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篇1

乌市76小学李彬

-------发表于2006年3月乌市小学语文论文大赛活动中获三等奖(乌市教研中心)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教学工作。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遵循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合理安排作文训练的“序”和“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核心,把作文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读与写、读与听说有机结合起来,使作文基本功训练得到整体优化组合。

一、化整为零,训练有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习作安排要注意序列训练

要根据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及各单元组训练重点,补充一些习作内容、安排好全学年的作文序列训练。这种训练从文章体裁和命题形式两种来安排,相辅相成。

2、习作过程要注意读写结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基本知识,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通过各类文章的教学,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作者的表达手法。对佳篇佳句要反复推敲,注意其细节描写。尤其是选择典型的段落,让学生仿写。如教了《桂林山水》一文后,我让学生仿写《燕城山水》。也可以利用课文让学生改写,如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为记叙文。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续写,如教了《穷人》一文让学生续写《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通过仿写、改写、续写,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3、习作训练要注意优化组合要使学生的习作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优化组合,我把训练分成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学习借鉴阶段;二是尝试点拨阶段;三是放胆创新阶段。在学生初步掌握文体结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之后,由学生自由命题、大胆习作,从不同角度去选取素材。这时,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学生习作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4、习作训练要侧重片断练习

平时,我把一篇作文分解成几个片断让学生练笔,让他们积累素材,为大作文做好准备。我在习作前根据本单元组的习作要求,拟订周密的训练计划,让学生多观察、多做片断练习。如写人的文章,先让学生观察某个人物,从他的衣着穿戴、音容笑貌写起,再写这个人的语言,接着写这个人所做的一件事,最后写人们对这个人的评价。通过几次小练笔,要让学生写好一个人物就不难了。

二、改革教学,扎实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写作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会学生判断体裁审清题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分门别类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利于在审题过程中能正确地判断,帮助学生正确地审题。如我在课堂上出一组作文题,先让学生理解各作文题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判断题目要求写的是哪种体裁的记叙文。

2.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结构,这样写起文章才能做到条理清楚。如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和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往往在结构上混淆不清。记事的文章应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或按空间位置的变

换,把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记叙清楚。写人的文章则按材料的不同类别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点描写清楚。它的文体一般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总叙人物的特点,再通过一、二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特点,在举例时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事例写清楚,最后才写出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或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

3.教会学生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学生能较正确地审题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从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中去提炼素材。

一个作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确定不同的中心,教会学生如何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好习作的关键。有些题目本身就点明了中心如《一位热爱集体的同学》,中心就是赞扬这位同学“热爱集体的好思想”,但有些题目只规定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与范围,至于确定什么中心,应从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中去提炼。教师在日常作文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围绕中心选择小、真、新的材料来写。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准确地给文章确定中心,精选材料。

4.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生活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教会学生捕捉这长河中溅起的朵朵浪花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随时留意身边的变化、事态的发展,才能为较好地获取作文材料提供保证。

我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顺序观察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的动静发展、活动表现、人情百态、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学生扎实地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观察日记,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辩论、演讲,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即兴演讲。学生可以讲前一天家里、路上、学校里的见闻,也可以简介影视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津津乐道,这些材料的积累会为学生的习作增色不少,而那生动的口语表达更为学生习作创造了很好的范例。还有复述课文、讲故事、口头作文等等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很好方式。

《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篇2

一次, 批阅孩子们写的比喻句、拟人句, 我发现这些句子千篇一律, 了无生气。对此, 我这样写下评语:“你能写个更精彩的句子吗?”同事说我阅卷太苛刻———“正确了, 为什么还不满足呢?”

正确了, 就应该满足吗?

在照样子写比喻句一题中, 学生常写的“答案”有以下几种: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大象的腿像柱子一样。”

……

这些话如果出自一年级学生之口, 我会为之激动、兴奋, 可是, 这些话却是出自五年级学生之口, 能满足吗?

“魔法棒”下闪灵光

要想看到孩子思维的灵光, 我知道自己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打开思维之门。可是, 开启这扇门的钥匙在哪里呢?

在我苦苦寻觅时, 儿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他的眼里, 奇妙的事物比比皆是, 他的口中经常涌出新奇的话语。最吸引人的是, 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边玩边念好听的儿歌:

“小鱼小鱼水中游, 摇摇尾巴摆摆头。太阳下河洗个澡, 它把太阳当皮球。”

“小蚂蚁, 真有趣, 见面碰碰小胡须。你碰我, 我碰你, 报告一个好消息。”

多么生动的儿歌呀!受儿子感染, 不知不觉中我也能背很多儿歌, 还经常在不经意间吐露几句。儿歌, 应该是开启这扇思维之门的钥匙吧!

带着念儿歌的快乐, 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儿歌。我想在孩子们步入中学之前, 把最美的语言、最纯的情愫、最深的体验, 永远留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 永远心存芳菲。我把事先搜集好的儿歌分成六份, 分别发到六个小组中, 让他们凑在一块品读、吟诵、交流感想。捧起儿歌, 孩子们双眸倏然一亮, 灿烂的灵光闪烁着。

单单会读、会背还不足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这时候, 只要投入一颗小石子, 思维就能够荡起涟漪。

“同学们, 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儿歌吗?”

“因为儿歌读起来很 顺口。”

“对, 儿歌有诗一般跳跃的语言。”

“儿歌的语言很优美。”

“我发现很多儿歌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把事物都说活了。”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 抓住时机赶快切入正题。因为, 孩子们自己“发现”的远比教师“告知”的要深刻。我把孩子们经常写的句子出示在屏幕上, 让他们带着刚才读儿歌的心情来读自己的“创作”。孩子们都收敛了笑容, 那些思索的目光告诉我, 今后我不会再读到这样单薄的句子了。

“其实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一样的心。想不想自己创作和儿歌、诗一样的作品呢?大家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 比喻句、拟人句就是你笔下的诗。你的创作可以不整齐, 但是得把事物写活;不必一板一眼写得那么顺畅, 只要能让自己读着顺心就行。不过现在大家还不能创作, 因为你得去把属于自己的一样可贵的东西找回来……”

大自然是孩子们心灵的真正乐园。在山林中, 小溪边, 田野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心”, 也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诗”。在此采撷两朵盛放在春天里的“花儿”:

春天到了, 太阳不知躲到哪里睡觉去了。淘气的云儿们你挤我, 我挤你。被挤到后面的云儿伤心地痛哭起来。大地也因此唱响了一曲动听的歌:叮咚———叮咚, 这是雨点舞蹈的声音;咕咚———咕咚, 这是麦苗喝水的声音……天地间一场动听的音乐会就这样展开了。

那只小蝴蝶好像一个穿着七彩衣的春天使者;那朵白云似一个穿着白纱裙的仙女, 衣角被阳光涂上了金色;那棵大树如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卫兵, 一直守护着春天……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篇3

一、抓重点词法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找出文题中的重点词,以便更好地总领全文。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先写好课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借”,紧接着教师发问,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借?如何去借?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来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紧紧抓住这个借字,学生一边读一边思索答案。原来课文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造好十万支箭,若造不出来,便加以陷害。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这就是对借字的合理解释,说明了诸葛亮才智过人。通过抓住重点词,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二、抓中心句法

所谓的抓中心句,就是抓住全文的重点句子,看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便是文章的中心句。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方面?这样,学生就会牢牢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利用中心句,领会全文。例如,在教学《词语的变迁》一文时,教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我们的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课文以这一句先总述全文,然后,条理清晰地从五个方面,分五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词语变迁的时代印记。在每个自然段的表述中,作者又都采用总分的结构来描写。因为,每个自然段都有各自的中心句,具体学习每个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别抓住小中心句,来掌握每段的重点,即词语变迁的一个方面,然后举出具体事例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发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抓住了中心句,而且通过寻找关键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阅读效果。

三、入景入情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主要以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朗读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评读、情读,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中去。通过入景入情,掌握文章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章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正是这篇童话的特点。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小女孩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与小女孩比童年,越读越入情境,越比越心酸。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童年,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相机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给学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方法 篇4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现在的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所以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泛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教给学生习作方法》 篇5

灵武市农场小校赵学玲

多年来,我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指导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执教的教师,更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远程教育培训活动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好的教学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其实,除了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字词外,广阔的生活环境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很大的识字量,而且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识字写字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学习词语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能够主动识字的兴趣,愿望,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教会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有:

1.借助拼音,自学识字。

2.利用插图或者直观教具识字。

3.联想识字。

4.利用汉字规律,促进学生主动识字。

5.探究合作,互学识字,提高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化的识字、学词。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农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天独厚。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到生活中识字、学词,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己主动的识字、学习词语,形成了一些亮点和特色。

1.寓识字、学习词语教学于观察周围事物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玩具,树木,花草,庄稼,果园入手,有目的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介绍周围事物的名称以及特点,用途等。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词语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到菜市场、超市、医院、公园、图书馆识字、学词;上街注意观察各类广告牌识字;看图画书,读报纸识字、学词;看电视,对对联识字、学词。用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注重积累的好习惯。

2.寓识字教学于学生相互交往中。

在课余时间,我常与学生聚在一起,通过相互热情地认识姓名,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家庭的地址,交流自己的爱好和制作的手工作品等进行识字、学词,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3.寓识字、学词教学于学生认识校园文化环境中。

教给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方法 篇6

一横向比较, 感知差别

众所周知, 不同性格特点的人, 说话的形式是不同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截然不同。在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两人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

蔺相如:“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这时, 教师可适时提醒学生:他们两人对别人和自己的称呼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文中就可以看出:

廉颇说话必先“我”怎么怎么, 称呼蔺相如都是直呼其名, 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如此, 还说蔺相如“素贱人”。连出身也搬了出来, 更突出了廉颇对蔺相如的鄙视和侮辱。

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细看蔺相如的语言, 一句一个“廉将军”表现出他真心诚意地敬仰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他对自己却直呼姓名。这样不同的称呼, 就把廉颇的居功自傲和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很鲜明了。

其次, 两人说话的内容重点又有何区别呢?

学生反复研读两人的语言内容就能明确:二人说话的内容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廉颇说话的重点是自己的赫赫战功和自己的不服气, 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说的是如何抵抗强秦, 保卫赵国, 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是“先国家之急”, 顾全大局也是他的个性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人物的语言形式、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同舞台上的人物, 不用老师说,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分析人物的语言, 人物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

二纵向比较, 准确感知

人物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阅读时,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同一人物对不同的人说话形式、内容的细微差别, 也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如学习《变色龙》一文, 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描写最感兴趣, 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就能感悟到:奥楚蔑洛夫警官前后说话的形式、内容就有很大差别, 对不同的人说截然不同的话。他对下说话都是“我”“我要”、“我绝不”, 充分显示出他的傲慢自大。他说话不仅专横而且粗野无礼, 掺杂着骂人的字眼:“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 “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 “猪崽子”、“混蛋”“、蠢手指头”, 五花八门地全用上了。可是奥警官对上却是阿谀奉承, 媚态可掬, 如“将军”、“他老人家”、“派人送上”, 一副哈巴狗模样。先前还说是“野狗”、“疯狗”、“下贱胚子”, 转眼就变成了“名贵”、“娇贵”、“伶俐”、“不懒”、“好一条小狗”了, 对着小狗猛夸, 令人恶心。为了巴结将军, 奥楚蔑洛夫倒打一耙:“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后来却异想天开, 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损失费了”。他五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比变色龙厉害多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 通过人物自我的语言表现, 再把语言的形式、内容前后进行比较, 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就深深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中了。

有时对同一个人说话, 因环境不同, 身份不同, 语言的方式和内容也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学习《范进中举》时, 我就引导学生在研读范进的语言之后, 又探讨了一下胡屠户的语言形式和内容。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喊范进“现世宝”, 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就想天鹅屁吃”, 称亲家母为“老不死的”, 范进一向他借钱时就被他骂得狗血喷头。范进中举后, 胡屠户马上提着肉带着四五千钱来道贺, 这时他称呼范进“天上的星宿”、“文曲星”、“贤婿老爷”, “尖嘴猴腮”变成了“才貌双全”。胡屠户还恶狠狠地骂自己的儿子, 因他不肯拿贺钱给范进。把胡屠户前后的语言一比较, 即可把握人物特点:他是个嫌贫爱富, 见钱眼开, 以钱论亲情的势利小人。

三逆向研读, 感受语言魅力

作者是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并借助超凡的想象力, 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的语言本身就很具有代表性, 有时只要指出这个人的一句话, 大家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说的就是那个人呀。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做一些“猜人物”的活动, 用卡片的形式记录有代表性的人物语言, 互相猜猜人物名称性格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体会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这样做会使学生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既深刻感觉到了语言的魅力, 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 学生只有通过细心品味, 才能充分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风采。在教学中, 只要正确把握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 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 就能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方法 篇7

一、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读书。

(1)初读三遍:理解字词,了解大意,粗知结构。(2)细读三知:主要内容,分清段落,发现疑点。(3)精读三思:带着问题,抓住重点,由表及里。(4)熟读三品:遣词用语,写作特点,中心思想。这样让学生运用所学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如此,由于学法指导落实,学生就有“路”可循,在“教—扶—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学生学会”到“学生会学”的转移,也就是说知识得到迁移运用。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设疑”的读书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为感知性、推敲性、疑难性三种。无论哪种,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过程。教师应把激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机的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林海》一课,课堂上有学生将“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这位老师并未简单指正了事,而是抓住这一语言细节,作了一番指点,引导学生:

师:他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句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很不一样,区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虽有区别,但差距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看看大兴安岭跟秦岭区别大不大?

生:它们区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是“那么温柔”。

师: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

生齐:大不一样。

这个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理解得多么好啊!纠错准确,这是学生深思熟慮的结果。看来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通过读书思索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问题,并得到了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点阅读的方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同类体裁的文章,老师不必篇篇平均使用力度去辅导学生阅读,可以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一篇,然后去梳理、归纳、总结其文体特点。学生再去学习统一体裁的文章时,则以自学的方式为主,老师只作必要的辅导。如记叙文,通过梳理记叙文的六要素去把握文章的内容,根据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去把握结构,从用词或修辞的角度去赏析精彩语句,从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去把握中心思想。说明文,则主要从说明对象(包括实物和事理),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并列),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其基本特点,又分平实和生动两种情形)等五个方面去把握。学习议论文,主要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又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又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之分;论证则是一个证明过程,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形式。)及其作用,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又叫引论、分析问题又叫本论、解决问题又叫结论),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三个方面去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诗词主要以反复诵读的形式去领会其语言的凝练及蕴含的思想感情。小说则从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及其作用、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主题思想(写作背景、人物表现出的思想性格、作者的思想倾向)等四个方面去把握。如此教给学生根据文体特点去自主学习的方法,不但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四、引导学生从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把知识学习的阅读和鉴赏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取写作知识。比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优美的意境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朱自清散文《春》,那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令人叹服;鲁迅小说《孔乙己》,那生动的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及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人回味无穷。这些作品,既有丰富的写作知识,又蕴含着强烈的审美价值。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其中的知识成分,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诱发学生的美感和激情,让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逐渐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自觉从文中吸取优美的语言、适当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方法等写作知识。例如:笔者教《背影》时主要强调写作方法,同学们仿写了《老师的眼睛》《妈妈的手》,效果甚佳。

脚臭怎么解决 教给你七种方法 篇8

专家来教大家几种有效的除臭方法

,一起来了解下。

很多人上班的时候都是穿着皮鞋的,我们知道皮鞋透气性并不好,这样很容易就会捂出脚臭,即使在下班后洗完脚,仍然难以彻底的去除脚臭味,那么,有脚臭怎么办好呢?下面,专家就介绍下。

1、平时坚持每天有热水泡脚,在水里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米醋,调匀后,将双脚浸泡15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3-5天,脚臭即可消失。

2、洗脚时,在洗脚水中加入25克茶叶和少量食盐,把双脚浸泡水中,并反复搓洗5~10分钟,脚汗臭就可以消除。

3、洗脚时,在热水中加50克白矾,浸泡10分钟左右,可除脚臭。

4、将强力霉素研成细末,涂抹在脚趾缝里,每次用量1~2片,可使半个月内不再有臭味。

5、葛根15克,研成细末,加白酒15克,再加适量水,煎后洗脚,每日1次,1周后,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6、经常把鞋放在太阳下晒一晒,保持鞋内干燥。

7、对于经常穿高跟鞋的女士,建议少女要少穿或者不穿,可穿坡跟或者不搞过3厘米的鞋子。

8、经常有人洗完澡后就穿着湿拖鞋,这样对你的脚乃至身体伤害都很大,湿气会直接进入你的体内,脚部也容易滋生细菌。建议洗完澡要把脚擦干净,或者有两双拖鞋可以替换。

教给学生观察 篇9

教师劳动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级,观察对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我对学生们说。我看到,孩子们仔细察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我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接着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儿童的好奇的.目光面前。学生在低年级受过了这种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教师教给学生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

教给学生几种“品读”的方法 篇10

一、比照探幽,品味语言

比照是认识事理辨别优劣的有效手段,比照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过程。比照探幽是师生双方积极的心智活动。教师应发现言语的开掘点,从而精心设计出比较思路。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品味言语,增强语感。

第一,词语运用之比照。汉语中存在着很多同义词,同义词在程度范围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总是存在差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来比较,可显示出原句中词语的含义、作用及不可移易处,并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差别的敏感性。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在语感教学中,应注意比较分析词语的细微差别,启发学生见微知著,把握精髓,培养学生探求词语运用之精髓,培养学生探求词语运用之深层奥秘的审美洞察力。巍巍在《我的老师》里面说:“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的“狡猾”本意是贬义词,在这里就不是贬义的了,只是来表明儿童的可爱,能更好的表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第二,不同句式之比照。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用反问句还是用陈述句;是用常句式还是用变句式;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都是很有讲究的。在语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句式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朱自清《春》)这一段描述性文字,表达的内容就是:春天里嫩绿的小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感情基调:对春草的热爱。语气:舒缓的陈述。内容、感情、语气这些属于“文面”上的东西,是语言材料的表象,对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是一目了然的东西。理性认知层是语感的中级层。这一层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深层情境,二是语言材料的层理关系,三是语言材料的内部构建。“情境”是内容背后的蕴底,是通过表象揣摩到的作者“心中的画面”。好比看一幅水墨山水画,画面上有朦胧的山峰,这就是“表象”,再仔细揣摩,从浓淡不一、明暗有别的墨迹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峰上树木葱郁,绿草茵茵,藤萝摇曳,也仿佛听到鸟鸣虫吟……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画面”,即情境。“层理”:语言材料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随意排列组合的,句与句,段与段,有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先“出来”才能看到它的质地和颜色,这就是一种层理。“园子里”—“田野里”—“瞧去”,这也是一种层理:由近到远。“构建”: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句式修辞使用的奥妙,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选用,这些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是很值得揣摩的。“偷偷”地“钻”,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小草的机灵可爱和不屈不挠向上奋斗的性格。“嫩嫩”“绿绿”,两个形容词叠用,给人清新悦目和感受。“一大片一大片”,从空间上表现小草的长势之旺,“满是的”从心理上流露出对春草的欣喜之情:嫩绿的小草是春天到来的标志啊!哲理探究层,它是语感对象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蕴涵了什么哲理,二是语言材料给人的启迪是什么。这二者虽不能等同,但往往是互相联系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段话就蕴含了这样的哲理信息:小草虽“小”虽“嫩”,但它必然要“钻出来”,必然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因为它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它是新生的,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开始很小很弱,但它必然会蓬勃发展的。这段话给人的启示是什么呢?小草虽“小”虽“嫩”,但只要肯“钻”,锲而不舍,就会破土而出;人对事业,只要具有这种“钻”的精神,也终会走向成功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语言材料都同时具备这三个层次的。语感对象的这种层次性,决定了语感过程的渐序性。人们在按受语言信息时,一般是先接受“表象层”的信息;再理解“理性层”的信息,最后才去揣摩“哲理层”的内涵。

二、想象联想,丰富语感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在语感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语感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言语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讲究布白艺术,提供想象空间。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的好:“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相生”的规律,讲究教学布白艺术,提供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布白是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的表现主题而有意识的留下“空白”。 在文学创作中,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典型东方哲学思维的体现,讲的是意境所以会常有这句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为何不能呢?一旦可以言传的话,则意蕴尽失,靠的就是人丰富的想象力去充盈和弥补那没有的一片空间。教学布白艺术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到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活动。具体可采用以下策略: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上的空白;利用板书设计,创造版面上的空白,使学生深入领会“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提高学生的言语感悟力。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一独特表达形式之中去真切体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表达形式有新的感受,这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第二,把握主体形象,启发再造想象。主体形象往往是一篇作品整体营构的艺术焦点。只有把握住主体形象,通过对其加以心灵化的品味鉴赏,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内涵,达到对文学作品更深层的把握。如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种感受的获得是丰富活跃的想像与联想能力的确证,自然也就伴生了自我实现的愉悦——美感。

第三,鼓励创新求异,激发创造想象。发展想象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求新求异,教师在语感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语言的主动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思人之未思,行人之为行。”这就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求异思维。成年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也影响了孩子,求同成为学生定性思维,也成为学生最保险,最习惯的思维方式,而它正是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在教学中,我极力推崇求异价值,鼓励学生跳出框框,标新立异,小心呵护学生每次闪烁的求异火花。例如《故乡》一文中,作者采用“我”回忆的手法来写少年闰土,其中语言描写共有5个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结尾都有一个省略号。也许因为时隔20年,回忆起来有些模糊;也许因为年少时由于不熟悉闰土的生活而对他的话语感到新鲜却又无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但作者为刻画少年闰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号却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一般认为,这4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闰土说的话非常多,表现了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通过师生讨论省略号的用法,学生们开启了想象的大门,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新颖的景象,合理的补充了课文空白。再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三、依据语境,体悟言语

分析语境是品读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言语的基本规律就是:使用言语总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之中,而且必须要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因此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语境感,是十分必要的。语境可以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言辞语境就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言语系统,主观语境是指言语实践的主体的个性`修养说话和写作时的心境等,客观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

第一,依据言辞语境,把握言语所指。语境制约着言语的生成,规范着言语的意义与价值,具有专一化解释功能与具体化生成功能。索绪尔说:“如果不首先考虑此处的周围环境,我们甚至没法确定“太阳”这个词的价值。例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的天气,既不产生抽象的"温暖",又不写笼统的"没有风",而是写了"没有风声",即有风却没有风声。这既简练地写出了冬天济南又暖和又生动的特点,又有机地照应了下文写水的不忍冻上和垂柳倒影的随风摇曳。可见在"没有风"后面加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声"字,便活活构成了济南眉慈目善、温和宜人、生动活跃的氛围。这就说明,单个词语的解释须有语言系统来确定。

第二,依据非言辞语境,体悟言语的内蕴。对言语的品味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味字词句篇等言语对象,须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的写作背景等要联系起来。孟子早就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因此,在语感教学中,对于某些作品,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所处的环境,以求能较为准确的体悟言语作品的意蕴。例如"八国联军"一词,1900年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的军队所组成的侵华联军,是不能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相提并论的,因为1926年的"八国联军"已经荷、比、西顶替了俄、德、奥。可见一旦无视词语内涵的变化,也就失却了对语言的敏感。

教给学生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篇11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绘制原理, 让学生对地形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原理, 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立体影像。 (2)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立体模型教具, 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对应的山体模型进行对照, 促进学生立体思维的发育, 反复训练后, 学生见到等高线地形图便会在头脑中自然成像, 判读、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要教给学生判读地形图的方法和技巧

1. 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判读方法和技巧

(1) 等高线数值的判读: (1) 根据等高线的数值, 可以计算图上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还可以进一步求出两点间的气温差。 (2) 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不能相交, 因为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不同的海拔高度。

(2) 等高线形态的判读: (1)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 判断坡度陡缓。 (2) 根据等高线形状, 判断地形类型。

2.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方法和应用

(1) 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1) 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 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 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 河流流速大, 若有陡崖则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与集水区域面积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2) 地形形状与区位选择: (1) 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 (2) 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 (3) 确定公路、铁路线。 (4) 确定引水、输油线路。 (5) 农业生产布局。 (6) 工业区区选址。 (7) 居民区分布。

3. 地形剖面线的判定方法

不主动权教给学生 篇12

[信息员:小数 | 作者:曹绍周 | 日期:2010年5月6日 | 浏览1072 次] 字体:[大 中 小]

何时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观安康市2010年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有感

旬阳县吕河镇中心学校曹绍周2010年4月24日、25日,很荣幸能在安康学院(原安康农

校)大礼堂参加安康市2010年“全国小学数学老师名师教学艺

术观摩会”活动。会上分别听取了三年级的《重叠问题》、《比

大小》;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两

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五年级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和《体

积与容积》;六年级的《认识圆》共八节名师的精彩示范课,同

时还聆听了上海的潘小明和杭州的朱乐平2位专家的专题报告。

总体感受是他们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教

师引导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数学课堂动静结合,封

闭与开放的和谐统一。他们的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是如此真实、自然、幽默和亲切,总能被他们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和千人听课教

师的阵阵掌声所折服;看到他们的课堂过度如此自然行云流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体性,既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

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语言幽默、亲切、富有艺术

性和感染力,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具体感受总结如下:

一、注重课前的谈话功能。这些名师和专家走进课堂,他们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学生,与他们一道上课的是红

旗小学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学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等,他们只能从短暂的课前谈话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

解,他们的话题和语言魅力及幽默的风格总能让学生感兴趣,如

朱乐平老师有这样的一段谈话,他说:“你们是红旗小学四年级

一班的学生,你们说,你们都是一般(班)的学生吗?我是五年

级一班的数学老师,你们说我是一般(班)的老师吗?他的谈话

迎来学生的阵阵笑声和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二、导课方式多样,过渡自然。

几位教师的课前准备都十分充分,有做游戏导入新课的,如

王宏伟老师用学生最喜欢的摇奖游戏导入,也有和孩子们交流直

接导入课堂教学的,他们通过谈话为必要的课堂做一些准备,或

直接过渡到课堂教学当中,如朱老师在让学生感受中国奇特的语

言现象时,让学生把以下语段先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有

什么发现?“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歌唱家在家唱歌”、“我笑猫小,小猫笑我”等,让学生直接想到数学中的乘法算式:62

×13,从右往左:31×26;12×42从右往左:24×21,结果还

相同吗?利用事物之间的本来联系直接过渡到课堂教学环节当

中,减少了师生问候的环节,也很自然有效。

三、课堂互动和谐精彩,能引发学生兴趣。

在他们的课堂中,老师总能迅速和学生达成一片,师生十分和

谐,学生兴趣高涨。例如:在黑龙江省郭广成老师的《小数的大

小比较》一节中,在游戏体验,探究方法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

“抽数字摆小数比大小”的游戏,分别让学生进行游戏,交流归纳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在巧设猜想,深入体验环节中,设计了

“翻牌比大小”的游戏;同学们的参与度都非常的高。在巩固练习

中设计了两座城市数据的比较;运动会中跳远成绩、短跑成绩的比较;按要求填数;比身高……等练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我觉得在这些课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

都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都积极参与活动之中,既可以让学生

有东西可模仿,也可以展现出教师的魅力,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

效果,形式多样,最大程度的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就是课

堂中的和谐精彩。

四、探究方法多样,过程性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在这几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都能引导学生用多种

多样的方法去探究新知,甚至教会学生用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跟要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很少有看到巩固

练习环节,甚至没有课堂小结就草草收场,看似课堂结构不完整,甚至没有落实“双基”教学目标,但在他们的解读中原本就没有

设计这样的目标,只是向听课老师们展示如何落实“过程性目标”

教学,只带给我们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这一重要环节,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如何转变。

五、教学环节细腻,重学生习惯培养。

教师课前的设计和课中的生成,每一个问题,他们总能留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去讨论,知道为什么?从不

因为少数或个别学生知道或明白而一笔带过,尤其是朱乐平老师的课堂,当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时,他总是反复问其他(她)学生:

“你们听懂他的话了吗”,他不仅教育学生课堂要勤于思考,积

极回答问题,更要认真听讲,这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一种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发言,以便使自主探究无果的学生通过

认真听讲来领会,以探究出结果的学生,也许会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更简单的做法,以便选择更优的方法;老师会让每一个环

节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真可谓一个细

小的环节也如此细腻!

六、语言功底深厚,彰显名师风采。

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师能够顺畅的利用教学语言与肢体语

言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练习中,尤其是鼓励性语言、很具魅力、吸引学生。在听的这些课当中,教师的语言比较精炼,条理清晰。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备教师的教学与

体态语言,尽量做到准确、精炼,思想清楚,叙述有条不紊。知

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语。比如朱乐平

老师在课中表扬说:“你的回答能让全班同学听懂,你真厉害(伸

出右手大拇指)!既表扬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表扬了学生会

很好的表达,老师的激励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也

会让其他同学从心底上佩服。

七、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从听过的这些课,从资料汇编上看,教学设计十分简单,但他们具体的环节大多都备在课件之中,他们对多媒体的使用恰

当,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

效率。例如:王家强老师在《体积与容积》一课中间“乌鸦喝水”的故事制成动漫,学生一欣赏便知其理;郭广成老师的《小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翻牌的游戏;朱乐平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中的“整容”和“结合图形小结圆的特征”环节,见

那些图形放在小格子里观察,直观、对比一目了然。这些设计都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提炼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课件

用的比较到位,也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

堂效率,可见,课件的功能不可少。

七、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这次听课中,各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我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能服务于生活”。可以说都是与学生的实际

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也深深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学才会

更具特色。例如:在王宏伟老师《比大小》一课中,教师教师设

计到了中秋吃月饼的情景;潘小明老师《重叠问题》一课中,把

问题放在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育才小学学生跳绳、踢毽子比赛

中探究解决;朱乐平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中,用老师的脸是不

是圆圆的引入学生中,谁的脸最圆,再到课中的整容问题,都是

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数学知识之间的联

系探究解决等,学生兴趣都很高,让学生觉得既在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所用,解决了现实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听完这些课,我除了不断的寻找差距和总结收获外,对比

我们的课堂,使我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尤其是我们的课堂教

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处理三维目标问题,具体的说就是过程性目标

和双基目标的矛盾性问题,假如过程教学如此细腻,双基目标还

有空间和时间落实好吗”?也许我的说法并不正确,敬请各位同

仁批评斧正。

总的来说,这次听课收获非常大。一直记忆犹新的是各教

师扎实的教学艺术、幽默、亲切的语言魅力将过程性目标教学落

实得很到位,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

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

上一篇: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下一篇: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下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