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扬心理健康
一、班会主题:逆风飞扬——直面挫折
二、活动目的:从大家准备校运会情况和学习考试情况入手,增强学生意志力品质的锻炼,教育他们坦然地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最终战胜挫折。
三、准备工作:
1、预先布置两位学生回家收集某位名人战胜挫折的材料
2、准备一些纪念品。
四、活动程序:
(一)勇气进化论
1. 主持人表扬准备校运会放学后进行锻炼的同学,鼓励他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意志力直面挫折,动员同学们把体育精神继续发扬到学习中。
2. 引出这次班会的主题——“逆风飞扬——直面挫折”
3. 玩游戏——“蛋的进化”
操作方法:开始时,大家都处在“蛋”的状态,然后,每两人一组,进行猜拳,赢的升为“小鸡”,输的继续在蛋的状态。接着,赢了的队员再两两一组,进行猜拳,赢了的升为小鸟,输了的回到蛋的状态,和同样处在蛋状态的队员猜拳……依此类推,直到连赢五次,经历完从蛋—小鸡—小鸟—猴—人的“五步曲”,才算胜利,胜者均获纪念品一份。
游戏后,主持人访问从猴变人那一关猜输被打回蛋的一位同学的心情。(只差一步就可以成功了,可是到最后却又得从头再来,真有种前功尽弃的感觉。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却不甘心,继续“抗战”……,这就是差别了)问:这游戏象征什么呢?(学生发言)
明确:象征着人生的曲折、坎坷
小结:正如这个游戏的进化过程,很多时候,当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却不得不从头再来时,你是否依然有勇气?命运完全掌握在你手中,抱怨与嫉妒只会让你意志消沉,委靡不振;信心和勇气才会让你成功。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寻找、认识、完善自我的过程。每一次挫折,都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和价值。
4. 请2名学生出来讲名人克服挫折的故事。
思考:同学们也许会说,他们之所以能战胜挫折,因为他们是伟人、是名人,离我们生活太远了,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二)同舟共济、携手同游
1、谈话:事实上只要我们努力,有方法,我们就一定能成功,下面我们进行一个“记电话号码”比赛。
比赛规则:老师给每一小组的同学出示一组电话号码(10个),1分钟之后,看哪一小组能准确地把电话号码背出来,逐组进行,哪一组背得最多,哪一组胜利。
比赛可进行两次,第一次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背。第二次提示学生可以先分好任务,想出好主意(如谐音记忆)再进行比赛。
2、自由讨论:通过比赛懂得了什么?(只要团结协作,做好安排,想出办法,无论什么事情都能成功。)、同学们将最近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写在一张纸上(不必写自己的姓名),交给老师,老师随机抽出3-5个“挫折”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寻求解决办法。问:当别人遇到挫折或不幸时,你该怎么办?
板书:同舟共济、携手同游
小结:战胜挫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最重要是你有否毅力和寻找朋友的帮助。
(三)讲故事——《被落井下石的驴》,请学生续尾
一位乡下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闷死,以便使它早些脱离苦海,于是,农夫就开始往坑里填土……
学生分组讨论续编完这个故事。教师下到各组,有意识的了解各组情况。教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小组,由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我想结果无外乎两种情况:A、老驴丧失了斗志,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哀叹命运的悲惨,最后被活活的埋葬。B、驴子先被农夫的做法吓坏了,但同时它也镇静下来,把每次打到背上的泥土,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上走一步。老驴不停地抖一下,爬上来一步。不管土块打到背上有多疼痛,那只老驴子就是不让自己放弃。不知过了多久,那头精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思考:同学们,你们再次讨论讨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完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总结:人们在生活中,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告诉我们当面对挫折时,决不放弃任何的努力,用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最后一定会战胜挫折,你们看,原来用来埋葬老驴子的泥土堆,最后不是拯救了它吗?
(四)制定本学期“我自信、我能行”学期计划表。
制定模板让学生自己完成。
(五)结语:引用鲁迅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能逆风飞扬,坦然地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最终战胜挫折。
规模合作主导产品保持市场优势
2008年初,省农机所在深入分析、预测了主导产品市场后,提出了规模合作发展的思路。该所不断优化业务机构,提升业务质量,以水稻联合收割机、温室工程、肥料加工成套设备、农产品加工设备、工厂化养猪机械设备等为主导产品,实施业务市场的规模合作发展。全年全所科工贸总产值达1.761亿元,接近年初制定的1.8亿元目标,比2007年增长了9.53%。
受全球金融海啸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全国收割机销售大幅下滑,但省农机所自行生产的水稻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全年产品销售数量仍继续保持了2007年的水平。该所积极寻找合作经营伙伴,与韩国大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填补了该所相关产品类别的机型空缺,满足市场需求,继续扩大在省内联合收割机、插秧机产品市场规模和市场类别。2008年底,省农机所又与温氏集团在畜牧养殖和饲料加工机械方面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特色科研科技创新数质并重发展
创新是事业持续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在危机中胜出的法宝。近年来,省农机所一直紧密注视国家产业政策,跟踪信息,围绕优质粮食生产、特色园艺业种植、畜牧和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重大领域,选准项目,组织全所各研发中心申报科研项目,主攻广东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
2008年省农机所在科研项目的立项、鉴定和获奖方面继续保持“申报途径拓宽”和“规格档次较高”两个突出的特点,向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广州市农业局等部门申报科研项目共12类59项,批准立项项目18项,获得财政性项目资金843万元;由广东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广州市科技局等部门组织鉴定和验收通过的科研项目14项;申报并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报奖励的科技成果2项。全年重点突破的科研项目有:主持承担的省2008年重大专项“自动化虾剥壳装备研究开发”课题已完成了文献资料分析、生产企业调研和方案设计,并在引进国外样机前创新研制出第一轮实验样机;承担的863项目新型热泵的关键技术“节能回热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并在水稻、水产品干燥中进行应用试验;参与省重大专项“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装备的研制”课题;国家农转资金项目“L W B R 1 Z系列型连栋智能温室的中试”顺利通过验收,承担科技部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申报的省产学研项目“板栗激光切口技术及设备研究”已开发成功,自行研制的“山地经济型自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已完成性能及推广鉴定,并已列入广东及江西、海南、广西4个省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条件建设夯实科研和产业化发展基础
要自主创新,就必须夯实科研和产业化发展基础。2008年初,在广东省农业厅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农机所多年来筹划建设、位于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的科研产业化基地,正式命名为“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按照省农业厅领导指示的“统一规划、科学安排、超前考虑、分步实施”原则,抓紧对原来的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上报省农业厅审定。一年来,省农机所严格按照明确的建设思路,精心组织,集中力量,抓紧完成了建设规划方案,完成了地质钻探勘测、环评,公开招标确定了施工设计单位,促使事关省农机所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项目得以快速顺利实施。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提前获得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萝岗区的产业奖励金。目前,该建设项目规划报建工作也全面展开,正在进行围墙施工和基本建设公开招标等前期工作。
依托省农机所建设的“广东省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公共实验室”,围绕水稻收获和干燥环节、园艺生产设施以及农产品加工三大学科,坚持开放式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和试验手段的开放服务,引进和培养了全省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较好地改变了广东省原来基础相对较弱的现状,进一步强化了为全省整个行业服务的公共实验室功能。该项目于5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会议验收,为今后继续争取建设支持,更好地开展基础性、关键性、共性现代农业装备的技术研究,完善和加强公共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农机行业开放共享的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实行科学规范转变
抓好管理,练好“内功”,是事业不断发展、克难攻坚的保障。2008年上半年,所领导班子通过分析和总结近年来全所运作机制转变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促进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合作发展;促使技术和服务经营部门做强做大;使服务经营部门改变运作模式,充分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省农机所还新成立了行业服务部门,职能主要涵盖公共仪器、设备和科技图书管理、学会或协会和杂志运作等工作,成为行业和所内公共服务部门。同时,为了加强全所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省农机所还编制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草案框架和制度目录,启动全所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
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青年,大学录取时偏偏被调配到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这就是白杨。命运往往专会捉弄于人,本来家境贫寒的他,所擅长的偏不是自己所学的,所学的偏又不是自己喜欢的。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他曾经四处奔波,要求凋专业屡屡无果。从大一到大二,考试红灯屡闪,学业与经济的双重压力,加之精神上的自我煎熬与巨大反差:内心深处一颗不服输、不安稳的心,和现实的不如意与不得志,迫使他沉默寡言,远离集体,自我封闭,从而一个人孤独而来,孤独而去。陷入一种恶性的漩涡而无法自拔,最终因神经衰弱引发偏头疼被迫休学。
搭建能力的金字塔
休学一年的白杨,经过半年的药物治疗与自我调整,提前一个学期重返到校园,从此开始了他崭新的大学生活。1999年,大学生创业浪潮席卷中国大地,他所在城市首份大学生报纸——《XX猎人》诞生了。白杨凭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与娴熟驾御,加盟《XX猎人》后,很快从记者到编辑,到副社长,到社长;从文字撰稿,到专题策划,到广告赞助。白杨认为,你在一个单位,就应该全面的学习和了解这个单位的所有岗位的操作流程,期间他几乎是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周末,掌握了报纸的全部运作流程和发展趋势。
2000年,他所在大学的《大学生导报》问世。因为执著,一份报纸,一个人,一撑就是5年,从撰稿、编辑、印刷、发行到广告赞助,他就像一口井,挖到底,终于涌出汩汩甘泉!全国各地的稿件录用通知,像雪片一样向他飞来。
提炼事物规律,迎来生命华章
这段毫无报酬的经历,使白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人活着必须面对生活现实。拥有好文笔,只是做一个文弱书生,在当前这样的经济社会,可能会穷困潦倒以至于恨世悲俗。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才,首先你必须适应大社会,适应小环境,然后才有可能让社会,让环境来适应你。因此,将自己的特长以某种适当的方式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是白杨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白杨来自陕西乾县的一个小山村,当得知他考上了大学,当年父母连夜杀掉了两头肥猪,然后果断地卖掉了家中惟一的耕牛,再从亲朋好友那里你家200元、他家300元地艰难凑够了4000元学费。]
当母亲把那一大摞人民币递到白杨手上时,深深知道父母不容易的白杨情不自禁地当场哭了起来。李母轻轻擦去儿子脸上的泪水,低声嘱咐道:“傻孩子,哭什么?听说武汉有长江大桥,有黄鹤楼,到学校后记得照几张相回家啊!”白杨含泪答应道:“您就放心好了,我会站在黄鹤楼的最高层照一张相,然后寄回来给您!”
白杨辗转乘车如期抵达了武汉,当所有的人校手续都办妥了后,他便拉上下铺的同学,借了一部傻瓜相机直奔黄鹤楼。可是,站在公园售票处的白杨却傻眼了:票价30元/人!“不会吧?黄鹤楼门票咋这么贵?!”一起来的同学也倒吸了一口凉气,说:“这都够我3天的生活费了!”白杨盯着票价牌,嘟哝着说:“这是我中学时一个月的菜钱,也是我爸扎20把扫帚的钱。”
回到学校,白杨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说:“亲爱的爸爸妈妈,黄鹤楼很美,可惜,相片的底片不慎曝光了。随信给你们寄一张我的生活照,身后就是我们的学校……”
痛苦中,白杨不禁想到:风景点为什么不能像商场超市那样打折酬宾,薄利多销呢?只有人气旺了,才能带来更多的游客啊……那么,既然双方都有迫切的需要,为什么不相互沟通一下,找出一个双赢的方案来呢?
那一夜,白杨越想越兴奋,几乎一夜没睡着觉!第二天一大早,他无意中看见桌子上有张不知道是谁扔的e龙卡。顿时,他的眼前一亮!e龙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旅客,一般学生用不上。但学生数量大啊,这几年各所高校都在扩招,而初次外出见世面、求知欲强的学生都喜欢旅游!既然酒店、机场可以用打折的e龙卡来招揽旅客,那么门票昂贵的旅游点,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发行旅游打折卡,来吸引众多的学生呢?
白杨的想法渐渐成型了!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刚热血沸腾地把自己想开发旅游打折卡的计划说出口,就被室友泼了一盆冷水:“你算哪根葱哪根蒜?人家凭什么相信你?你用什么来证明你的想法一定可行?”一连串的疑问把白杨给问得哑口无言。
恰巧在此时,武汉新世界水族公园在经过两年运营后出现了旅游淡季,急需通过活动促销的形式来拉动市场。刚刚应聘上《大学生导报》(一份免费向都市高校大学生发放的大学生自办报纸)编辑、记者的白杨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拿着《大学生导报》找到了新世界水族公园管理处。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对白杨推行旅游打折卡的想法很感兴趣,但又不无疑问:“我们凭什么相信你的这个想法就一定可行?”
白杨呵呵一笑,胸有成竹地答道:“我可以说服主编在《大学生导报》上给你们做3个月的免费广告,但当大学生拿着这份报纸来水族公园时,你们的门票必须打折。一旦效果比较明显,那么就由我们来联系制作旅游优惠卡,所有卡的销售收入归我们。我们卖卡,你们卖门票。”
当晚,白杨就向报社的领导汇报了此事,并写出了水族公园游览促销文稿。但刊登广告的报纸发出去一个星期后,却没有任何信息反馈,白杨觉得自己就好像一拳头砸在了棉花上,悄无声息。
正在犹豫有没有必要做第二期宣传时,一天晚上,白杨忽然接到水族公园管理处打来的电话:“白杨,你的想法是可行的!但下一期报纸上能不能注明,报纸必须配合学生证一起使用才有效啊?”原来,拿《大学生导报》的大学生游客很多,仅仅一个周末就有300人次,但有些人因没有出示学生证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解决了这一问题后,2000年6月,水族公园和白杨正式签约,由白杨独家代理水族公园的旅游优惠卡项目。2000年9月,水族公园大学生旅游优惠卡首批2万张在武汉高校全面推广,顿时在武汉地区掀起了一股高校学生旅游热潮。但在这期间,白杨仅仅只是一名策划人员,所有的销售收入都记人了《大学生导报》编辑部。
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内,白杨与近百个景点达成了协议。现在白杨推出了很多系列:学生双人游、欢乐家庭游……为大学生们旅游消费节约不少。
一波三折遭下岗
他叫雷波,湖北武汉市人,1959年7月出身于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家庭,和许多在这一年出身的人一样,他几乎都错过很多东西。三年的自然灾害至今留下一个不太健康的身体,十年浩劫荒废了他们求知的年华,参加工作好不容易通过了成人教育。取得了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文凭,成为单位的骨干,却遭到企业改制,不得不面对下岗的命运。
打工遇到思想洗礼
为了积累创业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
技能,雷波决定去南方沿海地区闯一闯。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在一个私营企业打工。老板对他很器重,给他五千元的月薪,刚开始他很满足,可对周围环境熟悉之后,他发现了南方与武汉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别。在那里,人人都是老板,当时公司职员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投资项目,就连公司的保安也在和朋友合伙做生意,那个保安对他讲:“工资再高也是打工,自己创业再小也是老板。”这句话给了雷波极大的震撼,也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定。
即知即行,行而有恒
在南方呆了两个多月后,雷波回到了武汉。有朋友建议和他做生意,代理一个进口品牌汽车音响,由他负责销售。这是他第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既兴奋又不安,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创业生涯只持续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
原来他们只盯着每套音响有2000元的利润,没有足够的市场调查,他们代理的品牌音响每套都在8000元左右,而实际情况是,高档车车主都已为车安装了好的音响,而低档车车主又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改装。他费尽周折,生意毫无起色,在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后只好无奈关门。
那年春节,雷波几乎是足不出户,年迈的母亲见他整天愁云满面,劝他去散一下心。他回到了的家乡,熟悉的山水又给他以海阔天空的感觉。他和儿时的朋友,走进小时玩耍的山里,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一座座仍然光秃秃的山包,一片片荒芜的田地,他突然意识到了商机——何不把这山野利用起来种草、种树,建一个生态农艺园,既可种树、栽花赚钱,又可以休闲、旅游呢。
这次,他汲取了上次创业失败的教训,对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确定风险不大后才付之实施。他和亲朋好友以股份制的方式筹集资金。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将荒山野岭变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生态园,700多亩土地栽了大量的树。他们算了一笔帐,一棵树苗1元钱,五年以后可以卖10元,扣去开支翻2-3倍不成问题。这几乎是没有风险的投资,但是需要太长的时间,几年的开支也不是个小数目,他又渴望得到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
一次,在菜场上买菜,他看见一家卖豆腐的小摊子前挂着“五香干子”的牌子,摊子很小,但生意不错。这提醒了雷波,“五香干子”历史悠久,名声在外,但一直都是家庭作坊生产,没有形成规模,他脑中一闪,可以把五香干佃:成品牌啊!
随后,他请来了当地几个经验丰富的师傅,着手开发豆制品这一见效快的产品,并注册了商标。按照传统工艺,五香干要用手工制作,每一块都要用布包包好,至少要压三遍,原料贵、工艺复杂,成本也高,一斤要卖6元钱,跟肉价差不多,尽管色、香、味俱佳,但普通老百姓还是难以接受。他们只好调整策略,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生产,批量供应团体、单位,但一年下来所赚的钱并不多,他又一筹莫展。
春节后,雷波回到:厂生态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位师傅,可他们从来没做过环保臭干子,试了几次都不成功。从师傅那里,他了解到浙江绍兴、湖南长沙、贵州等地的臭干子在全国享有盛名。
看样子,只能到外地寻求臭干子的制作方法了。那一年,他跑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通过朋友带路,拜访臭干子作坊,也了解一些制作工艺,可是做出来的臭干子总是不尽人意。最后,在一个偏远的集镇,他终于打听到有个加岁老人,出身豆腐制作世家,有臭干子的祖传秘方。
他立刻赶了过去,几次登门拜访,雷波的诚意终于打动了他。老人对他说,几个儿女都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了,眼看着秘方就要失传。老人毫无保留的教会雷波制作方法,还特别提醒他,首先要选择好发酵的时间,最好是夏季,而且发酵过程中,要勤搅拌,另外选料也要纯正,比如八角、花椒要选四川、广西的……
他形影不离的跟在老人的身边,把这些技巧和要点记在本子上。
十几天后,雷波学成回到武汉,开始了又一次创业。他招集了几位师傅,一起研究学来的技术,刚开始,因为天气和季节的缘故,难以把握制作的时间,坯子在卤水泡的时间稍长就腐了,泡短了又没有臭味。这个难题怎么都突破不了,没办法,他干脆拿着一个闹钟守在旁边。
经过近百次试验,他们终于研究成功了。他把农艺园的房子用来做厂房,开始大批量地生产臭干子。
可是怎样才能把这种臭干子推向市场呢?刚开始;他和几个员工一起到市场上去,找炸臭干子和摊主推销,销售价格是1元钱10块臭干子。但一听这个价格,不少摊主马上。黑着脸把他们赶走了。一个月后,他把第一家店开在中山公园附近,专卖臭干子,生熟兼营,经营了两个月,每天的销售量只有几十元。虽然不多,但却打响了品牌。有人吃了店里的臭干子之后,主动找他加盟。
看来这个思路是对的,他在武汉三镇又陆续开了5家样板店,臭干子的名声打得越来越响,短短4个月,加盟店数量就增加到60多家,原来每天只能卖出几十斤臭干子,现在却可销售4000多斤,有时一上午就被一抢而空。每天的利润达到2000元左右,为生态园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记者手记:成功者与平庸者之间的最大区别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计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从中汲取教训,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我见过许多出身相似,经历相当,教育背景一致,并且工作、职业以及机会都相当的人。他们之间优秀与平庸,敏锐与木纳,勇于突破与因循守旧的巨大反差常常令我惊异,到底是什么将智力相当的人划分出这样悬珠的区别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鲁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贝多芬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
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千方百计诬陷我者表示无限的感谢! [佚名]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佚名]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 郑板桥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佩恩
每一次的失败,是走上成功的一阶。——陶顿
挫折名言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人生路上可能会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但要做到永不言败。
你需要一份坚强,只有这份坚强,才能让你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
你需要一份勇敢,只有这份勇敢,才不会让困难在你内心留下阴影。
你还需要一份信心,只有这份信心才能支撑你去面对更大的困难。
最后送你一句——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杜甫在《淮南子》这样说。与其相同,人若困难,何谈完美,生活若无困难,何谈精彩;命运若无困难,何谈人生。
论苦难,我认为“张海迪”苦难订单甚多甚苦。五岁便失去了正常孩童该有的生活,上帝赐予她的苦难,赐给她病痛,她困厄接踵,前路明明是荆棘丛林,乱石粗粝。她却走出了奇迹。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用毅力和恒心与苦难病痛做斗争,张海迪怀着战胜的信念,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经百般苦难磨砺,自学几门语言,攻读几多课程。身残志坚的她,是青春中的榜样,是不低头,不认命的楷模。他战胜苦难,赋予生命力量,让人生散发阳光的光芒。
谈苦难,闪过你心头的第一信念一定会是憎恨,那你就错了。苦难给予我们成长的阴霾,又馈赠于我们成长的阳光;均按给予我们生存的烈焰,又馈赠我们生存的雨露。殊不知,此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聪明人会庆幸,会感激苦难,因为是苦难增长了你的见识,磨练了你的心志,是困难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中又前进了一步。也许,正是残酷和可怕的苦难教会了你坚持、自信、努力、不懈。也许,正是战火般的苦难成就了你的辉煌。对此,你又如何不珍惜苦难给你的历练呢?
面对困难,要以平静的心态,不要因为失败或痛苦而焦虑不安,也不需要埋怨苦难带来的逆境。生活在苦难的天空下,要想从中做个脱颖而出的胜利者,只有对一切怀有信念与希望,把种种挫折与苦难当做别人给予的帮助,那么,你总会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面对绊脚石,一定要从容而淡定,做个有心者。相信,每个苦难都会给你成长奠定基础。多些苦难的出现,将增进你人生的阅历。
诸多苦难,不管将你逼到了什么位置,都不能把它看成终点。当你真正怀揣着必胜的信心去生活,困难也不可怕,多些苦难又何妨?不消极,唯一可以准备的是去迎接将要到来的风雨。改变苦难,天高地阔,埋怨苦难,天昏地暗。用正确方式接受苦难的历练,见证你成长道路中的丰富多彩。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2
屋外的天空被雨水冲刷的格外的蓝,不带有一丝杂质。一座色彩艳丽的彩虹横挂在天边。面对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却无心观赏。低头望向课本,那枯燥无味的内容使我原本苦闷的心情变得更加烦躁,我索性把书一扔,走进了院子。
思绪飘回那天,刚上课没多久,老师抱着一沓试卷娓娓而来,脸上那生气的`神色让我们不寒而栗,看来昨天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老师在讲台上发着试卷,我静静期待着自己的名字后面能紧跟着一个理想的分数。终于念到我的名字了,可是听到分数后,旋即一阵寒意席卷而来,包裹着我的全身。我的心像被人狠狠得摔下了万丈深渊。
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为什么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来以回报自己的却是这冰冷的成绩。放学回到家,吃饭的时候,妈妈向我询问了成绩,我如实的说了。原以为妈妈会理解我的心情,我可以从她那获取一丝安慰。可是没想到当妈妈得知成绩后,脸色一下就变了。随即开始数落起我来,不留一丝情面。刚刚恢复的心又渐渐变凉,被妈妈的责备撞击的支离破碎。我快速的吃完饭,逃离了餐厅,回到了房间。一进房间,眼泪就迫不及待的夺眶而出·。
正当我想回房时,弟弟突然对我叫道“姐姐,你看树上的那只小猫,它竟然爬上去了!”听到他这话,我心里暗自疑惑,猫本来就会爬树啊!我带着疑惑走前去一看,只见那只猫的一只后腿上缠着厚厚的纱布,我恍然大悟。我问弟弟“它爬了多少次才爬上去?”“嗯…”弟弟思索了一下,说“好像是九次”。我不禁感叹道,能使一只腿有着缺陷的猫忍着身体的伤痛摔了八次,却只为了爬上树,这是一种何等的毅力与坚持啊!
可能这就是永不言弃直至成功的那一刻吧!我在心里对自己感叹道。俗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若想要登上成功之巅,就必须要付出十分的努力和勇敢的面对失败。胜败乃常事,但若是在失败来临的时候,不能勇敢的去面对失败,对于失败只懂得退缩与逃避,那就永远不会得到成功。失败总是要自己去面对的。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困难来阻碍你,但是我们自己要勇敢的战胜一些巨大的困难。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下课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出去玩耍,谁知刚一出楼门就摔了一个大跟头,那时我感到胳膊剧痛。同学们看见我摔倒了,就扶我起来,把我送回家,我的父母带我去医院,听医生说,这孩子胳膊以后恐怕伸不直了。那时,我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掉了下去。
后来,母亲告诉我:“困难,就越要伸直它,我就不信世界上没有奇迹。” 母亲的这番话像一股暖暖的春风,吹进我的心里;像一盆暖暖的水,浇进干旱以久的土地。我听了之后冲劲十足,也相信一定能伸直。父亲为了我的胳膊也花了不少的心思,给我买杠铃,给我压胳膊……每天,我不练几个小时,就不行。看着胳膊一度有一度向下垂,我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这时,母亲说:“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就没有上不去的刀山,下不去的河。”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胳膊伸直,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成功,这一次我战胜了困难 也战胜了我自己。
逆风飞扬直面挫折演讲稿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小的时候,我是住在奶奶家里的。有一次,一个漂亮的姐姐给了我一块精致的小石头,水润水润的,淡淡的鹅黄色里有一种通灵的光泽,很漂亮。我把它当作独一无二的珍宝,无论去哪儿都随身携带着。
我把它称为“我的宝石”。
有一天傍晚,天空已经缓缓垂下大幕,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欣赏着这暗夜中的华美。不知怎的,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把石头抛出去,还能找回来吗?
于是,为了证明这个“疯狂”的念头,我把石头向身后轻轻抛去,它就落在我身后的草莽之中。更奇怪的是,在抛出手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了,心里异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多么愚蠢的傻事,也许“我的宝石”将永远回不来了。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按照我的猜测进行,我果真再也没有找到那块小石头。尽管我翻遍了整个草丛,被短小而尖韧的灌木划伤,它就是没出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院子里的那一种暗美的暮色和那个孤独的女孩在草丛里搜寻时的慌乱,悔恨。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游历了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挫折与失败,看过不少奇特的石头。也许是忏悔,我买了许许多多那种鹅黄色的石头,但是没有一块可以替代,没有一块可以让我忘记那年丢失的那一块。
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它,在我心中,它的圆润和美丽实在是无法替代了,尤其是这种憾怨是我一手策划造成的,是我亲手抛弃它的,心中的那个痛楚的小洞,也总是无法弥补。
当然,有时候我也知道这种执迷是多么幼稚、可笑。有一次我曾想过,那个傍晚我若是能够找回来,在那个“喜新厌旧”的年龄,我又会珍重它多久呢?也许就会像那些被我毁坏了的玩具一样,彻彻底底从我记忆中消失净尽,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这也许是一个未曾完成的事实。
可是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反而永远不会消息,始终徘徜在我心中,变成我心中最深处的一抹明媚的忧伤。
“花开花落总有时”,一切都有它的所得和所失。推动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年华,但使我们走向成熟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我们也在得到。
所以,把得失看轻些吧。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人生亦然。
2007年以来,鞍钢集团的决策者从全球视野和行业发展前景出发,提出了“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目标,并为鞍钢发展制订了“四个转变”发展战略。“四个转变”是:在长大方式上,从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在自主创新上,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在可持续发展上,从过去的未端治理向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控制方向发展。
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鞍钢紧紧围绕“四个转变”发展战略,在“后危机时代”钢材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钢铁主业依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第一季度,铁、钢、材产量全面超过500万吨,形成了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发展格局。
在长大方式上转变
鞍钢以前大多是采取投资新建的方式来扩大规模。近年来,鞍钢先后完成东部老区1100万吨技改扩能和西部新区 500万吨精品板材项目,营口鲅鱼圈和朝阳项目也相继开工投产,在辽宁省内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的布局。这一方式大大提升了鞍钢的生产能力,使鞍钢自身综合和潜在生产能力达到了2500万吨以上规模。
但随着国内钢铁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原有的这一模式不仅长大缓慢,而且遭遇越来越多的政策壁垒。鞍钢人审时度势,从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目前,鞍本、鞍凌的联合重组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攀钢的重组整合方案也已获批。这些不仅优化了鞍钢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也使鞍钢整体发展再上新水平。
在产业布局上转变
鞍钢提出“四个转变”发展战略以来,在产业布局上,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在“与世界领先企业合作一起爬山”的“登山理论”指引下,鞍钢与国外著名企业的合资合作不断开花结果: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合资建设的第二条镀锌板生产线投产,与比利时贝卡尔特公司合资建设重庆钢帘线项目和鞍山钢绳、钢丝项目,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低压电气生产制造、组装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鞍钢先后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原料生产基地,第一个从事海外销售业务的合资公司,第一个海外钢材加工基地,如今又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一家在美国投资建厂的钢铁企业。这“四个第一”标志着鞍钢实现了从钢材出口、建立海外营销办事处等初级国际化经营,向建设海外钢厂、实施海外资本运作的更高层次国际化之路迈进,国际营销网络基本实现全球布局。
除了国际化经营外,鞍钢还大力推进多角化发展,即依托钢铁主业,向产业链的两头不断延伸,将原来依附主业的辅助产业也列入发展规划,大幅度提高了非钢产业的水平。比如,与英国维苏威公司签署了组建合资公司的协议,生产高质量的耐火材料产品。与上海科德公司达成协议,合资建设冷轧辊镀铬项目。鞍钢与这些世界上有关行业最优秀的公司进行合作,提升了多角化经营的档次和水平。
在技术创新上转变
鞍钢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并逐渐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鞍钢近年来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铁道科学院以及美钢联、“台湾中钢公司”等科研机构、知名院所、企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国内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鞍钢还完成了国内冶金行业首条成套技术输出项目——济钢1700ASP工程。这条生产线的投产表明,我国已经具备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热连轧成套技术终于镌刻上“中国制造”四个大字。
2008年,鞍钢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2009年鞍钢共提出专利申请783件,取得国家受理专利738件,国家授权专利552件。这使得鞍钢的专利授权量、拥有量、申请量在央企钢铁行业排名中跃升至第二位。
在可持续发展上转变
鞍钢坚持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同步进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实现废水、废气、废渣再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降耗。在治理污染、降低能耗的同时,鞍钢积极生产高强钢、耐候钢等一大批长寿高效的“绿色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量“绿色产品”投放市场,进一步深化了鞍钢节能减排工作的内涵。最近,鞍钢首个CDM项目签约,与欧洲碳基金、Camco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了二氧化碳减排购买协议。鞍山基地和鲅鱼圈基地的CDQ装置获得联合国EB注册;外排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前一年完成国资委和地方政府控制目标,环境友好水平不断提升。
1962年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在重庆江北的一座四合院内,妈妈生下了我。家里已经有两个姐姐,而我的出生依然带给父母无尽的喜悦。
但救世主并没有给我带来圣洁的祝福。在我10个月时,小儿麻痹症让开始蹒跚学步的我,永远失去了行走能力。孤独的我坐在院里望着蓝天,拉着妈妈的衣襟一遍一遍地问:“妈妈,我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走路?”妈妈抱着我,除了哭,还是哭。
为了治疗我的病,父母砸锅卖铁,四处求医。我的童年,没有欢声,没有笑语,只有针管、药物和无休无止的手术。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我16岁时,身高依然不足100公分,不能站立。我哭着对妈妈说:“妈妈,算了吧,不要打针了,不要手术了,我就这样坐着过一辈子,我不会怪你。”
为了驱散我深深的寂寞,爸爸花60元钱给我买回一个收音机,让我学拼音、听音乐、听故事。童年的日子,两个姐姐也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和保护神。
也许,一个健全人不会懂得我那炼狱一般的痛苦。我的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针眼和手术后留下的疤痕,残废的下肢导致了我整个身体的畸形。右下肢比左下肢长12公分,脊柱呈“S”形,心脏和胃往右偏移。由于脊柱不能支撑我的身体,即使在坐着时,必须左右手臂轮换着支撑才不会倒下。一天之中,左右手臂至少要轮换上千次。睡觉也不能像健康人一样长时间地侧卧或平躺,大多时间只能趴在硬板床上。
虽然命运带给我不幸,但又让我降生在这个亲情浓郁的家庭。父母给两个姐姐下了一道命令:看电影必须背着我一同去。
还有一次妈妈为我炖了一碗肉,两个姐姐放学回家后悄悄地避开了我。我支着两只木凳追着喊:“姐姐,姐姐……”姐姐说:“不饿,家瑜你吃。”
七岁了,童年的小伙伴蹦蹦跳跳上学去了,我才知道, 这个机会永远不属于我了。
父亲为我买回书本,两个姐姐开始当我的老师。在斗室之内,我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我凭着翻字典、学拼音的文化底子,自学完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功课,后来又完成了电大中文系的全部学业。1978年,在家具厂工作的大姐给我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对爱好英语的我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后来,爸爸又为我买了一本新英汉词典。英语学熟练后,让我试着翻译一些外国小说,为科技情报所翻译一些外文资料。我还为一名三次高考落榜的青年辅导英语,最终圆了他的大学梦。
从12岁开始,我便开始学习刺绣,开始挣钱贴补家用。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父母,我是一个能够靠自己生活的人。
然而有一件事却彻底震撼了我的心灵。有一次,两个姐姐在悄悄相约:“今后找男朋友,一定要他先接受妹妹,不然免谈。”姐姐的话让我突然感到一种生存的压力和危机。
那一天,我偷偷地哭了。
工作着,是一件美丽的事
1983年的春天,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的张科长找到我,热情地说:“家瑜,我们决定让你到街道办的人民书店来上班,你愿意吗?”
我惊喜万分,然而又禁不住问:“张科长,我能行吗?”
“小陈,我们都相信你的能力,你来吧!”张科长拍板了。
“那我具体干些什么呢?”我问。
“你就向读者推销、介绍书籍。”张科长诚恳地说。
在书店,我尽快地进入了角色。我整理图书书目,与重庆市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学校联系,向顾客通过各种方式推销书籍。很快,生意红火了,面对进进出出的顾客,我感到了一丝欣慰。
最初进书店,同事们都小心翼翼地呵护我这个行走极不方便的残疾人,让我感到自己似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然而不到三周,同事们便感到了我身上焕发的热情和活力,他们开始亲近我了,开始称赞我了。书店负责人也表扬我:“家瑜,没想到你这么有能力。”
在书店,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一些残疾朋友也到书店来向我倾诉苦恼。我开始萌生一个念头:为残疾朋友们建立一个家园。
一天,书店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女人,她用英语说她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我向她推荐了《蔡文姬》和《花木兰的故事》两本书,并用流利的英语给她讲《胡笳十八拍》和木兰从军的故事,她听得入了迷。最后,她惊讶地说:“小姑娘,你的英语讲得太棒了,告诉我,你是在哪里学的?”我平静地告诉她:“是自学的。”她赞叹道:“真了不起,中国女孩!”等我用两个小木凳支撑着靠近她身边时,她震惊了,她根本没想到我是一个残疾女孩。临走时她俯下身亲吻着我说:“小姑娘,我忘不了你,真的,中国女孩太了不起了!”
在我们这家集体小书店对面是一家国营大书店。然而,我们的生意超过了他们,他们不理解,悄悄来考察。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是我的微笑征服了顾客。
人民书店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新闻媒体也开始采访我,大多数重庆人都知道上清寺有个人民书店,人民书店有个残疾女孩陈家瑜。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来到书店,有的仅仅是为了见我一面。
在这十多个平方米的小书店里,我深深感到,工作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1985年秋,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重庆市民政局联合策划组织了“重庆残疾人理想之光报告团”的演讲活动,我成为了报告团的一员。这次演讲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重庆的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大专院校、部队纷纷发出邀请,我演讲的《自强自立,永远进取》,好评如潮。我看见了台下无数双噙着泪水的眼睛,我的名字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1986年,我在四川省妇联举办的“女性之路演讲赛”上荣获一等奖。
1987年,我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8年,我与重庆市另一位残疾人赶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残疾人代表大会。
1989年,我在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西南地区)中再获一等奖!
我永远忘不了在北京开会时,我被部队官兵们簇拥着“登”上八达岭长城,那一刻我心里起伏着冲天豪情。原来,肢残的我也可以笑傲人生,以一种站立的姿态微笑着面对生活!
用汗珠诉说生命的尊严
到了1989年春天,人民书店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要拆迁。这一次的拆迁让我离开了书店。
我的决定让父母和同事大为惊讶,“家瑜,书店的工作不是很好吗?很稳定,收入也可观,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我笑着对父母说:“我有更大的计划,你们等着吧。”书店领导也再三挽留我,我依然谢绝了。
我辞了职,成了一个闲人。最初,我打算做一点小百货生意,或者自己独立开一家书店。然而,我没有自己的启动资金,计划搁浅了。
就在我陷入苦恼时,几位残疾朋友找到了我,向我诉说了他们的想法,准备办一家印刷厂。
在最初的五个创业者中,我是惟一的一名女性。印刷行业,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行业。五个人起初凑了8000多元资金,购进了简单的设备后,在重庆江北区的龙溪镇租了房间,开始了最初的业务。
跑开业时的各种手续折磨得我疲惫不堪。我去新闻出版局、文化局、审计局、工商局、税务局等各有关部门办理繁杂的手续。其间面对的有热情,也有冷漠,甚至嘲讽。
江北区审计局的人来验资,他们看见我们五个残疾人吃住挤在一间棚子里,动情地说:“你们真不容易呀!先干吧!”他们很快签发了证件。
然而,印刷厂刚刚开张,便因生意欠佳亏得血本无归。
残疾朋友中有人早早地退却了,剩下的三位残疾朋友把目光投向了我:“家瑜,你来当领头人吧,我们相信你!”
我向三位残疾朋友点点头,这是一次最庄严的承诺。
父亲给了我1000元钱,我又向别人借了10000元的高利贷投向印刷厂。
厂子开始运转了,有了第一批业务,我们兴奋极了。
然而,厂子依然是作坊似的小批量生产,一些大单位不管你怎样游说仍然无动于衷。他们依然对残疾人能力有一种歧视心理。
不知面对多少次冷漠的拒绝,我仍然支着两个小木凳上门向他们耐心地宣传。每到一个单位,我总是先来一段开场白:“第一,请你不要同情我;第二,请相信我们残疾人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第三,我们的价格合理,决不乱提价;第四,希望你给我们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一些单位试探性地把一部分业务交给我们。当我们把产品送上门的时候,他们服了,把更大的业务交给了我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弱小的女子拼尽全力敲开了一扇又一扇幸运之门。印刷厂的业务量蒸蒸日上,我却累倒了。
我总不能停下来,我的心中有更大的梦想。
1995年,我被评为“重庆十大杰出女性”。站在领奖台上,我流泪了。
第一年,厂里盈利3000元。发展到今天,印刷厂已经招收了30多名员工,每年有数百万元的业务。我还在厂里办起了职工食堂,中午免费向职工供应午餐。融融的亲情凝聚着身残志坚的我们。
1999年,我注册成立了重庆联谊印务有限公司,我任董事长。
在重庆,我成为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女人。有人称我为“重庆的张海迪”,还有人说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我的内心很平静,我的每一份努力,都证明了一个残疾女人生命的尊严。
1990年春天,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我认识了赵武,他当时是重庆市客车总厂的职工。他向我表示了爱意后,我没有拒绝。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真诚,他让我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他。
我们的爱情进行得是那么顺利。后来,为我的事业,他辞去了公职,做了我有力的助手。
1992年6月,我和赵武结婚了,有了一个为我遮风挡雨的家。
我对赵武说:“我要为你生下一个孩子。”赵武坚决反对。虽然,他是那么喜欢孩子,可我的身体能完成女人生命中那最伟大的使命吗?
医生说:“那将是你对生命的一种冒险与挑战。”
我终于听见了生命在肚子里萌芽的声音,我静悄悄地等待那个神圣的时刻到来。我为此付出十月怀胎的艰辛,让生命变得如此厚重起来。
1993年8月,通过剖腹产,我听见了女儿的哭声。她一路奔跑着来到这个世界,怀着无限的感恩,扑进父母的怀抱。
女儿在我怀里一天天长大,吮着我的乳汁,我忍不住泪水滑落。我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女儿三岁了。她问:“妈妈,你怎么不会走路呀?”女儿四岁,她说:“妈妈,现在爸爸背你上班,长大了我背你。”听着女儿的话,我再一次泪流满面。
亲爱的宝贝,望着你天真活泼的身影,妈妈心里感到极大的安慰和满足。
只要一路上有你们,我的生命将会在逆风中飞舞!
非儿,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名字,其传奇的身世注定她有与众不同的精彩。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她将嘎斯非儿品牌推广成了业内最具成长速度、最具竞争力的女装品牌,全国近400家加盟商的商业奇迹为我们演绎了一曲别样的霓裳传奇,被业界称为“嘎斯非儿”现象。
非儿之夜
2006年12月19日,我应邀出席“嘎斯非儿2007春夏黑白风情个性主题”发布会,并发表了“嘎斯非儿软实力”的主题演讲。那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时尚派对,表演场地安排在浪漫如诗的珠江岸边。T型台上,强劲的旋律,共鸣着众人的心跳。靓丽的模特穿着时尚个性的嘎斯非儿女装,生活的美好和想象力被这群追梦的姑娘活生生地给走了出来。
静静流淌的珠江见证了聚光灯下展示的辉煌,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浪漫演绎着一段动人的交响乐章。在会场上,嘎斯非儿品牌创始人兼总设计师陈非儿一如既往地展现着她从容的微笑和超凡的气质,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人们——今夜的星光属于自己。
然而,有谁知道,在今天这份灿烂与坦然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的坎坷和沧桑,多少的辛酸和泪水,多少的付出与无奈,还有多少的收获与欢笑……看见陈非儿优雅地迈步走向前台致辞,那段激扬、大气、自信和精彩的声音,悠扬而又婉转地在珠江畔的夜空里回响。
她说:嘎斯非儿,是一个承载我理想和生命的名字。嘎斯在藏语里是最好、最完美的意思,非儿是我的名字。我坚信,有坚持的人才能成功,让我们一起来坚持,把GSFR做成最有激情和诗意的女装品牌。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在做梦,但是,我认为有几百上千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来做的这个梦,是一定会成功的。这个梦,我一定要做,并且要用一生去做!
那一夜的光荣与梦想无疑是属于陈非儿的。
非凡身世
三十多年前,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里,陈非儿的母亲,一位美丽坚强、能歌善舞的女人,迫于权势悲惨地屈嫁给了在当年一手遮天的县某领导的独生儿子。在逼婚前半个月一个夏天的夜晚,这个不畏权势、不畏人言、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女人带着一包干粮偷偷地离家出走了,接应她的是她爱的人。他们风餐露宿,在荒郊野外躲了近十天,最后在饥饿与恐惧的交迫下,无力地敲开了一个亲戚的家门。本只想能有一口热水、一顿热饭解渴充饥,但结果是这个女人几分钟之内便被捆绑起来送去成亲。
那段时日,这个美丽、青春的女人被摧残得几近疯傻。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清楚地意识到,这是爱的结晶……从此以后,她开始振作起来。她想,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是命运给她的馈赠并暗示着她,她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陈非儿出生后,命运注定她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轻视、非议、羞辱和人生历练,她传承了母亲顽强不屈的生命精髓。她经常说:“勇敢者才能生存!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正是这恶劣的生活环境锻造了她坚韧不拔的品格,铸就了她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人格精神。她从小就给自己制定了人生的方向:要做一个卓越的人!她天生对美好的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尤其对服装设计。自小她的演出服、校服和她所有的服装,她都会翻箱倒柜地折腾,不是绣上几朵花就是加点装饰元素,连母亲的衣服她都会偷偷地修改。从小到大,她的服装就是同学和朋友们的一道风景线。因此,她的专业自然就定位在服装设计上了。
圆梦广州
陈非儿毕业于浙江纺织学院服装设计系,在专业上她一直是个出类拔萃的引导者,也是一个最不循规蹈矩的女孩子。
大学毕业后,她带着150元钱瞒着母亲,提着小包行李孤身一人南下广州投靠在广州打工多年的表姐,没想到半夜下了火车便晕头转向差点被人拐骗。150元的路费到广州后只剩下了30元,信封上的旧厂址、旧电话已经联系不到表姐。
在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陈非儿茫然不知所措,回忆当时的情景,陈非儿是这样描述的:“我在广州火车站流花天桥下坐了两天两夜,两天里吃了两个盒饭。”
第三天,陈非儿突然间看到流花派出所的小小招牌,她又看了一眼手上戴的那只金戒指,这是毕业后妈妈送给她的成人礼物。她毅然提起行李走进了派出所,在警察的帮助下卖了700元钱。也是在警察的帮助下,辗转四个工厂,找到了表姐。当拉住表姐温暖的手时,她昏了过去。她说,那种惊吓和恐惧,不知何时有尽头的迷茫和无助,永生难忘。
半个月后,她开始找工作,但却一直不能如意。她笑说:走到今天,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有一天,一位朋友拉着她撞进了广州白马服装大厦。在那里,她仿佛看见了自已在这个领域里辉煌的人生未来。那只是一闪而过的景象,但她从此坚定了一个信念。
她回到家乡,向母亲借了2万多元钱回到广州,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民房,买了一台最原始的脚踏缝纫机和十几米布料,她带着家乡过来的三个小女孩(也是她最初的员工)搭烫台、钉裁板、做纽扣,不分昼夜,设计并做出了第一组套裙系列。她开始了既做模特又做销售员的艰辛但快乐的创业历程。
天生的商业触觉,让她的产品一面市便被抢购、被疯狂定货,第一步的顺利令她信心倍增。三个月后,从最初的三居室到标准独立的工业厂房,陈非儿展现出了她身上天赋的商业特质。陈非儿在白马市场里一夜闻名。白马市场里许多厂家仿冒她的产品,把她的模特照片翻拍放大到处可见。
生命品牌
1999年,她偶然从一篇文章里,了解到当年堪称国内第一男装品牌的发展史。品牌经营的神奇魅力让她深感震撼。她毅然决定,从零开始,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已、属于中国的女装品牌。
一个一闪而过的景象,成就了几年后一个中国女装品牌的传奇。她隐瞒了自己多年创业的经历,来到那家大型男装品牌公司,做了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半年后,她已是公司老总的得力助手。一年后,她辞职创建了自己的服饰公司并注册了“嘎斯非儿”品牌。
她说,这是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更是一个有灵性的品牌。从此,陈非儿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理解、对生活的最美好向往都表现在了她的服装设计中。她希望自己设计的服装能给爱这个品牌的女性带来健康、快乐、美丽、自信和幸福。
2003年,陈非儿的品牌意识更加强烈了,她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她看到中国女装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都没有响亮的大品牌,很多商人缺乏品牌经营思路。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让天下女人都喜欢的女装品牌。于是,她对中国女装发展趋势和时代服饰文化有了一次最为冷静和深入的思考。
陈非儿说:“十多年来,我都在为我国服装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陶醉,我也深深知道服装意味着什么。因为专注,因为热爱,我对女性服装的理解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看法。要适应和迎接更大的竞争,走品牌发展之路是势在必行的!”
今天,嘎斯非儿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她坚持倡导黑白主义,用简约而不简单的黑白色彩,演绎出最具当代女性美感的时尚追求和价值取向。
陈非儿说:“黑白文化从深层次上讲,暗合了中国传统中阴阳相谐的文化精神。人们骨子里的文化积淀、审美取向、价值定位都惊人地在黑白之间取得了默契。二元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道、黑白之道不仅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更像一个伟大的美学时尚大师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时尚服装文化的终极追求。因此,我和我的同仁们都坚持传播永恒而经典的黑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典雅与简约中将现代女装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陈非儿说“我们都知道要打造一个品牌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在三年推广一个新的品牌就更不容易。我们的阶段性成功,首先是我们的专业水准;其次,最核心的是我们赋予了GSFR品牌以生命。生命中最美好的是理想,在GSFR品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将自己的生命激情、青春梦想、美学思考、企业使命、女装革命以及对女人的无限爱意等元素进行全面整合,才铸造成了嘎斯非儿品牌唯美主义的坚强灵魂!这才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这才是GSFR品牌所向披靡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