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导学案 (高二选修)(推荐10篇)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0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背景介绍:
洞庭湖有中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温馨提示:先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在原文标注拼音,再完成下列题目,加以积累。)
北渚()眇眇()愁予()搴()兰橑()
汀()联袂()庑()门褋()擗()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划出疑难语句,勾画重点字词,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帝子降兮北渚(2)目眇眇兮愁予
(3)袅袅兮秋风(4)鸟何萃兮蘋中
(5)与佳期兮夕张(6)荒忽兮远望
(7)观流水兮潺湲(8)疏石兰兮为芳
(9)遗余褋兮醴浦(10)聊逍遥兮容与
(11)罔薜荔兮为帷(12)擗蕙櫋兮既张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全体齐诵课文。
2、小组内每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一):写法探讨:
1、本诗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请同学们品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
3、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的诗歌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喜欢运用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本诗的第三段就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湘君怎样的心情?你如何理解屈原的这种香草美人情结?
(二)主题探讨:
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小组齐诵诗歌。
2、小组内两人一组,互相抽查,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附:《湘夫人》参考译文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谢一彰
温淑娜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书》曰:,。
(2),,自然之理也。
(3),,岂独伶人也哉!
二、基本知识了解
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给以下字词读音:
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
四、学习新课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至于誓天断发:()
(3)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函梁君臣之首:()
(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
(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翻译句子: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而告以成功:;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
5、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六课堂延伸: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七小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及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主要论点。教学难点
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的理解。
教学过程
任务一预习导学
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
J·J·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来的模型,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便投入了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图18-2-1),在这个模型里,汤姆孙把原子看作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球内,电子像枣糕上的枣子一样嵌在球中,被正电
荷吸引着,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因此原子的整体
呈中性,汤姆孙的模型是第一个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原
子结构模型,而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2、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
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18-
2-2所示)
(2)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
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
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向弹回。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
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
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
外空间绕核旋转。
按照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
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如图18-2-3所示。
按照这个模型,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
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
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
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
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任务二合作探究
【例1】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例2】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重金属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
B.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 C、α粒子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例3】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为了解释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如图18-2-4所示中,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曲线表示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粒子的运动轨迹,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图是()
【例4】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运动的α粒子轰击一片极薄的金箔,取得了惊人的发现.
(1)简述此实验的主要现象;
(2)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到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的结构的有关结论;
(3)由此实验计算金原子核的大小,下列公式或数据为已知:点电荷的电势
kQ,k9.0109Nm2/C2,金原子序r
数为79,α粒子质量m6.641027kg,质子的质量
mp1.671027kg,α粒子的速度v1.60107m/s,电子电
量e1.61019C.
任务三达标提升
1、卢瑟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模型。
2、原子是由带_______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容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B.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
C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D.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
4、关于α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箔后,B.αC.α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大小
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符合下列的()
A.动能最小最小
C.α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能量最小 D.所受金原子核的斥力最大
6、卢瑟福由α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BC.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旋转
7、如图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中
αc的一些曲线,这些曲线中可能是粒子运动轨迹的是()
A.a B.b C.c D.d8、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并没有考虑电子对粒子偏转角度的影响,这是因为()
A.电子体积很小,以致α粒子碰不到它B.电子质量远比比α粒子小,所以它对α粒子运动到影响极其微小
C.α粒子使各个电子碰撞的效果相互抵消
D.电子在核外均匀分布,所以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外力为零
9、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存在电子
10、在 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
A.原子核对 粒子的万有引力B.原子核对 粒子的库仑力
C.原子核对 粒子的磁场力D.原子核对 粒子的核力
11、下列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内部还有复杂的结构 B. 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 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D. 粒子散射实验中有的 粒子生了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粒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所致
1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电荷量为e,它绕核运动的最小轨
道半径为r,求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能和电子所以轨道处的场强大小。
13、在粒子散射实验中,测得粒子与金核19779Au对心正碰时所能达到的最近距离为2.010
1
4m,以此为依据估算金核的密度是多少?
18.2任务二:例
1、A例
2、D例
三、D
任务三:
3、CD4、AD5、AD6、AB7、BD8、B9、CD10、B11、B
ke2ke12、2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大地的歌吟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2、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3、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老马》
一、走近作者:
(1905-),山东诸城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 ,艺术上具有 、严谨、 、凝练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的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建国后任《诗刊》主编,出版《臧克家诗选》《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等诗文选集。
二、整体感知
《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1932年4月。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 抒 ,对负荷沉重的中国 ,表示深刻的同情。如果联系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历史背景看,把《老马》的主题推而广之,实际也是
和 的象征。中国是具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是农业人口。老马拉大车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景象。诗人捕捉这一常见的农村景象,用以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负荷和苦难历程,引人思考和关注。诗人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认真而执著地提倡“苦吟”,这在中国现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赏析思考:
1、诗分两节,每节四行。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 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尽,不堪驱使了。老马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 的 处境,揭示了它 的性格和 的希望。
2、找出对老马外在形象的描写诗句,分析老马性格特点?
答:描写老马外在形象的诗句:第一节: “ !” ;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老马性格 --
3、找出对老马内在神情描写的诗句,分析老马性格特点?
答:第二节: “ ”, “ ”。
老马的命运--
诗句一共八行,除了第一行写车主的`内心世界外,其他七行都是写老马:第二行写老马
的性格;第三四两行写 ;第五六两行写
内心活动;第七八两行写老马在 下的 。
四、问题探究
1、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
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的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面对着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咽泪,忍辱负重。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象征 ,象征
象征 。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主要采用了 等表现手法。对老马,采用 的写法,用 的手法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象特点;对车主,采用 的写法,这就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还恰倒好处地运用反语:“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
3、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
最后一句有不容忽视的 意义。从抽过来的一道鞭影看,所谓“前面”当然是老马按照车主的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会起变化的。
五、语言品味
1、
诗人认为:“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因此,他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他说:“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个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的把它扭得紧紧的。”(《〈臧克家诗选〉后记》)《老马》一诗,极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像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
2、认真推敲,酝酿意象
臧克家的诗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往往为了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例如诗中的“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
3、
《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也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突破了闻一多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
《红楼梦》第一回是全书的总括与总纲。第一回主要内容:
1、全书创作素材来源
自己经历的一场梦幻,这个梦幻首先是曹雪芹的梦幻故事,其次是石头的梦幻故事,再次是贾宝玉的梦幻故事。故事脉络: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顽石(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自经锻炼成会说话的灵石→悲号惭愧命运不济→后经时变成美玉→遇见僧道变成扇坠大小→僧道在其上写上“通灵宝玉”四字,因与绛珠仙草有木石前盟,故到红尘(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这是对贾宝玉投胎之处即贾府的最初描绘,可见贾宝玉要去的地方是鼎盛的国家,官宦书香世家,家庭富有花园随处可见,有许多佳人陪伴的富贵享乐之地),了却风流债,再次到大荒山无稽牙青埂峰下。但这时石头上已有了文字,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这石头与仙草的故事就是人间宝玉(幻化为人并衔玉的石头)与黛玉(幻化为人的草)的故事。以此,在写物源头在天地,后要回归天地。
石头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木石前门: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2、全书创作方式
将真事隐去,借会说话的石头“通灵”表述,好像讲的是石头的故事,与现实中真人无关,故曰“甄士隐”云云。
假语村言(谐音假语存焉,意味着书中全假话),故曰“贾雨村”云云。
所以,全书中“甄士隐”与“贾雨村”两个人物有引发故事,串连故事,明确线索,遮人耳目,替曹雪芹说故事、背黑锅之叙事与言说功能。
3、书名:《石头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2)庶几(shùjǐ)(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O(cùè)(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③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O”“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yá)(2)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jǐ)
(3)(juàn)(4)慝(tè)(5)徵招(zhǐsh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感悟思考】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表假设,如果)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①庄暴见孟子(拜见)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A)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积累拓展】
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洞察秋毫),其近义词为(洞若观火)。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绰绰有余),其反义词为(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杯水车薪),其反义词为(绰绰有余)。
【课后反思】
1、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1. Stand-up comedy is special because the comedian is right there… members…(L3)
right ①n.右边 Please look at the right.
②adj.正当的,公正的 Children must lear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③n. 权利,正当的要求 Everyone over 18 has the right to vote.
④adj. 对的 I think you are right.
2. They have been tripping over chairs, walking into doors and falling down on stage for years.(L18)
trip over 被…绊倒
他被地毯绊倒。 He tripped over the carpet.
3.One such person is Billy Crystal.(L24)
such 表示“这样的”作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常用以下几种结构:
①“one, all ,no ,few, several ,some ,any”等such+名词
eg: 这样的一本字典就够了。 One such ditionary is enough
②“such a (形容词)+单数可数名词”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lazy boy as you象你这样懒的男孩③“such +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 eg:We don’t want to play with such bad boys
④“such+形容词+不可数名词” eg: Such bad news这样的坏消息 is not what I want to hear
(1)In general, a class D good students.
A. no such B. any such C. such as D. several such
(2)A good leader should be famous , strict and helpful. C willl be popular with his students.
A. Such one teacher B. One such a teacher C. One such teacher D. Such a one teacher
4. He says it is because when he started practising stand-up as a child, he told himself jokes while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miror, brushing his teeth!(L32)
while后省略了he was
Though invited (invite), she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While playing (play) basketball, you miht be using 400 calories an hour.
She moved her lips as if trying (try )to speak.
Young people should go and work wherever needed (need).
5. Instead of telling the joke he had planned, Crystal made up a new one. (L39)
She never goes out without making herself up first. 打扮
Farming and mining make up most of the country’s industry. 组成
The committee is made up of seven members. 由..组成
They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but soon made up. 和解
We must make up for the lost time somehow. 弥补
He soon made up the lessons he had missed. 补偿
He took up cycling to keep healthy when he retired.
We must find a place where we can put up for the night?
We can look up the word in the dictionary.
If this rain keeps up, all the crops will be ruined.
I was laid up for six weeks with a very serious illness.
The teacher asked us to make up a dialogue.
Some interesting questions came up at our discussion.
She looked up his number in the phone book to make sure that she got it right.
6. It seems arropriate that he got his start in silent films!(L40)
It seems/ seemed + adj. + that –clause
看来这是明智之举,你的英语没有半途而废。It seems wise that you didn’t leave your English half-done.
看来我们有必要再开一次会议。 It seems necessary that we will have a meeting again .
7.Crystal’s popularity with all age groups and his ability to amus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prove that stand-up can be enjoyed by everyone.(L42)
one’s popularity with/among
他受年轻人欢迎的程度真令人吃惊。 His popularity with the younger is suprising
(1)Vt. 用作及物动词, 作“证明”、“证实”, 主要用于下列句型:①prove + 名词或代词
你已在战场上证明了你的勇气。 You have proved his courage in the battle.
他做了一些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 He did some experiments
②prove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 作宾语补足语的通常有形容词、 名词、 动词不定式、 介词短语等。to be通常可以省略。如:
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 Facts have proved these worries unnecessary.
这些指纹证明他就是凶手。 The fingerprints proved him (to be) the murderer
③prove sth. to sb.如:
The difficulty was how he could prove his ideas to other scientists.
④prove + 宾语从句
我能证明他从不说谎。 I can prove that he never tells a lie
(2)用作连系动词,意思是“原来是”、“结果是”、“证明是”, 后常接形容词、名词、不定式或介词短语作表语, to be常常省略。
这些办法证明是很有成效的。 These methods have proved quite effective.
后来证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He proved (to be) an honest man.
这本词典证明对中学生很有用。The dictionary proved of great use to middle-school students. 8. He hopes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os of other famous comedians, such as ….(L45)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 follow in one’s footsteps走…的路
He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his father追随他父亲and became an engineer.
follow sb. /what sb.said 听懂某人的话 follow one’s advice 听从某人的建议
follow one’s example 遵照某人的例子 as follows 如下
9. Laughter is good for health.(L48)
be good for 对..有好处的------------Taking exercise is good for our health.
be good to 待…好--------------------- My uncle is good to me.
10. Whatever the reason,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end, the English saying ‘ 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 may be true after all.( L56)
①whatever 无论什么
1)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相当于no matter what
e.g.Whatever happens (不管发生什么事), keep calm.
Some parents satisfy their children whatever they need (不管他们要什么)
2) 引导名词性从句 任何……的事或物; 无论…….都(不能用no matter what 带)
他说的任何话都让他的学生赶兴趣。 Whatever he said interestes his students.
②after all 毕竟,终究
I thought I wouldn’t need to study for the test, but it seems my teacher was right_after all___.
Don’t be too hard on Tim. _After all__, he is only fifteen.
Did you sleep on your flight _at all_____?
_In all____, there are over 120 languages spoken in London’s schools.
He will be remembered _above all___ as a loving husband and family man.
She shouldn’t be working so hard---she is 70, _after all____.
词组短语:
1. stand-up comedy单口喜剧 2.a radio talk show 电台谈话节目
3. cross-talk performers相声演员 4. make fun of开...的玩笑;嘲笑
5. in response(answer)to回答,响应,反应 6. make jokes about sth.对...开玩笑
7. queue up (in lines) 排队(等候) 8. on stage在舞台上/on the stage当演员
9. lose weight减轻体重/put on weight增加体重 10. later on后来
11. be/ become famous as/for…作为/由于...而著名
12. point to指向/point at指着/point out指出
13.one such person一个这样的人/no such thing没有这样的事情
14. go on to do sth.接着做某事/go on doing sth.继续做某事/go on 发生,进行
15. host the show主持节目 16. be broadcast live on TV电视直播
17. one little-known fact鲜为人知的事实
18.trip over a chair 被椅子绊倒
19. howl with laughter大笑 20. turn on打开/turn off关掉/
21. make up a story 编故事
22. follow in one’s footsteps/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走...的路
23.one’s popularity with all age groups某人受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喜爱
24. stay healthy保持健康 25.soon later不久以后
Project
1. wander
vi. to go by an indirect route or at no set pace; amble漫步
wander toward town漫步走向城市
[拓展]
1) wander vi.徘徊,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到处游荡
The children wandered in the woods.__孩子在森林里徘徊______________
2) wander vi.蜿蜒,曲折而行
The river wanders through beautiful country.
3) wander vi.迷路
wander from the path of righteousness迷失了正途
4) wander vi.离题,思想或表达迷失
His mind is wandering. 他神志不清。
Wander ,wonder
They are__ wondering _________ what to do today.
He _ wandered ___ from morning till evening, doing nothing
2. entire
adj. having no part excluded or left out; whole整个的,全部的
I read the entire book.
He gave us his entire attention.
辨析: total, all, whole, entire
(1). What’s the __total____ population of China?
(2). __All___ that afternoon I jumped and sang and did all kinds of things.
(3). I have had a cold for a __whole____ month.
(4).We are in __entire___agreement with you.
3. raise/ rise/arise
raise vt.使上升,升起,提高 rise vi.上升,生起, arise出现,发生;站起来,起床
The child rose from the ground and ran to his mother.
=The child raised himself from the ground and ran to his mother.
那小孩从地上爬起来,朝他妈妈跑去。
Difficulties will arise as we do the work.
当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将会出现各种困难
4. go on 1) 发生,进行,相当于happen 2) 进行,继续3)(时间)经过,流逝,此时相当于go by, pass, pass by
I couldn’t finish my homework, so I have to go on with it tomorrow. 我不能完成家庭作业,所以明天必须继续做。
He went on working without taking a rest.他一直工作,没有停下来休息。
Time is short, so let’s go on to discuss the next subject.时间不多了,因此让我们讨论下一个主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1. 知识链接
《项羽本纪》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 补充“吴中起兵”部分(第二段后)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b伏⑩,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思考: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
3、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4、重点词义
不肯竟学楚兵冠诸侯时不利兮骓不逝
田父绐曰然今卒困于此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以是知其能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汉军至,无以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梁以此奇籍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皆沉船,破釜甑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无不膝行而前东渡乌江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骑能属者百余人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6、翻译下列句子。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翻译: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翻译: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翻译:
7、、课前预习:
①标出重点字词,希望借助字典力争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②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
③梳理文章思路
④思考:结合文本分析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课堂上交流)
8、①自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
②梳理文中出现的成语
③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评论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3、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二、预习展示:
1、介绍背景: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m;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人:
事:
景:
3、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的?那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合作探究:1、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那几句?试作简要分析。
3、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作简析。
精讲点拨:
1、对比手法
2、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夜一夜传刁斗”?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湘夫人》导学案 (高二选修)】推荐阅读:
《湘夫人》(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10
湘夫人教学案06-22
湘夫人教案doc10-04
高二物理导学案10-12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10-28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6-10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学生版(高二必修五)07-12
将进酒(高二选修)(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6-07
高二选修4期中考试11-20
蝶恋花教案(高二选修)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