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精选11篇)
一.认识到位 建立组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德育研究如火如荼,新方法、新形式层出不穷,其中在中小学实行德育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德育导师制,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思想工作新模式。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德育导师制,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校长传达了教育局德育导师制的有关要求,强调了开展德育导师制的重要性,并对德育导师制的开展进行部署。德育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学校建立了德育导师制组织机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少先队总部人员任组员,并进行了责任分解。
德育处:撰写总体方案、总体考核组织、相关制度制订、主要过程操作协调,以及导师制的平时检查与学期考评。
有关导师:负责导师制的具体组织实施。
教科组:主要负责“导师制”的相关科研工作
二、明确职责 全面实施
我们对导师的定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倾诉对象,不是训导是引导,不能把受导学生贴标签。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参与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导师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协助受导学生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为受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导师的具体职责:
1、思想引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优秀学生各类学生积极进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孝顺等道德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
(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经历与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3)每次测试以后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4)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生活指导:
(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4、心理疏导:
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各类问题、烦恼、挫折。对受导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部门、教师、家长联系,及时为指导对象分析情况、排忧解难。
5、参与管理:
非班主任导师确定联系班级后要加强与班主任联系,要更多地关心联系班级。
(1)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抓好班级管理,出好点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要积极参加该班级的活动,重点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一次班级的主题班会,进行一次专题发言。
(3)与班主任一起进行家访,调动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4)班主任不在时应代理班主任,完成各种工作,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二)、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确定
1、导师确定
学校45周岁以下教师均为导师.2、学生确定:
(1)面向全体学生。各层次都要确定有代表性的学生(特别关注学业困难、品德偏常、性格偏激及其他需要提高的学生),以后逐步推广,力争每位学生都有导师。
(2)原则:本学期受导学生由导师确定。以后学生自愿报名。
3、受导学生主要要求
(1)尊敬师长,听从师长教导,在约见的时间应当按时到。要尊重导师,要主动跟导师联系,取得帮助。
(2)要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3)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德育导师根据相应制度开展工作
1、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学生成长记录(册)袋制度:每位受导学生都有成长记录册,记录册主要记录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成长
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如成果:收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优秀作品与学生成果的相关资料、证书复印件等。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自我评价、思想认识、教师评语和家长寄语等。成绩:各次考试的成绩与总结分析。活动:各类活动的记录,照片等。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联系制度,每半月联系一次。通过家访,德育导师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经济困难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4、谈心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天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学生每半个月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把握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后, 仍然在英国很多较为传统的大学以及中小学存在, 可见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带到了中国。如何借鉴使用好这种形式, 首要的是加强内涵的把握。
1. 何为德育导师制
对于德育导师制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陆少芳认为, 简单从形式上看,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 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迅速成长”[2], 她对德育导师制的参与对象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圈定。朱玉林和沈轶群则表示“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3], 他们对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以及形式给予了更为充分的解读和描述。根据以上观点不妨这样来总结德育导师制的本质内涵:通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整合并且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将德育以知识或者活动的形式来传播道德理念和价值, 并且注重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德育方式。在这里, 将德育的关系双方分为导师和学生, 导师来源是全体教师, 但是分工却更加的清晰明了, 对基础工作和深入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学生的特点则更加强调个性化的特征, 德育导师制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服务的。
2. 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虽然已经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要使德育导师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还必须深刻挖掘德育导师制的意义。我们认为,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普遍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有的人甚至认为是无效的。而德育导师制则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导师, 而且进行了专业化的强调———认为德育导师应该是专门的工作而不是兼职。第二, 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传统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德育导师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是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的有效补充, 可以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和专业性不够等问题, 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三, 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 改善教师素质。张华健认为德育导师制“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初衷, 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4]
3. 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最终还是指向实践的产物。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注重导师的生命关怀和情感成长的意识培养。如果想做好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没有观念先行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要求较高的德育导师来说, 一方面应该具有超越一般意义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情绪和认知, 当面对中小学学生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群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可爱生命正等待他的呵护和关爱;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核心不在于知识性的说教或者传递,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交流, 德育导师应具备合理释放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样在无声中将德育工作巧妙地完成。其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卢勇等学者强调, “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绩有好坏、情绪有起伏、心理有变化、毛病有反复才是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正视这一过程, 我们才不会为学生的屡教不改、屡学不好而气恼。我们应该微笑着、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的变化, 帮助他们茁壮的成长”。[5]
二、德育导师制的价值彰显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做出了众多的改善, 这也是德育导师制本身的价值彰显。
1. 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 一般由政教处和班主任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德育导师制则强调由导师带领固定的学生群体 (当然规模并不是确定的, 少的两三个, 多则十个左右都是有的) 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这很显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联系。学者李晔认为通过德育导师制, 一方面“增进了师生感情, 融洽了师生关系。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 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 而是‘平等民主’的‘引领式’”,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 提高了学业成绩。‘亲其师信其道’, 在导师人文关怀下受导学生学习此门功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师的鼓励之下, 受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6]据此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德育导师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双方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其次这种融洽的关系并不只是表征在双方较为紧密的联系上, 同时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利用新的德育导师制这种模式加强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联系, 而且是有效的、可以做出成绩的联系。
2. 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7]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追求两个目标:一是教书, 二是育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在其工作中只是完成教书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教书是显性的成绩, 最终通过升学的指标来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道德教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 并且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效果, 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而德育导师制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德育导师制的德育资源来源于全体教师, 但并不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而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和整合这些资源, 这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 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则是由德育导师负责, 不仅加强了专业性的程度, 同时对于效果的评价和测量也有了客观的依据。德育导师制为“教书”与“育人”的传统理想的教育目标带来了实现的可能。
3. 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
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 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层次的高低往往直接与教学的水平挂钩。而德育工作虽然看似和教学无关, 但是实际上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德育和教学是分开的, 甚至德育常常为教学让路, 变得虚无化了, 亦或分散了教学的精力, 成了教学的负担。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德育导师制从表象上看是完成德育工作, 但是其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那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购买者”, 教学的评判最终还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处在不断改革的氛围之中,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体系的构建, 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而德育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有效突破则是为教学与改革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反馈。因此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策略选择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目前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德育工作方式, 而且在实践层面, 德育导师制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以开展, 没有普遍的推行。所以, 在其策略选择上应该加以周全的考虑, 并且进行较为谨慎的处理才是合适的。
1. 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
德育导师制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随着其成熟度不断地提高, 完全有可能演化出“德育导师”这一专门的职位来。然而, 一个成熟的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职责。有研究认为,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而“德育实践过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索构建”。[8]由此可见, 德育导师的职责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 阅读就是重要且核心的手段之一;其次德育导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这是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 因为道德的习得依赖于个人判断力的不断提升;再次德育导师应该认识到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功利”倾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什么用。其实德育的“用”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构建, 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当然, 德育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德育导师的工作水平, 所以合理地确定德育导师是践行德育导师制的关键。整体来看, 德育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道德教育理念, 同时也应该具备落实道德教育目标的行动能力, 如此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
2. 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
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应具备相关素质, 但是德育导师的素养并不只能依赖先天的获得或是后天的简单培养。当下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已然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体系也亟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德育导师制固然是好, 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加以结合, 那么这种好只能停留在研究层面或者认识层面上, 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故而加强德育导师的培训和学习是十分急迫的。首先, 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模式, 传统的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故而观念上必须有所转变;其次, 要加强相关培训体系的建设。德育导师的学习和发展是一套系统的流程而并不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细节修正;同时, 还要加强资源供给。目前来看, 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创新较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资源的供给, 包括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都相对匮乏, 有效推行德育导师制的前提之一就是改善德育工作的资源供给。
3. 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激励和评价, 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 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身的合法性的建立根本上还是依赖在评价上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此外, 德育导师制将德育教师从一般教师的意义上抽离了出来, 形成了自我的一个特色的群体, 自然也期待着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外界的期许和认同。不过对于德育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学者杨姝认为关于“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应该尊重个性, 强调共识”, 强调“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 符合中小学生德育多样化的需求特征。尽管德育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的德育需求的产物, 但是任何个性化也不能偏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9]由此可见, 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价制度对于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文军, 蒋岳祥.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1998 (6) .
[2]陆少芳.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朱玉林, 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8) .
[4]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才智, 2013 (13) .
[5]卢勇, 何松毫, 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6]李晔.关于寄宿制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S2) .
[7]赵和平.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 .
[8]王祖亮.浅谈德育实践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9) .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三多”现象。大学、高中连年扩招,社会就业门槛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日趋困难,学校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生出现“三多”现象:一是特殊生多。特别是春季招生后,春季班学生90%以上都是特殊生,其他班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是特殊生。二是留守生多。越来越多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导致留守生越来越多。三是独生子女多。这些学生自律能力差,辨别能力差,法纪意识淡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好冲动,容易接受社会不良影响,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
2.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三虑”。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三虑”:一是教育难以到位。由于特殊生多,违纪学生较多,学生违纪反复性强,靠政教处、班主任等德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二是社会不良人员渗透校园,拉帮结派,干扰正常的学生教育。三是教师对学生管理弱化,师生之间存在代沟,特别是科任教师,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不多,难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动向,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确实难管,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少之又少。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全校每个班级成立了班级教育小组,教育小组由一名行政人员(含年段长)、班主任和若干科任教师组成,由行政人员或班主任任组长,全面负责指导班级的教育管理。开学初,政教处将包班教师安排到各班级,由包班行政人员或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分类搭配,搭配好后由教师采用抽签的方法确定指导对象。导师与学生形成“亲情”小组,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以“导”为主,以“控”为辅,“导控”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措施
落实对学生的“五个监管”:对“特殊生”的监管,对违纪学生的监管,对学生放学返家时的监管,对寄宿生的监管,对节假日留校学生的监管。监管工作可以弥补常规教育的不足,充实常规教育的内涵,是一种变换形式的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律意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文明督导队、膳食管理委员会、文明礼仪队等各种服务性团体,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活动,树立起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
1.创新了德育理念,探索了教育新路。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以导为主,以管为辅,导与管相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在它的指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提高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有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导师不断提高德育水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
3.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学生只跟班主任熟的局面,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管理上,而且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能换来更多学生的尊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同时使学生信任教师。
4.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德育导师工作制度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对其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对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指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强化了对学生的监管,杜绝了学生违法乱纪。导师在平时加强了对所指导学生的监管,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让信息员协助自己对学生进行监管,对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反馈和制止,基本消除了不良现象。
6.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的形象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因有不定期的导师家访联络制度,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导师工作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和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团支部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作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积极推行“德育导师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先进理念,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让一些德才兼备的老师担当德育导师。自从实施德育导师制以来,各科任教老师能自觉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心理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为了使教师们理解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多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让教师们花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讨论,明确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本项工作,我们对本校的德育导师制做了如下的认识上的界定:
1、学校教职工应明确德育导师制是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个体化教育的新举措,其实质是学校教职工人人承担起对学生个体进行德育引导的职责,与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结成对子,根据该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知识能力进行经常性的长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导师。
2、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我校德育导师工作受导对象主要在以下的学生范围中考虑: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教育的或家庭特困的学生。
3、导师所应承担的职责。导师除了对受导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二)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班主任责任,做好“搭桥”工作
1、在班主任会议上,使班主任明确本校实试导师制工作,并不因此而淡化班主任工作,而是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应该成为我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让班主任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做好工作。
2、要让班主任明确我校的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班主任了解、确定,由班主任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其他课任教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三)建立导师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
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的一项育人新举措,一方面教师的理解、探索、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明确导师的职责、义务、工作目标、任务来规范导师的行为,否则导师制工作会盲目无序或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制定了本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导师的工作过程和效绩制定了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二、取得的效果
1、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任课老师有高得多的权威,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对班主任有一种敬畏感,他们不太愿意在班主任面前表露真实的心理。推行了导师制,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关系比较随和,双方交往一多,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心里
话告诉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大多是在平和、融洽的气氛中、有针对性地对受导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分担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力量。
3、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以往的德育实践中,“全员育人”还是比较虚化的,许多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有德育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说教,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德育工作上那就往班主任和德育处身上一推,免遭麻烦。推行导师制后,明确了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使教师的育人职能显性化、育人对象的具体化,从而促进广大教师真正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校“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4、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育人先育己。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导师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认真做好。但导师工作又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以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
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处理好对学生的特色辅导与学校的统一要求的关系。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学校的一些规定、要求,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允许的。但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较多地显示自己的特点,而忽略了学校的统一要求,这既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导师要在学校统一要求指导下,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今后的打算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行、主动性和实效行,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不断总结经验,向兄弟学校学习,以便更好,更全面地构建 “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系统。
绍兴县鉴湖小学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加强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创新,规范德育管理,开展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开展,特制定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
1.建立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2.成立德育教育工作小组。
组 长:***
组 员:*
二、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1.完善管理网络。继续建立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实行校长总负责,班主任具体负责,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建立育人体系。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以师德规范为核心,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为突破,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教育,健全日常监督制度。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激励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3.优化骨干队伍。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通过上岗培训、师徒结对等有效方式,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进一步强化考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支“讲奉献、素质优、业务精”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三、加强常规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观看影视、读书征文、演唱革命传统歌曲等途经,结合重大纪念日、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集体、爱家乡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狠抓养成教育。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细化,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校园环境卫生的维护和分工要进一步细化,将责任落实到位,让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使校园真正成为育人的土壤。
继续推行红领巾值岗制度。特别对各班的常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检查分数,每周进行小结。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使者”主题教育,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等是日常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创设法制教育活动载体,通过举办观看法制教育片、组织法制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4.重视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经常性地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普查活动,及时清除事故隐患,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学生的成长空间。
5.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教育,还是完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动,学会关怀,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快乐,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美好,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课堂、黑板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悦纳自己,关怀他人;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
四、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充分发挥班级中队角、黑板报的育人功能。开展班级黑板报评比,创设“洁齐美”的环境。倡导全员参与,突出人文关怀,体现学校特色,班级特色。
2.升旗仪式序列化。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五、丰富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努力办好各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各种活动成为孩子们了解历史的窗口、开阔交流的途径;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协调发展、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的重要通道,促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六、重视家校联系,发挥教育合力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二、工作目标:
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三、工作内容:
1、养成教育。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职校,德育导师制,理解缺位,德育导师资格制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与《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贯彻实施以来,各校纷纷推行“德育导师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德育导师制工作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职校问题更多。
1 对“德育导师制”的理解不到位
1.1 对“德育导师”工作紧迫性的理解不够
“德育导师制”是做好德育的必需品不是调剂品。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精神建设不同步,导致发展中的巨大裂变与冲撞,人们的道德与诚信问题、信仰与追求问题频现,这些问题在家庭中直接显现,导致职校生源质量滑坡,一些学生入校时问题多多,如:学习有困难(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懒散、自觉性差等)、行为规范差等。问题学生更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爱,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传统德育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学生发展特点,传统德育的低效化尚未得到有效改善。此时“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合理补位。
然而,很多职校对这项制度的实施仅仅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压力,不得不为,对这项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缺乏足够的理解,“态度决定行动”,基于以上理解缺位,导致很多后续工作不到位。
1.2 对德育导师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德育导师制是指能力强、责任重的导师的指导与关爱下,使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行为规范等方面朝良性方向发展的过程。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必须强化几点:
(1)对受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辅导。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进步中加速成长,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2)对受导学生的行为养成进行引导。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是每所职校的德育重点,当然也是德育导师的工作重心。(3)对受导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疏导。导师应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疏导者。很多德育导师对自己需要做什么不明确,存在内涵理解上的缺位。
1.3 对“德育导师”的职责理解不到位
按照对学生“生活指导、学力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应包括:(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文化娱乐活动。(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而很多职校的德育导师仅仅以为定期和受导学生进行谈话甚至完全道德性谈话就算完成任务了,简单的理解了德育导师的职责。
2 德育导师制的制度欠缺
基于以上认识上的缺位,自然德育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学校一般只是让班主任确定受导学生,让导师自己和学生接触,既没有过程性跟进更缺乏效果性评价。导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只能是凭着个人经验行事,至于“导”的效果自然无法全面衡量,整个工作处于涣散状态。缺乏完善的制度跟进,显然不利于工作深入有序开展。
3“导师”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
基于对“德育导师”的理解缺位,又缺乏制度支持,所以,实践中“导师”们也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工作成效自然难以体现。除此,其他可能的原因:
3.1“导师”本身工作任务繁重
由于德育导师在人员的选择与确定上,一般属于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校园骨干,骨干教师本身在学校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再加上德育导师的工作任务,导致德育导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多,加之缺乏必要的制度激励,很多导师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就可以理解了。
3.2 德育导师工作实际操作难度大
(1)受导学生一般是在品行、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会随时出现反复,现实的困难导致导师对“导”的效果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2)导师工作的效果难于体现,有些目标无法评估,缺乏科学合理的“导师制”工作评价体系,使德育量化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部分导师在德育方式方法、观念技巧、个性人格等方面与导师应有的要求不相吻合,提升德育导师素质,实现导师制的长效性是一大难题。
4 改进职校德育导师制的基本对策
4.1 学校深化对德育导师制的理解并充分重视
职校要真正落实德育导师制,必须从上级主管部门开始充分重视,针对“德育导师制”进行专门培训,定期进行形成性及总结性考核与评价,并与同类学校进行评比等,让职校及相关负责人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深化对德育导师制内涵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行动上重视,把德育导师制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执行。
4.2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与评价功能
(1)建立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德育导师应对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周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录,对照分析,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
(2)建立工作持久性制度。导师定期与结对学生交流,并对交流过程做记录。通过沟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受导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生活状况,导师做好相关记录。
(3)建立家校联络制度。导师与结对学生家长必须有电话联系,实地家访,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进师生友谊,更重要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提高德育实效性。
(4)建立会诊制度。以年级组、专业部为单位,开展定期的情况交流、会诊,为导师制活动的健康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5)建立个案分析制度。每次工作的开展,都有记录分析,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至少一篇典型个案,大家交流学习、相互启发。
(6)建立假日不停步制度。假日期间学生往往放松自己,走“回头路”现象普遍,职校应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导师制”活动假日不停步制度,要求各位导师采用上门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关注受导学生。
(7)建立德育导师津贴制。导师的工作酬劳与工作绩效挂钩,参照班主任或其他专职教师的津贴,按照一定比例给导师发放津贴,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8)建立德育导师年度考核评比制度。学校每学期(或学年)对德育导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可分四部分:(1)《德育导师工作手册》的记录情况。(2)德育导师互评情况。(3)受导学生的评价。(4)受导学生班主任的评价。
4.3 完善并提高德育导师的素质修养能力
(1)建立德育导师的筛选标准。导师工作的实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导师的素质、责任心、与工作能力。职校德育导师的聘任应基于以下原则:(1)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2)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学校骨干教师以上级别。(3)对导师制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教师。(4)充满活力,有一定特长的教师。(5)符合一定的个性、人格特征(如耐心、宽容、奉献精神等)。
(2)制定德育导师的定期培训与研讨制度。师资培训机构完全可以把德育导师作为一种全新的项目定期进行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德育导师进行切实高效的培训,组织专家参与案例(典型案例)研讨,真正为帮带受导学生出谋划策。
(3)尝试推行德育导师资格与聘任制度。为进一步完善或推广德育导师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尝试区域性推广德育导师资格证书制,作为教师评聘职称或职务晋升的优势条件之一。如此可极大调动教师担任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提升德育导师的素养要求,在人力资源上促进德育导师工作制的深入与完善。
相信随着以上各项保障性工作的真正落实,德育导师制在职校同样可以开出应有的丰硕花朵、结出应有的甘美果实。
参考文献
[1]詹万生等.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2]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王继平.建设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4]雷久相.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德育。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做好德育工作,规范学生身心,对坚持我国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们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德育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工作重心倾向于智育,忽视了德育;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了工作力量分散的状况;德育工作评价模式混乱,基本上流于形式。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养成了以学习文化课为主要任务,而忽视优秀道德品质养成的思想习惯。为了扭转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消极局面,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德育工作做好,为了把我国的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适当引进德育导师制度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无疑是有效的推动。
一、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倡议
所谓的导师制度就是选派一名或几名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若干名学生进行定向指导,通过经常性双向交互式的接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治学方法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人格和思想发展的目的。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与管理学生的重要形式,其实是实践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种制度本身具有教育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效果的优化。基于导师制如此多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把导师制移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之中,建立一种德育导师制,这种导师制更多的是从事德育工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极其便利的德育工作平台,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
德育导师制与我们现行的德育工作机制有着很大的不同,与现行的班主任制也具有迥然不同的运行方式。从效果上看,这种制度可实现教师对学生最有效的指导和最具体的德育培养。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投入逐年增加,现有从教人员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而接受教育的学生的情况也在逐年发生变化,可以说在中国已经具备了在基础教育阶段阶段实行德育导师制的条件和基础。就全国各中小学的师生数量来看,当然是各有不同,比例因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情况来看,多数都能保证1∶13或1∶14的比例。因此,从数量上讲,每位教师负责指导十几名学生是可行的。另外,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思想开阔,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德育导师制是完全有条件的。
二、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导师制的实行
德育导师制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一个新事物,虽然很多地方有试点,但是很多具体操作过程并没有公开,当前也没有多少可以供我们借鉴的真实资料,所以,在实行的时候必须谨慎。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看,要开展德育导师工作制度需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学校的教育过程被监护人和利益相关人员紧密关注,学校教育制度和培养方式的任何一点改动,都有可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今中国社会,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故此,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必须要慎重,要先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谨慎的试点工作,等到成果显著的时候,将经验予以总结,再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第二,在进行德育导师制度的试点之前,必须进行关于德育导师的作用、义务和权利的研究,使德育导师的责任和权力明确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使教育界也深受影响,导师制度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也会暴露出来,对于这种不足和缺点,要充分研究,并且要从制度上能够给予一定的制约,使这种制度尽量完善。
第三,德育导师的遴选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实行德育导师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形成影响最大的就是德育导师,如果德育导师的品德修养有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会给学生不好的影响,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建立德育导师制的意义。如果所选德育导师才气不足,往往会产生“徒善不足以为政”的现象,甚至影响学生才能的培养。因此,德育导师的遴选过程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第四,德育导师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有自主性。德育工作不同于智育工作和一般学科的讲解,自主开展工作必须是德育工作的前提。一般学科往往有具体的考卷和题目,精确量化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德育工作要实现精确量化是很难的,因为人的道德水准很难用数字来表示。德育导师的工作开展,必须要贯彻自主性,包括培养方式的自主性,教育内容的自主性,教育机智选择的自主性。只有很好贯彻自主性,才能够使德育导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得到长足的进步。
第五,德育导师日常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财政力量作为保证。德育工作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往往有很大的弹性,说简单则至为简单,说繁杂则至为繁杂,因此,日常德育工作开展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力量做准备,惟有如此,德育导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方法之繁简才能得以自由选择,形式之新旧才可自由取舍。德育工作是百年树人的大事、大业,财政上给予支持是千秋所需,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务必使德育导师摆脱仅靠嘴皮子进行空洞说教的尴尬境地。
第六,从制度上保证德育导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很多是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当然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是很难突出德育工作的独立性和德育导师的独立性。可以考虑把思想政治教师专门化,单纯讲授政治课程,而把学生品德培养的工作交给德育导师来完成。在日常工作中,各门学科不能够任意侵占德育导师的工作时间和其他工作资源。专门化是提高业务精度的前提,专门化的德育导师制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之一。
三、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德育导师制的意义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德育导师制,绝不是要冲击或者削弱德育工作,相反,德育导师制不但依旧认可德育工作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重视,是对当前德育工作机制的一场大幅度的革新。
第一,德育导师制继承了原有德育工作内容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从德育工作的内容看,德育导师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教育内容,而是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实行德育导师制,只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宣扬原有的内容,在工作机制和工作组织方面确实变化了,但是内容一如既往。从实际效果可以看出,德育导师不管是在工作时间上还是在工作精力上,都比原来的班主任独立承担的工作模式具有优势,因此既定的德育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第二,德育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德育导师制,其实是对教师角色和职能的一种崭新定位,是对教师育人职能的充分发挥。“一个理想的德育教师,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唐朝学者韩愈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处的传道如果做个时代化的解释,我们可以说传的是现代化的道,是马克思主义之道,是道德规范的培养,与教师教书和育人的职责是互相沟通的。
第三,德育导师制能够改良现有的德育工作机制。我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的德育工作机制是:校长总领行政全局,书记主管政治和思想,在两位主要负责人下面,分管德育的校长受其制约,分管校长下面管辖政教处或者训导处,而团委等部门与训导处平级,是训导处的一个辅助机构,在训导处的下面则管辖若干班级的班主任,从这个管理的金字塔看,在庞大机构的基层,其实是班主任在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可以说,班主任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最重要的载体。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某一班级的德育工作成绩。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规模来看,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是相当大的。除了要负责本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外,还要具体负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来看,根本就不可能有专门的时间来开展德育工作。如果实行德育导师制,就可以把原来由班主任单独开展的德育工作分散给十几名同事,均分了巨大的工作量。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位德育导师的工作量只有原来班主任的很小一部分,这样德育导师可以很轻松地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有充分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德育工作,也有充足的时间研究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实在是一种非常具有优势的育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的各种思想状态能够很快为教师所掌握,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顺利渡过很多心理关口和成长阶段。对于教师来说,既可不耽误自己的专业课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训练自己管理学生的水平,对于教师其实是一种培训,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德育工作方式吗!
综而论之,我们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实际意义是很大的,它不但可以发挥教师对广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品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教师角度来看,则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学生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德育内容
依据《新泰市教育局新教发【2010】57号》文件中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四、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与领导
1、成立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每学期开学召
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学习班主任工作职责,布置德育工作任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培训会议,通过理论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荣誉感,补偿班主任工作的艰辛。
3、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少先大队要不断加强少先队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大队辅导员要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少先队工作的研究,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二是大队辅导员要注重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每学年要组织一次专题培训活动;三是要注重对大队部干部、各中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同时,大队部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每一位校园人都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点,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立足本职岗位,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小组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三结合”教育小组和家长学校的领导,每学年调整、充实组织成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教育环境。
6、全体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要增强德育科研意识,把德育作为课题来研究,以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认真落实常规教育活动
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星期五举行降旗仪式。少先大队部在每学期开学初做好《国旗法》的宣讲和仪式礼仪的培训,指导四至六年级各中队训练好旗手,安排好学期的“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要求系列化,突出德育主题,增强针对性。
2、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适时开展行为规范的专项训练;每月底进行一次行为规范的量化评价,将其结果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期末品德素质评价之中,并以此为依据,每学年评选“行为习惯标兵”;推行升班旗制度,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学生干部负责行为规范的监督管理,实行量化评分,每周各年级行为规范得分最高的班级获得升班旗资格。
3、认真开展文明班级、示范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学校每学期两次评选文明班级、示范文明班级,各班通过达标创建、自评申报,促进班级的建设。
4、坚持每月一次主题班(队)活动。开学初,学校少先大队部拟定每月班、队活动主题,提供给各班选择。各班也可根据班级实际,自行确定活动主题。每学期队活动不得少于一次(一年级上学期除外)。每周班队活动时间也要组织一些趣味性、教育性兼具的活动。活动的主持人要填写要活动记载表。
5、坚持每天早上定岗劳动,一是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二是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6、坚持每天课后整理活动。班主任要对班级学生一天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指出差距,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教育。也可在课后整理时组织开展一些小型的主题教育,突出教育的实效性。
7、认真开展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进步显著学生的评选活动,每学期末评选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进步显著学生,颁发奖状,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后评选校园之星,以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积极上进精神,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8、认真开展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学校图书室要做好图书借阅工作,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学校将各班开展读书的情况纳入文明班考核之中,以鼓励学生的积极阅读。
(三)适时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1、三月五日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唱学雷锋的歌曲,学习雷锋精神,做新时代的小雷锋。
2、清明节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如请老前辈讲长征故事、抗战故事,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报效祖国。
3、六一组织庆祝活动,展示个人特长,感受老师、父辈的关爱。
4、七一组织庆祝党的生日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光荣,激发学生对党的感情。
5、十一组织国庆歌咏会,感受“祖国巨变”、“家乡变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6、香港、澳门回归纪念日组织认识香港、认识澳门的活动,通过阅读书籍、听专题讲座,不忘那段屈辱的历史,感受今天飞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元旦组织迎新年游艺活动,感受生活的幸福,展望美好明天,增添进步的动力。
8、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每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市、县科技节活动、黄鹤美育节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倡导科学精神;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集体意识、合作精神。
9、深入开展德育基地活动。学校在乡敬老院、各村村委会等地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每学年活动时间在一天以上。
10、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每学年至少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将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少数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碰到的一般心理问题给予辅导和帮助。
(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1、通过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校风、学风等引导学生。学校在显眼位置张贴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校风、学风,并利用学生集会、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大力宣讲,让其深入师生心中。
2、加强教室、橱窗文化建设。教室正前方悬挂国旗、班训;布置好两块专栏,每周办好一期黑板报。橱窗由少先大队部和艺术组教师负责,张贴学生书画作品或其他宣传资料,一月一更换。教室里张贴悬挂名人画像、语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书画作品。
3、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学校成立红领巾广播工作小组,稿件由各班学生提供,教师负责选稿,学生播音。栏目包括校园新闻、德育小故事、民族文化大观、安全常识等。每学期对优秀播音学生进行表彰,对积极投稿的班级在文明班考核中给予奖励。
(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做法,全体教师要增强德育意识,坚持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挖掘教育素材,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备课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十大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师要发挥品德课的优势,联系学生实际,自觉地突出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教育,解决学生认识上的一些偏差,给学生以正确导向,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为学生的成功人生打好底色。
一、指导思想
以党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立志成才,报效家乡”教育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校德育内涵和少年儿童成长规律,把理想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儿童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管理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管理更具科学性,从而保障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工作重点
(一)以德治校,强化德育育人功能
健全学校领导体制,完善德育管理机制,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特点的德育评价方法,形成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体系。
1、完善德育管理组织。校长任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成员。本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楷模”的原则,真正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进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建设,锤炼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待事业甘当“奉献型”教师;对待学生要做“爱心型”教师;面对挑战敢为“竞争型”教师;教育教学应为“创新型”教师;师生关系成为“伙伴型”教师;自身素质炼成“专家型”教师。
3、坚持德育例会制度。抓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完善班主任工作和教师综合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以人为本,规范学校德育内容
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制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课堂为主,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向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任教教师要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德育内容课程开发为契机,恰当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工作。
(四)踏实工作,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1、营造校园德育环境
倡导“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发挥其潜移默化高尚品行的德育功能。1
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把德育、科研、卫生等工作有机结合,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校园的新人、新事、新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利用橱窗、板报、名人名言等激励师生“为国增光,为校添彩”的责任意识。
2、构建学校人文德育
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记,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基础道德教育。用信任、尊重、关怀的情感和行为关爱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以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3、抓好三个重点管理
一是抓好以文明守纪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上课、自习、作业、集合、劳动、卫生、锻炼等。认真落实值日、值周、升旗、广播站制度,发挥其督促、管理、自我约束、自主教育作用。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做好量化考核工作。二是抓好时机,坚持正面教育。提倡善诱会导,把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各项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系列,强化渗透。运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人物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是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现代健康观出发,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效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计划地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栏,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信箱,解决学生学习、交友、家庭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4、打造三个窗口形象
一、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生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学校方面。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2.家庭方面。“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千万不可过分溺爱孩子。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姑息迁就,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思想教育,如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对不完整家庭的孩子,教师要掌握具体情况,在感情上多投入一点,学习生活给予帮助照顾,以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作为家长应积极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爱护、尊重学生,对出现打架、骂人、旷课等行为的孩子要正确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改善他们与群体的关系,不能强制,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快不良品德形成。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使学校的教育要求被学生家长所了解。这样有了家长的督导,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得到不同的全面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锻炼实践能力。
3.社会方面。校内校外教育结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并把实践活动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去,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机率。
摘要:<正>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一、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
【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方案12-06
宏伟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10-05
小学学生德育评价实施细则09-23
榜样教育与《小学德育纲要》的实施06-12
小学普法工作实施方案09-14
小学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总结05-31
小学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06-14
×××小学“五城同创”工作实施方案11-1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