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腐败源头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治理腐败源头(精选8篇)

治理腐败源头 篇1

(3)在社会里治理好偷蒙拐骗耍赖无耻,放大说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必须《立法》纳入重刑法。

(4)在国与国之间国际化治理好守本精神、竞技精神、忍让和忍无可忍,放大说就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入乡要随俗,不服可竞技点到为止,谦和低调、事不过三打回原形”,母仪天下、君临天下,方能国际化。

治理腐败源头 篇2

一、加强教育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基础

强化思想道德和廉洁从业教育, 提高企业领导干部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是预防和治理腐败之本。加强教育,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教育必须突出重点,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干部、重点岗位人员是企业各个层面的决策者、管理者, 掌握着企业的人权、财权, 他们能否做到廉政勤政,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廉洁从业教育必须以对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为重点。

(二) 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 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利益分配结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这就要求反腐倡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通过举办企业内部的勤政廉政实际报告会、违法违纪案例警示教育会等对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进行教育, 使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觉得这些事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 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的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可在传统的“三会一课”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开展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 将廉洁知识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干部员工, 使廉洁教育更有亲和力、渗透力, 即在提高领导干部“自律”意识的同时, 也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之中, 营造出浓厚的、和谐廉洁的企业氛围。

二、建章立制, 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保证

我们要针对国有企业发生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原因, 从经营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入手。规章制度的督促落实, 涵盖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 大多是从上到下进行监督, 有权力的震慑和各类抵押金的奖惩, 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一) 完善权力运行管理制度。

坚持民主议事原则, 建立合理的权力运行程序, 严格按程序行使权力。重大事项应集体讨论决定, 克服长官意志, 不搞“家长”作风, 规范和限制企业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和职能人员的权力, 规范办事程序, 提高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的程度,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提高责任意识。

(二) 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述职述廉, 并接受民主评议的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做到责权统一, 防止权力滥用, 使党员干部懂规守矩, 关口前移, 实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三) 要强化制度执行。

注重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制度的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监督, 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关键

(一) 要强化组织监督。

企业纪委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强化对廉洁自律情况的专项考核, 对苗头性问题, 早敲警钟,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违纪行为和决策失误案件, 要严肃处理, 从而不断净化国企的经营环境, 保证其健康发展。建议对重大投资项目, 要实行派驻制, 即由政府纪检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联合成立派驻检查组进行全过程监督, 防止企业自身由于人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监督制约不力的现象。

(二) 强化群众监督, 充分发扬民主, 坚持企务公开。

凡涉及发展的重大决策在作出决定之前都要经过员工代表讨论, 使各项决策阳光化。这样做既得民心, 又可减少失误。设立企业公开板, 定期向员工公开重大事项, 如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 奖金工资分配情况等, 同时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激发他们的监督热情,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 紧紧围绕生产经营, 搞好效能监察。

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项目建设中的漏洞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开展行之有效的效能监察, 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效率观念,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物资购销、工程建设、干部任用等重点问题要进行全过程监督, 建立严格的监督程序, 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 严格过程控制和责任追究, 避免假招标、以次充好等现象。对在效能监察中发现的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案件, 要有力打击, 完善惩处措施, 避免这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治理腐败源头 篇3

关键词:违纪腐败;实践;思路对策

坚持党纪严于国法,严明党规党纪,注重对党员干部“违纪腐败”的预警、查处和治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十八大以来,德州市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挺纪在前,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违纪问题,逐步构建起了一个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的治理机制。

一、德州市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实践

(一)坚持挺纪在前,保持执纪审查强劲势头。一是把纪律挺在前面。治党纪为首,用党规党纪管理约束党员干部。2015年全市纪检机关办结问题线索中涉及违纪、不涉及违纪犯罪的1464件,占结案总数的89.3%。二是注重抓早抓小。“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制定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责任追究办法,对提拔重用和调整交流的市管干部一律进行任前廉政谈话,探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苗头性的问题及时约谈、函询、诫勉谈话。2015年,全市共约谈函询432人(次),给予撤职以下轻处分1200人,占处分总数的77.9%。三是规范审查流程。深化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严格落实“两报告”运行机制。调整充实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凝聚反腐工作合力。印发《办理案件工作务实指南》、《关于要结果件办理细则》,规范案件办理程序。制定《德州市纪检监察机关执纪审查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严明审查纪律,提升审查质效。

(二)加大查处力度,着力解决违纪腐败问题。2015年全市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案件454起,通报曝光210起。对农村“三资”管理不规范、滥发津贴补贴、党员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收受红包等突出问题,督促开展专项治理60余项,着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是突出抓节点、严明规矩。从重大节日、关键节点入手通过发通知、明禁令、专题部署、个别谈话等方式,早打招呼、早作提醒,对萌芽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止纠正,划出高压线,打好预防针。二是突出抓风头、严格监督。紧盯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问题,坚持市级随机查、部门系统内部查、县市区异地交叉查,做到逢节必查、每月必查,深挖隐形变异的违纪腐败。三是突出快查处、提速提效。建立快查快结快通报机制,对群众举报的违纪线索快速反应、优先处置,缩短程序、直查快办。2015年,全市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8起,处理293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7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117起典型问题。四是突出抓热点、专项治理。针对监督执纪中发现的普通性问题,督促地方党委和主责部门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2015年全市共查处“庸懒散”问题193个,处理285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86人。

(三)加强廉政教育,推动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把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准则》《条例》集中学习宣传活动,在报纸、网站、微信等开设学习专栏,进行专题访谈,组织辅导报告,开展学习测试,引导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诸行动。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制作警示专题教育片,组织各县市区选择典型案例录制专题片,深刻剖析、以案示纪,强化震撼效果。坚持廉政提醒经常化、制度化,向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通报重要党风廉政工作动态。建设全市纪律检查机关网站群,推广微信公众号“长河清风”。开展德州首届“长河清风”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在全市评选勤廉典型,营造崇廉尚勤浓厚氛围。

二、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思路对策

(一)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面加强和改进执纪审查工作。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纪律思维,改进执纪审查,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科学把握“常态”“大多数”“少数”“极极少数”违纪违规问题的内在规律,切实提高监督执纪实效。突出抓早抓小,坚持纪在法前。纪检机关要针对群众反映的发生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抓早抓小机制,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把纪律挺在前面,防止小错酿成大祸。针对不同职级的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分层廉政谈话。让扯袖子、咬耳朵、红红脸、出出汗成为纪检机关严管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常态。同时坚持改进执纪方式,综合运用函询、约谈、廉政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手段,在纪律审查工作中坚持快查快结、快进快出。

突出执纪重点,坚持刚性约束。要突出惩治重点,防止带病提拔,把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紧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用纪律这把戒尺于细微之处从严监督,对一把手做到有纪必执、执纪必严、违纪必查、查实必究,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执纪到底,以“零容忍”态度确保纪律刚性约束。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执行情况作为纪律审查核心内容,扎实开展全市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党纪法规的自觉性。

突出严惩重处,坚持强烈震慑。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不手软、不护短,对腐败问题“零容忍”,严惩重处,露头就打,坚持强烈震慑,持续释放从严治党信号,并严格实行“一案双查”“一案双书”,切实发挥案件查办的综合效应。严明处分决定执行纪律,强化监替检查,确保处分决定及时落实。发挥好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作用,形成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纪律教育,严格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抓好《准则》《条例》宣传教育。把学习宣传贯彻两项党内法规作为重要任务,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增强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抵制不良风气,靠近高线、远离底线。通过案件通报、典型案例剖析,开展向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等分层分类开展遵守党规党纪教育教育,充分发挥警示震慑和正面引导的作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立党为公、廉洁从政、服务人民的思想基础。

抓好《准则》《条例》贯彻落实。把《准则》和《条例》,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持把严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在“全面”和“从严”中推动落实,在坚持和深化中形成习惯。对违反《准则》《条例》的行为要拿出顶真碰硬的勇气和锐气,敢于开罚单、唱黑脸,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行为上的高度自觉,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按照《准则》和《条例》明确的八个方面要求、六个方面纪律,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时刻把党的纪律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要增强纪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凝心聚力做本职工作。

改进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办法,从严管理干部。强化制度约束。把制度建设作为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重点,严格执行个人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联系工作机制。坚持选拔使用与教育管理相结合,健全完善任前谈话、日常谈话、反馈谈话等制度,突出经常性教育、日常性管理、跟踪式问效,逐步形成强化管理、注重预防、及时纠正的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机制。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干部作风建设、问责等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为官不为”等不良作风,对工作不在状态、得过且过的,对改革发展稳定问题不上心、不研究,不违规不违纪但也不干事不担责不作为的,要从严监督问责,情节严重的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单位“一把手”要担负起从严管理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责任,通过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努力建设一支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群众信任的干部队伍,通过严肃纲纪、弘扬正气,大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

(三)深化专项整治,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研究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顽疾。纠正“四风”重在坚持、贵在深化。要紧盯年节假期,看住重点时段、重要节点,统筹各类监督资源,一轮接着一轮明察暗访、一个接着一个专项治理、一批接着一批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持续释放纠治“四风”的强烈信号。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强化对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分析研判,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强化日常监督,开展专项整治,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线索,要建立任务和责任清单,加大督办力度,重点查处民生资金拨付、使用、分配环节中和民生项目招标投标、建设施工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对反映集中、性质恶劣的案件重点督办、限期办结、公开曝光,对失职渎职的严肃问责,推动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常态化。

治理腐败源头 篇4

一、腐败产生主要环节

导致税务机关易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要环节往往发生在“权”与“利”的结合部位,也就是权力相对集中或与纳税人关系较为密切的关口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审批关。如减、免、缓、欠税款审批,涉税行政处罚事项审批,经费的审批,办公用品的审批等等。在这些审批事项中,如果缺乏科学严密的运行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就容易导致把关不严,该审批的不审批,不该审批的乱审批。

二是税款核定关。税额的高低,关系着纳税人的直接利益,一些人为了少纳税,总是想方设法腐蚀税收一线管理人员。如果定额核定工作程序不严密,监督制约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导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使定税行为使去公平、公正性。

三是发票管理关。发票不仅是收、付款凭证,还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纳税人据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合法凭证,这种特殊功能使得围绕发票发售、使用、管理等环节的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始终不断。

四是税务稽查关。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口,处于征纳双方矛盾的焦点,权力相对集中,从选案到实施检查,从审理定性到做出处罚决定,都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与纳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偷税逃税,或为了减轻、逃避法律的制裁,往往采取请客送礼、行贿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和保护伞。

除了上述重点部位和环节外,税收征管的过程,就是与纳税人和物质利益打交道的过程,就是权力与利益的碰撞的过程,就是腐蚀与反腐蚀交锋的过程。如不能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做到严守纪律、廉洁自律,不能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任何部位和环节都可能导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要根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税务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自我放松要求,自我降低标准,给各种不廉洁行为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近年来开展的警示教育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出,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都是从思想上的蜕变开始的。

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党风廉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纸上写的多,嘴上说的多,墙上挂的多,认真落实少。有些同志对制度规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三是征管机制约束不到位。税收征管软件的“机械”和“刻板”在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党风廉政建设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但从现实情况看,人为的因素在税收管理中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如税额核定,发票管理、税务稽查等,都赋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利,而在这些方面监督制约的机制不够健全,约束相对无力。

四是监督管理不到位。失去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对税务干部的监督管理,还存在着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把干部的“八小时之外”纳入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给个别私欲膨胀的干部留下了空档和可乘之机,导致了“吃、拿、卡、要、报”等为税不廉行为和收“人情税”、罚“人情款”等现象。

五是惩处力度不到位。目前对于腐败问题普遍存在一种不正常心理,认为一些小节问题算不上腐败,见怪不惊,不值一提;发现问题想方设法遮掩,“家丑不可外扬”,内部做无关痛痒的消化处理,一旦发生“质变”,追悔已晚!

三、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一)筑牢防腐思想根基。要正确认识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重点,以从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增强版权所有:文秘知音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免疫力。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认真执行,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治队,从思想源头上筑起防腐败、反腐败的牢固防线。

(二)纳入日常系统管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管理。要建立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做到有计划、有任务、有步骤、有检查、有落实,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实效。

(三)实现 “制度管人”。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关于税款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处罚以及人事、财务、物资等具体管理办法,结合税收征管改革、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构建全方位的执法监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体系,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把税收政策、执法程序、执法责任、违法违章处理等情况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把税收执法的各个环节都纳入计算机管理,网上运行,使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运作更加规范公开,实现由“人管人”到“机器管人”的转化。

治理腐败源头 篇5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淄博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

赵 庆

长期以来,建设领域的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工程上马、干部下马”似乎成了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代名词”。如何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腐败问题的产生,一直是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研究探索的重点。大量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全面推行公开招标投标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产生的有效途径。

从淄博有形建筑市场建设情况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备齐全、设备配套完善的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实现了有形建筑市场管理。明确规定,凡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或工程总造价在于150万元以上的建筑工程必须在政府批准建立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形成了以工程报建为“龙头”,以招投标为核心的一条龙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建筑市场的正规化、公开化、规范化管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保障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化运行的前提 规范有形建筑市场,首先应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有形市场的运行。为此,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淄博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淄博市建筑市场管理中心管理细则》、《淄博市建设工程交 1

易中心管理制度》和《淄博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财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并对制度的实施基本做到了能量化的量化,能细化的细化,让每道程序、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应按照有形建筑市场工作职能的分工和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职能分离,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具体的评标、定标活动,重要岗位人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从而解决有形建筑市场管理和服务职能分工不清的问题。

二是推行科学合理的评标办法。目前实行的综合评标法、工程量清单报价评标法,都是采用了商务标明标、技术标暗标相结合的“两段式评标”法。这样既防止了标底泄漏产生的负面效应,又有效地减少了评标中的人为因素,较好的解决了标底编制和管理中出现“泄密”的问题。

三是运用综合考评,实施动态管理。所谓“综合考评”,即对企业和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取得的各种荣誉进行量化加分,对违规违纪行为给予量化减分,对综合考评优秀者在工程招投标中予以加分,让成绩优秀者得到真正的“实惠”。同时,各级招标投标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了企业信誉档案,对企业和项目经理的业绩情况进行存档。企业和项目经理中标后,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并将工程业绩以记分方式记入项目经理个人档案。这样既防止了违法分包和非法转包,又能有效调动企业和项目经理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四是严格评标专家考核、培训制度。按照《山东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证》条件,我市各级招标投标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了评标专家网,所有评委须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按照专业分类,评委在工程开标前2—3小时内

2从专家评委库中抽取。评标结束后,将每个评委的评标情况记入评委个人档案。同时,进行复核审查,对没有公正评标的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多次出现问题的取消其评委资格。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有形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保证工程交易的确“公开、公正、公平”是确保有形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进一步规范交易程序,对招标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尤为重要。

一是对工程交易实行全过程监督。凡符合公开招标条件并纳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建设工程的邀请纪监、检察部门参加,协助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对开标全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建设工程开标、评标、定标的公平、公正性。

二是推行政务公开,防止权力滥用。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就是把“暗箱操作”变为“阳光工程”,全面推进建筑市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进程。实现政务公开是有形市场“阳光操作”的关键,对建筑工程计划、评定、审批、决策、管理等权利的行使和运用必须公开,从而有效防止建筑工程项目在进入有形市场前的场外运作、幕后交易行为。

四是严格市场准入,拓宽招标范围。为了防止有形市场“有形无市”的局面,在招投标管理中认真搞好了招标人资格审查,严格有形市场准入制度。对施工、设计和建设单位的资产和资金、技术、装备能力、经营业绩等进行严格审查,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取消其投标资格。对未报建、未取得规划许可和未取得设计图纸审验证章的工程,不办理招标手续,形成工程招标与图纸审验相互把关的良好格局,从而有效遏制招标人发包工程的随意性。对公开招标的工程,要公开发布招标公告,充分利用交易中心广告信息公示栏等,定期向社会公布招标工程信息,公布中标结果,以提高工程招标的透明

3度。为了拓宽招标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抢险救灾等特殊工程,须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直接发包,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允许发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开口子”。对违反规定擅自发包的,一经查实,将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三、加大市场执法力度是确保有形建筑市场有序竞争的基础

由于少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受利益驱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有的搞阴阳合同,有的搞“明招暗定”,有的搞层层转包。这些行为,既扰乱了有形建筑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又破坏了公开招标的严肃性和声誉。这些问题不制止、不解决,治理腐败就是一句空话。

一是严厉查处建设主体各方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行为。重点查处不按规定办理工程报建、施工图纸审查、施工许可证、质量监督、安全报监问题。

二是严厉查处规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行为。除对中标确认书、招标文件、招标书、评委签字等原始材料进行检查外,还与当事人进行座谈,了解招投标实施过程收到的效果。

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除对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进行审查外,还采取检查财务资金流向等手段查处违法分包行为。

四是查处参建各方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行为。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有无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是确保有形市场规范运作的保证

加强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行业新形象,提高工作透明度,接

4受社会监督,增强建筑市场执法人员的拒腐防变能力是确保有形建筑市场规范运作,防止腐败问题产生的前提。

一是强化学习和培训。通过强化服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要求从事招投标工作的同志“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做到廉洁自律、各尽职守、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同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做到持证上岗、持牌服务,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担负起招标投标管理的神圣职责。

二是坚持招投标管理分段负责制,强化内部制约,增强工作透明度。把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分成多段,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避免工作上产生随意性,防止招投标工作人员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三是层层把关,防止规避招标行为。随着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面逐步扩大,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标已经全面推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实行分类别,分阶段管理,层层把关,不给规避招标行为以可乘之机。

四是积极引导企业靠实力、靠诚信经营和品牌信誉承接工程。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靠诚实守信和品牌信誉承接任务,不搞暗箱操作,确保有形建筑市场的公开、透明、公正、合法,把建筑行业建设成为团结向上、开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经济行业。

治理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除去思想的、道德的建设之外,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最有效手段,特别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交易机制的建立,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的必 5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篇6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贯彻落实好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一、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前提

一要坚持任

人唯贤,高标准选人用人,防止和克服政治上的腐败。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根子就出在选人用人上。因此,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党的事业出发,认真对待选人用人问题,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坚持全面考察,践行民主集中制,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腐败。首先要把好组织考查关。在考查中,重实绩、重公论,不仅考查其在顺境中的工作状况,而且要考查其在逆境中、在困难时期的工作精神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群众参与,推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开招聘,这样既可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又可以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在考察范围上,不仅要了解其工作圈的情况,还要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在决策上,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同时还要推行对干部举荐的责任连带制,以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地贯彻执行。

三要坚持公平竞争,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管理上的腐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求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育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守得住根本。这个根本立起来了、立得好了、守住了就可以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始终保待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辨别力,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拒腐防变的考验。

二是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干部经得起诱感。“舟必漏而后水入焉,土必湿而后苔生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做群众看不惯、不满意的事。

三是要加强官德教育,使干部保持住心理平衡。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腐败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感到吃亏了,心理不平衡,于是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说明,培育良好的官德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官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胸怀得到开阔,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才能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

四要加强纪律教育,使干部管得住小节。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管住小节,保持大节。

三、监督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

第一,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治与教育相统一等党内监督原则,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保证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二,强化群众监督。要形成积极的监督氛围,通过职工群众之口、社会舆论之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调动职工群众监督权力的积极性。畅通监督渠道,有效地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避免以往侧重事后监督的弊端。

第三,强化审计监督。要进一步发挥纪检、审计部门在干部任前、任中、离任等环节中的审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治理腐败源头 篇7

在政府统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即计划经济情况下, 政府既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投资, 要管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分配, 又在私人物品领域里投资, 要管私人物品的生产和分配;或者说, 政府官员在两大领域的四个环节上都有很大权力, 即:在公共物品的生产环节上行使权力 (如政府组织外包工程, 进行政府采购等) ;在公共物品的分配环节上行使权力 (如公路修到哪里, 修多长;路灯建在哪里, 建什么规格的路灯等) ;在私人物品的生产环节上行使权力 (如生产多少电视机, 委托谁去生产, 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生产等) ;在私人物品的分配环节上行使权力 (如电视机给谁不给谁, 先给谁后给谁, 给多少等)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 除了公共物品的分配对消费者个人而言不具有稀缺性 (因为消费不排他) , 人们没有行贿的动机而外, 在其余三个环节上, 人们为了自己多得, 都有向官员行贿的动机, 官员在这三个环节上都有受贿的可能。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官员行使权力的范围却大大缩小了, 受贿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了,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在配置社会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 它的基本要求是:市场调节在先, 政府调节在后;市场总揽主体, 政府拾遗补缺, 凡是市场能完成的事, 都由市场去完成, 政府只做市场不能完成的事情 (包括制定交易规则实行监督纠错等) 。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来说, 私人物品由民间投资, 市场来完成;公共物品由政府投资, 政府来完成。政府既不参与私人物品的生产, 也不参与私人物品的分配, 在这两个环节上, 官员都无权可用, 人们对官员没有行贿的动机, 官员自然没有受贿的可能;政府只是在公共物品领域里起主导决定作用, 有很大权力, 但是在公共物品的分配环节上, 由于供给相对于消费者个人的需要来说是无限的 (比如一个人可以无限制地在路灯下行走) , 人们不会对官员产生行贿动机, 官员不存在受贿的可能;只是在公共物品的生产环节上, 官员才有受贿的可能, 比如在政府外包组织生产的过程中,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人们对官员行贿的动机非常强。总括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与政府统治经济即计划经济相比较,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官员的权力范围较小, 人们行贿的动机和官员受贿的可能都大大减少了, 由原来的三个环节减少到了一个环节 (公共物品的生产环节) , 即减少了2/3;从反腐面来说, 反腐面缩小了2/3, 反腐的社会成本也会降低2/3。如果社会用于反腐的总投入不变,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节省下来的两个环节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环节) 上的反腐资源增加到公共物品的生产环节上去进行反腐, 从而可以大大加强反腐的力度, 提高反腐效果。如果不是从两大领域四个环节上看问题, 而是从社会经济总量上看问题, 那么由于私人物品占社会物品总量的绝大部分, 政府配置资源从私人物品领域退出以后, 官员贪腐的可能性就不是减少2/3, 而是远远大于2/3了, 估计可以减少90/100以上 (作者有一个粗略估算, 过程略) 。很显然, 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 成熟的市场经济给腐败提供的机会较少, 更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这可以从国际上一些统计数据得到证实:

“透明国际”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反腐败组织, 成立于1993年, 在全球150个国家都有分会。它自1999年起以对商人进行问卷调查为基础, 用积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100-0分) , 表明不同廉洁程度, 每年都公布世界近180个国家和地区行贿指数 (廉洁指数) 排名。作者综合整理了2008-2013年的排名, 看到以下情况:一是排名前10位的可视为“廉洁国家” (积分90-84) , 这些国家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地区) ;接近廉洁国家积分的可视为“较廉洁国家” (积分83-56) , 这些国家 (地区) 也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地区) , 包括没有列入前10名的各大小老牌市场经济国家,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地区) , 如香港、澳门、台湾、韩国、以色列等 (新加坡已是前10名) 。二是排名中间或偏后的国家可视为“较腐败国家”, 它们都是市场化程度不很高、国家控制经济较多的国家, 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市场经济不够彻底、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国家 (如印度、埃及等) , 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型比较晚、尚处在转型过渡阶段的国家 (如中国、越南、东欧一些国家、俄罗斯等) 。排名最后10位的国家, 可视为最腐败国家, 它们都是用统治权力严密控制国家经济的国家, 其中包括军人独裁统治的一些动乱国家, 也包括朝鲜、老挝这一类传统色彩很浓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在整理资料时还发现: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仅与官员廉洁有关系, 还与公平分配有关系。在2007年公布的基尼系数统计排名中, 当年全球平均基尼系数水平是0.44, 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这个水平以下;世界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是0.40,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在0.40以下, 平均大约在0.36左右。 (以上数据均整理自“百度文库”) 。为什么基尼系数会与市场化程度有关系呢?可以给出的解释是:一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把政府职能定位在专门从事公共物品的供给, 是公共物品经济部门, 这大大限制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范围和权力, 减少了官员腐败的可能, 也就降低了由腐败拉大的贫富差距;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下, 政府专职承担了公共物品供给的社会责任, 职责分明, 在公共物品供给和发展社会福利方面动力和压力都较大, 有利于政府主动关心公共福祉、扩大公共福利, 从而缩小了贫富差距;三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下, 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是保护自由竞争。随着供求价格变化, 社会资源会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顺畅地自由流动, 由此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和工资率, 从而缩小了地区、部门、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四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下, 政府官员干预经济的范围和权力都很小, 各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不需要通过找关系、开后门、行贿等去获取特殊利益, 所以他们的投资经营回报率一般不会差距太大, 不容易形成短期巨额暴富。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是否廉洁, 经济是否发展, 分配是否公平, 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只是经济体制问题, 比如政治、法律、教育、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特点、社会土壤、甚至国际国内突发事变等, 都发生作用, 有时这些方面还会起主要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深刻的原因存在于经济之中, 都可以从经济中找到答案, 所以深化经济改革可以从源头遏制腐败, 甚至有利于降低基尼系数, 对此不应该有什么怀疑。

有人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没有以前廉洁了, 贪腐之风还有漫延之势, 就认为领导干部不廉洁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惹的祸, 他们因此对市场经济产生动摇, 怀念改革开放前政府统治经济的年代。这种认识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 但并不正确。改革开放前领导干部贪腐确实没有现在这样多, 没有现在这样普遍, 但是只要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 贪腐不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而恰恰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不成熟的结果。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许多人认为还够不上“计划经济”) , 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公共物品或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半公共物品, 统统由政府组织生产进行分配 (通过计划、指令、法律、法规、指标、票证、官员审查审批等) , 消费 (或使用) 者不需要付费或者只付少量的费用, 人民生活低水平、简单化。既然社会物品基本上都是公共物品, 人们自然少有行贿的动机, 官员也少有受贿的可能, 贪腐较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廉洁”是以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穷为代价的。有人拿上世纪50年代说事, 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关系较协调, 经济发展较顺利,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贪腐也较少, 那时基本上是国家统管, 并没有搞什么市场经济, 不是也很好吗?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现代的中国与那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来说, 那时的中国处于恢复时期, 经济关系简单, 经济总量很小, 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 需求单一, 只靠国家行政权力大体上能够协调一些重要经济关系, 而且那时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崇高理想、无私奉献精神, 还深深植根在人民心中, 主要靠政治思想工作就能激发出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国际来说, 那时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发展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 没有形成“地球村”, 国际经济关系比较简单, 中国主要依靠自成体系的国内经济就能解决基本问题。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我国经济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了, 人民生活需求也向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发展, 思想情感向复杂多元发展, 主要靠政府进行协调和控制、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政治思想工作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已经成为不可能了。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后期, 20年来国民经济不断遭受重大挫折, 人们劳动热情下降, 生活水平不高, 有时还很困难, 从表面上看, 是政策失误、管理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从实质上看, 是政府统治经济的经济体制弊端丛生, 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甚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协调经济关系, 激发社会活力, 这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办事, 万万动摇不得。那么, 市场经济体制是否一定要以官员腐败为代价呢?当然不是。正如前面所说, 如果我们把政府配置资源严格限定在“公共物品”领域内, 把“私人物品”交给市场去完成, 就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大大减少产生腐败的可能, 再辅之以有力的反腐制度和手段 (使之“不敢”腐) , 辅之以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 (使之“不愿”腐) , 我国的廉政建设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经济改革总体上处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 政府在私人物品领域里直接或间接配置资源的情况在逐步减弱, 但是还远没有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前国有经济在许多重要行业还占大多数, 各级政府所掌控的社会资源还很多, 仅国务院的审批权虽经历次削减现在仍有1700多项,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政府万能”观念很强, 一遇困难就希望政府干预 (实际是干预私人物品领域的资源配置) , 前些年还出现过好几次“国进民退”的情况。从中央决策层面来说, 当前已经打开了民间资本进入一些重要行业的口子,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还缺乏细化的规定, 下面执行普遍不得力、不到位, 不少行业形成了阻挡民营资本进入的“玻璃门”, 大量民营资本宁可闲置或流向国外, 也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这些行业, 他们或者怕进入后遭打压, 或者因为条件多门槛高进不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内容广泛而深刻, 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包括工业、农业、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 总的精神是让国家权力进一步退出私人物品领域, 回归公共物品领域, 既有增加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效率、发展公共福利、实现公平分配的意图, 又有约束官员权力, 从源头遏制腐败、建设清明政治的意图。中央深化改革的态度十分明确, 十分坚定, 我认为贯彻中央《决定》应该注意做好下面一些工作:一是加强对群众和干部进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重要性的教育, 使改革成为群众和干部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二是进一步确定我国当前私人物品行业的范围, 研究政府权力逐步退出、民营资本逐步进入的方式步骤;三是针对“玻璃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 补充完善《公司法》《反垄断法》《物权法》《行政诉讼法》等有关内容, 并适时推出新法, 核心是扩大市场进入的自由度, 并细化执法程序;四是研究对国有企业从资产管理改为资本管理以后,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形式, 它们对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领域会有什么影响, 及早制定预案、采取对策。

我们应该坚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 随着反腐倡廉制度和手段的完善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我国必将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祥和、人民幸福的国家。

摘要:市场经济下社会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里, 政府是专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 不参与私人物品领域的资源配置。与政府统治经济或计划经济相比较, 市场经济下官员的权力范围大大缩小了, 有利于从源头遏制腐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重点是深化经济改革, 实质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私人物品领域的参与和干预。

新形势下如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篇8

关键词:构建体制;提高修养;防止腐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工作不断深入,在新的一轮基础建设投资快速增长阶段,腐败现象还将会呈现高发、多发、频发、易发的态势。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行业风气明显好转、预防腐败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近几年来,全国出现主要领导腐败案件的教训,今天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是导致腐败发生的重要原因。腐败犯罪的现象自身特征:一是涉案金额较大;二是群体犯案增多;三是涉案人员多层化;四是犯罪手段隐蔽性强。

在当前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监督从源头上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呢?

一、着力构建强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

多年来反腐倡廉的正反经验也告诉我们,解决腐败问题和治病一样,也要做到防微杜浙,预防在先。古语云:“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当前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势下,要使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從源头上治理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强调: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反腐败工作,将依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来大力推动。通过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定形势下,我们要按照国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问题。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各地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等各项工作,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起草《贯彻落实〈实施纲要〉2008-2012年工作规划》座谈会,要求各地方也相应研究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办法》。由此可见,从中央到地方对反腐败工作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推动我国经济有好有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加强自身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发展党内民主、严明政治纪律、强化制约监督的要求,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持维护党章,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党员要按照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要努力做到“六慎”(慎始、慎欲、慎权、慎独、慎微、慎终)。

三、要立足教育在先,着眼于防范

行动是思想支配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什么样的思想决定着一个人有什么样行动。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充分认识腐败的危害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三句话的深刻内涵在于防腐拒变必须从思想深处着手。“修”、“思”、“怀”这三个字说到底都是人的思想问题,不修为政之德,就会把权力用于谋私,权就不会为民所用。不思贪欲之害,就会不计后果搞腐败。不怀律己之心,就会与民争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发生质变,成为腐败分子。从目前看,各级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教育,真正形成用教育引导干部、激励干部、警醒干部的机制,做到为政清廉。由此看来,提高思想素质和“官德”水平是防腐拒变的重要环节。纵观腐败分子东窗事发后的感慨,大多是感叹平时学习教育不够,没有很好地摆正权与利的关系,把学习教育当成摆设装门面,作为糊弄组织的招牌。如在全国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时,王怀忠还大肆受贿,肖作新在当选市长的当晚,就接受其下属现金一百多万元,进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这从根本上忘记了党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为已谋私工具。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教育,不注重党性锻炼,不注重主观世界改造,不约束自己的行为,私欲泛滥,最终将会成为人民所不齿的不法分子。为什么有的人在“河边走”,不注意就“湿了脚”,为什么有的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有没有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线。

四、加大惩治腐败工作力度,建立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如果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而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最终就必然会危及到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危及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因此,在当前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形势下,对腐败分子的惩治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绝不手软。一是要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行为;二是要严肃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利用人事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案件;三是要查处工程建设中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标投标、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的案件;四是要查处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私分、侵占、转移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五是要查处利用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案件。通过强有力查处手段,使腐败现象无处藏身,使腐败分子身败名裂。

上一篇:河海大学考研参考书下一篇:建国70周年优秀作文,歌颂我的祖国800字