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农村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精选10篇)
一、农村学生化学学习特点
1.忽视课前预习
大多数农村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环境, 尤其在课外, 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缺乏课前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一方面学生可能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 另一方面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听讲, 缺乏主动性, 从而导致听课效率低下。
2.忽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最为重要的内部驱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然而, 在在农农村, 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出于考试的需求去学习这门学科, 很少有学生愿意把化学学科选作兴趣学科, 这种在压力下进行的学习活动难以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学习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模式。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 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以及考试大纲被动地学习, 缺乏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内化, 学习效果差。
3.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 教与学的互动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课堂参与意识方面, 农村的学生相对来说较差。课堂上, 师生互动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这种传统的互动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但在参与的程度上属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也是广大农村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提高农村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 要想尽可能地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 很多工作需要提前做, 教学活动的重心要向前移动。作为教师, 要在课前进行积极的备课工作, 尽量地把课备好、备精;作为学生, 则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提前做好知识的准备。鉴于农村学生大多数缺乏预习的习惯和技巧, 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 一定要着重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 也可以给学生制作一份详尽的预习提纲。有了教师的悉心指导, 学生才会科学地安排预习活动, 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例如,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之前, 教师给学生制作了一份预习提纲,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什么原料?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各是什么?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溶解性如何?我们常用什么方法收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步骤有哪些?该预习提纲基本涵盖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照着这样一份提纲去预习, 学生能够在课前基本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 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层的讨论和探究。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学生也能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作为铺垫, 任何学习活动都会变得更加有趣。农村学生受成长环境的限制, 在走进化学课堂之前, 可能对化学学科完全没有概念, 更谈不上感兴趣了。因此, 对于农村化学教师而言, 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运用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 尝试各种灵活有趣的导入技巧, 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等多种手段, 多管齐下, 把化学学习变成有趣的活动, 这样一来, 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获得显著的提升。例如, 在讲到 《燃烧和缓慢氧化》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一段神奇的小魔术作为课前的导入活动:首先用水和酒精混合的溶液将一块棉质的手帕浸透, 然后用两支镊子夹住手帕的两个角, 再把它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顷刻间, 手帕燃起了很大的火焰, 随后火焰变小直至熄灭, 而手帕竟然完好无损。面对这块“烧不坏的神奇手帕”, 学生兴趣大增, 而有了这个课前导入的兴趣铺垫, 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十分积极。长此以往, 学生会逐渐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更进一步的化学学习与研究打好基础。
3.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多数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这虽然是化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是帮助学生扎实基本功的重要手段, 但一味地选择这种完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冷落”。教学中学生如果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 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 教师要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积极大胆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任务式教学、引导发现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选用恰当的教学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打破沉闷的课堂形式, 还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 而这些能力恰好是新课改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培养目标。
总之, 农村化学教学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学生也有很多的学习弊端。作为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化学教师, 我们要立足这些现实, 并努力针对现实情况找出有效的、可行的对策, 努力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中的不利因素, 积极发挥农村环境的本土优势, 使得农村化学教学工作不断得以优化, 不断向新课改目标迈进。
摘要:化学学科是农村教学的薄弱科目, 广大农村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 我们应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以提高农村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彻底改变农村教学现状。
关键词:农村,化学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巧平.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探索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Z1) .
[2]曹杰明.如何打造农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2) .
[3]夏文兰.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2) .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不断深化,老师们靠过去拼时间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而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在近十年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摸索和总结,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让每位学生自始自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
(一)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渗透情感,以情引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我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吸引,这时教师再辅以简短导入语,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先让学生听唐磊演唱的《丁香花》,音乐结束后,讲解了音乐背后的动人故事,学生被故事打动了,紧接着我又说:“江南的烟雨朦胧,青石小巷上踏足的痕迹……,在这烟雨中,丁香幽幽开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只听见那一声声近了又远的足音,慢慢地,慢慢地波动静默的心弦……那样幽怨,那样芬芳,让我们回首驻足,让我们凝望。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寂寥的《雨巷》去拜访那丁香一样的姑娘,看一下丁香花在本文中有何象征义?”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开始读诗,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境界。
(二)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来熏陶学生的情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发展其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让学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情境。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安雯《月满西楼》旋律的响起,作者相关图片开始播放,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又如对《苏武传》的教学,学完文章内容后,同学们被苏武忠君爱国的情感打动,接着让学生边听屠洪刚的《精忠报国》,边看与课文情节有关的图片,从而激发他们类似的情感。真正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
二﹑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应提倡质疑,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我在教学中尝试“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的方法,从每次学生的成绩中,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在进步。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何被休”的讨论,有同学说“刘兰芝没有生孩子”;有的说“刘兰芝不能生育”;这时另一个组的学生吵着说“你咋知道刘兰芝不能生育,只能说焦仲卿有问题”?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又有学生发言说“焦仲卿太忙了,没有时间和刘兰芝在一起”我又引导那哪位同学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有一位同学说文章中写到“‘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还有他们在大道口分别时焦仲卿说‘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当焦仲卿听到刘兰芝要改嫁时才请假暂时回来,可见他很忙。”我又追问那从焦母出发再有原因吗?稍后一位同学发言说“焦母不给刘兰芝和焦仲卿在一起的机会,怕刘兰芝生下孩子特别是男孩,代替她在家中的位置,这样她就会失去了家庭中的权利”。于是我乘热打铁引用《礼记·本命》和《礼记》中的相关规定。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可见,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冷漠与残酷。这样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就可以把学生从不会质疑﹑不愿质疑,逐渐培养成为勤于质疑﹑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主动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突破那种方法论的严密和教学方法的绝对性,做到因时、因地、因人施教,语文教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松滋市涴市镇中心小学 李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完成,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就结合自己本人这些年从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获经验谈一谈。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备课。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同时,由于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却很少,我们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对教材大胆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其次,教学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必须要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对学生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
二、深入学习,转变教学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虽然它的体系还不完善,对其教育规律的研究也较薄弱,但别的学科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我们也可以借鉴。所以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学习,涉猎广足。此外,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信息技术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实的和探索性的信息技术活动要成为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意识。
农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操作技能方面水平很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操作方面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种类型的小组,一种小组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在上课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竞赛,学习情趣高涨;第二种小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
小学每班学生都在五十至六十人左右,学生年龄尚小,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流动到各组去,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向老师提问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四、公正评价,反馈学生信息
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一是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二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包括是否新颖、美观,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这里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三是协作能力的评价,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提高。
五、课后拓展,及时总结反思
每节课讲完后,如果时间允许,需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既是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师也应写好教学反思。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我们老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所以每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妥当,如何对原教案设计进行及时修订等等,从而使教学方案得到不断完善,并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地整改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把认为对自己有影响的教学事件及其解决过程,或是学习名师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我想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素质,也是保证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45分钟的课堂时间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纵观所听的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平时的随堂听课,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如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我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驱使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动力。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愿望、热情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老师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上好第一节绪言课。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做一些“汽水的制做”、“水变牛奶”等实验,让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从而达到调动、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化学教学工作将会由难转向易,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知识,而且不感觉这门课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二.课堂上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人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顶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与否”、“是与不是”等不带思考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并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压抑,最终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因此一堂课里要有几个亮点问题提出,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才是我们认为的有效课堂提问。
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感悟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实验室制氧气时,先提问他们由简单到复杂几个的问题。在讨论前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以下题目:
(1)实验中需要哪些药品?
(2)实验中需要哪些仪器?
(3)通过你所选的仪器,需要哪些步骤来完成制取O2。学生讨论4-5分钟,每小组有小组长,记录员。讨论后根据大家讨论而后制取氧气。这样可以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
三.尝试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是关键
“请你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的尝试理论教学,我们自己进行了一套模式:化学课前老师布置适量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师生点
评,重难点讲解,当堂训练,老师总评。这样老师在课后忙,学生课堂忙只要忙得值得老师学生都开心.《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化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上课都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化学活动。如我在上制氧气时,根据学生自己认为的实验步骤组织归纳,而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操作,其他学生观察指出不足地方。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化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所以,为了确保化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化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则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化学活动中去,并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活动结束后还要和学生一起对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四.进行有效的评价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建立对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也能有助于我们教师在不断的改进教学。但是,我在平时听课中也看到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但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表扬有意义吗?我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加以鼓励,那样才是一个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三种有效教学策略,即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老师的教学要真正成为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唯一指标。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①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从中获得成功和发展,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关联,适应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要求:获取为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③教学方式是符合认知规律,易于学生理解,能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④教学效果是高效益、低消耗,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
1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地学习,自觉主动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庄重而不矫饰,谦和而不傲慢,积极营造亲切、和睦、关爱、融洽的课堂气氛,努力使得学生的心态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敏捷,感知灵敏快捷。这种师生互尊,情感共鸣,必将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平时化学教学中,我都尽力地去营造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如:“空气”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许多知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通过观察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呢?这节课,能不能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自己来学习呢?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收集有关空气的信息,准备参加以“我所认识的空气”为题的课堂讨论。本节课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创设了实际情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同学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活跃的思维、高涨的情绪使得化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实想法,让学生在紧张而饱满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机。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如: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一节绪言课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首先,我给大家变个魔术。课堂气氛一下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让学生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牛奶变汽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人类认识化学的发展过程,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3转变学习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3.1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
3.2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拓宽化学课堂的空间“让课堂成为生活的桥梁”在化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及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同时结合当地的一些化学事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这样改变学习方式的实践,使课堂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而生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则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师生也由此成为共同学习的伙伴。
一、营造和谐氛围, 促进情感交流
“健康的课堂应该生动、活泼, 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安康。健康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他们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层面的安康。”这是美国学者布瑞林斯基 (Brylinsky) 和霍德勒 (Hoadley) 关于健康课堂的著名论断。为了打造一个健康的课堂,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满足学生心理安全的需要, 使学生更加放心而专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真挚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动力源泉,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讲台上的教师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让学生望而生畏, 而要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代替严肃的面孔, 用有趣的学生活动代替简单的提问, 促使学生从被动听取、被动回答、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状态。事实证明,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 学生就会被打动和感染, 他们将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建构知识, 锻炼技能, 进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运用演示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学习离不开兴趣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 讲授有关化学史的故事, 将科学实验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这一内容时, 笔者在与学生讨论CO2与H2O的反应时, 设计了以下实验: (1) 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纸人左右两袖分别用毛笔涂上稀HCl和稀H2SO4。学生观察到稀HCl和稀H2SO4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2) 取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2毫升紫色石蕊溶液。向其中的一支试管加入塑料瓶中的液体2毫升, 对比两支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学生发现加入塑料瓶中的液体后, 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3) 将纸人裤子涂上水后, 放在盛有CO2的瓶中。放入瓶中的“湿”裤子变成红色。 (4) 将纸人取出, 用电热宝加热。红色的裤子又变成了紫色。这个实验不仅涉及了有关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还运用了对比的科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分析CO2与H2O的反应。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有趣,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教学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此, 教师在设计并实施教学时,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他们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有趣,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的教学, 应注意从化学视角寻找切入点, 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 水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水的污染、水的净化, 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 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四、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 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情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 以及客观现实条件所营造的一种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反应的、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作用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逐步学会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化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 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情景素材可以是《标准》中所建议的, 更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教师可采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境。
五、关注已有经验, 引发认知冲突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经验, 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应当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构建新知识。”“已有的经验”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认知策略三个方面。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温故知新, 承前启后,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驱动、启发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围绕“改进化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这一问题, 作者从以下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营造和谐氛围, 促进情感交流;运用演示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关注已有经验, 引发认知冲突。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感交流,生活实际,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1) .
[2]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化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05) .
【关键词】农村教育 小班化教学 化学教学 课堂效率 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63-01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保障农村地区学生的权益,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是势在必行的,小班化教学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教学尝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等复杂原因,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源客观上在不断较少,这也符合小班化教学对班级规模的要求。此外,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念上追求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迎合了大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小班化教学便是在这样的条件和原因下产生的,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优质教育的理念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所在
(一)小班化教学可以优化师生关系,加强课上课下的沟通及互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大班额的教学,小班里的教师可以更为轻松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频率,这种交流机会的增加,不仅能够优化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感情,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小班化教学对于化学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可以更好地进行推进实践活动。不同于大班教学,小班的教学模式可以给予师生以充足的课堂准备,教师在实践活动的教学方面也会更加容易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同时小班的教学氛围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此外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有意义。
(三)小班化的教学能够让教师均衡兼顾学生,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小班化的教学可以使得教师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由于学生数目不庞大,因而教师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推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品质及人格素质。
二、目前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化学教学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由于对于部分农村学生来说,其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环境并不像城镇中的学生一般优良,加之教师对于该方面重视程度的不足,使得学生在课下并没有提前预习的好习惯,由此就会带来学生在课堂之上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活动参与度低、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缺乏信心等情况。
(二)农村化学教学不重视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培养。对于学科化学产生兴趣则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第一步,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化学教学而言,教师普遍更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功利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公式或是化学元素的死记硬背,从而使学生心理产生对化学学科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不能根本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生对于化学课堂的热情度不足,对于实验活动参与度不佳。对于目前很多的农村化学教学而言,教师习惯于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模式,这对于学生增强课堂热情度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会产生惧怕老师点名提问的心理,从而对化学课堂及学科本身产生抵触和反感,因而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分析思考更加灵活、更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互动方式。
三、提高农村小班化化学课堂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注重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针,积极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小班化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条件,教师应把握住小班教学的优势,注重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以及个人素质以及认知水平方面的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克服在传统大额学生的课堂中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亲历指导,无法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升在课堂中互动教学的频率,设置出良好有效的学习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实验展现代替一味的理论说教来加深学生对于学科化学的知识体系的理解,以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让其有机会自己亲身体会其中的原理所在,并在小班中分立各个谈论小组,让其不仅进行实验,同时在实验之后,每一個小组通力合作,各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及实验感想,营造出化学学习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边玩边学”从而轻松愉快、效率更高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加强小班化教学中创新性建设的应用。化学课堂中的教师应努力探索出更多的心的课堂教育方式,可以将以往传统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多采用任务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模式。并且根据各章节不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实时进行教学模式上的更新与调整,这样不仅可以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沉闷的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思考能力,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四、总结
在如今教育形式频繁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行教学,农村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要继续推行发展下去,而对于实践类学科化学而言,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总之,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均应该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围绕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热情,力图培养出更多素质优良、学科基础过硬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凌芳.如何提高农村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6,66:21.
[2]李一楠.农村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体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摘要:现今的高考模式下,怎样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生学习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主要研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怎样实现课堂高效性。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二次备课
自2008年以来,江苏省普通高考模式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生物学科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选修2学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习课时减少而学习要求并未降低。但是与此相反,2009―2012年连续四年的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更全面。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上课前首先要对教材深钻细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师上课前要多想想: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怎样才能导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原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改?改了有什么好处?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某些章节或内容的顺序。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避免教学的前后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注重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同时要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教参、教案、辅导书、上网),集中备课组各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精心设计本课的学案。设计学案必须遵循“以思维训练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置问题必须梯度化,并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
短短的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唯一“名正言顺”的时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争分夺秒。但是教什么?怎么教?要以学生为主体。
1.合理分配时间。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前5分钟,学生自主预习了解主要内容。随后10分钟,对学生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和完善。再用10分钟讲解“典型例题”,最后15分钟学生完成“随堂训练”。其中,课堂训练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学生的课后时间一般用于语数外复习巩固,因此生物课堂的训练环节尤其重要。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独立、紧张、有序地完成学案中的能力强化训练题,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同时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回授或个别辅导。
2.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我在教学“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内容时问学生:“感冒发烧时,你为什么不想吃饭呢?”学生假设: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然后追问:“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吗?”“实验分几组?选哪几个温度?”“根据实验结果,你能推测出3支试管中酶活性的高低吗?”“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坐标曲线表示吗?”“我能说37℃就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吗?”“如果我要确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应该怎么做?”“我们的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但当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以后,却发现不再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为什么?”从而引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以上层次分明的阶梯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等于爬上了新的一级台阶,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得到培养,教学任务便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圆满完成,3.“三讲、三不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讲难点、讲易错点、讲疑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主要是指超出学习范围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内容。
4.变错为宝,机智教学。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被你关在门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一个聪明沉着、功底扎实的教师要能善于抓住这种时机,变错为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主动得出正确结论。
在《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一节时,我问:“叶绿体存在于什么细胞中?”学生回答:“绿色植物的细胞中。”我没有立即指出该答案的对错,而是投影了一系列的细胞图,通过列举根细胞、叶肉细胞、衣藻细胞、蓝藻细胞等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胞,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认识到错误,并掌握叶绿体的分布情况。
三、落实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即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无论课堂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查漏补缺,认真反思,可以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逐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我按照教材上的编排,“先功能、后结构”,在充分分析了教材提供的四个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伞藻”并不了解,课堂反应茫然。课后我立即进行二次备课,本着课堂举例“必须是紧紧围绕主题、不要超过范围(指学生接受的范围)、贴近生活”这三大原则,决定只用两例,一例是“多莉”羊,说明细胞核决定性状;一例是变形虫,说明细胞核决定代谢。同事听完我这个重新备的课如此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善于联系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巧妙。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实现一个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比如填鸭式教学、牵牛式教学,花了很大的气力,但是取得的成效却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以老师为主体。时下,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和应试教育机械教法的流弊,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的“花样多、负担重、效率低”的教学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多用传统教学手段,如“填鸭式”和“满堂灌”,老师课堂上的提问基本都会按照高考的答题标准来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来锁定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尤其在作文教学中表现明显,作文课上老师一般鼓励学生写三段式的议论文,而不是散文、诗歌等题材新颖的格式。这样的教学目标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方法的陈旧。受语文高考题型的影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用讲授的方法来讲解知识点,以老师为主体没有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模式。课堂教学中,“牵牛式”的提问有余,“开放式”的设计不足;“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看得到教师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看得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其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下,老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了。
(三)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显示出重要性和独特性,它能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但它不能代替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长期使用课件上课让学生对课件产生依赖感,学生忘记了自己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是学知识,而不是欣赏。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曾经过于依赖课件缺少与学生的联系,肢体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很难派上用场,学生忙于欣赏精美的课件,忙于解答那些教师预定的和课件上展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课件统一,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性,根本谈不上发挥主体地位了。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整合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高中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高中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高中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三)教学设计问题化。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有效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性。教师在语文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提问就会容易离题,过多地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2.清晰性。如果想让语文课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教师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
3.启发性。要想使语文课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花哨的问题,避免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4、理答有效性。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课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语文课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直接与学生的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四)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课堂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须反复斟酌,精心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地、巧妙地营造各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可采用多种激趣手段,如悦耳动听的音乐、风趣诙谐的寓言、直观形象的录像、寓意深刻的典故等都可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设置渲染讨论课题的情景,给学生看画、电教片,听音乐等,如果这些作品能来自学生的创作,学生将会感到更加亲切,此时进行讨论,效果往往会令人惊喜。另外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显现生机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五)解答问题个性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要学习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有效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把整理好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求知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注意组织、诱导和应答,对文本进行深层审视。
例如,人们都说项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在《鸿门宴》一文中怎么表现呢?学生对从宴席座序问题看出项羽的个性之说法有困惑:亚父“南向坐”(面朝南坐着)是朝拜时帝王的位置了!这种质疑是学生思考探究的有价值问题,为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学生引入生活实际,将座位排列与身份联系起来,并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筵席与朝拜座次礼仪,学生自然很快就能解决困惑了,自然也就感慨司马迁细节描写上的匠心了。
(六)布置作业合理化。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布置作业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运用得好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的作业布置一般都是放在一节课快要下课或下课铃响了之后。说者匆匆,听者急急。不宜使学生形成优势兴奋,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何不把作业布置的时间放在课前或课中呢?先布置作业再授课。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我要认真听的,否则作业就完成不了。当老师说到有关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听得非常认真,完成作业也就相对容易些,学生也就不必担心老师布置作业了。同时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自己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从而养成自我检测、自我激励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七)教学机智最优化。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1、洞察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辩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培养语文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5、应变力。培养语文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语文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当然,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外,还有其他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尝试、总结和运用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发表时间:2011-9-9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5期
作者:朱国锏
[导读]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一、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判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应主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是否有收获这个标准去判断。因此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进一步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时限意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制订教学目标。通常的情况是,很多教学目标只是笼统地表明一节课要做什么,至于整节课的时间如何具体分配到每项教学目标中,哪能个用得时间多些,哪个用得少些,多到多长时间,少到多长时间,考虑的就比较少了。结果导致完成目标的效率不高,不能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的甚至把课堂学习任务作为作业,延伸到课外,自然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施灵活的教学策略。
1.创设始终活跃的课堂氛围。
这里所说的活跃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情绪活泼,注意力、感知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充分发挥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对导入部分比较注重,如提问、讲小故事、运用幽默等,但到教学内容展开的时候对课堂氛围的注重就不太够了。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的那样,课堂上应该使学生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李镇西有一次在讲《荷塘月色》时,从始至终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开始上课时,他以“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和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堂中他又运用激疑、分组交流、鼓励等多种方法引导大家学习。当他看到有个学生朗诵不够投入,就说“这位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学们善意地笑了,这个同学也不好意地笑了。在临下课的时候,李镇西对朱自清的生平及高尚地品行作了总结和评价,使同学们在课结束的时候还被课堂的氛围深深地感染着。于漪老师评价这节课是一首“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向乐”。
2.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地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具有吸引力,具有指向明确、能够引起思辨,答案开放、综合性强等特点,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师的意图和导向,运用学到的知识,积极地进行思考,发现答案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这句话中哪个动词用得好?”这样的直接提问,能使学生马上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去找动词,并加以分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提出的问题没有吸引力。如有的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把答案预设得过死,学生无法体验发现答案的快乐;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兴趣。
(三)开展经常性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有不同的视角,可以分别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进行。从学生的方面,教师可作如下反思: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和宽容;是否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强调了多向互动和多方对话;是否及时抓住有价值的生成问题,充分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并因势利导;是否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体验性学习;教学是否密切联系生活,贴近教学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教师的方面,可确定以下反思内容:看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恰当,重难点确定是否突出,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序,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方法的选择是否灵活,氛围的营造是否浓厚,反馈的时机是否适时,评价的对象是否个性,语言的表达是否畅达,目标的达成是否有效等。
【关键词】农村高中英语 教学 方法
目前,农村高中的英语教学明显处于劣势,我们许多农村高中英语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死板、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起步较晚,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及教学设施配置不足,缺少学习英语的氛围。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家长对英语不重视,因此根本谈不上体现语言学习实践,即使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学的也是“哑巴英语”。
针对以上农村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若干改进措施。
一、信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信心
对学生来说,教师给予他们的信任度越高,其学习积极性越高、自信心越强。作为英语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要尽可能地多讲“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取得成功”、“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等这样鼓励的话语,即使是批评也要用“老师相信你能改变”等话语。总之,我们必须要懂得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正确处理英语学习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多使用“Good!”“Excellent!”“You are clever”之类的话。如果老师对学生都失去了信心,那么学生就更没信心学好英语了。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敢于说,乐于学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如能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可使每个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充满激情,有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举手投足都要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无所顾虑,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运用电教手段,采用图像、声音、实物等教具,将语言与形象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唤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并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向学生输入“信息”。
2.表演法。针对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联想。
3.游戏法。教师还可以出英文脑筋急转弯,如“What kind of fowers grow on your face ?”答案是“tulips”。通过各种游戏环节,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4.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策略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课堂内外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5.新备课方式——讲学稿模式。该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几大本的教学模式,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互相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实践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模式。其主要流程为:
至少提前一天发放讲学稿→学生完成讲学稿预习作业→学生上交讲学稿,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师生就讲习稿进行互动交流→老师课后反思、完善;学生课后复习、反思、查漏补缺。
四、开展教学反思,充分了解学生需求
1.教学反思。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我思维和再学习的一种有益活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学生,面对这种教法会有什么收获;如果我是学生,对课堂提问会怎么回答,等等。这样,写出的教学设计会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作为高中部的英语教师,在接新高一时,必须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状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了解学生学过什么,现在要学什么,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做好了,才能顺利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
五、分课型教学,培养自主能力
根据每堂课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分课型进行教学。例如:听力课、阅读课、语法课、实践活动课以及练习课等等。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抛弃把知识都讲授给学生的观念(事实也是不可能的),把“教”变为“导”。课堂上,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注重对学生分析、思维、判断等能力的训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在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树立与当前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成主体,创造条件和环境,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怀每一个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
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农村英语师资水平低下,一味埋怨教材毫无用处,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加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学习和应用才是出路。农村中学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观、进修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刘栋.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英语教育,2011(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农村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0
课堂教学改进 案例10-25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小结06-09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解读11-15
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09-17
“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改进06-29
改进实习方法提高实习质量05-24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