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推荐12篇)
夏新
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呢?
1、要循序渐进。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2、预习揭示和思考练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提示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3、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4、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还可以写上自己读到此处的所思所想;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夏新
初中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导入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放音乐版的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学会唱,这样学生学会了唱歌,课文也就能够背出来了,也 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
二、问题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直观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核舟记》一课,又同样可以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多媒体导入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三峡》中壮丽的景色,放映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夏新
纵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感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把握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又如何提问,使得他们愿意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一句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是目前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考虑的较多的问题。
一、提问应有意识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方式。
灵活多样的提问方法、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积极性,满足他们对新鲜形式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进入老师上课的情境。
一般来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中齐答和举手指定答占大多数,这样回答者的范围多易集中在较好层次的几个学生中,中下层学生没有回答的机会,长此以往,基础本来就不好的中下层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容易遭致打击。所以尽量多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比如,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相对较为浅显的课文,事先设计一系列较为简单的问题,采用分组竞赛或个人抢答的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参与语文课堂的快乐。
二、问题的提出宜精而恰当。
在某教育杂志上曾报道有位教师在一堂课上提问学生98次,平均每半分钟提问一次,学生陷入了问题的海洋,根本没有思索的机会和时间。而且据分析,该教师提问多流于形式,像“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占了一半以上,这种为提问而进行的提问,根本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容易分散,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遭遇大量泛滥的,并不能启发多少思维的提问的时候,我们的初中生就要在课堂上睡倒一大片了。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但使用提问,并且会提问。提问时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反而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还问。始终是教师在提问,单单缺少学生的提问,学生始终于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的地位,没有留出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的机会和时间。这种缺少师生“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是我们应注意的。
所提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多为事实、记忆、一般常识性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问题却不多见,未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提问不但有答案对错之分,更有合理与不合理这别,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前者,而且更要让学生懂得后者。
三、教师要对精心准备、设计的提问进行积极评价。
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是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评价是否客观、恰当、合适,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本堂课的情绪,这对初中生而言,影响尤为明显。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做到:
(一)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会说想着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多鼓励,循循善诱。
(二)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
(三)关注有困难的学生。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
一、积极、主动预习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会有渴求, 有渴求才会有积极主动。在讲《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课之前, 我讲述了有关花生的故事, 引起了学生对花生生长过程的浓厚兴趣, 通过课前的预习, 课上大部分同学很容易就回答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的问题, 更有一位同学极其详细的介绍了花生的生长过程, 这让我大吃一惊, 毕竟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之又少, 能如此有条不紊的做阐述, 课下所做的预习工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 他怎么会做如此繁琐的预习工作呢?又哪来课堂上不同凡响的发言?
二、肯定学生预习的行为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强烈兴趣, 必须肯定学生的预习行为,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 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体会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 以增强他们努力的后劲。还是在讲《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课时, 我班的那个从不知预习为何物的学生突然也举手发言了, 虽然他的表现并不完美, 他的发言并不精彩, 但其精神可嘉, 于是乎我对他大加赞扬, 自此以后, 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课上表现积极, 预习按时去做。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切美好赞语可以使他人多活两个月。”肯定的话语, 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能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多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去独立思考, 给学生一份自信, 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家长参与不可少
低年级学生玩心不退,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更缺乏预习的恒常性, 因此家长的监督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家长的参与, 学生的预习更趋于规范性和有效性,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了持久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良好学习习惯,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家长参与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丰富预习的内容, 给予必要的预习指导,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循序渐进的预习步骤
预习语文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1. 通读课文, 解决字词。
先读一遍课文, 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尤其是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 理清生字的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然后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为课堂上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我每次上课必让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之一, 而他们也时时给我惊喜:感情充沛的朗读背诵, 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 有条不紊的旁征博引, 针锋相对的彼此问难等等, 每当此刻我完全沉浸在预习带来的巨大快乐中。
2. 再读课文, 浅谈感受。预习的第二步应让学生再读课文, 谈谈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和直觉印象。可以是
法对人, 物行为的评价对优美语言的感, 悟等对事。我在讲《借件发展的看如生日》这一课的检查预习中, 大部分学何生能说出小云为什么借生日给妈妈部分学生能恰当地联系所背诵的《弟, 做九龄子规》, 能温席中“首孝”悌评价”、小云的这种行为《三字经》中的“香。江苏好这样的预习, 是主动的, 积极的, 也是连省小助于提高最真实的, 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它, 更难不仅有云港学得的是文章的真情与独特吸引了学赣市低
3.欣赏语言生, 增强了语文学, 积累词汇习的趣味, 丰性。
富情感。榆县年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教学, 所以, 预习过山金级语言。应让学生自觉积累所欣赏的优程中要提倡学生自觉主动欣赏文章的中心语话等美词。课句、上交流时成语格言、诗文名句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学名人佳小文己最欣赏文中哪个片段, 或者是句子, 成的说几条自己欣赏的理由自己的体验。这项活动能, 促使学生带让大家分享江课着美好的心情和欣赏的口味, 各抒己前见说, , 畅所欲言只要想展示, 只, 要有理由都能读一读, 都。只有学能说一预语言的熏陶和感生自觉赏读课文, 才能积极发挥课文染作用。我班许多同习学在我要求背诵以前他们就已经背的
滚瓜烂熟了, 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让学生在积累中养成及时摘记的习惯,
在诵读中感受优美词句带给他们的全新体验, 在运用中饱尝积累语言带给他们的成功与欢乐, 为积累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整理疑问, 写出感悟。
古人说的好,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通过预习, 学生会有难以解决的疑问, 在上课前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总结出来, 整理清楚, 记录在册, 以便老师讲解后, 填上正确答案。小学课本上所选课文,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学习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 预习中, 还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悟, 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会与老师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情感上的共鸣, 才会为自主有效课堂添香添彩。
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在新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因为预习是对新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究,是主动学习的体现。也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做到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听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学习,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应该说具有探究的意义。
1.掌握预习的方法
(1)研读学案的预习提示以及目标导航。
(2)研读教材并填写学案的主干知识。
(3)研读教材“活动”中的问题,并把不懂的内容作上标记。
(4)试做导学案上的练习题。要求先做题再对照答案进行纠正,而且要用双色笔答(题用蓝色或黑色,纠正时用红色),书写工整,答题要简洁、全面、准确,并常与同学讨论自己做错的题目。
(5)要求学生一定要标出本课时自己不会做或不太明白的题目,以供学情反馈和以后复习用。
(6)学生预习时无法解决的疑点和难点,可通过反馈与其他同学交流,其他同学也解决不了,再反馈给教师,课上共同解决。学生可在不会的题目后画“正”字,便于教师掌握该题目不会的人数。
(7)预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中的地图以及地图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明确预习的任务
让学生预习,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预习哪一单元哪一节的第几课时,更应让学生知道这一课时的详细内容有哪些,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是什么。因此,需要教师先把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时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一些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在预习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予一些解决思路,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这些思路的引导下,能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挫伤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清楚预习的目标
因为课标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同,预习时也应有不同的目标。教师可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要求了解的内容,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去探究;对识记的内容一定要记住;要求理解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不能“水过地皮湿”,不求甚解;要求应用的内容,学生不但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要知道如何去应用。
例如,预习鲁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一课时内容,可给学生展示以下几个预习问题。
(1)低层大气是纯净物吗?(了解)
(2)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是什么?(记忆)
(3)这些成分的组成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吗?试举例说明。(理解)
(4)从垂直方向上大气分为几层?各层特点是什么?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理解记忆)
(5)各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有何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理解)
(6)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无异常现象?(理解)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特点如何?并举例说明。(理解)
(8)用简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应用)
(9)探究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产生原因和作用。(应用)
对于预习任务及要达到的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每课时的预习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安排科代表,抄在黑板上,或者把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轮流执行。
课前预习也是一种提前学习的方法,一般中学生都会忽略课前预习,其实课前预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够有侧重点的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中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呢,下面4221学习方法将为您提供五大预习技巧:
1、安排好课前预习的时间
预习周期不要提前太长时间,有的同学可能要学第一课,但是都预习到了第十课,这样的预习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时间一长,此前预习的知识很容易忘记,预习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拿着课本浏览一下就结束了,如果这样预习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预习一般安排在每天完成作业以后,开始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程,这样既能与之前学的内容有很好的衔接,又能帮助记忆,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理、准备。
2、预习要讲究顺序
就某一学科来说,预习不是拿过课本不管是哪里就开始学习,预习也要按照课本的次序进行预习,这样不仅更有条理性,而且容易形成记忆链条,即知道了一个知识点就很自然的想到另一个知识点。
就学科之间来说,首先要学习的是自己的薄弱学科,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有很多同学喜欢先预习优势科目,把自己的弱项留在最后,这样就会更加的疲劳,而且时间长了会形成恶性循环,越难的越不想学,最终导致严重偏科。
3、课前预习要有重点
课前预习要知道什么是重点要学的,什么可以一带而过,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关键,一定要有舍有得。预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学过的知识,有助于串联新知识,对于掌握的可以一带而过,要重点预习没学的或者是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此外,预习不是老师讲课,没必要做到每个知识点都要掌握,如果预习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那课堂上就会很无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预习只要找到学习的重点即可,带着疑问去听讲,效果会更好。
4、预习要做笔记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预习的成果有条理的纪录下来,哪些疑问需要老师解答,哪些知识需要重点掌握,都用笔写下来,在课堂上拿着预习的笔记,就会有重点的去听讲,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一举多得。
5、预习也要形成习惯
预习的效果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不是说我预习了一节课,下次就能考高分,预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的学习效率要比别人的高,而且你的时间也非常的合理、轻松,这就是形成预习习惯的好处。
课前预习五大技巧就为您介绍到这里,预习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学习会更加的主动、积极,效果也会特别的好。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内容摘要]: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面对我们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应该不断努力,找到适合 的教学方法.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
[关键词]: 课前 预习重要性 目的 方法 指导
一看这个标题,或许有些诧异。课前预习这一项工作对于理科等其它学科非常需要,难道英语也有这个必要吗?有,当然有。现在外研社的新教材New Standard English 的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广泛,内容非常新颖,语言知识丰富,涉及的词汇量大。特别对于我们没有多少英语基础的农村中学生来说,困难更大。所以,有的老师抱怨内容太多,有的抱怨课时太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感到力不从心而选择了逃避或放弃。我认为我们教师本身应尽快的适应英语改革的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应让学生在鲜明而正确的向导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自己基本的一些问题。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让我们的农村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体会到一些学习英语的乐趣。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把老师即将要教授的内容提前思考。把许多的生词提前认识,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信息。提高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上七年纪下册Module 6 The Olympic adventure 这个模块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去收集奥运有关的历史,以及有那些比赛项目,用英语又该
如何说那些参赛项目。虽然上课时词汇较大,而且许多词汇又时不常用的,但经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上课时轻松了许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
预习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仅靠上课时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目的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谁跑在前面,谁可能收获较多。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我们的这本新教材词汇量较大。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使先学后教落实到实处,同时通过学生预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备课,为上课提供依据,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三、课前的预习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生对生字词进行预习。
因为New standard English与以前的Go for it 等教材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汇量特大。每一个单元少则十来个新词,多则二十几个。有的词字母较多,以前的学生可能在进入高中才学的词汇,现在居然出现在初中一年级的教材里例如:international、calculator、dangerous、decoration等。还有laptop,和初二学的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流行词汇也加入初中的教材中。而且每个模块有三个单元,按要求几乎每周都要学习一个模块。所以难度更大。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比城里的相对要弱,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要少。你与他们谈音乐,他们许多人都没学过钢琴和其他乐器,叫他们如何去区分什么音乐是Juzz 什么是 blues什么是 classical可能许多老师自己也无法区分。所以通过对词汇的大意的理解和基本读法的预习,教师在受课时,可以在师生互动上更加方便,也不会出现 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其次,让学生对课文或对话进行预习。
我们的对话比以前的要长,课文内容也要丰富许多。光靠我们老师上课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要去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都要兼顾到,实在是心有余力而力不从。所以初二的学生去年学习Go for it教材,今年突然改学New standard English,许多学生无所事从。有的人连基础的读都不会了,谈何去听,去说,去写呢?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带着对新课的好奇心去事先有准备的把课文内容先看一次,通过简单的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并试图去学会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也可以形成他们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再次,让学生对本模块的知识进行拓展性的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模块让学生事先去找一下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Spring Festival 这一模块我让同学们事先去查找春节的起源,“What traditions do we have at Spring festival? ”and “What people in other country do at Spring festival?”上课时,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谈一谈,对表现好的加以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People and Place这一模块时。让学生事先去看看,什么是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对时区和不同国家的差异的了解,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教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四,预习的方法及教师如何去指导。
预习,并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把书和词汇看一下。我认为好的课前预习,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课型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法必然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也应做适当的指导。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每一天学生的学习都挺忙的,那何时去预习呢?预习的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里进行,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一直坚持这项工作的话,学习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也可以节约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发现,每天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在做练习。他们听懂课后,做得比较快。反而是那些是懂非懂的同学,一直比较忙。所以我认为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预习的方式 A 预习时要朗读
英语是一们交流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以前的应试教育学生做题还好,但许多是哑巴英语,遇到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现在的New Standard English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兼顾到了。所以在预习时首先要读。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通过反复朗读所学生词、句型及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
B 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
但正由于预习时朗读的方式简单,效果往往一般。应此,还可以采取发现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有关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确要解决那些问题,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通过作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去看学生是否将这一工作落实。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C材料准备式预习的方式
预习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呢?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内容比较广泛。D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以前我在实习时,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说过“老师上课前要写教案,同学们也要写一个简单的学案。”所谓的学案,就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针对自己的问题,作好适当的记录。在我老师的班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所认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很好。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
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中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理解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英语生词。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E小组讨论的方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克服个人的思维局限,而且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帮助,使一些学习差的、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发言的机会。在班级里可以形成一股共同学习的风气。
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1、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有自学生字新词的,有理解词语的,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质疑提问的,有对课文进行感悟理解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2、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应把它看作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3、预习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预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题,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生学习具体课文的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主要方法
成功预习的秘诀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读、画、写、记。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学过的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学习可能涉及的旧课知识。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规定、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必要时还需要在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写写画画。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一次次地阅读,由于颜色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见解和意义,使理解步步深入。
写,即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的书写有不同的要求。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所以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写预习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已经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及对问题的质疑。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要求能基本记住。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把新课知识与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前面说的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相似的新旧知识,譬如相似的概念、相似的词句、相似的公式、相似的名称、相似的实验和物质相似的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会使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1、明确要求,教会方法。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
(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
(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自主识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识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
如:在预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学生对“聪明”的“聪”识字有这样的认识:一生提醒了它的读音,是平舌音;一生提醒了在写“聪”的部首时,要注意“耳”的横变成提;一生又想出了记住“聪”的方法,他说,一个小朋友想聪明,上课时要张大耳朵听,睁大眼睛看,要勤于发言,而且要用心记,此话说完就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同时教师在进行新课前还要有意识地了解和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 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预习结果给予准确的点评与指导, 在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如:在进行“What’s the time, please?”相关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预习“thirty”“noon”“quarter”“midnight”等时间名词;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用“What’s the time, please?”句型提问, 要求学生用“It’s seven/twelve o’clock/about half past ten”等时间名词回答。学生经过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还可以深刻地学习和掌握新的英语知识。
二、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英语水平,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预习, 从而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第一, 单词预习。如:在教学“Whose clothes are these?”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着音标预习“trousers”“blouse”“dress”等单词, 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单词音标, 并引导学生画出音标中的元音音素, 在此基础上标明音节点, 进而总结和归纳“看音标、读单词”的方法与技巧, 同时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然后给学生播放录音, 让他们根据录音检查朗读时存在的问题;在掌握单词词义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造句。这样, 不仅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这些单词, 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二, 语法预习。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往往能把语法规则倒背如流, 但到真正运用时却茫然失措。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法预习。如:在进行“What were they doing?”相关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预习语法过去进行时, 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寻找规律并得出结论, 真正达到活用语法的目的。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学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还应巧妙地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学案, 促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预习。例如:在学习“What were they doing?”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 制定预习目标。学习“was/were+动词-ing”构成的过去进行时, 并总结陈述句形式和疑问句形式的用法。 (2) 标注预习重点。词汇:本单元黑体单词为重点;句型:以“was/were+动词-ing”构成的过去进行时;话题:谈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 (3) 标注预习难点。正确运用“was/were+动词-ing”构成的陈述句与疑问句。 (4) 预习过程。了解和掌握重点单词与词组;完成课本预习习题;在课本中找出过去完成时的句型, 等等。 (5) 进行预习反思。写出自己在预习后的收获与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预习, 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检查预习效果, 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提高预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 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在检查结束后, 教师还应及时地做出评价与总结, 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改进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另外, 教师在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过程中, 还要注意对学生作出评价, 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扬, 善于运用鼓励语, 激励学生学好英语,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同时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英语水平, 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预习, 达到提高预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词;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 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这四个方面, 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摘要: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 对新课内容进行简单了解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基础上,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从培养预习的习惯、指导预习的方法、做好预习学案、检查预习效果等方面, 探究初中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预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读一读,想一想。有一些文章适合出声朗读,比如古诗、童话、优美的写景类文章等;还有一些文章我们可以选择默读,比如科普说明文、小小说、寓言故事等。读完之后,我们需要静静地思考,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主人公的命运如何,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
2.听一听,说一说。我们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讨论讨论,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听听小伙伴对课文的感受;我们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听听”工具书的解释;我们可以说说自己发现的精彩语句,“听听”教辅资料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3.摘一摘,写一写。在我眼里,蜜蜂是采蜜冠军,蜘蛛是吐丝大王。蜜蜂马不停蹄地从这一朵花中采完蜜后又飞向下一个目标,蜘蛛日复一日地吐丝织网。最后,蜜蜂酿出了香甜的蜂蜜,蜘蛛织出了自己的家园。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应该学习蜜蜂,摘下自己喜欢的词句;应该学习蜘蛛,写出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和发现。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可以创造自己的奇迹。
预习就像是和一个新朋友对话,我们要试着熟悉他的性格;预习又像是去一个新景点旅行,我们要试着抒发内心所想。
(浙江*陈升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预习从字面上理解即在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预先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的矛盾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拥有高效率的预习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预习只限于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语,给课文标注自然段,对于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则不求甚解,甚至不管不顾。像这样低效至无效的假预习能对语文课堂教学起什么作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我个人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和做法。
1.在教学中,我根据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所謂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梅花魂》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3)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4)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7)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2.课前预习的其它方式
课前预习,除了上述的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合作式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让学生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益处,自发进行预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但它是一轮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如何让学生由被动的“自主”预习变为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自主预习,必然要让学生明白预习对学习有多大的益处.
1. 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而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进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有重点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学习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进行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 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练习题时,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逐渐主动高效地学习新知识.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专门学科必不可少的,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让学生“预”有所得
预习一般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时不会预习,要想在数学学习上寻求高效的预习效果,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是重要前提.
1. 仔细阅读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进行,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边读边写,写出自己体会.预习时要认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2. 静心思考
预习要讲究方法,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而不是死记硬背.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每一步的依据及格式,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例题理解不理解就决定你会不会做这种类型的题,预习中遇到的例题要好好想一想它与前面的知识有何关系,可以先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然后理解每一步是怎么得到的,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如果不理解,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
3. 查漏补缺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知识结构之间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如果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以前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回头找出相应的旧知体系,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充分理解和巩固,并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尝试练习
数学课本上课后的习题、练习往往都是为巩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而准备的,是对照着每课的例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的,预习时应多做习题,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怎么改错,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三、精心设计预习题,预习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设计预习提纲的预习题时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同时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另外,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单一的预习形式也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甚至感到厌倦,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形式上的调整,设计的预习题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诱发性和思考性,“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对一些中下等学生可以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让他们也能感到预习的喜悦,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渴望,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布置的预习题为:两名学生一起学习全等形有几种定义方法、性质和判定方法,上课时同桌一起来讲课.在预习和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相互欣赏,互相补充,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针对预习情况进行课堂教学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检查预习的情况,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对学生的预习除了做必要的课前检查外,更重要的一点在课堂上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预习的质量,并对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进行授课.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的条件,及时检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表扬,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疑难之处提出来,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解“惑”,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如,学生在预习“勾股定理”一课时,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命题很容易掌握,但预习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不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做出模型,进行拼图训练,在课上重点讲解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还可以让其他为之解惑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预习后能有收获,无疑是对自己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和预习的兴趣.
张文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是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语文一直都是主要学科,特别是现在,语文是160分,高考时文科的语文试卷是200分,按照道理学生应该重视语文,特别是文科的学生,但是学生根本语文放在它应处的位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不敏感,不知从何学起,学的很被动。结果老师教的也很被动。费的劲不小,教学效果却不佳。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也是也是新课改要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渐提高这种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的东西需要我们研究,特别是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怎样更快的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等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怎样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样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让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核心概念的1“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候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注重课前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一个学习动机。
2“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在学新课前,进行课前预习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强迫,成为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做法,也不是偶然的动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第一个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开讲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学生在预习时会带着以前学过的知识去学习,自觉对以前的知识回顾了一遍。但是将要学习的东西肯定有新的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凭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这就自己给自己提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想解决,这是人的天性,要解决问题有的通过和同学讨论,有的在课堂上向老师询问,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再说如果学生问题的答案跟老师说的一致,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这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在课堂上的听讲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紧张的“奔命”于老师的思维步伐。老师通过检查显示的预习情况,在讲授的时候才能有所侧重,既节省了时间,又让课堂详略得当,不至于死板,很自然的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果。总的来讲,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一是有利于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以及运用,二是有利于提高自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机会。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课前根本就不预习。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的做法,况且在预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怎么预习,大部分学生就是把将要学习的课文看一遍,解决一些生字词,其余的就没有了。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谈不上养成一种习惯了。
(二)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原因及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就是老师就没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不了解,不痛不痒的讲完了一课。二是老师没有对学生课前预习给予一定强调和指导,学生不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即便自己在课前先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结果是瞎预习,效果不好。三是老师没有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预习,不能形成习惯,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时断时续。至于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致使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新知识新课文,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的思考,有时候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紧张的不得了,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像前面说过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心里没数,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不清楚,在上课听讲时就没有重点,学习效果就不好。对老师而言,学生不预习,就谈不上检查预习情况,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上课的时候就不能有的放矢,也不能突出重点,有时候还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整个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为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场仗肯定打不好。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分析和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仔细研究和探讨预习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等。在给学生确定预习内容的时候,我强调了几点内容,比如课文的特点,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了等等。在学生预习前我会提出几个问题,以注意到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四)学生充分预习下的课堂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上完课以后进行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研究问题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的原则,分部实施。
1现状调查分析阶段(2009.12---2010.2)
(1)对学生学习语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确定研究的方向,实施方案并申报立项。
2实验研究阶段(2010.4—2010.12)
(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同时学习阅读有关的书籍,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2)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方法和方案,进行相关的案例教学,并对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
3总结阶段(2011.1—2011.2)
(1)对一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探索相关的理论写了一些随笔。
(2)撰写结题报告,为结题做各项准备,并申请结题。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校高中学生
(二)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个别交流、座谈等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情况。
2文献研究法。通过读相关的书籍好文献,了解相关的理论,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做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课前 预习的习惯,根据课堂的实际效果适时的调整对策,对问题继续研究。4观察法。通过这个方法,了解在预习前后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和积极性的变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本人积极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的总结,颇有收获。
(一)对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读书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的内容仔细揣摩,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认识到课前预习是自求了解的一个重要步骤,对相关知识有强化作用,对旧知识的缺陷有补救作用,对新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我们一直都提倡“向45分钟要效率”,要想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必须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习惯的时候,我了解了不少的方法,又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也总结出了不少的东西。比如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预习要求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要尽可能的兼顾更多的学生。
(四)对学生预习和学习的情况要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政策。在预习的方法上,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
(二)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摸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去年到现在,我有意识在我教的两个班级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90%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这种习惯,实际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想说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把上语文课当做受罪的时间,因为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如果自己的答案和老师比较接近,学生会很高兴,以后回答问题会更积极,同样要想回答的更好,就要更好的预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除此在预习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侧重不同的问题,在上课时进行比赛打分,引进了竞争机制,并且一直都坚持,这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前我们两个班的成绩始终没有多大起色,不温不火的,越是这样学生越没有积极性。在2010年暑假的考试中,两个班的成绩分列9和12名,处于中等,在今年寒假的考试中,分列3、4名,有了很大的进步,两班的平均分比年级平均分高出5.6分,这个数字很可观。其实学生只要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从心里想学,就一定能学好,成绩上去了,就更有兴趣学,这两方面互相促进。再次,我的这种做法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认可。我们年级搞了一个教学和学习方法讲座,年级组让我通过学校的广播开了一个讲座,我重点介绍了这种学习习惯,课后有别的班的不少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询问,对此学生很感兴趣,不少学生尝试去做,不少老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需有责任心,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中心,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然的话就只能流于形式,不会把课题做好,对教学不会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同时我还有一种感受,我对课题本来几乎不懂,后来听了相关专家的报告,觉得有意思,先在进过一年的研究,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越来越感兴趣,想继续研究。
本课题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要对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及时的改进,不停的反馈改进。在研究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也有不足,虽然以课堂为基础,但不是全部,相对就是在课下和学生交流的时间不是太多,学生的情况大部分来自课堂,这毕竟是不全面的,这对研究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觉得对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不到位,还应该深入,我打算今后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索。
【语文课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预习指导11-16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07-21
小学语文四年级预习要求05-28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习单06-02
语文五年级下册预习方法07-08
八年级语文寒假预习作业习题06-25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预习方法05-24
小学生预习语文有什么方法09-20
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预习提纲07-13
[语文论文]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