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共8篇)
一、调查目的和现状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做法
五、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六、关爱空巢老人
七、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现状
目的: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斛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
现状:社会帮助的缺位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
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1)、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英国等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依托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质支持、整体关怀等,具体提供服务的有政府雇员,还有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兴起,各地也在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方法。例如,杭州依托社区,以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和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居家养老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人们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服务热线和聊天解闷等,分别达到了22.2%、20.5%、18.8%,17.1%和16.8%。但是这些服务需求的总满足率目前仅为15.9%,换句话说,仍有84.1%的服务需求没有被满足。
空巢老人中或许就有你我的父母、你我的长辈,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可能也会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尊老爱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伸出关爱的手,陪他们一起走,在他们老了孤单了的时候,远离困苦和忧愁。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
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大量增多。因子女外出务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约占空巢老人总数的80%。
2、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升
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
3、老人无子或与子女关系不好。一些老人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女
儿结婚出嫁到外村后,尽管偶尔也回娘家探望,但绝大多数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使得这些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还有少数老人与子女或儿媳关系处理不好,甚至关系紧张,使得子女对老人生活长期不管不问或者很少过问,造成了不应出现的老人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增大的同时,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不便、精神空虚。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村空巢老人饮食
起居、料理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上也较为空虚,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平时在家连个说话聊天的对象都没有,村里又没有老年人活动室,许多老人只能聚在一起通过玩麻将、打牌来排解孤寂。
2)、承担大量体力劳动。子女不在家,农村空巢老人只得自己从事
农业生产,不但常年管理自家的农田,还得照看子女家的农田,农忙时若子女不回家,只得自己从事耕作、收获、播种等各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此外,在鄄城县,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大都把孩子留老家让父母看管,使得农村空巢老人不但要维持自身生活,还要担负起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
3)、经济收入较低。除享受低保的老人外,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
人家庭月收入在200元以下。部分老人能够通过自己从事农业劳动获得收入,但是仍有一部分老人由于年龄大、身体差而无法从事劳动生产,在遇到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更是束手无策,从而导致庄稼歉收、收入减少。
4)、生活质量较差。农村空巢老人大都居住在房龄超过30年以上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同时,由于收入较少,许多老人平时不舍得吃穿,生活质量不高。为了省钱,有些老人即使患病也不主动去医院就医,小病不愿看、大病不舍得看,使得病情加重不得去医院诊治时往往花费大量医疗费用。
5)、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在农村的大都
是空巢老人,他们身体素质差、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据统计,近年来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周边地区发生了多起不法分子到农村老人家中抢羊、抢牛、甚至抢夺婴幼儿的严重违法事件,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
四、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做法
一、在农村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开
展敬老意识和老年法规宣传,建立了孝文化教育基地,并对评选出的全县“十大孝星”、“十佳老人”进行表彰。同时,重视户外宣传,在全县16个乡镇政府驻地及规模较大的行政村主要街道粉刷敬老、爱老宣传标语132幅,在210个行政村的村务公开栏内设立“村风文明荣辱榜”,对各村的十佳好婆媳、敬老爱老标兵进行张榜表彰。
二、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已有199
5名农村老年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努力扩大五保供范围,将4758名农村老人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同时对全县16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扩建和改建,要求条件较好的对社会开放,在保证“五保”老人入院的基础上,吸纳富裕家庭老年人自费入住。
三、大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在1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高标准乡
镇文化站,设臵了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并在全县207个行政村建立了图书室,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培训建立了200多人的老年人活动辅导员、教练员和1800多人的老年问题活动骨干队伍,多次组织老年文艺团体下乡,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钓鱼比赛、太极拳、秧歌等多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
五、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衍生物,也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笔者认为,在未来2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而且到那时,新一代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需求上将不同于现在的空巢老人仅仅满足于维持基本生存上,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大大提高、各种需求也会增多。届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突出,处理不当,将影响农村稳定。所以,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结合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问
题:
一、提高农民敬老爱老意识。加大《老年法》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农村社会治安集中治理,打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犯罪活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大张旗鼓地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氛围。
二、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养老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目前我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正在部分试点地区推行且进展良好。而鄄城县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政实力差,配套资金不足,下步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能会面临较大难度,建议省政府探索建立一套不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并尽快在全省大范围推广。
三、向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在东部一些县市已
推行多年,而鄄城县作为财政弱县,无能力向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建议由上级财政拔付一定资金、地方政府搞好配套,联合向70岁以上老人定
时发放生活补贴,各县可根据本县财政状况,适当调整补贴标准和发放范围。
四、将农村空巢老人纳入集中供养。乡镇敬老院是乡村主要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乡镇敬老院职能,出台优惠政策吸收大量农村空巢老人入驻,尽可能多地实现空巢老人集中供养。同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城镇养老机构建设,增加养老机构数量。
五、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职能。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基层村委会在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问题上一直乏力且积极性不够,建议通过资金支持、制度建立、考核评议等方式调动乡镇政府关爱空巢老人的积极性;鼓励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对空巢老人建档立案、定期走访、结对帮扶等方式,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
六、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将企业开办在乡镇或农村,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出远门就能就业;同时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单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
作物的习惯,转而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使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较高收入。
七、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有些农村虽有老年人活动室,但条件较差、软硬件设施不全、服务不到位。建议上级政府在财政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给予资助,保障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为空巢老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条件。
六、关爱空巢老人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闻,对于空巢老人我们应该关心、爱护。
1)例
心理安慰空巢老人
2011年08月25日 17:01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手机看新闻
福建省福清市公安边防大队日前组织开展“心理安慰空巢老人”活动,选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晖警官走进驻地敬老院,向“空巢老人”讲解健康常识,帮助他们安享晚年。2)例
重庆市开展农村空巢老人情况普查
·作者: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根据***书记、马正其常务副市长的重要批示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共同开展了全市农村空巢老人情况普查,为市委市政府研究关爱政策,制定关爱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成立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查组,由市民政局局长、市老龄办主任刘涛任组长,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永武、市老龄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志强任副组长。二是确定了“农村空巢老人”范围。本次普查的“农村空巢老人”是指60周岁以上、并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居住、本村内无子女居住或子女因故外出半年以上的老人(五保对象除外)。三是全面调查真实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空巢老人年龄、数量及个人信息等基本情况;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供养、健康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和应急救助、权利保障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各地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取得的经验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对于全市开展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工作的对策建议等。
七、结语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普查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问卷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 以2008年江山市村级换届选举后大规模培训村两委主职干部为契机, 通过村两委主职干部对全市312个村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普查, 对个别有异议的村进行实地核实。其次, 通过乡镇 (街道) 的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向每个驻村干部发放3至5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入户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 收回问卷987份。最后, 笔者又在乡镇 (街道) 和村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100个“空巢老人”。为计算方便, 笔者在这1087份问卷中去掉信息欠全或填写欠认真的87份, 仅对1000份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截至2008年12月止, 江山市共有65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35640户、53519人。其中, “空巢老人”家庭有10212户, “空巢老人”16534人, 占农村65周岁以上老人的31%。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⑴性别构成:男性占53.3%, 女性占46.7%。
⑵年龄结构:65~69周岁占25.1%, 70~79周岁占42.7%, 80~89周岁占31.9%, 90周岁以上占0.3%。
⑶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56.5%, 小学占26.8%, 初中及中技占15.2%, 高中及中专占1.5%。
⑷职业构成:一辈子都是种田的占81.1%, 以承包工程为主的占7.8%, 以做小生意为主的占5.7%, 以做泥工为主的占2.5%, 以做木工为主的占1.7%, 其他职业的占1.2%。
⑸曾任职务:担任过村主职干部及以上的占9.3%, 担任过村委或村支委干部的占12.5%, 担任过队长的占16.5%, 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占61.7%。
(6) 子女情况:有两个以上的占98.7%, 子女在本市工作的占72.1%, 子女经常以电话方式或上门探望父母的占65.8%以上。
从以上基本构成情况看, 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⑴吃的情况:自己认为吃得很好的仅占3.9%, 吃得好的仅占36.7%, 吃得饱的占58.7%, 吃不饱的占0.7%;每人每月吃肉在3斤以下的占57.8%, 在3~6斤的占28.5%, 在6~9斤的占11.5%, 9斤以上的占2.2%。
⑵穿着情况:自己认为穿得很得体的占6.7%,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占39.3%, 将就着穿的占49.8%, 穿得很破旧的占4.2%;平时衣服洗得很干净的占17.7%, 平时衣服洗得干净的占43.5%, 平时衣服洗得较干净的占35.6%, 穿着不够干净的占3.2%。
⑶住的情况:住在楼房里的占37.1%, 住在平房里的占58.3%, 住在破旧房里的占4.6%。
⑷用的情况:每月零花钱在15元以下的占11.5%, 每月零花钱在16~60元的占35.8%, 每月零花钱在61~150元的占34.2%, 每月零花钱在151元以上的占18.5%。
⑸消遣方式:选择看电视的24.2%, 选择闲聊的23.8%, 选择闲逛的15.7%, 选择打牌的13.2%, 选择麻将的9.2%, 听广播的3.8%, 选择看报的1.8%, 不知自己是如何消遣的占8.3%。
⑹购物情况:由儿媳购物的9.2%, 由子女购物的62.8%, 由自己或老伴购物的25.3%, 由其他人购物占2.7%。
⑺外出情况:出过省的35.7%, 出过衢州地区的25.8%, 出过江山市的34.4%, 江山市都没有出过的4.1%。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的生活还是以温饱为主, 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离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
⑴幸福指数比较高。调查表明, 有5.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46.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38.7%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满意, 只有7.5%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满意, 1.8%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
有3.6%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幸福, 38.4%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 47.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幸福, 只有9.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幸福, 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幸福。
⑵丧偶家庭比较多。“空巢老人”中寡居 (单身) 老人有6675人, 占所有“空巢老人”的40%。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配偶的家庭627人, 占62.7%, 丧偶独居的家庭373户, 占37.3%。在丧偶独居的老人中, 女性多于男性, 占56.8%。
⑶自理能力比较强。许多“空巢老人”吃得米自己种, 吃得菜自己种, 吃得荤自己养, 吃得药 (土药) 自己挖。像许多少数民族“能说就会唱”一样, 他们大多“能动就会做”, 男女健在的“空巢老人”一般男主外, 女主内, 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生活, 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独居的“空巢老人”也大多相信“命运安排”, 里里外外一把手, 吃喝拉撒忙到头。
⑷关心子女比较重。大多“空巢老人”关心子女和孙辈胜过关心自己。调查中, 有68.8%的“空巢老人”回答最关心子女和孙辈的事;有63.7%的“空巢老人”回答最高兴的事是子女和孙辈有出息;有48.5%的“空巢老人”回答最想有子女和孙辈陪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爱下辈胜过关爱自己。
二、存在的问题
1. 负担过重。
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25.5%的“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 有好多7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还要为子女种田。走访中, 我们发现有一位86岁高龄的“空巢老人”还种着3亩多田;有41.5%的“空巢老人”自己种菜或靠买菜来维持生计;有12.5%的“空巢老人”靠做粗工赚钱自用;有10.5%的“空巢老人”要自己上山打柴;有3.7%的“空巢老人”靠来料来样加工补贴自用;有2.3%的“空巢老人”负责照顾孙辈上学接送、吃穿和就医等。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看家、护院等。
2. 收入较低。
大多数“空巢老人”靠自食其力, 如下地种田、上山砍柴、饲养牲畜、来料来样加工等增加家庭收入。走访中, 我们发现男性“空巢老人”养牛、养羊等牲口的比较多, 女性“空巢老人”养鸡、鹅、鸭等家禽的比较多。
子女给的少。原因是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 (一般都按揭贷款) 、供养子女读书 (大多不止一个) , 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除极个别当老板的, 大多数无积蓄或积蓄甚少, 不可能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
调查表明, “空巢老人”当中, 月收入在120元以下的占19.5%, 120~365元之间的占29.7%, 365~3600元之间的占42.8%, 超过3600元的仅占8%。从以上情况看, 九成以上的老人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
3. 患病乏医。
无钱看病和看病无人陪已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调查中, 大部分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 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 “小病不去医院, 大病去不起医院”仍然是广大“空巢老人”的选择。虽然江山市已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他们的收入仅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 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他们中的大多数“空巢老人”往往是“保了饭碗, 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 保不了饭碗”, 处于吃饭与吃药两难的境地。有的家庭为了治病, 不得不从小康家庭沦为贫困家庭。由此可见, 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
4. 精神孤寂。
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到来, 家庭的结构功能分化, 很多子女外出, 常年很少回家。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 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 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 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23.8%的“空巢老人”休闲方式是串门聊天, 他们中的很多人“电视看不懂, 广播听不到, 下棋没学会, 打牌输不起。”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更增加他们内心的孤寂, 更增加对子女的思念, 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 他们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中许多人大都很少与社会交往。
5. 五官失灵。
调查显示, 有25.5%的“空巢老人”眼花看不清电视, 有18.6%的“空巢老人”耳聋听不到广播, 有17.3%的“空巢老人”鼻塞闻不到香味, 有32.8%的“空巢老人”少牙吃不动花生米。加上他们的文化程度低, 生活水平不高, 所以, 他们大多深居简出, 早睡早起, 生活也还算有规律。
三、对策与建议
“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子女不孝这种道德的层面。根据江山市的情况, 目前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仍将以家庭养老和自养为主。当然,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帮困救助机制, 是应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关注“空巢老人”生存状态则显得尤为紧迫。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 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它也给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 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 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恪尽孝道侍奉老人的子女, 社会要给予表彰, 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 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 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
子女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空巢老人”。配偶要关心老伴, 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 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 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 保持与父母的联系, 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 常回家看看, 伸手帮一把, 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 即使不能回家, 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2. 更新养老观念, 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家庭养老模式是现阶段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但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型的养老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机构将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主要选择。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 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 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 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家庭选择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 无论收入高低, 选择到养老院的态度都不够积极, 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 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 “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 “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 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 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因此,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 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 多途径多渠道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 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 健全社会保障, 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
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 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如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 提高补偿支付比例, 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 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 让他们能看得起病, 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 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 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以及养老补贴等。如江山市城郊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就设有老年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 每月按年龄的不同发给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贴, 有的村每年还组织老年协会会员到全国各地旅游, 费用大部分由协会出, 自己出小头, 所以老年人都乐于参加。这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甚至整个晚年生活的态度。
4. 提高整体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转移。
老人们不愿意进城与子女同住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 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减少老人进城后角色转换的幅度, 老人们才愿意进城, 才能使本已掏空的家庭载体再度充实起来。一般来说, 由于小城镇与乡村生活的差距较小, 比大城市更接近乡村的生活, 因此, 可以先从其供养子女在小城镇的这一部分“空巢老人”入手, 实现城乡的大转移。在有条件的农村还可借鉴城镇的做法, 把高龄、困难“空巢老人”组织起来, 实行集中供养, 不断提高“空巢老人”的自身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的转移。
5. 建好活动中心, 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农村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 体现了乡村组织对老年人的尊重, 老年活动中心这种养老服务形式得到了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一致认同和接受, 也实实在在为“空巢老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江山市, 除极少数山区村没有村级老年活动中心之外, 绝大多数村都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并且, 绝大多数村的老年人都经常到活动中心去活动, 学到了不少东西, 获得了不少乐趣。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却还有一些村的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开展得并不正常, 基础实施不全, 如有的活动中心仅有房屋而无桌子和椅子, 有的虽有桌子和椅子却没有活动器具, 有的根本就无人管, 平时就是一把锁, 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露露脸”。本次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 有53.9%的老年人参与过老年活动室的活动, 在参与活动的“空巢老人”中, 有98.7%的“空巢老人”喜欢老年活动室。所以, 希望还没有建立活动中心的村尽快筹措资金或租借房屋把活动中心建立起来, 已经建立活动中心的村要尽快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同时, 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维护环境卫生, 把活动开展起来, 使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让他们的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6. 干部定期走访, 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乡镇和村两委干部一方面要有专人掌握“空巢老人”的动态, 建立“空巢老人”帮扶调查表;另一方面还要定期走访“空巢老人”, 或问声好, 或问长问短, 或帮个忙,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空巢老人”, 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时, 及时了解邻里互助情况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必要时可与“空巢老人”子女进行联系沟通, 使他们及时掌握父母的最新情况, 以便让他们更安心地在外地工作, 赚到更多的钱来孝敬父母和支持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7. 激励邻里互助, 大力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
农村不比城市社区, 彼此相处较远, 再说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 文盲、半文盲者居多, 他们大多数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还是凭两条腿和一张嘴, 有的虽然子女专门为他们安装了电话,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接电话而不会打电话。所以, 当他们有事求人帮忙时, 只好亲自跑去叫人。而“空巢老人”的子女离得较远, 一般是叫不到的, 那怎么办?只有就近叫人帮忙。但经常请人帮忙, 不仅邻里会厌烦, “空巢老人”自己也叫不出口。为此, 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出面,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 听取“空巢老人”的建议, 为之联系“一帮一”的邻里长期结对服务,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空巢老人”解决困难。因人而异, 视其困难大小, 或免费, 或适当收点报酬, 激励邻里互助。年底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评奖, 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问题。
8. 学会关爱自己, 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自养之道。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收入;健康;医疗;養老;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12-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流迁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农村中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在不断地壮大,“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也成为学者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主要以2010年1、2月份对湖北省21个村200位抽样的空巢老人所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围绕空巢老人的经济、健康医疗、養老等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在生活来源方面,这次调查的200位空巢老人中,共有99人的收入中含有子女补贴,占了总数的49.5%,接近五成,其中有41.0%的老人把子女补贴作为唯一生活来源,超过了四成;有21.0%的老人只靠务农收入生活;靠个人以前储蓄作为来源的占11.5%;靠新农保保障金生活的老人有16人,占了总样本的8.0%,见表1。可见,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以 “依靠子女”、“个人自養”等家庭養老的方式为主,并且“依靠子女”占主导地位。[1]
在收入水平方面,认为生活收入大致够用的人占了40.6%;有些困难的占了22.3%,十分困难的占了8.1%,二者合计共占了30.4%;仅有11.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够用有余,见表2。在对只把务农收入作为唯一生活来源的老人进行分析中发现,43.1%的人大致够用;有困难的占了29.3%;只有6.7%的人够用有余,不到一成。在只靠子女补贴维持生活的老人中,49.5%的人大致够用;够用有余的仅占9.9%,同样不到一成。仅有56.2%的老人得到子女补贴。每年得到子女1000元以下的占47.5%;1000元到2000元的占21.3%;2000元到3000元占10%;3000元以上者占21.3%,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仅有4人,占5%。可见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足,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存有危机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增多,劳动能力会逐渐丧失,再加上赖以依靠的法定赡養人无力提供必要的養老支撑,空巢老人的生活所得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我国农村的養老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而在新农保的参与方面,参与率不到二成。数据显示,在153位有效空巢老人样本中,有40位处于新农保试点县,享受新农保養老金的老人有28个,占试点县空巢老人数量的70%,占样本空巢老人数量的18.3%。当空巢老人进入高龄后,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養老保障提供持续的收入流,则这部分人群的養老问题将面临极大的困境。可见,加快新型农村養老保险的全覆盖是迫切的政策选择。
二、 空巢老人的健康和医疗状况
调查中发现有接近七成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有10%的老人身体健康且可以照顾家人。结合各年龄段来分析,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病的、病重的比重都相对较大,而无病、身体健康的不到一成,见表3。可见近七成的空巢老人都患有疾病,尤以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问题最为显著,而大多数老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遇到疾病更是无能为力了,这些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在新农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方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重最多的是60-70岁年龄段的老人,其次是71-80岁的,80岁以上的老人最低,即年龄越高的老人参保率越低。所以必须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针对这些高龄老人。
三、空巢老人对養老的意愿和需求
当问到“您是否担心自己的養老问题”时,有高达61.7%的老人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只有38.3%的老人选择了“不担心”。可见六成老人对自己的養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老人们養儿防老观念也正在逐步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養老帮助是今后的養老趋势。虽然在養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在今后養老方式选择上的重要因素。
当问及空巢老人“最担心什么”时,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的最多,占了33.3%;其次担心子女不在家的占了28.7%,二者占了62%;担心不能继续干活的占了19.6%;最后是担心生活孤单的占了18.4%。说明物质生活的无保障和精神生活的孤单是这些空巢老人的最大困扰。
关于“哪种養老方式最好”的问题,选择“依靠子女”的占了31.7%;选择“依靠社会養老保险”的占了42.2%;选择“依靠自己”的占了18.6%。说明考虑到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身体状况,很少的空巢老人选择“个人自養”的方式,而且“養儿防老”的观念也在逐步淡化,这与子女给予的生活补贴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生活开支有关,在调查中,仅有34.8%的老人认同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養老问题;有一半多的老人认为依靠子女只能部分解决養老问题。从中看出,更多的老人希望靠社会提供養老帮助。
四、空巢老人的生活幸福感
调查发现,有42.2%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接近一半的老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偏低。这和他们的经济负担重、健康状况差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所引起的生活孤独感有关。[2]
当问及让老人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时,35.1%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和睦”;29.8%的老人认为是“身体健康”;其次,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占了15.4%;选择“子女工作顺利”的占了10.6%;5.9%的老人选择 “養老有保障”。由此可见,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家庭和睦,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3]
五、基本结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比较单一,多依靠子女養老,且多数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状况偏差。六成以上的老人对自己的養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他们最大的忧虑就是生活来源无保障,并且依靠社会養老成为他们最大的期待。而在这些村庄中新农保的普及率偏低,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令人担忧。
对此,要切实完善农村的養老保障制度,确保空巢老人能够“老有所養”。随着老人養老观念的转变和进步,空巢老人对新农保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农村新农保政策的覆盖面,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适当提高養老金的发放标准。对于特别贫困的、无劳动能力的高龄困难老人可以适当给予更多的福利待遇,还可建立与物价水平变化相适应的浮动机制,保障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投入资金,在乡镇建立養老院、老年寓所,在村建立家政服务站,探索“机构養老”的新模式。在收取合理费用的基础上,由专门工作人员为农村中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满足空巢老人多方面的需求。[4]
(二)近七成空巢老人患有疾病,80岁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最差,有近两成的老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并且以高龄老人的参保率为最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改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医”。一是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标准,使患有重病的困难老人都能够看得起病;二是扩大报销范围,把老年人的常见病、常用药都纳入到报销范围中,切实减轻老人的医疗负担;三是健全对农村老人的医疗公共服务。如在农村医疗卫生室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做好老人的疾病预防服务。
(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幸福指数偏低,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期待更高。所以对空巢老人的養老必须“物质養老”和“精神養老”相结合。
让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就是要营造尊重、关注、体贴老年人的生活氛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工作,还存在急需完善的薄弱环节,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制度的共同作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村民委员会可以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好儿女”、“好儿媳”以及敬老、爱老、養老、助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宣传孝道精神和孝道文化,激励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年轻人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村委会也可以通过组织爱心慰问、聊天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经常对老年人给予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慰藉、情感上体贴,让这些独居的老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下转第21页)
1月11日,是我们调研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站,我们提前联系了五峰山街道东马庄村的村主任,在和主任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东马庄村大部分的村民搬到了新村,也有一部分的村民仍然留在老村中,其中大多都为老人。
主任对于村民都很了解,根据我们所要调研的对象空巢老人,带我们到了各个老人的家中。
我们先来到王爷爷的家中,王爷爷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学识很高,以前做过通讯员,但因病,右腿功能丧失,直到此刻一向未婚,自我一个人生活,王爷爷生活状况不错,爱看书写字,对生活很进取。爷爷身体比较健康,患病时会去医院寻求护理治疗。
紧之后我们采访了下一位老人范爷爷,范爷爷因家中母亲生病,一向照顾着自我的母亲,因家里穷未能结婚,母亲去世后便自我生活着,如今生活仍然不易,低保是经济主要来源,同时疾病缠身,患有脑血栓,可是治疗的费用过高无法承担,从未研究过去医院缓解病情。可是好在当地政府部门一向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让老人的生活和心理多了些许慰藉。
然后我们来到下一位老人家中,爷爷家中老伴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其照料,家中经济拮据,也没有子女,靠国家低保补贴生活,同时自我患有心脏病,因经济原因基本不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可是爷爷对于生活的态度很乐观,并且坚信自我每一天都开开心心疾病不会缠身。
最终采访的老人,墙上贴满书画,毛笔整齐的挂在一旁。老爷爷家中子女都已在外安家,工作繁忙很少回家,配偶去世的早,于是老人自我在家中居住,每当谈及子女老人不由会产生思念。老人的经济是由子女供给,所以老人的家庭条件很好。老人很进取乐观,喜欢到处走走锻炼,写写毛笔字,同时对于中医有所研究,所以对于自我的医疗问题不担忧,自我能处理好自我的疾病。
这一天的调研我们受益匪浅,明确的了解到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他们想拥有护理服务的强烈愿望。“自我在家这么孤独,为什么不选择去养老院呢?”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的不舍,期望子女能够多回家看望的心境,他们只能选择在家忍受孤独。亲情的缺失对于老人是十分残忍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亲人间隔多长时间会过来看望自我,有一位老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热泪盈眶“俺有一个亲姐姐,早就没了,算算得走了十年了,嗯……俺姐姐……走了十年了,已经走了十年了”老人哽咽着说。我们感到十分愧疚,一位近八旬的老人在我们面前潸然泪下。我们又感叹,亲情对于每个人是何等重要,更何况是无依无靠的老人。
五峰山街道东马庄村的空巢老人大多经济拮据,生活状况较差,对于疾病治疗的医疗费用无法承担,只能选择自我调养,又由于老村庄较为偏僻,疾病不能及时正确的医治,更是加重了村庄中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好在当地政府进取关怀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才使得当地的空巢老人对于生活仍然坚持进取的生活态度。关怀空巢老人,减少空巢老人的数量无疑是当代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政府方面说,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资料。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为空巢老人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政府加大扶贫力度……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是:[1]男[2]女
2.您的学历:[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学
3.您的年龄:周岁
4.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1]了解[2]不了解[3]一点点了
解
5.您现在是否和儿女生活在一起[1]是[2]否
6.您家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1]农耕 自给自足[2]个体经济[3]劳务输
出[4]其他
7.现在您的生活是否有保障[1]有[2]没有[3]基本保障
8.平时喜欢体育喜欢运动吗[1]喜欢[2]不喜欢[3]一般
9.您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1] 非常健康[2]还好[3]体弱多病
10.生病后会采取什么治疗方式[1]简单治疗[2]间歇性治疗[3]正规治
疗[4] 放弃治疗
11.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1]方便[2]比较方便[3]一般[4]
不太方便
12.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1]有[2]没有[3]很少
13.您平常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是[1]看电视[2]散步[3]打一下
小牌[3]出去旅游[4]无娱乐方式[5]其他
14.这里是否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有[2]没有
15.邻里家的关系[1]很和谐[2]不好[3]一般
16.您的信仰是[1]信佛[2]信教[3]没有
17.您现在的婚姻状况[1]与老伴一起幸福生活[2]独自一人
18.您喜欢饲养动物[1]喜欢[2]不喜欢[3]还好[4]无所谓
19.您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否满意[1]满意[2]不满意[3]一般[4]
比较满意
20.您平时有没有经常感到心情失落,孤寂,食欲减低,睡眠不足
[1]经常[2]偶尔[3]从不
21.您现在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1]保证父母小孩的经济来源[2]与父母
多联系,多进行心灵沟通[3]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父母[4]
其他
22.不能和儿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是[1]经济原因[2]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
[3]生活习惯[4]其他
23.您是否希望和儿女一起生活[1]希望,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2]
不希望,不想拖累儿女[3]无所谓
24.您是否愿意帮儿女带小孩[1]愿意[2]不愿意[3]力不从心[4]
无所谓
25.现阶段您最大的感受是[1]心灵孤独[2]日常生活无人照顾[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市关工委要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乡(镇)、村、校进行专题调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有关同志一起,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作法和经验、对策和建议等再次进行认真研讨。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和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民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有的县初略估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长远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还留在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亲友等照料,少数的由哥哥姐姐带着。据统计,全市1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71075人,绝大多数在当地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初中就读。另外,尚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分散在各县(区)的学校就读,少数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将子女带到外地就读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统计。据平坝县关工委统计,全县“留守儿童”9265人,占儿童少年总数的24.3%,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4%;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85%,托付亲朋好友监护的占10%,和兄弟姊妹一起独自生活的占5%。普定县“留守儿童”在中学读书的占中学生总数的15%,在小学读书的`占小学生总数的22%。镇宁自治县有留守儿童7322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3177人,单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学就读的1254人,在小学就读的4898人,1-6周岁的尚有1170人。关岭自治县有留守儿童9079人,流动人口儿童134人,孤苦儿童526人,就读初中的2834人,就读小学的5852人,在学前班或幼儿园的882人,在关索一小特教部(残疾和聋哑)就读的有33人。紫云自治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19%,隔代监管的占71.36%;亲朋好友监管的占8.85%,尚有2748人与兄弟姊妹同住或独自生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儿童,这是一个需要成年人帮助的群体。孩子们的成长,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这些留守儿童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带来的诸多难题,为社会所牵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亲情缺失,普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儿童”编有山歌对唱,甲唱“太阳出来红彤彤,父母打工在广东;半夜梦里来相会,醒来眼前一场空。”乙对“月亮出来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渐江;半夜梦里来相聚,醒来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他们思念父母的真实写照。平坝县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通信率达不到每月一次。多数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水母小学学生李康艳、石林等,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等。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平坝县一个姓王的小学生,是个很听话又节俭的乖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迫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有硬着头皮一次次向爷爷要,直到爷爷产生疑心,跟踪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他要钱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
一、基本情况
(一)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被调查地区总共有4 654个2011学年在校进行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 其中, 初中生有1 500人, 小学生有3 153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8.61%。截至2011年秋季学期, 全县7—15周岁适龄儿童3 816人, 属于留守儿童2 434人。其中, 小学1 316人,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4.06%;初中1 118人,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5.93%。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较大的是莲花村和劳庙村, 分别达到57.35%和49.74%。
(二) 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在走访的4个村中, 有人口17 078人, 其中, 15岁以上的2 427人, 占总人口14.21%;60岁以上的1 921人, 占总人口的11.25%。据统计, 属于空巢老人 (子女不在身边的) 的791人, 占60岁以上人口的41.2%。空巢老人最多的是劳庙村, 该村总人口5 678人, 其中60岁以上的636人, 占总人数的11.2%;而空巢老人在60岁以上人群里几乎占了一半, 有321人。另外, 莲花村、河溜村和褚庙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9%、48.2%和48%。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留守儿童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性格内向柔弱。
留守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 导致父母关怀缺失, 虽然有些是祖父母或亲戚进行监督, 但它并不等同于父母的关爱, 遇到一些麻烦就会在过程中感到柔弱无助, 长期这样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 有20.8%外出务工的家长一个星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次, 32.1%的父母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 或不联系;许多父母半年回家一次, 甚至几年都不能回家。孩子长年见不到父母, 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 导致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 出现自卑自闭甚至严重逆反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 缺乏家庭教育。
多数留守儿童被放在外祖父祖母家或者祖父祖母家生活。在家庭隔代监护问题中, 大多数的监护人只确保孩子有足够的吃穿, 但在学术、心理、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上管束不足。
3. 自卑心理障碍。
孩子们大多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 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父母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与巨大的保护伞, 当失去这些的时候, 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变得自卑自闭, 没有自信, 有些儿童还会自暴自弃。学习不要求进步。根据调查, 只有13.7%的孩子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学习, 大部分孩子还是需要学习上的监督。另有许多孩子沉迷网络, 荒废学业, 未完成义务教育就流落于社会。
4. 学习状况并不乐观。
一是因为, 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并且陪伴的祖父母等也没有多少文化, 还需要做家务和农活, 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因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实践内容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爷爷和奶奶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说, 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又失去了父母的辅导与监管, 因此作业质量不够理想。
5. 逆反心理和盲目反抗。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保护, 总觉得别人会取笑他, 因此总爱斤斤计较, 与老师、同学还有临时监护人等的沟通也存在问题, 面对他们时充满了警惕甚至敌意。调查显示, 有51.54%的留守儿童与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发生过矛盾, 而且有12%表示经常发生冲突;51.3%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出现困惑, 但无人帮助;38.6%的留守儿童感到被同学鄙视, 甚至欺负。
(二) 空巢老人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家庭收入低, 生活条件差。
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 外出务工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老家的生存质量, 提高经济收入, 改善空巢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 但只靠外出务工者的支持仍不能给予父母足够经济上的支持。现在, 大部分的农村老人是没有社保的, 他们的经济来源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们的供给。根据调查, 老人的劳动主要是农田劳作, 但是由于体力不够, 年轻人不在, 需要请人做农活。所以他们的成本变高, 实际收入很少。随着不断淡化的孝道观念以及在外出务工者的工作压力增加, 空巢老人的收入逐渐变少。因此, 农村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2. 承担抚养和教育后代的责任, 心理负担沉重。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将子女交由年事已高的父母照顾, 带着孩子们上学。从照料孙辈们的生活饮食来说, 使老年人工作增多、压力变大;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又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为农村老年人识字不多, 无法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辅导, 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差。其次, 如今农村交通、通信改善迅速, 电视, 网吧也随之产生, 对长时间在外的孩子, 担心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对于孩子们的管理表示力不从心, 致使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上产生负担。
3. 缺失家庭氛围, 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农村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由于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 导致出现“空巢”家庭, 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老人想要获得亲情关爱和生活上的照料, 子女们在老年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农村空巢老人, 对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孤独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 老人很难在家庭外找到精神寄托。
4. 缺乏生活照料, 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子女们不在身边,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都是老人们亲力亲为。例如理发, 换电灯泡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认为是小事一桩, 但是对于老人们来说都是难题。特别是老人家患病, 子女又不在身边, 这时会感觉非常地无助和沮丧。
5. 看病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难以保证健康。
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常年患病, 甚至疾病缠身, 如心脏病, 支气管炎, 哮喘, 偏瘫, 眼部疾病等, 然而经济的拮据和经济状况的恶劣, 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选择忍受痛苦的折磨, 而不是选择去看病。更不用说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致于变得落寞孤寂。虽然在子女的外出打工下, 家庭收入有所增加, 政府也给出了政策, 但是农村的医疗水平还是非常落后, 不能保证老人的健康。
调查中调研队还发现, 空巢老人的一些其他问题。比如, 在平时的生活中, 往往容易与邻里产生各种摩擦和小的矛盾, 也会与他们的子女或媳妇发生争吵。此外, 空巢老人还提出了一些希望, 比如在村里安排一些老年人能用的健身设施、多安排一些生活补助, 多一些人文关怀等。
三、原因分析
(一) 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最大的希望其实就是有父母的陪伴。但是, 就是这样的小小希望也不能得到实现, 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使家里的经济收入增多、生活质量改善, 而选择了外出打工。因此, 在他们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 被单独留在了农村。没有经历过这样事情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的苦痛的。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肯定存有抱怨, 必然在属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一定的阴影。对于他们是否能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突破各种障碍, 释放郁闷的心情, 也是磨砺和考验。
1.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来看, 对留守儿童进行隔代教育的家庭由于祖父母辈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距很大, 并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有些连字都不认识, 因此两者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很是不同, 交流也存在困难。有些老人家忙于农活维持生活, 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监护;有些体弱多病, 没有能力监护孩子;有些是同时照顾几个孙子, 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为自身缺乏文化知识, 因而只能满足儿童在生活上的需要。而精神、道德教育相对缺乏, 甚至娇生惯养、随心所欲, 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增加家庭负担、社会危害。
2. 家庭与学校沟通不够。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们的老师进行沟通或参加家长会, 特别是他们的祖辈监护人, 缺乏和学校的沟通, 而且还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学习的情况, 又因学校教师对孩子的家庭访问少之又少, 有些孩子抓此机会, 在学校欺骗老师, 在家里有蒙骗其临时监护人, 导致双方无法从根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最终使得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走向消极的一面而无法发展。
3. 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这些年, 尽管有关部门指导要求下, 家庭教育得以促进。然而, 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 尚未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宣传的缺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没有被有关领导和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忽视宣传工作和培训活动, 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 对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不注意学习, 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在农村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 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原因
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些年来,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出农村, 导致许多家里留下了无人照顾的老人。这就是空巢现象。虽然大多数的年轻人均有赡养老人的意愿, 但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生活、教育和就业机会, 不得不出去学习和工作, 这是出现农村空巢家庭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 所以许多农村年轻男女前往沿海大城市发展。还有一些家庭是一起前往城市, 这样就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此次调查发现, 子女外出打工致使52%的空巢老人留守在家中。
2. 自然空巢。
所谓自然空巢, 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 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 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 女儿嫁到别人家后, 即使路途较近, 也不能时时回家照顾老人, 因此, 老人就成了空巢老人。在调查的4个村中单身空巢老人就有325人, 占25.7%
3. 子女与老年人存在代沟。
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在当前农村, 比较典型的是, 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 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 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 偶尔还是有空前往照顾老人。但有的离老人很远, 几乎没有机会回去, 这对于养儿防老的老年人来说, 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刺激。莲花村有个老太太的3个儿子都已经在县城成家立业, 只留下老太太一个人呆在村里的。当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时候, 她神色黯淡地说, 在哪都是一个人, 该工作的工作, 该上学的上学, 没有人和她说话, 吃的也不习惯, 住的也不习惯, 晚饭后也是一个人看电视, 感觉更孤独。
四、解决措施
(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障碍, 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父母外出打工多年, 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们沟通, 不知道孩子们心里最真切的想法, 因此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离开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什么影响, 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使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 看到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据此教育和指导留守儿童的父母, 让他们将孩子接在一起居住, 给予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引导。对于孩子而言,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而这正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初步建立的时候, 父母离开的成长环境会使得部分孩子变得坚韧果敢, 但也有一些会形成自闭症, 导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性格内向。因此, 家庭与学校应该培养他们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自立自强, 不要退缩。学校可以利用父母不在身边是不是测这一点来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从我们的调查所了解到, 一些外出务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地方去上学, 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 大城市好的学校的门槛太高, 而面向务工者子弟学校, 其教学条件不如老家的学校。我国现已在全国农村开展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人选择让其孩子在老家读书。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 允许务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 降低城市学校要求。第二, 给务工者学校提供足够的资金, 以帮助它们配备和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和软硬件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第三, 让更多的务工者子女有机会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下, 鼓励社会对务工者子女建立学校进行投资。第四, 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 使学习和生活上面没有保障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起居生活, 将父母没有给予的关爱用学校的关怀来代替, 以此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将家长学校扩展到农村地区, 给予家庭教育正确的指导。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力度,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对父母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与亲子沟通的方式等, 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家长和学习应该办理临时监护人培训班。
调动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将留守儿童工作当成是学校评估考核的内容之一, 农村所在的学校和幼儿园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组织部门, 分门别类, 进行档案建立, 对留守儿童的言行和学习进行严格地监督管理。一是在生活和精神上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二是专门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综合评价他们的素质和文化;三是为方便留守人群和亲人间的沟通, 在各村里建立“外出务工者家庭联络站”;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治疗与咨询体系。
(二) 对空巢老人的建议与对策
1. 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进一步补充, 将协议养老全面推广, 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 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完善与扩充;逐步建立和优化老龄人士补贴制度, 使得80岁以上的老人有足够的生活补贴;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的范围;完成乡级家庭护理设施制度, 提高服务水平。
2. 加强家庭养老功能,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尽管多数非常寂寞的“空巢老人”独居在家, 但仍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公寓, 而想继续留住在家, 从此看来家庭养老仍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我们应从以德治家出发, 从家庭个体开始, 让每个子女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形成以家养老的好习惯, 学会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进一步对协议养老制度进行实施, 若子女不及时和父母签署协议、或未能履行职责的, 各村村委会要以此稳定和提高“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 给空巢老人提供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帮助他们, 给予他们生活的保障。我们要以家庭为核心积极探索, 以各村为基础的, 由各村向家庭辐射, 将包含卫生保健、生活照顾、精神交流、法律帮助等在内的新型养老模式带进农村, 帮助农村空巢老人。
3.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需求。
目前, 老人最大的风险仍然是疾病风险, 医疗保障是老年人首要的需求。对现有农村老年人而言, 农村医疗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水平有限等限制性因素, 使得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 因为农村没有医疗保险, 所以老人需要花自己的钱才能看病, 然而农民的支付能力又是极为有限, 加之不断上升的医疗成本, 致使许多疾病缠身的老人无钱就医。因此, 应尽快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使得老人的看病需求得到落实。
4. 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维权问题仍然是空巢老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无论是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恃强凌弱的违法行为, 还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老人家均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将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好, 比如落实好《老年法》;保障好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比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建立了关于老年人合法利益的法律援助制度, 有助于老年人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
5. 政府应着眼于空巢老人的精神支持。
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就是孤单无助。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好的。对于“空巢”老人, 政府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为此, 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组织安排踏青活动等。政府还要对农村老年人宣传科学的文化, 克服保守、愚蠢的思想, 并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 已有许多城市已开始假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 对空巢老人也给予了物质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安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难帮扶工作任务艰巨, 因此, 需要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以及子女关爱、邻里付出亲情等, 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让大家携手并进, 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创造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婷.从留守儿童安全生存现状探析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
[2]张文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J].学理论, 2013, (1) .
[3]刘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 2012, (11) .
[4]张连杰.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胡德彬, 邓文娟.关于对农村“空巢老人”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四川金堂县21个乡镇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3, (2) .
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北京纺织厂退休职工罗淑芳(65岁)自从独生女儿结婚搬出家门后,就不得不与老伴“独守空巢”。尽管女儿一家三口也同住北京,但罗淑芳夫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还是少之又少。
罗淑芳说:“女儿一家人一个月最多能来看望我们一次,女婿也是独生子,亲家那边也要照顾到,况且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也大,不能勉强。”
目前罗淑芳与老伴(67岁)身体尚且硬朗,两人每月的4000多元养老金,也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空巢”尚未带来实际的困扰。
相比之下,北京东城区的李皖园老太的晚年生活就有些凄凉了。76岁的李老太身患两种慢性病,两年前行动不便后,最基本的吃喝都成了棘手问题。
她说,社区曾经有过专门为老人开设的“小饭桌”(餐厅),后来由于用餐老人越来越少,小饭桌没多久就取消了。“现在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
李皖园说:“女儿也53岁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料。”为了尽量不拖累女儿,李老太的生活是:“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不论是渴望儿孙亲情的罗淑芳,还是需要家人照料的李老太,空巢老人的背后是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困境。
孝道观念逐渐解体,年轻子女责任缺失
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常见不鲜。
为鼓励子女多尽孝道、多陪父母,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希望唤醒青年人,尤其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独生一代的孝心。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给父母做饭”“长供父母零花钱”“给父母买保险”等。
2013年,政府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
在传统孝道观念逐渐解体、人口流动加剧,尤其对于“421”家庭(一个孩子需供养父母、两对祖父母)来说,这些试图说服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承担起赡养老人责任的做法,显然很不现实。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06-18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0-22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11-14
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12-11
高中生关爱空巢老人感想11-21
空巢阅读练习及答案06-17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1-09
关爱老人的实践报告09-10
孤寡老人实践报告11-09
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