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育人价值之我见教学论文(精选5篇)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思想品德课育人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有效提升育人价值?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育人;求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说:“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应如何教会学生做人,体现它的育人价值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思想品德课育人的目标——“求真”
1.说“真话”
所谓说“真话”,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讲实话、讲心里话,负责任地讲话,讲负责任的真话。可遗憾的是,有人说“真话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的确,“言不由衷”已经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学生似乎变得很“拎得清”,当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他们会把老师需要的、上得了台面的答案告诉大家,而不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老师如果基于学生的“假话”进行教育引导,那么,教育的实效就可想而知了。
2.干“真事”
干“真事”,就是要务实真干,要努力做到肯干、勤干、能干、苦干,巧干,不做懒散之人,不作油嘴滑舌之人。干利于长远发展的事、干事关大局的事、干力所能及的事。做“真事”,还要求做了错事,不掩盖。
3.求“真理”
求“真理”,也就是说,在实践中,要研究、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合理的或正确的思想、理论、学说或道理,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理论、学说或道理应持有的态度:只要其中有科学的、合理的或正确的成分就要加以肯定,只要其中有不科学、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成分就要加以否定,既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要“精中去粗,真中去伪”。
4.做“真人”
这是育人的最高层次。“真人”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是“诚实的人”而不是“虚伪的人”;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高尚的人”而不是“卑鄙的人”。从第一层面的意思来看,真人应当具有两个“一致”的品格,即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从第二层面的意思来看,真人应当具有两“尊”、两“守”的品格,即尊重事实、遵从真理、遵守法纪、信守公德。
二、思想品德课实现育人价值的途径
1.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求真”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和表率。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注重沟通,走进心灵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想起所想,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学生才更能接受教师传授的道理,教学才更具有效性。
2.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求真”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教学中要强调“感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感情,这无益于学生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理。
其次,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十分有价值的异议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引导他们增强自信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最后,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大多数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尤其是对答错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要有一定耐心,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对惰性较强,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宜不露痕迹地加以暗示,架设桥梁,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胜利者”的机会,使他们在惊讶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创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满足。
(2)充分挖掘、运用教学资源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校环境、课堂的气氛等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以及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小小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趣事、轶事,介绍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学习,说真话、求真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引导。如,在学“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时,适时打出海报的图片,然后启发学生:“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但公共设施破损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迎接世博会,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对世博会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从小主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少办法。虽然这些建议不一定行得通,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也体验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关心。
3.以实践活动内化“求真”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不断“求真”,学做“真人”。
如,在学习《养家的父母真辛苦》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先观察父母一天的安排,然后利用一个双休日,按照父母平时的作息,自己当一天家,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等。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学生都感觉很累,终于都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在以后的生活中,家长们也反映,自己的孩子似乎懂事了,懂得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了,不让父母多操心了。可见,在实践中,学生懂得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了。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引导他们说“真话”、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这就是我们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
参考文献:
秦璞。搏动的讲台。我教思想政治课。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思想品德课育人的目标———“求真”
1.说“真话”
所谓说“真话”, 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讲实话、讲心里话, 负责任地讲话, 讲负责任的真话。可遗憾的是, 有人说“真话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的确, “言不由衷”已经影响到我们的学生, 学生似乎变得很“拎得清”, 当老师在提出问题后, 他们会把老师需要的、上得了台面的答案告诉大家, 而不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老师如果基于学生的 “假话”进行教育引导, 那么, 教育的实效就可想而知了。
2.干“真事”
干“真事”, 就是要务实真干, 要努力做到肯干、勤干、能干、苦干, 巧干, 不做懒散之人, 不作油嘴滑舌之人。干利于长远发展的事、干事关大局的事、干力所能及的事。做“真事”, 还要求做了错事, 不掩盖。
3.求“真理”
求“真理”, 也就是说, 在实践中, 要研究、学习和掌握科学的、 合理的或正确的思想、理论、学说或道理, 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理论、学说或道理应持有的态度:只要其中有科学的、合理的或正确的成分就要加以肯定, 只要其中有不科学、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成分就要加以否定, 既要“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又要“精中去粗, 真中去伪”。
4.做“真人”
这是育人的最高层次。“真人”的内涵, 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是“诚实的人”而不是“虚伪的人”;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高尚的人”而不是“卑鄙的人”。从第一层面的意思来看, 真人应当具有两个“一致”的品格, 即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从第二层面的意思来看, 真人应当具有两“尊”、两“守”的品格, 即尊重事实、遵从真理、遵守法纪、信守公德。
二、思想品德课实现育人价值的途径
1.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求真”
(1)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就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 成为学生学习、 仿效的楷模和表率。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 注重沟通, 走进心灵
俗话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 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 想起所想, 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 学生才更能接受教师传授的道理, 教学才更具有效性。
2.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求真”
(1)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 在教学中要强调“感悟”, 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 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另一方面, 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 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 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感情, 这无益于学生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理。
其次, 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 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双向交流中, 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 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 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 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十分有价值的异议的时候, 教师要放下架子,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 引导他们增强自信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最后, 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 只训练会做的孩子”, 大多数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 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尤其是对答错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 要有一定耐心, 不断启发, 相机诱导, 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动脑, 学会创造。对惰性较强, 条件较差的学生, 教师宜不露痕迹地加以暗示, 架设桥梁, 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胜利者”的机会, 使他们在惊讶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体会“创造”的好处, 获得成功的满足。
(2) 充分挖掘、运用教学资源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学校环境、课堂的气氛等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 以及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因此, 在《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 通过“小小故事会”, 让学生自己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趣事、轶事, 介绍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 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 鼓励学生质疑, 积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学习, 说真话、求真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及时鼓励、引导。如, 在学“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时, 适时打出海报的图片, 然后启发学生:“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但公共设施破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迎接世博会, 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对世博会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 所以他们从小主人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不少办法。虽然这些建议不一定行得通, 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 也体验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关心。
3.以实践活动内化“求真”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实践能力, 让学生不断“求真”, 学做“真人”。
如, 在学习《养家的父母真辛苦》一课前, 我布置学生先观察父母一天的安排, 然后利用一个双休日, 按照父母平时的作息, 自己当一天家, 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等。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学生都感觉很累, 终于都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 在以后的生活中, 家长们也反映, 自己的孩子似乎懂事了, 懂得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了, 不让父母多操心了。可见, 在实践中, 学生懂得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了。
总之, 思想品德课教学, 是一种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 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引导他们说“真话”、干“真事”、求“真理”、做 “真人”, 这就是我们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
参考文献
一、感性接触,走近牧童。
上课伊始通过一首《马兰谣》感受牧童的自由快乐。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
二、诵读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再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为诗人。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在这节课中我重点加强了诵读的指导即诗歌的节奏和“平长仄短”的规律。
三、拓展阅读,理解牧童。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著名语言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我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读第一句古诗时,要学生读慢些,低沉些,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整堂课朗读的形式很多,有开火车读古诗、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配乐朗读、老师范读、齐读等,我还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思想品德课育人价值之我见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之我见12-17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9-21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10-05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3-02
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分析12-17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1-09
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12-10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10-2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9-14
思想品德教学感悟12-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