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中考试题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精选8篇)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 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沈阳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参考答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案:

(一)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C)

A.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 城非不高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 城非不高也 米粟非不多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2)城非不深也(护城河)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实行仁政的君王可以获得很多帮助,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会获得很少的帮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用天下百姓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力量,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麻烦看看课下注释,非相传,是事实!)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最后三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2)空乏其身(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3)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4)而后喻(了解)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格言联壁》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答:表达的是下联意思,下联是先“祸”后福,照应句中的先“困”“衡”后“作”。

4.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格式:总——分『正、反举例』——总。首先避免写道“劳其筋骨”,因为生活条件已经日益优越了,不实际)答:我认为“苦其心志”仍是其必要条件。海伦凯乐的残疾另她的心志受到磨练,变得坚强,才达到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拥有了令人钦佩的精神与成就;相反的,我们与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心志之苦”,太脆弱,所以连小的成就都没有。从而看出,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苦其心志”仍是必要的。)

内江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 分)A、委而去之(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3 分

A 8、4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分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篇2

【三维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⑶ 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

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教学设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通过“诵读──积累──感悟──拓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读准节奏、读出气势、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难点:在于两篇短论的论证结构的把握。

【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筛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

师生对话:指几名学生向同学介绍你了解的孟子,师作补充: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曾经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体现他思想主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侧重点

师作介绍,简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朗读训练

1、齐读,鼓励学生团结一心,读出气势。

2、师根据齐读出现的问题作朗读指导,指出停顿的重点地方以及易错读音,边范读边指导。

3、小组或团队试朗读,群体竞读,个体读,齐读。

四、自学研讨与交流 要求:

1、自主读,发现问题,作眉批。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协作积累文言语汇,在此基础上初步理解文意。

师生交流:

1、各小组将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其他小组尝试解决,师作评价。

2、各小组分别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3、师呈现重点问题,检测学习成效(此为弹性设计,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灵活取舍)。

五、研读课文,探究思路

小组探究:研读2、3段,看看战例中攻守双方的条件及结果,进而找出文章的论点与结论。

师生交流,明确论证结构。

六、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师生对话: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凭借“地利”优势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七、师作小结,重申主旨,作业布置

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的纵深,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质疑反思,收获无穷,愿这种习惯伴你学习的每一天!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诵读这一章,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诸侯之间得以推行,可是执著的孟子并没有气馁,他走上了著书立说的道路,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二、自学导引

1、明确学习重点。

2、师范读,把握读音与节奏。

3、小组根据重点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4、学习成果展示(师检测与生主动展示结合,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学习活动

1、精彩故事再现: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成长故事。

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思考讨论:

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⑴ 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⑵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长观。

人才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两段是怎样体现的?通过译读的方式把握。

3、小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熟读精思

齐声诵读中间两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吧!

指导学生畅所欲言,丰富积累。

2、论证“死于安乐”只用一句话,却是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请你用所学历史知识解读一下好吗?

齐诵这句话,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解读。

五、多媒体出示下列积累训练

读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这些名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来纨绔少伟男。,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诵读名言警句。

发出倡议:让我们积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质疑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为弹性设计,可依时间灵活处理,也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七、课外练笔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以“面对困难”为话题写一则随感。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孟子》两章预习学案 篇3

第18课

《<孟子>两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预习学案

九年级 班 姓名: 预习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苦”“环”“池”“畔”等。

3、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懂得“人和”的重要性,既要学会团结合作,还要懂得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预习重点:目标1、2 预习任务:

一、资料积累:——了解孟子与《孟子》

1、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二、交流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米栗()封疆()亲戚()畔之夫()亲戚畔()之 寡()助 2.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3)一词多义;

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地利不如人和()..(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通译全文,标注出疑难之处

4、理清论证思路,划分层次:文章中心论点是。文章层次:

三、预习诊断: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战国时期 人,中国古代著名 家、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得道多助()以天下之所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九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8课

《<孟子>两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学案

九年级 班 姓名: 预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预习重点:目标1、2 预习任务:

一、温故知新:

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交流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曾()益 拂士()行拂乱其所为().2.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2)词类活用: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 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入则()出则()(3)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举于士()于是人也()(4)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3.文章中心论点是。文章怎样论述的?

三、预习诊断: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2、解释加点字:

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饿其体肤()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质疑:

隆盛中学学案《孟子两章》 篇4

隆盛中学学案

九 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

审阅

审核

课题

18《孟子两章》一课时

课型 新课

使用者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常了解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 1.背诵默写名句。

1.正确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意义。

隆盛中学学案

三、展示提升

四、反馈与检测

1.本文的主旨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

2.解释加线的字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委而去之:离开。池非不深: 城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三里之城:的 多助之至:到 环而攻之:代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翻译句子。

(1)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课后反思

1.背诵默写名句。

1.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隆盛中学学案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乱:使„„受到阻挠;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苦:形容词活作使动词,使„„痛苦; 敌: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2.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3.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4.翻译课文。

(二)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篇5

一、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

《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3)、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8、亲戚畔之

亲戚:()

9、故()君子()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

12、委()而去()之

13、兵()革()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5)、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

()..空乏其身()

所以动以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 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

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 篇6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胶鬲

拂士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寡助之至

至:极点。

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

苦其心志

苦:使……苦恼。

人恒过

恒:常常。

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

畔通叛,解释为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解释为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解释为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用原文填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他说》试题 篇7

“不违农时”的这个“时”字所涵盖的意义,不要先从字面上看。只是依文解义,就无法了解真正的道理。梁惠王身为一国君主,而且也不是过于昏庸的统治者,难道会不懂得农时?谁也不会在寒冬大雪的时候去播种布谷,在六七月的炎炎夏日方才去种西瓜,或者在不宜于种蔬菜的时候去下菜种。而孟子却在向梁惠王建议三点农事上的注意事项时,第一点就讲到“不违农时”,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吗?假如我们注意到历史和地理问题,对于时间──时代背景,空间──地理环境两种因素,共同去体会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达到他们不断互相征伐,争雄称霸的目的,

都实施富国强兵的近利政策,便滥用民力,不管老百姓们是不是正插秧的清明、谷雨期间,或者是立秋、处署的收割季节,都在那里动用民力,乱搞一阵。同时渔猎也不选地方,不择时候。本来在禽兽产卵生子的时候,是不打猎的,捕到小鱼是该放回水里的。所以渔猎也一样要在适当的时候,不可以任性地乱捕乱猎。在现代也是如此,像用电捕鱼,或用毒药投到水里“闹鱼”,都由法令明文禁止。现在的要语叫做“保护天然资源”。林业也是如此,不可随便砍伐,否则的话,直接的影响,是土地流失,河床淤塞,失去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导致洪水泛滥的灾害。间接方面,甚至影响到雨量减少等气象方面的异常。过去曾经看到许多地方所谓“童山濯濯”的土山,一个个山头,像婴儿尚未长发的头一样,光秃秃的。因为过去没有什么林业局去管理或经营林业,都是由老百姓自由砍伐,不知道保养森林。

孟子是邹人,邹在鲁国,即现在的山东。而他所游历的地方──齐、魏等国,即现在的河南、山西一带平原地区,都是农林业和小型渔猎的社会。他又看到当时天下的各国诸侯,包括魏国的梁惠王在内,都在为了扩充自己的.权力、土地,设法窃国强兵,大量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和劳力。所以他提出这三件事,对当时的战国,是非常重要,深具价值的。我们非但不可依文解义来读这句话,并且不可轻易放过。所以他提出这些事是实施王道的开始,一点也不错。我们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可知以后孟子一而再的说到“无失其时”、“勿夺其时”,对这“时”字特别重视和强调的道理所在了。

孟子建议梁惠王在国内实施王道政治,社会安定以后,还要提倡家庭副业,譬如五亩之

宅,就叫他们种桑养蚕、饲养家禽家畜。然后50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丝织品的衣物;70岁以上的人可以天天吃肉了。到达了这种富庶的小康境界,进一步教化老百姓们,发扬孝悌的道德,使年长的人不必劳苦,生活能衣帛食肉,国境之内,没有人挨饿受冻。孟子说,假使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富庶,政治、社会中的安定,到达了这样的情形,却还不能为国际间的政治领导者,不为天下的盟主,是不可能的。

环境保护后两章 篇8

后两章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某中学(24°N,115°E)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的结果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探究结果表明()①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要低 ②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③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④该地夏半年裸地的气温比林地的气温偏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防风固沙 ②削弱噪音 ③防止台风侵袭 ④吸烟滞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美航空航天局拍摄的照片显示,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共同“哺育”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面积剧减为2 000 km2,仅为原来的10%,由于兴修水利使湿地锐减,目前,湿地中至少已有40种水禽和哺乳动物消失,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数目也锐减。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伊拉克沼泽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A.沼泽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多,水分充足,透气性好,肥力高 B.保护好沼泽对伊拉克的最大意义表现在经济方面

C.伊拉克的湿地就是沼泽 D.伊拉克沼泽地减少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地区 6.伊拉克地区湿地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能源开发导致地表水的大量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 B.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C.在沼泽区开挖鱼塘,发展桑基鱼塘破坏了自然生态 D.人类活动超量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用水不足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95%以上。据此回答7~9题: 7.拉鲁湿地所在的青藏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①煤 ②石油 ③太阳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8.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差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

胸怀大志,经天纬地

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关于拉鲁湿地发展方向的叙述,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优质水稻若申请专利,他将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促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肥沃的黑土地培育优质水稻 1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漠,其原因可能是()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1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坚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

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15~16题:

15.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 16.“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17.我国违反环境法律的案例中,引起犯罪的主要原因除部分公民不懂法律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环境保护》综合检测 五莲一中高二地理

()A.经济利益的驱动 B.执法力度不够 C.环保意识淡薄 D.环境状态良好,不需要过多保护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浪潮已经掀起,然而根据中国低碳网调查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人占49%以上。据此回答18~20题: 18.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A.低碳经济就是指要减少煤炭的燃烧 B.低碳经济就是指企业要降低能耗

C.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D.低碳经济主要是约束企业行为,与消费者无关 19.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生活,下列关于低碳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B.低碳生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减少能源消耗 C.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不要用煤取暖 D.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不能剧烈运动,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20.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告诉我们()A.环境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B.实现低碳生活需要行政干预

C.实现低碳经济只能依靠法律手段 D.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近年来,承德市始终坚持“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的宗旨,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其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造林育林超千万亩,为京津地区建起了防风避沙的绿色屏障,显著改善了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期有效促进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作出重大牺牲的地区的发展。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

(1)图中所示森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属于我国的 林区,破坏严重的原因是。(3分)

(2)材料一中承德市始终坚持的宗旨体现了森林的哪些作用?(3分)

(3)针对上述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22.矮围是一种在枯水期修建围场,利用水位消涨进行非法捕捞的形式,被形象地称为“鱼牢”,在南洞庭湖区十分常见。2016年3月,湖南省颁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清理拆除洞庭湖内的矮围。图Ⅰ示意洞庭湖位置 图Ⅱ示意矮围照片。

胸怀大志,经天纬地

说明湖南省全面清理拆除洞庭湖矮围的目的。(10分)

23.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下图表示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

简述该地区过度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10分)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青藏高原北部海拔4 000多米的祁连山区,发育了典型的湿地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种群。祁连山区蕴藏着35亿吨优质煤,其中木里煤田探明储量占青海全省的87.3%。下图为木里矿区分布示意图及矿区景观图。

(1)说明图示木里矿区分布特点。(2分)

(2)木里矿区煤炭开采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4分)

(3)青海省政府责令煤炭企业限期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矿区生态恢复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环境保护》综合检测 五莲一中高二地理

一、选择题

1.D 2.C 第1题,简单计算可知,图示林地与裸地月均温的差为负值,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要低。林地热容量大于裸地,气温变化缓和,夏季林地气温小于裸地气温。第2题,该片林地处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此,主要作用是吸烟滞尘、削弱噪音。

3.A 4.C 第3题,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主要发生在沿海低地,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4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都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5.D 6.D 第5题,湿地土壤是缓慢沉积形成的,透气性不好,湿地种类很多不仅包括沼泽,保护湿地的意义在生态方面更为突出。第6题,人类兴修水利,超量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用水不足,致使沼泽破坏。

7.D 8.C 9.D 第7题,了解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特点,就能分析出青藏高原的能源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势高, 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故答案为D。第8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少温差增大湿度等,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C项正确。第9题,把拉鲁湿地建成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会破坏生态,D项不可取,故选D。

10.A 11.C 12.B 本题组考查保护生物物种的意义。第10题,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加以保护。第11题,生物育种应在低纬度地区进行,因为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可加快育种速度。第12题,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13.D 14.C 第13题,草原地区为满足牲畜饮水而大打机井,使井口周围的草地遭受践踏而退化成沙地。第14题,绿洲萎缩即出现荒漠化迹象,其表现是地表反射率上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坚实度上升,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只有C项正确。

15.D 16.C 本题组考查臭氧空洞有关问题。第15题,臭氧空洞的出现主要与生产和生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氟利昂有关;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臭氧层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空洞的出现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生物。故治理措施是减少氟利昂的使用。第16题,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表明国际社会共同采取措施进行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故选C。

17.A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促使一部分人违反环境保护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8.C 19.B 20.D 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节约能源。中国低碳网调查结果显示对“低碳”一无所知的人占49%以上,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较小,需要加强宣传。

二、简答题答案

21.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其保护措施。第(1)题,森林破坏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森林的破坏与当地的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森林火灾有关。第(2)题,材料一中体现了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第(3)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东北 林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森林火灾。(3分)

胸怀大志,经天纬地

(2)森林是一种自然资源;森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生态效益。(3分)

(3)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鼓励保护性开发,实施生态补偿;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分)

22.答案 美化环境,恢复洞庭湖湿地环境;(2分)保护鱼类资源;(2分)减少在防洪救灾时对船只带来的安全隐患;(2分)提高洞庭湖的水质;(2分)减少人类活动,保护鸟类生存环境。(2分)

解析 本题以湖南省拆除洞庭湖的矮围为切入点,考査其拆除矮围的目的。主要从矮围对视觉效果、湖泊水质、危害鱼类资源及其他生物(如鸟类)的生存环境以及对防洪救灾行船带来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分析。

23.答案 随着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森林、草场退化严重,生物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层结构破坏,土壤贫瘠;植被减少,土壤涵养水分能力下降;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发。(10分)

解析 从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灾害频发等方面说明过度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4.答案(1)大通河上游;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2分)

(2)破坏植被,加速土地荒漠化;破坏河流水源地,造成水体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禁止露天开矿;及时回填矿坑,恢复矿区植被;恢复已破坏的湿地系统;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每点1分,任答四点得4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读出木里矿区分布特点。第(2)题,从植被破坏加剧荒漠化、破坏水源地并造成水体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说明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危害。第(3)题,从恢复植被及湿地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强执法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

上一篇:概论统计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下一篇:村计生专干年终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