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建设方案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平台建设方案(精选8篇)

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1

云平台建设原则

1、标准化

当前云服务在整个信息产业中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标准还没有完善。为保障方案的前瞻性,在设备选型上力求充分考虑对云服务相关标准的扩展支持能力,保证良好的先进性,以适应未来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2、高可用

为保证数据业务网的核心业务的不中断运行,在网络整体设计和设备配置上都是按照双备份要求设计的。在网络连接上消除单点故障,提供关键设备的故障切换。关键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采用双路冗余连接,按照负载均衡方式或active-active方式工作。关键主机可采用双路网卡来增加可靠性。全冗余的方式使系统达到电信级可靠性。要求网络具有设备/链中故障毫秒的保护倒换能力。

具有良好扩展性,网络建设完毕并网后应可以进行大规模改造、服务器集群、软件功能模块应可以不断扩展。

良好的易用性。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维护量。对突发数据的吸附,缓解端口拥塞压力,能保证业务的流畅性等。

3、增强二级网络

云平台下,虚拟机迁移与集群式两种典型的应用模型,这两种模型均需要二层网络支持。随着云计算资源池的不断扩大,二层网络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甚至扩展到多个数据中心内,大规模部署二层网络则带来一个必然的问题就是二层环路问题。采用传统的STP+VRRP技术部署二层网络时会带来部署复杂、链路利用率低、网络收敛时间慢等诸多问题,因此网络方案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增强二级网络技术(如IRF/VSS、TRILL等)的应用,以解决传统技术带来的问题。

4、虚拟化

虚拟资源池化是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应有效开展服务器、存储的虚拟资源池技术建设,网络设备的虚拟化也应进行设计实现。服务器、存储器、网络及安全设备应具备虚拟化功能。

5、高性能

由于云服务网络中的流量模型发生了变化,随着整个云平台相关业务的开展,业务都分布在各个服务器上,流量模型从纵向流量转换成复杂的多维度混合的方式,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吞吐能力和处理能力,满足PB级别的数据处理请求,具备对突发流量的承受能力。

6、开放接口

为保证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能够被云平台良好的调度与管理,要求系统提供开放的API接口,云计算运行管理平台能够通过API接口、命令行脚本实现对设备的配置与策略下发。

7、绿色节能

节能减排是目前网络建设的重要系统工程之一,从网络机房的整体能耗来看,IT设备运占到30%,空调等制冷系统约占45%,UPS、照明等辅助系统约占25%。所以作为IT设备的节能,不仅要考虑本身能耗比较低,而且要考虑其热量对空调散热系统的影响。应采用低功耗的绿色网络设备,采用多种方式降低系统功耗。

云平台建设目标

1、支持PB级数据存储,保障访问高速、安全

2、完善的容灾备份机制

3、提供完整的故障预警和处理机制

4、提供弹性计算、自动扩充存储空间功能

5、提供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工具

6、部署CDN 云平台建设思路

云计算主要分为三种服务模式:SaaS、PaaS、IaaS。SaaS主要将应用作为服务提供给客户,IaaS是主要是将虚拟机等资源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Paas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开发人员应用程序开发及部署平台。

1)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Saas是最为成熟、最出名,也是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一种云计算。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软件分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应用软件安装在厂商或者服务供应商那里,用户可以通过某个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通常使用的网络是互联网。这种模式通常也被称为“随需应变(on demand)”软件,这是最成熟的云计算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已经证明可靠的支持服务、强大的可扩展性,因此能够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和投入,而且由于这种模式的多宗旨式的基础架构,运营成本也得以降低。

2)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PaaS提供了基础架构,软件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建设新的应用,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同时却不必购买开发、质量控制或生产服务器。我们自主研发的App PaaS Structure可以在此基础上很方便的扩展服务模块。

3)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

IaaS通过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硬件和软件资源。IaaS可以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磁盘存储、数据库和/或信息资源。IaaS的主要用户是系统管理员。最高端IaaS的代表产品是亚马逊的AWS(Elastic Compute Cloud),不过IBM、Vmware和惠普以及其他一些传统IT厂商也提供这类的服务。IaaS通常会按照“弹性云”的模式引入其他的使用和计价模式,也就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都只使用需要的服务,并且只为之付费。

鉴于云计算平台应用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云平台建设遵循长期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前期立足于满足IaaS层,后续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支持PaaS和SaaS的实现。

总体拓扑结构

云平台总体拓扑结构

云服务平台移动端/PC用户VPNCDN企业门户CA认证应用服务映像管理部署性能监控Security计量Backup/Recover虚拟化平台虚拟资源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虚拟网络物理设备SMP服务器 刀片 存储服务器 存储 网络云服务总体拓扑结构

云平台分层架构

外围系统智慧城市其他数据中心

SaaS企业门户信息管理业务支撑安全保障……PaaS运营管理体系CA认证访问控制工作流引擎BI决策支持IaaS资源调度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信息安全体系虚拟化/资源池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基础硬件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 云服务分层架构

基础架构即服务:包括硬件基础实施层、虚拟化&资源池化层、资源调度与管理自动化层。

硬件基础实施层:包括主机、存储、网络及其他硬件在内的硬件设备,他们是实现云服务的最基础资源。

虚拟化&资源池化层: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对外提供资源的池化管理(包括内存池、服务器池、存储池等),同时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运行环境等基础服务。

资源调度层:在对资源(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有效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服务模型的抽取,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和自动化部署等功能,是提供云服务的关键所在。

平台即服务:主要在IaaS基础上提供统一的平台化系统软件支撑服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工作量引擎服务、通用报表、决策支持等。这一层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平台服务,这些平台服务也要满足云架构的部署方式,通过虚拟化、集群和负载均衡等技术提供云状态服务,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定制功能及相应的扩展。软件即服务:对外提供终端服务,可以分为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基础服务提供统一门户、公共认证、统一通讯等,专业服务主要指各种业务应用。通过应用部署模式底层的稍微变化,都可以在云计算架构下实现灵活的扩展和管理。

按需服务是SaaS应用的核心理念,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通过负载均衡满足大并发量用户服务访问等。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云计算平台建设以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应对无边界的安全防护、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和用户端的关联耦合和采用非技术手段补充等保障云计算平台的安全。

运营管理体系,保障云计算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故障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组网物理拓扑图

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光伏电站CDNsCDNsInternet企业Intranet智慧城市链路负载均衡器其他数据中心虚拟资源池物理设备云服务 网络负载均衡设计

链路负载均衡器将多条互联网线路进行虚拟化处理,保障用户仍最好的线路访问内外部资源。任意一条ISP线路中断,都不会对服务造成仸何影响。通过链路负载均衡器可实现ISP接入线路的无缝扩展。

1)OutBound流量负载均衡

访问互联网的流量到达链路负载均衡器时,将通过链路负载均衡器多种链路状态检测结果选择最佳出口链路,提升用户体验。

2)InBound流量负载均衡

为使用户通过不同互联网链路访问互联网接入区应用系统,链路负载均衡器的智能DNS解析功能将不同用户访问的域名解析成不同的公网IP地址,加速应用访问,提升用户体验。

云平台技术选型

硬件设备

主机: 刀片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

存储: SAN存储、NAS存储、IP存储、虚拟带库、异构存储控制系统、SAN交换机 网络设备:路由器、光纤交换机、负载均衡、VPN网关

安全设备及配套:防火墙、入侵防御设备、运维安全审计系统、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 系统级软件

1、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

2、虚拟化软件:VMware

3、开放平台:J2EE

4、大型数据库:MySQL、PostgreSQL

5、云平台管理软件:包括网络管理、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统计报表、监控、告警等管理功能。机房配套设备

1、配置UPS,保障电源持续可靠

2、空调设备,保障机房散热持续正常

3、标准机架,提供物理基础实施的放置和维护空间 云资源管理

整个复杂的计算机架构中,必项通过一个强大的管理平台来实现对硬件资源的整合和虚拟化对功能服务器的模板制作不部署,对计算机资源进行启动、停止、删除、回收等,对整个计算机平台运行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和日志报告等功能;同时还实现用户交换接口,用户可以方便地登录到计算机平台,申请各种硬件资源和中间件资源启动、停止自己功能服务器功能。这样打破了业务应用对资源的独占的方式,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

云资源管理功能结构图

云资源管理系统架构需要实现功能:

1、设备管理

提供物理对物理设备接入和管理功能,包括设备发现展示、配置部署、告警上报等。

2、虚拟适配层

提供不同虚拟层(VMM), 的适配、集成能力。如VMware、Xen、KVM、Hyper-V对上层屏蔽不同虚拟层差异,提供统一的虚拟化管理接口。

3、云适配层

资源的统一管理能力。

4、虚拟化资源池管理

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虚拟化和资源统一管理。

5、资源池调度

提供资源动态分配、动态耗能管理、调度策略管理、资源池高可用性和备份恢复等功能。

6、资源池服务

对外提供基础资源池服务能力,如动态伸缩、负载均衡等。

7、对外接口

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口和能力,供上层业务或解决方案集成。

8、管理平台

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2

BIM技术的崛起, 使土木工程的管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BIM允许项目人员通过各类信息化技术获取工程信息, 并整合至模型中, 使项目信息能够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共享, 以减少信息在流转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与一般的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相比, 地下隧道工程建设难度更大, 是由地下工程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地下工程风险性极大, 安全隐患多, 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事故;地下工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对施工过程的监控要求更加严格。BIM的可视化特性使这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地下空间工程得到了更有效的管理。

近年来, 逐渐有专家学者将BIM技术应用到隧道项目中。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将BIM技术应用于长江西路越江隧道工程浦西岸边段项目, 进行管线搬迁和交通翻交的施工过程模拟和施工方案论证, 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国中铁以宝兰线石鼓山隧道为依托, 对隧道的主要洞门、明洞、暗洞、附属洞室、辅助坑道等进行了BIM三维设计模版的研究和创建[3]。上海市城建总院也对BIM技术有充分的研究, 并应用于上海地铁徐家汇交通枢纽、上海轨交11号线迪士尼配套项目等[4]。然而, 隧道工程的BIM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 BIM模型的存储过于离散[5]。BIM的意义在于其协同性能够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参与方进行信息共享, 然而往往受限于单位、地域等因素, BIM使用中仍出现信息割裂的状况, 即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维单位等分别独自建立自己的BIM模型, 在自己的工程阶段进行使用, 为辅助管理自身业务而使用, 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劳力和资源浪费。虽然一些主流软件在这些方面已有所突破, 如达索公司近年推出的3D EXPERIENCE平台, 致力于打造社交化、互联化的协同3D工作平台, 但应用案例较少, 只有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在赣江二桥项目中进行了尝试[6], 整个平台的实用性仍需等待时间的考验。

(2) 由于BIM软件的不统一, 导致使用者, 尤其是设计者在完成设计方案时需要使用3~4个甚至更多的BIM软件, 这就需要用户在电脑上安装多个BIM软件, 为使用者带来负担。

(3) 模型交互标准 (IFC) 仍在研制当中, 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型标准, 不同公司的软件之间进行模型传输时, 会发生模型信息缺失、错漏、失真等问题, 导致建模者要在不同软件内进行模型校核等额外的工作。

(4) 现有的BIM技术应用, 很多是采用单机模式, 即每位终端用户均在系统内安装BIM软件, 在自己的机器上运行BIM模型[7]。然而多数隧道工程的施工和运维环境都较偏远、恶劣, 为了运行BIM软件需要在工地上配置一台性能较好的计算机, 购买硬件的成本较高, 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

(5) 数据管理难度大。由于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 数据管理人员需要同步维护多个版本的数据, 导致管理难度增加。

2 BIM云平台组成

2.1 BIM云平台网络结构

运用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8]。随着分布式计算、虚拟化技术的发展, 推进了云概念的研究。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的是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 Carthy, 并描述计算机可成为一种公用基础设施, 云计算作为虚拟的资源, 可以像水、电等一样供人们使用。通常由专门的网络公司搭建计算机存储和运算中心, 提供云服务[9]。云计算具有的伸缩性使用户不拘泥于硬件的限制, 只需要关注于自己的需求, 通过网线的传输, 即可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BIM云即通过云技术实现虚拟集成, 将BIM软件、图形处理、数据处理部署在云端, 形成统一的BIM平台, 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信息提取与服务, 支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各参与方进行信息交互。BIM云的拓扑结构见图1。

如图1所示, 每个单位建立自己的局域网, 单位人员可在自己的局域网内进行信息交互。局域网通过网络与云BIM平台相连, 获取平台的服务和信息。云计算对于网络支持的要求较高, 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因此, 在局域网和网络间设一台本地服务器, 作为数据缓存和备份功能, 定期将局域网内和云平台的数据信息进行同步, 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 仅通过内部的局域网进行工作, 以防网络障碍时无法获取数据, 影响工程正常开展。

2.2 BIM云平台整体架构分析

BIM云平台整体架构见图2。

2.2.1基础设施服务层

云平台架构的最底层为Iaa 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物理资源层, 即基础设施服务层, 包括服务器、路由设备等, 由基础硬件设备作为系统的支撑。基础设施服务层的架构见图3, 在终端用户设置服务器设备, 经防火墙过滤, 通过VPN与广域网相连, 通过BIM云平台的防火墙, 与核心交换机进行数据交换。核心交换机通过虚拟化技术, 从BIM云平台的服务器中进行业务处理或数据处理。

2.2.2平台服务层

云平台架构的上层为基于BIM的Paa S (Platform as a Service) 层, 即平台服务层, 是整个架构的核心, 整合硬件上的资源, 结合虚拟化技术, 使其可支持模型的建立和集成、BIM数据库的集成等功能, 支持软件服务商进行不同软件的开发、部署和维护的全过程。Paa S层功能至少包括3方面内容:

(1) BIM软件服务。BIM软件通常对硬件需求较高, 且在全生命周期中通常会使用多个BIM软件, 将BIM软件服务架构在平台中, 可以提高各参与方的工作效率。

(2) 信息资源提供。信息资源包括模型和数据, 各生命阶段的数据在平台层进行汇合, 也使用户可以从平台中容易地获取所需信息[10]。

(3) 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平台对用户进行数据交换时的控制与管理。隧道全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信息资源见图4。而信息资源的管理需要基于以下2个标准:①模型标准格式。市场上BIM软件繁多, 各软件所支持的模型格式也各有异同, 使用不同BIM软件时通常需要进行格式转换。为了更好地协同各阶段的模型交换, 标准化的模型格式必不可少, 统一的格式减少了在格式转换中模型失真的风险, 也减少平台因存储不同格式而占用的空间;②数据交换标准。在项目周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 并非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对其他阶段都是有价值的, 将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对于平台来说会出现大量的数据冗余。其解决方案是针对于不同项目阶段, 制定信息交换标准, 确定每个工作流阶段所需交付的信息。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 既保证了信息需求又减少了信息的存储量。

2.2.3软件服务层

Paa S的上层为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层, 即软件服务层。该层允许软件开发商通过调用接口或使用交付语言等方式接入平台, 获取平台的资源和功能, 制造具有不同功能的软件, 供终端用户使用。终端设备除包括P C设备外, 还包括隧道工程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类传感器[11]。

总之, 隧道工程中各阶段的用户虽然可以共享BIM模型和数据信息, 但各阶段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管理的着眼点又有所不同。所以相比于建立一个统一的Saa S软件, 建立Paa S层, 允许不同阶段的用户在Paa S平台上建立契合自己业务流程的软件更为合适。建立Paa S层可以很好地平衡各阶段用户对公共资源的获取与自身信息资源的关注。

3 BIM云平台在隧道工程各阶段Saa S应用探讨

在隧道工程中, 项目全生命周期分为勘察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建造阶段和运维阶段。各阶段过程中其软件应用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以下重点探讨各阶段Saa S软件的应用方向, 以及如何与Paa S层进行交互。

3.1 勘察阶段

盾构隧道的设计与建设对地下空间环境信息的把握要求高, 因此, 通过科学手段获取地层信息是地下建设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隧道建设前期会使用钻孔法对地层进行详细勘察, 为地层信息的主要来源。勘察单位收集地层信息, 并根据信息在Saa S平台上进行地层模型的建立, 传输至BIM-Paa S平台, 供后期设计及施工时使用。

3.2 设计阶段

隧道工程设计工作涉及多个专业, 每个专业还需多个人员完成, 需要有相应的Saa S软件提供BIM模型的协同设计功能, 以完成隧道模型的建立。

隧道模型建立过程包含3个步骤:首先建立隧道骨架模型, 其次建立隧道详细模型, 最后进行碰撞检测。在这个过程中, BIM云平台使设计人员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土层信息和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 至设计阶段结束, 模型建立完成后, 由平台控制, 回传至BIM云平台, 将土层模型和隧道模型进行结合, 并将相应的设计信息存档。

3.3 生产阶段

目前隧道的建造多使用盾构法施工技术, 要求工程将标准化的管片生产过程纳入监控管理, 管片质量的好坏对盾构隧道的耐久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生产阶段不涉及模型的建立, 但对管片生产的基础信息有大量需求, 例如混凝土抗渗、钢筋加工、钢筋骨架制作、管片外观、管片蒸养等。在标准化生成管片构件的过程中, 可结合物联网技术, 将射频识别 (RFID) 芯片预埋入构件中, 即可从生产开始对构件进行统一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 通过对RFID芯片扫描, 即可获得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数据, 大大方便了施工人员对管片质量的监控。

生产阶段Saa S软件的基本需求是从平台中获取管片设计信息, 完成管片生产后, 需交付生成信息至BIM云平台, 以供后期施工和运维过程中, 对管片信息进行追溯和查询。

3.4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首先从BIM云平台中获取已有的地质信息模型、隧道设计信息模型和管片生产信息。运用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 对环境昏暗的隧道工程施工有着很好的指导功能, 可避免许多安全隐患。详细的地质信息模型也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保障。而施工阶段对模型的精细度、信息量又有所不同, 所以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处理。处理的主要工作可包括模型拆分、资源配置和施工设置[3]。隧道施工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信息, 该阶段Saa S软件可提供生产信息, 对BIM云平台中的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现有的施工BIM软件为例, 在虹梅南路—金海路施工管理系统中, 实现了对工程施工进度的监测和管理。系统以业务流程为线索, 提供管片进场、管片吊装、盾构推进、拼装成环、隧道巡检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检索。信息收集归纳后, 除通过报表、二维曲线方式进行展示 (见图5) 以外, 也可在BIM模型中进行三维展示 (见图6) 。在有拼装信息的情况下, 可通过管片构件编号, 将生产信息、施工信息附着在BIM模型上;另外地面沉降信息、同步注浆信息等, 可通过隧道环号将信息与BIM模型进行链接, 完成整个BIM信息平台的搭建, 完成隧道历史信息的查询。

3.5 运维阶段

运维阶段可对隧道的设计、施工阶段进行信息追溯, 有了历史信息的提供, 可以更好地为运维阶段提供决策, 若发生问题, 也为分析问题原因提供有力的证据。

在运维阶段, 工作人员需要对隧道定时进行巡检, 巡检设备通常为配有RFID扫描功能的手持设备, 硬件性能不会太高, 为支持此类的终端设备, BIM平台可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 使设备仅从平台中获取日常巡检必备信息则可。运维过程中的信息传输至该阶段的Saa S程序, 定期与BIM云平台信息进行整合。

4 结束语

首先, 从隧道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立项目管理系统方案, 通过信息化手段, 将工程各阶段的参与方纳入方案, 以期达到减少数据信息流转中造成的损失, 使项目各方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其次, 应用云技术, 建立BIM云平台, 将管理平台架构在云端, 解决隧道工程中传统BIM应用出现的模型存储离散、硬件成本高、数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基于BIM云平台的隧道工程协同管理方案, 可实现对隧道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监控。由于隧道工程中各阶段的用户对BIM模型和数据信息的需求不完全相同, 因此采用以Paa S为核心的平台、各阶段用户制造自己相应的Saa S软件更为合适。平台可为各阶段用户过滤不需要的信息、提供阶段所需信息, 为工程提供更好的管理。隧道工程BIM云平台能使复杂的地下工程透明化, 真正实现对庞杂的工程资料综合动态管理, 提高数据可视化程度, 充分体现工程信息的价值, 提高工程效率, 为实现工程智能决策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平, 李丁, 林佳瑞, 等.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 (下半月) , 2012, 41 (16) :10-17.

[2]刘小方.BIM在长江西路越江隧道项目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3, 5 (6) :107-110, 114.

[3]李俊松, 董凤翔, 张毅, 等.基于达索平台的铁路隧道工程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探讨[J].铁路技术创新, 2014 (2) :53-56.

[4]陈昕.市政项目中的信息技术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 2013 (24) :58-61.

[5]余芳强, 张建平, 刘强, 等.基于云计算的半结构化BIM数据库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3, 5 (6) :1-6.

[6]周轶琰.BIM技术在大型斜拉桥设计中的探索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4, 6 (5) :53-60.

[7]徐迅, 骆汉宾, 魏然, 等.建筑企业BIM私有云平台中心建设与实施[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 31 (2) :84-90.

[8]潘多忠.BIM技术在工程全过程精细化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4, 6 (4) :49-54.

[9]徐迅, 李万乐, 骆汉宾, 等.建筑企业BIM私有云平台中心建设与实施[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 31 (2) :84-90.

[10]Amarnath C B, Sawhney A, Maheswari J U.Cloud computing to enhance collabor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C]//2011World Congress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CT) , 2011:1 235-1 240.

北京“工业云”平台建设加速 篇3

北京市计算中心这两个举措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北京工业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计算中心主任谢威表示,与这两个公司的合作将以“北京工业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相关技术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更稳定和可靠、更效率、功能更为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其中,与Mellanox 公司的合作主要包括共同研究云计算中的 IaaS和PaaS技术、面向云计算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和高效性、面向高性能应用的云计算中的使用模型等;而与DS SIMULIA的合作则主要是以SaaS和PaaS为主的面向工业计算的云计算平台技术的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工程仿真模拟计算平台技术研究、CAE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等。

据谢威介绍,“北京工业云公共计算平台”是北京市计算中心当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一个云计算平台,其目标是为北京市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最新的软硬件设施以及虚拟原型制作、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等服务能力,这些功能和服务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具有独特的意义。

“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加强我国的设计能力是转型的重要环节。然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相关软硬件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基于北京工业云共同计算平台,这些企业无需进行这些投资,就可以直接租用我们的工业云平台上的各种计算能力和服务。”谢威告诉记者,北京工业云计算服务平台将使北京地区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服务,这将极大地促进北京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领先。

目前,北京市计算中心已经把这个云平台确立为该中心未来的发展重点,为此不断投资扩建该平台。目前北京市计算中心已在一期的每秒20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扩建成具有每秒百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云平台;而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寻求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攻克各种技术难题。除了Mellanox和DS SIMULIA之外,此前北京市计算中心还先后与芯片制造商NVIDIA(英伟达)、服务器提供商曙光以及云计算软件供应商Platform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

谢威介绍说,目前北京工业云公共计算平台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已经先后在工业计算领域、科学计算领域与很多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帮助这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基于这个平台的CAD/CAE/CAM技术在结构分析、流体分析、几何建模、碰撞分析、电磁分析等方面进行快速有效的仿真模拟,从而为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机械零部件性能分析、模具设计、车辆等复杂机电装备性能分析等各设计、制造环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依托云平台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 篇4

临沭县第一实验小学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临沭县实验小学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紧紧抓住机遇,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结合学校实际,依托云空间建设,拓宽教研工作空间,加强家校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扎实做好师生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教师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者和开发者,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益。因此,临沭县实验小学在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中始终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致力于使网络成为教师、学生必要的学习与交流的工具。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做好云空间建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云空间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云空间建设专题研究会议,部署工作开展,及时调度学校云空间的建设情况。

1、培训及时,措施得力。为了帮助教师尽快熟悉云平台建设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在培训会议上,及时学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对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广大教师深切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教学的重要性。学校提出云空间建设的具体要求,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分两批组织全体教师在微机室进行个人空间主页的设置及内容上传等方面的培训。电教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分学科、分时段对师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帮助师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2、合理引导,全面推进。一方面,学校通过将活动通知、活动安排、网络教研和教师理论学习等相关工作转移到学校机构云平台的方式,将教师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云平台上来。另一方面,组织专人对教师云空间建设质量与进度进行统计督促,检查结果一天一公布,并与教师的综合量化挂钩。电教室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检查,对优秀空间及时推荐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老师及时提醒帮扶。

3、为进一步加快学生“云空间”建设,让学生尽快利用好“云空间”平台,尽早达到资源共享。我校采取“分层建设、稳步开展”的方法,没有在短期内发放全部学生账号,在信息教师及班主任的配合下,从五年级各班级中重点培养接受一批能力快的学生,以点带面,同时通过短信及座谈等方式,让家长了解“云空间”平台的制作和应用,学生云平台建设工作稳步开展,在信息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学生也能熟练地通过自己的云空间展示学习成果,与老师进行学习讨论和互动交流,看到学生们精心制作的空间展示,我们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同时,更感动于通过空间与学生交流的意念相通。

二、以使用促建设发挥云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教育云平台的推进和建设,为我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为贯彻落实县教体局关于云平台建设会议的精神,我校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教师与学生云空间建设,保证云空间为教育教学服务。

通过云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云平台不仅是展示学校工作的窗口,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家园。以前,教师的理论学习常常停留在简单的抄写上,即使大家有很好的观点也很难获得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在机构云平台为教师开辟专栏,定期向老师们推荐学习文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大家能够沉下心来阅读、思考。既可以浏览他人的学习体会,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实现学习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方面,外出学习教师要将自己培训的精彩内容加以整理,发布到平台上,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跟帖研讨。教师个人空间,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法宝。教学园地中,可以看到类别清晰的学科计划、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和学科试题等教学资源;个人天地栏目中,能欣赏到读书体会、教育反思、教师习作等真情流露;课堂魔方中,师生交流、家长参与让人感叹信息化的畅通;

通过云平台,丰富了教研形式。云平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丰富了我们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具时效性,深受老师们的欢迎。例如,针对教学中的困惑开展的小话题讨论;再如,学校教师每周一板粉笔字,以往只是负责检查的教师去评判老师们的作业,其他的老师极少关注,没有什么交流,写字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我们每周将有代表性的教师作品上传到云平台,大家坐在桌前轻松点点鼠标,就可以品评其他教师的作品,相互学习、交流,客观的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快速提高的效果。

通过云平台,实现家校互动。学校还积极通过云空间,实现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校通过机构云平台、教师个人空间等,将各种信息及时呈现、反馈给学生和家长,有效增加了家长对学校办学思想的了解、校园动态的掌握,解决了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忧虑问题,使学校和家长实现了更直接、更有效的沟通。家长通过云平台里的留言栏、评论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现代信息技术架起了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在世界大学城建立了机构云平台,设有学校概况、新闻中心、教育教学、德育园地、师德建设等栏目,既有一般网页的功能优点,又有云空间的独特性,既是一个宣传的窗口,还是一个便于学校管理的平台。

云平台建设方案 篇5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明确了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框架是一个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指导和监督下,由相关部门协同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节点。平台建立在以往多种信息分散登记的基础上,形成对多种产权信息的整合与汇总;各节点的构建相对独立并保持数据完整性,通过层级的连接实现最终的统一汇总。平台建立后,将形成全国统一的不动产市场,并构建明晰的产权基础。

2.2 横向跨部门协同管理

在实现纵向层级管理的同时,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也需要实现横向上的跨部门协同管理,即“国土资源、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统计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共享。

2.3 对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集成整合

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集成整合。鉴于我国已经实施建设的“金土工程”及“智慧国土”等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成果,以土地数据为基础,以宗地统一编码为索引,集成扩展其他类型的不动产登记方式,从而整合目前分散在各部门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建成覆盖全国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最终建成标准统一、内容全面、全国一体、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2.4 实时共享,动态监管

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以及数据交换接口等方式,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将实现各级、各部门、各类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的实时互通与共享,以消除“信息孤岛”。纵向上,各级登记信息将纳入统一的平台,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的实时共享;横向上,不动产登记相关信息与住建、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审批信息、交易信息等实时互通共享。与此同时,平台将围绕业务服务和公众服务,对已有信息资源进行实时查询与分析,实现对不动产信息的动态监管。

2.5 标准统一化,平台多元化

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依照开放性的原则,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统一统计口径。与此同时,平台构建并不强调数据处理手段和GIS平台的统一,只强调充分的兼容性。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平台进行系统搭建,对已有系统充分利用整合,减少重复建设。

2.6 G2C服务

城市防汛平台建设方案 篇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防汛指挥管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并建立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对于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实施抢险指挥调度,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背景

当前我国城市处于高速扩张期,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增加,造成交通瘫痪、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为防御和减轻突发性暴雨可能引发的内涝、水浸等自然灾害,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特此建立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数据库、专业模型和3S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汛情信息,提供与防汛指挥决策相关的信息层面和模型层面的决策支持,提高防汛指挥活动的正确性、实时性和有效性。

二、建设目标

防汛系统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原则,实现以下目标:

1、针对城市河道、立交道桥、低洼地带等汛情易发地区,提供实时、完整的各类汛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展示,包括水雨情、工情险情、气象、视频等。

2、提供强大的人机交互支持,实现多部门异地多媒体群体会商,实现水情调度、抢险调度、命令发布等方面的自动化,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建立具有“视频监控”、“水雨情监测”、“数据采集、整合、分析、预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城市防汛系统,为指挥调度、抢险救灾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三、建设内容

1、运行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实现防汛各职能部门的网络互连,实现指挥平台与无线防汛终端、视频监控、监测设备的无线网络互连。

硬件平台建设,包括机房装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GIS服务器)、存储备份、网络安全、工作站等设备,雨量计、水位计、视频头等监测设备部署,防汛手机、PDA移动终端,防汛指挥车。

软件平台建设,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中间件及系统安全软件等。

指挥中心建设,包括指挥中心场地装修、DLP大屏系统、LED电子显示屏、综合布线、音响系统、供电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

2、应用系统建设 汛情实时监测,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水位信息管理、雨量数据管理、气象信息展示、工情险情监测,实现对河道、立交道、重点低洼地区的全方位、全角度监控。

指挥调度决策,包括:视频会商系统、指挥调度分析、防汛决策支持。

防汛资源管理,包括:防汛物资管理、防汛人员管理、防汛组织管理、防汛车辆管理。

移动防汛,通过手机、PDA移动终端,满足外出和现场处置时对水雨情、气象、视频、人员物资、预案等实时信息的查询需要,实现移动指挥办公。

3、数据库建设

企业云平台建设研究 篇7

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取代了人工管理,大大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应用系统的增加,各业务系统存储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系统建设相互独立,投入资金较高越来越多,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各系统数据信息独立,在企业内部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造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第二,信息系统在建设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造成系统建设资金高,但后期集成和维护困难,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第三,各应用系统独自部署在一个服务器上,服务器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第四,每个系统都一组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企业用户在使用系统时需要记住各系统对应的用户名密码,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各大企业在信息建设中积极的探索,随着云平台的出现,其展现出的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二、云计算基础结构

云是一种服务的集合,是通过服务的方式把IT计算资源交付给需要的用户的一种新的方式,以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云平台与以往的任何服务模式有所不同,参与的对象包括消费者、云服务提供者和相应的开发商三部分,三者相互作用促进来云平台的发展。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在云平台中能够使用自身需要的云服务,并只需要支付所使用资源的费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虚拟化技术独占云平台资源,使用结束后释放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大大为消费者节约了成本。

对于云服务提供者来说,他们站在消费者对立的角度,是云平台的管理者,为管理消费者使用云服务的方式,包括Iaa S、Paa S和Saa S三部分,其中,Iaa S为软件即服务,是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的模式;Paa S为平台即服务,是将软件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Iaa S为基础设施即服务,是将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完成对云平台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等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分配和管理。

三、企业云平台体系架构

通过对云平台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企业云平台,架构图如图1所示。

3.1软件即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一种基于Saa S的软件提供模式,它处在云平台的最顶层,为企业提供软件服务,主要包括门户、应用服务、系统管理和数据中心。

(1)企业门户

门户是企业信息网站的主界面,主要分布着企业新闻、公告、通告和企业动态等内容,同时企业内部各应用系统的入口也分布在门户网站中,门户处在应用系统之上,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窗口,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信息收集和发布的主要通道,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能够将企业门户分为统一身份入口、界面集成、公共服务、终端设备、企业动态、合作伙伴和企业用户等。

(2)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是进入企业应用系统时的身份认证服务,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繁多,统一身份认证能够现实系统单点登录,用户只需要一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够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

在企业应用服务中建设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体现出企业应用服务的先进性了安全性,企业用户在整个应用服务体系中有需要一组用户名和密码,经过一次身份认证就能够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建设一个独立的数据库,数据库中存储中企业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用户名和密码等,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录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系统将用户录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核对,如果数据库中不存在该用户名和密码,则登录失败,反之登录成功,进入主页面,该页面为接口页面,包括各大应用系统的接口,用户单击链接就能够访问系统。

(3)企业应用系统

企业应用系统是涉及到企业各种业务的应用系统,这些业务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人事、生产和后勤等等,各大系统与企业各业务保持一致。应用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采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应用系统之间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要具备一定的耦合性。企业应用系统繁多,需要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各应用系统能够分阶段进行开发部署,在开发中需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和系统集成标准进行。

企业应用系统采用了B/S结构开发,各大系统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只需要一台连网的计算机就可以使用。各系统除了实现企业功能需求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等,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尽量采用当今流行的B/S四层结构进行开发,分别包括数据实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用户表示层。

(5)企业数据中心

企业数据中心实现企业数据的管理,同时为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中心中集中存储着企业各业务模块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统一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数据共享,同时也具有较的安全性。

数据中心建设中,我们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将数据中心存储设备按照需求划分为多个存储空间,并把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分配到各个独立的空间中,各个系统的数据库是相对独立的,同时通过系统互动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同时保证数据安全。

数据中心中建设一个公共数据库,存放着企业公共信息和各大应用系统的交互信息,该部分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例如,员工绩效系统在考核员工绩效时,就需要用到人事管理系统中企业员人的基本信息。内部公共数据库是作为数据共享而存在的,系统中需要共享的数据能够被同步到该数据库中,这样能够避开数据点到点的关联方式,形成了一个星状的关联方式,这样能够提高数据共享效率。

3.2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是实现企业应用服务的开发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它位于云平台三层结构的中间层,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等。

(1)操作系统位置软件平台的最底层,它是各种软件的基础支撑,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Windows Server2003、Win7、Win10和LINUX操作系统等。

(2)软件开发平台位于操作系统之上,是一种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平台,企业云平台中的应用系统尽量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便于系统的统一维护和系统集成。

(3)数据库位于操作系统之上,用于存储企业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应用系统交互方便,企业常用的数据库包括SQL Server2008和Oracle等。

3.3基础设施即服务

基础设施即服务位于云平台的最底层,为企业提供硬件支持,包括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虚拟化技术等。

(1)服务器虚拟化部署

服务器是企业云平台中部署应用系统的硬件,在云平台中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高负载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中部署的服务占用的CPU资源较多,因此,需要将这些服务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另一类是虚拟化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首先经过虚拟技术,将服务器虚拟化为多个服务器,这些虚拟的服务器也可以称为虚拟机,我们将占用资源较少的应用系统部署在虚拟机上,这些应用系统就像部署独立的服务器上一样,虚拟机按照应用系统所需资源的多少进行划分,并进行统一管理。

(2)企业云虚拟化平台

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我们设计出了企业云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企业云平台架构主要分为三块内容,分别为虚拟化平台、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和DMZ缓冲区。虚拟化平台是是整个云

平台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位于企业的中心机房,由企业聘用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或者企业委托给其他专公司进行管理,该部分部署着企业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服务器、各大应用系统服务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等,应用系统部署在虚拟化的服务器上;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和虚拟化平台的建设完全一样,服务器也是虚拟化的,备份中心尽量建设在离企业中心机房较远的地方,当中心机房发生天灾人祸时,备份中心能够及时接管中心机房的工作,保证云平台的正常运行;DMZ缓冲区位于内网和外网间,该部分部署的服务器也是经过虚拟化的,各个虚拟机上部署着对外可见的服务信息,例如企业新闻以及招聘等信息,外部用户可通过网络查看这些信息,但无法查看内网信息,只有内网用户才能查看内网信息。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云平台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企业云平台架构,并对企业云平台中软件设计、数据管理和硬件虚拟化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由于论文篇幅有限,无法对企业云平台中所有模块及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云平台建设是一项不进则退的工程,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保证企业云平台走在时代前端。

参考文献

[1]冯建平,吴丽华.“云计算”技术和“云计算”服务模式——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未来[J].信息系统工程.2009(11)

[2]王舰,杨振东.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

[3]张建文,汪鑫.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探讨[J].华南金融电脑.2009(06)

[4]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9)

[5]窦蒙.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建设和商务智能领域的应用[J].程序员.2009(05)

[6]马立林,李红.基于Saa 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2)

[7]David S Linthicum.Cloud Computing and SOA Convergence in Your Enterprise.2009

[8]David E.Y Sarna.Implementing and Developing 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s.2010

地方高等院校云平台建设分析 篇8

[摘要]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意味着促进大数据发展正式升级为国家行动方略。数据已成为当代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源。大数据正给中国带来新机遇,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可能。因此地方高等院校研究大数据,参与大数据建设,帮助地方政府有效使用大数据就成为其办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地方高等院校建设支撑大数据的云平台建设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地方高等院校在国家大数据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云平台;数据中心;地方高等院校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贵州省根据自身优势所做的重大决策来看,大数据及云计算人才的需求规模正逐步增加,为适应人才需求而导致的高等院校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背景的专业体系急需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研究迫在眉睫。

一、大数据的形成及特点

大数据(big data)从字面上讲,是指那些数量巨大的数据,在一定合理的时间区间人类无法对其截取、管理、处理,并且很快整理成人类所能解读其真实含义的数据。大数据的形成有其清晰的历史脉络,早在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称“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在2008年9月《自然》杂志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今天,大数据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达到相当程度并仍在飞速发展,形成了广泛应用的环境,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储设备容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呈指数型增长。存储容量从早期的KB、MB级,发展到今天的TB、PB级,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发展速度之快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在此期间,信息系统的应用也以一种不可逆转之势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带来海量的数据累积,我们所面临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大数据已不可争辩地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有效整理、归类、存储、使用大数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前普遍认可“大数据”的特点有以下四个,简称4v特点。

1.Volume(数据量大):已经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各式各样的数据集,数量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

2.Velocity(速度快):全世界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生产”新增的海量数据。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这些数据需要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处理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输,形成调整流动的网络数据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成信息流)。

3.Variety(数据多样):数据来源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传统的输入设备输入的数据之外,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类传感器也加入到向互联网这个“超巨型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的大军。移动通信设备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使用移动通信设备逐渐成为向互联网输入数据的主力。

4.Value(价值密度低):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导致数据所呈现信息的多样性。可以想象,不同来源的数据反映不同群体的特征,而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在互联网中混杂在一起。因此针对特定群体而言,有价值数据与无价值数据相比数据显得极其微小。而且,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将会不可避免地密度中将会出现数量巨大的重复数据。因而必然导致其价值密度较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数据本身是由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数据的存储而带来的原始积累。这种被动式原始积累已从原来的自然积累逐步演变成由被动积累加上有目的的主动收集组成的综合数据累积模式。其中,真正让人们关心的则是这些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这些海量的信息形成了驱动人们主动应用这些信息的强大原动力。因而,对大数据的研究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今信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地方院校云平台建设的作用

地方高校建设云平台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用于科学研究,为本校科研提供支持。二是用于提供服务,为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鉴于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必然性,而云平台是大数据的载体,可以说没有云平台技术,大数据就没有了存在的基本条件。故云平台建设是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大数据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技术异军突起,大数据应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高校对大数据的研究不但不能视而不见,而且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研究。因此,高校云平台作为高校大数据研究的必要条件,建设研究和应用为一体的高校云平台意义重大。可是说高校云平台的建设更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对大数据的研究理所应当。

高校云平台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对云平台建设的准确定位。对国家而言,云平台的宏观上看是由分布在各地的区域数据中心(Are Data Center)群构建成为国家数据中心(National Data Center)。而高等院校数据中心(University&College Data Cennter)处于终端层,是组成云平台的“元”。那么作为近似网络终端(Teminal)的院校数据中心,其中心任务一是收集数据,形成自己的数据集(The Set of Data)。另一方面是将数据与区域数据中心连接,与其实现数据或信息交换。

三、地方高等院校云平台建设要点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地方高等院校通过几年来对大数据基础平台的摸索和研究,已基本形成了支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专业群,以及大数据及云计算的专门人才队伍及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高质量的地方高等院校平台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优化校园网基础设施:目前几乎所有的地方高等院校都建有校园网,并已基本覆盖校园。部分学校已有的校园网设施中,无线部分是其薄弱环节。随着无线网络的兴起,学生上网的方式已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使用手机采用無线上网的方式访问网络。因此校园全覆盖的无线已是校园网建设之必备。由于采用无线网络技术提供服务后随之而引起的校园网结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便突显出来,采用硬件建设结合配套的我们将其统称为“软件”的建设应同步进行。

2.建设学校内部私有云平台:采用高端服务器及虚拟应用技术,以双机异地同步运行和“双机热备”的方式建设内部私有云平台。用以支撑学校及至地区的大数据应用,同时支撑学校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在建设内部私有云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投入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力度。为地方形成大数据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及设施保障,同时为地方的大数据多出优质科研成果。

3.建设基于学校的应用群,这需从学校自身应用开始建设和研究。要想让学校云平台所提供的服务能像用水、电一样方便,例如建设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体系,该体系除能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外,还能提供诸如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成绩、学习内容选择等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及学生的优势,实现从多维度全方位分析学生个体情况。凡此种种均为学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新干四中学习贯彻下一篇:新版GSP药品企业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