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共10篇)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1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一定玩过放大镜吧!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有怎样的关系?目前美国采用的一种新的破案技术和手段---小波分析法,它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处理影象。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应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原理吗?为了将来更好的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知识。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2、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利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郑州航空港区天骄路小学

梁育平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2

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只是灵活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技能而已,但是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则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而创造性的想象则彰显着真正的进步。比如在复习百分数的时候,我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在学校进行的绘画比赛中,参赛作品145幅,一等奖15幅,二等奖占15%,三等奖比二等奖多百分之35%。那么能设计出哪些可以用百分数来解决的问题?并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最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一等奖的作品占据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几?二等奖的作品有多少?三等奖又有多少?三等奖的作品比二等奖作品多多少幅?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总计多少幅?获奖的比没有获奖的作品多百分之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充分结合问题情境,对所知道的条件进行整合,经过积极思考,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所谓思起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孩子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有助于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的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形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习惯能够让人受益终身。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忘却,但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却能够伴随孩子一生,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多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帮助孩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例如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鱼池,如果一组对边增加8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进行认真的审题,一组对边增加8米,这个8米增加在长的一边面积增加多少?增加在宽的一边面积增加多少?不同的增加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不少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得出增加在长的一边则(20+8)×15-20×15=120平方米;增加在宽的一边则20×(15+8)-20×15=160平方米。之所以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性的生活思维习惯,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的能力。

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形题,比如:某地2012年五月的降水量是75毫米,五月的降水量比四月多15毫米,六月的降水量是四月和五月降水量总和的两倍。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画出折线统计图。在解决这类图文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读题,学生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更多的成功,对于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孩子的终身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孩子的意志

古人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意志,比如让孩子有耐心,有坚强的毅力。在平时的练习中有这么一道数学题:一个等腰三角形,腰和底的长度比都是整厘米数,两者之和是30厘米,腰和底,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至多是多少厘米?孩子们在完成这个问题的时候,正确率不高。经过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也知道要完成这道题需要用列图表的方法进行解决,不过很少有孩子这样去做,因为他们嫌麻烦。而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遵循三角形的两条边大于第三条边的基础上运用列举的方法,逐一有顺序地列举出来。比如腰是11厘米,底是19厘米,周长就是41厘米;腰是12厘米,底是18厘米,周长就是42厘米;腰是13厘米,底是17厘米,周长就是43厘米……腰是29厘米,底是1厘米,,周长就是59厘米。经过如此详尽的列举,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孩子们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在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列举的情形很多,所以孩子们必须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解题的思路正确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可以正确的解决此类问题。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从而提升孩子的意志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从而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以及引导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数学教学,许多时候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习惯,并通过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紧张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习惯,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红星.转换视角,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23期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问题 问题意识 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78

数学教学的本质,并非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单纯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要将问题当做课堂教学的核心,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锻炼数学生思维。

一、彰显问题所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要尽可能地让数学问题彰显出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问题的彰显,才能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产生数学探索的动力。

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和计算器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算得更快更简便。

第一组习题:14.35-8.2-0.8 5.6÷2.5÷4 4×0.3÷0.3

第二组习题:14.35-8.2+0.8 5.6÷2.5×4 4×0.3÷4×0.3

学生经过计算后很快发现了问题,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计算器还没有口算算得快?为什么第二组的结果和第一组不同?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主动发现了问题,并通过问题探究,最终获得了答案:虽然数字相同,但计算符号不同,结果也会截然不同。由此学生获得了计算经验:做计算题时要看清标点符号,尽量使用简便算法,而且要对一些看似相似的题进行辨析。

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入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下一步顺利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迈出启发学生开始数学探索的第一步。

二、聚焦学生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发展。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旦进入交流探究环节,往往会有教师进行过多的课堂预设,并且以这种设置作为重点,让学生围绕特定的答案展开讨论,造成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学生的问题,然后将这些困惑进行集体呈现,从而带领学生自主思考。

如在教学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会提前准备好教具和材料,让学生使用方格图来进行拼接,然后预设如何剪、切、拼。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笔者在教学时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将问题集中展示,效果不错。如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什么有关?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认为是底乘邻边,有的认为是底乘高。到底是哪一种呢?笔者将两种方案呈现出来,让学生展开讨论。一部分学生提出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来进行验证;另一部分学生提出要用方格图来数方格验证。通过这样的引导设计,学生不再围着教师预设的方向亦步亦趋,保证了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组合作起来非常顺畅。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索的興趣,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总结拓展问题,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拓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能够让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回顾,同时展开拓展,不但能够总结思维方法,而且也能够总结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表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构新的数学知识模型,为下一步的问题解决打好基础。

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学生已经学会了体积的与容积的计算公式,已经具有初步计算体积的能力,但我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开展了一个问题拓展活动:求一个土豆的体积。笔者没有按照预设,要求学生将土豆浸入水中,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想一想,能用你学过的哪种计算体积的方法来计算?你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有学生认为可以将土豆制成豆泥,然后算出体积;有的认为可以将土豆浸在水中然后捞出来,再结合水中的变化算出体积。不管是哪种方法,学生都是根据已有的体积计算的经验展开自主思考,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体积计算的把握。通过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学生认识到了体积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最终达成共识,认识到比较简便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土豆浸入水中进行计算。由此拓展了体积计算的思维空间,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总之,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要让学生在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顺利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摈弃形式上的花架子,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切实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浅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篇4

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 有助于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叙 一题多叙指的是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依据数量关系去叙述同一式题的教学法。这样训练有 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字题”与“应用题”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式题;56÷7

1.按其运算顺序叙述:

①56除以7,商是多少?

②7除56,商是多少?

③56与7的商是多少?

④56被7除,商是多少?

⑤用7去除56,商是多少?

2.按其数量关系叙述:

①56里面有几个7?

②56是7的几倍?

③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④一个数的7倍是56,求这个数?

3.按其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叙述:

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

文字题可以看成是式题的一种转换形式,它只是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这样训练解决了中、差生对文字题 理解的困难。如果我们再把文字题情境化,那就是所谓的应用题。

例如:1.有56支红铅笔,7支蓝铅笔,红铅笔的支数是蓝铅笔的几倍?

2.有56支铅笔,每7支铅笔分给一个小朋友,这些铅笔够分给几个小朋友?

3.把56支铅笔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支?

……

由于简单式题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就给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内容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可 见“一题多叙”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把一道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变换成许多题目。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使学 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如当一年级学生学完一步应用题,该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知道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 的间接条件。由于学生对间接条件的由来不清楚,常常出现解复合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应用题做成 一步,或出现乱做现象。若老师讲一种类型题,学生就做一种类型题,那么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不会做,就会 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抓住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途径 是由一步题导入。

例如:“黑兔12只,白兔3只,一共有多少只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题目 中都直接给出,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所以一步计算就可以得出一共是15只兔。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 黑兔12只不变,那么第二个条件白兔3只与黑兔12只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说:白兔3只比黑兔少9只……)如果 题中“白兔3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根据与黑兔的关系说出来,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学生可以 答出:白兔比黑兔少9只……)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白兔和黑兔的只数,白兔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黑兔的关系 先算出来,白兔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使它变成间接条 件?(学生回答:黑兔比白兔多9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

学生思维活跃了,想方设法说出更新颖的条件。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5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这要求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机会、空间。多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想象。在过去,一般在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说一句话,画一幅画,要和老师说的和画的一模一样才算是对的,给以表扬。而老师不进行示范,幼儿就不知怎样去表现,不知怎么做,限制了思维的多角度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发展幼儿思维的多样化。学会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幼儿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创造力。在一日生活中,他们经常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如:孩子们想在做好的水果娃娃里面安装上电池,让它说话,于是水果娃娃的脑袋后面挖了个洞;一个孩子为了研究别的小动物死了很快就烂掉了,为什么螃蟹没有变化等类似的情况下,表面上老师错认为有些是在搞“破坏行为”,表现在言行激烈、表情可怕幼儿的反应是被吓呆了、发抖了、哭了。其实,幼儿有自发探索的欲望是很珍贵的,作为老师要珍惜、鼓励、支持、引导幼儿,多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实验中,总结失败和成功,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体验成功的心情增强自信心。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6

培养“数学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四大目标之一,数学思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现对本学期“在问题解决中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具体措施:

1.创设乐于思考的氛围。2激发勇于思考的兴趣。3。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

四、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五、掌握正确思考的方法。

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反思数学思考过程。

二、取得效果:

学生逐渐学会思考,能自主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初步学会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三、存在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7

但在目前的课堂中, 教师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现代评价观念认为, 判断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不是看他能够解决多少问题, 而是看他能够提出多少问题,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意见, 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或者不完整的想法, 教师都要充分尊重, 用关爱的心和激励的语言消除学生提问时的恐惧心理。

(一) 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问可提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 向着认知目标前进。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设问:“这节课的知识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用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对学生提问题, 往往得到的答案是“没有问题”, 因为这样设问既无法激起学生提问的欲望, 更无法起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作用。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应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 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在使用教材中提出问题

教材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文本, 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首先, 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 如:教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时, 教师板书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针对课题提问, 学生经过思考, 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等等。其次, 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上提问;从算理、关键字上提问等等。最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编者在教材中精心设计的问题, 再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提出新问题。

2. 在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统计与可能性”后, 为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件进行一次统计的“你问我答”活动, 即各位同学将自己调查来的内容绘成条形统计图或制成统计表。活动中, 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图表, 然后再根据图表上所反映的数据由“我”向同学们提问 (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向“我”提问) 。根据统计的结果, 分析、说明, 回答提出的问题。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统计能力, 增强了运用统计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3. 在求异中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有的实际应用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有的计算题可以有多种算法, 有的开放题还可以一题多填、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等,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定势, 从同一问题或材料中的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培养他们思维的多样性, 激发创造力。

4. 利用错误提出问题

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出错的问题或者判断, 除分析原因订正外, 还可以尝试利用错误提出问题。

5.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并进行巩固练习后, 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 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补充一些实例来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的数学的联系。

(二) 创造氛围, 让学生有问敢提

学生平时有了问题, 但常常不敢提出来,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一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

1. 足够宽松的环境

在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学民主,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消除学生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培养自己的信心, 释放出潜能。因此,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进而敢于提问。

2. 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 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和讨论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过程。

3. 允许出错后改正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地看, 认真地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允许改正, 允许保留意见, 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提问会更加积极。

(三) 提供指导, 让学生有问会提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善于提问。

1. 示范提问, 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 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为学生做出示范, 使学生受到启迪。

2. 学生尝试, 掌握提问的法则

(1) 对需要用数学知识解释的现象和事实提问

如:圆的认识中, 可以设计三个动物分别骑方车轮、圆车轮、椭圆车轮的车比赛的情境, 学生立刻对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为什么要安在它的圆心上产生了强烈的疑问。

(2) 遇到日常概念与数学概念矛盾时提问

如:生活中比赛结果常有几∶0, 而“比的意义”中, 比的后项不能为0, 学生立刻想问:“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而比赛结果却常有几∶0呢?”

(3) 对出现联系的数学知识提问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可先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随后推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计算。于是学生自然而然会问出:“长方形面积可以用两条相邻边相乘计算, 平行四边形是否也可以用两条相邻边相乘计算面积呢?”

二、让学生有机会解决问题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每个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教师要改变原来那种走过场, 讲形式的局面, 不能提完问题就算了, 要善于捕捉学生高层次的问题, 并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独立尝试解决

在一年级学生学完加减法应用题后, 创设租车情境:18个小朋友去春游, 现有11座的车两辆, 6座的车三辆, 4座的车五辆, 你能想出几种租车方案?怎样租车空座最少?怎样租车最优惠?把这题作为最后的思考题,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第二天, 大部分学生设计出了自己的方案, 最后达成共识:除了考虑没有空位, 还要考虑每辆车的价钱, 考虑车是否舒适。学生设计租车方案, 交流设计理由, 既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体会到解决不同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 设计方案时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

(二) 合作探索解决

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同一问题时, 往往有不同的思路, 在问题提出后, 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 使他们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共享共进, 在合作中学会争辩、接纳、欣赏、改进。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 先和学生玩一个游戏, 由学生随机报分数, 然后我很快就判断出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游戏之后, 学生很吃惊, 立刻想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 通过讨论, 学生发现分母是4, 8, 25, 100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而分母是3, 7, 9, 11, 39的却不能, 我进一步启发讨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相互讨论后最终得出:一个最简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三)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学完比和比例知识后, 可以开展数学活动“绿化校园”。请学生事先实地测量, 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设计美观实用的新操场平面图。上课交流时, 学生结合设计方案提出了很多问题, 如:要铺设人造草皮, 就要知道人造草皮每平方米多少元和铺设面积, 操场要考虑安全隐患最好铺上橡胶地砖, 就要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开展社会调查, 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方法, 教学活动就自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探索 篇8

核心能力,国外又称“关键能力”或“核心技能”,它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通俗地说,核心能力就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体现职业主体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劳动就业者的核心能力具体细化为八种能力,即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但是,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引入核心能力培训的内容并进行核心能力测评,我国尚处在起步研究阶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组织专家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本文仅就高职学生应如何重视和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解决问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正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2)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3)科学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研究设计的“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模块”确定,解决问题能力涉及13个能力点,其中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涉及4个能力点,它们分别是:准确定义问题,明确解决目标,形成比较思路,选择最佳方案;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涉及5个能力点,它们分别是:获取上级支持,设计实施方案,寻求利用支持,有效利用资源,及时调整方案;科学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涉及4个能力点,它们分别是:掌握检查方法,实施有效检查,准确做出结论,反馈评估提高。

解决问题能力既是指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内必备的能力,又是指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一种能力。本文所讨论的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指的是后一种能力。因为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化或当劳动组织出现变更时,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由于这一能力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拥有这种能力就能从容面对市场或职业的挑战,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或职场中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需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又被列入跨职业能力的范畴。

从以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能力与具体的专业技能相比确实具有明显的不同,它具有可迁移性,就象人们所称的是一种“可携带的能力”,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职学生加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受经济文化发展制约和地域的局限,高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个别高职院校甚至还在沿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还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特色、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劳动者就业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和核心技能的培训;二是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级技工。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将解决问题这一职业核心能力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范畴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就业者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点。培养与开发就业者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就业者全面提升自我素质、追求个人更大发展的需要。2005年3月,深圳市举行毕业生春季人才招聘会,60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6000个用人岗位,对招聘对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聘用规格和条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童山东教授从现场收集了135家企业的招聘资料,对其招聘条件进行分项统计和分析。除学历和专业等硬件条件外,他对其他素质要求条件按每提出一次算一项,总共归纳出了5500多个数据,并按基本性质归纳为:“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两大类。在“职业核心能力”大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排在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四大能力(沟通表达、外语、信息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之一。上海交大去年所作的一项调查似乎更能说明问题。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毕业生求职作了探底。这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通过分析回收的166份有效问卷发现:与以往的同类调查结果相似,解决问题能力仍被列为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在各项评价标准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能力指标(得票率过半者)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60%)、创新精神(59.5%)、学习能力(56.3%)和应变能力(51.9%)。

从以上调查、统计和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核心能力之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解决问题能力仍是当前大学生最为欠缺的能力之一。名牌高等院校的学生尚且如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当然是差距更大。社会的迫切需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已形成巨大的反差,切实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刻不容缓。

三、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要统一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自已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行动起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职业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重视“能力”的问题。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竞争中是没有丝毫竞争力的。高职院校的决策者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高职院校对此深有体会的老师们应该大声疾呼,积极争取“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进课表,进课堂,尽快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的师资要进行严格培训后上岗,要选择科学规范的教材。开设这一课程的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求有所不同,他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训与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这一项恰恰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所非常缺乏的。因此,开设本课程之前,一定要重视遴选一批有培养潜力的教师送出去培训,当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与测评师”资格后方可上岗授课。至于教材,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组织专家统编了一套《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专用教材》,并即将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一项部级重点研究课题的成果,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

再次,“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设置应该循序渐进,课程考核应着眼于为就业服务,最好应与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考核认证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个体能力的差异,又要考虑到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渐进性。因此,“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可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和训练,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初级训练,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中级训练,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高级训练。课程考核除学院自行组织进行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争取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据笔者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了职业认证的范围,劳动部将授权有关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设立“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与测评”机构,并对就业者及社会有关人员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各种核心能力进行测评,通过考核将分别颁发初级、中级、高级证书。它们将可作为就业准入的资格直接为就业者将来在相关行业就业提供便利。因此,高职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考核,完全可以和劳动部门的认证测评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将来就业、择业时的竞争力。

2.专业课程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重点训练和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所谓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不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感到不能理解或束手无策的情形。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设计或寻找解答方案,从而达到问题解决。而问题解决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目的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开展。

以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这一专业是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有关的职业、工种培养高级技工的。能否及时发现和排除问题是衡量其工作水平与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需要灌输太多高深理论知识,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一定要懂得许多“为什么”,而必须懂得出现问题“怎么办”。汽车结构复杂多样,但除外型设计、内部机械构成外,主要是由电路、油路和水路三大系统构成。作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清楚了解汽车各个系统、各个部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注意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例如,在对“点火开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介绍其构成和用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其可能发生的故障及问题。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创设一个“点火开关失灵”的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从马达、电路、点火锁等各个环节逐步查找分析,边讲解,边演示,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他们自己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排除和解决。这比教师唱“独角戏”,全面介绍“点火开关失灵”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教学效果就要好得多。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不思考则不能释疑解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学习,参与问题的设计、发现和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不完全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设计或提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领悟、总结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和技巧,从而达到从特殊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升华的目的。

3.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习、实训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实践环节在其教育教学中往往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高职学生许多素质和能力的取得并不仅仅来源于课堂,而更多的是来源于实践之中。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演练的教学内容或环节。如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很难接触到实际患者,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难于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演练的互动内容,让同学们在模拟演练中得到提高。比如,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每组由一人模拟某种疾病患者,其他人模拟临床医生,分别向患者询问病情、模拟进行病情检查,然后根据询问和检查情况,为模拟患者分析病情,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意见,并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由老师最后进行综合点评。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肯定会大大增加,对临床应对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

其次,课外实习、实训要有针对性,要力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院校要逐步走向产学研的联合,要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便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还应合作共建开放性实验室,设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在具体的实习、实训中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多给学生压担子,定任务,逼着他们亲自动手,独立思考,解决有关问题。当然,由于他们毕竟是刚刚接触到实际工作,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每次实习、实训能够解决一到两个实际问题就非常不错了,关键是要从中学会或领悟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

再次,要多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例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送文艺、送科技、送卫生下乡,开展卫生、科普宣传咨询,提供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限,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促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与测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6BZC001))。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9

总结与反思

一直以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因此我们就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作为我们年级组的小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讨。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本阶段取得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转变了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重新温习了新课标。知道了 “问题解决”教学关注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的呈现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在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唐进老师这堂课为我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了很好的诠释。

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内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们思考,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教材中,经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至少读题三遍:初读,整体感知,对信息进行编号;再读,圈出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第三遍读,理清数量关系,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三)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法宝”。

新课标指出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来启迪思维,让思维在合作上得到碰撞和和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是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人云亦云的交流,没有任何意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1.化繁为简法 ① 数字化简 ② 关系化简

任何分析数量关系一定要化繁为简,在众多的数量关系中先只找相关联的两个信息。在众多的信息中先只找两个,只对这两个的信息进行思考推算出新的信息,相关联的两个从相关联的信息推算出一个新的有用的信息再与另一个信息组合再一起,一直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2.变换形式法 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3.动手画图法

中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让学生尝试来线段图,也可以画解题示意图,展示形象化的生活情景,变“抽象”为“直观”,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理解题意,丰富空间想象。通过对示意图各部分的分析,理顺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通过画线段或者示意图,把抽象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建构数学模型。

(四)小组合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保障

“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一个思想与一个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基础不同,智商不同,思维不同,理解水平不同,所以经常会出现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现象。虽然我们提倡鼓励学生,只要方法正确,算理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鼓励,让全体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不同方法中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让其解决问题更具科学性。

(五)反思与评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后盾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在学习中,除了重视掌握具体策略外,重点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让学会学会反思、调整方法,积累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六)应用与拓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升华

三、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样式

“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通过探讨,我们小组基本达成共识,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总体如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解释、应用与拓展”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能够学会赏析来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的不足遇到的困惑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我们的困惑:问题解决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较为模糊,在我们的理解中,问题解决是贯穿在数学教学中的每个领域,凡是学生不能解决的困惑都叫问题。而“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数学题型的一种。

时代是变化的,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也会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让学生在遇到困惑的时候能敏锐、快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采用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将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篇10

李超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有着要的意义的是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它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空间与机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做英语”来学习英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英语地思考、评价、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英语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课下我组织了学生写英语日记,引导学生将英语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英语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英语问题,并自觉地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几点思考如下: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往往都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

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互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英语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如给英语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英语”不是在“记英语、背英语、练英语、考英语”,而是在“用英语”。“英语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英语,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组长”(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4、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短短的45分钟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课外探究学习中面对更多的是如何搜集处理信息怎样与人合作。为此要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激活求异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上一篇:英语教学表现性评价下一篇: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