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精选8篇)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篇1

今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主要工作。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床上用品,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我校完善了留守儿童花名册,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2、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篇2

近年来, 社会转型、城市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工作, 随之出现了留守问题, 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段秀荣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留守儿童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全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6973万人,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3万人。2月14日,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文件,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被提上日程。儿童是家庭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和谐, 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 因此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保护。山西省属于中部地区, 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本次研究就是以山西省JL镇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访谈、实地调查以及相关的实务介入, 了解该乡镇的留守儿童数量规模、生活状况、学习及受教育情况, 心理及行为问题和安全状况等,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生活、心理、行为等, 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 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建议。

2 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主要争议在儿童的父母是否是双方都外出、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留守儿童的年龄这三个方面。范先佐: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 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属于留守儿童;段成荣和杨炯则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务工来界定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则指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周福林与段成荣关于留守儿童的综述中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 不同研究有不同的标准, 有一年、连续四个月或六个月;政府文件中对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综上, 对儿童的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留守儿童的年龄作出的界定, 故此本文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中至少一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六周岁的、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儿童。

3 JL镇基本情况

3.1 JL镇概况

JL镇座落于山西省吕梁市, 是革命老区贫困区的集合体, 有14个行政村, 41个自然村, 分布在东西两山、南川河流域, 总面积70km2, 孝柳铁路、209国道、340省道贯穿南北, 交通便利。全镇总人口20639人, 总户数5667户, 耕地面积1128.47hm2, 总劳力7016人。山西人恋家, 常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 该镇也一样, 而且在当地还有本地的煤炭产业, 总体而言外出务工的人不多, 但是近些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 陆续有人选择外出务工。该镇有9所小学及1所初中, 留守儿童数量近百余名。

JL镇的社会工作服务站是以民政部“三区”项目为依托, 于2013年成立, 推崇“社工引领, 志愿者辅助”的服务模式, 开展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人员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其中留守儿童是工作站一类重要的服务人群。因JL镇的留守儿童人数不多, 所以在进行服务时并未做严格的划分, 驻站社工对该镇的留守儿童做了摸底调查、建档工作, 对有特殊需求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截至目前, 社会工作站服务的留守儿童79名。

3.2 JL镇留守儿童概况

本次研究通过走访及问卷的方式对该镇9所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 共有小学生1463人。其具体情况见表1。

首先, 由表4可知JL镇的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约79人, 其男女比接近1:1, 只有全部人数的5.4%, 可见该地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少, 留守儿童也较少。其次, 由表2可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仅父亲外出约占75.95%, 仅母亲外出约占10.13%, 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13.92%, 但这其中也约有22.78%单亲的留守儿童, 因此没有父母陪伴的占36.71%。有父母一方陪伴的留守儿童约占63.29%。根据其监护人是否在其身边可以把农村留守儿童分成四个类型, 即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由表3可知79个留守儿童中, 63.29%是单亲监护, 32.91%人是隔代监护, 3.80%人是亲朋监护, 没有同辈监护的情况存在。

4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分析

留守儿童“留守”不等于“问题”, 不应把他们“标签化”, 他们只是相对缺少亲情和关注, 在成长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高, 其生存现状也表明这一群体需要更大的关注力度和关爱保护。

4.1 监护不力, 影响营养健康

儿童时期是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崔篙等人曾在文章中指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的负面效应大于家庭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JL镇亦如此。首先, 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 缺乏科学的喂养经验,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辈, 受祖辈饮食结构和勤俭节约生活习惯影响, 往往忽视孩子的营养状况, 忽视孩子的营养是否均衡、是否跟得上, 以致孩子的健康成长得不到保障。其次, 监护不力, 对儿童疏于管理。在机构服务的79名留守儿童中, 有66%的留守儿童有充足的零用钱, 并且自己管理;有22%的留守儿童有少量的零用钱;有5%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 基本没有零用钱。留守儿童一般都有足够的零花钱, 但因年龄小、自控能力差, 并且缺乏甚至没有营养搭配的意识, 以及临时监护人疏于管理, 他们常常将自己的零花钱用于买垃圾食品, 用于玩乐方面, 无法顾及到自己的健康营养。最后, 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处于劣势, 卫生习惯方面尤为明显。与班主任的交谈中, 大部分班主任说“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衣着不能保持整洁, 长时间不能更换, 做不到勤换衣物、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及时理发等”,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留守儿童中大约60%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容易生病, 营养健康得不到保证。

4.2 家庭教育缺失, 忽视道德行为塑造培养

儿童时期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也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养成的关键时期, 其中道德行为有探索性、模仿性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应当以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等良好道德品质。部分留守儿童因自律性差, 临时监护人的忽视、放纵或溺爱, 家庭教育及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 道德行为的塑造处于劣势。留守儿童出现道德行为问题, 常常会被临时监护人忽视, 即使意识到了, 也因无力管教, 使情况恶化, 出现个别极端行为。另外, 家庭教育缺失, 临时监护人的疏于监管, 使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尤其不良信息的干扰诱惑, 出现旷课逃课、抽烟喝酒、出入游戏厅网吧, 沉迷于网络, 甚至出现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抢劫、偷盗、赌博等现象。

4.3 亲子关系疏远, 心理脆弱

留守儿童基于生理的生长发育, 其心理也呈现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等特点。心理问题是内在和外在各方面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留守必然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但张帆曾在文章中说明, 大部分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 也有少数研究提示, 两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性别、年龄、父母外出时间、监护人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次、家庭子女数、是否住校、人格特征、亲子关系等, 但毫无疑问的是亲子关系的疏远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在JL镇的实地调研期间发现, 只有个别的留守儿童有些许不良的心理表现, 例如:冷漠、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封闭、脾气暴躁、逆反心理等。JL小学的L老师证实留守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过生日。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将蛋糕和小零食拿到学校, 或是邀请儿童一起过生日, 而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 过生日不会去跟班里的儿童分享, 有的甚至不过生日, 出现被嘲笑、自卑等现象, 这有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创伤。类似事情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变得脆弱。

4.4 教育资源有限,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2001年开始, 农村地区对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 撤点并校, 近一半的中小学被撤并。JL镇受撤点并校的影响, 只有1所中学、9所个小学, JL小学的规模最大, 资源相对更多, 另外8所小学教育资源相对更加匮乏。79名留守儿童, 超一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有个别辍学现象, 但也并非所有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差, 大约10名成绩处于中上游, 也不乏特别优秀的。虽然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 但是它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的存在。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有以下几方面处于劣势: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外, 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临时监护人只注重学习, 缺少其他受教育的机会;其次, 父母因外出务工, 觉得亏欠孩子, 会留给孩子较为充足的零用钱, 孩子天性爱玩, 加之临时监护人疏于监管, 往往沉迷于游戏或网络, 影响学习;再次, 在JL32.91%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都是孩子的祖父母, 年龄普遍较高, 大部分都是文盲, 没有学业辅导能力, 影响孩子的学习;最后, 监护人对家庭教育忽视, 加之农村地区学校办各方面资源有限, 学校与家长交流沟通不力, 这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成绩产生影响, 通过与一线的教师交流发现,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来开家长会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且即使来开家长会也只是走过场, 不能解决问题。

4.5 隐患较多, 安全受到威胁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辈, 他们往往年龄偏大, 能力和精力有限, 无法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和监管, 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溺水、触电等事故时有发生, 也容易遭受不法分子侵害, 例如人身伤害、猥亵、拐卖等。据安徽医科大学的相关调查,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高达46.8%, 比非留守儿童高出13个百分点。在JL镇的实地调研中, 发现在该镇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排在第一位的是交通安全隐患, 这与该镇的特点有关, 该镇主要产业是煤炭产业, 在国道、省道以及平常的路段中有大量的拖挂式的卡车, 交通事故频发, 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威胁。另外个别留守儿童在家中有时用电磁炉或电锅做饭, 有触电的危险。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是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能做的是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同时为其创造安全友好的环境。

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需要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 其问题的复杂性也要求社会工作介入手段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理念, 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专业方法, 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及主体性的前提下, 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缓解困难。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无论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还是社会层面, 无论是从儿童个人心理调适, 家庭支持还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层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5.1 JL镇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JL镇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依托JL镇社会工作站在JL镇开展的工作, 主要针对该镇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对其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5.1.1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介入。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包括了个人的成长经历, 家庭生活环境, 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态度转变、行为方式, 人格的塑造, 能力的提升, 个人价值观取向等, 针对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介入, 可以采用个案或小组的专业工作方法。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 坚持案主自决, 个别化原则, 为不同的案主设置不同的服务方案。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案主链接资源包括经济的、物资的或精神的, 也可以帮其重建或丰富社会支持网络。例如可以帮助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寻求社会救助等;在社区中招募高年级学生志愿者, 帮助学业困难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小组工作, 可以建立手工小组、心理治疗小组、成长小组、学习互助小组、抗逆力提升小组等,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 从朋辈群体中获得慰藉和支持, 彼此分享喜悦、分担烦恼、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5.1.2 留守儿童家庭层面的介入。

家庭层面的介入, 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要了解留守儿童家庭, 包括父母工作情况、替代监护人情况、监护状况、与父母的沟通状况等, 对其中的一些负面境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利用个案、小组或社区的专业工作方法对家庭进行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存在监护不当、疏于监管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讲座培训等方式向临时监护人和父母传授有关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知识, 以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就亲子关系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父母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 并强调沟通的方式, 建议采取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定时进行沟通, 最好定期进行视频聊天, 从而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度以及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计划在父母返家期间, 组织他们学习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相关的知识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改善亲子关系。在留守现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 父母对子女多一些关爱, 临时监护人更加尽责与父母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5.1.3 留守儿童学校层面介入。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 学龄期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因此学校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部门, 学习之外的一些工作可有学校社会工作者来承担,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心。针对学校整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高, 留守儿童自我保护、维权意识薄弱, 安全、法律知识匮乏等现状,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讲座、小海报等宣传方式来增加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也可以通过“安全周”、“法律小讲堂”等小型活动去强化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 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

学校中留守儿童工作相对开展较为顺利, 以班主任为主, 以班级为单位, 可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档。班主任要全面掌握自己班级中留守儿童的情况, 对于需要帮助的, 应及时转介给社工, 寻求专业的帮助。班主任、社会工作者和临时监护人共同关爱保护留守儿童, 使他们的生活多一点关爱, 学习多一点辅导, 情感多一点交流。

5.1.4 留守儿童社区层面的介入。

儿童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养成的关键时期, 自控能力差, 易受到周围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 保证留守儿童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为其创造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而社区是其生活的首要外部社会环境。现阶段对于留守儿童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主要就农村留守儿童课业辅导, 在社区内设立“六点课堂”,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匮乏的问题, 可以在周末组织课外读物分享活动或组织观看电影等,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5.2 JL镇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反思

JL镇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无论是从儿童的自身成长, 家庭关系改善还是从儿童的社会适应方面,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JL镇师生、家长、村民及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但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首先, 当地方言很难听懂, 交流有障碍, 与老人的交流尤为明显;其次, 当地群众没有意识到留守对孩子的影响, 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再次,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低, 社会工作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社会工作队伍较少, 工作量大等;最后, 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方面父母的责任是最主要的, 父母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边, 也不能放任不管, 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6 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建议

6.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积极出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农民工、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就是要让子女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卫东也曾提出,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推动流动人口子女随迁。例如: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就业岗位, 引导激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倡父母进城务工时, 带子女一起进城学习、生活, 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帮扶, 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条件。

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 需要政策上予以支持, 同时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JL镇社会工作站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当地政府的支持, 以及其他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在许多地区还正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工作者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社会大众会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混淆。因此应设立专门社会工作部门, 并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 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义务。

6.2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整合资源, 丰富留守儿童社区生活

通过当地政府支持或是其他捐赠等,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在农村社区建立社区图书馆、体育馆、休闲娱乐馆等, 并安排专人管理, 让留守儿童在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学习休闲娱乐, 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同时保证其安全。方便孩子在这里看书, 学习知识, 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地区的软件设施建设, 在社区里面组织各种各样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 社区内设立“六点课堂”, 周末课外读物分享活动或组织观看电影等。此外,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中动员居民,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改善社区文化氛围, 让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6.3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 方便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

宣传社会工作,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加大农村社会工作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大型活动等媒介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全面宣传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内容等, 从而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都了解、接受和关注社会工作, 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 并在工作上给以支持和配合。做好实务工作, 塑造良好的社会工作者形象,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在工作时, 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社会工作者的形象, 脚踏实地, 要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价值理念植入实务工作中。

6.4 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 拥有近8亿农民,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建设的重点, 以JL镇为例, JL镇属于中部贫困农村地区, 其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开展社会工作, 即使开展的地方还面临社会工作者数量少、专业服务能力低、难以胜任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等问题, 因此应该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农村社会工作现状有其客观的原因, 例如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总体偏低等。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除专业社会工作者外, 也可以让部分基础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教师、社会志愿者等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 壮大社会工作的队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 2013 (3) :37-49.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78-84.

[3]段成荣, 杨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8 (3) :15-25.

[4]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60-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DB].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016-2-14.

[6]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06 (3) :55-59.

[7]崔篙, 周振, 孔祥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PSM的分析[J].农村经济, 2015 (2) :103-108.

[8]张帆, 刘琴, 赵勇, 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8) :849-857.

[9]李艳艳, 范元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历程、反思与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3) :31-33.

[10]叶妮, 翁思洁, 朱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与关爱保护[J].今传媒, 2014 (6) :168-169.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家庭尽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监护人要依法尽责,在家庭发展中首先考虑儿童利益;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坚持政府主导。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坚持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三)总体目标。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提高监护能力。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要为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县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要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的监护监督等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机关指导和协助中小学校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寄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工会、共青团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妇联要依托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活动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残联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残疾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依托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财税部门要依法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四、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属于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要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将农村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6个月以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无着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五、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符合落户条件的要有序推进其本人及家属落户。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要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满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在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帮助。倡导用工单位、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为其照料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多帮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二)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各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就业创业的,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要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各级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强能力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满足临时监护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托管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三)强化激励问责。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篇4

7月22日,陇南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在武都召开。副市长尚桢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尚桢指出,市委、市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十分重视,立足市情实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组织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随着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存在。尚桢强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重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各成员单位要牵头尽快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研究制订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精准扶贫工作中,尽可能搭建帮扶平台、沟通平台,强化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普法教育和心理教育。严厉打击涉童犯罪,加强校园管理,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制定完善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优惠政策,拓宽创业领域,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回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尚桢强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抓紧建立完善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陇南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篇5

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8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有12人,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有6人。他们分别就读于一年级1人,二年级6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5人,五年级4人,六年级1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工作,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不理想。一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二是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忙于生计,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并及时更新。

2.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视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学校给予一定收费的减免补助,以满足留守儿童生活需要。

3.对学习上后进,且监护人无力辅导的留守儿童,跟踪他们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利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无偿对其补习,以提高成绩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与社区联合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关爱服务。

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校曾邀请了新区港中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我校对高年级的孩子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我校还定期的以讲座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法制与交通的安全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去年,在新区爱心妈妈团体和市媒体的共同关爱下,我校留守儿童参加了“社会妈妈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体会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更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资助。

5.注重家校联动,定期开展家访,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经常沟通联系。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校留守儿童中的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缺乏法律意识,对子女的一些义务缺乏认识。学校老师积极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在进城务工时妥善安排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五、下一步工作举措

我校在接下来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将拓宽思路,开展“五个一”育人活动

1.谈一次心。帮扶教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2.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聚会。各班要建好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记入档案,要大力开展向留守儿童送一句生日祝福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3.读一本好书。帮扶教师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4.写一封亲情书信。帮扶教师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情况 篇6

从现在起至11月底,哈尔滨市将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及时响应并解决当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失学辍学、无户籍等现实问题,力争到20底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这是记者从22日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暨“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部署会议上获悉的。

据了解,目前,哈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487万人,占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总量的18.7%,低龄化比率比较高,13周岁以下占总数的92.3%。此次专项行动围绕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落实强制报告责任、落实临时监护责任、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落实户口登记责任、依法打击遗弃行为六方面内容展开。哈市各区、县(市)将集中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强制报告意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及时发现和保护处于无人监护等困境的农村留守儿童,严厉打击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等监护侵害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帮扶。

据介绍,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当天的会议上,由哈市网信办、市综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2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哈尔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在哈尔滨市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研究拟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政策措施和年度工作计划,向市政府提出建议;组织协调和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推动部门沟通与协作,细化职责任务分工,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完善救助保护、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救助保护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提升本土教育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寄住学校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 而是被留在家里, 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

调查统计, 本地的留守儿童处于0~14周岁, 留守儿童占到了在校学生数的65%。面对这个惊人的数据,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时代赋予我们这一崭新的教育课题。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性格、道德等方面出现偏差, 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发现问题十分严重, 笔者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以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及时沟通, 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多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不闻不问的寄住房东, 更有甚者, 周五回家面对的是紧锁的大门和冰锅冷灶的家庭。然而,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 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 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孩子们感到寂寞, 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 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 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祖父母的溺爱, 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 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忧郁彷徨、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 学习成绩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大多数是文盲,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在我任教的班级中, 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 并取得中上游成绩的, 十个学生中难出一二个。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 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 性格缺陷

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孩子们的思想就像海绵, 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 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道德缺失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人生是0, 道德是1, 无论你有多少钱, 多少学识, 多大权势, 没有道德这个1, 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 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 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 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加强本土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我们必须从教育根本出发, 关注留守儿童, 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社会教育

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解决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 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学校宿管教育

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 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家长亲情教育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4. 教师自身教育

老师们做什么, 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被学生模仿, 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 不仅是班主任, 各科老师也必须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关爱留守儿童, 用爱心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 端正学习态度, 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无愧于父母, 无愧于社会。

总之,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既牵涉到教育方面, 也关乎社会、法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 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力、物力的投入,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问题, 在偏僻的农村教学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协同合作。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篇8

关键词: 留守儿童;儿童档案;心理健康教育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这样,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真情关爱,给留守留守儿童温暖

班主任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例如:我班的莫福仲在和同学戏闹中右眼损伤,我及时带他去看医生,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

班主任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例如:学生谢番全,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家里只有兄弟俩,没有人照顾。有一段时间他经常逃学,上课时经常睡觉。于是我对他进行了走访,发现其由于精神空虚,缺乏关爱,结交了社会一些缀学的少年,在家里抽烟搓麻将。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其重新振作精神,免其走入歧途。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关怀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四、对留留守儿童的错误及时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例如:我对一学生进行家访时,这位学生怎么也不让我进去。我认为定有玄机,夺门而入,一股恶臭把我冲了回头。屋里几个月的生活垃圾堆在正厅,从卫生间里漫出的臭水在厨房积了一寸多深,发出阵阵恶臭。几十用过了的碗筷随处可见,在不能再乱的房间里两位缀学的少年。地面到处都是烟蒂,桌上有一副准备开局的麻将。于是,我对其进行了教育,让其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在我对其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发现他他两次想哭,于是我打通了他父亲的电话让他们父子进行思想工作交流。

五、注重对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六、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一是采取正面引导与严管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正面引导政治教育学习,如印发疏导材料,组织不同形式的有趣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引导留守儿童保持并提升良好的心情,学会面对现实,自我调节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自卑感,培养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二是提高自我控制,增强意志力。学会正确面前挫折,敢于挑战,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引导“留守儿童”如何正确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让留守儿童从班级集体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得到爱的需求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总之,搞好调查、访谈、分析是做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客观分析研究“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困扰,重建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上一篇:小班十月份家长工作下一篇:描写人物作文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