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精选10篇)

中学生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 篇1

你看,在家里,我外婆身上整天都是穿着一件打了很多补丁、颜色已经褪到无法辨出原来底色的、闪闪发亮的“白”大褂――外婆自己用边角布料缝制的“工作服”,穿梭来、穿梭去,忙这忙那的。

我问外婆:“外婆,你怎么在家里一天到晚都穿这件大褂啊?你又不是没别的衣服穿了,赶紧脱下来吧!”

外婆听了,面带微笑地对我说:“我每天穿着它做起事来很方便啊,而且还不弄脏里面的衣服。要是不穿,把里面的衣服弄脏了,我可心疼哦。”

我听了,不由耸肩一笑:“嗯,有道理!”

跟着外婆朝夕相处,日子长了,我也被“策反”了。有时候,轮到我做家务时,也把外婆的那件大褂往身上一套,嘿,你还别说呢,挺好用的,我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放手做家务了!

还有啊,你再看,一大早,我艰难地从床上爬下地了,睡眼惺忪,眯着眼睛,走近桌子,拿起喝水的杯子,掂量了一下,“嗯?这水?昨天的吧?”我便走进洗脸间,一股脑儿把杯中的水全倒进了洗脸池,正准备用杯子接水来刷牙,不经意地向左一瞥眼,发现外婆正在盯着我看。

“你怎么把那一大杯水就这样倒掉了?这水不能刷牙吗?太浪费了吧!”外婆生气地批评我。

外婆这样一说,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嘴上没有把门,为了护“面子”,自恃有理地张口回道:“昨晚喝剩的水不倒掉还喝呀?”

正当我要为自己的“机智”一“回”小有得意时,外婆来了有力一问:“你倒水喝的时候就不能喝多少倒多少?”

我哑口无言了,呆了一会儿,便垂下头轻轻地把洗脸间门关上,进去刷牙了。

从那以后,我每次端起热水瓶倒水喝的时候,都会想起外婆的要求,喝多少倒多少,千万别浪费了。连喝水都要这么节俭,可见我家节俭的要求多严。

讲述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 篇2

爷爷说:“仁、义、礼、智、信、勤、苦等十个字。”

“我不明白。”我说。

爷爷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在清朝末年,一个月黑风高的`下雪天,天祖父的长兄家被几个手持刀斧的歹人围住。在逼索钱物时,竟把他的睾丸割下,扔在雪地上。随后歹人将钱财衣物洗劫一空。第二天,天祖父闻讯,义愤填膺。赶到长兄家中进行安抚。并表明:一定要将歹人送进大牢。经周密调查、取证,锁定嫌疑人。随即一纸诉状告到宜都县衙。哪知歹人事先贿赂了知县,天祖父败诉。天祖父不气馁,千里迢迢,赶到湖广总督衙门所在地武昌。经人点拨,在总督张之洞上班途中,拦轿喊冤。张之洞看过状纸后,批复:责成宜都县衙从快惩处。宜都知县,不敢怠慢,将歹人绳之以法。”

我听完挠挠头说:“我还是不明白家训和这个故事的关系。”

爷爷解释说:“天祖父为维护家庭和地方的安宁,主持正义,是仁和义。为惩治歹人,动脑筋,是“智”。歹人受到惩处是“礼”。天祖父一诺千金,将歹人送进大牢,是“信”。

听完爷爷的点睛解说,我茅塞顿开。哦,勤和苦,就是勤劳、刻苦。也就是爷爷常在我耳边念叨的两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学生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 篇3

6年级1班 房晓雨

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

说起家风、家训、家教,总觉得是一个很严厉的话题。就我家的情况,我分别来简单的说一下。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在我们家,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常说,“百事孝为先”。孝顺孝顺,孝敬长辈,就是什么事儿尽量让他们顺心顺意。在家里,姥姥姥爷说话,我们都要好好的听,就算说错了,也不能当面指责,要换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诉他们。不跟长辈顶嘴,这也是孝顺的体现。长辈们说的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让我们做什么事儿,要立马行动,不能拖拖拉拉的。我们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子人开饭了,如果长辈们没有动筷子,我们小孩子绝对不能先吃。都要等到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到齐了,大家才开始一起吃饭。不知不觉中,这都成了一个习惯了。当然,这是一个好习惯。

家训,字典上这样解释“指对咨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由此可见,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妈妈时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所以,我认为,我家的家训就是“以诚为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谎。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了,我会说同学们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脱爸爸妈妈的训导。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做错事情不要紧,如果说谎为自己开脱,那么这个说谎的严重性要比做错事情的严重性厉害100倍。我也曾经为了好多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谎,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爸爸妈妈狠狠的打了一顿。有时候做错事情,爸爸妈妈反而不会打我,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要么给我讲道理,要么比较严厉的进行教育。还有一点,就是妈妈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就是告诉我,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妈妈说,我是个女孩子,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了错,也要自己敢于承担。

家教,我自己觉得跟家风有点相像。词典上说家教的重点在于道德礼节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大人说,谁家的孩子真好啊,真有家教啊。我觉得家教就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在家长的帮助和教导下,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反映。我的爸爸妈妈教育我讲礼貌,主动跟认识的长辈和邻居打招呼。他们不仅这样教育我,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当姥姥的朋友来家里作客的时候,都是妈妈在厨房忙活,让姥姥陪着她的朋友聊天啊,吃零食啊。我也听到姥姥的朋友夸奖妈妈真是个好姑娘,人很善良,家教真好,每当这时,我就能看到姥姥脸上骄傲的表情,我想怎么人家夸得是妈妈,姥姥怎么会这么骄傲的样子呢?后来,我慢慢懂得了,夸奖孩子有家教,其实就是在赞赏家长的教育。每逢过节,家里聚会,亲朋好友也是夸我特别有家教,此刻,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的骄傲。家教,也是爸爸妈妈的一种言传身教。通常,大人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我的家风家训征文 篇4

村里的卫生室里,晃动着一个医生忙碌的身影。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那时的我刚刚毕业,周末回家,就去了父亲的诊所。当时,他已经行医二十年了。

我倒了杯水给父亲,坐在那里和村里生病打针的人说话。突然,听到了外面拖拉机的声音。人声嘈杂间,几个人快步走了进来。我站起身,就看到了那个满身是血,时至今日还和我父亲保持交往的人。

那时候,村子西面有个水库。水库里,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那里是鸟雀们的天堂,也是村民们五月端午采摘粽叶的地方。

随着秋风吹过,芦苇渐渐的黄了,到了芦苇收割的季节。一些外村的人,就带着工具,开着车,到水库里收割这些可以制作席子和其他工艺品的材料。

那个满身是血的人,就是收割芦苇时,不小心被刀具割伤的。

多年过去了,隐约记得当时那人伤得挺厉害。

父亲连忙给他做了包扎。止血后,父亲对他说,去医院看看吧。忘记了是那个人没带多少钱,还是父亲主动给的他。只记得,他去医院时,拿走了父亲的三百元钱。我问父亲:“你认识他吗?”父亲说:“不认识。没事,乡里乡亲的。”

第二年,他们没有来。

第三年,他们又来收割芦苇的时候,那个人把钱还给了我父亲。再后来,那个人和我父亲成了朋友。

二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这件事,记忆仍然十分深刻。

或许,这就是父亲一直说的,心存善念,以诚待人吧。父亲虽然从来没有对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说过什么家训,可是他却用自己的品行,影响了我们这些小辈。

作为一个医生,心存善念,以诚待人,该是多么的重要。我爷爷当年参加战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活着回来。等他回来,就把自己为国为家的情怀,帮父亲选择了医生这条路。或许他是想让我父亲心存善念,用医德和仁心救治更多的人吧。

父亲的父亲影响了他,父亲又影响了我们。

发生在父亲身上的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不知道如何去一一记下来。

当年我们村修水渠的时候,有个青年住在我家的老房子里,我父亲经常去叫他吃饭,后来他们也成了朋友。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青年已经到了中年,他的孩子,就是我现在任教班级里的学生,程颖冰。

我参加工作后,回去的比上学时少了。但父亲的言传身教,却一直留在了我身上。走上了教育岗位,我身上也承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面对着这些青春朝气的面庞,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知道,我应该像父亲那样,心存善念,教书育人。

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刚参加工作时,很多学生家境不行。他们有的人,甚至因为吃不饱,在课堂上晕倒了。我当时用自己的工资,都或多或少的资助过这些贫困生。记得当时的历史老师李德刚,也资助过学生。

那时候当班主任,有学生生病了,我会陪着去医院。往往等到忙完,联系好家长,晚上再回单位时,天空裹着云朵早已熄灭了光亮。这时候,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外面点亮的,早已满是万家明明灭灭的灯火。

或许是因为父亲,或许是心存善念、以诚待人这不是家训的家训,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这整个的一家人。

父亲是一名医生,我是一名教师。虽然职业不同,但心存善念、以诚待人的道理是相通的。父亲用自己的医德仁心,赢得了患者的认可和敬重;我用自己的爱心真诚,也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和尊重。

心存善念,以诚待人。不是家训,胜似家训。

我想,心存善念,以诚待人,不仅仅适用于我们家。这可以作为每一个人做人的信条吧。

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到了心存善念,以诚待人,这个社会,该会更美好;这个国家,会更有希望。

★ 家风家训心得

★ 家风家训征文征文

★ 优秀家风家训

★ 家风家训调查报告

★ 家风家训演讲稿

★ 家风家训格言

★ 家风家训作文

★ 家风家训征文

★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我说我的家风家训征文 篇5

爷爷奶奶做人有三个原则,我也学会和遵守着这三个原则:

奶做人从不欺骗别人,占别人的小便宜或拿别人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奶奶带我去买东西,在一个小贩那买茄子,可当我们刚要走的时候,那个小贩叫住我们,说我们忘了拿茄子,可我们已经有了一包茄子了,所以我确定那包茄子不是我们的,可我心里想着再拿一包茄子不是更赚了吗?可奶奶却实话实说,那包茄子不是我们的。我心里很是不解:奶奶为什么不说茄子是我们的?回到家奶奶看出我的不解,就说:“我们如果占了别人的便宜,别人吃亏了,如果这样循环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吃大亏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占过别人的小便宜。

不能不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星期天,奶奶看到了我的成绩单后,说下个星期天我和你爷爷就带你去买玩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要从星期三晚上的谈话说起。

那天晚上,我对奶奶说:“我今天考试了,如果我考了95分以上,你和爷爷就带我去买玩具好不好?”“行,只要你考了95分以上,我和爷爷就带你去买玩具。”

今天发成绩了,我考了97分,所以奶奶才说下个星期天带我去买玩具的。奶奶还说:只要我以后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到了年底就带我去北京玩。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的答应,却让我懂得了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的道理。

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一次,我放学回家,奶奶来接我时看见一位比奶奶年纪还大的老人在过马路,这时奶奶立刻跑了过来扶他们过马路。从那以后奶奶让我见到爷爷奶奶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有困难时都要去帮忙。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 篇6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家风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不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有很多。古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近现代有《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家训的思想光芒,也是这些名人志士的立家立业之本。

而在我们普通人家,家风家训却是“不成文”,是看似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辈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记忆中,家训是什么?它是家里老人唠叨至今的“口头禅”,是孩提时要守的“规矩”,是如今整个家庭每个成员待人接物的“处世金针”。日复一日,它犹如一把高悬的戒尺,始终规范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早已悄无声息的融在我们生命中。

说到我家的家风家训,率先涌上心头的便是那句“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可能是父辈多是农民,更懂得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所以更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走出黄土地,将读书看作是“敲门砖”,认为考上大学是改变我们命运唯一的出路。事实上,时至今日,这条路仍是许多农村家庭孩子的首选。那时候,尤其是识字不多的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只要你们姐弟俩好好学习,妈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们,可不能和妈一样睁眼瞎”。没受过教育不识字,是母亲心中的遗憾,甚至可以说是一生的痛。那时候母亲总是说外公偏心,重男轻女,只让两个舅舅上学,而她和小姨只能干活。明明小舅都不爱上学,打也得打去,而她,想去也不能去,只能挎着篮子遍山漫野的挖野菜,有时候挖满了趁着学校没放学,偷偷地去听一会儿,回家还不敢让外公知道,否则小则一顿训,大则一顿打。母亲说这些时,语气里满是不满和遗憾。如今,外公已经是快九十岁的老人了,母亲去看他,仍旧会笑着翻旧账,说不应该买东西孝顺他,因为外公没让她读书。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上学,所以母亲很崇拜高中毕业的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珍惜上学的就会,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

所以小时候,我和弟弟唯一的“正事”就是学习,其他的在母亲看来就是“不务正业”。那时候,我总爱是帮着做家务,母亲总是撵我回去看书。别的事情母亲可以惯着我们,唯有学习,母亲要求严的很,不识字的她便要求父亲每晚检查我们作业,监督我们学习。学习上需要什么,一向节俭母亲总会很大方,不遗余力地支持,九十年代的录音机、学习机,到后来的复读机、电子词典,到弟弟上大学时的电脑,别的孩子有的学习工具,我们从未落后。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也并不是很富裕。尤其是父亲去世以后,我高考失利只能上专科,别人都劝母亲让我辍学,我心里虽不愿却也动摇了,弟弟也马上面临高考,母亲供我俩同时上大学太难了,可是母亲仍旧不舍得,于是才有了我的大学。三年后,我又升入本科,同时也找了一份工作。周边的人再次劝母亲让我早些参加工作,说读个专科对女孩子来说可以了,可是母亲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让我继续学业,于是我的大学生活又多了两年。我曾问母亲为什么那么难还会同意我读本科,她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能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上,过了年龄有钱却再也没机会了。”

什么是该花的地方?在她看来,就是孩子的教育,在教育上投资,是最好的投资,在教育上投资,一定会有最好的收益。好在不负母亲的期望,我和弟弟先后顺利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人名教师,这是我从小就喜欢的职业。如今,回去看母亲,她还会经常笑着说,她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没让我辍学。

我说我的家风家训故事 篇7

新立克希望小学

倪子健

家庭是一首平缓的歌,寥寥音符跳动出悠扬的主旋律。我们家这首歌的音符有爷爷、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姐姐,他的主旋律是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热爱和平的爷爷

我爷爷已经88岁了,它见证了祖国由弱到强的历史沧桑。爷爷非常热爱和平,他虽然不识字,但爱看国际新闻,每当得知国际上有争端时,爷爷总是感慨道:“什么时候才能和平,不再战争!”这就是爷爷,爱好和平的他,在家庭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旦家里有不和谐的苗头出现,爷爷就会阻止,并意味深长地教育我们:“老话说得好啊,‘家和万事兴’,这就像你们常玩的拔河比赛,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赢得比赛。”

和睦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相处很和睦,家里的大事小事,他们总是征求对方的意见,然后商量出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爸爸妈妈的感情也很好:记得有一次,爸爸出了车祸,妈妈知道后,立刻拿上钱,匆忙向医院赶去。爸爸在医院里住了很久,妈妈每天都仔细照料爸爸,给爸擦洗身子,喂水喂饭,上上下下地一直忙到爸爸出院.出院后妈妈还需要静养,妈妈怕我吵到爸爸,便把我送进了幼儿园,自己专心照顾爸爸,帮爸爸回复身体。

姐姐和我 如果说家里还有一些不安分因素,那就是我和姐姐了。我们经常在一起写作业,有时因为见解和意见的不同,会吵得不可开交。但是“越吵情越深”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偶尔的争吵不但不影响我和姐姐的感情,反而让我们的感情更加坚不可摧。我又不会的题,姐姐就会给我指导一下,记得又一次,我被一道题难住了,怎么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吗,就在我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姐姐点播了我一下,我变很快的做对了那道题。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和和睦睦的家;这就是我的家风——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指导教师 张国军

2015.3.12

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奖赛观后感

新立克希望小学

刘星月

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这笔宝贵的财富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很难确定,在继承古人优秀文化遗产上,我们是在进步,还是落后。好在,山东电视少儿频道推出的《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这个节目,让诗词歌赋这些优秀的经典文化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他的出现,比现在的无数个电视选秀节目更加充满着正能量。

今晚,我按时收看了这个节目。节目中的思位选手个个才华横溢,各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了解的知识面也很广,设计了很多我们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其中在第三环节考“诚信”时,有几位选手却“失信”了:在模拟的考场考试中,有的选手把自己的答案给别人抄。当然,这是不对的,这是给我们演绎了一个生动的反面事例。好在他们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叙述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各执一词,各有千秋,却也都是围绕着“诚信”这个中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的节目,有赢有输,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我想这也是举办这挡节目的目的。

从中我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巨大差距:别人在奋笔疾书,挥毫泼墨,我在贪玩;别人在舞台上潇洒自若、容光焕发,我却只有坐在电视机前当观众的份儿。

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要得到继承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义务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小朋友们,加油吧,努力吧,当你通过努力,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文化高度,被仰望,被注视,被羡慕的那一刻,说明你已经成功了,真的从这个节目中学到了知识,学到了一种自觉传承祖国文化知识的精神!

指导教师

贺志叶

我的家风故事征文 篇8

在我的家风中,不仅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先辈的处事哲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都不能轻言放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就拿我学钢琴来说吧,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手形、指法不对,弹出的音不准,甚至会走音,但是妈妈和老师告诉我,万事开头难。在她们的鼓励下,我反复琢磨,坚持练习,渐渐的已经不再觉得弹钢琴是一件难事了。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篇9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1 如果你常到我家去,你就不难发现:我们家经常在饭后说笑话,讲当天的趣事,因而开怀大笑。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朗朗笑声的幸福小家。我的家虽然充满笑声,但一家人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却是十分严格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爸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它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了自己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晴朗的秋日,爸爸要去参加他初中的同学聚会。这对于正待在家里正无聊的我,无疑是个出去玩的大好机会。

“爸,就带我去吧……”我拉着爸爸的手摇着,祈求道。

“嗯……”

“爸,你就带我去吧……我待在家里都快发霉了,好不好嘛!”我见爸爸在犹豫,立刻又开口哀求道。

“好好好,真受不了你!”

“耶!耶!我可以出去啦!”我高兴得在家里蹦来蹦去,“我可以好好玩玩了。”

待我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还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衫。

“爸爸,你不换衣服吗?”

“不换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可……”

“哎呀,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要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知道吗?”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嗯!”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在聚会时,爸爸遇到了一个和他曾经很要好的同学张叔叔。张叔叔的儿子成绩很差,他们便聊起了家风、家教对儿女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说道。

“说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儿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儿子会怎么样。”张叔叔叹了口气说着。

“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这个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爸爸对张叔叔说着。

张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听了他们的谈话,我也觉得:不仅大人要注重家教,孩子也要谨记父母的话,这样才会不至于误入歧途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爸爸的话我会永远铭刻在心,永远。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2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3 我住在农村,爸爸妈妈常跟我说: 人穷志不穷,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拾金不昧。我那时并不明白那句话,直到八岁那时候,乐乐才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觉得八岁那年,乐乐和我一起到花都湖骑自行车。乐乐和我正骑在中途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了一个很漂亮的钱包。和乐乐说: 乐乐,快看!有一个很漂亮的钱包被别人给丢在地上了,我们得发财了!我们把它捡回家吧!乐乐听了,十分生气,说: 我们不能把这个钱包捡回去,如果我们把这个钱包捡回去的话,那这个钱包的主人一定会十分着急的。我们还是把这个钱包送到失领处吧。好吗? 我听了,感到羞愧万分。于是,我和乐乐说: 乐乐,那我们现在就把这个钱包送到失领处吧。乐乐听了,心情就变好了,马上一边拿着那个漂亮的钱包,一边拉着我到失领处哪里了。

我和乐乐一起骑着自行车,有说有笑的。骑了差不多七分钟,我和乐乐就到了失领处。到了失领处的时候,乐乐就把钱包交给了失领处的阿姨,阿姨见了,对我和乐乐说: 你们真是两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呀!我和乐乐听了,甜甜地笑了。

不久,那个钱包的主人来到了失领处,那个阿姨告诉她: 看,坐在那儿的两个孩子。您的钱包就是她们找回来的。钱包的主人知道了,对我们连连道谢。我们连声说: 不用谢!于是,我和乐乐就一起继续骑自行车了。

传家风守家训征文 篇10

从儿提时代的听话,到青年时期的抵触,一直到现在自己也为人父的理解,终于知道了读书的好处,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读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读书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会明白许多道理,可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可以陶冶性情;读书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文凭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的;读书可以使我们适应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总结起来,最能记住的最通俗的一句便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上一篇:行政效能总结下一篇:再见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