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教案设计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 篇1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4.了解可见光谱,初步认识红外线与紫外线及其应用。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色散与颜料的三原色 难点:色散的原因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让一束光照射在三棱镜上,光通过三棱镜之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什么呢?生:叫光的色散。这一节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光的色散(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了解目标。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看课本p85—87内容,同时思考下列问题,勾划知识点并记忆,独立完成。1.什么是色散现象? 2.白光是由哪几种光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哪几种颜色?颜料的三原色是哪几种? 4.看不见的光指的是什么?

5.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2.商场里的花布的图案是由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各种颜色均是由三种原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原颜料的颜色是()

A.红 橙 黄 B.红 绿 蓝 C.黄 红 蓝 D.红 白 蓝

3.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 _______,根据人体辐射红外线比野外草木,岩石温度高制成了_______,红外线还可以用来_______。

4.适当的_______对于骨骼生长有好处,医院手术室里、病房里,常用_______来灭菌。紫外线能使_______ 发光,来辨别钞票的真假,过量的_______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是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1)让太阳光透过红玻璃,观察白屏上将出现什么颜色?(2)让太阳光透过蓝玻璃,观察白屏上将出现什么颜色?(3)在幻灯机(或手电筒)镜头前蒙上红色透明胶片,射到屏幕上的光是_______色的。蒙蓝色透明胶片,射到屏幕上的光则是_______色的。事实上,幻灯机本身发出的光是_____色的。

结论:有色的透明体透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表明,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_______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按下面的图例观察,白色屏上的颜色与放在桌面上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所以,不透明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决定。

补充: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运用新知识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

1.看电影时,因为电影幕布发生_______,所以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人们能够看到彩色的电影画面是因为白银幕能够反射_______;看话剧时,一位演员穿红色上衣,在蓝色灯光的照射下,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_______色。

2.在一张白纸上用绿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当只用红光照射时,你看到的现象是:红纸上面有一个_______ 色“光”字。

3.2006年3月6日,大庆市民惊奇的发现刚升起的太阳的周围出现了多个“小太阳”,太阳的上方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这种天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特殊的天气下,云中竖直挂着许多小冰晶(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1)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说明太阳光是一种 _______(填“单色光”或“复色光”)。(2)人们看到多个“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_______后形成的虚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色散,知道了色光三原色,了解了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很好,希继续努力,争取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 篇2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折射”、“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的普遍规律后的一个综合应用, 教材把薄膜干涉时发生的色散、衍射时的色散和棱镜折射时发生的色散放在同一节内容中, 是因为三者都有色散现象, 而形成原理不同,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现象的本质探究.同时, 由于生活中的色散现象比比皆是,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新的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折射发生的色散比较容易掌握, 因此可将教材中顺序在教学过程中做重大调整, 即先研究棱镜的色散再研究薄膜干涉中的色散.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 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对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光的色散现象及薄膜干涉形成原因等内容进行教学, 并穿插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尽量增加学生的观察以达到身临其境、兴趣盎然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光的颜色由频率决定, 知道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

(2) 了解折射、薄膜干涉、双缝干涉及衍射时的色散现象及原因, 了解薄膜干涉的原理及应用,

(3) 知道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折射率都不同, 理解色散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薄膜干涉、色散现象及原因的探究过程, 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 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加深了对色散形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然界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的教学,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谜的求知欲望;并且通过实验, 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薄膜干涉的规律与应用、棱镜色散及成因

难点:薄膜干涉色散的分析及应用

四、器材准备

光学演示仪、强光手电、交互式白板课件、肥皂水、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

1.预习引导

(师) 问题同学们知道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吗?

(生) 伽利略.

(师) 17世纪, 随着望远镜的问世, 伽利略运用它观察天体, 激发了广大科学界的兴趣.然而, 当放大倍倍数增大时, 图像的边缘总会出现颜色?下面我们就将这一现象重现一下.

演示实验

用强光手电照射凸透镜, 在白屏上出现中间有白色亮斑, 周围有彩色圆环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对光的颜色早已有初步认识, 而对生活中色彩的形成却不了解, 设置此实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为新课学习热身,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 光在折射现象中的色散

(师) 这种现象出现后, 当时还是学生身份的牛顿, 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 直到1666年, 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 结果阳光被分解成了一系列彩色光带.

交互式白板演示牛顿研究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色散的研究过程, 知道棱镜对光的作用与简单应用, 也为色散的学习作铺垫.

(师) 问题什么是光谱?产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生) 这条光带是从红光到紫光连续分布的, 我们把各种色光按照其波长的有序排列, 叫做光谱 (spectrum) .

教师进行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光谱, 分析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差别, 可看出色散是由于折射现象引起的.

(师) 问题伽利略的望远镜边缘为什么会出现彩色现象呢?

(生) 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能力也不同, 按着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加大, 而凸透镜色散正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中间的白色光斑是因为各色光在中点叠加后都是亮点.

(2) 光在干涉现象中的色散.

交互式白板演示引入双缝干涉实验装置

(师) 问题如果我现在用红光入射, 图样特点是什么?

(生) 平行且等间距的明暗条纹.

(师) 问题将红光换为绿光, 图样会变成?

(生) 间距要变小, 根据公式, 针对同一装置, L、d是相同的, 波长减小.

(师) 问题再将绿光换成紫光, 图样会变成?

(生) 间距要变得更小.

(师) 问题最后我将入射光改为白光, 图样会变成?

(生) 分析由于白光是复色光, 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 因此, 各色光所得到的干涉图样中, 相邻两条亮纹 (或暗纹) 间的距离也不同, 因此, 在中央出现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而红光的波长最大, 所以红色在外侧.

交互式白板演示各种波长的光混合的过程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连续设置几个问题, 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的干涉;利用交互式白板课件清晰地展示白光双缝干涉的过程, 这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白光干涉条纹.

交互式白板演示彩色的肥皂泡下左图和雨后的公路上面漂浮的油膜下右图

(师) 问题其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组实验用肥皂膜做薄膜干涉实验, 在酒精灯上加入少量的盐发出的黄光

交互式白板演示薄膜上的现象提前拍成了照片

(师) 问题看照片上的图样特点是什么?

(生) 图样为等间距的明暗条纹.

(师) 问题这种条纹跟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像相似?那么它的形成原理应该是?

(生) 双缝干涉的图样很像, 应该属于干涉的一种.

(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另一种干涉———薄膜干涉

(师) 问题既然是干涉, 我们就要得相干光源, 在双缝干涉中我们是利用分光法得到相干光源的, 那么薄膜干涉是如何得到两列相干光源?

(生) 分析相干光源来自薄膜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

(师) 问题薄膜干涉的形成原因?

(生) 分析由于重力作用, 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薄膜, 前后两面的反射光在前表面进行叠加, 在某些位置, 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 为亮条纹, 另一些位置, 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 为暗条纹.

(师) 问题条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 分析条纹的特点是水平条纹, 与厚度有关, 从上往下薄膜的厚度是线性变化, 对应的光程差也是线性变化, 所以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师) 问题用白光照射, 为什么会出现彩色条纹呢?

(生) 分析用白光照射时, 不同波长的光针对同一厚度处, 有的是亮条纹, 有的是暗条纹, 叠加后出现彩色条纹.

交互式白板演示薄膜干涉的彩色条纹形成过程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验, 观察条纹、参与互动, 真正理解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条纹位置会因不同而错开形成彩色条纹, 体验真实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3) 光在衍射现象中的色散

(师) 问题在前面“光的衍射”一节中, 我们展示了单色光衍射的照片.如果用白光做这个实验, 得到的条纹会是怎样的呢?

(生) 分析白光中包含了各种颜色的光, 衍射时不同色光的亮条纹位置不同, 于是各种色光就区分开了.

交互式白板演示光的衍射的彩色条纹形成过程演示

演示实验用两支笔紧贴在一起, 通过缝隙观察光源, 看能否看到彩色的衍射条纹.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与乐趣, 并且在应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得以升华.

(4) 薄膜干涉的应用

(师) 问题应用一:阅读课本第69页的“科学漫步”, 请您简要地分析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原理?如果某处凸起来, 条纹将会有向哪侧弯曲, 为什么?

(生) 分析如果被测表面是平的, 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 干涉条纹就是等间距的平行线;如果被测表面有些地方有凸起或凹陷, 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分布不再位于一条直线上, 该处产生的干涉条纹就会发生弯曲, 这种测量的精度可达l0-8m.如果某处凸起来, 条纹将会向劈尖外侧弯曲;如果某处凹下去, 条纹将会向劈尖内侧弯睦;这是因为同一条纹是等厚线, 对应的光程差相同.

(师) 问题应用二: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 其装置如图所示, 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 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 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 当光垂直入射后, 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现若在图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 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 从上往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何变化?

(生) 分析如果抽去一张纸片, 夹角变小, 相同厚度的间距应该变大, 原来在空气层中对应的条纹有一部分移到平板外部,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劈角越小, 条纹越疏.

交互式白板演示把变化的过程动态演示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薄膜干涉的原理分析及应用, 使学生理解其本质仍然是光的干涉, 明暗条纹形成仍然是由于相干光的光程差决定的, 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回避半波损失问题, 只要初步让学生理解条纹形成原因, 而不需要明确到在什么位置应该出现什么条纹, 注意控制教学难度.

3.课堂小结

(1) 光发生色散有三种方法即折射、干涉和衍射, 而干涉除有双缝干涉外还有薄膜干涉.

(2) 光经过棱镜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在同一媒质中不同的色光折射率不同, 红光折射率最小而速度最大.

(3) 光发生干涉时产生色散现象原因是因为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而错开, 红光的波长最大, 最终在同一装置中红光的条纹间距最宽.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1) 在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表面涂的一层氟化镁薄膜, 是为了增强透射光的强度, 称为增透膜, 增透膜的厚度应该多厚, 为什么?

答案增透膜只对人眼或感光胶片上最敏感的绿光起增透作用, 当白光照到 (垂直) 增透膜上, 绿光产生相消干涉, 反射光中绿光的强度几乎是零.这时其他波长的光 (如红光和紫光) 并没有被完全抵消.因此, 增透膜呈绿光的互补色———淡紫色, 增透膜的厚度应该绿光波长的1/4.

(2) 登山运动员在登雪山时要注意防止紫外线的过度照射, 要佩戴一种涂“增反膜”的眼镜如图所示, 某运动员选用的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为n, 所要消除紫外线的频率为f, 光速为c, 试问其“增反膜”厚度至少是多少?

答案c/2nf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的应用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强探究体验.

六、课后反思

1.本节中薄膜干涉现象的分析是难点, 需要让学生全员参与, 动手进行实验, 如在教室内做, 泡泡可小点, 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尝试, 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泡泡上彩色的流动才能激起学生对干涉条纹的深刻理解.

2.在预习的基础上可给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课前准备任务, 有带军事望远镜、蝴蝶标本的, 课中也可安排学生利用计算器或电子时钟上的液晶屏观察薄膜干涉现象, 真切地理解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光的色散和彩虹实验 篇3

光的色散实验一:取一只200毫升无色玻璃烧杯,洗净后倒入1/3容积的清水。另取一块面积为3×3cm2平整的镜子,斜搁于烧杯壁上,与杯底成30°~60°角。将烧杯置于阳光射入的靠窗口桌子上。当阳光射至杯内镜面上时。由于水与镜面构成了一只水棱镜。反射后,在白墙上能清晰观察到有规则的七色彩带,如下图所示:

如果镜面不平整,那么白墙上就会出现不规则的五彩缤纷的花纹。

光的色散实验二:取一只500毫升无色玻璃烧杯,洗净后倒入1/3容积的清水。将烧杯置于阳光射入的窗口旁,手提烧杯,杯下垫放一张白纸。当太阳光经烧杯中的水后投到白纸上。就可清晰地显现圆弧形彩色条纹,并呈有规则地排列。圆弧最外层为红色,最内层为紫色。圆弧的大小随烧杯与白纸间距离大小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光的色散表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彩虹。彩虹是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而形成的。雨后,空气里充满无数小水珠,它们都相当于一个个小棱镜。当太阳光射到这些小水珠上,经过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便发生色散现象,如下图所示:

下面介绍几种用实验手段来再现彩虹的方法。

彩虹实验一:喷雾成虹

用嘴含一口冷开水,背对太阳,喷雾成虹。但这样形成的彩虹转瞬即逝。为此,我们还可取一根带尖嘴(尖嘴内径约0.6毫米)的玻璃管,用橡皮管与水龙头相连。打开水龙头则能在空间形成一抛物状喷泉,这股连续喷泉在其周围形成无数小水珠。只要人们背对太阳,就能观察到美丽的人造彩虹。

彩虹实验:圆环虹实验

取一只直径约8厘米的无色透明,薄壁球形烧瓶,洗净后盛满清水,并将其固定。另取一块面积约50×50厘米2的三夹板,中央钻一直径约4厘米小孔,边缘用砂纸打光滑,将其置于球形瓶前约数厘米处,圆孔对准瓶。且在靠瓶一面上糊以白纸;再取一面3×3厘米2镜子,斜放于靠窗口处。一且太阳光射至镜子后,其反射光正好穿过三夹板中心圆孔,射至球形烧瓶,这时可观察到:经球形烧瓶反射出落在三夹板白纸面上的圆环形彩虹。外圈为红光,内圈为紫光。很诱人,如下图所示:

模拟彩虹实验三:

找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纸条,用黑墨水在纸条的下方浓浓地画一条线,然后把纸条竖置在有水的碟子里(注意不能让水没过那条线)。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看见纸条上出现了一道比较宽的、由各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条纹。

光的色散教案 篇4

透明物体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光决定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器材:

三棱镜、有色玻璃。

教学过程设计:

6. 引入

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设想一下要是没有五颜六色的光,我们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就有这样一种生理缺陷,使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不能体会五彩的世界,这就是色盲症。色盲一般分为三种。

全色盲:只看得出明暗之分,却看不出色彩区别;

红、绿色盲:分辨不出红色或绿色;

全反色盲:看到的颜色和常人相反。

伟大的化学家,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就是一个红色盲患者,他给母亲买了一双“灰色”的袜子,母亲却因为袜子的颜色太过艳红而拒绝了这个礼物。道尔顿发现自己和常人不同之后,并没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自卑,反而刻苦钻研,终于发现了“色盲症”这一症状,为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打开了认识色盲症的大门。

我们对于患有色盲症的同学,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而是要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帮助和关心。

对于常人来说,光有五颜六色,而且还能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现象,那么请大家思考,白色的光照在三棱镜上,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子呢?

7. 光的色散

将三棱镜对着白光灯管,看到灯管不再是洁白无暇的了,而是呈现出多彩的光芒。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

解释现象:白色的光经过了三棱镜的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面的光从一侧到另一侧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发现的,牛顿一生有很多贡献,他的成功伴随着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每天都要派他去集市上卖农产品,不过牛顿天生热爱学习,就悄悄地躲在树丛后面看书,舅舅发现以后,被牛顿执着的学习精神打动,终于同意让他进入学校学习。牛顿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改变世界的科学巨人,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 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提问:要是让你组织一场晚会,为了达到色彩缤纷的效果,你会用到几种颜色的灯光?

科学家从阳光经过色散后得到的其中色光中找出了三种色光,并且由这三种色光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所有颜色的光,这三种色光的颜色分别是红、绿、蓝,它们叫做“光的三基色”。色光的混合规律见下图:

回家后思考: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是由很多组微小的亮点组成,观察一下,每一组亮点都是由哪几种颜色的亮点组成的?

学过水粉画的同学应该知道,要得到不同颜色的颜料,只需要用三种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调配,它们分别是:红、黄、蓝,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混合规律见上图:

9. 物体的颜色

(1) 不透明的物体:

白色的阳光照射在同学们的身上,为什么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确看到五彩斑斓的色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比如说绿色的树叶,能够反射绿色的光,而将其他颜色的色光都吸收了。

提问:在温室里种植的绿色植物,为了使它健康生长,应该用红色的灯照射它还是用绿色的灯?为什么?

答:应该用红色的灯光照射它,因为绿色植物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绿色的光,也就是说它不喜欢绿光,因此要用红色的光照射,更加利于它吸收光中的能量。

(2) 透明物体的颜色

将一个红色的玻璃片放在眼前,看到的白色墙壁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为什么?

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比如说,红色的玻璃,能够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而让红色光透过,因此,我们在红色玻璃的后面,就只能看到红的光。

例1:舞台上有一个演员,穿着白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舞台上绿色的灯光照射的演员身上,台下的观众可以看见:

A. 演员穿着白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

B. 演员穿着绿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C. 演员穿着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子;

D. 演员穿着白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答案:B

例2:一道白色的光,经过了红色的玻璃后,又遇到了绿色的玻璃,在绿玻璃后面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什么颜色的光?

答案:不能得到任何颜色的光,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白光经过了红玻璃后,只剩下红色的色光透过,红光遇见了绿色的玻璃,被他吸收,故在光屏上不能得到任何颜色的光。

10.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光的色散: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之后,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初中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篇5

光的色散

【教析分析】

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物理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光现象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知道光具有能量。2.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试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的探究。难点:光的色散的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器材】

三棱镜、光源、投影器、光屏、红、绿、蓝玻璃纸、红、绿、蓝蜡光纸、电筒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光的折射?为什么会“潭清疑水浅”?

2.雨过天晴,一条美丽的弧光带悬挂在天空,十分壮观。彩虹是怎样产生的?

二、讲授新课

(一)光的色散

师:太阳光是白色的,是最单纯颜色,白色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而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猜 想:太阳光可能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或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比较各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修正。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修正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

归纳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

评估交流:学生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同时引导学生分 析彩虹的色光组成; 注意:

①若无三棱镜可自制水棱镜或冰棱镜替代。

②若遇到阴天或阳光不够强烈的情况,也可在室内用日光灯、大功率白炽灯或投影器射出的光束代替阳光作为实验光源进行光的色散实验。

③当光屏与棱镜的距离变小时,光谱带的亮度提高,但光谱的范围却变得狭窄一些,所观察的各种色光纪念在一起,不够清晰;如果距离调大一些,则光谱带可展宽一些,各种色光分开得清晰一点,但整个图样的亮度变暗,一般以相距40cm左右为宜。

(二)色光的混合

观察现象:透过红色玻璃纸观察图片或周围的景物,再换用其它颜色的玻璃纸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你所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颜色吗?

猜 想:当白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验证猜想:①、请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蒙在电筒上,并照射到屏幕上,观察所看到的颜色。②、请把红、绿、蓝任意色两种色光混合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区域是什么颜色?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信息快递:学生阅读三原色的概念。

(三)物体的颜色 归纳结论:

①、透明体只能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②、不同的色光混合能产生其它颜色。

注意:透明体透过与其颜色相同色光的实验中,光源本身的亮度和发出的光束与白光的接近程度,亮度越高,光色越接近于白光,效果越好;所用玻璃纸颜色要纯正,条件允许时,最好采用专业摄影滤色镜。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演示]

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到红纸上,有红光的区域发红光其他地方不发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首先请班上同学讨论绘画的调色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完成颜料三原色的混合,得出结论;阅读信息快递;对比色光和颜料混合的区别,并学会用对比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5、关于“光具有能量”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讨论范例中光照射产生的变化,使学生联想到光具有能量,并有能量转化的初步意识;阅读P78页信息库中关于太阳能的阅读材料。

四、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P76页信息库1、2、3部分内容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五、课堂练习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__________实验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

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是__________色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 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_________(“相同”或“不同”)

4、透明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白色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上呈__________色,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__________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_______色.5、根据信息库中的色光混合原理图回答:如将红色光与青色光混合,会是什么光?

六、作业辅导和批改

1、作业指导:

实践活动:①建议学生绘制表格,列举各滤色镜的种类、作用,拍摄效果等。实践活动:③提示学生人工造虹时,应使水雾细小,且背光观察。

2、批改:

不要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进行活动时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的评价。

光的色散教学反思 篇6

《光的色散》这节内容的重点其实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物体显示不同颜色的原因。

上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颜色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物体的颜色,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介绍光的色散知识基础上,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光的反射知识,让学生理解,我们看到哪种颜色,其实就是那种颜色的色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联系到教室里不同颜色的物体,举例说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联想到电影屏幕为白色的原因,进一步提问,放映机的灯泡发出了白光,但照到屏幕的确实五光十色,其原因在于光透过了有颜色的透明胶片,让学生体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这样从生活中挖掘的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的理念。

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课件 篇7

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的世界。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及原因,知道白光的组成;(2)知道光的三原色;(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太阳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过程,能从色散现象中认识到白光是复合光;(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

(3)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实验任务;

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教学难点】

1、解释物体的颜色;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三棱镜、屏幕、彩色透明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回忆前一节学习的内容 光的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简单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一般不等(空气中大)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描述):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证明了一条什么规律?(引导归纳):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

(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物体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太阳光是白色的,彩虹

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

同学们看课本图4.5-1实验,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照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照下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白屏上能看到什么。

教师提问:

(1)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这种现象叫什么?

(3).彩虹是太阳光 _______而产生的。[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太阳光(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4)光的色散的原理:光的折射。

2、单色光、复色光

(教师演示):(1)将一束红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整角度,使透射光再现在屏幕上;

(2)将一束绿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整角度,使透射光再现在屏幕上。请同学根据光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现象,归纳白光与色光的区别。

(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色光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

色散。

(引导归纳):我们把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的光称之为单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之为复色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

3、色光的混合与光的三原色

[提问] 假如你们班级要开晚会?你们将如何处理灯光? [提示] 用一些彩色纸把日光灯包住,使班级更加绚丽多彩。

将有顏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玻璃纸的顏色。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

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如图一所示,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4、颜料的混合与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颜料的混合:

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黑色)

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比较:

①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而色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规律;

2. 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

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学生实验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 ——《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光的折射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

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

“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

2. 光的折射规律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玻璃。”

①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入射光线

i 入射角

空气

玻璃

r 折射角

折射光线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这一条从分界面射入玻璃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

利用多媒体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折射光路图中的折射角为多少度?请大家不要错误的认为是90度,因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看图中的折射角现在正逐渐减小,最后减小到了0度。”

② 演示实验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老师指出,学生确认。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实验一,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a.学生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b.改变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大小。

c.垂直入射时,观察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是在法线的同侧还是分居在它的两侧?

b.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c.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是否随着增大?入射角减小后呢?

d.当入射角改变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否改变?折射光线向哪边偏折?

e.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③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回答得非常正确。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综合一下,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小黑板:

教师揭示:“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识记:“请同学们再把光的折射规律读一遍”

④ 学生猜想:(多媒体演示猜想的三种可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个光路图是否正确?现在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猜想一下:

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现在的折射光线将怎样射出?”

⑤ 演示实验五: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现在我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请同学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猜对了吗?请大家通过屏幕上的两个光路图对比,说明折射光路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板书:

⑥ 小结光从玻璃或水中射入空气的情况: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我觉得刚才我们所学习的光的`折射规律有点美中不足,它只总结了光空气射入水、玻璃等其它介质中的情况,没有介绍光从水中、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实验现象把它补充完整,光从水、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学生自已小结,教师板书光路图。

学生回答。

⑦ 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玻璃 玻璃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向法线。”

“同样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离法线。”

3.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① 回到引入新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个小实验吗?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碗变浅和筷子变弯的原因。”

多媒体演示:碗变浅的原因。

“从碗底S点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晴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S1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点的虚像S1,S1在S的上方,所以看起来碗底升高,碗变浅了。”

“你明白了吗?请你解释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请学生回答。

“哪么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看演示并讨论。

学生回答:筷子变弯的原因。

② 学生看书:看眼睛受骗这一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受骗这一框自已看一下。”

板书:

“眼睛受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们所解释的两个例子是否属于眼睛受骗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如何看见桶底物体。

“学习了眼睛受骗,我来考考你。我有一样东西放在了这个桶里,你们看得见吗?谁能用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知识来让大家都能看清我桶里的东西。不能移动我的桶和这个摄像头。”

三.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我们首先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光从……”

“我们认识的光的折射现象都要遵守光的折射规律。”

四.作业

见油印资料。

订正作业。

五.结束

光的折射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五节第3课时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初中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之后学习透镜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难点和重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学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法和学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一】: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师:为什么会出现筷子折断的现象?

预设:折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折射。

二、基于预学,讲授新课

【演示二】: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实验演示)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追问:向哪里偏折? 预设:向下偏折。

师:那么谁来说说看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 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光路图,请你参照光的反射,来给光的折射的一些名词作一个定义。

光的折射相关概念:

入射点:

0(注意不是叫折射角)

法线:NN’ 入射光线: AO ;

入射角:

α 折射光线:

OB ;

反射角: β

师:同学们对名词的定义很准确。那我来试试同学们。(简单的练习巩固对这些名字的定义)【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___是入射光线,___是反射光线,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___

,折射角为____,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___.

师:光的反射要遵循反射定律,那么光在折射的时候是否也要遵循一些规律呢?你能不能猜想出光在发生折射时可能会出现什么规律? 预设: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共面

……

【演示四】:实验演示:

① 光线斜射入玻璃;

② 让入射角变化,记录折射角的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 同学们的猜想都很好。

师:好的,那我们就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是一套光的折射仪器。PQ相当于我们的水面90°的这条线,我们取0°为法线。让入射光线从空气中沿着我们的塑料板斜着入射到水中,请你找到折射光线(第一步)。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光线发生了偏折。追问:在哪里发生了偏折? 预设:水中发生了偏折。

追问:那么光线是怎么偏折的呢?

预设:往法线的位置偏折。

第二步:改变入射角的大小,看看折射角是怎么变化的? 师:我们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

预设: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折射角一直都是小于入射角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的?

XXX你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结论。预设:……

师:同学们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折射角一直都是小于入射角的ne ?有没有什么特例? 预设:垂直入射;

教师演示垂直入射的时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传播方向不改变。师:那么谁再来说说看入射光线和法线、折射光线它们的位置关系。预设:共面。

师总结:并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居法线两侧。师: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表现的都很棒,总结的也很好。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谁来说说看光的折射有哪些规律呢?其他同学仔细听,及时补充。预设:……&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线从空气斜射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④ 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在学习光的反射的时候我们知道光路是可逆的。那么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演示】光路可逆用两只激光笔一只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另一只从水中沿着折射光线的路径入射,让学生观察情况。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光路沿着原路返回了。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空气进入时,折射情况(折射光线的偏折情况)与刚才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

其余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结论相同。【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④ 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⑤ 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⑥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

三、探索新知,实际应用

〖现象一〗同学们看一看书本图2-68.为什么水中的物体实际位置会比我们看到的位置要低一点?

【练一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看课本p63《海市蜃楼》(2)完成作业本《光的折射》练习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现象相关概念: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绘制简单的光路图;知道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及应用;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及应用。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激光小手电,镜子,激光演示仪,课件 学具:镜子 白纸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光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光学知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理解后面将要接触到的关于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定律等等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分析、铺垫和引导意义。学生对光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还要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从而建立光反射的科学概念。为了能较为清楚地阐述光的反射这一基本概念,又要使这一理论既不枯燥,又比较直观,在教学设计中特意选择了学生们都知道的小故事《爱迪生救妈妈》,为本节课提供研究线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改变了书上将光反射的应用至于教学内容最后的做法。将其前移,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及前沿科学中最新的应用例子。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认识学习光的反射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应该掌握的知识。最后,在有关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一问题的设计上,采用了学生小实验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有意地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先科学合理的猜想、再设计探究方案、利用选择的仪器,实际操作实验、最后根据数据和现象来总结),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定律,落实好教学的知识点。在分组探究结束之后,又让有所发现的小组,来给全体同学做展示,达到全体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并给时间让全体学生再动手做一做,让没能探究出结论,或探究过程有问题的小组也能有机会完成探究实验。这样利于全体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一则故事《爱迪生救妈妈》,请一位学生阅读。见ppt3 让学生通过认真听,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同学们爱迪生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救自己的妈妈?学生:是利用镜子来反射月光。教师:爱迪生可真聪明啊!他想到利用光的反射来照亮整个屋子。太了不起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吧!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光的反射》见ppt4。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激光射向与黑板垂直放置的镜子上(课本p22图1-39),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见ppt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实验思考,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光的反射?见ppt6

(一)光的反射:

光由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学生感悟:人眼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见ppt7 设问:月球不是光源,但是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月亮?见ppt8 学生:月亮反射了太阳光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利用光的反射的实例?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交换一下彼此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生生互动。由此引入光的反射现象应用。教师:通过讨论哪位同学能列举利用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例如有照镜子,自行车的尾灯,潜水艇的潜望镜„„。

教师:既然光的反射这样有用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的反射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学生:想。

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吧?不过在探究之前老师先向你们介绍一下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几个重要的名词。见ppt9 老师利用课件模拟光路图明确三线、两角、一点。使学生认识关于: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这七个名词及其意义

(二)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教师首先进行适当引导:大家猜一猜当入射光线确定后,反射光线可能会怎样传播呢?我们应通过哪几个层面的探究来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 同学们通过讨论,提出以下探究任务:

探究(1)三线共面问题 探究(2)两线位置关系

探究(3)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问题

这三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全部参与,并对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激励评价。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对学生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完成ppt10表格比较实验结果,交流评估并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果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入射角增大或减小,反射角会怎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4):当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出现的情况 探究(5):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反射角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估并总结:当光垂直照射到反射面上时,“三线重合”,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0;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反射角也增大(减小)。见ppt11 教师用模拟课件展示规律的全过程见ppt10 强调:(1)法线是界面的垂线。(2)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3)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也为零。(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互换。

教师展示例题

一、已知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见Ppt12 老师边画图边介绍作图的步骤,同时请一位同学指出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

课堂练习1:如下图所示,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度数 见Ppt13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

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不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呢?见ppt14 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光路的可逆性。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交流:让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线将是怎样传播的呢?见ppt15

(三)光路具有可逆性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老师展示例题

二、已知图中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见Ppt16 老师边画图边介绍作图的步骤,让同学进一步理解光路是可逆的。课堂练习2:画出下图的反射光线 见ppt17

课堂练习3: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见ppt17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见Ppt17 老师针对练习中的图稍加强调:当入射光线垂直镜面时,反射光线是同一条,只是方向相反。小实验:用手电照在镜面上反射可以在墙上得到一个光斑,而照在一张纸上却得不到。这是为什么? 见Ppt18 由此引出光的反射的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反射类型 见Ppt19和 Ppt20。

(四)镜面反射:平滑镜面将互相平行的入射光线都沿某一相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的反射。(反射光线之间也是平行的)

(五)漫反射:粗糙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反射。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并举例。见Ppt21 让学生讨论:(1)电影银幕用光滑的白布可以吗?应该用什么样的布,为什么?

(2)黑板用久了会发生“反光”现象,同学们不易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是为什么?平常黑板发生了什么反射?

(3)我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见Ppt22 老师稍加解释说明。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作课堂小结:本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和区别。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知道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今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了。

教师引导,归纳,并适时给以鼓励和肯定。

四、作业布置

见作业本相应练习

五、课后思考

1.假如光线不能够被反射,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2.为加强反射,到处都用平面镜将会怎样?

上一篇:机械电气控制装置PLC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大班下学期个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