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2025-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推荐7篇)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篇1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

收入差距问题

名:

号:

院系专业:

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内容提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但个人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开, 尽管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 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正确认识了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

差距

一、个人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居民收入分配方式、结构及机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迅速扩大。居民收入分配有差距, 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 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 但收入差距过大, 既有悖社会公平,也同样会损害市场效率。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收入差距扩大化

基尼系数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1994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①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0。而到2005 年, 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就达到0.47, 远远超过了国际②公认的警戒线。(二)收入差距城乡化

收入差距城乡化一直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统计, 2005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22:1, 06 年为3.28: 1, 07 年就为3.33:1。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指出, 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1.5:1, 超过2:1的极为罕见。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三)收入差距区域化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 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由此引起的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四)收入差距行业化

居民收入差距行业化表现为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据统计, 2006 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职工平均工资为43435元, 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 职工平均工资为9269元, 两者均对差距为34166 元, 相对差距为4.69 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成因判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收入差距仍将呈拉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价值取向改革的推进,收入差距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在我国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一问题。

二、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市场性因素

①李强等:《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导报》1995 年第11期 赵涛:《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亟待扭转》,《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4期 ②现实情况表明,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同市场经济在我国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经营管理好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水平必然相应提高;反之,被淘汰的企业往往处于亏损、破产状态。职工的收入水平必然下降,有的甚至发不了工资,一正一反必然会拉开收入差距。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风险性收入,承担的风险越大,收入则越高,反之则低。所以,因经营风险不同而带来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此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者可以到市场上自主择业,从而带来劳动者收入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也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合理因素。

(二)政策性因素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在各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经济基础等多方面不平衡的条件下,要按邓小平提出的:“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产生极大示范力量,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③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我国东部沿海在地理环境、人才状况、历史因素等方面较内地而言都占有相对优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只能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使之尽快发展起来。因此,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采取允许少数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决策。当然,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

(三)劳动性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承认劳动差别,体现劳动差别,反对平均主义。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所拥有的物质技术设备、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法不同,都会使他们的劳动差别增大。劳动者有其自身独立的物质利益要求,因而他们的劳动差别必然要求在分配上得到体现,劳动者的劳动差别有多大,劳动报酬的差别就应当有多大。因此,劳动差别带来的差距是合理的。

(四)资本性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因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按资分配和财产收益。按资分配一般指的是在私有制经济范围内,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入的分配关系。按资分配以资本量作为获取收入的尺度,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资本量越多,他所获得的分配收入也就越多,这就必然造成少数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偏高。财产收益是劳动者将个人消费收入通过投资形式转移收入使用权而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收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利息、红利、股息、租金等。按资分配与财产收益的存在,使一部分人凭借资本、财产所有而获得高额收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非法经营

市场经济放开搞活,有些生产经营者拜金主义、利欲熏心、目无法纪,他们不择手段、非法经营、牟取暴利,其收入必然恶性膨胀,从而造成贫富收入悬殊,产生社会分配不公。主要包括:1.走私贩私者;2.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或国家禁止的商品者;3.通过权钱交易,从国家有关门获得低价、半价、优惠价的原材料、燃料的产品而高价出售者;4.偷税漏税者。这些非法经营都会导致一部分人的收入畸型发展,产生收入差距拉大。

三、缩小当前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根本的还是要适应发展来逐步解决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具体应对措施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平均主义”政策,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生活一直徘徊在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虽然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但社会各阶层都因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实惠,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这就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问题要靠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制定“倾斜”政策,切实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制定“倾斜”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首先要做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扶贫工作。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农村城镇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尽快改变多年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使农民的可支配现金收入有显著提高。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保障下岗和生活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第三,要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机会,解决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下岗等问题导致的收入下降甚至贫困问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社会分配秩序。这项工作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对各种体制漏洞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要通过改革进行全面清理和更正。其次,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并研究出台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大范围、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既保护了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利。

(四)坚持依法治国,抑制非法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如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非法牟利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要从严惩贪污腐败,必须实行国家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制度,完善权力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综上所述,各地政府必须积极贯彻相关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在经济等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文忠,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J],学术月刊,1998,(4)。[2]张守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4,(11)。[3]肖玉明,共同富裕:理论、现状及实现机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4]范剑平,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与开拓城镇市场的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篇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巨大成就。而收入分配制度,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积极稳妥推进, 形成了我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 实现由单一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转变, 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 也存在许多问题,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日渐突显, 已成为制约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通过分析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于彻底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问题, 一直被党和政府关注和重视。我国改革首要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入手, 主要以效率为原则。近年来, 党和政府开始从促进社会公平的高度来调节和缩小收入差距。2007年,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注重公平”。2012年, 十八大强调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3年2月, 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性要求, 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5年10月,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 提出完善分配制度,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整体贫困问题, 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 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带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但同时, 也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 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的内部之间。

(一) 总体收入差距

从基尼系数来看, 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前, 我国收入分配实行平均主义, 所以改革初的基尼系数处于较低位, 1980年约为0.21, 1982是0.28。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 基尼系数急剧上升, 1993年已达0.407, 超出国际警戒线的0.4。自2000年开始, 我国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且逐年上升, 只2004年稍有下降, 2008年达到最高值0.491, 之后开始连续下降, 差距有所缩小。但从绝对值角度, 其仍处于较高位, 2014年为0.469, 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居民收人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二) 城乡收入差距

这是我国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受二元经济体制和侧重工业发展的差别政策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在增长速度还是数量上都要比农村快得多, 城乡收人差距也随之增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81-2013年,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7.6倍,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66.4倍。其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波浪式扩大态势。1978-2009年, 比率由2.57:1扩大到最高水平3.33:1, 收入差额由209.8扩大到12021.5元。其中比率1984年达最低水平1.84, 1995-1998年, 也只由2.9短暂回落到2.51, 近几年比率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2015年约为2.9:1, 但总体差距仍很大, 大部分年份的比率都在世界平均水平2倍以上。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福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考虑, 城乡差距将远不止3倍。

(三) 地区间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后, 国家实行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受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的影响, 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变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由1978的1.10:1.0:1.01扩大到2010年的1.49:0.99:1。从省际间收入差距状况看, 1988-2007年, 省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差异较大, 上海、北京等地增幅都超过16倍以上, 而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地增幅较慢, 仅在10倍左右。同时, 东部省份农民的人均收入几乎都是西部的2~4倍多。

(四) 行业间收入差距

邮电通讯业 (16.8%) , 而建筑业 (13.8%) 和农林牧渔业 (12.7%) 末居后两位。各行业增速差异明显, 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随之增大。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工资收入比由20世纪80年代的2倍左右扩大到2006年的5倍多。据2010年有关数据公布, 我国最高与最低行业收入的比值相差6倍, 远高于国际通行的3倍标准。倘若再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加上, 差距将扩大到6~10倍。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过程中, 收入分配制度缺失及改革滞后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因, 如下。

第一, 收人分配体系存在缺陷。自改革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主要注重效率而忽略公平, 尤其在初次分配领域, 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当前, 我国存在初次分配有缺陷, 再分配调节体系不完善的突出问题。初次分配中, 未明确和形成合理的国家、企业、居民的分配比例关系。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要素价格和市场主体扭曲,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比较低, 其增幅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 更未建立起正常、合理的劳动者报酬增长机制。

再分配领域中, 缺乏明确的、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支出比例的分配制度和财税机制, 政府职能发挥滞后, 逆向调节现象突出,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一是政府当前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例远低于行政和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二是税收调节功能不健全, 房产税、遗产税等税目有待建立和健全, 个人所得税征收并未从综合因素考虑, 税收征管不力使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三是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滞后和设计不合理, 造成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 直接扩大收入差距。同时, 政府救济性的再分配调节力度过小, 难以解决贫困问题。四是第三次分配如慈善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2008年, 我国较高的458亿元慈善捐赠只占GDP的0.18%。

第二,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 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了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 推动了分配不公。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使各要素的定格不合理, 出现如国企职工工资过高, 农村的土地征用补偿较低等情况。因市场配置资源职能缺失和政府行政垄断, 一些行业和单位处于垄断地位而获超额利润, 其他行业和单位得不到市场准入和政策支持, 拉大了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还促使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出现, 加剧了高收入的政府机关与其他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矛盾为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权力寻租活动, 以及违法经营、垄断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无序行为的产生留下了体制性空间, 是其产生根源。据有关学者估算, 若党政官员经济犯罪率为5%, 将使基尼系数上升0.64%, 而如果官员经济犯罪率达30%, 则基尼系数将上升3.65%。

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方面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另一方面, 也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居民消费能力, 不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 阻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战略。一是要在保证东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坚定不移执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政策, 实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二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大力支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财政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三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推进中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来缩小行业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

第二, 进一步规范初次分配体系, 建立公平有序的分配秩序。一是建立和健全与经济增长同步合理的劳动报酬决定机制,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如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决定、增长、调节机制的法律规范, 由最低的工资标准和福利津贴、社保缴费等组成的企业职工收入保障机制以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收入协调机制, 破解收入分配不公难题。二是加大对政府权力和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约束和监督。完善反垄断、反腐败等法律法规, 监管灰色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政体改革, 削减政府权力, 继续推动简政放权, 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 消除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和行政垄断的体制根源。三是完善市场经济竞争和价格机制,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调节和监管, 改革国企高管和职工的薪酬制度, 还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制度, 遏制灰色收入, 促进行业和部门间的公平分配。

第三, 完善政府再分配体系, 调节初次分配不公。一是政府要加强收入分配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机制、个人收入分配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政府财税功能, 加强再分配调节力度。在财政支出方面, 建立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民生、社保等公共服务支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一般转移支付为主的支付模式和专门机构, 解决各地区财政收入不公问题,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在税收方面, 个税税率设置应该综合考虑家庭负担、地区差异、通货膨胀、婚姻状况等因素。税种设置要多倾向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重点打击高收入者的偷、漏、逃税行为。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制度设计、扩大覆盖面、筹资机制、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环节。尤其需要重点扩大对边缘贫困群体、农民工、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人员等人群的社保覆盖面。

第四,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第三次分配补充作用, 弥补政府调节不足。这就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机构的建立和健全相关经营运行机制、管理监督制度和公信力建设, 政府和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全民的慈善文化理念。

摘要: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愈加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现阶段不合理、不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造成的。缩小收入差距, 可通过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来实现。

关键词:分配制度,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于国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苏海南.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 2009 (15) .

[3]曹顺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成因与政府职责[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 .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篇3

关键词:公平;效率;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08-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逐年增长。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属于经济领域的公平,也是社会学等学科着重考察的主要问题,其本身具有手段和目标的二重性。一方面,公平分配是促进生产发展,达到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方面,公平又是各个社会要追求的社会目标。由于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与否,最终决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公平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对于这种意义上的公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做过十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正比例的;平等就在于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不承认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它又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解的平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的主张,主要是各取所需,他们把平等往往混同于平均主义。马克思所指的平等的权利,对于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权。这种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这里所说的平等就是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公平还与劳动者个人竞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公平相联系。因此,公平与不公平完全是相对的,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不能抽象地加以讨论。从这个意义上的公平来看,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而公平也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最大的弊端在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导致共同贫穷。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是一种低层次水平上的平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显然不能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平均水平上。公平应当是相对的,其确定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将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到既能形成激励机制又能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范围内。如果收入差距过小、社会福利过高,就会影响激励机制的形成;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程度过低,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这个“度”的确定,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的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从而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水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这一质的规定性约束,另一方面又受着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国情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一直在8%以上,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中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公平现象。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方式都比较混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出现了失衡的情况。

首先,从初次分配的情况分析,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已严重失衡。以2000年为例,世界平均投资率和平均消费率分别为22.9%、75.3%,我国同期分别为36.8%、6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投资率高出13.9个百分点,消费率低14.3个百分点。近些年,我国投资率不断趋高,消费率却不断趋低。至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高达44.16%,消费率已降至52.98%。在初次分配中,公平原则要求来自劳动的个人市场收入逐步增加,要求投资率和消费率保持合理。但是由于我国投资率过高,引导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畸形发展,许多大型项目盲目上马,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局部经济发展过热,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再分配情况分析,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的水平,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中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8.5倍,是困难户的10.3倍。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21.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 963.4元)的3.2倍。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人均收入为7 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 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与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之间的相对差距达2.04倍,并且地区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收入差距过大,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一些低收入人群心理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消费的层次。高收入者需求的是高档品,而低收入者购买力有限,他们需求的是低档品和日用品,消费的断档会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尽合理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根据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这一基本事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调节收入分配格局,促进“五个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决定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等。

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现阶段,应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在分配领域特别是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有机的、动态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应侧重于效率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首先,实行按效率分配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以效率作为分配的标准,才能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才能节约物质消耗,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生产资料的支出,才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按效率分配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缓解我国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次,实行按效率分配,可以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行业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在生产中的作用。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克服和消除收入差距的扩大,只侧重效率并不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现实,就必须在初次分配中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初次分配过程的监管力度,限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垄断经营,严格调控土地等资源的初次配置。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改制要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防止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通过规范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来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再分配是指以政府为分配主体而进行的二次分配,它是在社会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宏观调节。其主要职能及重大目标就是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从国民收入再分配看,公平有助于缩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要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加强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职能,使收入差距保持在有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的范围内。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府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收入之间的转移支付调控力度。一是中央的财政支出要规范化,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二是对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要有倾斜性政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大财政支出的支农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一方面应强化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改革所得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同时,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对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扶持弱势群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当前需要尽快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快速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确保城乡困难群体有起码的生活保障。要更多关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4)加强法制建设,整顿不合理收入。由于现阶段我国一些制度的不完善和执法不力,某些行业或个人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了与其创造的价值不相符的收入。这种不合理的收入过大也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些不合理收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以整顿管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限制,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 杨瑞龙,等.社会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Z].北京:中国

A Trival Analysis of the Issue of Fairnes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U Li

(Economy Department , Changchun Tax Administration College ,Changchun 130017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 the income gap has been continuously widened in our country. The issue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s prominent , which severely constrai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t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 we must understand the fairness principle correctly , tak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form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 give more emphasis on the fairness in the field of distribution , especially the field of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wealth. Thus , the society'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uld be enhanced by gradually realizing the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Keywords: fairness; efficienc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篇4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广大人民共享,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收入分配 差距 扩大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造成的不公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调整,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收入分配制度已经相对滞后,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有学者指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都严重偏大,甚至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风险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确实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呈现出扩大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公平越来越重要,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现状

基尼系数是测算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过于平均,介于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介于0.3-0.4之间表示基本合理,0.4是国际警戒线,0.4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0.5就表示出现两极分化。我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是0.458,2001年是0.459,2002年是0.460,2004年已经超过了0.465,2005年逼近0.47,如今已达到0.473。这说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基尼系数拉大主要与收入分配不公有关。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另一个指标是实际收入。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走上了富裕道路;另一方面,到2004年底,按年人均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按年人均收入2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城市依靠各种救济维持生活的也有2000多万人。我国现行的绝对贫困标准为恩格尔系数80%左右,而国际标准为60%。若按联合国规定的每天人均生活费1美元的标准计算,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2.12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它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表现

㈠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频率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1996年为2.51: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为2.65:1,2000年为2.79:1,2001年为2.90:1,2002年上升到3.11:1,2008年更是扩大到3.36:1.另有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倍多,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已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2008年展开的四次全国范围住户调查表明,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趋势,从1997年开始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3倍,2008年已经达到了3.3倍。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的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实物性补贴,如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考虑进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5倍,甚至是6倍。

㈡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反应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扩大上。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从分省的情况看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市(7416元)、北京市(7040元)、浙江省(6945元)、广东省(6499元)和福建省(5257元)。另据2005年6月的统计数据,全国城镇人均月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比收入最低的贵州省高出了2倍多。到了2006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0667.91元,为全国最高,而最低的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8871.27元。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的速度来看,中部地区达9.9%,超过了东部地区的9.4%,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6.1%,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从地区收入差距贡献率来看,目前我过地区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已从7.5%提升到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高达58.3%,东部地区为37%。

㈢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收入因“行”而异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从行业的平均工资倍数来讲,1978年我国行业的平均工资倍数最高和最低是2.1倍,2000年是2.6倍,2008年是4.77倍,差距急剧上升。特别是垄断行业也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一些垄断性行业以各种名目发放补贴和物资,更拉大了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一些民营企业里,工人每月收入仅400-600元左右,而且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同样八小时工作制,同工不同酬。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㈣不同教育程度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收益率表明了劳动力市场对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回报大小,教育收益率越高意味着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越大,据调查统计,城镇个人教育收益率从1990年的2.4%上升到1995年的近5%,2002年又进一步上升到近8%,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更需要指出的是,城镇个人教育收益率存在着明显的递增性,而且其递增幅度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收益率,而且其差别变得越来越大。而高等教育者即将从事的管理层与中低等教育者所处的员工层之间的收入分配也非常悬殊,管理者的年收入一般都在普通职工的15倍以上。据某人力资源薪酬绩效中心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上海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与操作工之间年薪差距2007年为15·2倍,进入2008年,差距增加到了16·3倍,并且仍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分析表明,教育在收入分配中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

㈠降低消费需求,妨碍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的购买力并在长期上影响经济增长的潜力。在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越来越显著。需求的构成包括最终消费、投资和出口。我国经济体的规模巨大,使得我国不能像东南亚的国家一样,依靠出口扩大来实现经济的腾飞。而在决定需求的另外两个因素中,投资的增长,或者说供给能力的增加,归根结底是来自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对供给能力的要求,在我国,主要是指国内消费需求对供给的消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形成最终消费品,满足消费需求的中间产品。因此经济界基本达成的共识:我国的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只能依靠我国的内需,而近年来内需增长达不到预期的水平,价格水平持续走低(当然价格走低与供求关系有关,并非完全不合理)。要保持需求的长期稳定适当的增长,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菱形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小,中产收入的人群比重大,这样,才能形成稳定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不到30%的商品。农民购买力低导致了广大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农村消费需求无法扩大。就全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而言,一般来说,高收入阶层大部分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会相对减少,他们的消费拉动作用已经十分微弱。而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由于受购买力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维持基本消费,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制约经济增长。

㈡妨碍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会下降,第三产业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发达国家,比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经济要发展到这一阶段,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业将在长期中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重视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从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在世界的竞争力来看,我国的比较优势很大程度体现在传统的制造业部门,如造船、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有必要继续发挥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何况,第三产业从创立,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也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发挥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的对该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是,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是绝大部分产品面临过剩的危机,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状况,这一点,在电视,空调等产品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其负面效应有目共睹。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指出的,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这些产品,只是相对于大部分城镇居民是饱和的,而在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很多产品没有,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并不高,这类消费品在这些地区的潜在市场需求远远大于实际的市场需求。中西部的市场规模和其人口,国土面积及不相称。目前这些产品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市场规模,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居民的收入低,消费能力弱,所以未能转化成现实的市场需求。这就影响了制造业的继续发展,也会妨碍将来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㈢影响社会和谐

在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中,大部分人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致富的,他们的致富过程是逐步的,中低收入者是基本上认可和接受的。但是高收入人群中也有少部分人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利用制度和法制体系的不完善,通过“权力寻租”、“垄断”、非法经营等手段攫取财富,成为暴富者。这部分暴富者不仅直接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更使得低收入者产生不公平感,不仅低收入者强烈不满,高收入者中的合法经营者也极为不满。但是现实中人们很难把高收入者中的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区分开来,于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对所有富人的财产的合法性都持怀疑态度。而且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情况下出现“富者更富,穷着更穷”的情况。一些低收入人群中的“仇富者”本来仇恨的是非法致富者,但是他们无法从高收入者中识别出非法致富者而导致对整个高收入人群的不满,如果他们的不满情绪和消极心态不断发展,就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甚至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四、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㈠政策性与制度性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后来随着城乡体制分割性的日益严重,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歧视,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的过度倾斜,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表现尤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实行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的倾斜政策。国家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投资的重点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在财政、税收、外贸、金融等各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待遇,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中西部地区则只能作为支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原材料基地。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大量投资资金流入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加上外资的涌入,导致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经济增长上的差异。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分配体制,由于受到地方利益格局的制约,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再分配功能,以缩小地区之间可支配财力的差别的作用。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障碍,特别是劳动力就业的自由选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市场机制对地区之间收入差别的调节作用,使得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出现缩小的迹象,反而变得越来越大。

㈡制度和法制体系不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法制不建全,改革不彻底,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银行、电力、煤气、邮电通讯、房地产等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使其从业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的收入水平。此外,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非正常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非法收入是指在现行法律规定条件下不合法,但利用制度不完善,如税制不健全或实施不利和管理漏洞,如监管手段落后等获取的收入,如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如偷税漏税、走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非正常收入是指表面合法但不合理的收入,如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回扣等。非法非正常收入是社会总收入中为一部分人以非法非正常手段占有的部分。这些非法性因素的存在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 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减少社会部稳定因素。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很不健全,存在着保障水平比较低、覆盖面不广、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的保护不够有力,公共产品的分配也存在着向高收入人群倾斜的现象等。随着市场竞争和风险的增加,贫困人口增多,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却没有配套建立起来。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中的中方员工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享受到社保福利。这种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㈣教育的不公平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大量资料显示,由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形成的不相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会直接导致个人的就业机会不平等和收入高低不平等。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而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就越弱。教育机会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所不同,进而使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产生差距。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五、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措施

㈠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但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要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四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金融、信息、技术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五是建立覆盖农村的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六是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㈡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层收入者比重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吸纳就业较多的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和扶持包括失业人员、各类中高等院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和农民等自主创业;还要调整产业政策,放宽产业的准入门槛,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失业人员逐步加入到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仅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规范收入分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是初始分配领域还是再分配领域,都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配套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以各种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收入分配渠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此,一定要建立健全一系列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法律制度,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改变市场的无序和紊乱状况。首先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取缔非法收入;其次要打破行业垄断,整顿不合理的垄断收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后要加大反腐力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减少“权钱交易”活动的空间。政法不仅要制定经济法规,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实施这些法规,只有切实贯彻落实这些制度法规才能有效规范收入分配。

㈣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公平的分配观

公平不等于平等,更不等于平均。公平和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它们有一部分内涵是重合或者是交叉的,比如机会的平等、条件的平等都属于公平的范围。同时公平与平等又是不同的价值观。平等强调的是某种“同”,公平强调的是某种“异”,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所谓公平就是一种合理的差异。因此要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长期以来,我们都强调初次分配讲效率,而忽略了初次分配也存在公平的问题。如果初次分配是不公平的,然后试图通过再分配来“调节”或“扭转”的话,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会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才能有效地确立公平的分配观。

㈤建立健全公平的教育机制和体制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因此,要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好国家教育资源的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和区域分配,改变过去把有限的投入集中到大城市和重点学校的局面。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农村的义务教育,为民众的“起点公平”奠定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只有实现教育公平,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提高生产能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样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否则,教育上的不平等,势必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不平等。

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为专家学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配套的一项浩大工程。它关系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是保障国家和政治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稳定机制。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健全法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机制,提高保障基金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篇5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扩大。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扩大表面上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实际上,造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和经济原因。本文试图整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过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且找出缩小差距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1.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变化过程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的趋势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23:1;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9.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绝对差距达到14832.49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表1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

年份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元)133.6 160.2 191.3 223.4 270.1 309.8 355.3 397.6 423.8 462.6 544.9 601.5 686.31 708.6 784 921.6 1221 1577.74

343.4 405 477.6 500.4 535.3 564.6 652.1 739.1 900.9 1002.1 1180.2 1373.9 1510.16 1700.6 2026.6 2577.4 3496.2 4282.95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1926.1 2090.1 2162 2210.3 2253.42 2366.4 2475.6 2622.2 2936.4 3254.93 3587.04 4140.36 4760.62 5153.2 5919 6977.29

4838.9 5160.3 5425.1 5854 6279.98 6859.6 7702.8 8472.2 9421.6 10493 11759.5 13785.81 15780.76 17174.7 19109.4 21809.78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为:在改革开放之初相对较大——逐渐缩小——几句拉大的差异特征,即居民收入差距经过了一个倒V字形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这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倍数从1978年的2.57倍逐步下降到1983年的1.82倍。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率先在农村进行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产品收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政策。198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二是实行政社分开。至此,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由改革试点向全国推广。相对而言,城市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较农村滞后,计划经济的分配模式并未有根本改变。因此,在8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收入多元化特征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1985年至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在此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则不断攀升。1994年,城镇居民一年所得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一年所得收入的2.86倍;其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除了个别年份(1996、1998)相比较低外,其余几年基本上徘徊在2.7~2.9倍的区域内。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随着城市改革的逐步推开和不断深入,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由2001年的4493.2元上涨至2011年的14832.49元,收入比也由2.90倍上升至3.13倍。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实际上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是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政府政策等因素分不开的。归纳起来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原因。

2.1 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不合理的农业内部结构、财政政策的不平衡及缓慢的城市化进程。

一是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二元对比系数远远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种资源的交换,共同构成完整的国家社会经济体系,而二元经济结构切断了城乡联系,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严重背离,这种背离使二元结构僵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限制,制约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减少,农村市场发展受到制约。

二是城市化进程缓慢。我国城市化进程很缓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递减,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城市化缓慢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其固有的社区性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扭曲了劳动力价格,降低了劳动力需求量,阻止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反过来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落后的农村科技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户比较利益偏低,农业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抑制了农户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农业资源的转化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经济原因。

四是不平衡的财政政策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其比重一直很低,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保险体系等重要保障机制。城乡税制不统一,加重了农民负担。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均衡,从人力资源的源头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2.2 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二元户籍制度、过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及非明晰化的农地产权制度。

一是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安排下,农民还享受不到平等的国民待遇,他们在尽到自己公民义务的同时却没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使中国在社会事实上有两个不同身份的阶层,因此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分裂和平行运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是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回复到不开放的生存状态,造成农村的愚昧与贫困,限制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城市的流动和转移,延缓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我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孕育和发展。

二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发挥的作用很不理想。对于农村基层政府来说,上级政府的政治支持使其产生的效用权重大,农民支持的权重很小,行政制度上的过度集权,致使基层领导人行为的外部性。在很多集体经济薄弱的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整合力,管理能力和带头作用很差,出现了一定的空缺地带,乡镇机构部分丧失了其在政府决策中的应有作用。

三是国家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影响农民收人水平提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不顾资源约束而实行的赶超战略,导致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化进程受阻。在当时资源相对稀缺的特定环境中,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和统购统派形式,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农业的发展处于被抑制和停滞状态。重工业高积累的成本很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农业等传统经济部门,农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奉献了原始积累,放弃了最基本的应得收人。

四是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是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重要成因。现在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民利益在政府强权下受损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造成了农户生产的短期化倾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非明晰化的土地产权制度,降低了农户经营主体对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的长期关切度及对土地维护、投人的责任心,造成农户生产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土地经营规模过于狭小和分散,不利于土地区域性种植、机械化耕作和集约经营,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为目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国民经济总体协调发展中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3.1 废除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重要制度因素。现行的户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农民受到不公平待遇,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城乡分割,不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因此,为了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必须正确对待并深人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采取国家依法规范、社会市场调节、个人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逐步实行公民迁徙自由。

3.2 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广开社会保障费用渠道;改革社会保障管理方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3 加快给农民“减负”与“剪缚”(取消其制度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民收入分配低下的直接原因在“重负”,根本原因在“重缚”(多种不公平制度政策束缚)。必须尽快大刀阔斧地精简乡村机构,大大减少农民供养的人员。帮助农民成立各种群众组织以适应市场和维权。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和剪刀差政策等,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从国家全局出发,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4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5 加快税法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在建立健全个人收入透明的核算体系(设立个人收入账户实行储蓄实名制、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等)基础上,借鉴西方,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等覆盖个人收入全过程的税式调节体系;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实现环节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个人收入使用环节的特别消费税;个人收入积聚环节的财产税和不动产税;个人收入转让环节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提高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加强税收征管。

3.6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取缔、杜绝非法收入力度。非法收入对基尼系数贡献率在0.07~0.1之间,是社会最不满意的丑恶现象之一。务必尽快颁布严法予以严惩,建立新制予以根治。根据中国历史和国外经验,某种犯罪长期蔓延须出台严法予以严惩的做法,颁布严厉的反腐败法,严惩非法收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法举报非法收入重奖法,审理非法收入案党政机关不得干预法等法律体系。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杜绝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加强行政监督,堵塞权钱交易渠道。

参考文献:

探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篇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内需的扩大。本文基于山东省1980-的年度数据对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造成这一差距产生的各方面原因。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农村收入;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25.45亿元增长到20的33896.65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7.55%。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并已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然而,伴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就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者间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扩大到年的11692.27元,扩大了49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居民分配结构中最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剧山东省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混乱,对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一、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现选取《山东省统计年鉴》中1980-200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参考数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两个指标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不能准确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但毕竟是比较直观的分析指标,是现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经常使用的指标。图1表明了1980-2009年间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地增加,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高水平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增长之上,而且两者的绝对差值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山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抽样调查推算结果表明 :全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809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549元 ,农民收入水平仅占城镇居民的 43.9%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 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8.21元到2009年的1781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10.23元到2009年的6118.77元,两者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扩大到2009年的11692.27元,收入差距扩大了49倍多。

而且,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也有很大差距,下面用2009年各市的数据来说明。

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还是很大的。就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最高的济南市和最低的菏泽市相差10387.83元;而在农村居民方面,收入最高的青岛市和最低的菏泽市相差6786.75元。而且,从总体来说,山东省东部地区的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无疑是山东省现阶段的一大严峻的挑战。

二、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收入来源结构不同

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72.33%,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63.73%,是其最主要的来源,工资性收入仅占28.75%。而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增多,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我国目前仍是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先进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依然主导着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城市的产业发展迅速,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增加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就不够,使得农村发展动力不足。

其次,各种基础设施完善,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向城市流动,可是户籍制度又使得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就业和享受各种待遇上比不上城镇居民。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进城后就算从事一样的工作,收入仍然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农民在各种福利、补贴、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这些制度性因素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待遇的差异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会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使农村孩子的起点就比城市孩子低很多,这将不可避免地促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三)城乡文化教育水平不同

从下面的表2和表3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城镇居民的一半以上;而农村居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少数,2009年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7.28%,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欠缺

邓小平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应该承认,省内现有的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龙头企业和部分大户方面的贡献确实不小,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服务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上的力度却很不够。

从表4可以看出,2009年年底末山东省农业贷款在短期贷款总额中仅占24.25%,商业银行一般选择把资金投向那些效益好、收益高、风险小的行业,而农村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影响大、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拥有的财富和抵押品严重不足等特点而不受这些金融机构的青睐。这就使得农村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难以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有利影响,这些都和金融服务十分发达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   三、缩小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发展我省农村经济,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发展科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深专家,了解国内其他地方和国际市场,实现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其次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出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层次。最后,还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产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

政府应尽可能地改变城市倾向性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发展动力。

同时还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提高他们在各种福利、补贴、社会保障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权力保障,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公平发展的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更多地创造价值,增加自身的收入。

(三)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提供足额的金融服务

积极进行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经济生活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使民间借贷法制化。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存款要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信贷投资,确保农村投资总额。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端明,蔡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03).

[2]聂维亮,黄宜广.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11).

[3]秦克成.新时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04).

[4]郑彩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8(12).

[5]高彦彦.城市偏向 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农业增长[J].中国农村观察,2010(05).

[6]梁淑英,杜程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理论学习,2010(12).

[7]苏允平,董雪.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03).

[8]王越,李玉江.基于ARMA模型下的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2010(05).

[9]吴艳美.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北方经济,(12).

[10]张应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9(增刊).

[11]周虹,方天堃.我国经济开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01).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篇7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1978到1984年我国城乡差距是在缩小的。由于改革从农村开始, 农民的收入首先得到较快的增长, 但是1984至1996年收入差距就开始扩大了。特别是1997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 农民的年均收入没有超过4%, 2004年全国农民少有地出现了6.8%的增长速度生产资料像种子、化肥等的价格也跟着上去了,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 各种福利、教育、医疗、保障其他方面的差距, 整个城乡间的生活差距是6:1的关系。与此相应的是, 2002年末中国农村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城乡居民的差距越大, 贫富悬殊非常惊人, 我国总体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已经超过了0.4, 其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所有制结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1.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

局限性,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式, 使得不同的劳动者由于自身劳动能力的不同形成了合理的劳动收入分配差距,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了起来。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2. 所有制改革在农村和城镇的进程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总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总的来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滞后的。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农民也最早从改革中获益。但现在看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持续性。而且改革也主要在解放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 没有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3. 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居民收入的增长, 使得私

营业主、私营和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成为高收入阶层, 长期下来其财产会随之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居民的财产积累迅速增加, 而且分布极不均衡。金融资产在不同居民户之间的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大大高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并且财产的积累也具有滚雪球似的马太效应。因此, 财产及财产性分配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并带来收入分配的更大差距。此外, 居民的收入越高就越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服务, 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得更好、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低收入者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接受较好的教育, 其劳动收入也要低。并且高收入者还凭借其经济优势获得更多的法律服务、医疗服务和投资机会, 这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拉大与低收入者的差距。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1. 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 发展生产力, 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收

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 发展中的差距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来积极寻求化解这一问题的对策。因此, 我们必须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生产力越发展, 消除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我们调整所有制结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能够从根本上发展经济, 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长远来看, 也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 更加健康地发展。首先我们要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这样才能保证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其次, 也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实上,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除了有拉大收入差距的一面以外, 它也具有弥补收入鸿沟的作用, 例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更重要的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2.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缩小财富差距, 实现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 让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 首先富裕起来, 即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些年我国的GDP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却大约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造成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太低, 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太高, 劳动分享的社会进步成果太少, 资本分享的社会进步成果太多, 使社会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矛盾。;二次分配要讲公平, 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一方面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 开征遗产税、高消费税等, 另一方面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支持和扶助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 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建立相关法律制度, 鼓励富人在自愿的基础上, 帮助穷人改善生存条件, 缓解贫困, 缩润, 享有不该拥有的“垄断福利”, 肆意支配公共小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女子当自强下一篇:商品房定购协议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