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社会调查报告(通用8篇)
现在广州市人们都在做垃圾分类的工作,无论走在那里都有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既然垃圾桶是随处可见的,那也就是说明广州人很重视垃圾分类的工作。但很多过路人还会有随手扔垃圾的行为。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也许大家对垃圾分类的了解还不够深吧!我想我们也是。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垃圾是否能变废为宝、什么垃圾能变废为宝、垃圾如何变废为宝、变废为宝有什么好处。
二、调查方法
1、访问过路人知不知道垃圾分类的知识
2、上网查资料
3、去图书馆查看有关书籍
三、总结
垃圾能变废为宝。有些垃圾是通过回收、加工后直接利用有些垃圾是回收后分类,压缩,变形,熔化,制造出新的耐用品。垃圾能变成新纸、新铅笔、新陶艺、新的艺术品等。但有些垃圾是有害的,要通过加工后在填埋。垃圾变废为宝能美化环境,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变废为宝好处多。现在广州市正迎亚运,变废为宝能减少垃圾,能美化我们的城市。变废为宝还能节约社会的资源,不再让大自然流泪,还能让我们的城市得到“卫生城”这个美誉。让我们的政府减少了许多麻烦。还给了我们一个干净,舒适的生存环境。停止了垃圾焚烧场的建设,使我们的身体健康起来。
在推动国际性资源循环经济的背景下, 2008年, 我国开始推进循环经济的立法, 但是在我国所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并没有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提法, 目前有关循环经济的指标也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 几乎没有全社会范围的统计。因此, 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有必要将决策视野从循环经济向更广更深的循环型社会过渡。管中窥豹, 本文集中探讨日本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律理念下的分类垃圾处理的原则、模式及借鉴意义。
基本法理念下日本分类垃圾处理模式
立法推动:环境立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立法规划。日本政府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2000年, 经日本内阁会议通过, 日本政府环境厅发布《环境白皮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 日本以环境立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为支撑, 面向未来确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环境立国战略为基础, 奠定了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立法方略, 与之相关配套的法律保障体系在2000年左右也一揽子地建立健全和完善起来。如下表整理, 日本不仅制定了实施3 R政策, 而且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法以及废弃物不同处理环节的专项法律颁布实施。
政府主导:都道府县和市区町村齐头并进。日本政府在分类垃圾处理模式中起着主导和规划作用, 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日本无论是都道府县还是市区町村政府层次, 以量化指标管理方式, 相应制定了针对分类垃圾处理各个环节切实可行的数量规划和清晰的废弃物削减目标。在日本政府公布的《环境白皮书》里, 有翔实的各类分类垃圾处理数据。其次设置了深入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网络系统。
产业支撑:研发和生产有利3R政策的产品以及资源回收企业的再造。商品社会大量废弃物的产生, 实质上是商品用完就抛弃的消费理念的反映, 特别是容器包装物的丢弃占了很大比例。如何利用废弃物中潜在的资源价值, 把它们回收再利用, 离不开成熟的产业支撑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扶持。日本的《容器包装再利用法》颁布实施, 一是加强对有用资源垃圾的回收再生利用;二是增加制品的使用寿命以节省资源;三是促进回收制品中的部件等的再使用, 抑制废弃物产生。根据该法规, 玻璃容器、PET饮料容器、纸制容器以及其他各种塑料容器先后被立为分类回收对象。接着实施的《家电回收再利用法》、《食品回收再利用法》、《建材回收再利用法》等法规, 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推广, 资源回收产业链逐步形成, 资源回收企业对资源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效果显著。而且, 随着资源回收产业的成熟和再生利用技术的开发、普及, 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多。
国民自觉:宣传教育和环境敬畏。日本政府的环境管理门会定期安排给社区居民讲授系统细致的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法规和知识, 而且采用一些亲民的环境教育措施, 日本的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也利用参观生产线等形式为民众提供环境教育机会。日本国民自觉参与分类垃圾回收活动, 除了政府部门的便民管理和技术因素之外, 日本作为弹丸岛国, 资源贫乏, 从小对国民培育的对环境敬畏之心、对资源珍惜之情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对中国分类垃圾处理模式的几点启示
在“环境立国”国策下构建循环型社会立法的基本法和专门法律。中国“计划生育”的国策名扬海外, 但是同样是基本国策地位的“环境保护”却没有那么声震全球。坊间常听说有干部因为超生免职, 但从未听闻因保护环境不力被免职的。在立法层面, 中国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一些环境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内容, 但是缺乏打通经济结构、全面勾连社会各个层次的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法。表现出来, 《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一部总纲性质的法律, 难以担当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任, 条文不够全面, 规定不够细致, 可操作不是很强, 尤其缺乏日本类似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法》等专门配套法律。
以循环型社会的量化统计指标为基础加强对分类垃圾的精细化管理。日本政府部门在循环型社会构建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计划条文规定的细致, 也表现在具体量化指标的周到考虑。既有反映社会实物流动方面的结果指标有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金属矿物生产率和C O2减排目标等, 也有反映生产、消费观念转变的努力指标, 包括用于设定实施目标的数据, 如减少废弃物数量目标, 也包括检测变化情况的指数。
促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完善及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2001年经合组织 (O E C D) 在《E P R:政府工作指引》对E P R的定义做了完善:E P R是一项环境政策, 在该项政策中, 生产者对产品有形责任或者经济责任将被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纵观我国相关法律, 2004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8条、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5条及201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26、27条, 都规定了类似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但这些条文不明确, 又缺乏实施细则或条例贯彻执行, 因而对循环经济或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贡献较低。因此,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面对汹涌而来的电子垃圾废弃物的处理问题, 在现有生产者延伸责任有关立法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情特点, 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生产者延伸责任的法律规定。同时, 促进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 一是要由企业承担生产者延伸责任, 建立并主管的产品回收体系或渠道, 自己承担回收责任;一是由政府建立并主管的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 针对无法找到生产者的废弃产品或者适宜由政府来承担回收处理责任的废弃物。
一、数据分析
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图1、2、3),大部分中学生觉得垃圾分类很有意义,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其中大部分中学生不知道垃圾该怎么分类。只有小部分中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流程。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是存在的,但在行动上能做到的并不多。大部分中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也不是特别了解,愿意分类扔垃圾的人也不多。主要原因是觉得太麻烦或不会分类。中学生可能觉得垃圾分类与自己利益无关,因此不愿意把一袋袋垃圾分开,加之周围的分类情况并不普遍,导致垃圾分类现象并没有改善。可回收垃圾箱里的垃圾有些是不可回收的,说明中学生对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
二、分类意义及建议
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包括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等。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去掉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把废旧电池分离出来,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丢弃的垃圾中,大部分还有二次利用的价值,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所以应学会垃圾分类并按照要求实施,以节约资源,为社会作出贡献。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调查研究
1、在xx路上,xx家门前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x次;中午扔了x次;而晚上则扔了x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在xx路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xx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x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xx个。”
3、延续第二项调查,我们又走访了xx所。xx所的x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了解到:xx镇共有大大小小的快餐店x家左右。照这样计算,仅武原镇,一天所产生的废弃塑料快餐盒就多达x万个左右;
4、工作总结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5、去了xx环卫所。环卫所的蒋叔叔告诉我们,在我们xx镇,每天有xx多名环卫工人为xx的环境卫生辛勤地工作着。在那里,我们还了解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
6、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热门思想汇报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
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我们海盐县武原镇,虽然每天都有300多名环卫工人日日夜夜与“白色污染”作着斗争。
但是,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
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设计意图:
我们生存的环境资源日益浪费,环保意识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垃圾的分类操作,了解那些事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幼儿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目标:
1、能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并能正确根据分类标志进行垃圾分类。
2、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愿意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活动准备:
1、四种颜色的垃圾标志:(红色有害垃圾、绿色厨余垃圾、蓝色可回收利用垃圾、黄色其他垃圾)
2、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塑料制品、广告纸、旧报纸、旧杂志、空的玻璃瓶、酒瓶子、)
3、有害垃圾:(颜料、电池、一次性注射器、医用手套、医用药瓶、过期药品)
4、厨余垃圾:(蔬菜类、水果类、食物类)
5、其他垃圾:(一次性手套、陶瓷、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
6、入场音乐:《大王叫我来巡山》
7、两个装垃圾的大纸箱、机器人一位、小垃圾筐些许
8、生活中的垃圾PPT一组、环境恶化PPT一组、干净环境PPT一组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进场前)小朋友们,让我们随着歌声去巡山吧!(做律动进场,走到座位前,音乐停。)小朋友们,今天大王给我们交代了个任务,去看看附近山头有没有危险,让我们出发吧!突然我们听到了呼救的声音,(有没有人啊,快来帮帮他们啊!垃圾箱人指着两个其他装满垃圾的箱子,大声的呼救。我和小朋友一起跑过去听他的要求。)垃圾箱人:快来帮帮他们,他们的身体里装了太多不属于他们的东西,都快把他们的肚子撑破了。
教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帮他们两位吧!先把东西倒出来,请注意我们倒的可都是垃圾,不要弄到别人的身上了。(小朋友们合作将两个垃圾箱都倒了出来。)哇,这个垃圾箱的肚子里装了这么多的垃圾,难怪快要撑破了。小朋友请你们也来看一看,这里面都有些什么垃圾?请注意哦,这些里面可是有有害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合适的工具,所以千万不可以用手去拿,让我们用眼睛去看,谁看到了,请大声的告诉老师。
幼儿:老师,我看到了塑料袋、饮料瓶子、旧书…………
教师:这些不都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见到的垃圾吗?在你的家里每天都会产生那些垃圾呢?请你来说一说
幼儿:擦嘴用的餐巾纸、买菜的塑料袋、好多纸………
二、认识垃圾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地球上每天产生的垃圾有哪些。(播放生活中的垃圾)
教师:他们都是怎样变成垃圾的?那么他们可以都放进同一个垃圾箱里吗?为什么?
幼儿:我们不要了,就成为了垃圾,他们不能放进同一个垃圾箱
三、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教师:这些垃圾不能放进同一个垃圾箱,那他们应该怎么放呢?噢,分类放。刚才有些小朋友悄悄的说了出来,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这个短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得,然后请你也来说一说。(看垃圾分类小视频)
教师:刚才在视频中垃圾分为了几类?你记住了几个颜色的垃圾箱?它们分别是怎么装垃圾的?可回收利用的标志是什么颜色的?不可回收利用的标志是什么颜色的?有害垃圾的标志是什么样子的?厨余垃圾的标志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红色的是有害垃圾、绿色的是厨余垃圾、蓝色是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黄色是其他垃圾)
四、垃圾的分类
教师:现在在我们的身边现在也有了这四种垃圾分类的标识,让我们用新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这两个垃圾箱吧!在我们帮助他们之前,请带上我们的专用的手套,注意不要把垃圾弄到别人和自己的身上了。(请小朋友按照自己的认识进行第一次分类)幼儿:(操作)
教师:(第一次分类结束)小朋友们,让我按照刚才的视频分类,来检查一下你们分的是否都是正确的? 是的,其他三种的垃圾分类,小朋友们都做的不错,只是在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当中,我们没有把他们分开,这样会给回收利用的叔叔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幼儿:那我们应该怎样放呢?
教师: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文字进行分类,纸张类、金属类、塑料类、玻璃类请小朋友们再来帮帮它们吧!(幼儿第二次分类)
垃圾箱人:小朋友们谢谢你们了,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像你们这样,那我们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不要忘记,你们手上用过的一次性手套也属于其他垃圾,快送到我这里来吧,我是其他垃圾箱!
五、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原来连我们刚才用过的一次性手套都是垃圾了,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果不分类处理会变成怎样?让我们去看看,(观看PPT环境恶化)小朋友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很脏,感觉很臭
教师: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家里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知道垃圾该怎么分类吗?如果他们不知道,你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呢?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重重包围。身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抱怨与担忧,而是要做出行动,做出绿色的行动。
xx老师首先为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句话多次出现。是的,空气,水,树木,土地…这些东西只要有一样没了,人类都活不长久。而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被垃圾所覆盖或污染。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已从1979年的2508万吨增长至的2.26亿吨左右,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像个恶魔,吞噬绿色的土地,让家园变得肮脏。
在这时,必要的垃圾分类则是一个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资源的好方法。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到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而青岛实行垃圾分类主要采取“四分法”,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x老师用我们熟悉的小猪佩奇做了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对分类有了更生动的认识。猪能吃的是餐厨垃圾,猪不能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能卖了换猪的是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垃圾增加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再利用,还可以培养大家环境保护的意识。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大学生是我国环保意识较高的群体之一, 其结果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以小见大, 反映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折射出相应的问题。
一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 先后对重庆大学 (虎溪校区)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2. 研究方法
第一, 实地调查法。对上述13所高校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并编制了实地调查具体细则及记录表, 具体内容包括高校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回收标志设置、垃圾分类状况、垃圾主要成分等指标。
第二, 问卷调查法。通过自行编制的《关于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问卷》, 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垃圾分类态度与行为实践、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渠道及掌握程度、对学校垃圾桶设置的满意度、现状原因调查及责任意识等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第三, 深入访谈法。拟定了《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调研访谈提纲》, 并抽取部分学生及学校基建后勤处相关领导及老师进行访谈。学生访谈主要侧重于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行为, 通过渐进式的问题, 挖掘出其态度与行为是否背离的深层原因;老师的访谈则更多地侧重于目前高校是否出台系列垃圾治理的措施、对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是否做到很好的宣传、目前工作的进展和垃圾分类现状以及如何高效地管理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
二实地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1. 各高校是否设立分类垃圾桶
在13所高校中, 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有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及四川外国语大学, 其中仅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师范大学在生活区及教学区中均设立了分类垃圾桶;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则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
2. 垃圾桶分类标准是否细致
观察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后发现, 大部分高校垃圾分类仅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项, 仅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增设了“有害物质”一项。
3. 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如何
调查发现, 在垃圾分类方面, 绝大部分有分类的垃圾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 形同虚设;在回收方面, 仅塑料类得到较好的回收, 并且回收工作主要是由处理生活垃圾的物业环保人员进行。
4. 垃圾桶设置是否合理
通过整理归纳后得出, 目前各高校垃圾桶存在“口径相对较小”“投掷口高度较低”“垃圾清理不便”“设计单调, 易坏易锈, 有损校容”“容量相对不足”“无分类标识”“摆设地点不合理”等问题。
三问卷调查
1. 被试基本情况
结合实地调查问卷与网络问卷,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2份, 有效问卷356份, 问卷有效率为95.70%。其中男生188名, 女生168名;年级:大一92名, 大二152名, 大三76名, 大四16名, 研究生学历以上20名;专业:人文社科类152名, 理工科类204名;居住地:城市119名, 乡镇110名, 农村127名。
2. 垃圾分类必要性
在问及“是否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 有91.01%的学生回答必要, 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60.67%, 认为有必要的占30.34%;另外认为垃圾是否分类无所谓的占总体的6.74%, 认为完全没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占总体的2.25%。由此可见, 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具有其价值意义,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
3. 垃圾分类进展情况
在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问题时, 有44.66%的学生表示从不进行垃圾分类, 而表示仔细分类后投到相应垃圾桶的仅占总体的1.40%, 另外, 令人欣慰的是有53.94%的学生表示会对部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处理。结合垃圾分类意识与本题数据情况易得, 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4. 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
本题以表格形式给出, 给出八个常见垃圾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垃圾类别。题中所给的废纸、塑料制品、易拉罐、废旧电池均属于可回收垃圾, 其余的均为不可回收垃圾。我们规定, 每个选项1分, 满分8分, 总分为7~8分的为优良, 5~6分为一般, 3~4分为较差, 3分以下为差。统计结果见图1、图2。
由上图可知,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 但不够完备, 不足以应对实际生活问题。能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5%, 而剩余的85%中有30%的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较差, 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5. 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
在问及“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时, 电视与广播、网络等新媒体、课堂教育位列前三, 分别占总体的68.54%、58.43%、51.69%, 另外通过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占43.82%, 而经高校宣传获得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3.48%。由此可见, 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主要获取渠道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课堂教育, 而高校宣传活动在这方面做得仍不足。
6. 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对于垃圾实施分类困难的原因, “嫌操作麻烦”“分类意识薄弱”“无分类垃圾桶”这三项位列前三, 分别占总体的79.78%、70.79%、60.67%;有57.30%的学生表示不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 即便是看到分类垃圾桶也不会对其进行分类;另外, 表示自己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倡导的占总体的24.72%, 认为回报少的占总体的29.21%。
7. 责任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清晰, 有58.43%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当是公民的责任;有23.60%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但还是有17.97%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是环卫人员的责任。可见, 大部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认识较为到位。
四宏观、微观环境下的解读——基于设计行为理论
1. 理论概述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种行为。而社会公民是该行为的执行者, 也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中的起点。因此, 对公民行为进行分析, 创造行为的有利条件, 是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有效方法。加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证明一种社会心理模型——设计行为理论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对促进群体环境下的个体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根据这个理论, 作为结果的行为是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和个人准则”以及“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所导致 (见图3) 。“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该行为的重视程度, 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行为本身具备的价值含义及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综合作用于此。“主观准则”依赖社会影响, 如朋友或家人进行或支持该项行为。“个人准则”基于先前经验的个人喜好, 亦可称为个人习惯。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在适当的周遭环境下, 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垃圾分类行为亦是如此。“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人们进行某项行为时对周边环境因素、成本和便捷性的预计,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进行某项行为时的周遭环境, 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都会影响个人进行该项行为的意愿。因此, 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培养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居民主观个人的行为准则并提高居民对这一行为可感知的行为控制。
研究认为, 通过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设定目标和社区间竞争等方法可以逐渐将目标行为成为个人的行为原则。上述三个因素一起作用, 加上一些人为的“激励”, 诱导行为的产生, 将行为慢慢变成习惯, 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 宏观环境的解读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生“知行不合一”的现象, 即理论中“态度”与“可感知的行为控制”间的抵触而造成。从宏观环境下窥见, 我国垃圾分类着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 教育不重视, 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群体仅占总体的15%, 可见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缺失;加之, 社会中缺少提倡和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 也会导致社会民众无法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这也是导致“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 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及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 诸如垃圾桶摆放位置、容量设置、是否设置回收标志等问题, 都使垃圾分类成为公民的负担, 使公民实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成本上升, 便捷度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感知的行为控制”。同时, 通过访谈了解到, 即便是公民对垃圾做了较好的分类, 政府部门在垃圾收运作业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实际的分类处理, 因此大大降低了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欲望。
第三, 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约束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 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 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大部分公民来说, 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 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结果一致的条件下, 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的。
第四, 垃圾再生利用处理技术相对国外落后, 致使分类回收处理收益低于成本。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填埋法和堆肥法, 这种垃圾处理方法回收率低, 发达国家虽然也采取此类方式但仅仅处理不到15%的垃圾量。
第五, 我国混合式垃圾收集方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国民整体素质相对发达国家较低, 政府与公民缺少沟通的桥梁。2005年, 我国西部第一座BOT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投产。然而不久之后, 很快濒临破产。事后调查发现, 由于垃圾分类程度低, 致使发电厂发电效率低下, 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有甚者, 一些公民为谋求利益, 往塑料瓶中添加石头添重, 导致发电机经常故障, 大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另外, 由于初期政府缺少与垃圾发电厂当地居民的沟通及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地居民认为垃圾运输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其进行强烈的抵制。
3. 微观个体的解读
第一, 个人主义盛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可以用鲁迅先生口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做较贴合实际的描述, 个人主义的盛行是微观个体中导致垃圾分类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 责任意识的模糊。调查表明, 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环卫人员的职责, 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位, 也是致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责任意识的模糊,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仍有部分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 政府倡导的“垃圾分类, 从小做起, 从我做起”实践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 缺少针对性的教育, 缺乏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实地调查, 我们发现塑料类的分类情况好于其他类别的垃圾, 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不够, 塑料类已是广为人知的可回收垃圾类别, 但是对于纸类、金属类、玻璃类、医药用品等垃圾类别却无法区分是否能进行垃圾分类,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践行。
第四, 嫌操作麻烦, 缺少相关人为“激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即垃圾分类实行者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本小于其收益, 换句话说, 就是边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因此, 增加经济利益对驱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是有效的诱导因素。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饮料瓶罐收集和回收”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项目用来收集和回收省内一次性的饮料容器。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同时对饮料瓶罐支付一定的押金和环境处理费。消费者可以将饮料瓶罐交回到省内71个指定回收点中的任何一个, 并收回押金。该项目在实行的一年时间内, 共回收237亿个饮料瓶罐, 占全省指定饮料瓶罐总量的87%, 足见成效。
五反思与建议
1. 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再到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及各地方规定, 它们的法律效力在逐级递减, 而实际有效性却在逐步提高。面对垃圾分类处理, 我们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法律还不够健全。垃圾分类相关法规不仅要确保其广度, 还要保证其深度。例如, 对垃圾分类标准的确立、设立垃圾分类机构、制定相关垃圾收费制度。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及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性问题, 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垃圾分类法规。
2. 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从宣传形式上看, 除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 可以加入新媒体元素, 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开展“病毒性”宣传, 无论从成本开销及宣传效果来看都是不二选择。从宣传内容来看, 应该包括:垃圾分类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小区垃圾分类游戏竞赛活动, 让广大老百姓在游戏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 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 同时对垃圾分类付诸实践。对高校大学生可开展以“垃圾再利用”为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 同时, 高校可适当开设环保任选课程,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于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 应当加大其培训力度, 对垃圾处理流程做好标准化的管理与规定,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在实践调查及民众反馈中,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单位, 应当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展开实际的调查。对于垃圾桶摆放设置、垃圾桶大小规格、具体分类标志等应结合该地区人口容量、垃圾产量及垃圾回收处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民众意见的反馈, 对设置不合理的相关设施予以更换。
此外, 政府还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运行机构, 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管理的运行体系。对于垃圾的分类投放, 可以借鉴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设置不同颜色及标志的垃圾收集容器, 由群众做好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可根据是否可回收做分开的收运, 对不可回收的垃圾由环卫部门按现行方式进行运输处理, 对可回收的垃圾用特殊标记的垃圾车进行逐一回收;对于回收到的垃圾, 将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分类管理站进行人工分类, 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
摘要:研究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三位一体的调查方法对高校垃圾分类做全面的剖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仅少数高校采用了分类垃圾桶, 分类标准简单,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且在垃圾桶口径、容量、高度等设计及位置摆放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垃圾分类“知行不合一”的现象等;理论研究方面, 从行为设计论出发以宏观、微观两个视角予以阐释。因此, 应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加大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的科研力度。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反思
参考文献
[1]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9
[2]郑毅敏.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6)
一、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的概念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
《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2004)把垃圾分类收集定义为“将垃圾中的各类物质按一定要求分类投弃和收集的行为。”我国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修订送审稿)把垃圾分类定义为“按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回收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
正确理解垃圾分类的概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垃圾分类是垃圾产生之后的归类、收集、投递行为,不包括垃圾分类之后的分类处理过程,否则垃圾分类与垃圾分类处理就没有界限了。垃圾分类处理是另一个概念,包括重复利用、再生利用、能量利用(焚烧处理)、安全填埋等方面,这里的每个方面又都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庞大的处理技术体系。
2.垃圾分类的主体是城市公民。垃圾分类是公民在家庭私环境下自觉的、重复的、持续性的微行为。政府和机械设备无法替代主体。政府是推动者,机械设备是辅助手段。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3.垃圾分类是因地制宜的分类行为。垃圾分类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可以搞多种分法,关键是要有利于后续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4.垃圾分类不等同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本身并不直接减量(有些人把可回收物部分视作是垃圾分类的减量成效),而是为垃圾减量创造一定的条件。垃圾减量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预防产生。二是分类处理。
(二)垃圾焚烧的概念
目前,《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标准没有明确垃圾焚烧的概念。垃圾处理行业所指的垃圾焚烧是一种废物处理的方法,通过焚烧废物中的有机物质,使垃圾变成稳定的、无害的灰渣类物质。焚烧与其他高温垃圾处理系统,皆被称为“热处理”。
1.垃圾焚烧是一种古老的垃圾处理方式,并非当前应对“垃圾围城”而出现的新事物。早在1876年,世界上就建成了第一个城市垃圾焚烧炉,位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市。德国第一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建于1892年的汉堡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化的垃圾焚烧技术非常先进。
2.垃圾焚烧是一种可以同时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处理技术。通过焚烧处理,一般生活垃圾的体积和重量可分别缩减90%和80%。垃圾焚烧是一种能源回收技术,可以发电,也可以提供热能。焚烧时的高温可以消灭各种病原体。
3.垃圾焚烧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垃圾填埋是多元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和对立关系。垃圾焚烧不是作为一个孤立事物而存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侧重于管理,是垃圾管理的前端环节;垃圾焚烧侧重于技术,是垃圾管理的后端环节。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都是垃圾处置的必要方面。
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广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主要有机械炉排式、回转式、流化床、热解气化等4种。焚化垃圾时会将垃圾转化为灰烬、废气和热力。灰烬大多由废物中的无机物质组成,通常以固体和废气中的微粒等形式呈现。废气在排放到大气之前,需要去除其中的污染气体和微粒。其余残余物则用于堆填或资源化利用。
二、垃圾分类对垃圾焚烧的重要性分析
(一)垃圾分类有利于提高垃圾热值
生活垃圾的低位热值决定了生活垃圾是否适宜焚烧。垃圾焚烧设计热值的确定,关系到整个焚烧厂寿命期间的运行效率与成本。若设计点定得过低,当垃圾热值较高时,为满足焚烧炉的热负荷要求,垃圾处理量将下降;若设计点定得过高,导致炉膛容积热负荷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将会造成运行困难,运行成本提高。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焚烧适用于进炉垃圾平均热值高于5000kJ/kg。一般认为,低位发热量小于3300kJ/kg的垃圾不易采用焚烧处理,介于3300~5000kJ/kg的垃圾可以采用焚烧处理,大于5000kJ/kg的垃圾适宜焚烧处理。为了确保垃圾的彻底燃烧和控制二噁英的产生,《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的焚烧温度要大于850℃,停留时间要大于2S。根据热量衡算,垃圾进炉低位发热量应达到6280kJ/kg,考虑到整个焚烧工艺系统的经济性,业内人士提出7000kJ/kg经济热值的观点。
我国生活垃圾含水量大、热值低,加强垃圾分类,分离生物质垃圾,对于降低剩余垃圾的水分、提高其低位热值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杭州为例,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之前,生活垃圾的含水率约为55%,平均低位热值约为5020kJ/kg(1200kcal/kg)。在推行垃圾分类3年之后,剩余垃圾的含水量比分类前下降了20%以上,热值提高近1倍,垃圾焚烧效率和发电量显著提升。
李爱民等研究表明:剩余垃圾的水分含量会随着生物质垃圾分类率的提高而降低,当生物质垃圾分类率为20%时,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由4419kJ/kg升高到5465kJ/kg,当生物质垃圾分类率为28.6%时,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达到6002kJ/kg。如果生物质垃圾分类率达到39%,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达到7000kJ/kg,这一热值可以很经济地实现自行焚烧。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提高垃圾热值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行垃圾分类,市民更应当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仔细分离出生物质垃圾(厨余垃圾),提高垃圾热值。
(二)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焚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发电效益
nlc202309051531
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热能资源回收过程中,既要努力提高焚烧厂的发电效益,又要保证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垃圾所含的盐分、塑料成分较高,与其他燃料相比,焚烧所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氯化氢等腐蚀性气体和灰分,是严重腐蚀余热锅炉系统中各换热部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焚烧发电效益的主要因素。
余热锅炉过热蒸汽参数是影响焚烧发电效益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较多应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主蒸汽参数有两种,一种是中温中压蒸汽参数,温度400℃,压力4.0MPa;另一种为中温次高压参数,温度450℃,压力6.5MPa。这两种技术均已成熟,在国内进行制造和设计不存在问题,这两种参数的主要区别在于过热器的材质。中温次高压的发电效益高于中温中压,但制造成本大大高于中温中压,增加了锅炉设备的投资。
过热器的工作烟温较高,管内工质为蒸汽,它是最容易发生高温腐蚀的部件。而且过热器的腐蚀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致腐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腐蚀前沿进行化学反应。主蒸汽参数的提高,必将带来锅炉烟气侧受热面温度增加,从而使锅炉受热面受到来自HCl和SOX等腐蚀性化学成分的威胁,其结果是加速过热器的腐蚀,带来管道的安全问题。2010年李坑垃圾厂发生的管道爆炸事故,就是因为长期进行垃圾混烧,没有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特别是废塑料。塑料燃烧后产生的HCl,腐蚀损坏管道,导致事故发生。
垃圾中的塑料和厨余垃圾中的盐分是烟气中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想要更好地维护垃圾焚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焚烧发电效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定不移推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中的氯、硫源。垃圾分类是提高垃圾焚烧安全性和资源化利用效率的最好的预处理措施。
(三)垃圾分类有利于烟气污染控制,减少二噁英产生
垃圾焚烧厂周边居民反对垃圾焚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担忧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虽然现代化的烟气污染控制技术完全可以防控二噁英、重金属等污染物,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烟气污染控制的复杂性。
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机理相当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垃圾中本身含有微量的二噁英,由于二噁英具有热稳定性,尽管大部分在高温燃烧时得以分解,但仍会有一部分在燃烧以后排放出来。
2.含氯前体物在燃烧中生成二噁英,前体物包括聚氯乙烯、氯代苯、五氯苯酚等,在燃烧中前体物分子通过重排、自由基缩合、脱氯或其他分子反应等过程生成二噁英,这部分二噁英在高温燃烧条件下大部分也会被分解。
3.当燃烧不充分时,烟气中产生过多的未燃烬物质,在300-500℃的温度条件下遇到适量的触媒物质(主要为重金属,特别是铜等),那么在高温燃烧中已经分解的二噁英将重新生成。
针对以上二噁英的生成条件,加强垃圾分类,较大程度上能控制二噁英的排放:垃圾分类提高了垃圾热值,使垃圾焚烧更加充分,有利于二噁英的高温分解;垃圾分类减少了塑料和厨余垃圾等氯源,阻止二噁英前体物的合成;垃圾分类去除了电池、油漆、灯管等有害垃圾,减少了垃圾重金属来源,如铜等触媒物质;垃圾分类去除了玻璃等熔融物质,炉排不会发生粘结飞灰的问题,使垃圾焚烧更加充分,从而控制烟气中的一氧化碳的含量及二噁英的生成量。
三、垃圾焚烧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析
垃圾焚烧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分类处理方式之一。现今被广泛采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填埋、堆肥和焚烧,其中填埋处理作为传统垃圾处理方法占了较大比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垃圾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能源,尤其是认识到能源终将枯竭,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以后,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成功运用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逐步形成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这门新兴产业,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欧洲可谓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发源地。目前欧洲共有19个国家采用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共有470多座垃圾焚烧利用设施。
美国和日本也是垃圾焚烧大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约占一半),生活垃圾管理以可再生资源回收为主,在垃圾焚烧厂方面注重运营,而不是建设新的设施。但近几年,美国又重新开始认识到垃圾焚烧建设的必要性。2012年,美国共有85座垃圾焚烧利用设施,其中77座由私有企业运营,8座由公共部门运营。此外,美国有20个新建和扩建项目。
日本是世界上使用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比例最高的国家。不但大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焚烧进行处理,市、町、村的生活垃圾也基本上采用此方法。日本全国现有1200多座垃圾焚烧厂,平均规模从10吨/日到300吨/日不等。另外,日本是世界上推行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垃圾焚烧能力在减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尽管日本垃圾焚烧厂的总数在减少,但是连续式垃圾焚烧厂的数量仍然呈增加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9年日本连续式焚烧厂数量增加了20%,总的焚烧处理能力并没有减少。
日本、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也是采用垃圾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两国在循环经济立法中确定了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等级顺序:首先是预防产生,少产生;其次是重复利用;再次是回收利用(包括堆肥);第四是焚烧回收能源;最终是填埋处置。垃圾分类包含于前三个技术等级之中,垃圾焚烧是垃圾分类后的第四个技术等级,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11年)》,我国垃圾焚烧厂数量为109座,焚烧处理能力规模达到9万吨/日,焚烧处理能力所占比例达到23%,是2001年焚烧处理能力6520吨/日的13.8倍。这说明焚烧技术在我国垃圾处理中分量越来越重。从地区分布来看,2/3以上垃圾焚烧厂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浙江、江苏位居前三。但我国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成分复杂,其原料品质没有西方国家的好,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难度更大,更加需要依靠垃圾焚烧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与挑战,2012,第3页.
[2]城市建设研究院.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9页.
[3]昝文安.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思考及展望[J].环境卫生工程,2011,4(19):18-20.
[4]阿世孺、张洪波.国内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进展概况[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08(6):10-12.
[5]刘波.提高生活垃圾热值的几种途径,2012,第2页.
[6]李爱民、李东风、徐晓霞.城市垃圾预处理改善焚烧特性的探讨[J].环境工程学报,2008(6):830-834.
[7]徐文龙.国内外垃圾焚烧处理与发展状况,2013,第21页、第23页.
[8]国家环保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责任编辑:赵静)
【垃圾分类社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班社会垃圾分类教案06-16
三生教育“垃圾分类”调查分析09-27
关于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报告10-13
环保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垃圾分类创意口号05-26
垃圾分类试题09-24
垃圾分类实施措施06-10
垃圾分类问题分析07-14
浅析我国垃圾分类09-06
垃圾分类英语作文10-15
垃圾分类宣传材料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