疾病、肿瘤标志物、血脂等是主要增长点, 而心脏标志物, 肿瘤感染性疾病等检测处于高速成长期。

POCT产品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定性检测 (试条试纸) ;第二代半定量 (色板卡比色或半定量仪器阅读) ;第三代全定量系统 (手工操作) ;第四代技术平台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目前应用的具体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干化学技术、多层涂膜技术、免疫层析、色谱法、选择性电极技术、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多种技术的综合 (如免疫荧光、基于纸质的3D电光化学、微激光和微校准、集成芯片、液态芯片、液流芯片、系统集成电路阅读器的纳米阵列技术) 。目前基于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芯片实验室 (Lab-on-a-chip) 等生物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 POCT已经逐步能够实现高通量、多靶向检测。并且在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的基础上, POCT正在向远程数据中心等方向发展。相比于大型的全自动的检测仪器, POCT的产品更加有利于和移动信息技术相结合, 实现我们梦想的移动装备式的检测, 未来的POCT产品能够在便捷快速进行检测分析的同时, 整合远程数据终端和医疗资源进行最佳治疗, 从而实现构建真正的大健康体系。

2. POCT全球市场现状

全球POCT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美元。从POCT全球市场规模结构来看, 美国占比约50%, 欧洲超过30%, 日本、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的占比还不高。目前美国POCT市场规模近80亿美元, 欧洲超过40亿美元, 欧美地区年均增速约7%~8%。亚太地区人口众多, 是POCT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 由于基数较低, 心脏标志物等细分产品在这一新兴市场区域的增速超过50%。

目前医院仍是欧美国家POCT产品需求主体。通过POCT产品与医院现有中心实验室等部门进行补充, 欧美医院已建立起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诊断平台。不同POCT细分产品在美国医院的渗透率也相差较大。血糖检测产品在医院已长期处于完全覆盖状态, 凝血产品也已超过8成, 心脏标志物医院渗透率较低, 同时增速最高, 糖化血红蛋白市场渗透率也较低, 是未来血糖检测发展方向。

POCT产品需求的另一大主体是军队及灾难应急部门。凭借其便携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绝大多数POCT产品现在已在美国的军队和灾难应急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欧洲POCT市场较大的国家主要是德国、意大利和法国, 年化增速均接近或超过9%。英国、西班牙和北欧增速较慢, 年化增速约8%。产品细分市场来看, 欧洲与美国一样, 心脏标志物仍是增速最高的“明星品种”。同时占比最大的血糖产品增速仍在7%以上, 说明尚有巨大未满足的市场等待开拓。

目前由于技术发展迅速, POCT企业众多, 各个新兴企业均凭借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占有一席之地。从规模来看, Roche凭借血糖等仪器取得领先地位, 占全球POCT市场份额预计超过15%, 其他企业包括Alere、西门子等, 除了技术进步外, 全球医疗体系的发展方向、医疗费用的压力、个体化医疗的趋势和未满足的快速诊断的巨大需求都是推动POCT快速前进的主要因素。以医疗体系发展方向为例, 以大量初级诊疗机构即“看门人”为基础的多层级诊疗机构是核心方向, 大多数“筛查性”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均可在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得以就诊治疗, 三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重症和疑难杂症。这就需要初级诊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内容得以跟上, 这一过程中便捷快速的大量POCT产品得以有巨大用武之地。将来的检验将更接近患者并分布在整个医院和社区的门诊部, 美国在近期多达80%的实验室工作将在距患者只有几步远的仪器上完成, 中心实验室仍将存在, 负责处理和分析床边仪器不能进行的标本。

3. 中国POCT产业发展新趋势

2004年, POCT概念及技术引进到中国, 2013年10月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式定名为“即时检测”。从市场需求来看, POCT产品在中国是尚未被满足需求的无限广阔的市场, 国内企业的进口替代才刚刚开始。在医院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慢性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医疗机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空间。另外作为患者自我检测是更为广大的蓝海市场, 其市场规模可能超过医院等专业用户的市场规模, 值得我们重视。国内生产企业众多, 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产品品种不全, 整个行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新医改的实施更促进了POCT的发展。随着教育健康知识的提高, POCT的应用定位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医师护士应用的试验将扩展为全民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监控中应用。因此综观分析我国POCT的发展, 国产化、临床化、社区化, 民用化是未来中国特色POCT产业发展的四个新趋势。

国产化主要表现2个方面:大力发展国家民族产业和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本地化生产。中国式POCT的特色,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POCT市场截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POCT市场主要面向私人诊所, 通常每天标本量较少, 10-20例居多, 由保险公司补贴, 因而对于产品价格不敏感。中国POCT市场主要分布于各级大中小医院系统, 即使最小的社区医院, 标本量也大大高于国外私人诊所, 特别是新医改启动后, 对于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 只有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适应国情。

临床化体现在POCT即时检验质量保证是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随着各级管理机构对质量控制、培训考核的加强, 特别是高科技在POCT中应用后检测质量已得到明显提升。近年许多只需加入标本一步, 其余均为全自动检测的即时检验仪器、试剂已相继问世。其特点是手工加入标本后, 原有许多加试剂等操作步骤均在每个试剂装置中与仪器运转联动进行。规范的机械运动, 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大型仪器等效。我们对“足够智能化、自动化并提高可靠性, 保证检测质量”的仪器称为“第四代POCT仪器试剂” (一代定性试条;二代半定量色板比色或仪器阅读;三代全定量手工操作) 。今后, 第四代POCT仪器的陆续问世, 如OTTOMAN等将进一步解决人们对质量问题的困扰。这是即时检验发展的一个新的风向标和里程碑。

POCT社区化的应用主要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民众家用的个性化产品两个方面。中国新医改政策, 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把医疗卫生资源重心下移”, 向社区医疗转移。要彻底改变“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状, 国家必须从社区医疗基层着手。POCT在许多场合可发挥作用, 不仅在急诊、急救中应用广泛, 甚至也可在家里监测健康状况。随着即时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 将有更多的产品问世。例如CRP的快速POCT方法发展特别快, 鉴别细菌病毒感染对社区医疗很有用。而必要的检验是社区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POCT以其方便快捷、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检验项目, 非常适合于基层医疗。可使政府少投资, 亦可使民众享受到必要的医学检验。因此, 即时检验将是未来社区医疗最好的选择。

POCT的民用化的主要表现是将会有更多的产品直接由患者自己使用。目前主要的产品是血糖检测, 将来会有更多的项目成熟起来, 特别是一些检测和用药有一定关联性的检测项目。而且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 其检测的结果可以和各级的医疗机构, 医生, 检测试剂的厂家分享, 直接得到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即时检验技术将逐步向社区卫生和OTC药房推广, 并逐渐向家庭病床发展, 恰如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的血糖检测技术, 在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到OTC和家庭, 并结合移动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也必将向这个发展方向。

据估计, 中国POCT市场规模约70亿, 且年增速30%以上。市场上还是以国外产品为主导, 但随着国内厂家技术力量的增强, 必定对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 提高产品质量, 形成良性竞争市场。

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POCT行业的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国内发展的趋势是国产化、临床化、社区化和民用化。

上一篇:简单幽默的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团辅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