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问题研究(精选8篇)
1.1 人格特征
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作为测量工具调查警察的人格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警察人格内向, 好静, 富于内省,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不喜欢刺激;同时存在焦虑, 担忧, 郁郁不乐,紧张性,常有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
1.2 心理健康水平
综述以往研究得出,研究者在运用scl-90测评工具时得出:1)可以发现警察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应激、高压力、高挫折的职业,确实给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2)以往研究关于男女警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是存在争议的。3)随着警察年龄的增长(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职位会提高。),其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减少。但是长期的工作及年龄本身也使得年长的警察的身体状况较年轻干警差。
1.3警察心理健康不良的行为表现
1)业务素质差,办事效率低。表现在政治水平、执法水平、办事能力上都不适应工作需要。甚至对各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熟悉,实际操作能力差,办事后遗症大,还容易发生违法乱纪现象。有些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办理各种证照等,本来可以很快办好,却让人家跑多少趟也办不成,使群众很有意见。
2)特权严重,处理问题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态度蛮横,伤害群众感情。诸如耍特权抖威风,对待群众冷、硬、横、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事难办,甚至动不动就打骂群众,伤害无辜肆意。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滥施刑具等。
3)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索贿受贿、搞权钱交易、利用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特种行业办理户口、出入境证照和车辆牌照等。特权索要好处,谋取私利。有的徇私枉法,贪赃卖法。有的同不法分子暗中勾结,捞取好处。
4)放任自流,工作积极性不高,表现为懒散无所谓、缺乏工作热情、进取心不强、不学无术、推推动动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对工作和任务采取敌对态度,怨言满腹推卸责任。
综上所述,警察这一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警察作为我们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于警察心理健康不良的行为表现,这究竟是什么内在因素造成警察工作状态不良,究其内因,就得从警察心
理特征和身心健康说起,这不仅关系着警察自身,也关系警察系统的政治业务政绩。一个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警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也正因为如此,关注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原因
2.1 职业特征
1)繁重性。据统计,一个警察一年的工作往往要达到400 个工作日,远高于人均240 个工
作日的标准,工作量之重是显而易见的。繁重的工作往往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感情枯竭、愤世嫉俗、沮丧消极、劳累失眠、长期亚健康,甚至英年早逝。
2)突发性。一次次的“突发性”对警察自身来说,是脑神经的一次次高度紧张,使警察每时
每刻都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而得不到舒缓、放松。
3)危险性。数据表明,现在全国每年有近500 名公安民警光荣牺牲,有近万名民警光荣负
伤,而同伴的流血牺牲,给身边的警察客观上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性影响,情感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4)负面性。因工作需要,警察要经常接触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会对警察自身
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如公共娱乐场所内的卖淫嫖娼等丑恶行为及违法犯罪人员的凶狠、残忍、狡猾等,会对警察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5)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由于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从已有的调查发现,警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警察职业倦怠是警察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心理上的一种厌倦状态。警察职业倦怠表现为:1)是认识偏差。对警务工作不感兴趣,找不到价值所在,态度消极,价值观混乱,目标淡薄,自觉学习积极性减弱;2)是工作懈怠。工作责任心差,办事草率、拖拉、犹豫不决;工作不思进取、逃避的消极心理,喜欢旧程序、不敢迎接新挑战;3)是情感衰竭。情绪变得紧张不安、易怒、易爆,在工作中吹毛求疵、讽刺同事、神经过敏;独自一人时易多愁善感、悲观、沮丧、抑郁、自我评价能力低下,对现实不满、愤恨,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行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具有攻击性和侵犯性;4)是产生生理不适。职业倦怠影响警察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使之反应迟钝,创造思维消失,造成其他心理机能发生变化,陷入“心理衰竭”状态,常常会出现下列生理症状:经常产生疲劳感、无力感,失眠、食欲不振、背痛、头痛、全身酸痛,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症状。
2.2 现实存在的压力源
压力源(stressor)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任何与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都能构成压力源。警察这一特殊职业, 有着很多特定的压力源。如, 倒班、卧底、出庭作证、应对死亡和重伤、开枪后的创伤、警务督导、公众对警察的误解以及个人空间的占用。还如针对女警和基层警员的苦恼等等。而且他们的压力源还具有长期性和高度性的特点。因此警察心理压力问题作为警察心理研究整体中的一个分支, 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2.2.1工作压力源
1)工作负荷。人民警察法第 6 条规定,人民警察应依法履行“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
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等共计 14 种职责。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职责也会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常常是事无巨细,一应包揽,工作范围之宽,内容之复杂、繁琐,是其它工作无法相比的。除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警察还要为公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2)工作的高危险性。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警
察工作常常使民警处在众多的矛盾和烦恼之中,有时甚至是在危险之中。当我们有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就是警察,可又有谁想到了保护我们安全的警察的安全?警察工作要经常接触黑暗面,面对危险和暴力事件,由于处理过一些品质恶劣的不法分子,警察及家属因此可能遭到报复。
3)工作的高责任性。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次工作上的失误也许影响的是一个月的工资、奖
金。而对于一名警察来说,一次失误可能意味着嫌疑犯的逃逸、战友的鲜血,甚至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甚至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当民警面临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出现和紧张、危险的工作时,他们不得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危险与责任感的伴随下完成自己的工作,常常需要调动自己身心的巨大潜力,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过度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精神上时时刻刻处于高度紧张而又疲惫的状态。
4)管理上的压力。民警工作中形成的心理压力与管理体制以及上下等级严明的制度分不
开。上下等级严明的制度使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民警感到缺少支持、理解和帮助,容易出现压抑、恐惧、缺乏自信心等心理。纪律对于警察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严格的纪律对于公安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警察来说,可能使其产生心理压力。
5)极端压力源。警察手里掌握着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权力,这种权力在特定的情况下,可
以使当事人致伤致死。这一权力的权限从盘查身份、拘留人身到遭遇武装抵抗时剥夺对方生命。因此,警察的执法既会给执法对象带来压力,也会给执法者本人带来压力。
2.2.2生活压力源
1)家庭成员。家庭中夫妻关系与子女问题是警察生活压力源的主要表现。工作异常繁忙,与长辈、配偶、子女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警察本人没有享受到温暖的亲情,还会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2)家庭经济状况。我国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高付
出、低回报导致民警心态失衡。
2.2.3个体压力源
1)患病。对警察心理影响较大的患病主要是患慢性病或不治之症。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系
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公安职业病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
2)民警个性特征导致的心理压力。部分公安基层民警学识不够丰富,理解领会能力不够强,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训练,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敷衍马虎倾向明显,并且还具有现实、骄傲、缺乏同情心的倾向。他们内心矛盾冲突激烈,却又无法解决。
3)睡眠习惯改变
2.2.4社会压力源
1)社会对警察的偏见。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有了更多的权利主张,公民对警察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人认为警察什么事都应该管,你若不管就投诉你,就不支持你。
2)公众对警察的高期望。警察是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最佳载体,公众对警察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信任。因此,只要警察群体中出现一个反面典型,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3)处理问题得不到理解支持。很多民警到达现场时,遇到的不是当事人积极地提供线索反
映情况,而是人们的漠视和嘲讽。吵架的人在警察面前依旧吵得很凶,被抢劫的人不是描述犯罪分子的特征和去向警察破了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破不了案,就被认为是无能。
4)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当前的犯罪形式和手段呈现了集团化、组织化、国际化、暴力化、智能化等特点。这些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警察队伍知识结构和人员更新的速度。
5)巨大的保障缺口。有些公安机关因经费严重不足,不仅没有配备必要的装备,而且还缺
乏办案经费,甚至连出差费、汽油费都得民警自己垫付,民警们手上常常有大把大把未报销的医药费、出差费。
2.3 警察的主观因素
1)自认为压力大。
a)现实能力和其期望的差异。警察渴望自己的工作能使方方面面都满意,但碍于自身
“素质不过硬,底气不够足”,工作没做好而产生自责、懊恼的负面情绪。
b)自我对职业认知的偏差。“有困难找警察”的偏差概念,往往使警察陷入一种两难境
地。尤其在处理一些非警情、非警务活动中,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支持,易产生委屈等
不良情绪。
c)社会期望和自身能力的冲突。“高大全的勇士神探形象”渲染,使警察成为公众人物
群体。为了能获得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料事如神,办事如行”的高位评价,相当一部分警察在即使“仰着头,踮着脚”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心理上则引起紧张、忧虑、急躁的逆反情绪。
2)焦虑。由于工作要求与实际操作的脱节造成心理焦虑。公安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是多种多
样的,但由于一些上级部门,尤其是个别基层领导,布置工作时讲任务结果多,讲方法过程少,使得操作民警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还得去完成指令性任务。这样就引伸出一个“民警想做好工作,而不知如何做好”的问题,包括可行性怎样、操作性怎样、政策性怎样、保障性怎样等等问题都得由无力诠释的警察自己来解决,往往造成一些民警顾虑重重,感到心里没底,无处着手。我们现在的工作布置多为“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而现实状况却是每一个执行者的年龄、经历、所处环境、经验及健康状况等都各不相同,胜任工作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一些自认为难以胜任、标准过高的同志就会产生紧张、焦虑、急躁和自卑的负面心理。警察在执行指令性非警务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束于无策、焦虑为难。按照上级“总体原则”的要求,给警察个体主观发挥的空间过大,反而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依情还是依法? 责任后果的承担等问题,往往使警察左右为难,思前顾后,产生彷徨、惊恐、忧虑、逆反的心理情绪。
3)认知失调。由于负面刺激与潜能抵御的较量造成心理失调。负面刺激,如一些与社会伦
理道德、社会公共秩序相悖的阴暗面,会对个体心理防线造成震动和冲击,其内心潜意识与职业意识之间的直接对峙与较量,容易造成失衡的心理反应。
4)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治疗。警察担任多重角色,其应变能力尚难达到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要求,容易造成由角色错位引起心理错位,甚至陷入困扰危机。对于警察而言 ,工作中高强度、长时间的付出,致使与亲人的沟通交流机会本来就不多。无法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倾诉探讨,只能自己独自思考、承受,而压抑的情绪、烦躁不安的心境,再加上劳累的身体,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这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会造成感情破裂、家庭破碎,对民警个体及其家庭、孩子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3 如何维护警察心理健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的主题集中于警察心理健康问题。该时期,以理论探讨和测量及理论探讨两方面为主。应该说,目前该领域的所有研究都还只能属于发展阶段,因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警察心理或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探讨, 还没有能够深入到问题的解决阶段。对于存在的问题还没有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往往只是一种理论设想,没有落实到操作层面。而且用于发现问题的心理测量工具也主要是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偏少且不成熟
3.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1.1 社会支持
(1)提高警察的职业声望。(2)改善警察的执法环境。(3)提供强有力的警务保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3.1.2 组织支持
(1)加强队伍建设,协调组织内部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为警察工作获得成就感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尽量减少公安机关内部的应激源;(2)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适其职、职得其人”;(3)建立警察心理服务机构,为警察提供心理服务。
3.1.3 家庭支持
关键词:警察权,执法,策略
一、警察权的概述
( 一) 警察权
《现代汉语词典》将警察解释为: “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苏顿则认为: “警察为增进公共利益及预防迫切发生之危害为目的之政务。”在本文中提出的警察指的我国的公安机关, 主要是利用强制力手段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警察权则是指公安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 实施警务活动, 实现警察职能所享有的权力。
( 二) 新刑诉法中的警察权
在我国警察是被赋予的权限范围为行政权和刑事职权, 其中刑事职权是最具有强制力的一种权力。刑事职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刑事侦查权。刑事侦查权“要求警察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代表国家对涉嫌犯罪的人员进行追诉。”那么警察行使刑事侦查权的目的就是为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 从而维护社会上多数人人权的保障问题。但是新刑诉法的出台, 将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理念渗透到法律中, 就是要提升刑事侦查权的正当性, 促使刑事侦查高效的同时促使人权保障和打击犯罪的平衡。因而, 需要我们公安机关正确适用刑事侦查权, 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 提升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
二、新刑诉法对警察权的规定评析
( 一) 新刑诉法对警察权的扩张规定及评析
新刑诉法对于警察权的扩张规定为: 第一, 将传唤、拘役的时间延长。根据案件的重大和复杂情况将原有的12小时延长到24小时。对传唤、拘役时间延长, 符合了刑事执法的客观实际, 增强了侦查的可操作性, 也为公安机关办理案件争取了时间, 最大程度上为公安机关查明案件事实提供了条件。第二, 将证据种类增加。新刑诉法将“电子数据”增加为证据种类, 极大适应了当前时代犯罪类型变化的需要, 有利于公安机关及时搜集证据, 大大提升了公安机关侦查的效率。第三, 危险精神病人采用保护性约束。新刑诉法中对于危险精神病人在法院没有做出强制医疗之前, 公安机关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精神病人极大危害了公共安全, 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那么法律授予了公安机关管理这类人的权力, 可以最大限度内去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第四, 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合法化。公安机关在必要的时候, 根据犯罪类型的情况可以采用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手段来破案。这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组织化、智能化、隐蔽化等新变化的回应, 加大了对新型犯罪的打击力度。”
( 二) 新刑诉法对警察权的限制规定及评析
新刑诉法对警察权的限制的规定为: 犯罪嫌疑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要立即送到看守所羁押, 羁押后所有讯问在看守所内进行; 检察院应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非法证据排除; 犯罪嫌疑人辩护权提前到侦查阶段; 律师会见权不被监听等六个方面。刑诉法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进一步在刑事领域推动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但是从当前刑诉法实施以来的效应来看, 刑诉法的一些规定比较宏观, 模糊, 不易操作, 尤其是缺乏对违反刑事侦查权的警察的责任规范, 这种权责的不平衡, 在实践中的运行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公安机关对刑诉法要求的应对策略
( 一) 新刑诉法对公安机关行使警察权的要求
新刑诉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宪法中的人权理念引入刑事诉讼中, 重点提出刑事诉讼法要将打击犯罪和尊重保障人权作为基本原则来贯彻。那么对于公安机关而言, 首要就是在刑事侦查的时候就要将保障人权贯彻, 并且要将此作为任务来贯彻。其次, 辩护制度完善要求公安机关提升侦查水平。比如律师会见权、辩护权的提前介入, 需要公安机关要在查明案件事实的时候要尊重程序, 也要注意犯罪的侦查活动的有序进行; 最后, 证据制度的改革, 要求公安机关提升取证能力。主要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 要求公安机关要提升取证技术, 要贯彻合法取证的理念。
( 二) 公安机关应对新刑诉法的要求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 面对新刑诉法的要求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 改变执法理念, 增强程序意识。我国在刑事领域内长期坚持重打击犯罪轻视人权保障的刑诉理念, 就要转变理念, 增强程序意识, 才能够在办案过程中符合刑诉法的要求; 第二, 调整侦查策略。面对辩护制度的完善, 要在办案中严格适用规定, 尊重律师, 在法律的范围内加强和律师之间的协作, 不断提升对法律的解读和对证据的收集, 最大程度上保障对证据的掌握, 确保犯罪人得到严惩。第三, 重视规范证据收集。由于新刑诉法加大对证据的重视, 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那么公安机关就要提升侦查技术, 采取合法手段收集证据。另外, 要减少对口供的依赖, 不断加大对物证等证据的收集, 不断提升讯问的水平, 通过讯问过程中发现证据, 从而可以减少非法证据的出现, 提升案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670.
[2]王存祥, 范亚军.新刑诉法视域下的警察权行使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4 (2) .
关键词:警官选拔;心理训练;警察文化;应激管理;综述
警察在职业生涯中要从事多种不同的任务,从管理公共交通、履行行政义务,到记录受害者与目击证人的口供、访谈嫌犯,甚至于一些隐蔽的任务。如果警察从事调查与侦查工作,他们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违法犯罪现象,如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财产犯罪、家庭暴力、强奸、谋杀,甚至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任务需要不同的能力与技能,而仅仅靠强有力的身体素质与一般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近四十年来,西方的警察心理学领域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警察适应新任务的核心技能,这集中体现于警察心理选拔、心理训练与应激对策、警察文化运用等方面。
一、警察选拔
建立强有力的警察队伍,警察的选拔是关键的第一步骤。西方警察的选拔已经从19世纪的注重身体素质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重,再向近三十年来开始的特别强调心理能力的方面转变。在此选拔过程中,职业心理学家与警察心理学家的参加是一个重要的标志。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首先系统地加入到警察的招募、选拔活动中,从智力测试到特定人格品质及行为模式的考查,以及之后的心理训练。由于其效果显著,其后不久,西欧国家也纷纷效仿这种心理选拔与训练的做法。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警察心理学家的工作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警察心理选拔与心理训练领域。
心理测试是心理选拔中的具体技术。心理测试就是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其他心理技术探查特定个体的心理品质。什么类型的个体适合警察工作?优秀的警察有什么特定的心理品质?这些是在警察选拔中通过心理测试而探查的问题。虽然没有专门为警察心理选拔而设计的心理量表,但在实际工作与研究中,西方常用来进行警察心理选拔的心理测试方法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英华德人格调查表(IPI)等,它们各具有特定品质或特征的针对性。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测试心理品质的经典问卷,包括内—外向、神经质(稳定性)、精神质(社会性)与测谎四个分量表,也是最早运用于警察心理选拔测试的量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选拔中特别强调外向性、坚强性与低神经质(或高稳定性)作为优秀的警察心理品质的重要性[1]。后续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由于EPQ操作的简洁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及标准化分数而作为警察心理选拔测试工具的重要价值(Burbeck and Furnham, 1984)。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于20世纪40年代编制,用于筛查心理障碍(包括10个临床量表与3个效度量表)。MMPI 在警察心理选拔中的作用是筛选出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障碍的个体(即临床诊断的价值,筛选出不适合做警察的个体),同时也可用于警察成员工作业绩预测(好业绩与坏业绩的预测因子)与业绩考核参照[2]。
英华德人格调查表(IPI)是专门为法律机构编制的用以鉴别人格与行为品质的量表(包括310个“对—错”项目、25个临床量表)。研究表明,由于其特定的法律领域设计,IPI对于警察选拔与业绩预测具有更好的可靠性与准确性(Detrick and Chibnull, 2002; Cochrance,2003)。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西方警察选拔的心理测试方面渐渐地更为成熟与标准化(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标准化水平)。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成果是英国国家警察计划(National Policing Plan,2005~2008)的实行。它规定了英国所有警察力量机构在招募警察时所必须执行的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以能力为基础的结构性访谈,数字与文字的逻辑推理测试,写作项目与人际互动项目。其中涉及到以下七项核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区与当事人的指向、尊重多样性、个体责任心、冷静性。
目前,心理测试在警察选拔中的运用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心理测试理论上的统一性问题。个体的心理品质是素质性的还是环境训练的结果,是稳定的还是塑造的,对于这些疑惑,可以用人格素质论、社会化理论及训练适应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观点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警察选拔中心理素质的测试稳定性与准确性的怀疑。与之相联系的另一问题是,在警察选拔中,作为警察及优秀警察必须具备的核心心理品质及其标准并不是非常明确,也没有完全得到警察选拔程序上的认可。也即,当前西方警察选拔中的核心心理品质的认定对于警察选拔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结论性标准[3]。这种不甚完善的状况还需要警察心理学家与警务工作者在研究与实务中经过更多的纵向研究与回顾性考查加以确信而建立统一、明确的标准。
二、警察心理训练
警察选拔只是成为合格警察的基础;科学的训练是造就合格与优秀警察的必要条件。所经历训练的角色与类型对于警察有效与高效地完成警务工作意义重大。
西方警察训练中,美国心理学家的加入较早,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介入,但系统地参加训练工作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此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盛行及当时的美国犯罪形势紧张有密切的联系)。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心理学家在警察训练中担任指导角色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如英国伦敦的皇家警察训练计划(1982年)中心理学家为新招募警察设计的“个体意识训练”(HAT:human awareness training, 后改进为警察技能训练PST:police skills training)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与实践代表项目(Hollin,1989)。
西方各国警察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包括三大领域:人际间技能、自我意识(职业唤醒水平)与处理社区关系的能力。与之相配套的是训练中与训练后的评价(问卷与实务活动评价)。训练的时间包括集中训练期与见习期,大约15个月的时间。其中有两次前后对照比较的问卷式自我报告评价与阶段性的实务活动评价。英国个体意识训练(HAT)的研究表明,警察心理训练的现有成效主要体现于社交性焦虑水平的下降与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同时提示,警察心理训练应该着力加强在促进警察对于受害人的移情能力(同情心)、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唤醒水平等方面的成分训练(Horncastle, Bull, 1989,1994)。
当今西方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最新研究与实务成果是模拟训练与浸入式学习。模拟训练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旨在加强警察的心理素质与灵活有效的警务能力,通过模拟情境的反复练习、强化与修正而实现警务技能高效化的训练模式。在训练中不仅特别强调有效行为模式的练习、强化,而且注重有效行为与适当职业意识、合理认识决策与行为模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促使警察在复杂化的实战情景中能够灵活运用。如今,模拟训练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模拟多种警务情景,直观地实现逼真的训练。如此,一方面,可以大大地提高警察角色的塑造与侦查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地训练团队合作与决策训练能力。由于采用了训练信息的及时记录与互动技术,使得模拟方案要素的更新、及时准确地反馈与重新修正成为可能。如对谋杀、强奸、抢劫、纵火、劫持、危机谈判等不同犯罪类型案件的侦查技能的训练(模拟案件加上真实案件的模拟重现),能够较高效地实现特定警务人员相应技能的提升。而针对警察抗压力的坚强性与冷静性等核心心理品质的浸入式训练方案(immersive police training)则可以设计出高复杂性、高危机性与重复失败的训练方案(挫折方案),以造就警察在面对失败时的经验、体验(行为习惯化技术),掌握自我调节的心理策略、方法。另外,浸入式训练中的角色互换(甚至于警察角色与犯罪者、受害者角色的互换)与事后团体讨论中对具体情景技能的广泛质疑、交流探讨也能较好弥补模拟训练中的相对简单性困境。
三、警察应激与管理
应激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塞耶尔(H. Selye,1956)从生理学角度引入健康领后便一直受到健康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心理学家都从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两个方面来理解、应用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通常区分为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与行为反应三个维度。警察作为特殊职业,应激的特殊性与高风险性使得警察心理应激的研究与应用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警察是公认的高危险职业。警察职业带来的高应激水平严重地威胁警察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与工作效能,其中工作效能的降低表现为无法专心工作,甚至工作倦怠、放弃工作。
早期的警察应激研究是以生活事件量表(SRRS,Holmes, Rae,1967)为主要工具展开,主要考查警察经历的生活事件(43项)的状况及其对身心的影响力(健康的预测指标)。随后发展出针对警察特殊职业的应激关键事件量表,它包括警察生活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144项应激事件(Sewell, 1983)。显然,应激事件的针对性大大推动了警察应激的应用研究。
在此背景下,西方警察应激研究中提出了较有应用性、适应性的警察应激源二维度模式:内部—外部应激、任务指向—个体指向应激[4]。警察的外部应激源主要包括对于警察队伍或特定案件的公众负面意见、消极的新闻报道与对法院判决的不满意;警察的内部应激源主要涉及对训练与获得报酬的不满意;警察的任务指向应激源集中于警察局工作的性质,包括工作的危险性与开展调查、侦查的案件的类型(如调查儿童受虐案件的警察往往会引发较高水平的持续应激状态);警察个体指向的应激源主要包括警察对自我能力、培训、安全感与成就关注(Cooper,1982)。不同等级的警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不同的应激源:较高等级警察的应激主要指向工作负荷等任务压力,而较低等级的警察应激则主要涉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面临的危险事件(暴力伤害,或对自己或家人的生命威胁);当被要求主观评价他们日常生活与工作面临的45种情景时,排列最高等级的应激是被恐怖分子劫为人质,而最低等级的应激是需要进入陌生人的家中进行调查(Gudjonsson, Adlam, 1983)。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应激源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于警察应激对警察人员及警察职业效能的影响力都给予很大的重视,由此开展了警察心理健康与应激对策的研究。
警察应激的管理可以在个体层面与机构层面上展开,但西方传统上倾向于强调机构层面对应激管理的作用;在实际作用上,机构层面的力量确实发挥着更为明确的功效。其中,警察职业应激管理方法中五项有效机构要素得到验证:应对应激的训练、得到上级警官的支持、更好地熟悉警务程序、改善警察机构与社区民众的关系与减少官僚机构的人为障碍等(Gudjonsson,1983,1989)。令研究者感到吃惊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的警察人员并没有认可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措施作为应激管理所起的作用。此与警察的特定文化紧密相联系,即西方警察文化中普遍存在“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是自己无能的表现”的意识(Miller,1995)。
西方警察应激管理得到广泛支持的理论模式是应激源二维度模式:警察的应激包括内部—外部应激、任务指向—个体指向应激,它们特定的工作任务与警察级别发挥着差异性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的警察应激管理的应用技术包括心理训练中对应激源预测力训练、对应激事件控制力训练,以及应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技术[5]。
心理训练中的应激源预测训练,是让警察了解警察活动中必然遇到的、具体的任务应激源、个体生活事件应激源,并从主体要素与主体外要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它们。这种事先(真实应激发生之前)获得的间接经验式、模拟式的心理准备,对于警察在任务与生活中遇到真实应激时产生的消极反应有较好的预防与缓冲作用。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应激事件的控制力训练,即警察人员系统地学习、掌握(知识获得与行为方式练习)在必然遇到的应激事件中应采取的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方式、技术,这些具体而针对性的应对方式、技术,通过简单而明确的心理方案(信念支持、行为反应与言语暗示三维指向)为应激反应提供预备方案。这些具体的应对方式包括来自心理应激管理中的应对方式的扩展与延伸:放松技术、换位思考技术、角色训练技术、时间与项目管理技术、情绪克制技术、冷静缓冲技术、头脑风暴技术、团队支持技术等。
警察应激管理中的心理干预技术是针对应激事件发生后(常常是危机的应激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心理干预技术,以及时防止、减小应激的消极反应后果。现在较为成熟的技术为危机事件应激倾诉(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经历灾难事件或者危机事件的警察当事人向警察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小组)自由而详细地汇报自己经历的事件细节、感受与自己的观点;由警察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小组对其呈现的或隐含的观点、体验与行为反应进行风险评估与应对指导。其作用包括经历创伤后的倾诉、关爱(心理支持)与风险评估、风险对策两大方面。实际证明,危机事件应激倾诉能够大大降低警察经历危机事件后的心理伤害,对于警察形成适应性的应激应对策略具有积极的帮助,并具有较长时间的心理免疫效果(对日后应激的正向引导作用)[6]。
四、警察文化影响力
警察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警察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工作任务的高危险性与以男性为主体的群体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坚强性、坚韧性的意志品质与“强烈的男子气概的精神”。这种传承而来的职业文化直接对警察成员的心理世界与行为模式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坚强性特征的文化使得警察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在任务中勇敢地表现自己,这种积极的心理氛围极大地推动着警察优良品质的形成。同时他们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警察团队的坚强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但是,当他们真实面对挫折或应激事件而引发消极应激反应时,“坚强的意志”使得他们不会在同事之间谈论与分享自己或同事的消极体验或者寻求帮助,因为这样做会被警察文化标定为“无能”“脆弱”“失败”。相应地,警察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多数不会主动甚至于不意愿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Brown,2000;Ainsworth,2002)。即使在经历危机事件后被要求进行的应激倾诉(汇报与咨询)中,警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阻抗,这种来自警察文化作用下的强烈自我防御机制会严重地阻碍应激干预的进程与效果。这一情况在心理咨询的初期尤为明显。
研究表明,警察文化的这种双面性特征,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效果,它弥散在警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人格品质、行为模式的各个方面,而且警察文化的这种消极作用常常是以意识或者潜意识的方式发生的(Stephens,1997)。它需要在警察的心理训练与应激管理中加以注意,尤其注意其在应激干预中有意识地化解或减弱的消极的阻抗作用。如在警察文化中传递坚强性格与心理帮助之间的恰当关系(如“寻求帮助并不代表自我的无能与失败”),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术对心理训练、工作效能及心理健康的价值。
五、小结
随着警察心理学家加入与心理学技术的运用,警察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项目。以人际技能、职业意识与特定心理品质为核心要素的心理训练项目正得到警察训练与实务的检验与逐步推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拟训练与浸入式学习对于特定的角色形成、技能练习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警察心理训练需要进一步与整体的警察训练程序、警察实务紧密配合;也需要探讨具有核心价值的心理品质在警察文化中的变化过程。
警察的高风险让警察成员经常性地面对应激事件,应激的心理干预体现出了心理对策与技术的重要性。其中总的趋势是渐渐放弃了深度的心理分析(如精神分析倾向的技术只是在少数的来访对象上运用),而选择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相结合的客观、务实技术。与此同时,特定犯罪类型或工作情境的应激与应激对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确认具有高效价值的策略与技术。
警察文化是特殊的影响力量,具有双面性。需要利用警察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培育积极的文化支持环境,如坚强性、坚韧性的品质,也需要面对警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改变一些不当的观点,消除“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是自己无能的表现”的错误观念,帮助警察认识到接纳警察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在警察职业中的必要性。
近四十年来,西方警察机构对心理学知识与技术越来越体现出开放的态度,在警察心理选拔、心理训练与心理干预等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警察心理学家与警察机构的合作,将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知识、技术与警察实务、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是推动警察职业与警察心理学积极发展的智慧之道。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3-69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Bartol C R. Police psychology: Then ,now and beyond[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ur, 1996,23:70-89.
[2] Ainsworth P B. Psychology and policing[M]. Cullompton, Devon: Willan, 2002.
[3]Bull R, Horncastle P. Evaluation of police recruit training involving psychology[J].Psychology ,Crime and Law, 1994,1:143-149.
[4]Toch H. Stree and Policing[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5] Brown J M, Campbell E A. Stress and policing: Sources and strategies[M]. Chichester: Wiley, 199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监狱警察这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刑罚的执行者,工作对象是罪犯,工作地点是与正常社会基本隔绝的监狱。由于高压力、超负荷、高风险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监狱警察面临的心理问题较一般社会成员更加突出。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工作潜能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影响监狱监管、改造罪犯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监狱警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一、警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由于监狱是收押和改造罪犯的特殊场所,这就决定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是管理在押罪犯。由于受固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对监狱人民警察存有偏见。在改革开放、百业兴旺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监狱人民警察容易将自身辛苦又清苦的处境与社会上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进行对比,从而因强烈的反差导致心理的不平衡。
2、职业因素:(一)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负荷过度是很多民警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如有的基层民警对他所负责管理的每一名服刑人员的一切活动都要纳入视线,任何一个细微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监管事故。因此很多民警都觉得工作压力太大,精神高度紧张,甚至下班后也难以缓解紧绷的神经。(二)与其他工作人员相比,监狱人民警察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一线的基层民警每天都在监狱的高墙内工作,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有限,加之管教工作方式的相对长期稳定性、不变性,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相同步,民警的工作环境与外界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使一些民警产生了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三)其他因素。如监管工作的单一,束缚了一些具有较强创新、改革意识的民警,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
3.、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民警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一)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二)生活事件。在人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常是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无论这些事件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者是消极的,如亲人死亡、离婚,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种调整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发生。
二、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美国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逊曾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所有的财富加在一起都没有健康重要。有了健康的身心,人生才会真正地幸福与快乐。而正确的健康意识,要求我们用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武装自己,将自己的健康交由自己来主宰,从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更主要的是从心理上来捍卫和保护健康。”现在,心理健康虽然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作为整天面对社会阴暗面的监狱人民警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显得特别重要。
1、努力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悦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监狱人民警察被称作改造罪犯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使我们感受到荣誉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对自身的基本素质、能力、心理状况等应有正确的认知评价,并通过自身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最重要的是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趋势,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监狱体制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行,国家对监狱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对监狱的投入逐年增加,监狱也正在由“人防”逐步向“物防”和“技防”过渡,基层警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根本的解决。同时,公务员工资改革和津补贴制度的彻底贯彻落实也指日可待,监狱民警待遇低的现状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大大缓解。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会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2、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征,不断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
愤怒、浮躁、抑郁、焦虑等是阻碍我们工作的“敌人”,同时也是伤害我们身体的罪魁。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对情绪的自我排遣和调控。首先,要有适当的宣泄途径,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可以与亲朋好友诉说,在交心谈心的过程中,将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去,或者是通过日记、运动等调节心态;其次,要学会控制情绪,在遇到突然的重大打击时,不能任由情绪外泄,应具备超强的承受能力和处变不惊的心态;再次,有意识扩大交际范围,多结交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有好处;最后,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心情不好的时候,专注于某一个业余的兴趣爱好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释放我们的坏情绪。散步、阅读、听音乐和各项健身活动,都能缓解和释放我们的坏情绪。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主动预防心理疾病。
有条件的监狱可以到附近的高等院校聘请专家教授,通过讲座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民警的学习热情和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强民警内在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从源头上杜绝民警产生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与心理专家教授签订合同,为监狱民警提供长期的心理咨询。
4、监狱应当多开展有利于民警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民警文化娱乐生活,缓解工作生活压力。
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监狱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增强监狱民警的凝聚力,增强监狱民警对监狱的认同感,还能丰富监狱民警的文化娱乐生活,转移民警专注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缓解和释放民警的工作和生少压力。监狱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经常开展体育竞技比赛、警体技能比赛、文艺比赛、登山比赛、游泳比赛、舞会等民警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5、监狱应当努力提高民警待遇,缓解广大民警生活压力,提高民警生活质量。
如果说来自工作的压力,监狱民警还可以通过自身调节,那么,来自生活的压力,很多监狱民警则感到束手无策。绝大部分监狱民警的收入全部来自国家的拨款和监狱的创收。因此,在当前物价飞涨,民警收入普遍偏低的现状下,监狱应花大力气,想尽千方百计提高民警待遇。民警的待遇提高了,不再为基本的生活而焦虑和苦恼,解除了民警的后顾之忧,无
疑会增强民警对监狱、对工作的认同感、对职业的荣誉感,更进一步激发民警的工作热情,更加严格地尽职履责。而民警工作热情增加,更加严格地尽职履责,又会从整体上提升监狱的管理水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进一步提高待遇,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长期、复杂的管理教育罪犯工作中,监狱民警们还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心理健康将会受到不断的挑战,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书籍:
《影响监狱民警心理健康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刘邦惠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应对之策》 作者:胡万年
《警察心理压力的形成与缓解》 作者:李晓莹
《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许元磊
09心理一班
骆晓玲
警察是个特殊的职业,警察比一般社会成员要承受更多的来自工作、社会、家庭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从总体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警察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职业的特殊,各级机关应通过消除或改善压力源,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并完善警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警察心理压力,帮助其进行心理调适,保持警察心理健康,这对警察更好地工作、执法,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对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警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现象与感受就比普通人一生见到、感受的还要多很多。警察职业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特殊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这种职业会对执法者产生持续不断的压力。在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和基层民警反映的问题来看,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宁夏有关部门对201名人民警察进行无记名心理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长期面对罪犯及违法犯罪分子的一线干警,相当一部分人患有各种心理疾病。长期的紧张疲劳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不少警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中,43.78%的人承认有焦虑症状;17.91%的人缺乏信心,有12.44%的人性格执拗;12.44%的人存在恐惧感;冷漠的占6.7%;行为失控的占0.5%。调查发现,许多警察工作积极性不高,回答“热爱、喜欢”警察职业的只占34.81%,认为干警察这一行太危险、没意思的占23.38%。他们对个人前程发展的预测评价也不高,也有不少警察对个人前程持有悲观情绪。此次调查中,想离开警察岗位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
警察遭受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警察个人的身体、个性、家庭关系和工作效率,就行为发生改变而言,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多,过多的抱怨,不遵
守纪律,因小事与人发生争执,工作效率低,迁怒家人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对工作不满,不负责任,事故频出, 离婚等;更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警察工作历来都与生理心理失调相伴。在警察当中,因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情况所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高。
二、造成警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警察工作的危险性和艰苦性
警察在维持社会秩序、惩治犯罪,特别是面对穷凶极恶、持械拒捕的歹徒时,经常受到枪弹、匕首、棍棒等凶器和危险、爆炸物品的威胁,时时面对伤亡的危险。警察工作艰苦性特点表现在警察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经常处理突发性事件,生活无规律,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接触社会阴暗面多,警察常常忙于应付,疲于奔命,体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警察职业心理压力增大。
(二)社会因素
1、各界对警务人员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随着法律的完善,警察执法越来越规范,工作中的高压线越来越多,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也越来越到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这种进步也会给部分习惯于以往办案模式的民警带来适应障碍,一些人就会产生怨言、牢骚,甚至过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命案必破”、“限时必须破案”等等要求也给一线的办案民警巨大的身心压力。2、公众的不理解。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工作的宗旨,警民关系本是鱼水关系,但警察的执法工作往往难以得到群众的支持,甚至还会遭到部分群众的误解、偏见和打击报复。近些年来全国范围发生的“袭警”事件屡见不鲜就是一个重要表现。
(三)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压力
1、民警晋职是一和重要因素,大多数人的晋职晋级空间比较小,这容易使部分民警因看不到发展希望而严重影响民警的心态和工作效率。警察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患病、人际关系不协调、特别是与上司的关系
别紧张、学历低、能力不强、患有心理障碍等等。
2、来自家庭的压力主要包括父母、妻儿的埋怨、误解,经济负担重、住房紧张,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差、考试升学失败、就业难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都会成为警察的心病,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三、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表述是: 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 其心理行为便是健康的。反之, 就是病态的。警察个人在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遇到的事情和活动很多,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 不仅存在个性差异,而且各人面临的事情或活动也不尽相同的,换句话说,警察和普通人一样:
1、情绪健康。
2、良好的人格协调。
3、自尊自重。
4、正视现实。
5、反应适度。
6、自我意识清楚。
7、统一协调的行为。
在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具备以上七条, 就可称为心理健康, 对于警察同样适用。但是, 警察的职业和有时面对的环境比较特殊, 在心理健康方面还有特定的要求, 如: 行为法律化, 处理问题不以主观代替法律, 不以感情代替政策;耐得住寂寞和诱惑, 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积极进取求知, 在爱岗敬业中积累奉献, 等等。
四、警察心理问题的对策
就我国警察心理现状来看,提高警察心理健康水平, 减轻警察心理压力, 以适应警务工作发展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是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建立民警心理咨询机构
警察机关可以借鉴国外警界的一些做法,成立专门的警察心理咨询机构,对在职人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建档,对有心理障碍或障碍倾向的民警给予特殊关注。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形式,为有心理障碍的警察提供
必要的心理帮助。比如有些警察有幻听、幻想等错觉,就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有关部门及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
对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对警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各级警察机关针对警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案。加强警察心理健康培训和学习。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把如何进行心理调节,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如何识别心理卫生问题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告知我们的人民警察,有助于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就诊;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比较常用,缓解压力,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
(三)完善民警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制定救助基金制度以及警察强制性轮休疗养制度等等;尤其要重视民警休假问题,合理配置警力,原则上保证每个季度有一定的休假,不得以工作忙、任务重为理由,不安排或少安排民警休假,更不能以发放补贴来代替休假,增加警察编制,这是保证民警正常休假的一个必要条件。警察机关应积极与人事等部门联系,增加警力编制,保障正常开展警务活动的必要警力,避免警务人员的缺乏而影响休假。
(四)尽快制定警察招募与培训的心理健康筛选制度
警察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心理专业工作者逐步建立健全警察招募与培训的心理健康的筛选标准, 严格进行考核, 把好进人关、用人关。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警察,作为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群,其心理压力首当其冲。据抽样调查,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的心理压力指数高于常人几十倍。心理压力不仅严重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热情,还会导致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的下降。因此,正视警察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缓解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警察心理压力的含义
压力由英语“stress”一词翻译而来,也可理解为“应激”。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
警察心理压力可简单定义为:因警察职业特点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身心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反应。警察工作是一项充斥着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压力密集型职业,因而也被称作“压力群体”。警察职业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促使警察的心理压力非同一般。因此,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警察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在现阶段,警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职业特征的影响。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它常使民警处于众多的矛盾、烦恼甚或危险之中。现阶段,警察的职责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常常是事无巨细,一应包揽,工作范围之宽,内容之复杂、繁琐,工作量之大,是其他工作无法相比的,我国警察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其他公务员两年半。长年劳累、积劳成疾,是导致我国警察伤亡率及过劳死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人民警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警察这一职业应该得到社会尊重和肯定。但事实却与之相反。纠其原因,一是警察队伍内部出现“害群之马”,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强拿硬要、与黑社会为伍等,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二是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过高。警察身着制服,头顶国徽,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正义的象征。但是,老百姓认为警察应无所不能,特别是一些刑事案件,很复杂又缺少证据,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故难以破获。因此,警察就成为社会质疑和指责的对象。
3、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压力。我国公安机关工作任务重,民警晋升慢,特别是一线民警很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到退休仍是一个普通民警,无法实现自己晋升的愿望。这就导致其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另外,民警作息时间不确定,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妻儿父母,导致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篇“不能嫁给警察的十个理由”,真实揭示了警察工作的诸多艰辛。
4、来自经济待遇方面的压力。警察属于公务员系列,收入相对稳定。但是,如果将其收入与其职业的高风险、工作的高付出相比,就可发现这一群体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基本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不能落实,基层警察家庭经济状况普通拮据。经济压力并未因为警察职业的“三高”特点而远离这一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心灰意冷、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绩的消极态度。此外,因经济上的困境还可能使警察在各种诱惑面前产生剧烈的心理斗争,从而转化为另一种心理失衡。
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方式
从上看出,警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原因,笔者现提出以下缓解方式与对策:
1、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并通过适当的渠道疏导、宣泄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首先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人们无法控制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却可以做到对压力的控制及反应程度。
2、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学会弹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跟踪研究表明,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往往能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化逆境为顺境,变压力为动力。所以,警察要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潇洒气概。无论何时只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手头上的事,就能放松自己,思维就会获得专心和清晰。
3、培养耐挫力,学会休息、放松自己。警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升华,将消极转化为积极。要给身体一个机会得以休息,让它从紧张中恢复过来,这是对付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安排好工作节奏,随时随地打个盹;当觉得身体肌肉绷得很紧时,做一些缓慢的伸展动作等。
4、加强情绪锻炼,平衡和享受生活,学会转移压力。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则其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整个机体就会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健康。因此,警察的情绪锻炼有时要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要懂得平衡和享受生活并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当遇到挫折时,不妨寻找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以转移心中的紧张和郁闷,这样,心理压力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5、提高警察待遇,给予人文关怀。经济困境系导致警察形成压力感和焦虑感的一大因子。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警察待遇,解决其因经济困境而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及不良反应,是缓解警察心理压力的现实和有效的措施。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以警察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警察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应该也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
6、建立警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加强心理健康保健与训练,降低警察个体心理压力的负反应。随着现代社会警察工作压力的增加,如何改善压力下的工作绩效,已不再是警察个人的问题了,公安管理部门需要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近年来,一种整合的压力训练模式——“压力暴露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个人或团队熟悉压力环境,改善个人或团体在某种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绩效。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压力能调动人体内的各种潜能, 适当的压力可以帮助人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最大化地发挥潜能,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如果压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 则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负面影响。过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 就可能对警察的生活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多, 过多的抱怨, 经常因小事与人发生争执, 喜欢迁怒别人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事故频繁、家庭失和、离婚等等。在过大的心理压力状态下, 人民警察还可能在遭遇强烈刺激时爆发激情、行为失控, 导致滥用枪支伤及无辜、自杀或产生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1 职业性质决定的压力源
警察工作任务繁重。据统计近五年全国110接警总量年均超过1.2亿次, 平均每3.5秒接警一次, 公安机关出动警力6633万人次, 抓获犯罪嫌疑人86.4万人, 救助危难群众312万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警力的严重不足。我国经济发展快, 人口流动性大, 社会状况复杂性增大, 对公安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公安机关警力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 警力严重不足。世界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的平均比率为万分之三十五, 而我国只有万分之十二, 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据调查, 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个小时, 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而在美国, 警察年休假必须达到137天, 否则违法。长年劳累, 积劳成疾, 是导致我国警察伤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据统计, 2003年全国牺牲476名民警, 其中212名是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 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
在和平时期, 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天天有牺牲, 时时在流血”是对公安队伍的真实写照。警察工作要经常接触黑暗面, 面对危险和暴力事件, 由于处理过一些品质恶劣的不法分子, 警察及家属因此可能遭到报复。公安部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年底, 全国共有10768名民警牺牲。
警察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很高的责任性, 一旦出现差错会对公安工作、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一名警察来说, 一次失误可能意味着嫌疑犯的逃逸、战友的鲜血, 甚至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 甚至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这使警察经常在为自己能否做好工作而担忧, 必然影响到警察潜能的发挥, 使警察队伍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2 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源
相当部分的民警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和孩子, 家务几乎全部压在家人的肩上, 与家人的生活步调无法一致, 而且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留给家人无限的担心。夫妻之间关系紧张, 缺少沟通, 性生活不和谐, 都会引起警察产生压力反应。警察的职业特点使许多警察失去了普通人的生活规律, 双休日、节假日常常都在加班, 与长辈、配偶、子女接触的时间比较少。如果再得不到家人的谅解就更加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其次, 目前我国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据统计我国警察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其他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长期超负荷地加班加点已成为警察的家常便饭。但实际的收入却和其他公务员相差无几, 甚至还要低一些。有了警情和任务就要牺牲节假日、休息日, 却不到补偿。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警察保持良好心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高投入得不到高回报, 高风险换不来高收益, 致使一些警察产生心理不平衡。
3 来自社会的压力源
3.1 社会对警察工作的高期待
由于社会治安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尽管广大公安基层民警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依然存在使人民群众误解或不满意的地方。有些人认为警察什么事都应该管, 你若不管就投诉你, 就不支持你。因此, 在人民警察遇到危险和困难时, 一些人民群众可能会袖手旁观、漠然视之。人民警察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 遇到不明真相的群众, 常常要忍辱负重, 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时, 警察遭到围攻、谩骂、侮辱、殴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委屈和被冤枉长期积累给不少警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3.2 来自社会公众监督的压力
警察工作的许多方面都起到了社会窗口的作用, 因此倍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这种关注也增加了警察的心理压力。
在公众心目中, 警察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代名词。而一旦警察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 甚至个别警察做出违法违纪行为, 就极易出现心理学所说的“期望越高, 失望也越大”的效应。因此, 只要警察群体中出现一个反面典型, 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 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特别是一些媒体失实的报道或对于个别警察违纪违法行为的过分渲染, 都会增加警察的心理压力。
作为警察者个人, 应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 加强自身的适应性。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掌握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个体感受到压力难以排解时, 要主动向身边的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寻求支持和鼓励。作为公安机关, 则应在以下方面实施应对职业压力的措施, 要改善警察工作环境, 关心爱护警察群体。对警察的工作要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在适当的条件下提高警察待遇, 使之在劳动付出和得到报酬之间感到基本平衡, 要科学合理配置警力, 减少非警务活动, 进一步精简机关, 充实基层。建立警察专业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 积极开展心理品质训练和心理潜能激发训练, 提高他们职业的耐受力, 调节力和灵活性。
摘要: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严峻, 警察的心理压力日趋加剧。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 不仅严重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热情, 还会导致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下降和公安机关形象受损。因此, 全面认识警察工作的心理压力, 找出解决对策, 是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警察,压力源,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贵萍, 叶亨奎.对当前警察心理压力源的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4.
[2]陈泽伟.警察群体的心理压力[J].望新闻刊, 2004, 43.
关键词:警察 心理压力
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同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具有高压力、高风险、高强度的特点。这对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威胁,使警察极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我国近80%的警察心理压力过大,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其他群体。据公安部统计,一线警察的人均寿命为48岁,比常人低13岁。西安市的一项警察心理测试结果: 90%的警察抑郁病和强迫症明显,其中80%的警察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躯体化症状。四川警察心理健康调查: 68%的警察心理压抑值偏高,其中5%存在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关注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对提高公安民警的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警察心理问题出现原因
(一)工作自身原因
工作量超负荷:警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职责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宽。这使得公安基层民警既要对付危害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犯罪,又要耐心地处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与警察任务的广泛和繁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警力的捉襟见肘,警力不足导致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据调查,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 11 至 15 个小时,平均 3 周才能休息一天。工作负担过重已成为警察工作压力源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工作的高度责任性: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人人都可能出现失误,但是对于一名警察来说,一次工作上的失误可能意味着嫌疑犯的逃逸、战友的鲜血,甚至是职业生涯的结束,法律的制裁。警察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其对公安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强烈的责任感使警察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能否做好工作而担忧,产生心理上的焦虑。
(二)外部原因
来自家庭关系的影响:家庭中夫妻关系与子女问题是警察生活压力源的主要表现。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经常执勤且时间不定,与家人的生活步调无法一致。如果与家人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必然会导致家庭不和睦,婚姻生活不和谐,甚至产生婚姻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与子女沟通,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们自感“疏忽”和“失职”,如果子女的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到内疚、自责。如果此时再得不到家人的谅解就更加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来自社会施加压力:普通民众对警察的工作有着很高的期待,但由于社会治安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尽管广大公安基层民警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依然会有人民群众误解或不满意的地方。人民警察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警察遭到围攻、谩骂、侮辱、殴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群众的不理解和委屈的长期积累给不少警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的新闻媒体为增加收视率,经常对警察在案件處理过程中的失误大肆渲染,揭露背后阴暗面,进而增加人们对警察偏见。而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则片面夸大了警察的个人形象, 仿佛警察个个都是“神探”,警察什么事都能轻松“搞定”,误导了群众对警察的理解。这些不客观、不真实、不公正的宣传报道,不仅误导了人民群众的思维理念,更是扰乱了警察的执法视线和思路,无形中也增加了警察的心理负担,导致有些警察束手束脚,不知如何操作,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则是压抑、迷茫、悲伤、消极和忧虑。
二、减轻警察心理问题的途径
警察的心理压力不仅巨大、特殊而且又不能够避免,其职业特征又决定了警察的压力有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压力。但通过某些方面的改进,可以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
1.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警力,做到科技强警,解决我国现阶段因为警力不足而导致警察工作负荷量大,并避免警察在一些高风险的环境下执行公务。从优待警,切实维护警察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的关系,积极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体察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建立健全警察医疗和保险制度,提高警察工作待遇,严厉打击袭警和恶意投诉等违法行为。
2.正确的使用警力。警察的主要职责是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警察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履行其职责。地方党委、政府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依照其权力正确地使用警力,而不是滥用警力。
3.做好家属工作,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解决警察后顾之忧。家庭因素对警察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每个警察的避风港。为此公安机关应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及时了解警察家庭生活的晴雨表,取得警察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4.加强对舆论与媒体的正确引导。绝大多数警察是好样的,他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但是,一些媒体往往把少数违纪违法的警察放大,没有看到其他好警察积极工作、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一面,也没有看到警察在执行公务中所面临的危险;警察是人,但不是超人。在这一点上,社会和大众对警察存在误解。不是所有的事情警察都能做,也不是警察都不会犯错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舆论与媒体的正确引导,让社会和大众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