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通用10篇)
记者:孙主任, 您好, 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
孙祥林:可以这样讲, 观念也是生产力。陈旧的观念就像一部落伍的机器一样, 只会拖你的后腿;观念新, 则步子快, 更容易成功。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大学生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与就业政策, 国家编制就业计划, 各个学校报送就业方案, 一个萝卜一个坑, 大学生无需为就业操心, 惟有服从分配而已。然而,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由最初的“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逐渐过渡到目前的“市场调节就业, 学生自主择业”阶段。多元经济决定了多元的就业形式, 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自由、独立、竞争的就业准则, 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价值法则。
记者: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孙祥林:好的。首先, 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观。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交换, 意味着个人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个人作为就业主体,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选择用人单位, 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我国, 除了国家特种行业招生、定向招生的以外, 毕业生就业基本打破了时间、地域、行业的界限。毕业生有选择是否就业 (考研或出国留学) 、就什么业、到什么地方就业的权利。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聘用就业、短期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 以磨练自己、锻造自己, 为将来到更理想的单位就业, 或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 市场经济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竞争, 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推动生产、流通和有效地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业竞争成为大学生求职路上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场场招聘会、一次次笔试、面试, 无不要鼓起勇气, 迎接挑战。来自全国各地各类院校的千千万万大学毕业生, 与其他农村、城镇青年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一道, 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接受市场的检阅。因此, 每个毕业生都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 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 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依靠自身的实力, 对自己准确定位, 大胆推销自己, 增强竞争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观念。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 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实力就是竞争力, 实力就是就业力。
第三, 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 因此就业形式也要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就业观认为, 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才算找到了工作, 在私有民营企业工作, 只算临时打工。对此, 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有、集体、私有企业只是所有制形式的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 都能施展个人的才能。因此, 我们鼓励大学生到外企、合资、私有、民营、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毕业生适应新形势, 及时调整“单一就业形式”的观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大学生平民就业观念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孙祥林:我国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 大学不再是少数“天之骄子”的殿堂。高等教育大众化, 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困难, 其原因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不无关系。一方面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 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大学生“精英”层面上。也难怪, 大学生就业中出现了“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同时并存的现象。因此, 毕业生对自身的合理定位、自觉完成从精英到平民的观念转变, 是新形势下保证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记者:您所讲的平民就业观念主要是指什么?
孙祥林:所谓的平民就业观, 就是说大学生应该以一个普普通通现实的社会求职者的身份去对待就业问题。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大学生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 抛开浪漫, 抛开幻想, 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现实, 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问题。
第一, 树立“低”姿态, “高”目标的就业观。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 大学生不要只想自己要什么样的工作和待遇, 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在国外, 那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普及化的发达国家, 大学生开出租车、做保姆、当售货员是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是博士生、硕士生刷盘子、送牛奶、做清洁工也是很普遍的现象。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缺资源, “普通员工”是大学毕业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 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目标。惟其如此, 开出租车才会开出一个出租车公司来;送牛奶才会送出一个奶牛场来;做清洁工才会做出一个保洁公司来。
第二, 树立一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就业观。目前, 一方面, 在我国沿海、城市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趋饱和,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壮大,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了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人才基本上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成熟型人才。另一方面, 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西部、基层有充足的就业需求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个传统产业的大国,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 传统产业已经开始向内陆向中西部向乡镇转移, 就业的强劲需求也由东向西、由大城市向乡镇农村演进, 所需人才缺口很大。因此, 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到中西部、基层就业,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理性的、现实的选择。
第三, 树立“蓝领”就业观。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 所谓“蓝领”, 即基层、生产、服务一线人员。“蓝领”意味着吃苦, 意味着薪酬待遇很低, 人生价值不高, 社会地位低下, 意味着永远称不上人才。老百姓认为, 要摆脱当蓝领, 即“劳力者”的命运, 自古华山一条路, 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因此, 大学毕业了还要当蓝领, 是许多学生、家长传统意识里不能接受的。也因此, 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突出, 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 学建筑的不愿意下工地, 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
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能力, 只有到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摔打一番, 才能去掉学生气, 胜任高层次的工作。许多单位招聘时, 都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下基层。事实上, 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无数人才都是从基层干起脱颖而出的。无论做什么管理工作, 都必须精通相关的流程、工序或者环节, 只有这样, 管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因此, 大学毕业生不能目光短浅, 只看眼前, 应当志存高远, 放长眼光。只有从基层做起, 从生产一线开始积累经验, 积蓄力量, 以后才能做成大事业。
第四, 树立“不才”的通才就业观。大学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所谓的专业只是一个宏观的发展方向。据调查, 大学毕业十年后仍然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 大量的事例也说明, 大学生跨专业成材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而好多大学生就是故步自封, 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十分狭窄的领域, 就业一定要“专业对口”, 否则, 担心“学非所用”。实践证明, 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 注重的是应聘者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 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 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将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 应看中行业的发展前景,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树立“通用人才”的就业观。因此, 大学生既不可一业不专, 又不可只专一业, 不必抱着自己的专业不放, 完全可以尝试与专业相关的, 甚至专业以外的职业。
第五, 树立“骑驴找马”的动态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将会日益频繁。因此, 一个人想在一个单位长久蹲下去, 一直到退休是很不现实的。还没找到工作就谈“跳槽”,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因为家长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有的凭兴趣, 有的受环境影响, 更有的是无可奈何, 至于这一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市场是否需求, 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因此, 只能把毕业后的前两年视作学校学习的继续, 在社会这个大学校经受磨炼, 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选择满意的职业。随着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必然趋势。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骑在驴背上找马”的“先就业, 后择业, 先生存, 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念。
第六, 树立“服务生”的就业观念。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上,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将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方面日益商品化、社会化, 这些都将促使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也为该行业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 服务业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后的另一个就业新天地。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工作已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 即使当服务员、营业员也得懂外语、知法律、晓礼仪。因此, 大学生必须克服鄙视体力劳动的思想, 甘于从最苦最累的基层工作做起。当前, 我国的服务行业正处在发展与完善的转型过程中, 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服务行业里大显身手并取得成功。
信息时代呼唤“造椅子”的创业意识
记者: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
孙祥林:如果说就业是“找椅子”, 那么, 创业则是“造椅子”。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 而是合作和表率。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微型企业, 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而是为自己、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这就是“造椅子”, 不仅给自己造, 也带来就业的倍增放大效应, 等于给合伙人 (或同伴) 造。一般而言, 小型企业至少能够吸纳3—5个人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客观上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对拓宽就业渠道,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财富和价值,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完善和发展自我。这一就业模式, 将对人才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好处。
记者: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孙祥林:首先, 政府要完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 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其次,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技能。最后, 全社会要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
从目前来看, 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三个原因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提到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2016年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从就业率来说,研究生高于本科、本科高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高于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重点大学高于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虽然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各省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越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应更多,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东南部地区城市以及高收入行业就业;二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但工资相对低、发展空间相对小,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三是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不匹配,就业政策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均衡。以上三大矛盾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在大中城市就业,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二、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职业指导也成了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高校毕业生
一是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高校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从而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树立理性的择业观;二是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方法,通过指导、培训和沟通联系,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抉择;三是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项重要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四是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高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对于用人单位
一是职业指导实现双向促进,合理匹配,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需要的人才;二是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使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形成紧密联系,避免双方沟通不畅,学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就业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学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三是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通过摸底调查等手段,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逐一登记,建立动态信息库,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重点的帮扶,进而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高校的主力群体多为90后,他们对就业创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往往个人意识强,心理期望高。
一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服务能力。校内学习是学生的主阵地,也是职业指导的主阵地,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应大力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服务,提高其政策水平,丰富和完善各大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提高实用性,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二是将职业指导送进校园。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在深入了解高校毕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分析单位岗位需求,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组织高校相关职业指导人员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介绍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现场、进行职业规划等。
三是岗位进学校。校园招聘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多渠道采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洽谈会,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
四是选树典型。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坚持突出实践性,注重校本化,多以毕业生的成功范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在校的学生。
五是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进校园。通过联合培训机构,将职业培训相关政策、信息送进校园,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特长参加相应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新型人才。
2.多方位开展职业指导,千方百计促就业
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社会适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特色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吃苦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推销自我的能力。
三是高校应开辟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认识行业,提前接触就业岗位。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岗位、接触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四是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到底数清,登好记,情况明,进行主动服务,加强就业帮扶,使每一位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五是推进创业服务建设,响应双创号召,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提供配套服务。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同时高校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能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接地气”。
“厚德修身,博学致远”,作为的我,匆匆走过三年紧张而充实的大学生活,从一个对大学充满好奇,对生活迷茫的新生,到如今对未来踌躇满志,我一直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我始终相信坚持诚信是一切成功的开始,自认为性格开朗,做事稳重,能吃苦耐劳,喜欢钻研,独立性较强,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事能善始善终,不会拖泥带水,可以说得上果断,并且多年的学生会工作使我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与沟通能力,自我感觉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我的座右铭是: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更相信:尽力不如比别人更努力。
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本人整装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本人将以勤奋的态度,不怕输的韧劲融入社会。愿借您的慧眼,开拓我人生的旅程!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求职过程中证明毕业生身份及情况的一份重要材料,一般个人制作的简历中要附上就业推荐表的复印件,签约时要交上推荐表原件,另外在有的招聘会要凭学校就业推荐表才能进入会场应聘,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填写,做到真实又美观。现将该表填写说明如下:
1、“姓名”栏:必须与身份证姓名一致,不得有异,否则会给录用、办理报到手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专业”栏:应填全称,不能简写。
3、“生源地”栏:填本人的户口所在地,若户口迁入学院的,则填父母亲的户口所在地,要求使用简称,地级市+县级市(县、区)。
4、“任职情况”栏:填在班级、社团、学生会、团委等单位和部门中担任的具体职务。
5、“实践、实习、培训经历”栏:填参加过的主要社会活动,勤工俭学情况,青年志愿服务,实习内容,培训项目等等。
6、“获奖情况”栏:填写学院级以上的奖励情况,没有的要写“无”。
7、“技能水平”栏:填写本人所获外语、计算机及与专业相关的由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等级证书及相应水平情况。
8、“自我评价”栏: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专业技能、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内容要真实,语言要贴切,要重点突出本人优势。
9、填好后由班长收齐交给班主任签定,最后交到学生科盖章。
10、要求用黑色笔填写,字迹清楚,不得任意涂改已经盖有公章的就业推荐表。
一、毕业生本人填写说明 1. 学校、专业:填写学校、专业全称,不得以专业方向名称代替专业名称。2. 毕业时间:填写2017年6月。3.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填写毕业生本人相应信息。4. 政治面貌:可填写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等。5.健康状况:视个人情况,可填写健康、一般等。
6.学校地址写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荆东路25号。邮编365004。联系方式:填写毕业生本人的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
7.家庭地址:填写毕业生家庭地址(按省、市、县+详细地址填写,不要使用各种简称,也可填写家庭电话)。
8.学制: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学制信息填写,如本科生四年或五年、专升本两年。9.学历:填写本科、专科等。
10.学位:填写毕业时可授予的学位。
11.外语种类及程度:填写英语(俄语或日语等),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填写英语国家四
(六)级及分数如:CET4-501。12.培养方式:缴费。
13.曾任职务:填写曾担任的班级干部、院或校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干部名称。如;2012-2013学年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2013—2014学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14.奖惩情况:填写获得的系(学院)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奖学金等。如:2012—2013学年获校一等奖学金。
15.家庭主要成员情况: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如:父亲:张三 在家务农(三明学院教师)科长
16.推荐表不允许出现空白项,不填写的项目用斜线划掉。
作为中央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的施政纲领———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蕴含的一个关键数字引人注目———“1 000 万人以上”,它是指城镇新增就业1 0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高校毕业生为749 万人,为历史最高。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单靠政府、社会力量解决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高校毕业生自身出发,转变落后就业观念,树立创业观,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为此政府倡导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中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2]。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长期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根深蒂固、落后的就业观已经发生变化。所谓先就业后择业是指为了生存,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到那时再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职位,最终可以顺利“就业”。(2)薪酬选择逐步合理,高薪观淡化。在实行大学扩招前,每一位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在精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薪酬有了一个高的预期。然而,随着大众化教育推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屡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其逐步放弃传统高薪观,薪酬预期逐步趋于合理。(3)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过去,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主要考虑综合素质提高和就业能力提升,缺乏长远眼光。随着就业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逐步调整就业期望,将公司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不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观还存在各种不合理性,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3]。(1)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就业理想功利化。相对于东中部和国企等对人才需求的饱和,西部和基层更需要人才,国家出台各种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和基层就业和服务,但是多数大学生仍然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宁愿北漂,也不愿支援西部,服务基层,这说明就业理想功利化,社会服务意识不强。(2)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机会少,缺乏经验,不能认清自己的能力兴趣,所以大学期间无法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应的,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很迷茫,缺乏准确目标定位。(3)缺乏必要职业素养,不忠于企业。近几年,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违背诚信就业、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制约性,随意违约,缺乏必要职业素养,不忠于企业,导致就业违约率越来越高。
二、鼓励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教育部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向学生开放。实施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同时要求,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及时更新、按时报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9 月份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12 月底面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4]。
2.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政府投资基地回报社会的方式可通过校政联合建设创业基地,一方面高校在创业项目方面起引导作用,帮助其适应当地环境,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学生创业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助其顺利创业。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企业家可到高校为学生创业进行讲解,引入真实的企业创业项目,让创业型导师带领学生承担经营项目,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创业学生可以熟悉企业运营相关流程,提高创业素质。
3.建设高水平、专业型创业指导师资团队。从校内选拔具有企业经营经验、企业管理方面知识、热情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教师作为创业指导教师,为调动这些教师指导创业的积极性,学校须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支持。为提高教师创业指导能力,学校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切身参与企业经营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4.鼓励教师依托专业带领学生创业。允许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到大学生创业基地创办企业,采用股份制方式联合创业学生建立实体公司;或者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在创业基地建立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共同经营,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实践成果。为便利教师与学生联合创业,学校可对其提供资金扶持,给予场地和租金、设备租赁优惠,减免教师课时和科研任务。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途径在于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创业观,在创业中就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来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这是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就业观念,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东平,黄胜利,邓峰试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盘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关键数字[EB/OL].人民网,2015-03-17.
[3]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1).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市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构为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秦皇岛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的管理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师范类毕业生的管理在市教育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的提升,该机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建议:1、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框架下建立高校毕业生工作联席会议并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落实已经出台的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通过增加编制、配备人员、落实经费等措施,建立高校毕业生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拟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及落实,高校毕业生统计,综合协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项服务活动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二、完善统计制度,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动态管理
由于没有相应的跟踪调查机制,对高校毕业生当年和往年就业率的统计依据的是全省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库办理报到证情况,这样就造成对未通过办理报到手续而就业的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底数不清。进而就会造成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不强,影响政策效果。建议:实行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制度,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动态管理与服务。通过建立完善就业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确保统计工作规范,统计数字客观真实。
三、畅通信息渠道,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主渠道作用
国家虽然已经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就业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不能有效对接,使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一方面基层单位对具有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有很大需求,但是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服务存在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求职成本太高等现象,这些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了阻碍,导致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建议:1.加强与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起統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发布需求信息,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2.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服务活动,拓展供求信息服务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选人“双向选择”的需求。
四、完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促进就业
创业相对就业来讲,自由度更大、利润更高,但风险和要求也更高。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进行自主创业的最大困难在于创业资金无法落实,其次觉得创业风险太大。而对创业政策的不够了解以及创业项目的缺乏都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之路上的拦路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鼓励创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非常现实、有效的渠道。据统计,目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到1%,成功率仅为5%。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了诸如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补贴、减免各类费用等优惠政策。而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分担风险、提供后续服务等却没有跟上。建议:1、制定含金量更高、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要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外,还应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制定实施细则,使政策落实具有操作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活力,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开展创业培训。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在观念、素质、知识和心理上都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通过一些创业社团、创业基金来构建比较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保障。3、创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高校毕业生创业缺少经验、更缺少资金,可通过多种形式创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五、加强宣传,建立舆论宣传工作机制
为加强《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以下简称《推荐表》)管理,规范《推荐表》使用和毕业生就业行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1.《推荐表》是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在校各方面综合情况的一种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洽谈的介绍信,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材料。
2.我校应届毕业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可以申请办理《推荐表》。
3.按照相关规定,国防生、对口单招生中的煤矿企业优秀青年、研究生中的委培生、定向生原则上不予办理《推荐表》,已升学、留学、入伍的毕业生不予办理推荐表。
4.《推荐表》分本专科生、研究生两种,由毕业生从校就业信息网(http://job.aust.edu.cn)“下载中心”“学生文档”下载,填好后用A4纸打印(点击下载:
1、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本专科)就业推荐表
2、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就业推荐表)。
5.毕业生持打印好的《推荐表》报经辅导员、学院(研究生处)两级审核。经审核后的《推荐表》以班级为单位在指定时间内集中到就业处办理审核、签章手续。
6.毕业生每人只能办理一份《推荐表》。
7.毕业生必须妥善保管《推荐表》,如有丢失或污损无法使用,毕业生提出申请经学院批准后予以补办,就业处负责收回污损《推荐表》。
8.《推荐表》可以复印,毕业生求职时,可以将复印件交给用人单位,当双方达成求职意向后,方可将原件交给用人单位。
9.《推荐表》由毕业生本人按要求认真如实填写,不得弄虚作假,不留空白,无内容填写栏写“无”。
10.《推荐表》内容必须规范填写:(1)出生年月:如,1988.09
(2)政治面貌:如,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
(3)学历:如,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4)培养方式:如,统招,委培,定向;
(5)生源所在地:按毕业生入学前家庭户籍所在地填写,省内毕业生要求填写至县、区一级,省外毕业生要求填写至市一级;
(6)职务:如,班体育委员、院学生会副主席、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等;
(7)专业(辅修专业):按照专业目录名称规范填写;(8)学制:如,五年,四年,三年,两年;(9)外语水平:填写CET-
4、CET-6考试分数;
(10)计算机水平:如,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国家三级;省级一级,省级二级,省级三级;
(11)学习成绩:另附纸打印并加盖教务处公章,研究生加盖研究生处公章。
(12)在校期间主要获奖情况:填写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情况。如:2009-2010学年校一等奖学金、2009-2010学年校优秀学生干部等。
11.辅导员和学院要对《推荐表》进行严格审核,对照填写内容查验英语等级考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奖证书等原件,确保填写内容完整、规范、真实。
12.就业处负责审查辅导员、学院审核情况,审查《推荐表》填写的完整、规范情况,符合要求的予以签章。
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通过我自身的努力和在老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我的人生又发生了一次“蜕变”。
思想上,我力求上进,关心时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上, 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在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中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作上, 我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学校社团和班级中曾担任过组织部部长,财务部部长和寝室长等职务;生活上,我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使我懂得了要体谅和关心别人,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在这即将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装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诚信
[作者简介]潘红军(1968-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办主任,讲师;张萍(1980-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助教,硕士。(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86-02
“就业”为大学生的集中学习生活暂时画上了句号,同时也标志着他(她)将化前期的学习为更多的能力和职场才干。这一重要转变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风平浪静,其中蕴含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信念,这就是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就业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诚信”已被广为关注,从个人的行为到集体的意志,其中都要求讲诚信,唯有诚信才能取信于人,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也被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样制约着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情的竞争事实使一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迷失了道德方向,同时也造成了他们行为的诚信缺失,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一般认为具有较高诚信意识的研究生,其就业诚信度仍然令人担忧。据对南京高校研究生就业的诚信度调查表明:“有3.1%的研究生有考试作弊的倾向。起码有1/4的学生并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进行造假行为。”显然,在社会呼吁物质打假的今天,精神领域的造假行为也同样不容忽视。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中,呼唤诚信就业业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精神诉求。
同一般社会劳动力相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自身的特点,这表现在他们是从校园走出的一群新人,社会经验较少,学历要求相对重要,因而,能反映毕业生求职资本的即为本人在校的学习和实践表现。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一些大学生在惊惶之余,会采取一些有失诚信的手法来迎合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多表现为伪造各项证书、简历掺假、篡改成绩单、虚报材料和随意毁约等。虽然名目繁多,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造假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在求职中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内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能力认识的偏差。认识自我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前提。只有充分思考自身的能力特点和兴趣方向才能顺利应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可以说,人生的早期就面临着职业规划和选择。事实上,一些大学生缺乏系统规划,有的随大流选择了就业前的专业;有的一味听从家长的指令行事,在盲目的状态中处理着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地进行自我认定。据最近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46.77%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及前景。或许在学习时,这种盲目性的弊端被暂时地隐藏起来,但这种迷茫却在求职时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制定出明确的择业目标和方向,只能被动地在求职途中奔波。专业不对口、相关实践经验缺乏、所需的专业技能匮乏……这些尴尬困扰着一些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部分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注水掺假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有76.29%的在校生表示他们没有参加过就业指导活动,择业规划的缺失导致了一些毕业生在贸然签约后又游移不定,后悔不迭,最终与用人单位解约,对本人和单位甚至学校造成了负面影响。
2.大学生对就业,特别是第一份工作理解的狭隘性。面对就业,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大学毕业生心存恐惧,其中固然不乏社会竞争激烈这一客观原因,但同时,毕业生对就业理解的偏差也是导致其惊慌失措的重要原因。职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其一生生活的依凭,它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乃至素质倾向都具有一定的制约意义。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期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偏差导致了诚信行为的缺失。一些毕业生一方面看到了求职的残酷性,深深被“毕业即面临失业”的说法所刺痛,惶惶然不可终日;一方面又放不下自己天之骄子的精神荣耀,狭隘地理解就业,将职场需求人为地缩小,仅仅关注其上的几朵小花,在众人的争抢中,花儿自然会被挤压为畸形。最近,在一项对某综合性高校求职的调查中发现,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的毕业生占到受调查人数的41.6%,他们最期望的月薪是1500~2000,占总调查人数的34.7%。可见,如今形势下,并不是市场需求减少,而是大学生的求职倾向过于集中,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毕业大学生求胜的偏激心理。由于过分看重第一份工作的稳定性和体面性,他们只能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做文章,不惜通过造假、篡改、说谎等方式在笔试和面试中浑水摸鱼,而这些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就业在人生中的准确含义。就业本应该是个人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人们需要在自己的职业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而在物质利益和狭隘冲动下,就业在一些毕业生的头脑中成为获取一时荣耀和声望的标志,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获得引以为资本的利益,在竭尽全力的同时会采取造假的偏激行为。
同时,签约后的随意违约已经成为就业失信行为的另一典型。一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了解,在求职中心怀忐忑,慌不择路,这就导致一有签约机会就贸然签约。签约后不顾协议书的法律约束,他们照样左顾右盼,一旦拥有新的就业意向,即刻提出违约。
3.缺乏对毕业生求职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就业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应该对单位、学校和社会承担一定责任,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就业权利和义务。相关规定要求,毕业生在就业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履行诚实、守信的义务,必须真实、全面地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同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讲优点不要夸张,对缺点不能回避,有过失不可隐瞒。”①
守信作为一项重要义务,很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用人双方签订协议书实际上是受到社会和法律监督的。协议的签订不仅预示着法律关系的确认,还意味着“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即在通常情况下,毕业生将不选择其他单位,用人单位也不会用其他人取代该毕业生,学校也不支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改变承诺。”②事实上,很多毕业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求职目的,或抱着保底先签约的思想,他们有的进行造假,有的草率签约又贸然毁约,在客观上给学校信誉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造成了一定损害。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外因分析
1.学校缺乏深入细致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就业行为也不例外,随着人们对就业的日益关注,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一些学校还没有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尚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尤其是深入细致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对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存在着纵容的现象。
2.用人单位提出过高的招聘要求,减少了学生选择的余地。面对就业市场的日渐残酷,买方市场的格局日益形成。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逐步提高了招聘要求,客观上刺激应聘者进行造假。一些岗位专科生足以应付,但用人单位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定要优秀本科生,有的甚至还要求英语、计算机达到一定水平。在新形势下,用人单位提高招聘要求无可厚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用人制度的苛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有时还会给应聘者带来误解。有些毕业生眼见自己心仪的岗位有些高不可攀,而应聘者又趋之若鹜,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为自己的求职资料“镀金”来提高胜算几率。
3.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风气使讲信用的社会基础丧失。经济社会的现实使物质之风盛行,追求报酬、轻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精神的不良风气影响着毕业求职者的判断。为了追求自己的求职目标,一些学生忽略了道德和诚信的信条,不惜牺牲自己和学校的声誉。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策略
面对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这一现象,学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带领毕业求职者走出误区,倡导诚信,必须同时从求职者本身和外界因素同时着手,任何一方的忽视都是不正确的。
(一)从求职者自身找出路,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1.正确认识自我是基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形势,毕业求职者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正确把握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准备在前才不至于不知所措,在毕业求职时才能从容应对,不至于慌乱中采取造假的失信行为。
2.提高职业素养是关键。就业是一个过程,它考察的不仅仅是应聘者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察。在用人单位的眼里,最重要的是应聘者的人品,在此,诚信是根本。这里的诚信不仅指诚实应聘,也涵盖了应聘者的诚信人品所能达到的对单位的忠诚度。因此,应聘者在校期间必须提高包括诚信在内的职业素养,增强自己的就业素质,化“我想”为“我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求职中胜出。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诚信氛围
1.加强学生诚信观念教育。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诚信观念。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要首先从求职上入手,确保他们诚信地踏入社会。同时,必须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众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要让学生了解,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年代的到来,学生必须认清大众化就业这一事实,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正确地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稳定、高薪,更不应仍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背景下,狭隘地看待当下的就业,反对在急功近利下采取求职造假、随意毁约等失信行为。
2.构建校园诚信氛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不仅是关乎个人的小事,它同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学校以及相关的社会力量必须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诚信就业的监督。学校不仅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就业观念,同时也要在签约的过程中加以监督,做到公正、严格地审核毕业生上交的签约材料,而其中特别要对违约情况加以严格把关,严防毕业生同时与多家单位同时签约。学校还应该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使学生的求职信息公开化,从而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社会力量也要参与进来,加大对诚信观念的宣传,对失信行为加以谴责。
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的素质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老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素质训练,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有效地承担教育、监督作用。个别指导老师由于没有真正意识到诚信就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在监督上不够严格,有的甚至帮助学生欺骗用人单位。这种诚信误区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一时的求职欲望,但给学生个人、用人单位甚至学校都隐埋下危机,最终将导致求职双方的双重影响和伤害。
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备受关注的今天,诚信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完善就业市场,首先必须完善诚信就业这一环节。既然诚信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呼声,那么,它就更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为市场化下的就业提供必要保障。
[注释]
【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推荐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06-26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合同记录06-17
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07-26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07-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07-24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11-30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05-30
江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